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的世界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目录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概述方法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举例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概述方法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举例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 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
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概述经济学角度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
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
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
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12.26日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图示
一.全要素生产率1.1 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某个时期平均的增长率) (1)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劳均形式,为了减弱多重共线性。
0log(/)log log(/)GDP labor A t capital labor u λα=+++从中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ˆ垐t t A A e λ=,这是全国总的全要素生产率。
经过异方差的处理,得到的结果如下:在1978到2003年间,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38%。
(2)如果包含省份的虚拟变量,得到的修正模型如下:282811log(/)log(/)it i i i it i i GDP labor D t capital labor u λα===+++∑∑经过Breusch- Pagan 拉各朗日乘数检验,发现采用混合回归合适,我们采用稳健的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得到下面的结果:份在者26年中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一个常数),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系数估计重的全要素生产率(时间项的系数)相差在5%以内。
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多数上升,北京的速度最快,天津略有下降,其他省份上升缓慢。
(增长率为一个常数)。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资本弹性系数为劳均资本的估计系数0.41,根据solow余值法计算得到下面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图示如下:(m e a n ) a i t从上到下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
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3)上面我们认为各地区的资本弹性系数都相同,下面我们对这一假定放宽。
282811log(/)log(/)it i i i i it i i GDP labor D D t capital labor u λα===+++∑∑(3)如果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对模型进一步的修正;282628111log(/)log(/)it i i j it i j i GDP labor D Dt t capital labor u α====+++∑∑∑但是这种情况下的虚拟变量的个数太多,自由度不够,所以我们不用这种模型。
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通向创新之路:数字技术怎样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制造业面临着颠覆性的变革和机遇。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运用面板数据对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行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数字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检验,中国一、引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各个行业,其中包括制造业。
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还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和商业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检验,探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文献综述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数字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但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早期研究显示,数字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Brynjolfsson和Hitt(2000)研究了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发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数字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确。
例如,Liang et al.(2019)运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仅有轻微影响。
这表明,数字技术在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三、数据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覆盖了2000年至2020年的时期。
通过将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分析数字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各种估计方法的解读及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各种估计方法的解读及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衡量企业在一定投入条件下所能产生的产出规模。
TFP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评估同种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效率,来找出其中差异的原因。
本文从各种估计方法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企业TFP的应用,在国际贸易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企业TFP的估计方法(一)Solow模型法这是一种计算企业TFP的常见方法,其公式为:TFPt = Xt / (At * Kt^(α) * Lt^(1-α))其中,Xt表示该企业t时期的产出,At表示t时期全部生产要素总效率水平,Kt和Lt分别表示t时期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α为技术系数。
(二)戈茨曼——爱伦森克萨里双重差分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两个时期的同种企业间产出与生产要素的变化,进而推算出企业TFP的变化情况。
(三)斯托克斯——哈特贝格法该方法是将企业TFP分解为企业经营规模、经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评估各种因素对企业TFP的影响。
这种方法还可以通过模拟,推断不同场景下企业TFP的预测值。
二、企业TFP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国际贸易分析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是讨论跨国企业的贸易关系,而TFP计算可以对跨国企业提供直观信息。
通过计算TFP差异,可以得出企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这对于研究贸易的优劣势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TFP的变化也可以衡量不同贸易政策的成效,比如降低关税收费等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二)产业竞争分析企业TFP也是暴露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之间效率差异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比不同企业的TFP,可以找出所在产业内效率最高的企业,然后通过研究其生产方法、创新模式等因素,为其他同业企业提供优化性建议,提高产业整体效率。
(三)区域态势评估区域内企业TFP的整体变化,可以为政府或产业协会提供精准的政策制定参考。
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别 为 资本 和劳动 的产 出弹性 , 为 随机误 差项 。 为了估算 MF P ,对 式 ( 1 )两端 同时取对 数可得 :
l n Y , = l n A +c d n K +f l l n L + ( 2 )
这 样便 可 以采 用 面板数 据模 型 中广 义二乘 估计 方法 对 参 数进 行估计 , 从 而测 算 出各 地 区 的 M F P 。
2 . 2 数据 来源 本 文采 用 的数 据均 来 自国家统 计局 ,下 面将对 本文 所
了收入份 额分 别计 算 了每个 行业 资本 中 间投 入 和劳动 的 收 入 弹性 ,对 1 9 8 0 -1 9 9 0 年 各 行 业 及 制 造业 的 生产 率 进 行
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析 ,研究 表 明 ,2 0世 纪 8 0年代 对 中 国制 造 业 迅 速发 展 贡献最 大 的是 中 间投 入 的增 加 ,其 次 是生 产 率 的提 高 、 资本 和 劳 动 投入 的增 加 ;李 小 平 、朱 钟 棣 ( 2 0 0 5 ) 利 用
国 MF P进行 了许 多实证 研究 。
i=1 , 2 ,… ,n ; t 为时 间式
( 1 )
其中 , 是各 地 区生 产总 值 ( G D P) ; Ki 为各 地 区 的 资本 投人 ; L 为劳动 力投入 ; A 为各地 区 的 MF P 。 O / , 卢 分
络为 主 ,利用 线性 规划 方法 构建各 决策 中最 大产 出或最 小 投入 的边界 ,并 根据 每决策 单元距 离该 边界 的距 离 ,判 断 其相对 效率 程度 。 本 文运用 柯 布一道 格拉斯 随机 前 沿生产 函数 ,即 :
=
1 引 言
自内生增 长理 论产 生 以来 ,作为 经济增 长最 终源 泉 的
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算_基于省际面板数据.caj
从表 5 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 MFP 明 显 低 于 东 部。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条件相对较差,其经济发展水平 明显低于东部,从而导致其 MFP 也明显低于东部。于是 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各地区要把提高 MFP 作为经济发展 的重点,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水平。
地区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表 5 中部各地区 0. 01
黑龙江
0. 02
0. 02
安徽
0. 01
0. 02
江西
0. 01
地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MFP 0. 01 0. 01 0. 01
2. 3. 2 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由于我国特殊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东中部地区的
MFP 具有区域内趋同,区域间差异的特点。因此,下面 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来研究 MFP。
国内对生产率的研究侧重对总行业的分析,也有一些 文献对具体的某个或几个行业的生产率做了分析。郑玉歆 ( 1993) 曾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以及总的生产率 做 了 分 析,由于每个行业缺少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郑玉歆采用 了收入份额分别计算了每个行业资本中间投入和劳动的收 入弹性,对 1980—1990 年各行业及制造业的生产率进行 了分析,研究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对中国制造业迅速发 展贡献最大的是中间投入的增加,其次是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 李小平、朱钟棣 ( 2005) 利用 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 34 个分行业的 MFP 进行了估 算,发现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但对 大部分行业来说生产率增长并不是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 低,通过各行业生产率增长的离差分析,发现各行业生产 率增长呈 “发散” 趋势; 贾美芹、谢蕾蕾 ( 2009) 利用 面板数据,对我国各地区食品制造业的 MFP 进行了测算, 从而找出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指出我国食品制造业发展过 程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Pit = ω jt P jt + ωst Pst + ωqt Pqt
(1)
其中, Pit、P jt、Pst、Pqt 和 Pqt 分别表示 t 年 i 行业的投资品价格指数、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设备投资价格指数和其他费用价格指数, ω jt、ωst 和ωqt 分别表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和其他费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产业集聚”,项目号:07AJY021。 张公嵬: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510275 电子信箱:gwzhang1978@;梁琦: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12 -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年第 12 期
经贸论坛
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对外开放与 TFP 增长的问题,结果发现,出口对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但 是对于技术进步和 TFP 增长有轻微的负向影响;李小平、卢现祥和朱钟棣 (2008) 运用 DEA 方法测算 了我国 32 个工业行业的 TFP 及其分解指标,结果发现出口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不显著。
造纸及纸制品业与技术效率最低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之间的技术效率年均差距达到 7.45%,正是由于行
业间的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导致了 TFP 增长的差异也比较大。
2.产业集聚程度的衡量
笔者用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其计算表达式如下:
åå| | G
=
1 2n2-sk
n i=1
n j=1
ski
经贸论坛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年第 12 期
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公嵬 梁 琦
摘要:运用 DEA-Malmquist 指数法测算了 2000-2007 年我国制造业 28 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 TFP 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 TFP 及其分解指标 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 TFP 年均增长 4.3%,其中 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 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 TFP 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 削弱了对 TFP 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 TFP 增长,集聚对 TFP 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 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 TFP 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食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_基于中国各省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27 2 0 0 9. 2
实证分析
基于 GM(1 ,1)模型的新疆旅游总收入预测
文/李啸虎 苏 燕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几 年来,随着国家及自治区旅游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区旅
(1)
dx
(1)
+αx =μ
dt
(1)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旅游业取得 了长足进步, 旅游总收入从 2000 年的 62.67 亿发展到
动投入系数均显著,资本投入系数为 1.01,T 检验值为 呈现较低的水平。
22.06,劳动力投入系数为 0.56,T 检验值为 5.57,也即
(2)中部区域
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劳动力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
中部区域包括 8 个省区,同样采用变截距,固定斜
总产出就会增加 0.56 个单位;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单 率的模型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资本投入系数为 0.99,
k
Σ x(1)(k)=
(0)
x (k)
i=1
(2)
了 2005 年的 130.55 亿元,增长了约 1.08 倍。要想使得
GM(1,1)模型建立过程。GM(1,1)模型建立基本过程
旅游业保持长期、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对该行业的发 如下:按式(2)作累加生成数列项,计算 GM(1,1)的辨识矩
展状况进行研究,找出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做出正确预 阵与数据向量 Yn:
西部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如下表所示:
表 4 西部省区全要素生产率
省区 全要素生产率 省区 全要素生产率 省区 全要素生产率
内蒙古 0.0072
贵州 0.0122
甘肃 0.0052
东部区域包括 11 个省区,对这 11 个省区才采用 广西 变截距,固定斜率模型测算,结果表明资本投入的系数 重庆
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9—1 5
作 者 简 介 :陈娟 ( 98一) 女 , 17 , 山西 太 原 人 , 江 工 商 大 学 统 计 与 数 学 学 院 讲 师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收 入 分 配 理论 、 浙 博 主
陈 娟
( 江 工 商 大 学 统 计 与 数 学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3 ) 浙 1 0 5
摘 要 :文 章 利 用 面 板 单 位 根 与协 整 分 析 技 术 构 建 面 板 数 据 模 型 , 浙 江 为 例 , 服 务 业 分 以 对 行 业 的 全 要 素 生 产 率进 行 估 算 ,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各 行 业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增 长 率 及 对 产 出 的 贡 在
下 降趋势 。 顾乃华 指 出1 9 — 0 2 全要 素生 产率对 中国服 务业 增 长 的 贡献 十 分微 弱 , 务 业 的增 长 主 9 220 年 服 要 依靠 要素 投入 推动 。 宏毅 等 、 乃华 等 采 用 19 — 0 2 7 省和 3 直 辖市 ( 8 ) 徐 顾 9 2 2 0 年2 个 个 或2 省 的面 板数 据 推算 出反 映全要 素 生产率 主要 方面 的服务 业技 术进 步在 1 年 内 的年 均增 速为2 3 , 同期服 务业 劳动 1 .% 对 生 产率增 长 的贡献 率约 为4 % 。 向 阳等 使用 省级 面板 数据 对服 务业 19 — 0 3 的全要 素生产 率 及其 0 杨 90 20 年 增 长原 因进行 了经 验分 析 , 出虽 然全 国平均 增 长率 为0 1 % , 东 中西 部 地 区之 间仍 存 在 显 著差 异 。 指 .2 但 杨 勇 综述 了测算 服务 业全 要素 生产 率 的理论公 式 , 助 C D生产 函数 对 服务 业 的全 要 素生 产 率贡 献进 行 借 —
国际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
定采用了 单豪 杰(2008)[15]的研 究,计算 的基期 是
1998 年。
2. 门槛面板回归分析的样本和变量。分析国际
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
素后建立如下的模型:
lntfpch=c+兹lnfdi+茁lntrade(pgdp,酌)+着
(6)
(1) 被解释变量。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
价。(3)控制变量。研究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时,一般还会考虑外商直接投资(FDI),因此在控制
变量中我们引入了各地区 FDI 占 GDP 比重的自然
对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Malmquist 指数的计算结果 把中国 30 个省级区域作为决策单元,以资本存 量和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投入要素,地区总产值 作为产出,在 DEAP2.1 下计算出各地区的全要素生
tfpchit+1
蓘 蓡 =
D(it xit+1,yit+1) D(it xit,yit)
D(it xit+1,yit+1) D(it xit,yit) D(it xit,yit) Dit+(1 xit,yit)
1/2
(2)
effchit+1
techchit+1
第一部分 effch 反映的是从 t 到 t+1 期技术效
Maddison(1995)[1]发现 1870—1913 年和二战后 世界经济出现过两次高速增长,伴之出现的是贸易 全球化的浪潮;而在上世纪 60 年代后,日本和亚洲 “四小龙”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 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先后迈入新兴工业化阶段。这 些都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80 年代中期以来,以 Romer、Lucas 为代表的新增 长理论,把创新作为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创新 活动与对外贸易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熊贤良, 1993)[2]。建立在新增长理论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认
全球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108个国家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何Gomes和Veiga(2013)利用1970 -2009年139个国家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外国直 接投资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外国直接投资占外国资本比重越大的经济体,其正向影响越大°[11]Min 和Smyth(2014)利用韩国企业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外国投资自由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 用。⑴]Antonelli和Fassio(2015)借助18个发达国家1990—200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全球化有助于发 达经济体专门从事知识的产生和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3]
关键词:全球化;全要素生产率;“U”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 动融入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对抗结束,全球化得到了 迅速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技术、人才和教育等诸多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程度也进一步加 深。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复苏无力,跨境投资、国际贸易、银行贷款和供应链等相对于 世界GDP都在萎缩或停滞,同时地区冲突、失业、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全球性政治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1]全 球化进程开始放缓。近年来,以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退出TPP、联合国和WTO,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政治孤立主义等为主要标志,“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世界开始进入“慢全球化”时代。在“慢全球化”新的 历史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尤其是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即全球化能否驱动经济效率的提 升?为此,本文拟选取2003—2016年全球108个国家跨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全 球化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i Pioductivity,TF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解:1988-2012
为Y t = A f K % L P , 要素产出弹性 的测算对正确测算技术 进步率有着
重 要 作 用 。由于 没 有 官 方 公 布 的 资本 存 量 数 据 , 所 以实 证 研 究 中
常常假定规模 报酬 不变 , 如李 国璋 等( 2 0 1 0 ) , 但是这种假定未必
正 确 。本 文 仍 然 采 用 C — D生产函数模型 , 但 取 消规 模 报 酬 不 变 的假 定 , 由于 计 算 要 素 的产 出 弹性 需 要 技 术 水 平 不 变 , 所 以采 用 面板 数 据 , 用 时点 固定 效 应 模 型 估 计 每 年 的 要 素 产 出 弹性 。同一 个 时间点上技 术水平 为常 数 , 生产 函数形式 为 Y 。 = A 取对数后 :
郭春娜
( 河 南科 技 大 学
秦
青
4 7 1 0 0 3 )
数 学与 统 计 学 院 , 河 南 洛 阳
摘
要: 本 文的 目的是测算 中国全要素 生产 率 , 并把全要 素生产率分解为体现型和非体现型 , 计算 出各 自的增 长率及对 经济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贡献 率。 采 用 的 数 据是 1 9 8 8年 至 2 0 1 2年 的 中 国省 际 非平 衡 面板 数 据 。 首先 建 立 C — D生产函数模型 , 测 算 了要 素 的 产 出弹 性 . 其 次 根 据 超 越 对数 函数 模 型 及 永 续盘 存 法 测 算 了生 产 要 素 数 量 和 质 量 增 长 率 , 最后 根 据 S o l o w — N e l s o n同 期模 型 测 算 了体 现 型 、 非 体 现 型 和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进 步 率 。 主要 结论 有 : 1 9 8 8 — 2 0 1 2年 间 , 中 国一 直 处 于规 模 报 酬 递 减 状 态 ; 劳动 质 量 和 资本 质 量 的 年 均 增 长 率 分 别 是 1 . 9 6 %和 6 %; 体 现 型 技 术 进 步 率 的年 均 增 长 率 在 4 % 左右 , 而 非 体 现 型 技 术进 步却 是 负值 ; 资本 数 量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最 大 , 其 后 依 次是 资 本 质量 、 劳动 质 量 、 劳动 数 量 和 非 体 现 型 技 术 进 步 。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长三角16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i guAd ns ai ntue aj g2 0 0 , hn ) J n s miirt eIstt,N ni 10 0 C ia a t v i n
A src: hs a e si ts h tlatrpo ut i TF ) f 6C t si Y n t v r e ad r btat T ip pr t e e oa f o rd ci t e ma t t c v y( P o ie a gz Ri l u — 1 i n e eD t i h ei f19 —2 0 ,uigpn l aamo e.T ersl h w:( )T] o lc i x ei c n tepr o 9 0 0 4 s a e d t d 1 h ut s o g d o n e s 1 f l ie e p r n e a t s e trep ae o ra u tai ;( )S a g a h salwe F h n teaea el e o a gz v r he h ss f et lcu t n 2 h n h i a g f o o rT P ta h vrg v l fY n teRi e e D l ;( ) u h uhstehg et P i i rgo ;( )d r gtep r do 9 9—2 0 ,tec i e a 3 S z o a h ihs TF t s e i t n h n 4 ui ei f 9 n h o 1 0 4 h ie i tsn
TF P增长 的 作 用 是 短 期 的 , 难 以 持 久 的 l , 是 4 而 J
源泉 。它是 一 个宏 观 经 济指 标 , 包 含 了众 多 影 它 响产 出的 因 素 。以 往 国外 对 我 国 TF P的研 究 主 要从 以下几 方 面来 考 察 影 响 T P 的 因素 : 1 经 F () 济体制 改革 和对 外 开 放 政 策 的 实 施 , 国经 济 的 中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
六、展望
未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可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如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质量等; 2)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服务业进行更深入的分析;3)将全要素生产率的研 究与服务业发展的其他重要问题(如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等)相结合,以提供 更全面的政策建议。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学中,全要 素生产率常常被用来衡量技术进步、效率改善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 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经济增长的源泉,并 发现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还有未被计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在影响 着经济增长。
2、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政策应更加服务业的需求, 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水平和质量。
3、针对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例如,对知识密集型 服务业,应更加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应更 加重视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以满足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
4、建立健全服务市场和政策环境,以促进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这包括深化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等。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
01 引言
03 实证研究 05 结论
目录
02 理论分析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有 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在现代社会中,全要素生 产率对于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结构的 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全要素 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
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一、索洛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1. 基本公式。
- 假设生产函数为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 -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Y = AK^αL^β,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TFP),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 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到:ln Y=ln A + αln K+βln L。
- 全要素生产率A的计算公式(索洛余值法)为:A = (Y)/(K^α)L^{β}。
在实际计算中,首先要估计出α和β的值。
2. 估计α和β的值。
- 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例如,对ln Y=ln A + αln K+βln L进行线性回归,以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为基础。
-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α+β = 1),可以简化计算。
如果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可以改写为:Y = AK^αL^1 - α。
此时,通过回归ln((Y)/(L))=lnA+αln((K)/(L)),可以估计出α的值,进而得到β = 1-α。
3. 计算步骤示例。
- 假设我们有地区i在时间t的产出Y_it、资本存量K_it和劳动力L_it的数据。
- 根据上述回归方法估计出α的值(假设为0.3)。
- 然后,对于每个地区和时间点,计算全要素生产率A_it:A_it=frac{Y_it}{K_it^0.3L_it^0.7}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1. 基本原理。
- DEA是一种非参数方法,用于评估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 Making Units,DMUs)的相对效率。
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中,将各个地区看作DMUs。
- 假设有n个地区(DMUs),每个地区使用m种投入x_ij(i = 1,2,·s,m;j = 1,2,·s,n)来生产s种产出y_rj(r = 1,2,·s,s;j = 1,2,·s,n)。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技术回归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的非线性门槛技术回归韩玉军;王丽【摘要】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期刊名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12页(P94-105)【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作者】韩玉军;王丽【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及地区日趋广泛。
《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企业投资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078.4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量的7.6%,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位居全球第11位。
投资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战略资产寻求”的特征,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和技能(know-how)的重要途径。
[1]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概述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定义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简称TFP)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效率”,是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是用来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是针对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 而不是只涉及部分要素。
它在一个更广的范围内考察生产率的情况, 是总产出与综合投入要素之比, 研究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 所有投入要素加权综合后形成综合投入的产出效率, 故又称“ 综合要素生产率”。
相对于传统的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全面地考虑投入要素,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衡量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节约, 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宏观综合经济效益,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识别经济增长的类型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 通过比较单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控制方向是应该增加总需求, 还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参数方法1.索洛余值法索洛于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文章“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
在该文章中,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所得到的“余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技术进步率就等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增长核算法增长核算法, 是在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索洛余值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后来经过丹尼森和乔根森的发扬而成为一种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其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寻找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形式,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 得到具体的生产函数, 进而测算TFP 及其增长。
3.随机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方法非参数方法1.指数法测算TFP的指数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由Kendric和Denison开创,后经Jorgensen、Griliches等人发展而成熟。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计算公式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计算公式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 = 产出增长率 - 全部投入要素增长率加权之和
其中,产出增长率表示总产出的变化率,全部投入要素增长率加权之和表示各种投入要素的增长率加权综合后的变化率。
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计算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总产出、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及其增长率等。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从而了解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改善、市场环境变化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影响,以得出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面板数据的世界主要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作者:吴先华, 郭际, 李有平, 阳毅, 袁建辉, WU Xian-hua, GUO Ji, LI You-ping,
YANG Yi, YUAN Jian-hui
作者单位:吴先华,郭际,阳毅,袁建辉,WU Xian-hua,GUO Ji,YANG Yi,YUAN Jian-hui(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 李有平,LI You-ping(中国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北京,100038)
刊名: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英文刊名: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年,卷(期):2011,41(13)
1.Solow,Robert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1957
2.Barro R C;Sala-I-Martin X Economic growth 1995
3.Denison Edward.F Accounting for United States econonic growth,1929 to,1969 1974
4.Jorgenson;Dale W;Zvi Grillches 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外文期刊] 1967
5.Jorgenson,Dale W Productivity and U S Economic Growth 1987
6.Jones,Hywel G An Introduction to Modem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1976
7.Lee A.Craig;Thomas Weiss Hours at work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nineteenthcentury
U.S.agriculture 2000
8.Derek Byerlee;Rinku Murgai Sense and sustainability revisited:the limit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外文期刊] 2001(03)
9.Andrew P Barnes Publicly-funded UK agricultural R&D and 'soci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外文期刊] 2002(01)
10.Po-Chi CHEN;Ming-Miin YU;Ching-Cheng CHANG;Shih-Hsun HSU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2008(04)
11.Ali Ahmed Rushdi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s for Telstra[外文期刊] 2000(02)
12.Anna Creti Network technologies,communication externalitie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2001(01)
13.Harry Bloch;Sam Hak Kan Tang The effects of exports,technical change and markup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rom Singapore's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7(01)
14.Jene K Kwon Capital utilization,economies of scal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growth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Explanation of South Korean manufacturing Growth 1986(01)
15.William L.Weber;Bruce R Domazlick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manufacturing:a regional approach using linear programming 1999(01)
16.Fot-Chyi Wong;Wee-Beng Ga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Singapor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uring the 1980's 1994(02)
17.Chia-Lin Chang;Stéphane Robin Public policy,innov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application to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外文期刊] 2008(03)
18.Pedro Mendi Trade in disembodied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OECD countries[外文期刊] 2007(01)
19.黄勇峰;任若恩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2002(01)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资率存量估算:1952-2000[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10)
21.周晓;朱农论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3(05)
22.谭永生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计量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教育与经济 2006(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dsjyrs201113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