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兴、杨婷
导入: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如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首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结合初中时学过的《新闻两则》)强调:认真学习新闻知识,掌握新闻的相关内容,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当中,语言压缩题会经常用新闻来练习。
回忆新闻: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新闻就是广大群众
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
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简明、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
重大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狭义的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
讯、报告文学。
2、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和描写。
3、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标题(引标题、正标题、副标题)、导语(新闻的第
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有最新鲜、最主要
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背景(消
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有时暗含在主语之中)、结
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5、新闻特点: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文本背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上就不进口英国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需求低,而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加多,加上中国的原材料物美价廉。所以在中英贸易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处于贸易逆差。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做买卖是要挣钱的,面对这种格局,他们设法改变。于是开始向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换取大笔财富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原材料。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的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政府的控制,于是爆发了鸦片战争(1940——1942)。英国的船坚炮利,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56年第二战争爆发,1860被迫鉴定《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之后又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及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6.30到期。给英国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多次交涉,明确表达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7.1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开始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事情,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事情,作为
中国国家通讯社,数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客观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好了,了解完文本背景,我们结合前边说到的新闻知识,将本文各段落按照新闻结构的形式归位,找出本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
留学生问题1:下面迅速浏览课文,按照新闻的结构形式,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
问题2:分析标题。从标题看,作者是模仿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字面意思看,似乎是与游轮告别,是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刷。“别了,不列颠尼亚“,其实就是说,别了,英国,别了英国殖民统治。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传递出的情绪又是复杂深沉的。这样一个标题,不仅揭示主题,而且寓意深刻。
问题3: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
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子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新闻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主体部分,
主体:新闻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交代了什么场景?
第一层(2-3):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4-7):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的统治结束。时间:6:15,仪式开始。7:45分,降旗。
第三层(8-9)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6.30最后一分钟和1997.7.1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10——11)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小结;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四个特定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的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的环境中描写了3次降旗和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五星红旗的升旗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共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的庄严和喜悦的心情。
认真品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这篇倍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对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粉刺挖苦,又要突出英国管治结束的意义。这篇新闻,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耐人寻味的句子:(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2)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