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本月中旬,我委会同财经工委在陈恩平副主任的带领下,就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召开了农林、财政、人事、劳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专题汇报,了解新形势下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征求了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市和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成。
2000年机构改革后,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为市农林局,下设20多个业务站所,在职在编人员165人,负责全市农业技术信息发布、生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基层农技队伍的业务管理工作。
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为1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193人,畜牧兽医站76人,负责辖区内相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综合服务工作。
长期以来,市乡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广大农技人员精诚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为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了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长期稳定。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全市农牧渔业产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改良,技术不断进步,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充足和稳定,市域经济逐步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农业稳产高产、工业规模壮大、市场流通繁荣、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的较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技推广工作功不可没。
健全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不辞辛劳的农技推广人员、卓有成效的农技推广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技推广部门长期坚持“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林院校农机推广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广机构参观调研 , 就学校所在地区的市、县农机推广站工作 人员的现状 、 机构存在 的问题等开展调研 , 了解我 国农业推
广机构设置 、职能及管理体制等。
三 专 家讲 座环 节
[ 4] 傅 雪琳. 增强 《 农业推广 学》课程实践功 能的教学改革
探索 [ J ]. 农 业教 育研 究 ,2 0 1 0( 2) :1 3 ~1 6
一
2 7—
邀请 校 内外农 机 领域 的专 家走 进课 堂 , 为 学生 介绍 他们
在农机推广技术行业的亲身经历和工作体验 , 对我国农机补 贴政策和农机产业结构调整等热点话题进行深人细致地分 [ 责任编辑 :高照 ]
★ 基金项目: 浙江农林 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 自 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 编号: J X T Dl l 0 5 ) ; 浙江农林 大学一般教 改项 目( 编号: Y B 1 2 1 0 )
仅启 发 了学生 对我 国未 来农 业发 展方 向的思 考 , 而且 也 为 以 后 的就业 找准 了方 向 。 四 案例 教学 环节
农机推广技术是研究农机技术及其推广理论与实践、 工
学与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 的一 门学科。目前 , 绝大部分农 林院校都开设 了农机推广技术这门课程。近年来 , 我校农机 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探讨农机推广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 学的成功模式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农机推广技术教学 的实
等进行现场调研 ; ( 2 ) 农机推广角色扮演 , 学生在社会调研
活动中, 担 当一次 推广 者或 被推 广者 的角 色 ; ( 3 ) 到农 机 推
[ 3 ]王贵彦、陶佩君 、王慧军等. 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法培 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农业推广学教 学方法改革
联动农业规模大户技术推广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技推广工作为例
8月 中 旬 左 右 , 芸 豆 直 播 玉 米 行 间 , 米 成 熟 后 , 米 秸 将 玉 玉
秆 就 成 了 现 成 的 架 秆 。 豆 顺 玉 米 杆 向 上 爬 蔓 生 长 . 期 可 随 芸 后
气 温降 低 适 时 扣 上 拱 膜 , 市 时 间 1 ~ 2月 。芸 豆 亩 产 3 0 k 上 01 00 q
要 ] 农 业 发 展 靠科 技 , 技 推 广 靠 体 系”2 0  ̄ 0 1年 g 来 , 海 农 业 已 形 成 了 市 、 、 三 级 机 构 的 政 府 . ‘ 科 ,0 1 2 1 / 珠 , 区 镇
农技 推广组织体 系, 在农 业技 术 引 进 、 验 示 范和 推 广 应 用 , 展技 术 培 训 和 技 术 咨 询 , 高 农 民素 质 , 动 农 业 和 农 试 开 提 推
技 术 比较简单 , 省工省 时省力 , 亩年收入在二万元 以上 , 每 除去
种 子 、 膜 、 竿 等 农 业 投 资 , 收 入 在 万 元 以 上 , 常 规 种 植 农 竹 净 比 瓜 菜 , 益 可 翻 两 番 , 失 为 一 条 发 家 致 富 的好 路 子 , 得 广 大 收 不 值 农 民朋 友 尝 试 与 借 鉴 。 作者简介 :
加之 未形成 较固定 的专业 学术圈子 , 业务上的横 向交 流与学习
青 虫 、 荚 螟 、 虫 等 , 6 7 s 25 豆 蚜 每 6 m 用 .%溴 氰 菊 酯 1~ 5 l 水 52m 兑 3一 0q O 4 k 喷雾 ; 疽 病 、 病 等 病 害 用 7 %甲 基 托 布 津 可 湿 性 粉 炭 锈 0 剂 5 0倍 液 防 治 。( 时 采 收 。矮 生 种 从 播 种 至 始 收 约 4 0 及 0天 , 采 收 时 间 为 1~ 0天 :蔓 性 种 采 收 期 3 52 0天左 右 。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 花 后 l 5天 开 始 采 收 嫩 荚 : 脱 水 和 罐 藏 使 用 的 产 品 开 O1 作 要 求 严 格 . 比鲜 食 用 豆 荚 提早 3 5天 采 收 要 —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特点及改革方向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特点及改革方向作者:张蕾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期张蕾(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扮演着将农业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进行转移和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角色。
梳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阐述推广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今后要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公平的人员激励机制,丰富推广内容和方式,鼓励多元化推广主体的参与,密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方的合作。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历程;特点;改革中图分类号:F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97-0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要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转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它扮演着将农业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的重要角色。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
其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它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生产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在国家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施科教兴农和对农业支持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管理体制不顺、推广机制不活、保障条件不足等问题逐渐突显。
因此,本研究在梳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推广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究今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方向,以期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有所裨益。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经历了深刻变革,这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论文]
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但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引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依托。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总体上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努力造就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高,为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但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很多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方乡镇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农技推广业务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地方责任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没有细化,导致工作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地方考核机制流于形式,考核与绩效不连动,导致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模式探讨
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模式探讨摘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推进的实践中,除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外,能够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的农民合作组织、社会专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研院校、涉农企业等多元化服务组织均在立足市场、开发新型服务产品,为农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这些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与农户的联系更为紧密,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完善,能够有效地满足农户对农技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农技推广已从过去国家推广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逐步转向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关键词: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模式引言在中共中央的英明带领之下,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三农工作的思想的承继和延续。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以培养一个有农业技术专业能力、热爱农村基层工作、了解农民所需的有利农业技术团队为手段,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落实到位做出相应的贡献。
当然,在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以及在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革新之中,就有关的风险和所遇到的难题,不可小觑、不能忽视。
这是由于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阶段性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本文结合秦皇岛市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介绍。
1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和改革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切实有效地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发展,强化对相关内容条例的改革对促进地方农业生产来讲,其促进作用是无从忽略的,首先,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通过对基层农技的推广处理,可以极大程度地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方法和概念,使其和现代农业生产工作相互贴合,从而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其次,能够缔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发展和改革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同时还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作用,促进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准的同步提高。
2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2.1认识不充分由于未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使该体系的推广往往受到一定的制约。
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湖北省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 镇)农 业科 技推广体 系进行 了改革 。
改革后 ,全省在 岗从 事农业 技术推 广
一
1加强 组织领导 ,上下整体联动 。 的实施方案 。同时 ,组织学 习考察团 , . 是统一 思想认识 。湖北 省委 、省政 到省试点县的远安 、京山、宜都等县
的总人 数为 9 9 , 比改革前 5 6 5 府 多 次 召 开省 直 涉 农 部 门 、有 关 市 ( 7 8人 4 5 市)学 习 ,相互交 流农技 推广服务体
渔业增加 值达 到 5. 亿 元 ,接可 比 大政 策宣传力度 ,明确 改革 的着 眼点 , 运行模式 ” O7 O 。一是委托服务制。主要 的 价 格计 算 ,比上年增长 5 %,粮 、棉 、 严 格界定 和区分农业 技术 推广 的公 益 模式 是 乡 ( )农业技 术部 门整体转 镇
二 、农 村 农 业 科 技 推 广 服 务 体 系 推广 服务部 门才有 出路 ,农业技 术人
步深化湖北省农 村农业科技 推广体 系 改 革 的 主 要 作 法
农村税费 改革后 ,农 民对农 业新 强 对农业技术 推广 体系改革 的组 织领
北省财政厅从南漳县财政局抽调人员 、 技术的需 求快 速增 长 ,而 国家 和乡镇 导 。各县 ( ) 区都成 立 了农业 技术 市
一
分离现行 国家农业技 术推广 服务 体系 和组 织人 事工 作 的领 导具体 负责 日常
、
湖 北 省 农 村 农 业 科 技 推 广 体 的 公益 性职 能 和经 营 性 职 能 ,按 照 工 作 ,并签订 了农业 技术推 广体系 改
系 改 革 的基 本 情 况
“ 养事不养人”的原则 ,对公益性 的职 革责 任书 ,实 行一级抓 一级 、层层负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实践
NONG YE ZONG HENG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实践
延 津县农业 局按照发 展现代农业 的要 求, 在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中始终坚持 “四新”和“四性”, 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 制 创新 、方式 创新 和公益 性、区域 性、综合 性、层次性 , 探索出了新时 期推进区 域农业 技 术 服 务 站 建 设 的 设施都比较欠 缺。 政 府加大了 对区域农 业技术服务 站资金 的 投入力度, 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提 供了办 公 场地, 配备 了先进的 信息设备 , 实现了 办 公自动化, 微机联网, 资源共享, 全方 位为农 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引导农 民走科 技 农 业 、特 色 农 业 之 路 。
( 四) 多方筹集资金, 为区域农业 技术服 务 站 正 常 运 行 提 供 有 力 经 费 保 障 。一 是 县 政 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 在县财政十 分紧张 的情况下, 决定为4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 每 年下拨经费19 . 6 万元, 列入县财政年 度 预算, 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 以后逐年增 加。 二 是区域农 业技术服 务站和县 农业局各 业 务 站 所 承 担 的 项 目 实 施 对 接 。三 是 区 域 农 业 技 术 服 务 站 和 上 级 业 务 部 门 、 科 研 机 构 、大 专院校、生产企业广泛联系, 争取试验 、示 范、推广项目, 取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 、理 念创 新 ( 一) 树立公共农技推广的理念。发展现 代 农业, 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 核心 是发展 农 村经济, 提高 农民收入, 而 发展农村 生产 力, 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上来, 这必 然对农业科技服务, 农民素质提高提出了新 的 要 求 。同时 也 为 强 化 农 技 推 广 部 门 职 能 带 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 必须对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进行 准 确定位, 突出 其公益性, 强调其社 会效益 和 生 态 效 益 。区 域 农 业 技 术 服 务 站 的 主 要 职 能是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落实 有 关农业政策, 推广普及农业 技术, 促进农 业 调整, 负责推 进农业产业化 , 组织 协调社 会化的发展, 负责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 范, 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 防治和处理,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验, 农业资源, 农业生 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 农业公共信 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延津县自2 0 06 年1 2 月 份起, 围绕体 制创新、机 制创新和管 理创 新, 全面推行了以“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 设 置 区 域 农 业 技 术 服 务 站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农 技 推广 体系改 革, 经 过6个 多月 的艰 苦努 力, 农技推广机构已经建立。 ( 二)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一方面要求农 技 人员特别是基 层区域农 业技术服务 站人 员,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扎根于农村, 切实为 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一方面要求区域农 业技术服务站的科技人员, 要具有敏锐的洞 察力, 时刻关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同 时, 要针对农 村实际, 大力 培养科技 示范 户, 提高新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立“科技 指导直接到户, 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技术要 领 直接到人”的 农技推广新机 制, 不 断满足 农 民对农业生产 的产前、产中 、产后全 程服 务的迫切需要。 二 、体 制创 新 ( 一) 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 并 对其职能重新定位, 成立了农业技术学会和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材料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材料力求体制创新发挥技术优势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204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确保全县粮油优质高产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层层办好示范、以典型示范引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配套增产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在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绩1.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我县粮油生产在2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4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种子为龙头的配套组装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全县粮食总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增长7.25。
其中水稻面积45.5万亩、总产24.4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1.18和2.29;玉米种植面积38.3万亩,总产15.04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增幅18.94,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 ;马铃薯面积 24.4 万亩(其中秋马铃薯21.2万亩、春马铃薯 3.2万亩),总产5.7万吨(5∶1折粮)、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幅为8.6,平均单产234.9公斤(5∶1折粮);红苕面积23.58万亩,总产6.1万吨,较上年增长13 、平均单产257公斤(5∶1折粮);小麦播种面积23.95万亩,比上年减少6.08、总产3.6 吨、比上年减少6.16、单产149公斤;油菜种植47.37万亩,总产6.45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
2.良种普及率进一步增大、单产稳步提高2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4万亩,除糯谷外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36公斤,较去年增长2.29 ,其中杂交水稻单产541公斤、比上年增长2.27 ;玉米种植面积38.26万亩,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杂交玉米面积36.5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5.6,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较去年高2.4个百分点,平均单产400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77公斤增长6.1;油菜种植面积47.67万亩,单产135公斤,其中双低优质杂交油菜面积47万亩,占油菜面积的98.6、平均单产136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24.36万亩,平均单产(折粮)234.9公斤,其中脱毒洋芋8.9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36.5,平均单产247.4公斤。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 兴。
主要任务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鼓励企业、科研院所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推广工作。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技 术的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 和技术水平。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 的推广效果和质量。
03
CATALOGUE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总体目标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水平。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才 队伍,加强基层推广服务能力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实施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 业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全 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鼓励创新和示范,选取典型地区和典型案例进行示范, 总结经验并推广应用。
04
CATALOGUE
定义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科研、教育、推 广等机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系统化服务 组织。
特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等 特点,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 民收入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
01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
农技推广体系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年度,我单位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农业实际,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农技推广体系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本年度,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农业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
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推广体系。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能力(1)加强农技人员培训。
本年度,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技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引进高层次人才。
我们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农技人才,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加强农技人员考核评价。
我们建立健全了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挂钩,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1)加强农业科研攻关。
本年度,我们组织开展了10余项农业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2)推广农业新技术。
我们积极推广绿色高效、节本增效等农业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0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4.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发展(1)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我们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科技素养和生产经营水平。
(2)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我们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民2万人次。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改革建议
关键词 : 业技 术 ; 广体 系; 农 推 改革 ; 建议
中图 分 类 号 F 2 . 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0 7—7 3 (0 8 1 4 0 7 1 20 )7— 4— 4
党 的十六 届五 中全会 通过 的《中共 中央关于 制定 国民
农业 行 政主管 部 门对 乡镇 综 合 站 只能 眼 睁 睁看 着 “ 断 、 线
网破 、 散 ” 人 。另一 方面 , 想 的是 致 富 , 的是 服 务 , 的 “ 盼 缺 是技 术 ”的农 民 , 望 科 技 进 村 人 户 , 只 能 是 望 眼 欲 盼 也
穿 。
1 4 农 技推 广 人员素 质有待 提 高 。 才 流失 严 重 . 人
技 推广人 员没 有受 过任 何形式 的专 业教 育 , 至连 中专 也 甚 没上 过 。同时专 业技 术人 员严 重流 失 , 县镇 两级 农技 推 广 单位 近年 来基 本没 有补充 新 的农业 院校 学生 , 有技 术人 现 员平 均年 龄偏 大 , 知识 老化 , 技 术人 员 出现 断层 , 以 业务 难 适 应新 形式 下 农 技 推 广 工作 。阜 阳 市 乡 镇 机 构 改 革 中 , 7 % 的农技 人员 被分 流下 岗 。以种植 业 为例 , 0 乡镇机 构 改 革前 , 全市农 技站 有专业 技术 人 员 7 1 , 667 m 耕 6 人 每 6 .h 地合 11 人 。现在 , .2 全市 种植 业人 员 55人 , 0 比改革 前 少
技术 推广 的瓶 颈。 再者 , 降 低运 用 农 业 新 技术 的风 险 。 要
农业 生 产周期 长 , 民迫 切 需要 农 业 生 产 新 技术 , 农 同时 又 害怕新 技术 采 用后所 带来 的风 险 。 1 3 机构 萎 缩 。 层 农 业技 术 推 广 工 作 有 名 无 实 . 基 20 0 0年 安徽 省 乡镇 机 构 改 革 后 , 业 技术 推 广机 构 总 数 农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探讨与实践体会
农 业是人 类社 会 赖 以生 存 和发 展 的基 础 产业 。由于
要作 用 。( ) 4 农业 科技 推广 成 绩斐 然 , 业科 技 贡献 率显 农 著提 高 。通 过农业 科 技推 广 , 技 示 范及 技 术 服务 , 科 加速
我 国现有 的农 业科 研体 制 、 技 推 广体 制 机制 缺 乏 活力 , 农
业科技 推广 系统组成 于一体 的农业 科技创 新 和推广 体 系。 特别 是在农 作物新 品 种选 育 、 业 应用 技 术研 究 、 业科 农 农
技推 广和服 务等方 面 取得 了显 著成 就 。 以我省 比较 有影 响 的重大技 术集成 应用项 目为例 阐述 : 1 推广 甘薯 “ 、 () 优 健、 ” 高 栽培 技术 ( 9 4—1 8 18 9 9年 ) 。该项 目由中国科 学 院 遗传 发育研 究所 、 安徽 省农科 院 、 阳农 科所 、 阳农 技 中 阜 阜 心 等共 同完 成 。项 目在 阜 阳地 区 累计 推广 2 . 5万 h 13 m,
改革开放 以来 , 着农 业 科 技 体 制 改 革 的进 一 步 深 随 化, 我省现 代农业 科技 创 新 和推 广 体 系 日趋完 善 , 本 形 基 成 了由农 业科 研 院所 、 农业 高等 院 校 、 业科 技 企业 和农 农
1 我 国农业 科技发 展取得 的成 就
进入 2 l世纪 , 国农 业科技 发展迅 速 , 我 国农 业 的 我 对 发展 起到 了关 键 性 的作 用 。“ 五 ” 间 , 国农 业 科 技 十 期 我 贡献 率达 4 % , 业科技 进 步和 开发 取得 了重大 成绩 , 8 农 大 幅度 提高 了农 业综合 生产能 力 , 业科技 进步 促进 了农 村 农 经济 持续增 长 , 为农 民增 收 , 业增 效 和 人 民生 活 质量 提 农 高 , 挥了重要 作用 。此 外 , 业高 新技术 研究 , 发 农 为现 代农 业 提供 了科技储备 , 业 技 术推 广 、 训 促进 了农 民 素质 农 培
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范例(2篇)
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范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总结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经验。
一、创新推广渠道在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在线平台,农技人员可以将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同时农民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出问题,获得专家的解答。
这一创新推广渠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覆盖面,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和应用最新的农业技术。
二、强化专家队伍建设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视专家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专家培训、提升专家待遇等措施,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加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这些专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积极引入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提高专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
三、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通过在示范基地中展示和推广农业技术,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观学习。
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了对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了示范基地的示范效果。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加强了与示范基地的合作,将示范基地的成果更好地推广到农田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注重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广智能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出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技术解决方案。
五、加强政策支持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与创新——以双峰沙塘农技推广培训工作为例
建立值班室 ,保证 2 4 h 专人值班 ,随时处理学员遇到 的各 种 问题 。做 到学 习上 帮助 学员 ,生 活上体贴学员 ,情感上感动 学员 ,使参 训学 员在 培训期 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将全部精力
用 在 学 习上 。 4 - 3 建立 了学员本人签字及课堂抽 查制度
选聘责任心强 ,工作认真 ,敢于负责 的同志担任班主任 , 负责学员签 到和课堂随机抽查 。 此办法不但提高了学员 出勤率 , 还保证 了课堂授课纪律 。
是 一个必须深入探 索和 实践 的问题 。 沙塘 乡农技推 广 中心按 照省市农业局相 关要 求, 对来 自下属单位基层的农技人 员进行 了集 中培训 , 并根据 培训情 况进行跟踪服务 ,现 已圆满 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 l f标。 关键词 :基层 : 农业技 术 : 推 广体 系 : 改革 ;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 2 7 0 文献标识码 :A
近l O a 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和我 国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科学技术月新 日异 的发展 以及 知识 经济 的兴起 ,使农 业科技工作处 于一个需要创新才有 可能持续发展 的时代 。面对 严峻 的形势 ,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 门究竟依靠什么来实现科技 推广事业 的持续健康发展 , 是一个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 的问题 。 为了实现双峰县农业科技 推广事业 的持 续发展 ,沙塘乡农 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结合 自身 的实 际 ,深化 内部 改革 ,创新 推 广思路 ,探索走 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 ,强化科研基础 ,重视 成果保护 ,加大开发力度 ,增强 自身实力 的发展模式 。沙塘 乡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中心按 照省市农业局 《 关 于做好基层农技推 广人员培训工作 的通知 》具体要求 ,对来 自下属单位基层 的农 技人员进行 了集 中培训 ,并根据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服务 ,现 已 圆满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 目标 。 1高度重视 ,成立培 训领 导小 组进行全面协调组织 沙塘 乡农技推广 中心按照上级农业 主管部 门指示 ,第一 时 间召开专题会议 ,学 习文件精神 ,领会文件 内涵 ,落实文件部 署 ,成立 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领导小组 。在课程安排 、教材编 写 、教师选聘 、培训地点 、基地考察选择等方面进行 了详 细的 调研 、考察 、论证 ,以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 水平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 民服务能力 ,发展粮棉菜等 的 生产 ,保障 主要农产 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 民收入为 目 标, 严格 按照省农业厅文件要求 ,周密部署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落 实到培训班的各个环节。 2严格 要求 ,遴选优 秀基层农技人 员参加培训 通 过预测 、调研 ,主动与各县市沟通联 系 ,遴选 出一批优 秀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活动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为主导 , 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 的意见 和建议 ,面 向学员需求 ,适应学 员特点 ,设置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时 间,选择培训方式 ,充分 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 了广大基层农技 人员的学习热情 。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3.07.20•【字号】鲁农科教字〔2023〕24号•【施行日期】2023.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鲁农科教字〔2023〕24号各市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沿海市渔业主管局: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3〕14号),为深入指导各地落实人员培训、集成示范、指导服务等任务,充分发挥补助项目强队伍、推技术、带小农的基础支撑作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持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满足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需求,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现就做好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等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任务,组织引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好促转化、推技术、做示范等公益性职能,支持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集成组装先进技术模式,加大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原则(一)聚焦重点,服务大局。
聚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打造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以县域为单元筛选推广适宜品种、形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落实大豆玉米等推技术提单产技术要求。
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推广政策
改⾰开放后的农业推⼴政策改⾰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推⼴政策的变迁⼀、农业技术推⼴政策恢复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农业技术推⼴政策的恢复时期。
在经历了⼗年⽂化⼤⾰命混乱之后,我国各⾏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我国农业技术推⼴政策经历了这个阶段后有所恢复:关于农业发展⽅⾯的⽂件逐渐增多,对农业技术的认识也逐渐提⾼。
1982年中央1号⽂件中提出:“要恢复和健全各级农业技术推⼴机构,充实加强技术⼒量。
重点办好县⼀级推⼴机构,逐步把技术推⼴、植保、⼟肥等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实⾏统⼀领导,分⼯协作,使各项技术能够综合应⽤于⽣产”。
该⽂件的出台,为全国县级农技推⼴体系建设指明了⽅向。
1983年,我国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条例》(试⾏),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机构、职能、编制、队伍、经费和奖惩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1983年,在中央1号⽂件,国家指出:“农业技术⼈员除⼯资收⼊外,应允许他们同其他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在增产部分中可以按⼀定⽐例参与分红”。
同年,国务院第74号⽂件决定“在县以下(不含县级)⼯作的农林渔业⽅⾯的科技⼈员,在原本⼯资基础上,应向上浮动⼀级⼯资,作为岗位津贴”。
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员待遇有了政策性的保障。
1984年,中央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条例》,号召⼴⼤农业技术推⼴⼈员深⼊基层, 开始展开技术承包活动,⽤经济⼿段推⼴农业技术。
1986年中共中央⼀号⽂件,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星⽕计划”,从1986年开始,每⼀个五年计划政府都制定相应的“星⽕计划”发展纲要,“星⽕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教兴农。
依靠科技进步提⾼劳动⽣产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产⽣活⽅式。
建设⼀批以科技为先导的星⽕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柱产业;推动乡镇企业重点⾏业的科技进步;培养农村实⽤技术和管理⼈才,提⾼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技术培训优化探索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技术培训优化探索发布时间:2023-03-27T02:51:10.39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1月第1期作者:张维[导读] 现阶段,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的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步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张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人民政府 024200摘要:现阶段,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的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步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笔者在文中针对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民技术;培训优化探索引言农业作为保障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行业,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人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而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农业技术推广也需要进行调整,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技术培训优化的意义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科技化。
利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生产技术能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的认识不足以支撑现代化农业生产。
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高,产量低。
这种现象严重打击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最终出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问题。
因此,转变当前的困局需要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具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等的部署和要求,以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大力推广绿色高效适用技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一)总体思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信息化服务手段、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全力支持规模经营组织发展为工作重点,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推动改革创新,全面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健全、管理科学、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为推动我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情况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州西南部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
全县辖5个片区,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总人口5.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余人,占总人口的87%。
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远区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牧业并举的半农半牧县。
三、主要内容和任务坚持政府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激活运行机制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提升队伍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
(一)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摘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适配”和“助推”作用。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面对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体制机制;思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而与之相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全力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作用。
立足当下,回望40年改革“初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历经捭阖,但与农业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同步;展望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需要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再做深度调整。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与体系改革进程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重农思想在国家治理中长期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形成了悠久的“劝农”“教农”传统。
所谓“神农教稼”“嫘祖教蚕”,就可以理解为我国早期先民相互学习、传承农业技术的典证;商周而后以至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帝王躬耕劝农的传统。
诗经《甫田》也曾歌咏过地方官“今适南亩,或耘或耔”视察农耕的故事。
汉朝时国家设“搜粟督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并在民间广选“六能”指导群众开展生产。
宋朝时国家设“农师”,元明两朝在中央设“劝(司)农司(使)”并在基层设“社(里)长”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督导农业生产、组织开展先进农耕制度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同时期先后形成了《吕氏春秋》(秦)、《氾胜之书》(汉)、《齐民要术》(北魏)、《四时纂要》(唐)、《宁国府劝农文》(宋)、《农桑辑要》(元)、《天工开物》(明)、《授时通考》(清)等多部书籍,总结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1-4]。
这些思想、制度和文献从不同角度说明,农业技术推广曾经在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1.2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受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外敌入侵、政局动荡的影响,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没有真正开启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民国期间,国民政府也曾就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过一些努力,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也没有形成类似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草案)》《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依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以“八大员”为代表的乡村农业生产能手,组织建立起自上而下涵盖农机、畜牧、农技、水利等多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任务是组织指导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6]。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发生重大调整,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在探索中艰难推进。
先是1983~1990年间,国家通过拨款制度改革,着力减轻推广机构对主管部门的依附关系,试图增强推广机构服务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再是1991~2000年间,农技推广机构以事业单位形式从行政单位分离,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机构的管理权(人权、事权、财权)进一步向乡(镇)下放,农技推广机构基本职能弱化异化[7];2000年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为扭转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不利局面,在农业部推动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调和确立了“公益机构”的基本性质,实行“三权”归县,完善服务站点建设,示范推广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纵观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的实践进程不难看出,农技推广是由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支撑的内在需求催生的,具有从“先民自发”向“社会自觉”演进的变化过程,这种演进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通过技术推广交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观愿望,同时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生动体现。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产业发展之间联系的纽带,建立与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相衔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新时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不足之处近40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努力方向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职能性质发生转变。
随着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技推广在组织指导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弱化,推广机构“去行政化”,成为面向群众生产需求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
二是价值体现方式发生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巩固,农业技术更多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体现出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有生力量持续崛起,农业技术服务在保持“公共服务”特征的同时,正加快向着“私人订制”方向发展,定单服务、购买服务、雇佣服务行为越来越多。
三是服务体系构成发生转变。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由原来政府机构“一家独大”,向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多类型主体的“一主多元”方向发展[8]。
但从具体实施的效果来看,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改革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1运行机制不合理,作用发挥待提升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期望所在。
从计划经济背景下蜕生出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之初就确定了“去行政化”的思路,工作方式从“布置推动”向“适应服务”转变,这一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来是要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但却在实施中遇到了群众需求多样性、市场活动风险性的双重压力,对于数量有限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来说,他们既没有精力面面俱到地满足群众的技术需求,更没有能力防范技术推广可能产生的失败风险和农业生产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这些压力导致使其“不敢说”;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推广工作的“纯公益”性质决定了推广人员收入主要靠政府保障,无论技术推广是否帮助群众获益,都与其的利益无关。
这种情况下,面对“说错有风险、不说没损失”的局面,推广人员自然会选择“不想说”;也正因为如此,农技人员的注意力慢慢泛出农业生产技术需求这个中心,导致自身业务能力下降,面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农技人员也“不会说”了。
2.2相关政策不配套,研推关系待协调妥善解决好“研—推—用”关系,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研—推”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除农业投入品领域等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研究成果转化推广较好外,还有更多的农业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实用技术而面临推广难。
更突出的问题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单一技术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相对弱化,需要与其他相关技术进行整合配套转化。
类似的研究往往因为涉及领域广、实践特色突出、成果偏重经验管理,没有引起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重视。
而推广机构本该承担起相应的应用研究,却又受人员、机制、条件、资金等因素影响,难以履行好技术转化推广的职责;而另一方面,相比于科研机构(高校)完善的研究条件、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高效的研究激励机制和更加便利的自我价值实现渠道,基层农技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困难,也使得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不愿意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导致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龄化”“去专业化”“优秀人才流失化”问题突出。
而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技术的“研—推”矛盾。
2.3体系发展不充分,职能作用待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农技推广改革开始,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非公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逐步得到发展,成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益补充。
特别是近些年在农业机械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农业生产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这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随着近年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升,正逐步扩大影响。
部分专业性的技术服务机构已经从生产经营主体中分化出来,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进行农业技术服务;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机构还比较少,主要的推广项目和服务对象还比较特殊,集中在可以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技术增值(或产业转化增值)多的领域。
相比较而言,家庭承包经营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经营中仍然占绝大多数,产业主体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专业素质低等问题突出,不易于采取商业化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这些领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还需要由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来承担。
另外,随着专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广泛开展,各生产要素间围绕技术服务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也会增大,需要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在必要时承担起技术服务监督和仲裁的责任。
3国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经验与借鉴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欧美等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相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因各个国家产业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发展形式、产业地位及劳动者素质不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形式也不尽一致,大体可分为3种形式。
3.1以州立大学为依托的“教—研—推”一体化的美国模式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率和科技贡献都在80%以上,这与其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发挥密不可分。
该体系始于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哈奇法案》,而后又有《史密斯法》《勒沃尔法》等进一步完善补充,确立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
美国联邦政府设农业技术推广局进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协调管理监督,各州设推广站并由州立大学校长或主管农业的副校长兼任站长,组织所属科研人才开展教学、研究、推广工作,基层各市、县设地方性推广站,人员由州推广站(大学)派(聘)驻管理,指导农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困难[9-10]。
3.2以产业协会为依托的指导服务推广的法国和日本模式法国和日本有发达的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能够为农户提供涵盖农业市场信息、供销对接、经营管理、农资采购甚至包括家庭生活所需在内全方位的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也主要依托产业协会来开展。
各类公共的和私立的农业研究机构通过产业协会的技术推广人员,将相关技术以咨询服务或产品推销(农药、农机、粮种等)的形式提供给农户(农场主)。
而技术在付诸推广前,国家管理部门会对其进行审查,并授予相应推广资格[11-12]。
3.3以私人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咨询推广的德国模式德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农会和私人咨询机构并行开展,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担推广咨询、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他非公益性的技术推广则主要由私人咨询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