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海尔模式的背景与核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海尔模式的背景与核心价值

海尔需要把企业核心价值与禀赋,进行更合理的切割,以保证基业常青。展望已经逼近眼前的未来,如何像苹果、腾讯那样,不仅把数据作为工具,而且做成核心业务,是摆在海尔面前的挑战。

一、海尔模式的背景

1、海尔模式是中国人总结的第一个世界级管理经验:以成功为背书的“普世经验”

海尔模式与丰田经验一样,都是“经济奇迹”背景下产生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对中国问题的回答,也是对世界问题的回答。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验开始具有世界意义。但同日本经济崛起的十年中产生了大量世界级的“日本经验”不同,中国已经高速增长30年,但世界对中国为什么成功,仍然一头雾水。在这一背景下,海尔模式恰逢其时。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海尔模式是与世界开放对话的产物。海尔管理模式是吸收世界各国管理经验的产物。它回应的问题,是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问题。其变革和颠覆很符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观点。其组织模式,是与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加里·哈默(Gary Hamel)进行探讨进一步明晰的。海尔的战略损益表吸引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关注与合作。甚至海尔战略损益表四个象限的名称缩写ZEUS(宙斯),都是国外的学者直接起的。其激励机制是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机制设计之父”的美国教授赫维茨(Leonid Hurwicz)的原则设计的。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和加里·哈默都从战略层面上认可海尔模式创新的方向。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学者一直在追踪研究这一模式创新。国际管理界认为,海尔的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自主治理模式。

当然,最主要的是,海尔模式是中国人干出来的。海尔作为连续三年的“全球白电第一品牌”(国际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评选),确实对得起“中国成功”这一名头。海尔模式作为中国经验的代表,正好起到了透视甚至复制中国成功的价值。相信不久之后,海尔模式在企业管理领域会取代丰田模式的风头,在世人眼中逐渐成为有中国经济成功作为背书的新的“普世价值”。沃顿商学院的迈尔教授(Marshall Meyer)跟踪研究海尔模式已有很多年,甚至专门提出海尔模式如何能让美国人也接受的问题。

可见世界正在做好心理准备,等待来自中国的世界级管理经验。

2、海尔模式代表世界管理思潮的升级:“信息化企业”标志第三代管理思想的形成

海尔模式是世界管理思潮本身升级的产物。同以往中国在管理思潮上只是跟随者不同,这一回中国走到了引领者的位置上。

荷兰学者尤尔亨写了一本书《管理3.0》,他把管理分为1.0时代、2.0时代、3.0时代。这本书的中文版推荐序是张瑞敏写的。在张瑞敏看来,管理的第一个时代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日本的企业管理在第二代(人本管理)上做得最出色。“现在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那么突出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又往前

发展了,管理理论进入能本管理阶段。”可以认为,海尔模式是世界范围对第三代管理思想的第一个高度的总结。

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学者从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角度认为海尔模式是对传统管理的突破,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人领先于美国、日本和欧洲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核心就是信息化企业理念。这个与时代结合的管理理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三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所谓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最重要和最难的就是在时代这一点上的突破。日本管理理念失去引导位置,除了日本经济走低的原因,从内因看,就在于理念停留在工业时代,没有概括出这样一个体现互联网时代共识的核心理念。

而信息化企业这一理念,在中国已经成为所有主流企业的普遍共识。可以说,在中国,不知道信息化企业的,几乎都是不入流企业。海尔就是中国“信息化企业”理念的首倡企业之一。2009年6月12日,张瑞敏在沃顿全球校友论坛上指出,在这个奉行互联网的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挑战就是“速度”,企业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就要求企业要先“信息化”,然后,再到成为“信息化的企业”。半年后,他发表了《从“企业的信息化”到“信息化的企业”》。海尔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息化企业模式。自主经营体和人单合一,只是海尔模式的实现方式;信息化企业昭示的是海尔模式在企业本质上的现代化实质。人们说的“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则是对企业本质在管理层面上的形容与描述。

信息化企业,最初是国资委刘长虹主抓信息化的时候,由胡建生在总结中央企业若干信息化A级企业(如国家电网等几个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过程中,首先从政策角度提出,并被国资委信息化部门接受的。最早见于2009年4月胡建生发表的《信息化企业的核心与要素》一文。此前3月19日,在北京大学第八届CIO班上,我在“实现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化企业转变”题目下介绍这一思想时,指出:信息化企业的意思是,“解决下一代企业是什么的问题:超越技术驱动的应用,从企业本质看信息化,使信息化聚焦于企业最大价值;着眼于企业本身的转型,使企业基业常青。”经过海尔这样的明星企业的大力推动,信息化企业的理念为人们广泛了解,而海尔也成为了中国信息化企业的代表。目前,信息化企业已成为一种共识。国管审[2011]3号文件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企业联合会、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明确提出:“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为‘信息化企业’建设”。

中国在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理念上,从跟随美国,到形成独立见解,经过了十多年的过程。从最初推出联想、海尔和斯达经验,到今天锁定在海尔模式上,政府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拿蒋黔贵的认识来说,她作为经贸委副主任时,在2001年的现场会上还只是谈“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而在今年学习海尔的讲话中,已三次提到做大做强做活,站得非常高,把信息化与企业本身完全融为一体了。

向大家介绍这些,是为了说明,海尔模式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凝结着中国企业的共识,是中国企业集体成熟后瓜熟蒂落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把它当作管理上的“中国模式”来理解。我们不必纠缠于为什么是海尔,而不是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