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面向规划年度的杭州铁路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

面向规划年度的杭州铁路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

运营管理2023/08CHINA RAILWAY 面向规划年度的杭州铁路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方胜盛1, 钟敏艺2,3, 朱椰毅1, 李春光1, 徐行方2,3(1.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11;2.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3.同济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804)摘要:“十四五”期间,杭州铁路客运枢纽运输网络将逐步扩大,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流需求,实现2025年杭州铁路规划目标,通过分析杭州铁路枢纽现状,研究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

在分析杭州铁路客运枢纽现状、近期规划,以及客运枢纽设施设备、作业量及其基本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枢纽主要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主要区间通过能力,通过枢纽点线能力适应性分析,提出了枢纽分工方案优化建议,包括沪杭高铁及沪杭长场分工优化方案、杭甬高铁及宁杭高铁作业调整方案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枢纽;杭州枢纽;客运站;分工方案中图分类号:U2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 (2023)08-0097-09DOI :10.19549/j.issn.1001-683x.2022.12.14.0010 引言截止2025年,沪乍杭、杭温、杭绍台等高铁将相继建成通车,杭州铁路客运枢纽运输网络复杂程度也将逐步加大。

为更好地满足新建高铁线路和客运站后新增大客流的需求,有必要开展面向规划年度的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研究。

翁露等[1]以杭州北联络线线位规划不足为切入点,提出增设俞家塘线路所、三四线并行的优化方案,以实现枢纽内运输组织的灵活性。

李家斌等[2]从铁路枢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杭州铁路枢纽布局及优化策略。

刘薇等[3]总结了杭州枢纽现存问题,通过定性分析提出枢纽合理的客运站分工方案。

但以上文献对规划年度杭州铁路客运枢纽客运站细化分工的分析较少,对枢纽点线能力适应性的研究不足。

通过对2020年杭州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布局以及设施设备规模的分析,在2025年枢纽列车开行方案[4]的基础上,分配各客运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21057)第一作者:方胜盛(1974—),男,工程师。

锦绣大门,杭州新景——杭州南站枢纽建筑设计研究

锦绣大门,杭州新景——杭州南站枢纽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杭州南站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铁路精品客站的观摩车 站,从站城设计一体化、绿色设计一体化、建构设计 一体化与智能应用技术一体化四个方面出发,对杭州 南站的设计逬行探讨,以期为其他后续设计及研究提 供参考。
关键诚 一体化;杭州南站;精品站房
Abstract Hang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is one important observation work of the National Railway Group's outstanding passenger sta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sign of Hang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station design and city design, green design, integration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is work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t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Keywords integration; Hang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high-quality st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A
业主: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建筑设计: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gmp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负责人:陶然 设计团队:鲍宁、赵序春、史月珍、毋英俊等 总建筑面积:46 973m2 设计时间:2011.12—2016.02 建成时间:2018.02 图片版权: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

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29项)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3.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发展规划实践—北区详细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首钢筑境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戈建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首钢集团有限公司4.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6.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镇和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7.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设计研究院、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设计与实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0.秦巴山脉绿色城乡空间建设战略研究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1.广州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2.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3.鼓浪屿申遗整治提升系列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等奖(87项)1.高铁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地区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首例示范项目:武汉市东湖绿道一期实施 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3.上海市桃浦科技智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广州市站城协同立体都市一体化设计及TOD综合开发规划(2017-202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5.北京市水生态环境用水配置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市水文总站6.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规划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市众家设计有限公司8.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更新提升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0.天津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苏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及专题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2.深圳市前海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OM Asia Limited13.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4.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15.北京中心城高度控制规划方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7.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宝安西部活力海岸带概念城市设计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21.成都市小街区规划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及“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23.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及县城综合规划设计与实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4.乌镇镇概念性总体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5.上海杨树浦路综合改造专项规划及街道设计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26.超(特)大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和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研究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北京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28.贵州省黔东南州巴拉河综合规划(2016-2030)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9.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上海虹桥商务区(G1MH-00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主功能区申昆路片区局部调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7.广州市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18.曲阜“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9.亲情养老社区规划设计标准体系研究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重庆市合川区草花街社区城市修补行动规划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1.常州市城市设计评估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2.厦门市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管理以及实施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3.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4.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规划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5.青岛国际邮轮港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OMA Asia (Hong Kong) Limited26.蚌埠市总体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7.重庆市主城区产城融合研究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8.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9.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0.渝东北城镇群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1.贵安新区中心区中央活力区及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区城市设计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2.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33.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竖向设计及建设规划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35.西藏自治区林芝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6.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工程—景观工程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37.伊犁州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8.《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编制及应用研究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9.神木县历史风貌保护规划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0.宝安107时尚商务带立体空间规划公开竞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MLA+ B.V.、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1.北京市西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0)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2.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新模式研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3.上海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特色风貌体系研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4.天津市传统街区有机更新行动规划研究——以小白楼五号地为例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愿景城市开发与设计策划有限公司45.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6.深圳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利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47.海口市“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皖北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9.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0.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51.北京城市就业中心演变及职住关系研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52.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云南省设计院集团53.汉口原租界风貌区蔡锷路片保护性详细规划——公共利益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精细化设计及管控研究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规划研究院54.龙岗区综合发展规划(2014-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深圳市世联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公众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55.合肥市瑶海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6.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57.绍兴水城概念性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58.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9.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0.机场线西延北新桥站设计优化及综合利用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61.成都市网络城市规划研究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设计中心62.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63.北京市综合管廊规划设计指南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4.杭州市钱江新城扩容区(四七堡单元)城市设计深化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5.东营市东城核心区风貌特色城市设计(控制性)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营市规划研究中心66.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六区)城市道路规划实施目标、路径、政策及2020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7.株洲湘江东岸整体建设工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株洲市规划设计院68.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城市设计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9.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70.北京市物流专项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1.基于陆海统筹的深圳市海洋生态空间规划——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 2025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72.江苏省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导则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3.沈阳市“一河两岸”品质提升规划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4.义乌市总体城市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5.眉山市岷东新区水系专项规划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6.杭州梦想小镇概念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7.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战略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8.重庆巴南区花溪街道滨江重要地段城市设计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筑恒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9.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80.成都市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1.温岭东部新区龙门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2.济南保泉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规划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83.甘肃省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城市设计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84.浙江省城镇防涝规划标准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5.象山县主城区品质提升行动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6.重庆市江北区唐桂新城城市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7.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市政工程专项规划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三等奖(174项)1.云南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奎—独—乌”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2015-203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莎车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4.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研究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评估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7.石家庄市东南片区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南宁市民族大道修复整治规划及实施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普洱市思茅老街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0.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佛山市禅城区梁园及周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12.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3.武汉市城市住区规划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14.十堰2049远景发展战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5.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2015-2025)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6.武汉光谷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面及地下)——小街坊密路网法定化的系统实践武汉市规划研究院17.中东铁路建筑群(黑龙江段)总体保护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安阳市规划设计院19.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2016年修订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20.江苏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2015-2020)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21.云南会泽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与建筑整治研究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存量发展时期深圳规划国土管理制度改革系列研究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3.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24.杭钢集团半山钢铁基地工业遗存(遗产)保护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5.“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苏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6.苏州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4-203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7.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年)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28.武汉市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编制审批体系与实施管理办法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9.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成果体系和技术方法研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0.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1.东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32.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Arep ville33.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上海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5.宁波市中心城建设强度分区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6.华侨城总部城区总体规划修编(2016-2025)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37.南京市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38.宿迁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9.北京中心城控规管理转型及实施单元划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40.基于全域空间管制的北京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地格规划顾问有限公司41.南京市秦淮区总体规划(2013-2030)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2.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3.望城滨水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及总体城市设计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44.厦门市思明区参与式规划共同缔造工作坊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建筑学院4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年修订)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6.浙江省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7.西安市地铁沿线交通组织及土地综合利用规划(4、5、6线及临潼市域线)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北京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衔接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9.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永和二村美丽家园社区更新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0.北京市规划实施单元运作机制及管理办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51.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2.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湾如意湖周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2013-2030)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54.赤峰市域城乡统筹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5.福州市多规合一规划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6.甘肃省正宁县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6-2030)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7.武汉市两江四岸地区旅游空间发展与行动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荷兰NITA设计集团58.上海社区发展试点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9.金华市城市天际线及通风廊道研究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金华市规划局60.从遗产保护走向城市文化环境的整体创造——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实践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1.杜陵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2017-2035)西安西大城乡规划与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IICC-X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62.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大理白族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3.总体规划改革工作指南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64.南京河西新城区南部地区(MCe040)控制性详细规划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65.南宁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6.长沙湘江北段古镇群概念规划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67.集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安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68.生根发芽——北京历史街区公众参与及社区营造探索实践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9.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城市更新总体评估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0.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与审批制度优化研究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71.南京市强度分区规划可行性研究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72.莆田市控规单元划分专项规划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73.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昆山市为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4.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75.福建省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湖里片)空间发展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6.基于新型数据的城市发展指数动态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珠海市城乡规划编审与信息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77.前山片区所在新镇组团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8.恩施市五峰山片区综合整治规划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恩施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9.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80.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1.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核心区XCL02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2.盘锦地方大学修建性详细规划沈阳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83.武汉城市圈禁限建区空间管控规划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84.广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85.张江南区功能提升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新火车南站棒出三个方案,中南院的“悬浮盒子”打分最高

杭州新火车南站棒出三个方案,中南院的“悬浮盒子”打分最高

杭 州计划在萧山城 区 东部兴 建杭 州
新火车南站 .
建成后 .
这里 将成为除了
杭州火 车东站之 外 的另一 个综合交通 枢
纽。
2 0 1 0 年 1 月 3 个设计方 案提交给 .
到杭州市委领导 和有关专家 其 中由中 .
南建筑设 计院设计的的 “ 悬 浮盒子 ” 方
日前 在威 都大学医 护学院实验综 .

作佳 作 奖等重 大 奖项 外 哈 尔 .
展体 育 中心 项 目获得 的又 一 项
滨 国 际 会 展 体 育 中心 由全 国 工
计大 师梅 洪元 主 持设计 工 程 .
}只6 3 h a ,
总建筑面积3 6 万 m 。 .
尔滨最 具 现 代城 市风 范 和魅 力
术开 发区 周边人 文环境优 .
辐射 力 巨 大 。
车库
等。
二 期 医疗 大楼总建筑 面 积7 万 m 。 .
50m 高 ,
地上 12 层 ,
地下3 层 。
床位6 7 2
床 ,
停车2 8 3 辆 。
经过北京院设计 团队
日 日夜夜的加班努力 终于提前完成 了 .
设计施工 图及 各种报批工 作 得到了海 .
军建设 指挥办公 室的一 致好评 。
在二 期医疗大楼竣工 交付使用之
是全 国唯一
将展
合二 为~
会 议 :

酒店互 为一

购物相辅相成 ;
展览 、
洽谈
、 互 补 生 辉 的超大 型综合 性场
宏伟 的气势 完美 的设 计 和精 、
成为哈 尔滨市 的城 市 标 志 开 .
城市 经 济 新 时代 。
此外 ,

基于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以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为例

基于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以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为例

边地区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更新转型,带动沿线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强烈诉求。

目前提到站城融合,大家更多的是想到日本模式或者欧洲模式,但我国铁路发展不同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模式也有所不同,旅客的出行具有“多”“长”“大”“少”等特点。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站城融合不能直接应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模式,需要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

我们基于中国国情现状,从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出发,分别在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场所精神、国情特色三个方面提出现阶段国情下对于中国站城融合的思考与发展策略,并以杭州西站为例,阐述符合中国国情的站城融合策略的实践应用。

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1.1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源自车站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演变随着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客站的建筑设计及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和角色也发生着变化。

客站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车站建筑是最原始的通过式,站房很小,车站在城市外围,不进入城市围墙内;之后火车站逐渐繁荣成长,火车站由早期的通过式车站向等候式车站过渡,车站开始贴近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大发展阶段,火车站以等候式为主,注重整体流线的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车站渐渐进入城市边沿;火车站进入成熟期,建筑形式多样,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明显,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渗透,具有多样的城市功能。

铁路客站自诞生时就与城市密不可分,站城的融摘要 在站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们需要对站城融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站城融合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深层次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国情特色,从固化思维中重新理解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

铁路客站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系统,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场所,通过阐述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站城融合设计,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关键词 站城融合;中国国情;立体红线;精神场所;站场拉开中图分类号 TU248.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2.04.29Abstract I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we need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next step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in China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high-speed rail development and re-understands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from the solidification thinking. Railway station is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hub system of the city,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lac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lore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Hangzhou West Station Complex and extends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station-city integration.Key words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Chinese conditions; three-dimensional red line; spiritual place; station yard pull apart当下中国高铁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铁通车里程最长的国家。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案例(PPT 68页)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案例(PPT 68页)
(3) 北线方案沿线200米范围内及有关高速铁路设施 配套用地的严格控制
自1995年南京市严格控制了北线方案 沿 线 200 米 范 围 的 用 地 , 并 根 据 铁 四 院 “关于京沪高速铁路与南京境内城市道路 立交设计标准的函”(1998年11月)及2001 年12月“铁道部转发国家计委、国土资源 部关于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的通 知”,以及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至 上海段初步设计”的要求,严格控制了沿 线与高速铁路相交的城市道路、设施的建 设标准。至今,沿线未有新的障碍出现。
南线方案的提出及方案概要——引发南线方案的直接 原因
提高高速铁路南京段线型标
准的需要

线
上元门方案高速线由于必需
制,
南京段线路的车速将受到限制。
选择大胜关桥位高速线线型

线
顺畅,没有限制条件,确保车速。
影响
1、尽管南线基本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但与现状正在 进行的建设和建设意向仍存在若干矛盾
这种变化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应对?
因此,一方面,我们认为应尽量避免这类在规划上没有 准备的重大变化。这除了要加强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 工作的深度和细度,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对变化 的适应性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价值平衡是非常的重要方 面。条块分割,以部门或以地方的利益为重都不可取。
但另一方面,即使如此,规划在长时间内仍没有办法 预见所有变比。城市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应对中发 展,这就是城市发展的自组织性。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能抓 住变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进行城市空间发展应对规划。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 ——以南京高铁南站地区规划为例
东南大学 段进
2010.06.24
近几年,我国加速了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 与建设,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网、南水北调和国家高铁 与城际铁路网等。

tod-杭州地铁综合体参考课件

tod-杭州地铁综合体参考课件
临平副城地铁经济综合体由杭州地铁1号 线临平段的临平南站、乔司站、翁梅站、高 铁站、南苑站和临平站六个站点及各站点周 边约500m范围内的用地构成。
杭州地铁1号线即将于2011年底 建成通车,为了合理引导1号线临平段 六个站点的开发建设,临平地铁经济 综合体的规划工作迫在眉睫!
一 分析研究 Analysis and Research
已有的规划未能将六个站点的开发建设与地区中心、社区中 心等进行统筹考虑,尤其未能充分认识到高铁对基地开发的巨大 价值,本次规划将充分分析沪杭高铁的价值,结合站点的交通及 城市服务职能对综合体进行分类,明确各站点的功能定位和辐射 范围,合理引导各站点辐射范围内的用地性质、规模、业态,充 分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区域土地价值。
2《临平副城分区规划(2008-2020)》 总体布局: 临平副城形成“四带二环、多区联动、中心聚合、星座布局”的
空间布局,体现“重构、集中、网络”的要求。
基地处于临平城市中心功能聚合带的南部,是城市南部门 户区域和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区。
一 分析研究 Analysis and Research
临平地铁经济综合体
一 分析研究 Analysis and Research
杭州地铁一号线余杭段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结构分析图
1《杭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空间结构模式: “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 中心城区:一主三副,即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基地是杭州实施“决战东部”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区, 处于杭州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地段,同时 西连杭州,北接临平,南临下沙城,是重要的区域交通中心。
杭州市综合体与地铁网络分布图
(二) 规划解读

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施工过渡方案研究

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施工过渡方案研究

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施工过渡方案研究汪霞【摘要】通过分析既有杭州枢纽现状、存在问题,研究了杭州枢纽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客运系统总图规划.针对杭州枢纽沪杭、宁杭杭甬客运专线开通工程现状,结合枢纽总图客运系统规划、客运运输径路、客运站办理作业,研究了杭长客运专线引入杭州枢纽杭州南站3个施工过渡方案,推选方案满足施工过渡期间枢纽客运通过能力,减少施工过渡次数,保证各引入线路径畅通和点线能力配套,为客运专线引入大型枢纽施工过渡提供借鉴.【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14(058)007【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客运专线;杭州铁路枢纽;铁路客站;施工过渡【作者】汪霞【作者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1008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8;U291杭州铁路枢纽所在地杭州市为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既有形成衔接沪杭、浙赣、杭雨、宣杭4条铁路干线,钱塘江二桥三线过江通道,以客货顺列布置的枢纽格局。

枢纽内乔司和良山门为编组站,杭州、杭州东、杭州南为客运站。

枢纽北距上海186 km,南距鹰潭493 km,西距芜湖177 km,东距宁波167 km,在路网上起着连接南北、承接东西的铁路枢纽。

根据我国铁路网建设发展和枢纽总体规划,杭州枢纽规划为衔接沪杭线、浙赣线、宣杭线、萧雨铁路、沪杭客运专线、杭雨客运专线、杭长客运专线、宁杭铁路、杭(州)黄(山)铁路等9条干线的客货并列式大型铁路枢纽。

2.1 客运系统现状杭州铁路枢纽现状有杭州、杭州东为主要客运站,杭州南为辅助客运站。

杭州站有7条客车到发线、站台4座,南端有望江门客机折返段及客车车辆段,南星桥客车整备所,该站办理枢纽内所有始发终到客车和长兴方向―金华、宁波方向通过列车作业。

杭州东站有7条客车到发线、站台4座,该站办理除长兴方向外的所有通过客车作业。

杭州南站有5条客车到发线、站台3座,只办理通过客车停靠作业。

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

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

市萧山匾柬部 . 面磺籽 2 平方公里。 . 2 拘目谍是将抗州南站地 区成岛以交通抠纽为依托 t
a…
c n …I f et …
t i h… d … e ~m s t s f i i 洲 d 吣i t I c m o a l 1 T e r e t i 0 a l i ci t d l o m 。I _ h o c S e a dt i 。 P j t
荛繇的景嘏缘化天 檎释错柬西庸塌 . 将丽徊被割裂 e v ometo a s o ao xh nea ds egh n gtef co f a gh us u Sao sa n] n n frrnp r t n ca g n t n l i n t n nz o om tt na r t ti e r e n h u l oH i
》 圃噤方案征 集瑁目。本礓目位於浙江 o n a( p x a e s m) u r n i g h a g h u S u t i o r h n i r n p f r a i t y 2 q k s r u d e H n z o o t S a o C mp e e s e T a s o t a ae pr m l 2 o o n t h tn v r
奉次规剖填 目 . 中 巍路将 本片匿割裂成辊毫不相船 e v o m n l o d i s e e s d d a d a a d c p r g a t d c d o c n e [ o h t a l n nin et ni n ui n l sa ebdew sn oue nc b t h es ad r ac t o wr t e n i ir t o e 固部分。而本次城市彀针规 副的一倜段 亮黠 . 正 w s p z 0 f h t l el l a I S l a o e ao 撼深入翡研现状地形 . 注意高散 利用现有的山髓和

中小型空港枢纽地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中小型空港枢纽地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第13期2019年5月No.13May ,2019中小型空港枢纽地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吴炼,马雪婧,孟建军(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航空出行需求愈来愈大,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也显得愈发重要。

大型空港枢纽一般在大城市周边,具有人口、产业等各方面的优势,且针对大型枢纽的综合交通系统研究也已相对成熟。

中小型航空枢纽缺乏大型枢纽的这些优势,但为了解决航空服务在区域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中小型航空枢纽的建设又势在必行。

因此,更需要探索适应于中小型空港枢纽发展的一体化综合交通模式,以激发空港枢纽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文章通过对既有中小型机场综合交通体系的解读,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芜宣机场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方案,实现空港枢纽地区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中小型空港枢纽;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机场腹地;多元化交通方式中图分类号:U8文献标识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作者简介:吴炼(1983—),男,江苏海门人,高级工程师,副总规划师,博士;研究方向: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

引言近十几年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是在机场数量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民航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型机场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正外部性等特点,我国在现阶段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1]。

而机场枢纽的建设往往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最大地发挥机场枢纽的这一功能,这就需要对空港枢纽地区的综合交通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合理分工,才能提升中小型枢纽与空间范围内大型枢纽的合作能力以及与其他中小型枢纽的竞争能力。

本文通过借鉴现有机场枢纽地区的发展经验,研究中小型空港枢纽地区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并以芜宣机场为例,构建适应于枢纽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体化的、高效的并具有一定韧性的综合交通体系。

杭州市地铁一号线临平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

杭州市地铁一号线临平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

目录 Contents总体策划思路及内容架构 Abstract 1. 规划背景Planning Background2. 典型案例研究Typical Cases Study3. 项目基地分析Site Analysis4. 功能定位及开发规模研究Function Positioning & Developing Scale5. 规划方案Urban Design Scheme6. 车站整合设计Integrated Station Design1临平南站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设计方法与工作框架规划背景/任务书分析 Planning Brief Analysis 交通回顾分析Transportation Analysis功能定位 Development Position基地分析 Site Analysis案例研究: Case Study 1车站周边设计案例研究 TOD Case Study 2车站设计案例研究 Station Design Case Study 规划愿景与目标 Vision & ObjectivesSWOT分析: SWOT Analysis工 作 框 架总体规划方案-1 Overall Master Plan-1 总体规划方案-2 Overall Master Plan-2相互对照比较 Interrelated核心区规划方案-1 Core Area Master Plan-1核心区规划方案-2 Core Area Master Plan-2车站整合方案 Integrated Station Design21、规划背景3项目背景杭州市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教、 文化中心”,并确立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市”的空间发展 战略,城市用地布局呈“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 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铁路工程绿色通道景观设计要点——以湖杭铁路绿化景观提高标准设计为例

铁路工程绿色通道景观设计要点——以湖杭铁路绿化景观提高标准设计为例

铁路工程绿色通道景观设计要点———以湖杭铁路绿化景观提高标准设计为例陈周奇[海峡(福建)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4]摘要:为贯彻落实国铁集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高铁线路的精神,实现生态文明线的创建目标,近年来铁路工程中对景观绿化的要求和建设标准愈加提升。

铁路工程绿色通道景观设计包括铁路站前沿线的路基地段、隧道洞口、桥梁地段的绿化景观设计及站后生产生活房屋的景观设计。

以新建铁路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高铁连接线工程为例,探讨铁路工程绿色通道景观设计要点。

关键词:铁路;绿色通道;绿化景观中图分类号:U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4-0043-031项目背景新建铁路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高铁连接线工程(湖杭铁路)线路正线全长137.837km,其中新建长度135.788km,途径湖州市、杭州市,全线分布6个车站,正线桥梁50座81.894km,隧道33座41.459km。

为贯彻落实国铁集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高铁线路的精神,建设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实现生态文明线的创建目标,开展新建铁路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高铁连接线的“区间、隧道、站区”景观绿化专项设计。

2设计范围根据《铁路工程绿化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南方地区)》[1],铁路工程中,绿色通道景观设计包括站前绿化景观提升和站后生产生活房屋景观提升两个部分。

站前绿色通道绿化景观设计包括全线路基地段、隧道洞口、桥梁地段的绿化景观设计,其中,路基地段绿化包括路基边坡、路堑侧沟平台、路堤坡脚或堑顶至铁路用地界的区域;隧道洞口绿化包括边仰坡及明洞顶部的可绿化区域;桥梁地段绿化包括桥下用地界内可绿化的区域。

站后生产生活房屋景观提升的设计范围主要为各座车站的站区、工区、综合维修车间,及沿线动车所、存车场、信号楼等区域的场地景观,景观提升的内容除考虑绿化设计外,同时考虑入口大门的景观造型提升、场地人行区域的硬质铺装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相关的配套提升等。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俊宴:研发原创技术,以大数据和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俊宴:研发原创技术,以大数据和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杨俊宴:研发原创技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智慧城市设计作者:杜浩钧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20年第04期2019年11月2日,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教授杨俊宴作为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之一,也荣幸地登上了领奖台。

“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设置,由腾讯基金会联合北京大学饶毅教授携手杨振宁院士等14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旨在引导、鼓励年轻科学家探索科技原创无人区,避免跟风式研究。

评审充分践行了“科学家说了算”的评选原则,力图推动、点燃向往科学的火种。

杨俊宴能够斩获此奖,源于其近年来将多源大数据研究持续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不断丰富智能化城市设计理论。

杨俊宴也是大建筑学科(建筑、规划、景观)唯一的获奖者。

杨俊宴,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重点支持对象,研究重点为城市大数据与智能化城市设计。

丰富理论与方法,助推第四代城市设计崛起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于1950年出现,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涌现,城市设计也经历了多次迭代。

在当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行的时代语境中,城市空间的内涵与形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设计也从传统的单一空间层面逐渐拓展为复杂的多元空间层面,从静态物质空间拓展到动态快节奏的城市复杂巨系统,王建国院士称之为第四代城市设计理论。

杨俊宴针对第四代城市设计进行了专业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变革与趋势,从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特征与趋势,城市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创新,基于实践项目的城市设计创新反馈与改进和对中国本土新一代城市设计的展望等多个方面,逐渐丰富自己的基础理论,并且走出书房,进入到实验室研发关键技术,再将关键技术集成,进一步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应用,同时在理论、技术、实践3点上击破,形成了一套科研全链条创新模式,近几年来,连续主持了大连总体城市设计、登封总体城市设计、杭州南站城市设计和威海市数字化城市设计等多个项目。

第八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获奖项目和获奖单位名单

第八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获奖项目和获奖单位名单
优秀市政给排水BIM应用奖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格尔木污水处理厂BIM协同设计及应用创新
安徽马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合肥清溪全地埋式地下净水厂PPP项目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BIM技术在东濠涌深层排水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最佳综合市政BIM应用奖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
优秀综合市政BIM应用奖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济青高铁济南东站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BIM技术在徐淮盐铁路项目的应用
中铁建工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成都地铁7#线金沙博物馆站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黔张常铁路项目经理部;北京鑫圆智绘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BIM技术在黔张常铁路桑植隧道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宜昌市港窑路工程中的应用
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BIM技术在金龙湾E西区填海工程护岸施工中的应用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BIM技术在济南市华山片区市政工程的应用
西安木玉泽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东方红文化产业园室外工程BIM综合应用
最佳工程建设专业-安装BIM应用奖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马儿岛艺术文化主题度假酒店文体中心及酒店客房项目BIM应用

杭州铁路南站

杭州铁路南站

杭州铁路南站
所在地:中国浙江杭州
设计:曼哈德•冯•格康,斯特凡•胥茨,以及斯蒂芬•瑞沃勒
设计人员:姜琳琳,张盈盈,张晓光
业主:中国铁道部
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
站台数:7
轨道:21
2020年后年旅客流量:4500000
gmp建筑事务所在新杭州铁路南站项目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南站位于钱塘江南岸萧山区,改扩建工程竣工后,其将成为百万人口都会城市杭州仅次于东站和主火车站外的第三大交通枢纽。

设计方案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车站重拾了杭州传统建筑的建造形式:基座采用灰色花岗岩,主楼的白色墙壁将候车大厅层面围合在内,立式镂空百叶环绕其间,刻画出中国古典窗棂的情趣意象。

旅客将通过车站前厅抵达建筑的东侧和西侧。

无柱候车大厅长200米,高18米,日光透过屋面射入室内,车站内布局一览无余,为旅客创造良好的方向辨识感。

日光中庭将为到达和启程的旅客留下极为难忘的空间感受。

人们通过手扶
电梯和普通电梯可到达候车层面下方的7个站台。

杭州铁路南站并不是gmp建筑师事务所完成的唯一火车站项目。

除欧洲最大的立体十字交叉火车站——柏林中央火车站外,同为gmp设计的天津西站已在2011年竣工,作为京沪高铁线上的新枢纽投入使用。

城市综合枢纽中地铁车站站厅结合市政广场设置会产生何种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杭州地铁火车南站为例

城市综合枢纽中地铁车站站厅结合市政广场设置会产生何种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杭州地铁火车南站为例

城市综合枢纽中地铁车站站厅结合市政广场设置会产生何种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杭州地铁火车南站为例摘要:本文从车站布置和平面分析入手,试图通过对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中的地铁车站进行分析,来寻找在枢纽设计中,无独立站厅层设计的地铁车站的优缺点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并尝试探讨此种类型车站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地铁;交通枢纽;站厅层;换乘正文: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起飞。

随着中国高铁技术和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了铁路与长途客车、城市轨道交通甚至飞机等交通运输方式结合的换乘枢纽。

在21世纪前期,大批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范围逐渐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也日益加大。

以地铁、轻轨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大型铁路车站设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已成必然的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站房的结合方式往往因其工程的特异性及建筑效果的追求各有特色。

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便是地铁站厅与枢纽各交通方式的结合方式,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个枢纽换乘节点中的灵魂所在,担负着最大的客流输送。

本文以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试着分析杭州地铁火车南站站厅与市政广场相结合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一、工程概况1、枢纽概况1.1枢纽位置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原杭州南站区域。

萧山区是杭州的南大门,拥有钱塘江南岸较为广袤的发展空间。

根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枢纽区位于未来城市副中心江南城,是城市南北发展次轴上的重要节点。

杭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杭州铁路枢纽的南端,和杭州站、杭州东站共同构成三位一体模式的杭州铁路枢纽。

1.1.1枢纽构成枢纽工程按所属业主不同,可分为国铁工程、市政广场工程与地铁工程三部分。

其中市政广场工程可再细分为东广场、西广场两部分。

枢纽工程由西向东依次是市政西广场、国铁工程、市政东广场及地铁工程。

国铁出站通道位于枢纽地下一层,与市政东广场地下一层进行无障碍联通。

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成果稿)规划纲要

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成果稿)规划纲要

一、前言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为萧山区行政管辖范围,与萧山次区域规划范围相一致,面积为1420平方千米。

规划以实现“和谐萧山、活力萧山、畅通萧山”为目标,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主线,突出强调与杭州主城及周边邻近地区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规划的实施将加速推动全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萧山交通品质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纲要是萧山区未来交通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期限为:●近期:2009年——2011 年;●远期:2012——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一体化为主线,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协调、分步实施,突破行政界限,整合交通资源,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内外综合交通体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9030”交通圈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以“和谐萧山、活力萧山、畅通萧山”为目标,立足构筑“对外交通系统发达、内外衔接系统紧密、城市道路系统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便捷、城市慢行系统连续、城市停车系统灵活、交通管理系统现代”的可持续、协调、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9030”交通圈目标,即90分钟联系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30分钟联系杭州中心城区及萧山区内主要片区。

(三)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引导城市交通系统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城市交通模式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是布局层面上的协调,二是政策和规划层面上的互动反馈协调。

●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建立适应城市特点,各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的城市交通结构。

三、交通发展战略(一)战略目标以萧山区新一轮转型发展(即“融入大杭州”发展阶段) 为良好契机,构筑一个与杭州江南城城市新中心职能相适应、集约化、一体化和人性化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杭州市通城快速路总体方案设计

杭州市通城快速路总体方案设计

10道路交通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年7月第7期DOI:10.16799/j.c nki.csdqyfh.2020.07.003杭州市通城快速路总体方案设计郭川(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摘要:通城快速路是杭州市迎亚运保畅通快速路网建设计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城快速路的建设将完善区域快速路网、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为2022年亚运会的圆满举办提供有力保障。

从项目背景、功能定位出发,对通城快速路的总体方案布置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重点对沿线上下匝道、重要立交节点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城市快速路;总体方案;上下匝道;立交节点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20)07-0010-030引言2017年6月2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杭州市迎亚运保畅通快速路网建设四年攻坚行动计划(2017-2020年)》。

根据计划,杭州要在目前已经建成的182km快速路网基础上继续推进,建成“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的快速路网。

快速路网将通往大城西、大江东、富阳、临安方向,最终实现主城、副城、组团“45分钟”时空圈,为2022年亚运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作为杭州市“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和萧山区“三纵两横”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城快速路是杭州市江南副城北与杭州主城、下沙城区联系,南与临浦组团联系的快速通道。

其建设与实施对完善区域骨架路网,改善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助力2022年杭州亚运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项目概况通城快速路是杭州市萧山区规划“三纵两横”快速路网中最东侧的一条纵向快速路,并通过九堡大桥与杭州主城区的东湖快速路相接,共同构成杭州市“四纵五横”快速路网中的第四纵。

以机场快速互通立交为界,立交以北为通城快速路已建段,立交以南为待建段,即本次研究范围。

具体范围:北起机场快速互通立交,南至03省道东复线,与03省道东复线快速化线位相接,全长约11.8km,贯穿宁围片区、南站片区、南部老城区(城厢片区、蜀山片区)、新塘片区及所前片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