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电大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

5653+中国政治制度史2013年秋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考察学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采用柏桦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2011年4月第3版,是在2005年2月第2版的基础上增删、修订,于2011年4月重新出版的)。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深入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题28%,多选题12%,名词解释题20 %,简答题20%,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郡县制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2.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2.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下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及其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嫡子继承制、外戚政治、分封制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名位制度、皇权的行使方式、皇帝制度的特点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三、一般掌握1.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后宫与宦官制度中的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宫省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1、晚清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补漏:总理衙门与自强运动翻新: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重建: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2、议会制度之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

3、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独特性1.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极速跨越;2.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政治发展的速率不均匀。

19C 政治发展缓慢,20C与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与政治运动接踵而至,政治发展速率特别快;3.持续的革命道路:20C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革命崇拜的现象,革命运动在20C前半期持续高涨;4.农民在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民潜在的政治热情与冲动比之传统社会更高更强,农民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运动中均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历史遗产对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1.悠久的古代文明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导致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启动缓慢;2.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不断化解民主主义的挑战,体制内的民主成分极为稀少,以发展眼光看,我国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取向是朝着强化君主专制的目标演进;3.强大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但国家观念极为薄弱。

5、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目标1.独立:鸦战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以民族主义相号召的谋求独立的救亡运动是谋求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题中之义;2.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制度层面及人们的政治生活中;3.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政治统一领土完整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没有统一就没有真正的政治发展;4.富强: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政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一、选择题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

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A.占卜B.分封制C.禅让D.世袭制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A.夏朝B.秦朝C.汉朝D.唐朝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A.里甲制B.关津制C.土司制D.卫所制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2. 洪宪帝制3. 世公世卿制4. 三省制5. 藩镇割据三、简答题1. 清末新政的内容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3. 两税法的内容四论述题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D B C A二、名词解释: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

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

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

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2013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2013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品客占田荫客制:是魏晋时户调式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了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

2、六部:隋唐时期,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掌管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

户部,掌管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管天下礼乐、祭祀、朝会、宴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管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管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管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3、告身:隋唐时期,官员的任用都由吏部发给任命状,即所谓“告身”。

告身例由中书舍人起草,在专门的纸或帛之上填好字,然后盖上礼部的专用大印,发给任用官员,作为商上任的凭证。

唐中后期,特能用制度开始腐败,吏部往往有大量空白告身,随时填写人名,以备买官之需。

4、封驳:是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的一项重要职能。

门下省在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时,如果认为奏章诏书有所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

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

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认为有失宜的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有给事中驳正。

5、羁縻府州:唐代在少数名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统辖所设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统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羁縻府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6、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员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魏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2013年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2013年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三读制度:(课本148)议会通过法案的议论程序。

首创于英国。

国民政府五院之立法院沿袭之。

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形式。

包括一读(亦称初读)、二读、三读三个步骤。

一读朗读议案的标题,然后又提案者说明议案的主要内容,经讨论后表决。

二读将议案逐条朗读讨论,与会立法委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三读议决议案是否通过,除发现议案互相抵触或与其他法律抵触而需修正外,三读一般只做文字修改。

三三制(课本P28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制度的基本原则:①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②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

③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

④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地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常会: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常会。

中常会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会)互选常务委员5至9人组成。

中常会在中执会全体会议期间执行任务,对中执会负其责任。

中常会是国民党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机构,其人数经常体现了国民党各派系的权力斗争,故人数也并不总是固定,1947年9月30日,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退选的中常委更是达到55人。

是否设置主席也取决于国民党各派系的权力斗争。

中监会:(课本117)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简称中监会。

中监会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机关,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具体体现机关。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第一部分导论1.明确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代中国政治的传统色彩;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对今天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方法:从三代、先秦诸子、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专辟《礼书》、《乐书》(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在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东汉班固《汉书》,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郑僬《文献通考》、元马端临《通志》(专门的制度史研究)。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专著。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3.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它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一直保持自身的历史连续性。

4.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第一编先秦政治制度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1.了解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带有明显的假说性质。

2.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的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3.掌握国家的形式特征:具有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北京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1-4(2013)

北京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1-4(2013)

作业11. 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 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 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 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 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 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 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 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15. 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 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 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 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

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24. (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小抄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小抄

6 705《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复习题一、判断题《国语•楚语》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谓重、黎绝地天通。

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是指颛顼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说明巫术活动在商代盛行。

商代的青铜器除武器和部分器皿之外,绝大多数是用于生产活动。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2日正式颁布。

是一部永久性的宪法文件。

×《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

对大总统实行一切有效的制约。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简称《鄂州约法》,它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有宪法性质的文献。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自始至终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1870年,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成为定制后,南洋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也成为定制。

×1911年12月2日正式颁布的《鄂州约法》,虽然并非永久宪法,却是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依据。

×按照清朝的政治体制,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名义上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以,两大臣实际上没有相当的独立处置事务的权力。

×八股文除了应付科举,还在公私文书、记事、抒情、说理等方面,使用这种文体。

×八股文的惟一作用就是应付科举,无论是公私文书、记事、抒情、说理等,都无法使用这种文体。

√北洋大臣的地位与权限与南洋大臣相同。

×北洋通商大臣依例由两江总督兼任。

×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名称和制度均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面,因此,转型后的中国社会与西周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制度史复习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绪论: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政体、国体和国家结构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政治制度的内容是国体2).中国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政体3).国家结构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5.)政治制度的运用6).中国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一、权力一元国家本位二、政治世俗化三、政治伦理化四、国家机器人格化五、权责分离六、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1.三皇五帝:三皇(原始社会初中期)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时期(原始社会末期):五帝(存在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尧、舜。

黄帝、颛顼、帝喾、帝舜。

少皞、颛顼、尧、舜。

2.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人群--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前氏族公社的原始人群:群体中设有首领,以身强力壮又凶勇慓悍的人来充当。

实行血亲婚配。

血缘家庭:集团的首领是按辈份排定的。

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集团,但排除了上下之间的通婚。

氏族:氏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也称为氏族公社。

它经过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

胞族和姻族:原始胞族是由两个以上的氏族自然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从一个氏族分裂而又重新组合起来的,同一胞族的氏族互为兄弟或姊妹氏族。

原始姻族是通过联姻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部落:是氏族组织的联合体,由若干个氏族、胞族联合而成。

部落设有首长,由本部落各氏族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

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联合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成文宪法)3.我国的制宪机关是(全国人大)4.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 8个)5.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6.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5年)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 18岁以上) 9.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10.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 6700万)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12.中华人民共和国席的任职资格的年龄要求是(年满45周岁)13.中国的中央行政机关是(国务院)14.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的是(国家主席)15.国务院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16.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的是(国务院)17.目前国务院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进行18.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五级)19.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单位一般是(乡)20.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地级市)21.我国目前已识别的少数民族有(56)22.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万)23.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24.一国两制方针最早提出针对的是(台湾问题)25.特区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2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审判(正师职以上)人员犯罪的法院27.目前检察机关实行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28.我国法官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是(23周岁)29.军区按照所辖军事区域的大小,最基层的是(人民武装部) 30.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委员可(连选连任)31.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议案,应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通过33.到目前为止,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已达3000多个,共有委员(50余万人)34.中国的“国家干部”主要包括(六类人员)35.中共管理全国干部的核心是(干部任免权)36.现代公务制度的基础是(职位分类)37.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主权在民)38.公民通过其代表进行选举的一种制度是(间接选举)39.中国的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居民委员会)40.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应当由(职工直接选举)多项选择题1.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BCDE)A.历史性B.阶级性C.权威性D.层次性E.稳定性F.系统性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BF)A.农村村民委员会B.城市居民委员会C.工会D.妇联E.共青团F.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CE)A.司法权B.舆论权C.行政权D.监督权E.立法权F.决策权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A.平等权B.政治自由C.人身自由D.信仰自由E.监督权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BCDEF)A..任期届满B.死亡C.丧失国籍D.辞职被接受E.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F.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AB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年龄要求D.性别要求E.工作年限要求F.学历要求7.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包括(ABDE)A.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B.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C.制定全国各地方的发展规划D.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E.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F.审定地方性法规8.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享有(BCDF)A.地方立法权B.全面领导权C.最后决策权D.人事提名权E.行政监督权F.全面负责任9.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国务院机构的主体,它包括(ABCD)A.各部B.各委员会C.中国人民银行D.审计署E.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F.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10.我国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有(ABC)A.一般地方政府B.城市地方政府 C.民族自治地方政府D.省政府E.自治区政府F.市政府11.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BE) A.壮族B.满族C.羌族D.苗族E.回族F.黎族12.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形式有(ABCDF)A.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B.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C.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D.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E.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F.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设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1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主要有(ABC)A.政务司B.财政司C.律政司D.廉政公署E.审计署F.立法会14.目前主要的专门法院有(ABCD)A.军事法院B.海事法院C.铁路运输法院D.森林法院! lE.土地法院F.知识产权法院15.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有(ABC)A.中国人民解放军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C.民兵D.预备役部队E.公安干警F.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队16.中国的“国家干部”主要包括(ABCDEF)A. 国家机关干部B. 党的工作干部C. 军队干部 D.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E.专业技术干部 F.企事业单位行政干部17.公务员考核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考核内容包括(ABCDE)A.德B.廉C.勤D.绩E.能F.信18.公务员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范围是(ABCD)A.夫妻关系B.直系血亲关系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D.近姻亲关系E.同学关系F.同乡关系19.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ABEF)A.选民登记B.候选人的提出C.候选人陈述电D.候选人竞选E.投票F.公布结果20.中国的群众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主要包括(ABC)A.村民委员会制度B.居民委员会制度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社区制度E.街道办事处制度F.工会制度三、辨析题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答:错。

6653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开专

6653 中国政治制度史电大开专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B)。A.1898年的戊戌变法 B.1911
年的辛亥革命 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 D.1919年的五四运动
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A )。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47.唐代行政机构“道”的主要长官称( D )。 A.太守
B.知府 C.州牧 D.节度使
48.“路”级行政机构始设于( D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9.宋代为造成正副职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牵制,在府、州一级设立的副
职长官是(D )。A.知府事 B.知州事 C.提举常平司 D.通判
25.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 A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26.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 B )。
A.康熙朝 B.雍正朝 C.乾隆朝
D.嘉庆朝
27.北洋政府时期以参战督办、边防督办名义掌握皖系军队的是( B
)。A.袁世凯 B.段祺瑞 C.曹琨 D.张作霖
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
的建立
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确立了(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中国政治制度史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①、居住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始终。

——家国同构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政教合一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政德合一(以德治国)④、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精英化(少部分人掌握政权)⑤、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官本位⑥、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

——等级制度(把不平等当原则)⑦、实行“因俗而治”的实用主义政治制度,而从未上升至“法理”层面的理想主义政治制度,缺乏“顶层设计”式的政治思想家,从而未能出现宏观理念和价值观念,没有政治智慧。

——庸俗政治3、封建(分封建制):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即封土地、建诸侯主要包括: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的关系;②、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制度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4、服内:夏代的统治区域分为服内与服外两个部分。

服内是夏后直接控制区,也就是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

服内设官统治,有六卿、六事、牧正等,由族内贵族担任。

5、服外:是指其他方国。

服外分为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要时提供军事援助。

6、夏代三个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统治地位?夏代的统治阶层分为王族、宗教贵族与军事贵族。

①、夏无常备军。

遇有战事,所有能打仗的成年男子全体出征,武器和农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军事专业化程度不高,那些战功卓著的家族往往世袭军事首领的职位,形成军事贵族,只有军事贵族拥有精良的武器。

②、君主凡有重大事务,必须经过专人卜筮,以占凶吉,由于卜筮是一种掌控符号的专门技术,所以其技术往往由一些特定的家族内部继承,在外人看来只有他们能够与鬼神想通,因此形成特殊的宗教贵族。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

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7、二十四司:P237尚书省所属各部门的总称。

唐宋两朝,尚书省统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

六部下面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即: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

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12、胥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

《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复习提纲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时间在17周一、简答题1、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原则------P6(书)(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民主集中制(4)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2、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18(书)(1)最高立法权(2)最高任免权(3)最高决定权(4)最高监督权(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3、简述选举制度的功能。

(1)赋予政治权力合法性(2)形成并表达民意(3)对未来公共政策的实施产生预警作用(4)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4、简述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P75(书)(一)代表的职责与会权、审议权、表决权、选举权、提案权、提名权、建议批评权、询问权、质询权、视察权、发言表决免责权、人身特别保护权、物质帮助权(二)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自己所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出席代表大会回忆,参加代表活动,遵守本级人大会议的议事规则及有关规定。

保守国家机密。

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5、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内容和分类特色-------P218人事分类划分标准:A、品位分类---品位分类是以官员的地位、资历、待遇为区分标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事分类制度。

B、职位分类---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对象,以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为评价因素,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的一种人事分类方法。

主要内容:根据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队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对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设置职位: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分类特色(1)因事设岗,事以职位分类为主,科学设置岗位●公务员系统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类设10个等次,非领导职务类设8个等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辅导第一部分导论1.明确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代中国政治的传统色彩;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对今天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方法:从三代、先秦诸子、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专辟《礼书》、《乐书》(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在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东汉班固《汉书》,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郑僬《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专门的制度史研究)。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专著。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3.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它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一直保持自身的历史连续性。

4.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文献资料。

第一编先秦政治制度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1.了解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带有明显的假说性质。

2.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的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3.掌握国家的形式特征:具有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4.了解史前社会阶段的两个初级政治组织:群队与部落。

5.了解国家起源两种模式: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1.了解文献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了解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及代表性人物。

两大集团的联合体。

3.了解尧舜禹时期政治组织的大致情况: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

4.掌握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5.了解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6.掌握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识地利用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

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第三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了解夏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

2.掌握夏代的政治制度,世袭制。

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了解商王朝的社会状况及相关的考古发现。

商王朝的活动区域及考古发现,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4.掌握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二是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5.商代王都:考古发掘。

6.掌握内服、外服的涵义: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很不相同的。

中央是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地方,是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但一般不直接掌握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7.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战略考虑,二是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三是大多数的封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

8.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内容与实质: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宗法制以血亲纽带为基础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是相辅相成的。

9.了解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0.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

主要表现为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1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

但是,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

12.春秋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

13.战国时期各国官制状况:执政大臣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1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但名称和制度并不统一。

除执政外,春秋各国所设官职十分庞杂,大多沿用西周时的制度。

春秋时期的文官系统以史官为主。

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各国官制分工日益明细,职能部门日益健全。

第二编秦以后古代政治制度第四章皇帝制度1.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权是一种专制,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2.掌握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

皇位继承的惟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

嫡长子被认为是合法的继承人。

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十分有限,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

3.了解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

4.隋唐宋元: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唐朝将相权分为三省,三省长官共为丞相,直接听命于皇帝。

宋代: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

5.掌握明清皇权极端化的表现。

6.掌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废除宰相制度;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7.清朝继承明朝废除宰相的做法,设立军机处。

8.掌握皇位继承制度的规范化。

9.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父死子继,父子相传。

当政局出现动荡,或国家体制出现某些问题时,皇位继承就会出现许多变异。

宋明以后,皇位继承制度走向稳定与规范。

雍正确立秘密建储制度。

10.了解后宫制度及外戚干政的后果。

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后宫通常指皇太后宫和皇后及妃嫔宫。

秦后宫制度为汉所继承。

唐后宫制度在秦汉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

以后各朝大体相承,略有增损。

11.说明历史上的外戚干政:以两汉最为严重。

唐朝的外戚干政也很严重。

12.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乱政。

宦官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严禁宦官干政;压低宦官的品级;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14.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

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朝官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宦官却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第五章宰相制度1.了解宰相制度的产生、沿革情况。

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春秋时期。

秦统一以后,丞相制度延续下来。

西汉内朝官最重要的是尚书。

东汉尚书台职权范围扩大。

魏晋南北朝,三省的出现。

2.掌握唐朝宰相制度的特点:隋唐:三省制的全盛时代。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掌握国家主要权力。

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

唐代设立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与秦汉时的独相制相比,由三省长官联合组成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相权从个人掌握转变为由特定机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相权行使的个人化色彩。

3.掌握政事堂的概念。

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政事堂会议还有轮流执笔和秉笔制度,秉笔宰相的任务主要有主持会议、总结记录、轮班办公等。

至此,政事堂已由议事之所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4.掌握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

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另外,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5.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辽金元的宰相制度。

辽皇帝以下,设置南北两套管理机构。

金朝宰相机构基本仿照唐、宋及辽。

元朝中枢机构为中书省,三省制最终转变为一省制。

6.宰相制度的衰落: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

7.掌握内阁与唐代宰相制度的根本差异:汉唐宰相对一般性政务有独立处分权,掌握部分国家最高决定权,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政务并无处分权;汉唐宰相“百官之长”的地位是法律规定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及赋予其领导、协调整个国家官僚系统的职责和权力,但明代内阁却没有法定的干预其他各个执行部门的权力,其主持政务、领导或协调各部、院、寺工作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合法性。

8.军机处:雍正六年,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

权力日益扩大,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无定员。

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9.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相权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权本身又是诸种权力合成的全能型权力,相权也就不会是单纯的行政权,必定是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兼有司法权、监督权、立法权等各种国家权力的权力类型。

第二,宰相制度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一旦有其他的替代制度,就会取而代之。

10.掌握中国历史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

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这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由于皇权是不受限制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划分无法以法定的形式加以确定。

皇权与相权的行使都具有个人化倾向,它们之间的消长,主要是由制度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皇权与相权的分割状况由个人性格、能力决定,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的本质。

11.了解中国历史上相权的兴衰与国家治乱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职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分封制作为一种贵族层层分权治理的国家制度形态,基本要素是采邑和附属于采邑的政治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