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完整)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加强护理。 恢复期可行康复治疗。

第二节
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
重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难点: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及 辅助检查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 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神经 系统结核病。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发病有两 个过程: 首先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 种植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破溃,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 网膜下腔,引起发病。



脑膜弥漫性渗出性炎症,主要感染颅 底脑膜,可见脑底部蛛网膜下腔(脚间池、 交叉池、环池等)内有大量灰黄色或淡黄 色浑浊校样渗出物。



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 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血管壁变性, 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 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核内可见Cowdry A型 胞函体。
临 床 表 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以上见于20岁以上。 四季均可发病。原发病感染的潜伏期为2-21 天,平均6天;前驱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 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程一般为1-2个月。 多急性起病,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体温 可达38.4~40.0℃,常见头痛,恶心、呕吐、 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感 染 性 疾 病
神 经 病 学 教 研 室 雷 晶
教学要求
掌握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 现、治疗原则。 熟悉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了解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 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整理课件
21
简介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
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整理课件
22
病原体
革兰染色阴性的肾形双球菌
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巧克力或血培养基上 生长良好
人是唯一的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冷、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 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NS infection)
整理课件
1
定义
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 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 病。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
整理课件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颅内脓肿 脊髓局限性感染 颅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结核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脑炎
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髓膜炎: 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脑膜刺激征明显,昏迷发生晚,后遗症少
脑膜脑炎: 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
急性:<2周 亚急性:2~4周 慢性感染:>4周
整理课件
5
基本临床表现
发热 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颈强直 局限性神经损害体征、病理反射等
脑膜炎奈瑟菌(革兰阴性双球菌):首选头孢曲松或头孢 噻肟,备选方案有青霉素G、氨苄西林、氯霉素、氟喹诺 酮类或氨曲南。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革兰阳性杆菌或球杆菌):首选氨 苄西林+氨基糖苷类,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TMP/SMX或美 罗培南。
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 除流感嗜血杆菌外,多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首选三代头孢 菌素,其他可选用头孢吡肟、美罗培南、氟喹诺酮类等。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NervousSystemInfection)

• 头MRI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问题3 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问题4 除其它治疗外,应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物? 问题5 患者的抽搐属于哪种痫性发作?
A 肌阵挛发作 B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C 强直性发作 D 肌阵挛性发作 E 失神发作 问题6 该类型发作的首选抗癫痫药物是什么?
病毒性脑膜炎 (Viral Meningitis)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 高
2. CSF: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脓性;白细 胞总数增多,(1000-10000)×106/L, 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 化物降低;细菌培养呈阳性
3. EEG:可呈弥漫性慢波,无特征性改变
4. 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 MRI的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 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WI脑膜和 脑皮质信号增高;后期可见室管膜炎、硬
7. 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治疗原则:积极抗病毒、抑制炎症、降颅
压、防止并发症 抗病毒治疗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抗菌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首选 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 有很强的抗HSV作用
4. 辅助检查 脑电图: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单、双侧颞 区、额区),尖波与棘波(颞区) 头颅CT:可正常,也可单、双侧颞叶、海 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灶,其中有点 状高密度灶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 头颅MRI: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T1WI
T2WI
增强
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 白细胞数明显增多(50-500×106/L), 最多可高达1000×106/L,以淋巴细胞或 单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 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坏死性脑炎; 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00mg/L 糖与氯化物多数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细胞肿胀变形,胞浆突起消失,Nissl小体 减少。 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环绕退变的神经细胞,形成卫星现象。
C. 脑软化灶形成:
特点:软化灶为圆形、卵圆形 ,边界清楚, 镂
死液化
空筛网状,为灶性神经组织的坏
特征性。
所致,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
部位:除大脑(顶叶、额叶、海马回)皮质灰、
CNS病毒性感染的特点
❖ 绝对细胞内寄生:不同的病毒定位于不同的 细胞或不同的核团。如乙脑病毒就主要累及 大脑皮质、基底节和视丘的神经元。
❖ 浸润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 细胞为主,常环绕血管,集聚于血管周围间 隙形成血管套,亦称为袖套现象。
❖ 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有:细胞溶解。 ❖ 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 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 变,在冬春季可形成流行,得此名。
累及人群:多为儿童及青少年
▪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白 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可产生内毒素,引起 小血管或毛细血管的出血、坏死,致使皮 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致病菌定位于软 脑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Microscopically, a neutrophilic exudate is seen involving the meninges at the left, with prominent dilated vessels. There is edema and focal inflammation (extending down via the Virchow-Robin space) in the cortex to the right. This edema can lead to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治疗
治疗: • 抗病毒:阿昔洛韦 • 抗变态反应、抗水肿:激素 • 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预后: 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60-80%)。急!急! 后遗症以精神障碍和智力低下明显。傻!傻!
普通病毒性脑膜脑炎
• 最常见 • 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症状 • 前驱症状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无精神异常、智力减退、偏瘫等脑实质损害症状 • 脑积液变化同“单疱脑” • 治疗同“单疱脑” • 预后好,多自限,无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病变部位
• 脑:脑炎(encephalitis) • 脑膜:脑膜炎(meningitis) • 脊髓:脊髓炎(myelitis) • 脊髓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itis)
病因学分类
•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病毒 • 细菌:化脓性、结核性 • 真菌:隐球菌 • 寄生虫:脑囊虫、弓形虫 • 阮病毒:CJD
颞叶管记忆、嗅觉) • 失语、轻偏瘫、偏盲(影响了额叶的运动、语言区,水肿波及内囊)
辅助检查
• 脑脊液
• 脑电图
• 核磁共振(MRI)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脑水肿); 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加(炎症反应不剧
烈, 但坏死明显),红细胞 (出血性坏死) 蛋白质:轻度至中度增高(组织坏死) 糖和氯化物:正常(病毒“不吃糖和
• 病理:最常累及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 损害(病毒具有噬神经毒性)。
疱疹感染 ^
出血坏死性脑炎
病毒包涵体
临床表现
• 多为急性起病,约有1/4的患有口唇疱疹史,潜伏期为2~21天,前 驱期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毒感染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切面:充血、水肿,甚至有散在出血 点;脑实质内散在粟粒或针尖 大的透明编辑软ppt 化灶
镜下:
1、脑血管改变及炎症反应: 淋巴细胞套或血管套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
3、软化灶形成: 筛状软化灶
4、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结节
编辑ppt
淋巴细胞套编辑p或pt 血管套
血管套
编辑ppt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上呼吸道 (在鼻咽部繁殖,成带菌者) 1 大部分不发病或引起局部卡他性炎症 2 当抵抗力低下→ 入血繁殖→ 菌血症、 败血症 →通过血脑屏障,2-3%的抵抗力 低下者到脑膜→化脓性脑膜炎
编辑ppt
三、病理变化
1、上呼吸道感染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经2-4天潜伏期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表现为鼻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 润,分泌物增多。 2、败血症期:粘膜淤斑,血培养阳性,患 者高热、头痛、呕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增多等 3、脑膜炎症期 :特征性病变--
③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编辑ppt
astro编c辑yppttoma
astrocy编辑tpopt ma
Gliobl编a辑spptt oma
胶母
编辑ppt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
(oligodendrocytoma) 成人多,好发于大脑皮质浅层,源于 少突胶质细胞。生长缓慢,病程可达十多 年,部分可恶变。胶质瘤中唯一对化疗敏 感的肿瘤。
大体:灰白,界清,球形或分叶状,
可有出血、囊性变、钙化
镜下:1、围血管排列—长胞突与血管
壁相连--假菊形团 2、腺管状排列--菊形团
编辑ppt
编辑ppt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定义: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被摸、血管引起的疾病。

分类:①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②脑膜炎、脊膜炎、脑脊膜炎;③脑膜脑炎。

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原:HSV-1三叉神经节,HSV-2骶神经节。

病理:额叶眶部、颞叶内侧、边缘系统。

脑实质出血性坏死(重要病理特征),嗜酸性包涵体(DNA颗粒+抗原,最具特征病理学改变)。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疱疹病史,前驱感染高热6天。

精神症状突出(情感、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局灶表现,全脑表现,癫痫。

辅助检查:脑脊液、脑电图、CT(出血)、MRI(如水)、病原检查(HSV抗原、HSV抗体,IgM或IgG血脑比<40或双份脑脊液IgG比值>4)
鉴别诊断:
治疗:积极抗病毒(阿昔洛韦首选)、抑制炎性坏死、减轻脑水肿、防止并发症(抗病毒、激素、对症治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脑炎V→大脑皮质、基底节、
视丘神经元
乳多空(Papova)V→少突胶质细胞
→多灶性白质软化
②病毒→细胞病变:
神经元溶解;
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
→胶质结节; 多核巨细胞形成; 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 如狂犬病毒Negri小体—诊断意义。
③ 淋巴细胞(T、B)、巨噬细胞、 浆细胞浸润为主,常环绕血管,
集聚于 V-R 间隙形成血管套 ——
袖套现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病原体与传染途径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 (嗜神经性RNA病毒) 传播媒介:蚊(三节吻库蚊)—长期贮 存宿主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牛、马、猪等)
(二)病理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 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浆细胞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
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
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 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
(三)临床病理联系 1. 嗜睡、昏迷: 最早出现、主要症状, 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2. 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核受损。
3.
4. 颅内压升高: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颅内压
升高→头痛、
5. 脑膜刺激症状:
脑膜反应性炎症,脑脊液中细胞数 可增多。
临床表现慢性小脑共济失调、 进行性痴呆。
病程长, 数年而终。
④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早期失眠、逐渐出现共济失调、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木僵、昏迷。 病程数月至三年。
并发症:
①脑积水: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
②颅神经受损麻痹:
耳聋、视力障碍、斜视、面N瘫 。
③局部脑软化导致肢体瘫痪:
脑底脉管炎致血管阻塞。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沃-弗综合征 (Waterhouse-Friederichsen syndrome)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 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 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二)、病理改变 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脓
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
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
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的
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浸润。
病变严重 →→脉管炎、血栓形 成→→脑缺血和梗死。
(三)、临床病理联系 ( 1) 颈项强直,腰背肌肉的反射性痉挛 → 角
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prion 糖 酯 蛋 白 ( prion protein , PrP) -又称PrP(朊蛋白)病 正常 PrPc ( α -螺旋构型)是神经 元的穿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 正常 PrPc→→ 异常 PrPsc ( β -螺旋 构型), 不能被降解,并具传染性。
PrPsc→→PrPc 复 制 成 PrPsc→→
一、细菌性疾病 脑脓肿: 血源性:(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败血症) 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鼻窦炎 脑膜炎: 硬脑膜炎:继发于颅骨感染 (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及脑脊 液感染
脑膜炎:
◆化脓性(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婴幼儿- 大肠杆菌、链球菌、流感杆菌 ◆儿童、青少年- 脑膜炎球菌,可流行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肺炎球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概述:脑膜炎球菌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的 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冬春 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 肤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患 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 呼吸道飞沫传播 ↓ 局部炎症(带菌者) ↓ 入血、繁殖 ↓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 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 ↓ 皮肤粘膜瘀斑
二、病毒性疾病
病毒: 疱疹V:单纯疱疹、带状疱疹V、 EBV、MCV。 肠源性 V :脊髓灰质炎 V 、 CoxakieV 、 ECHO V。 虫媒V:乙型脑炎V、森林脑炎V。 其它V:狂犬病V、HIV。
CNS病毒感染特点:
① 绝对细胞内寄生:不同的病毒可定位于 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 疱疹V →颞、顶叶神经元
弓反张,Kering征(+)→屈髋伸膝反应。
(2)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 小儿前囟饱满。
(3)脑脊液变化:
蛋白增多,糖减少,脓细胞多, 涂片培养可找到双球菌 。 (4)颅神经麻痹: Ⅲ、Ⅳ、Ⅴ、Ⅵ、Ⅶ对颅N麻痹。
(5)全身症状:发热、WBC↑。
(四)结局和并发症
结局:大多数可痊愈,病死率<5%。
三、海绵状脑病
一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包括:克-雅病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 枯颅病(kuru)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Gerstmann-Straü ssler综合征 (GSS) 动物疯牛病、羊瘙痒症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感染原:
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途径: ①血源性:脓毒血症 ②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 中耳炎、鼻窦炎等。 ③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④经神经感染: 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
神经侵入CNS。
在 CNS 沉积并致病。蛋白质构型病。 人类控制 PrP 基因位于 20 号染色
体,称为PRNP基因。
PRNP基因有一个单独全开放外
显子编码框,对外来PrPsc高度敏感。
病理特点: ① 大脑萎缩; ② 神经元及神经毡出现大量空 泡呈海绵状; ③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反 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④ PrPsc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在 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kuru斑。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空泡 形成,核偏位。
卫星现象;
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5个或5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嗜神经细胞现象;
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包围、吞噬 坏死神经元的现象。
3.软化灶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
4.胶质细胞增生: 胶质结节形成, 小血管旁、坏死
神经元附近。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
临床特点
①克雅病:85%散发,高峰年龄70岁, 年发病率1/100万。
症状:
步态异常、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 平均生存期7个月。
②变异性克雅病: 青年、中年人。 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
病变与克雅病相似,但无 PRNP基因
突变,提示为感染引起,与疯牛病发 病呈相关性。
③ Gerstmann-Straüssler综合征: PRNP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