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无机化学第12章ds区元素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实验习题答案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1.氯能从含碘离子的溶液中取代碘,碘又能从氯酸钾溶液中取代氯,这两个反应有无矛盾?为什么?答:这两个反应无矛盾。
因为氯的氧化性强于碘,而碘的氧化性又强于氯酸钾。
2.根据实验结果比较:①S2O82-与MnO4-氧化性的强弱;②S2O32-与I-还原性的强弱。
答:因为S2O82-可以将Mn2+氧化为MnO4-,所以S2O82-的氧化性强于MnO4-,S2O32-能将I2还原为I-,S2O32-和还原性强于I-。
3.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为何有时为硫化银沉淀,有时又为[Ag(S2O3)2]3-配离子?答:这与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有关,当酸性强时,会生成硫化银沉淀,而在中性条件下就会生成[Ag(S2O3)2]3-配离子。
4.如何区别:①次氯酸钠和氯酸钠;②三种酸性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③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化钠。
答:①分别取少量两种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分别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使固体全部溶解,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两滴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试管中放入的固体为次氯酸钠,剩下的一种为氯酸钠。
②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使品红褪色的是二氧化硫,然后将剩余的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盛有KMnO4溶液的试管中,产生淡蓝色沉淀的是H2S,剩下的一种气体是氯化氢。
③分别取四种溶液放入四支试管中,然后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等量的H2SO4溶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亚硫酸钠,产生臭鸡蛋气味气体是的硫化钠,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又有黄色沉淀产生的是硫代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硫酸钠。
5.设计一张硫的各种氧化态转化关系图。
1.在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制备实验中,如果没有二氧化锰,可改用哪些药品代替地二氧化锰?答:可用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
2.用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氯气时,试纸先呈蓝色,当在氯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时,蓝色褪去,为什么?答:因为2KI+Cl2=2KCl+I2,I2遇淀粉变蓝,因此试纸呈蓝色,但氯气有氧化性,可生成HClO,可以将蓝色漂白,所以在氯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时,蓝色褪去。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
⽆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实验11 ds 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实验⽬的1、掌握铜、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2、掌握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的⽣成和性质; 6、掌握铜、银、锌、汞离⼦的分离与鉴定⽅法。
⼆、实验原理IB IIBCu Zn Cu (+2,+1) Zn(+2) Ag Cd Ag (+1) Cd(+2) Au Hg Au (+1,+3) Hg(+2,+1)蓝⾊的Cu(OH)2呈现两性,在加热时易脱⽔⽽分解为⿊⾊的CuO 。
AgOH 在常温下极易脱⽔⽽转化为棕⾊的Ag 2O 。
Zn(OH)2呈两性,Cd(OH)2显碱性,Hg(I, II)的氢氧化物极易脱⽔⽽转变为黄⾊的HgO(II)和⿊⾊的Hg 2O(I)。
易形成配合物是这两副族的特性,Cu 2+、Ag +、Zn 2+、Cd 2+与过量的氨⽔反应时分别⽣成[Cu(NH 3)4]2+、[Ag(NH 3)2]+、[Zn(NH 3)4]2+、[Cd(NH 3)4]2+。
但是Hg 2+和Hg 22+与过量氨⽔反应时,如果没有⼤量的NH 4+存在,并不⽣成氨配离⼦。
如:HgCl 2 + 2NH 3 = Hg(NH 2)Cl↓⽩+ 2 NH 4Cl Hg 2Cl 2 + 2NH 3 = Hg(NH 2)Cl↓⽩+ Hg↓⿊+NH 4Cl(观察为灰⾊)Cu 2+具有氧化性,与I -反应,产物不是CuI 2,⽽是⽩⾊的CuI :Cu2+ +I- =2CuI↓⽩+I2将CuCl2溶液与铜屑混合,加⼊浓盐酸,加热可得黄褐⾊[CuCl2]-的溶液。
将溶液稀释,得⽩⾊CuCl沉淀:Cu +Cu2+ +4Cl-=2[CuCl2]-[CuCl2]-←稀释→CuCl↓⽩+Cl-卤化银难溶于⽔,但可利⽤形成配合物⽽使之溶解。
例如:AgCl +2NH3 =[Ag(NH)2]+ +Cl-红⾊HgI2难溶于⽔,但易溶于过量KI中,形成四碘合汞(II)配离⼦:HgI2 +2I- =[HgI4]2-黄绿⾊Hg2I2与过量KI反应时,发⽣歧化反应,⽣成[HgI4]2-和Hg:Hg2I2+2I- =[HgI4]2-+Hg↓⿊三、实验内容1、氧化物的⽣成和性质(1)Cu2O的⽣成和性质Cu2++2OH-=Cu(OH)2↓蓝⾊Cu(OH)2+2OH- = [Cu(OH)4]-2-蓝⾊2[Cu(OH)4]2-+C6H12O6(葡萄糖) =Cu2O↓(红) +4OH-+C16H12O7+2H2O或:2Cu2+ + 5OH- +C6H12O6 = Cu2O↓+ C6H11O7- + 3H2O (须加热)分析化学上利⽤此反应测定醛,医学上利⽤此反应检查糖尿病。
ds 区 元 素
ds 区 元 素
2. 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锌的化合物。 锌的化合物主要有锌的氧化物、 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等。
①氧化锌(ZnO)。ZnO是白色粉末状不溶于水的两性 化合物,它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
ZnO+2HCl →ZnCl2+H2O ZnO+2NaOH →Na2ZnO2+H2O
ds 区 元 素
由表可知,卤化银中只有AgF易溶于水,其余 均微溶于水,且溶解度按AgCl→AgBr→AgI的顺序 降低,它们的颜色也依此顺序加深。这种变化趋势 与从AgF到AgI键型的变化有关,即以离子键为主变 成以共价键为主结合。
ds 区 元 素
(2)二价化合物。 铜族元素中氧化态为+2的 只有铜,铜的化合物最重要的有CuO、Cu(OH)2、 CuSO4·5H2O等。
ds 区 元 素
氧化亚铜(Cu2O)是红色固体,很稳定,在自然界中以赤铜 矿形式存在,当灼烧氧化铜达1273~1473 K时,分解出氧,生 成氧化亚铜:
ds 区 元 素
因此,AgNO3晶体或溶液都应在棕色玻璃瓶内保存。AgNO3可溶 于水,其水溶液与卤化物作用,生成卤化银。固体AgNO3或其溶液都是 氧化剂,即使在室温下,许多的有机物都能将它还原成黑色的银粉。
2Cu+H2O+CO2+O2 → Cu2(OH)2CO3
ds 区 元 素
2. 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铜、银、金都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2、+3的化合 物,其中,Cu(+2)、Ag(+1) Au(+1) 态。不同氧化数的铜族元素离子能与CN-等简单配体形成稳 定配合物。
无机化学ds区、d区和f区过度元素ppt课件
上页 下页 目录 返回
8.2 铜族和锌族化合物 8.2.1 概述 价电子构型: (n-1)d10ns1-2 对于铜族元素,又称IB族,可失去s上的电子,又可失 去d上电子,氧化数+1、+2、+3。常见的是:Cu→+2, Ag→+1,Au→+3。 因 IB 族离子具有较强的极化力,变形性也大,故其二 元化合物一般有相当程度的共价性,难溶于水。 对于ⅡB族,只能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2价化合 物。汞有+1(以双聚离子[Hg-Hg]2+形式存在) 从 Zn2+→Cd2+→Hg2+ 极化力和变形性依次增强,当与 易变形的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有相当程度的共价性, 所以Hg2+的这类化合物溶解度较小,且显色。
上页 下页 目录 返回
AgNO3: 最重要的可溶性银盐,Ag与65%HNO3,反应后制得, Ag+具有氧化性 。 遇光或加热易分解而析出银,注意保存在棕色瓶中。 2AgNO3→2Ag+2NO2+O2 AgI在人工降雨中作冰核形成剂 HgCl2: Hg取sp杂化,为共价化合物,直线构型。熔点较低 (280℃),易升华,故俗名升汞,能溶于水(25℃, 7g/100g水),有毒,稀溶液可杀菌,∴外科用作手术器 械的消毒剂。
无机化学ds区 、d区和f区过 度元素
8.1 过渡元素概述
8.1.1 基本划区 价电子构型:(n-1)d1-10ns1-2 铜族:货币元素 锌族:低熔点重金属;汞(常温下唯一的一种液体金属) 钒族:酸土元素 铁系元素 铂系元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上页 下页 目录 返回
8.1.2 过渡元素的特性 ● 过渡元素都是金属 ● 许多元素形成多种氧化态 除了s电子参与成键,d电子也部分或全部参与成键( ⅡB族除外) ,从而导致丰富的氧化还原行为。 ● 过渡元素的水合离子多具有特征颜色 过渡元素的离子在水溶液中常呈现一定的颜色,这与该 离子存在未成对d电子有关, d-d跃迁,一般d0, d10没有颜 色。 ● 形成配合物的能力比较强 过渡元素的离子存在空的ns,np和部分填充或全空的(n1)d轨道,可接受配位体的出对孤对电子。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实验11 ds 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铜、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2、掌握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6、掌握铜、银、锌、汞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IB IIBCu Zn Cu (+2,+1) Zn(+2) Ag Cd Ag (+1) Cd(+2) Au Hg Au (+1,+3) Hg(+2,+1) 蓝色的Cu(OH)2呈现两性,在加热时易脱水而分解为黑色的CuO 。
AgOH 在常温下极易脱水而转化为棕色的Ag 2O 。
Zn(OH)2呈两性,Cd(OH)2显碱性,Hg(I, II)的氢氧化物极易脱水而转变为黄色的HgO(II)和黑色的Hg 2O(I)。
易形成配合物是这两副族的特性,Cu 2+、Ag +、Zn 2+、Cd 2+与过量的氨水反应时分别生成[Cu(NH 3)4]2+、[Ag(NH 3)2]+、[Zn(NH 3)4]2+、[Cd(NH 3)4]2+。
但是Hg 2+和Hg 22+与过量氨水反应时,如果没有大量的NH 4+存在,并不生成氨配离子。
如:HgCl 2 + 2NH 3 = Hg(NH 2)Cl↓白+ 2 NH 4Cl Hg 2Cl 2 + 2NH 3 = Hg(NH 2)Cl↓白+ Hg↓黑+NH 4Cl(观察为灰色)Cu 2+具有氧化性,与I -反应,产物不是CuI 2,而是白色的CuI :Cu2++ I - = 2CuI↓白 + I 2将CuCl 2溶液与铜屑混合,加入浓盐酸,加热可得黄褐色[CuCl 2]-的溶液。
将溶液稀释,得白色CuCl 沉淀:Cu + Cu2++ 4Cl - = 2[CuCl 2]-[CuCl 2]-←稀释→CuCl↓白 + Cl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可利用形成配合物而使之溶解。
例如:AgCl + 2NH 3 = [Ag(NH 3)2]++ Cl -红色HgI 2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过量KI 中,形成四碘合汞(II)配离子:HgI 2 + 2I -= [HgI 4]2-黄绿色Hg 2I 2与过量KI 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gI 4]2-和Hg :Hg 2I 2+ 2I - = [HgI 4]2-+ Hg↓黑三、实验内容 1、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1) C u 2O 的生成和性质Cu 2+ + 2OH - =Cu(OH)2↓ 蓝色 Cu(OH)2 + 2OH - = [Cu(OH)4]-2- 蓝色2[Cu(OH)4]2-+ C 6H 12O 6 (葡萄糖) =Cu 2O↓(红) + 4OH -+C 16H 12O 7+2H 2O或:2Cu 2+ + 5OH - +C 6H 12O 6 = Cu 2O↓+ C 6H 11O 7- + 3H 2O (须加热)分析化学上利用此反应测定醛,医学上利用此反应检查糖尿病。
ds区金属元素
性质
价电子构型 次外层电子构型
I B、II B
(n-1)d10ns1~2 18e (n-1)s2(n-1)p6(n-1)d10 大 > 小 < < 明显共价性 > 弱碱
I A、II A
ns1~2 8e (n-1)s2(n-1)p6 小 大 主要是离子键 强碱,且稳定
Z* 原子半径r 金属活泼性 化合物键型 形成配合物倾向 氢氧化物
2Cu O2 2H 2O 8NH3 2[Cu(NH3 ) 4 ]2 4OH
所以不可用铜器盛氨水!
铜族元素的存在与提取
Cu:黄铜矿(CuFeS2)
辉铜矿(Cu2S)
孔雀石(Cu2(OH)2CO3)
Ag:辉银矿(Ag2S)
Au:碲金矿(AuTe2)
Cu(I)FeS2, CuCO3.Cu(OH)2, Cu(I)2S 黄铜矿 孔雀石 辉铜矿
金的纯度(24 K,18 K )
1K = 4.166% 24 K=24×4.166%=99.984% 18 K = 18×4.166% = 74.998% 千足金——含量为99.9%,俗称三个9。 足金——含量为99.0%,以上,俗称二个9。 K金的颜色有多种,通常有黄、红、白色之分。 白色K金,实际上是黄金与镍、锌、铜等元素的合金。不是通常 所说的白金铂(Pt)饰品。
FeO + SiO2 ─→ FeSiO3(渣) mCu2S + nFeS ─→ 冰铜
(4) 顶吹还原 把冰铜放入转炉,鼓风熔炼: 2Cu2S + 3O2 ─→ 2Cu2O + SO2↑ 2Cu2O + Cu2S ─→ 6Cu + SO2↑此粗铜又称泡铜(98%左右)。
(5) 精炼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
Hg2++4SCN =Hg (SCN) 42
- -
-
Zn2++Hg (SCN) 42 =Zn[Hg (SCN) 4]↓
) (反应速度相当缓慢,如有Zn2+存在时,Co2+与试剂的反应加快。
四、铜、银、汞的氧化还原性。 内容 操作 现象 解释
0.5 mL 0.2 mol·L-1 CuSO4 →过量 6 mol·L-1 NaOH→ → 1mL 10% 葡 萄糖溶液△→ ↓→ 两份 (黄↓→红↓) 2 mol·L-1 H2SO4 →静置→△ 1mL 浓氨水→静 置
[问题讨论] 1、使用汞应注意什么?为什么要用水封存?
1、 选用什么试剂溶解? 物质 试剂 Cu(OH)2 稀 HCl CuS 热稀HNO3 CuBr2 氨水 AgI Na2S2O3
4、区别:Hg(NO3)2 、Hg2(NO3)2、AgNO3 物质 KI 液 过量氨水 Hg(NO3)2 红色↓ 白色↓ Hg2(NO3)2 灰色↓ 灰黑色↓ AgNO3 黄色↓ 先产生白色↓后溶解
2、Hg2+ 转化为Hg22+ 0.2 mol·L-1 Hg2+ →1 滴金属汞 清夜→0.2 mol·L-1NaCl 清夜→0.2 mol·L-1NH3·H2O
金属汞溶解 白色↓ 灰色↓
Hg2+ + Hg=Hg22+ Hg22+ +2Cl =Hg2Cl2↓白色
-
Hg22++2NH3+NO3-=[ NH2 Hg] NO3↓+2Hg↓+NH4+
Ag+
Ag2O 褐↓
HNO3 溶 溶 无色
氨水 溶 NaOH 不溶
Ag2O+ 4NH3 + H2O =2Ag(NH3)2+ +2OH
ds区,d区和f区元素
子构型具有接受配位体孤对电子的条件,因此它
们容易形成配合物,一般容易形成氟配合物、氰 配合物和氨配合物。 此外,过渡元素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变化规律 和主族元素相似。对同种元素而言,低价的显碱
性,高价的显酸性。注意p304列出的ⅢB-ⅦB族过
渡元素最高价态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
8.2 铜族和锌族元素的化合物 8.2.1 通性
3. 锌配合物 Zn2+和氨水、KCN等能形成无色的四配位离子: [Zn(NH3)4]2+、[Zn(CN)4]2-、[Zn(CN)4]2-用于电镀中 4. 汞配合物 Hg(I)形成配合物倾向较小。 Hg(II)易和CN-、SCN-、Cl-、Br-、I-离子均生成 [ML4]2-配离子。
Hg2++2I-→HgI2↓(红色)+2I-→[HgI4]2[HgI4]2-与碱混合后叫奈氏试剂,用于鉴定NH4+、
3. 形成配合物(Zn2+,Al3+的分离)
Zn 2 Al3
2 NH 3O H
Zn(OH ) 2 Al(OH ) 3
2 NH 3O H
[ Zn( NH 3 ) 4 ] 2 (白色) Al(OH )(白色) 3
8.2.3 重要的盐类 1. 几种常用的盐 硫酸铜、硝酸银、氯化汞、氯化亚汞(p306-308自 己看书,了解基本性质和用途) 2. Cu2+和Cu+的相互转化 从Cu(I)结构(3d10)看,Cu(I)是稳定的,如自然 界中有Cu2O和Cu2S的矿物存在。但在水溶液中Cu+ 易歧化,这是由于Cu2+的电荷比Cu+多,半径又小, 所以Cu2+的水合焓(-2100kJ· -1)比Cu+的(-593 mol kJ· -1)代数值小得多,∴水溶液中Cu2+比Cu+稳)4)]2+、[CuCl4]2-、[Cu(NH3)4]2+等,
元素化学之ds区元素课件
§10.7.2 铜族元素
一、铜族元素的单质
二、铜族元素的化合物
一、
1.存在
铜族元素的单质
单质:Cu,Ag,Au 矿物:孔雀石:Cu2(OH)2CO3 辉银矿:Ag2S 碲金矿:AuTe2 2.物理性质
•特征颜色:Cu(紫红),Ag(白),Au(黄) •熔点、沸点较其它过渡金属低 •导电性、导热性好,且Ag>Cu>Au
•延展性好
3.化学性质
•与O2作用 2Cu O2 2CuO(黑)
2Cu O 2 H 2O CO 2
Cu 2 (OH)2 CO3 (绿)
碱式碳酸铜
Au,Ag不与O2发生反应, 当有沉淀剂或配合剂存在时,可反应。
M Cu, Ag, Au
4M O2 2H2O 8CN 4[M(CN) ] 4OH 2
Cu2+的氧化性 Cu(I)和Cu(II)的相互转化
1. Cu+有一定的稳定性 4 CuO == 2 Cu2O + O2 2 Cu + S(过量) == Cu2S 2. Cu+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发生歧化发应 0.159 0.52 Cu2+ Cu+ Cu 2 Cu+ = Cu2+ + Cu 利用波恩-哈伯循环求算rH
Cu
2+
OH (适量)
Cu(OH)2(s)
浅蓝
OH (过量,浓)
Cu(OH)4
深蓝
2
Cu
2
NH3 (适量)
NH3 (过量) 2 Cu2 (OH)2 SO4 (s) Cu(NH 3 )4
浅蓝 深蓝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无机化学教学课件 12章 s区元素
钾比钠活泼,为什么可以通过如下 反应制备金属钾?
KCl + Na 熔融 NaCl + K
首先,钾的第一电离能 (418.9 kJ·mol-1 ) 比钠的第一电离能
(495.8 kJ·mol-1 )小的缘故.
其次,通过计算可知固相反应的D r Hm是个不大的正值,但钾 的沸点(766 ºC)比钠的沸点(890 ºC )低,当反应体系的温度控 制在两沸点之间,使金属钾变成气态,而金属钠和KCl 、NaCl 仍 保持在液态,钾由液态变成气态, 熵值大为增加,即反应的T D r Sm 项变大,有利于D r Gm变成负值,反应向右进行.
Li
Na K
Rb Cs
Be Mg
Ca Sr
Ba
12-1-2 化学性质
(1) 与氧、硫、氮、卤素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 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形成相应的氧化物:
Li2O BeO
Na2O2 MgO
KO2 CaO
RbO2 SrO
CsO2 Ba2O2
你能发现这些氧化物的形式有 什么不同?
Li2O Gc2-706-18.12
Na2O2
镁 带 的 燃 烧
KO2
Question 1
为什么在空气中燃烧碱金属 所得的产物不同?
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 燃烧产物可从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中推测. 哪一个燃烧反应的 DG负值最大,产物就 是哪一个. 例如,Na 生成Na2O、Na2O2 和 NaO2的DG 分别是 -376 kJ·mol-1, -430 kJ·mol-1和 –389.2 kJ·mol-1, 因此燃烧产物就是 Na2O2 .
1.了解 s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 Li 的 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 ,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 氨反应的不同;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ds区元素实验名称:ds区元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ds区元素的性质,并掌握ds区元素的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取出实验器材和试剂,清洗干净。
2. 实验1:铑(Rh)和铱(Ir)颜色对比实验。
将Rh和Ir放在白纸上比较颜色的不同。
Rh呈现银白色,而Ir呈现黄色,可以清晰地区分这两种元素。
先将Rh粉磨成粉末状,并称取一定量的Rh,加入200毫升的盐酸中。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Rh在盐酸中的反应。
Rh在盐酸中反应,生成RhCl3的无色溶液,并放出氢气。
反应方程式:2Rh + 6HCl → 2RhCl3 + 3H2。
4. 实验3:铱(Ir)的化学反应实验。
将Ir和硫在空气中加热时,会发生强烈的反应,生成黑色的IrS2。
IrS2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在空气中保存。
反应方程式:2Ir + 3S → IrS2。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发现ds区元素的某些性质和化学反应式。
Rh和Ir颜色的对比实验,让我们比较容易地区分这两种元素。
在Rh的化学反应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Rh粉末加入盐酸中反应时,生成RhCl3的无色溶液,同时放出氢气。
而在Ir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空气中加热Ir和硫时,会形成黑色的IrS2,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在空气中保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ds区元素的某些性质和化学反应式,学会了如何区分Rh和Ir的颜色差别,并掌握了Rh和Ir的化学反应过程。
同时,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氧化态变化表现有如下的规律性: (1)同一周期自左至右,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氧化态先是逐渐升高,但第四周期在锰以后,第五周期 在钌以后,第六周期在锇以后,氧化态又逐渐降低,最 后与第ⅠB族元素的低氧化态相同; (2)同一族自上而下,高氧化态趋向于稳定,即 第四周期元素一般容易出现低氧化态,第五、六周期的 相应元素趋向于出现高氧化态。
过渡金属由于空d轨道的存在,使它们更易形成配位键, 产生丰富多彩的配位化合物,并因此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四、 氧化态
d区过渡元素基本上都具有多种氧化态。ds区元素除银(氧 化数为+1)、锌、镉(氧化数为+2)外,其余都显示变价。d区 元素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层未饱和的构型特点,使其具有可变的 氧化态。最外层的两个s电子容易失去,显示+2氧化态。另外, 次外层的d电子和最外层的s电子能量相近,而且未达到稳定的结 构,所以d电子也可部分或全部参加成键,故d区元素一般有可变 的氧化态。ds区铜族和锌族(部分)元素的ns和(n-1)d层电子处 于同一能级组,不仅s电子参加成键,且(n-1)d电子也因反应条件 的不同,部分地参加成键,因此表现出几种氧化态。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d区和ds区元素的通性
二、 单质的物理性质
d区和ds区元素的单质都有着典型的金属性质,如有金属光泽,延 展性高(锌族例外),有导电导热性。它们的密度比较大,除钪(2.99 g·cm-3)、钇(4.34 g·cm-3)和钛(4.5 g·m-3) 属轻金属外,其余元 素都为重金属(密度大于5 g·cm-3)。d区和ds区金属比主族金属有更大 的密度和硬度以及更高的熔点和沸点。例如,铬是所有单质金属中最硬 的,莫氏硬度为9,熔点、沸点最高的是钨,依次为3410 ℃和5930 ℃。 这是由于d电子也参与成键,成键价电子数增加,键强度增大。锌族元素 熔点、沸点均低,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以第一过渡系元素的物 理性质的递变说明上述规律性,如表9-2所示。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第12章-ds区元素
第十二章ds区元素12。
1 铜族元素 (1)12。
2 锌族元素 (10)12.1 铜族元素12。
1.1 铜族元素通性铜族元素1。
铜族元素通性铜族元素的氧化态有+1,+2,+3三种,这是由于铜族元素最外层ns电子和次外层(n-1)d电子能量相差不大。
有人认为在本族元素中,元素第二电离能与第一电离能的差值越小,它的常见氧化值就越高.对于Cu、Ag、Au,Δ(I2—I1)Au 〈Δ(I2—I1)Cu < Δ(I2-I1)Ag所以常见氧化态物+3,+2,+1。
铜、银、金的标准电势图如下所示:12.1.2 铜族元素金属单质2。
铜族元素金属单质(1).物理性质铜和金是所有金属中仅有的呈现特殊颜色的二种金属,铜族元素的熔点、沸点、硬度均比相应的碱金属高。
这可能与d电子也参与形成金属键有关。
由于铜族金属均是面心立方晶体(如下图),它们不仅堆积最密而且存在较多可以滑动的高密度原子层,因而比相应的碱金属(多为体心立方晶体)密度高得多,且有很好的延展性,其中以金最佳。
铜族元素的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金属中都是最好的,银占首位,铜次之。
(2)。
化学性质铜族元素的化学活性远较碱金属低,并按Cu—-Ag-—Au的顺序递减.在潮湿的空气中放久后,铜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铜绿。
铜绿可防止金属进一步腐蚀,其组成是可变的。
银和金不会发生该反应。
空气中如含有H2S气体与银接触后,银的表面上很快生成一层Ag2S的黑色薄膜而使银失去银白色光泽。
()在电位序中,铜族元素都在氢以后,所以不能置换稀酸中的氢。
但当有空气存在时,铜可缓慢溶解于这些稀酸中:浓盐酸在加热时也能与铜反应,这是因为Cl-和Cu+形成了较稳定的配离子[CuCl4]3—,使Cu == Cu++e-的平衡向右移动:铜易为HNO3、热浓硫酸等氧化性酸氧化而溶解银与酸的反应与铜相似,但更困难一些;而金只能溶解在王水中:铜、银、金在强碱中均很稳定。
12。
1。
3 铜族元素重要化合物3。
无机化学PPT课件 元素化学 s区元素 p区元素 d区元素 ds区元素
第 三 部 分 元 素 化 学•熟悉元素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掌握单质和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它们在医药中的应用结束无机化学 2014/12/1 §12-15 : 2从上到下 半径增大 电离能减小 电负性减小第一节 s 区元素概述第十一章 s 区元素ⅠA ns 1 Li Na K Rb Cs ⅡA ns 2 Be Mg Ca Sr Ba碱金属 碱土金属从左到右,半径减小电离能增大 电负性增大除Li 和Be 外,多数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
p273结束 无机化学 2014/12/1 §12-15 : 7NaHCO 3: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和酸中毒; CaCO 3: 珍珠、钟乳石、贝壳的主要成分;Na 2SO 4·10H 2O : 中药称芒硝或朴硝,作缓泻剂; Na 2SO 4 :中药称玄明粉或元明粉,作缓泻剂; BaSO 4: 重晶石,难溶于水、酸、碱,能强烈吸收X 射线,因无毒用作胃肠造影剂之“钡餐”; BaCl 2:剧毒(致死量0.8g )。
CaSO 4·2H 2O 生石膏,内服清热泻火; CaSO 4· H 2O 熟石膏(煅石膏, 烧石膏)粉末遇水膨胀硬化,石膏绷带,外敷治疗烫伤疥疮等。
MgSO 4·7H 2O :又称泻盐,作缓泻剂。
四、重要的盐类 p28112结束无机化学 2014/12/1 §12-15 : 8 五、对角线规则 p282在周期表s 区和p 区,某元素与左上方或右下方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例如:Be 和Al 的还原性相近; Be(OH)2和Al(OH)3 均为两性;例如:LiCl,、MgCl 2 都是共价化合物; LiOH 、Mg(OH)2都是中强碱,微溶于水Li Be B C Na Mg Al Si结束 无机化学 2014/12/1 §12-15 : 9VIIA 族 n s 2n p 59F 17Cl 35Br 53I 85At一、卤族元素的通性 (p284)(1) 是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及碘化钾溶液中:KI + I 2 = KI 3 碘酒(碘酊)(p306习题3) F 2→I 2 的熔点、沸点、密度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ds区元素12.1 铜族元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锌族元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铜族元素12.1.1 铜族元素通性铜族元素1.铜族元素通性铜族元素的氧化态有+1,+2,+3三种,这是由于铜族元素最外层ns电子和次外层(n-1)d电子能量相差不大。
有人认为在本族元素中,元素第二电离能与第一电离能的差值越小,它的常见氧化值就越高。
对于Cu、Ag、Au,Δ(I2-I1)Au < Δ(I2-I1)Cu < Δ(I2-I1)Ag所以常见氧化态物+3,+2,+1。
铜、银、金的标准电势图如下所示:12.1.2 铜族元素金属单质2.铜族元素金属单质(1).物理性质铜和金是所有金属中仅有的呈现特殊颜色的二种金属,铜族元素的熔点、沸点、硬度均比相应的碱金属高。
这可能与d电子也参与形成金属键有关。
由于铜族金属均是面心立方晶体(如下图),它们不仅堆积最密而且存在较多可以滑动的高密度原子层,因而比相应的碱金属(多为体心立方晶体)密度高得多,且有很好的延展性,其中以金最佳。
铜族元素的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金属中都是最好的,银占首位,铜次之。
(2).化学性质铜族元素的化学活性远较碱金属低,并按Cu--Ag--Au的顺序递减。
在潮湿的空气中放久后,铜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铜绿。
铜绿可防止金属进一步腐蚀,其组成是可变的。
银和金不会发生该反应。
空气中如含有H2S气体与银接触后,银的表面上很快生成一层Ag2S的黑色薄膜而使银失去银白色光泽。
()在电位序中,铜族元素都在氢以后,所以不能置换稀酸中的氢。
但当有空气存在时,铜可缓慢溶解于这些稀酸中:浓盐酸在加热时也能与铜反应,这是因为Cl-和Cu+形成了较稳定的配离子[CuCl4]3-,使Cu == Cu++e-的平衡向右移动:铜易为HNO3、热浓硫酸等氧化性酸氧化而溶解银与酸的反应与铜相似,但更困难一些;而金只能溶解在王水中:铜、银、金在强碱中均很稳定。
12.1.3 铜族元素重要化合物3.铜族元素重要化合物(1).氧化物与氢氧化物a.氧化铜、氧化亚铜和氢氧化铜铜可以形成黑色的氧化铜(CuO)和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均不溶于水。
加热氢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硝酸盐都能得到氧化铜;选用温和的还原剂如葡萄糖、羟氨、酒石酸钾钠或亚硫酸钠在碱性溶液中还原Cu(II)盐,可得到氧化亚铜:2Cu2++SO32―+4OH― ==== Cu2O↓+SO42―+2H2O2Cu2++4OH―+C6H12O6 ==== Cu2O↓+C6H11O7+3H2O【问题1】该反应有什么用途?该反应在医疗上用于诊断糖尿病,分析化学上利用这个反应测定醛。
Cu2O在酸性溶液中立即歧化为Cu2+和Cu。
当溶于氨水中形成无色的Cu(NH3)+,它会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蓝色的Cu(NH3)42+。
Cu2++2OH―=Cu(OH)2【问题2】Cu(OH)2是两性吗?它微显两性,以碱性为主,能溶于较浓的强碱形成Cu(OH)42―。
Cu(OH)2 +4NH3·H2O = Cu(NH3)42+ + 4H2O。
Cu(NH3)42+的溶液简称铜氨液,它有溶解纤维的能力,在溶解了纤维的溶液中加水或酸,纤维又可沉淀析出。
纺织工业利用这种性质来制造人造丝。
b.氧化银和氢氧化银将碱金属氢氧化物同硝酸银反应,可以得到棕黑色Ag2O。
(为什么?)由于Ag+极化能力较强,所以一般不生成氢氧化物,而生成氧化物。
在温度低于-45℃,用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硝酸银的90%酒精溶液作用,则可能得到白色的AgOH沉淀。
潮湿的氧化银具有弱碱性,它容易从大气中吸收CO2;当溶于碳酸铵、氰化钠和氰化钾溶液分别生成[Ag(NH3)2]2CO3、Na[Ag(CN)2]和K[Ag(CN)2]。
2Ag++S2O82―+2H2O ===== 2AgO+4H++2SO42―Ag2O是构成银锌蓄电池的重要原材料;Ag2O和MnO2,Cr2O3,CuO等的混合物能在室温下将CO迅速氧化成CO2,用于防毒面具中。
(2).盐类a.卤化物CuCl2·2H2O受热时,按下式分解:所以无水CuCl2是在HCl气流中,将CuCl2·2H2O加热到412~423K下制得的,X射线测定表明CuCl2是共价化合物,具有含平面CuCl4单元的链状结构:CuCl2不但易溶于水,而且易溶于乙醇和丙酮。
它在很浓的溶液中呈黄绿色,在较浓溶液中显绿色,在稀溶液中显蓝色。
(为什么?)黄色是由于[CuCl4]2-配离子存在,蓝色是由于[Cu(H2O)6]2+配离子存在,两者并存时显绿色。
但也有人认为在溶液中,随着Cl-离子浓度增大,由于H2O被Cl-取代而将荷移谱带由紫外光区移到可见光区,故溶液由蓝变绿。
卤化银只有AgF易溶于水,在湿空气中潮解,其余均微溶于水,而且依Cl-Br-I的顺序溶解度降低,颜色加深。
AgI有α、β、γ等多种晶型,在419K β-AgI转变为a-AgI,导电性增大近万倍。
在常温下Ag+导电能力较强,其中以a-AgI为主要成分的常温型固体电解质电池已广泛应用。
(详细资料)在这种电池中,负极为银,正极用含碘或其它银的化合物,其电极反应为:此电池本身放电少,适合长期保存,理论寿命可达10年之久。
金的卤化物具有明显的共价性,如AuCl3,无论在固态或气态都是二聚体,它基本上是平面正方形结构:Au+在水溶液中易歧化为Au3+和Au,因而Au+在水溶液中不能存在,即使溶解度很小的AuCl也要歧化。
只有当Au+形成配合物如[Au(CN)2]-才能在水溶液中稳定。
b.硫酸铜CuSO4·5H2O(俗称胆矾)可用铜屑或氧化铜溶于硫酸中制得。
硫酸铜用在铜的电解精炼、电镀、丹尼尔电池、颜料的制造,纺织工业的媒染剂等。
CuSO4·5H2O在不同温度下可逐步失水,最后分解为CuO。
可见各个水分子的结合力不完全一样,实验证明,四个水分子(配位水)以平面四边形配位在Cu2+周围,第五个水分子(阴离子水)以氢键与二个配位水分子和SO42-结合,SO42-在平行四边形的上下,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八面体。
CuSO4·5H2O可写成[Cu(H2O)4]SO4·H2O,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加热失水时,先失去Cu2+的两个非氢键配位水,再失去两个氢键配位水,最后失去阴离子水。
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吸湿性很强,不溶于乙醇、乙醚。
吸水后有特征蓝色,利用这一性质可检验乙醇、乙醚中的少量水,在有机合成中用作干燥剂。
c.硝酸银AgNO3晶体加热或受日光直接照射时,均能逐渐分解:因此,AgNO3晶体或溶液都应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
AgNO3是一种氧化剂(E Ag+/Ag=0.7992V),即使在室温,许多有机物都能将它还原为黑色的银粉,例如皮肤与布与之接触后均会生成黑色的银。
大量硝酸银可用于制造照相底片上卤化银。
AgNO3还是重要的分析试剂。
12.1.4 铜族元素主要配合物4.铜族元素主要配合物(1).铜的配合物Cu+为d10电子构型,易与NH3、S2O32-,CN-等易变形的配体形成配离子,如[CuX n]-(n-1)、[Cu(CN)2]-、[Cu(CN)4]3-、[Cu(NH3)2]+等。
大多数Cu(I)配合物是无色的。
Cu+的卤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为I>Br>Cl,正好与过渡金属离子八面体配合物的光谱化学序列相反。
(为什么?)这符合硬软酸碱原理的软亲软原则的。
[Cu(NH3)2]+溶液可用来定量吸收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减压加热后CO可放出。
Cu2+离子为d9构型,比Cu+更容易形成配合物,常见配位数为4、6,配位数为2的很稀少。
Cu(II)配离子多为四短两长键的变形八面体,或平面正方形结构。
如:[Cu(H2O)6]2+、[Cu(NH3)4(H2O)2]2+如:[Cu(en)2]2+(蓝紫色)、CuCl42-由于[Cu(NH3)4]2+的稳定性,大多数微溶的Cu(II)化合物都能被氨水所溶解。
Cu2+为交界酸,它与OH-、Cl-等硬碱离子形成的配离子均不够稳定。
Cu2+还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与还原性阴离子如CN-、I-反应时并不形成Cu(II)的配离子,而是得到较稳定的Cu(I)化合物。
通常认为Cu(III)是罕见的,它非常容易还原,但最近发现其与某些生物过程有关,因而受到重视。
已知的Cu III配合物除K3CuF6为高自旋(两个未成对电子)以外,其它均为低自旋抗磁性,大部分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因为Cu III类似于Ni II为d8电子构型。
例如Cu II被碱性ClO-氧化成Cu III配合物:(2).银的配合物Ag+易形成配合物,常见的配位数为2,可与Cl-、NH3、S2O32-、CN-等形成稳定程度不同的配离子。
利用Ag+离子易于形成某些配离子的性质,可使某些难溶银(I)盐溶解。
例如,由于各种AgX的溶解度不同,银的各种配合物的稳定性不同,可发生如下反应:如何判断AgX形成配合物的难易程度?根据K=K sp·K可判断AgX沉淀转化的难易及完全程度,因此,AgCl溶于氨水,AgBr 能溶于浓氨水而AgI难溶;同理可说明AgBr易溶于Na2S2O3,而AgI难溶于Na2S2O3却易溶于KCN溶液中。
Ag2S在所有银的化合物中是最难溶的。
银的配合物广泛应用于电镀工业、照相技术等方面,利用[Ag(NH3)2]+能均匀释放出Ag+而被甲醛或葡萄糖还原,生成银镜的反应,在分析化学上可鉴定醛类。
(3).金的配合物当把Au溶于王水,将AuCl3溶于盐酸中或将含有[AuCl4]-配离子溶液蒸发时,我们可以得到黄色的氯金(IV)酸水合晶体H[AuCl4]·H2O。
黄色的Na[AuCl4]·2H2O,无色片状K[Au(CN)4]·3/2H2O,均易溶于水。
12.1.5 Cu(I)与Cu(II)的相互转化5.Cu(I)与Cu(II)的相互转化Cu(I)与Cu(II)的相互转化涉及到热力学上的歧化稳定性问题。
从铜族元素的电势图ssss 可知Cu+(d10)在水溶液中易歧化为Cu2+(d9)和Cu。
具有d10相对稳定构型的Cu+在水溶液中反而不稳定(为什么?)这主要是Cu2+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与水的静电作用大,并有晶体场作用能的额外贡献)的水合热(2121KJ/mol)比Cu+的(582KJ/mol)大得多,补偿了Cu+气态时歧化反应焓变的正值(881KJ/mol)和一价铜的去水合热,足以破坏Cu+的d10相对稳定的电子构型,使之向d9电子构型的Cu2+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