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英文题):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lligence tests

姓名:

学号:

专业:

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

中文摘要: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

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

1.什么是智力

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

前提。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

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

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

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

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

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项目。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智商100被视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为天才,70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25或接近30时,才逐渐下降。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1937、1960、1972年人们曾先后3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

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60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

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

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3.1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在20世纪20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

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

发散性思维;2,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3,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同世界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智力测验开始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为智力测验发展与停滞阶段。

3.1.1第一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

清末民初,正在兴起的心理测验理论与技术同其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传入

中国。1915年英国人Creighton在广东使用了英译过来的智力测验, 内容包括记忆、比喻等项目, 对500名儿童进行了测验。1918年清华学校的英籍教师Wallcott采用斯坦福团体智力测验量表对该校高年级学生进行

了测试。1920年陈鹤琴、廖世承在南京高师新生入学考试中使用智力测验。1921年他们两人合著的《智力测验法》一书出版,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智力测验的性质、功能、标准和用法, 介绍了35种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1921年董培杰将比纳-西蒙量表完整地翻译为中文,使人们对西方智力测验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924年陆志伟又主持完成了对斯坦福-比纳量表的修订工作。到1925年,中国出版的测验不下10余种。这一阶段智力测验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重视智力测验的基础即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重视全面学习西方智力测验的经验;重视智力测验的本土化研究。

3.1.2第二阶段间的中国智力测验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在艾伟、陆志伟、陈鹤琴、萧孝嵘等人的倡议下, 中国测验学会在南京成立, 紧接着《测验学报》出版。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合作完成了比纳智

力量表的第二次修订。到抗战爆发前夕, 我国已出版的自编及修订的合乎标准的智力

与人格测验约20种, 具代表性的有廖世承

的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图形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字智力测验、黄觉民的幼童智力图形测验等。1947年程法泌出版了《智慧测验与教育测验实施》一书,对有关智力测验

编制的原理及如何应用各种智力测验于教

育教学实践之中,都作了系统论述。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中国大陆心理学

界基本没有开展智力测验方面的理论与实

践工作,使中国智力测验的水平开始落后于

世界智力测验的水平。这一阶段智力测验发展的特点:智力测验的开展更具有组织性;

独立编制适合我国儿童的智力测验;继续对国外著名的智力测验进行修订,使之更合乎

国人的实际情况;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测验常模的取样不断扩大;探讨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应具备

的条件。

1980年, 林传鼎教授发表了《努力开展心理测验研究工作》一文,1993年,中国心理学会分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成立,使中国

的心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工作走上了正

规化的道路。

3.2国外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

3.2.1国外早期智力测验的发展

西方早期智力测验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和智

力测验的应用。智力测验的诞生当数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所做的工作。1889年,比纳所

在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开始督促法

国公共教育部, 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

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专

门研究这一问题, 比纳是其中成员之一。他与自己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蒙( T. Simon )承担了这一任务。1905年他们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inet- Simon Scale) ,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该测验量表包括30个测验题目, 题目内容涉及面广, 可对智力的多方面进

行测量。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量表进行了

第一次修订。测验项目由原来的30个增加到58个; 测验的年龄由3岁到15岁,每个年龄

组的测验项目为4到5个。比纳-西蒙智力量

表的意义在于:一是该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 mental age, MA)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

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