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孙瑞雪爱和自由采访观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采访观后感看了孙瑞雪关于“爱和自由”的采访,那可真像是在我这脑子里开了一场奇妙的派对。
孙瑞雪一开口,我就感觉她像是一个智慧的魔法师,拿着“爱和自由”这两根魔法棒,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挥舞。
她讲的那些东西啊,一开始我觉得有点新鲜又有点迷糊,就像突然有人跟我说外星语里有超级育儿秘籍一样。
她特别强调“爱”在教育里的位置,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宝贝,妈妈爱你”的爱。
那是一种尊重孩子的爱,就像把孩子当成一个超级神秘又独特的小星球,咱们大人呢,只能做这个小星球旁边的卫星,默默地守护、陪伴,而不是去横冲直撞地改造这个小星球。
我一想到自己有时候对小侄子的教育方式,就有点惭愧。
我总是忍不住想要把我觉得对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他,就像硬要把方形的东西塞进圆形的洞里,根本没考虑过他自己的想法。
还有“自由”这一块。
孙瑞雪说孩子要有自由,我当时就想,那孩子不得“无法无天”啦?可她接着一解释,我才明白,这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就像小羊在草原上吃草,草原那么大,但围栏就在那儿呢。
孩子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探索,就像探险家在宝藏地图上标记的安全区域内寻找大宝贝一样。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想在墙上画画,被爸妈狠狠教训了一顿。
要是那时候他们能像孙瑞雪说的这样,给我一块小黑板或者小墙块让我自由发挥,我肯定会觉得自己像个超级小画家,说不定现在真成大画家了呢。
在采访里,孙瑞雪还举了好多例子,那些孩子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里成长,一个个就像闪闪发光的小太阳。
他们眼睛里都透着机灵劲儿和对世界的好奇。
我就在想啊,要是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那这个世界得有多少充满创造力的小天才啊。
总的来说,这个采访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以前对教育理解的一些误区,也像一盏明灯,给我在怎么对待孩子这件事儿上指了一条光明大道。
我感觉我像是被孙瑞雪拉着进了一个教育的奇妙仙境,现在出来了,就想把这个仙境里的好东西告诉周围所有有孩子或者即将有孩子的人。
这“爱和自由”的魔法,要是能在更多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作用,那可真是太酷了。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参考!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
《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篇1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
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
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以爱和自由》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作者孙瑞雪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向读者展现了爱与自由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在爱情中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考验。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爱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们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深感触动。
他们不愿被束缚,不愿被限制,追求着自己心中的自由。
比如,主人公小明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期望时,毅然选择了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但是只有勇敢追求自由,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挑战和考验。
主人公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在爱情中经历了种种磨难。
比如,小明和小红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分分合合,但最终他们选择了相信彼此,坚持走到了一起。
这种坚持和信念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爱情中的真正意义。
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经历磨难和考验,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坚持。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有共鸣。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比如,小明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种种挣扎和矛盾,但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我深有共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孙瑞雪的《以爱和自由》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向读者展现了爱与自由的关系。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爱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希望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刻地思考爱与自由的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2024年读爱和自由有感心得(3篇)
2024年读爱和自由有感心得《爱和自由》是孙瑞雪所著,一本深入探讨关爱孩子而不单纯教育孩子的作品。
该书凝聚了作者对儿童深沉的爱意。
她曾指出,对待孩子不能仅仅依赖过时的经验,因为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儿童智力的发展源自于他们的感觉经验,这是成人无法替代的。
个性与创造力相辅相成,而创造力并非可以通过教育直接传授。
在严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难以看到客观现实,童年的苦难可能使他们失去理解事务本质的能力,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的核心要素,如精神胚胎、儿童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以及智力构成等,并通过实例进行阐释,虽然某些实例可能存在争议,但无疑提升了书籍的阅读价值。
书中“给予儿童自由”的理念,是对全书核心立意的精炼概括。
作者提出的“爱和自由”是成人赋予孩子的,其中成人是主导者,孩子则是接受者。
她呼吁成人深入了解孩子,给予他们科学的爱和充分的自由。
这种给予关系意味着孩子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成人有权决定何种爱何种自由对孩子有利,这种关系受功利主义影响,易受社会压力影响而改变。
阅读本书后,我们或许会调整一些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
但如果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放弃功利主义,未能充分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的权利,那么这些改变可能难以持久。
面对升学压力和诱惑,我们又能给予孩子多少真正的自由选择?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孩子的“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与孩子们相处时,我时常反思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如何在游戏中学习。
面对调皮的学生,我有时也会情绪失控,但我的爱是深沉而复杂的,让我困惑于如何正确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时会用规则来约束他们,虽然我知道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利。
在爱与自由之间,我陷入了选择的困境,甚至曾认为二者无法共存。
孙瑞雪的观点启发了我,她认为爱和自由可以并存,孩子应在尊重和自由中成长,学会自主判断和遵守规则。
在我国,家长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教育,这可能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今年是我走进“爱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
三年后重读《爱和自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孙瑞雪的成长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爱和自由的含义。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孙瑞雪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她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父母早逝,她被迫与亲人分离,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在逆境中坚强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孙瑞雪的故事,我深刻地理解到,自由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瑞雪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他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孙瑞雪的成长过程中,爱情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让她更加坚定地追求自由。
通过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我深刻地理解到,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它能够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最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都非常丰富多彩,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孙瑞雪的成长故事,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也看到了生活中的磨难和困扰。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孙瑞雪爱和自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孙瑞雪的成长故事,我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也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在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十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爱就给他自由对孩子的爱好像是与身俱来的。
就像虎毒不食子一样,这是种动物的天性。
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去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好”。
而恰恰是同样的初心,却是展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
孙女士是在大陆推广蒙特梭利的第一人,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和学习蒙氏教育的很好的启蒙教材,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蒙式理念下爱的世界。
蒙式教育的核心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这是我的归纳,但凡归纳简化概念都会有些偏颇。
不得不明确下自由的概念,有必要引用下书中的定义,“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不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
”作为传统的教育或者说是大部分人的传统理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听话是天经地义的,甚至一辈子都应该是自己的孩子。
但往往忘了一点,孩子也是一个人,虽然有一段需要帮助扶持的时间,但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听话绝对不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理念甚至是枷锁。
对于这种与传统格格不入的理念,往往会招人诟病,比如最多的应该会说,孩子自由了岂不是要无法无天了。
曾经看过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天才婴儿》就是讲无法无天的一群婴儿。
但是这部电影其它的剧情我都没什么印象了,有一点非常难忘,就是婴儿有婴儿自己的语言,等他开始说人话了,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思路,都是人,为什么成人就觉得一定比小孩更聪明呢。
父母束缚小孩自由的逻辑是,你什么都不懂,就应该听我的。
但其实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增加,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同时也是套上了越来越多的枷锁,我们是在一个领域里面,用我们的创造力在换知识。
而对于孩子而言,虽然认知世界才刚刚开始,但这个时候创造力一定是最强大的。
如果我们一味的填塞我们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知识”,无异于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也许他本来的“语言”,或者说智慧,远超过我们成人。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相信在孩子上更能开发出更多的亮点。
人类从来都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新才是人类生存的动力源。
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
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1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
也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
《爱与自由》就是她幼儿教育的演讲录。
在翻开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段话“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
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为心里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能让千万个父母心灵受到震撼,我不禁想,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大魔力吗?等慢慢开始了解、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心灵的确受到了撼动。
这本书大多都是围绕着“爱”而进行的,里面的实例有很多都是贴近我们中国家庭生活的。
也有很多是我们经常出现,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优秀,家长就会说:“老师,多谢你对我孩子的辛勤培育,他才会这样出色。
”当我们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你看这孩子这么出色是我努力的结果。
其实不然,你只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给与他最大的帮助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爱过他、唤醒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其实,成人还喜欢把孩子的成果归功于父母,总是喜欢说:“你有今天,可以顺利的考上大学都是功劳!”… …实际上这是孩子自身的素质。
是孩子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体验、经历而获得的成功。
有关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2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转载】孙瑞雪老师的教学理念
【转载】孙瑞雪⽼师的教学理念精神胚胎 ⼈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源于⼈⽣⽽拥有“精神胚胎”! 精神胚胎,包含了⼉童⽣命成长的密码,因⽽每个⼈,都是独特的⼈。
“爱和⾃由”科学教育⽅法,就是遵循⽣命成长的法则,让孩⼦在爱和⾃由的环境中,通过⾃我体验、⾃我建构,来破译这⼀精神的密码,按照⽣命的密码,⾃然成长为⼀个完整的、独⽴的、⾃我完善的⼈,⼀个⼼灵⾃由,⾃信安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个⾼尚纯粹、有创造⼒的⼈。
爱和⾃由,规则与平等 爱和⾃由,规则与平等爱:以爱的情感激发⼉童成长的健康和主动 爱:以爱的情感激发⼉童成长的健康和主动 爱是安全感、⾃信⼼的基础,是⼉童探索世界的能量源泉。
唯有获得了⾜够的爱,孩⼦才能在情感的满⾜中奔放,将⽣命的全部精⼒投⼊到⼼智的发展中。
“爱和⾃由”科学的教育⽅法认为:⼉童最重要的是要⽣活在爱的语⾔、⾏为和氛围中,⽣活再爱的意念、信任和理解重,不是溺爱、不是有条件的爱、更不是盲⽬的爱。
⾃由:以⾃由的空间确⽴⼉童创造热情和⾃我意识 ⾃由:以⾃由的空间确⽴⼉童创造热情和⾃我意识 ⼈类⽣命存在的独特性,在于建构⾃我,⾃我是创造⼒的标志,⾃我是独⼀⽆⼆的价值所在。
⽽创造⾃我的最重要的环境要素,是⾃由。
“爱和⾃由”科学的教育⽅法认为:⼼灵的⾃由在于,你是否可以做⾃⼰⾝体、⾏为、意志、情感的主⼈,这是⾃⼰做⾃⼰的主⼈。
在⼉童成长过程中,成⼈唯⼀可做的就是给孩⼦⾃由,⽽不是将他变成你期望他变成的那样⼦。
规则:以规则的内化养成⼉童⾏为的优美和内在的秩序 规则:以规则的内化养成⼉童⾏为的优美和内在的秩序 当孩⼦⽣活环境中的全体⼈都遵守着规则,孩⼦就知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由状态中,⽣活在和谐与秩序中,⽽这样的孩⼦将是基本规则的保护者和产⽣更⾃由的规则创造者。
“爱和⾃由”科学的教育⽅法认为:对基本规则的共同遵守,于⼈类社会来说,意味着对每个个体⾃由的最⼤保障,⽽对教育来说,帮助孩⼦建⽴界限,是让⼉童⾃由、独⽴成长的最⼤保障,建构⼉童完全⾃律的品质和智能。
爱和自由 书摘
《爱和自由》书摘一、图书简介作者简介: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宁夏科学启蒙研究会创办人,她发展和延伸了一套完整的儿童发展的爱和自由理论和敏感期理论,帮助成人了解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围绕“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阐述智力是来源于对事物的感觉,如何培养真正的智力,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让孩子在自由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产生专注,并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形成自我控制力。
在这过程中,解答了众多父母所困惑的问题,例如到底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等问题。
二、书摘内容1 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
2 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3 如果你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的话,儿童会排除众多诱人的事物而选择他最需要的,这是意志力建立的过程。
4 大部分时间儿童都不能自由活动,儿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当愿望和行动不能统一时,孩子就不可能专注在这件事情上,他就会开始想象,用想象弥补他不能得到的活动。
长久下去,儿童心力与活动分开,“人被分裂了”。
5 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精神胚胎”,儿童看似弱小,其实内心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我们给他提供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6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当作智力发展的标准。
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技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7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8 听讲座,印象最深的必定是自己有体会的那部分内容。
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和你的经历以及心理状态相契合。
9 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恰恰这个时候我把这个词语(概念)给了他。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1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1篇)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劲,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共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看法肯定要严谨和科学。
假如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
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老师呢?有一个伴侣说:”我发觉了一个隐秘,国际上幼儿园老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
“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事实上在国外幼儿老师的地位是特别高的。
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
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由于零到六岁确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觉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
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久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许多缺乏〔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情愿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服从。
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觉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
这本书告知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索。
现今我国进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如今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舞。
大部分的人平常都会给孩子买许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请削减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烦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快乐欢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
如今好多儿童一上学校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美好感,更有严峻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沟通,甚至发生自闭现象。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2024年《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模版诚然,阅读仅仅是自我提升的起点。
当我翻开孙瑞雪老师所著的《爱和自由》一书时,我深刻意识到把握儿童成长的前六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常常自诩深爱孩子,却可能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未能真正理解和实践爱的真谛。
实际上,真正的爱与孩子所感受到的爱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行为是否更多地基于个人的想法、恐惧、焦虑或习惯?爱、恐惧、焦虑与认知,它们各自独立,不容混淆。
正如孙瑞雪老师所倡导,我们应当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情感与行为中剥离出纯粹的爱,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接受并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
今年____月,我有幸聆听了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
初时,我对一切充满迷茫与好奇,包括孙老师本人。
当亲眼见到她时,我惊讶地发现,她并非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者,而是如同我们身边的一位亲切大姐姐,朴实无华,真诚待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亲近与交流。
这一刻,我回想起她在书中引用的一首挚爱之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儿童若要实现自我创造,必须沐浴在爱与自由的阳光下。
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需要爱的呵护与支持,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拥有塑造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
正如儿童在自由中成长,若我们期望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就必须赋予他们自由。
因为,唯有自由,才能引领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否则,他们只能与自己的内心渐行渐远。
这正是心理学所强调的:“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
”众多家长在阅读《爱和自由》后,均表示受益匪浅。
育儿之路本就充满挑战,而这本书则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
它深入剖析了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与敏感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变化。
读完此书,许多家长都感到内心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一把开启育儿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中强调:“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培育儿童的创造热情与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塑造儿童的社会秩序与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领未来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
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
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
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
这取决于你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
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
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
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
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
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
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我们成长的经验中,总有老师把过程告诉我们,把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被灌输的过程。
我们没有发现的喜悦,没有探索的快乐,没有获得答案的成就感。
儿童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力,“我这个时候不知道,但是我迟早会知道的。
”我的鞋穿反了,总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秘密原来在这里。
发现的时候,就会有成长的喜悦感。
如果你告诉他:“鞋又穿反了。
”你永远都在跟他说他不行,他是笨的,小朋友都是笨的,只有大人是聪明的。
把发现的权力和惊喜,还给儿童。
因为他必然能发现!他的发现是必然的,并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
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一定要跟别人分享。
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找一个人分享,分享很重要。
是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
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
前几天,有一个孩子拿着巧克力,谁也不让谁吃,但不断地在跟别的小朋友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后面的一句潜台词,你们看一看,我的爸爸对我的爱。
这是在展示爱。
等到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不再这样分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对人越来越冷漠,跟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人的信任也就越来越少。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连接,有了连接,我们才不会孤独,我们跟人一体化,才能达到最高的状态。
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性爱来一体化的话,那是一个最原始的办法。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享,来达到心理和心灵的连接,而达到一体化,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舒服,才会愉悦。
教育的过程也是这样,需要给孩子空间,让他去分享。
所以经常看到小朋友手上拿着好吃的、玩具,或者他爸爸给他买的手表,不断地看,“老师你看,我爸爸给我买的手表”,没完没了地说,而且他要从早到晚的给你看时间……这就是这个幼儿园给儿童提供的自由状态。
一个自由运作的理想班级,每个孩子都是有效的、理性的,而又自动自发地行动,并且不会做出粗暴、野蛮的行为,儿童之间是疏离和分离的,不扎堆,大部分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整个校园都是这样的一片景象。
这就是我们说的自由。
爱与自由启示录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0~6岁的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这个时期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将变成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蒙特梭利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by 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在她看来,儿童对美好的东西有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吸收的愿望,他跟随这个愿望去经验。
有了这个认识世界的良好开端,孩子自然就会发展到真实、自然、内在、主动和积极的认知状态。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成人认为某种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
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自我认知这方面的能力被削弱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
所以你先不要急于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先让他自己探索、努力,通过自己的每一个小的开拓,把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起来。
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在美国,我看到很多学校的墙壁上都贴着这么一句话:你一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说得太好了,让你的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或是其他什么人,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长得非常好。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对老师说,妈妈说姐姐画的画好,我画得不好。
这样的对白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
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他,也只有一个姐姐,每个人都做他自己才是最好的。
你创造了你的孩子,这个孩子和所有的孩子都不一样,就因为他的不一样,才会变得独特,他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也不是别人的孩子。
哭的意义对于孩子,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哭没有什么不对的,有时候是一定要哭的,除了外来的痛苦的刺激,有时就是内心的苦楚。
在后者,哭是孩子调整情绪的方法,这就是哭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
哭是一定要起作用的。
我们应该观察孩子,如果他的哭是因为需要什么的话,你要帮助孩子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给你。
有两点是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的。
第一,当负面情绪到来的时候,伤心和哭泣都是正常的。
第二,哭会帮助我们成长。
这两个概念要在生活中逐渐传达给孩子。
该给的自由充分给予,该坚持的规则绝不让步如果你3岁的孩子总是想攀爬房间里的沙发,甚至不脱鞋,你会怎么处理呢?是说“宝宝,我们下来吧,这样很危险,摔跤了也会痛”,还是不去管他?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个高度对这个小朋友来说没有危险,只是会弄脏沙发套儿,那么就让他玩个痛快吧,待会儿换洗就是了。
但是如果在这个房间里人们在开会,宝宝还是要跳上跳下又该怎么办?那么,我建议你需要让孩子确定的是,我们不可以打扰别人,如果你说到第三遍,孩子还没有听进去,那就直接抱着他,把他放在另一个地方让他去跳。
打扰到别人的行为不能做——这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确的一个基本规则。
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坚定地传达给孩子,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在公园里看到这样一幕:顽皮的孩子又惹祸了,他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你怎么这样,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就哭着说,妈妈,我不敢了,你就要我吧!让妈妈反感的事情孩子有没有继续做我们无从知晓,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焦虑和无望。
在生命的最早期,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被父母抛弃。
请不要随意地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会极大地破坏他的安全感。
我们希望,父母们在每一次出问题的时候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妈妈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妈妈不喜欢。
孩子就会感到,妈妈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做这个事情,他就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第二篇: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在这里,我所提出的这个教育理念——自由,是基于生存层面的意义上提出来的。
所以,当这样的一个概念引进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最难以理解,也最难以被接受的概念。
但是与此同时,当它一旦被接收进来,它又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更容易认同的一个概念。
在教育的范围内,自由潜伏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潜伏在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展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是教育的关键。
一切不在于你对教育要说什么,而是你生活在什么之中。
我们不太容易把自由这个概念使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自由的问题就产生了。
从那时起我们所产生的问题大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让我们来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借助一部电影,来解释这一理念。
一个孩子不受制于另一个成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存在和体现在生活中。
电影《看起来很美》中,大概很典型的呈现了孩子与幼儿园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
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
这边,握住拳头。
吃饭不许讲话,啊!”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其间拉屎撒尿。
扣你一个小红花!”孩子:“……”老师:“快点拿出来,快点给我呀。
”刚才各位家长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关系。
一个是成人,要求的是服从;一个孩子,是服从者;一个是强制者;一个是受强制者。
而我们今天要解释的自由的理念,表现在关系中是讲: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被称为个人自由。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或者你的孩子与任何成人、孩子间的关系。
它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关系,它的根本内容是想告诉我们:人应该在一种平等的生活关系中成长。
这个理念在我们树立的教育中,在我们中国教育实施十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学校能做到,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到我们跟别人的关系是应该一个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不仅仅表现在显在的状态中。
在我们刚才看到的片子中,“扣你一个小红花!”前面指你不可以去尿尿,是在行为上来控制一个人,后面“扣你的小红花”,是在心理和意志上控制你。
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受制于他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那我们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自由,没有人去控制他,我们要让他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生活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生存,那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家长制的家庭是最早的教育机构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关键点在于,在我们的文化中凸现了一个控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