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各种产业部门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经济体在不同阶段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比重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1.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相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的支柱。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包括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等。
这种产业结构转移的趋势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制造业升级和高端化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我国制造业正不断进行升级和转型。
传统的低端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正在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变化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端制造业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研发、设计、物流等。
3.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旅游、餐饮等领域,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民生福祉起着重要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就业的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4. 创新驱动的发展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朝着创新型、智能型的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正在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在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下,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强国之一。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包括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变化包括二次转移和三次转移两个阶段。
1、二次转移阶段二次转移阶段发生在农业比重开始下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传统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工业部门的比重开始增加,而农业部门的比重开始下降。
这种变化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2、三次转移阶段三次转移阶段发生在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开始衰退,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开始增强。
因此,工业部门的比重开始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开始上升。
这种变化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经济从制造业驱动转向创新和服务驱动。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1、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造业优化升级。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79—1984年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
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等政策,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明确,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得到较好的改善。
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的新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为此,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此次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贷款结构,在消除经济过热的同时,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了有效供给。
这次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只是缓和了部分经济结构方面的突出矛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将先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对我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发展一、文献回顾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就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钱纳里和罗斯托。
库兹涅茨提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i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 1949) 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为此, 库兹尼茨(Kuznets, 1957) 用50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 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钱纳里(Chenery, 1960) 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 并利用51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说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 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 而制造业增长最大, 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 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正如库兹涅茨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样,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因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获得的结构效应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又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均衡,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和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自然资源直接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较小的比重。
但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占比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地位和比重在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通过加工、制造、建设等方式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
在我国的过去几十年里,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主力军。
建筑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第二产业正在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其占比也在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这种变化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也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三大产业更加协调,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走向协调,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表现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
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中相继出现了一批高增长行业,形成了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对经济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轻工、纺织等行业,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
80年代中后期,新一代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成为新的高增长行业。
经过80年代末期的短暂调整,从1992年开始,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其间的高增长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如公路、港口、电力、通讯设备制造、采掘等行业。
本世纪初期以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行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问题及演进趋势诠释
产业结构的问题及演进趋势诠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
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很多。
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
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要高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乃至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
2.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虽有所优化,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品种优化,但科技的运用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
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探讨一、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第一,工业第二,服务业第三,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型向工业型和服务业型的转移,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由以农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阶段,再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的三个阶段。
1.农业时期:1949~1965年1949年之前中国农业一直占据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导致农村占有资源和财富的比重较大。
同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国农业生产依赖天灾和人灾的情况很严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到了1965年,农业占比下降到了68.6%。
2.工业时期:1965~1995年从1965年至1995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工业化时期。
1965年,中国的工业占比仅为12%,但在此后的30年内,工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到1985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
1995年,工业生产增加到GDP的第一位,占比达到了43.2%。
3.服务业时期: 1995年至今21世纪初,经济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200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了33.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服务业的国家。
到2018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4.5%,而农业和工业的对GDP的占比分别为9.8%和35.7%。
二、中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1.农业趋势中国农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地位仍然非常关键。
因此,在农业领域的升级和转型是必要的,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在农业方面,未来的趋势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的品牌营销,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改造投资等。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经济核算视角下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
经济核算视角下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论文报告:经济核算视角下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一、引言二、三次产业的概念与分类1.三次产业的概念2.三次产业的分类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特点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特点四、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1.一般影响因素2.特殊影响因素五、三次产业结构的评价和展望1.三次产业结构的优点2.三次产业结构的缺点3.发展三次产业的建议六、案例分析1.海南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分析2.北京市三次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3.深圳市“数字经济+文化经济”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究4.陕西省将“文化+旅游”打造为三次产业支柱的案例分析5.湖南省“智能+健康”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研究七、结论与展望引言: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和优化。
本文从经济核算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探讨其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次产业的概念与分类1.三次产业的概念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指的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等。
2.三次产业的分类按照产业链的不同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可以分为下游产业、上游产业和中游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主要服务于终端消费者,包括零售、餐饮、娱乐等;上游产业主要向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能源供应、原材料加工等;中游产业则是上下游关键的纽带和中介,主要包括物流、信息技术、金融、咨询等。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特点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服务业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的最大经济增长点。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优化
1)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结果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两个比重下降不同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每年每个农村劳动生产率约为200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具体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加工工业盲目建设和扩张,一般加工工业供过于求,高质量的加工产品供不应求,传统加工业比重大,以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天等科学领域带动的新兴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3)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地,使得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处于世界较落后的水平。
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
工业化阶段是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其加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优化(1)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要走出集约型产业投资的道路。
(2)合理安排第二产业投资,在保证第二产业投资绝对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使其内部投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3)强化第三产业投资,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三次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趋势1.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农业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工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2. 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的空间。
然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提高效率,增加产量。
3. 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流动。
4.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有更多选择,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农业结构调整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1. 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而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来说,更具竞争力,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因此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消费升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的商品往往只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而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高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
3.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一、产业结构演变历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轻工业为主,农业占比较大。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主导产业为国有企业,整个经济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调控和计划。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平衡,重工业更加发达,轻工业和服务业不足。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形,非国有企业开始蓬勃发展,组成了一个小而活跃的私营企业群体,三个产业逐渐平衡。
第三阶段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制造业仍然是主要产业,但服务业发展较快,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高科技创新成为热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由上面的分析可见,产业结构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则可以带来以下意义:1.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方式和经济模式的升级,从而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2.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并且有利于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实现国际化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有助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政策,包括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以激励企业发展。
2.改善城乡经济结构。
重视农业和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3.推进企业改革创新。
加快企业改革创新,建立创新平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产业分工的灵活度。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最新】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关键字:产值、劳动力、偏离度、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论,已普遍用于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
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国统字【2003】14号,《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1从表1可见:①我国1993~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46.6%逐年上升到1996年的47.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33.7%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32.8%。
②我国1996~200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3.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47.5%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44.8%,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2.8%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41.5%。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历经了多次变革,但还很不合理。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看,各次产业问比例偏差较显著;从内部看,需要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等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总的看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率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
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农业却后继乏力,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一)总体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
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如图1所示)。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
(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个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优化
1)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结果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两个比重下降不同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每年每个农村劳动生产率约为200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不高。
具体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加工工业盲目建设和扩张,一般加工工业供过于求,高质量的加工产品供不应求,传统加工业比重大,以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天等科学领域带动的新兴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3)在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地,使得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处于世界较落后的水平。
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
工业化阶段是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其加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优化(1)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要走出集约型产业投资的道路。
(2)合理安排第二产业投资,在保证第二产业投资绝对量有所增长的同时,使其内部投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3)强化第三产业投资,第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工业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注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注2:①、②、③、④分别为世界银行以199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5美元以上但低于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5美元以上但低于9266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中国三次产业演进规律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宏观经济13中国三次产业演进规律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李 斌 昆明市盘龙区发展和改革局摘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产业更替现象,第一次是农业产业,在发展中我国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在近期的发展中主要是工业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快速增长在1970年;第三次产业是在2013年高速增长,在这个时期中代表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服务型经济社会。
本文在写作中主要是根据一些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分析我国三大产业更替的规律。
关键词:三次产业;演变规律;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013-01前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三次的产业变革。
在二次和三次调整的时间中比较短暂。
但是在发展中未来的趋势将是服务型经济社会,因此要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发展。
一、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较长,维系的朝代较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限制农业的发展缓慢。
在最初的农业社会中是采用原始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此来获得社会的必须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出现了青铜,在对于青铜工具的使用,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农业调动很大的发展。
以及以后的铁器时代,这些都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在出现青铜器以后,在生产中就出现了分工的现象,对于一些手工艺开始发展起来,这些在原始社会中还不能称作是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也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手工艺和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相互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存在的时间也是比较久远,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
二、二、三次产业理论创立和更替在三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交替现象主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在交替时,出现的现象却表现在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变动中。
在第一次产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是占有绝大多数,在进行第二次产业时,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要绝对多余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同样,在进入到第三产业以后,在从事的人员中将要多余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宋立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提升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当前一产比例略高于理论预期值,二、三次产业比例略低于理论预期水平,但偏离程度处于合理区间。
据此判断,我国现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已趋于基本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时期,要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转变为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上来。
面对世界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和挑战,要在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同时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全球产能过剩背景下的竞争新优势。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当前二次产业比例虽然基本适当,但其中包含了个别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虚胖现象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因素。
下一步要加减法并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保持动态竞争力。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要推动过剩行业产能调整,适应全球化高峰期过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分工与布局变化新特点,改造提升周期性过剩产能,加快转移成本制约型过剩产能,坚决淘汰绝对过剩型产能,在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
近年来服务业比例缺口有所缩小,既包含了奢侈性生活服务业过度发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生产性和人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要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电信、运输、金融等因受管制而相对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出口与走出去,努力改善服务贸易逆差局面。
另一方面要在抑制个别生活性服务业过度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人本型生活服务业。
要适应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发展需要,积极发展教育、养老、健康等人本型服务业。
同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长期制度安排,从根本上抑制高档餐饮娱乐等奢侈性生活服务业的畸形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趋势与战略思路研究》阶段性成果)一些言论认为我国二产比例明显过高、产能过剩严重,需要以减法形式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
之所以得出我国二产比例明显过高、产能过剩严重的结论,正如得出我国出口太多、过度对外依赖的结论一样,主要基于与一些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数值或国家组平均值的直接比较。
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移中国家,判断我国二产比例是否过高,既不能简单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更不能简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组基本一致总体来看,世界各个国家组均呈现农业(对应我国一产)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对应我国二产)比例有升有降、服务业比例稳步上升的趋势。
我国一产比例与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及同等收入国家组基本一致,二、三产业比例与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基本一致。
(一)我国一产比例符合世界趋势,为下降最快国家之一世界各个国家组一产比例普遍下降,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南亚及最不发达、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组下降幅度最大。
长期以来,我国一产比例基本上与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及同等收入国家组保持一致。
从国家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国家一产比例趋于下降。
1961—2011年,大部分国家一产比例从60%以内下降到40%以内。
我国近30年来一产比例快速下降,下降幅度居有数据国家第5位。
当前我国一产比例(10.1%)与马来西亚(10.6%)、阿根廷(10%)等相当,略低于泰国(12.4%)、菲律宾(12.3%),但高于巴西(5.3%)、俄罗斯(4%)以及韩国(2.6%)和日本(1.2%)等。
(二)我国二产比例较高但基本稳定,并未超过其他国家峰值1。
我国二产比例基本稳定,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组基本一致虽然世界总体二产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国家组二产比例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高收入国家、北美、欧洲等国家组呈现下降趋势;低收入、最不发达、重债穷国、中东北非(所有、发展中)、南亚、东亚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小国、欧洲中亚(发展中)、加勒比小国等上升幅度最大;中东北非(所有、发展中)和阿拉伯联盟等国家组二产比例先降后升,但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下降。
我国二产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虽然略有上升,但属于上升幅度最小的国家。
与阿拉伯联盟、中东北非(所有)、东亚太平洋(发展中)、中东北非(发展中)国家组接近,尤其与东亚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二产比例趋势基本相同、且水平比较接近。
2。
我国二产比例较高,但并未超过其他国家峰值正常水平1961—2010年,大部分国家二产比例从10%—40%之间上升到了20%—60%之间,我国二产比例从32.6%提高到了46.7%。
虽然我国目前属于世界上二产比例较高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过去30年二产比例上升国家中上升比例最小的国家。
我国二产比例长期变化趋势与东亚主要国家基本一致,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十分接近。
我国二产比例曾经在1980年和2006年两次出现峰值,分别为48%和47.9%,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但仍处于各国工业比例峰值正常区间,并未超过其他国家峰值正常水平。
与德国(48.1%,1970)、智利(49.3%,1974)、阿根廷(50.9%,1976)、波兰(50.1%,1990)、马来西亚(49.7%,2005)比较接近,明显低于可能为奇异值的沙特(83.9%,1974)、阿联酋(63%,1982)、匈牙利(62%,1962).(三)我国服务业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略偏低绝大多数国家组服务业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基本上从20%—60%之间上升到30%—80%之间。
我国服务业比例虽然在1970年代以来曾伴随工业比例提高而有所下降,但改革开放以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服务业比例与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组基本一致,与其他国家组相比总体偏低。
虽然1981—2010年我国服务业比例上升幅度属于世界上较高的1/4,但由于基础较低,新世纪以来我国服务业比例为世界各国中最低的1/3。
目前我国服务业比例(43.4%)与马来西亚(45%)、泰国(44.1%)大致相当,明显低于韩国(58.2%)、菲律宾(57%)等国家,但略高于柬埔寨(40.7%)、越南(39.7%)、印尼(38.3%)等国家。
我国一产比例略高于理论预期值,二、三次产业比例略低于理论预期值(一)我国一产比例基本符合一般规律,与同等收入组基本一致从各国情况来看,一产比例与人均收入、城镇化率及服务业比例等因素相关。
其中,一产比例随人均收入提高而呈“L”型下降,尤其是在人均5000美元以下水平,一产比例与人均收入关系更加密切。
人均收入在2000—3000美元(2000年)之间的国家,一产比例基本上在13%之内。
我国正好处于2000—3000美元之间,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另外,一产比例随城镇化水平提高而逐渐下降,并随服务业比例上升而下降。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尤其是劳动力城镇化速度趋于加快,一产比例快速下降也具有必然性。
(二)我国二产比例基本符合世界各国一般发展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二产比例与人均GDP、石油出口比例及顺差率等因素存在比较显着的相关关系。
其中,二产比例与人均GDP存在“先正后负”倒“U”型或“抛物线”型的复杂关系:在人均1000美元(2000年,下同)以下正相关;人均1000—10000美元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在人均1万美元以上呈现负相关关系。
二产比例与顺差率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在中下等收入、高增长国家,以及转轨国家尤其明显。
在高增长、转轨国家组,二产比例与投资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下、中上)组,二产比例与人口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中等收入(包括中下、中上)及高收入国家组,二产比例与劳动报酬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同时,二产比例与经济增长率呈现“有正有负”的复杂关系:在中下等收入、转轨和高增长国家呈正相关关系,在高收入国家呈负相关关系。
我国正处于人均收入1000—10000美元之间,二产比例总体仍处于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过程中。
我国顺差率虽然总体不算高,但长期持续存在一定比例的顺差,故二产比例比较高。
从其他相关因素来看,作为高增长、转轨国家,由于二产比例与投资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我国投资率比较高,二产比例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同时,中下等收入、转轨、高增长国家组的二产比例与经济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我国经济增长率比较高,二产比例比较高同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我国服务业比例基本符合各国一般发展规律从世界各国数据来看,服务业比例与人均GDP、城镇化率正相关,与一产比例负相关。
在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例与消费率正相关。
我国人均GDP比较低,所以服务业比例比较低。
我国劳动力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超过50%,但以生活方式衡量的真正城市化率即消费者城镇化率目前只有40%左右,故服务业比例比较低。
作为中等收入国家,我国消费率比较低,故服务业比例低。
同时,由于我国一产比例比较高,故服务业比例比较低。
(四)我国一产比例略高于理论预期值,二、三产业比例略低于理论预期水平三次产业比例受多因素共同影响,需要根据多国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
基于各国现实数据的模型已经内在地去除了各国的特殊因素,较好反映了各国共同发展趋势。
根据我们基于各国数据建立的世界三次产业比例一般模型:目前我国一产比例实际值高于理论预期值约1个百分点,二产比例实际值低于理论预期值约2—3个百分点,服务业比例低于理论预期水平约1个百分点。
表明我国一产比例已趋于基本合理;二产比例基本符合理论预期水平,不仅不存在明显或严重的二产比例偏高问题,反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足”问题;服务业比例已基本合理,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问题已有明显改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