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路径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路径思考

作者:沈雨佳石峰王云平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2期

摘要: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从方向交叉融合、管理制度创新、产学研对接、资源开放共享等多方面探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切实发挥重点实验室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条件保障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指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1]高校作为兼具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双重功能的重要阵地,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通过优化布局、分类整合,统筹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实际载体,其建设布局和发展情况充分彰显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科研竞争力。

一、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地位作用

在我国,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了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技术开放等科教功能。区别于普通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特色或优势学科建立,集中了高校精英人才、专项财政支持、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在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3]等多方面处于科技行业和领域内的领跑地位。

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究方向不聚焦,部分方向老化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通常以研究方向为旗帜,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聚集大批优秀的创新团队和个人。研究方向作为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基础支撑点,体现了其最为关注和侧重的研究领域,是重点实验室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标签。然而,由于重点实验室常隶属或挂靠高校二级学院,研究方向多以学院某一优势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跨学院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形成

了研究方向分散不聚焦的现象。此外,部分早期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经过长时间运行,其研究方向逐渐不再符合行业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前沿需求。

(二)财政经费支持不稳定

依据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均对其管理运行提出了条件保障的要求。目前,重点实验室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主管部门所设立的实验室建设财政专项经费;二是依托单位的配套建设经费;三是实验室成员的科研项目经费。不同于有稳定财政支持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相当数量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处于自筹经费维持建设运行的状态,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科研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实验室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

(三)缺少独立的人财物权力

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相比,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多依托某个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组建,实验室的人事、财务、场地、设备管理归属于学院,缺少独立的人财物权力。而学院基于协调多学科发展,统筹兼顾资源调配的综合考虑,相对弱化了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和资源投入,不利于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由于缺少独立的人员编制,重点实验室人员多为学院在岗教师兼任,这样的兼职现象不利于重点实验室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也降低了攻坚重大科技任务的效率。[4]

(四)重技术轻转移,缺少市场应用反馈

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更侧重于知识创新过程,技术转移相对薄弱,转移激励和竞争机制不足。而具有时效性的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若无法及时投入市场进行成熟度验证、价值评估和产业化应用,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即导致科研成果贬值而无法发挥最大经济价值,不能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来支撑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存在重复购置现象

相较普通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集中了更加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多数大型仪器设备仅为个人或课题组专用,对外开放程度不够,设备使用率不高。同时,高校整体而言,各重点实验室相互间的沟通联系程度不高,存在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

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交叉融合,加强各界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依托高校顶层设计和管理规划作用。首先,在重点实验室申报组建过程中,跳出单一学院支撑模式,促进相通相辅的研究方向联合组建,匹配真正意义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团队,进一步聚焦凝练研究方向。其次,对已建立运行的重点实验室,着重强化学术委员会的

指导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调整优化研究方向,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布局,鼓励优势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研究积累的前提下为重点实验室输送创新动力,协同创新改善研究方向老化现象。最后,高校引导各方力量优先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多元投入,多渠道牵引经费来源,扶助重点实验室承担更多高水平科研任务,促进重大原创科研成果产出。[5]

(二)创新管理制度,建立考评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的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高校赋予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力,推进制度创新激发重点实验室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科研水平、管理能力和凝聚力等因素,加强对重点实验室主任人选的综合考察。与重点实验室签订责任书,建立明确的监管和定期考评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督促考评结果不理想的重点实验室及早进行整改。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明确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启动项目来扶持和培养青年人才,助力青年人才获取更多的科研资源,给予创新人才充分施展的空间。

(三)加强产学研对接,强化转移转化激励

根据“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要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是高校获取“双一流”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6]据此,依托高校通过充分挖掘高价值科技成果,完善技术转移的全过程管理,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转化激励,助力激发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活力。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不仅为实验室补充了财政经费,更打通了校企联通渠道,打造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

(四)建立公务服务体系,开放共享资源

在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同时,通过整合分散在各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把关设备申购、采购、运行、报废的全过程,建立信息完善的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在开放共享指导思想下,原本仅为个人专用的仪器设备兼具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功能。公共服务平台由高校统一规划管理,打破学院和实验室的专属壁垒,对校内开放实行预约制。这样既避免了重复购置,又减轻了各重点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压力,还有效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四、结语与展望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下,本文通过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从方向交叉融合、管理制度创新、产学研对接、资源开放共享等多方面积极探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切实发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科研自主创新输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