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3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讲义;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学生实验报告表;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1. 学生考试成绩;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2. 参加化学竞赛;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离子化方程式表述酸、碱的化学反应;2. 理解化学平衡及其原理,了解化学平衡与许多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掌握化学平衡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无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 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酸碱和盐2. 化学平衡3. 无机化合物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听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讨论分组、小组互动、小组展示等互动式教学;3. 实验、观察、测量等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掌握用数值方法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平衡常数;3. 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五、教材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章酸碱和盐•酸、碱和中性物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的鉴别方法•酸、碱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离子化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酸、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命名和制备第二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的移动性•化学平衡与自然现象及工业生产的联系第三章无机化合物•长难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普通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氢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无机化合物的应用六、教学资料:1. 授课讲义、PPT2. 练习题、案例分析3. 实验操作指导书七、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酸碱和盐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学生的理解化学平衡反应及其原理,灵活运用平衡定律和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平衡反应;3. 学生了解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应用。

八、教学建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 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3. 学生要注重记忆化学式、离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整理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整理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小结]: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 1、3、5、7……的两倍,此处的 1、3、
5、7……应为 s、p、d、f……的轨道数。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
如:1H
2He
↓↑
1s 2s
1s 2s
2p
3Li ↓↑ ↑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13Al
18Ar
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高中优秀教案选修三化学

高中优秀教案选修三化学

高中优秀教案选修三化学
1. 本课时主要内容: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
2. 相关知识点:化学反应、溶液、沉淀、蒸发等
3. 教学目标:掌握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化学反应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介绍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实验器材。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归纳:总结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搅拌棒、试管、显色剂等。

2. 实验手册:详细记录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实验步骤及要点。

3. 多媒体资料:展示实验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及分析。

2. 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报告实验结果,并接受老师的评价和点评。

3. 小测验:出一份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选择性沉淀法和蒸发法的掌握程度。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1.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看法。

高中化学选修三最新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最新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最新版教案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化学电动势4. 其他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和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的计算方法3. 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相关计算方法4. 理解化学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 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技能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化学平衡条件、化学电动势计算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的计算、化学平衡条件的理解、化学电动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3. 练习题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引入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步:学习化学反应动力学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速率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题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步:学习化学平衡介绍化学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规律,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步:学习化学电动势介绍化学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习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意到学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理解较为迟缓,可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另外,实验环节也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选修三《有机化学基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十章内容: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第四章芳香烃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第六章醇、酚、醚第七章醛和酮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8学时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6学时第三章不饱和烃 4学时第四章芳香烃 6学时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4学时第六章醇、酚、醚 6学时第七章醛和酮 6学时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 4学时第十章杂环化合物 4学时共计: 50学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设备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鉴别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能评价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实验操作占30%,期末考试占50%。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转化,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

教学难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机理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展开,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规则及其性质的探讨,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 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强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 实验演示:展示几个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尝试解释反应机理。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和性质验证实验。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7. 作业布置: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期末考试中包含相关的题目,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教案一:化学反应研究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讨论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二:化学平衡研究教学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平衡态下的碘化反应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和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三:化学动力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掌握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技巧。

1. 知识点梳理:-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讨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希望以上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室: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电化学4. 溶液5. 配位化学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计算3.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4. 熟悉溶液的性质和相关计算5. 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化学现象引入本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分别介绍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重点,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考试: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内容并提交,评估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2. 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3. 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盐酸和醋酸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离子对电导性的影响。

二、讲解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带电导电,不带电不导电,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扩散,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与粒子大小和浓度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铜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并用扩散速度推算离子的粒子大小。

四、总结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和扩散性质,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本教案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和教学实践,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第一章溶液与溶解本章讲解了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议先就“溶液和溶解”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学生思维启蒙。

在学完课本内容后,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效果:1. 举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前置任务设定为让学生体验药片、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溶解实验。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溶解实验的模拟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例子的理解。

3. 给学生演示加溶液制备的方法。

让学生用实验方法学习如何用加溶液法制备溶液,增加实际操作中的体验感。

4. 利用实际例子来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

举例,饮料在夏天不易结冰,因为夏季外界环境的高温导致了饮料的溶解度增加,从而难以形成冰块。

第二章化学平衡本章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公式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通过物质浓度、反应时间等方式来影响反应平衡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式:1. 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化学平衡目标值的揭示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实际体验到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肝炎疫苗接种,以此展示医学领域应用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2. 能够对化学平衡方程式进行模拟展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方式实际体验反应平衡的变化规律。

3. 采用情景模拟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现化学平衡反应的不同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本章主要讲解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了热力学系统、焓、熵、自由能等概念。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 利用实验活动逐步教授热力学系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概念,通过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选择性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的关系,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配位化学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二、化学平衡
1. 动态平衡的概念: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
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态的条件: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配位化学
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子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考察不同配体对配位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应用案例:探讨配位化学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与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选修3
授课时间:每周三节课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反应速率、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4.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5. 学会使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动力学
a.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反应速率方程
c. 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关系
d.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化学平衡
a. 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表达式
b.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c.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重点讲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展示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和思考题,巩固学生知识点。

教学安排:
第一节课: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第二节课: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课:反应级数、影响因素及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评估方式:
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2.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复习
3. 考试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
教材参考:《高中化学选修3》
以上为高中化学选修3的教案范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愿学生在本节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掌握原子轨道的概念和特点,能够书写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和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利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形象化认识,提高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理论对化学发展和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和原子轨道的概念。

书写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2、教学难点理解原子轨道的杂化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如钠的活泼性、碳的稳定性等,引发学生思考元素性质差异的原因,从而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

2、知识讲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概念,从低到高依次为 1s、2s、2p、3s、3p、4s、3d、4p 等。

解释能级能量的高低顺序和填充规律。

原子轨道以形象的方式讲解原子轨道的形状,如 s 轨道为球形,p 轨道为哑铃形。

强调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容纳电子数。

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以具体元素为例,如钠、铁等,讲解如何书写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书写方法。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各区元素的性质特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讲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选修3教案
1.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2. 学会用杂化轨道原理解释常见分子的成键情况与空间构型过程与方法: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杂化轨道类型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题引入】
在宏观世界中,花朵、蝴蝶、冰晶等诸多物质展现出规则与和谐的美。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感叹:“在宇宙的秩序与和谐面前,人类不能不在内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激起无限的好奇。

”实际上,宏观的秩序与和谐源于微观的规则与对称。

通常,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

例如,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形、氨分子呈三角锥形、苯环呈正六边形。

那么,这些分子为什么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呢?
【思考】
美丽的鲜花、冰晶、蝴蝶与微观粒子的空间构型有关吗!
【活动探究】
你能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水分子、甲烷、氨气、氯气的球棍模型吗!
【过渡】
我们知道,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所以原子以共价键所形成的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板书】
甲烷分子的形成及立体构型
【联想质疑】
研究证实,甲烷(CH4)分子中的四个C—H键的键角均为l09.5o,从而形成非常规则的正四面体构型。

原子之间若要形成共价键,它们的价电子中应当有未成对的电子。

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2s2p,也就是说,它只有两个未成对的2p电子,若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则应形成CH2;即使碳原子的一个2s电子受外界条件影响跃迁到2p空轨道,使碳原子具有四个未成对电子,它与四个氢原子形成的分子也不应当具有规则的正四面体结构。

那么,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构型是怎样形成的呢?
【过渡】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阅读教材40页】
1. 杂化原子轨道
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原子内部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原子轨道的杂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叫做杂化原子轨道,简称杂化轨道。

【思考与交流】
甲烷分子的轨道是如何形成的呢!
形成甲烷分子时,中心原子的2s和2px,2py,2pz 等四条原子轨道发生杂化,形成一组新的轨道,即四条sp 杂化轨道,这些sp杂化轨道不同于s轨道,也不同于p轨道。

根据参与杂化的s轨道与p轨道的数目,除了有sp杂化外,还有sp 杂化和sp杂化,sp 杂化轨道表示由一个s 轨道与两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sp杂化轨道表示由一个s 轨道与一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
【阐述】
杂化轨道在角度分布上比单纯的S或
P轨道在某一方向上更集中(比较图2-2-2中的S、P 轨道和杂化后形成的sp
,杂化轨道),从而使它在与其他原子的原子轨道成键时重叠的程度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更牢固。

由于甲烷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是由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重新组合而成的,故称这种杂化为sp杂化形成的四个杂化轨道则称为sp杂化轨道。

鲍林还根据精确计算得知每两个sp杂化轨
道的夹角为l09.5o。

由于这四个杂化轨道的能量相同,根据洪特规则,碳原子的价电子以自旋方向相同的方式分占各个轨道。

因此,当碳原子与氢原子成键时,碳原子中每个杂化轨道的一个未成对电子与一个氢原子的1s电子配对形成一个共价键,这样所形成的四个共价键是等同的,从而使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构型,
【过渡】
s轨道与p轨道的杂化(简称sp型杂化)有多种情况
【板书】
SP杂化:一个s轨道和一个P轨道杂化可形成两个sp 杂化轨道,这种杂化称为sp杂化
3 1333
直线型
【交流与讨论】
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乙炔分子的成键情况
sp杂化
平面正三角形
【交流与讨论】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乙烯分子的成键情况
【交流·研讨】
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2s2p,,三个2p轨道中各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可分别与一个氢原子的ls电子形成一个盯
键。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三个2p轨道相互垂直,所形成的氨分子中N—H键间的键角应约为90o。

但是,实验测得氨分子中N—H键的键角为107.30o。

试解释其中的原因,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阐述】
在形成氨分子时,氮原子的2s和2p原子轨道也发生了sp,杂化,生成四个sp3杂化轨道。

在所生成的四个Sp3杂化轨道中,有三个轨道各含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可分别与一个氢
原子的1s电子形成一个σ键,另一个sp3杂化轨道中已有两个电子(孤对电子),不能再与氢原子形成σ键了。

所以,一个氮原子只能与三个氢原子结合,形成氨分子。

【总结评价】
应用轨道杂化理论,探究分子的立体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