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ppt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或进口某种产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他认 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 创新阶段,产品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在成 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因素, 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转移 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成本会降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 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规模效应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 某些产品在某些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满足 其他需求。
保护贸易
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 本国产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保护贸易下,国际分工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
战略性贸易
国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国 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下,国际分工 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03
国际分工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国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 它总是可以选择生产自己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国家都获得更 大的利益。
《国际分工》课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基于生产规模与成本的关系。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分工 中,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规模和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以获
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基于产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竞争优势。
要点二
详细描述
02 国际分工的类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
定义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的 生产者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 段进行分工,各自发挥其技术优 势。
特点
这种分工模式注重产品生产过程 中的垂直分离,同一产品在不同 国家进行连续生产。
实例
汽车生产中的垂直分工,如美国 、日本等国家专注于研发和设计 ,而将零部件生产、组装等环节 外包给其他国家。
水平型国际分工
1 2
定义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或 流程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各国专注于同一产业的 不同环节或流程。
特点
这种分工模式强调同一产业内不同环节的平行分 布,各国在相同技术水平上从事相似生产活动。
3
实例
电子产品制造中的水平分工,如芯片设计、电路 板制造、组装和销售分别由不同国家完成。
国际分工的发展前景
国际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深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国际分工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 展。
技术创新将重塑国际分工格局
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国际分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以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导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 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创新阶段,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关 键;在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成本和规模经济成为主要竞争 优势;在产品衰退阶段,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变得尤为重 要。因此,各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产品 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国际分工角色。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这种转型并不是指要离开制造业,甚至并不是离开劳动 密集型产业,张燕生强调,关键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品牌 和营销渠道。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PPT课件
比较成本说的背景
英国《土地法》的颁发,使地租猛增,粮 价上涨,对地主贵族有利,而对产业资产 阶级不利:生产成本,工人的工资等。
李嘉图的理论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比较成本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李嘉图 观点: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 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 较大或风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总量增加,这样 对各国都有利。他的观点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 轻”。
其他因素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八、国际分工的理论
1,绝对成本说 2,比较成本说 3,赫——俄学说 4,“里昂惕夫”反论 5,协议性分工
绝对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决定》。亚当•斯密首先分析了分 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 二,由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 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主张各国应 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进口生产成 本高的产品,前提是自由贸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案例一】 商用客机的产生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 的“波音”,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互竞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空中客 车”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或者说 是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分别由6个国 家,1100家大企业,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西雅图只是其最后 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MBB公司与其它欧洲国家联合生 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提供生产机 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这些零件则须全部运到法国的 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装饰,最 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第2章国际分工
一 个 例 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分工前,葡:1.125酒=1毛呢,英:1酒= 1.2毛呢,分工后,处于之间, 1酒=1毛呢
葡萄牙以11个单位的酒和美国11个单位的毛呢 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两国的消费水平 提高了
葡萄牙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 10 .25单位,毛呢11单位
美国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11单 位,毛呢11单位。
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一、历史背景
实践背景。1815年,英,《谷物法》 粮价上涨,地租猛增 工资上涨,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减少对工业品的购买 外国采取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进口
理论背景:斯密模型的局限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3
二、基本假设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模型) 一种投入:劳动(L) 国内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不存在技术变化 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产品同质,劳动同质 要素在国内可自由流动,在两国间不可自由流动 完全信息 不存在运费、(自由贸易)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 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 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 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 们购买。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p424~425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17
绝对利益
绝对优势: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 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 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6
举例说明
现有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英国,都生产两种产 品:葡萄酒和毛呢,为生产这两种产品投入的 劳动如下:
葡萄牙以11个单位的酒和美国11个单位的毛呢 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两国的消费水平 提高了
葡萄牙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 10 .25单位,毛呢11单位
美国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11单 位,毛呢11单位。
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一、历史背景
实践背景。1815年,英,《谷物法》 粮价上涨,地租猛增 工资上涨,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减少对工业品的购买 外国采取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进口
理论背景:斯密模型的局限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3
二、基本假设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模型) 一种投入:劳动(L) 国内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不存在技术变化 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产品同质,劳动同质 要素在国内可自由流动,在两国间不可自由流动 完全信息 不存在运费、(自由贸易)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 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 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 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 们购买。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p424~425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17
绝对利益
绝对优势: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 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 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6
举例说明
现有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英国,都生产两种产 品:葡萄酒和毛呢,为生产这两种产品投入的 劳动如下:
国际分工优质课件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支 持国际分工、倡导自由贸易,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 密认为由于地域等自然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 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得绝对利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 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增强。每个国家在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的同 时,也消费着其他国家提供的产品。
亚、非、拉国家逐渐变成畸形的单一经济国家。 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 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主要还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农业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另外也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 的时期。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 局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也在发展。 目前国际分工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向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PAR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领头人。在1776年 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在国际分工方面提出了 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理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2
影响国际分工的条件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
1、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 经济结构;
2、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 面积的大小等等。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 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 工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 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 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 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 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5)市场竞争激烈化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 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 高的国家往往处在国际分工的金字塔顶端) 3)生产力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 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 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2 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 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 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 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 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 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 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 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 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 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 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 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 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 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 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 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PPT
(二)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
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 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调节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国民的利益
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分散生存风险 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高 分散生存风险 有利于增长才干和实现自身价值 有利于了解世界,扩展视野 有利于了解世界 扩展视野
间接影响因素
决定性因 素
基础
制约因素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第三节 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
一、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国家发展的利益
贸易促进一国的产业结构向更优化、更高级的方向演进 贸易促进一国的产业结构向更优化、 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贸易促进制度创新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一、国际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世纪 年代—19世纪 年代) 世纪60年代 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 年代 世纪 年代)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世纪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 人口、 (四)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 (五)资本国际化 (六)国际生产关系 (七)上层建筑
推进或延 缓 关键因 素 决定国际分工 的性质、 的性质、特点
最新第二章--国际分工教学讲义ppt课件
⑤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贸易的集团化)
经贸集团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深化集团内部的分工。
⑥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比重日益升高)
国际分工逐步从有形商品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相互结合、相互渗 透。
⑦国际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与了国 际分工,且格局多层次。
二战后,原有的殖理论阐述: A.贸易的发生
假设: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美国
中国
小麦
100
25
(Wheat)
布
40
50
(Cloth)
两国的优势比较:
显然美国在生产小 麦上具有优势;
而中国在生产布上 具有优势 。
美国:100W=40C 亦即 1C=2.5W 或 1W=0.4C
冷战后,前苏联东欧解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分工一步 深化。并形成了多层次格局。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P58)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国际分工的产生; 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该国的国际分工的地位;世界生产力
发展水平影响国际分工的内容与结构;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决定性的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50C
100W
生
经贸集团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深化集团内部的分工。
⑥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比重日益升高)
国际分工逐步从有形商品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相互结合、相互渗 透。
⑦国际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与了国 际分工,且格局多层次。
二战后,原有的殖理论阐述: A.贸易的发生
假设: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美国
中国
小麦
100
25
(Wheat)
布
40
50
(Cloth)
两国的优势比较:
显然美国在生产小 麦上具有优势;
而中国在生产布上 具有优势 。
美国:100W=40C 亦即 1C=2.5W 或 1W=0.4C
冷战后,前苏联东欧解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分工一步 深化。并形成了多层次格局。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P58)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国际分工的产生; 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该国的国际分工的地位;世界生产力
发展水平影响国际分工的内容与结构;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决定性的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50C
100W
生
第二章 国际分工
萌芽阶段
事件:地理大发现 时间:16C——18C中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三角贸易
形成阶段
事件:第一次产业革命 时间:18C中叶——19C中叶 代表产业:纺织业 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 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要求: 1、字数1500~2000字 2、题目自拟,请于题目下方写清姓名与班级 3、电子档打印,不允许手写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当代的国际分工
2、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
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以高新 技术、金融、信息
外国人对美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高质量 可信赖 带有自豪感 设计感 引领潮流趋势
外国人对日本产品印象关键词: 设计感 前沿 新鲜 高质量 可信赖
外国人对中国产品印象关键词: 海量生产 价格低 安全水平低 不可信赖 普通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类型 ——按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
(1)垂直型国际分工 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
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原材料
发展→发达 发展←发达
工业品
这是一种合理的国际分工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国家还要参与这种分工?
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
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
1.在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主要出现在( ) A.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 D.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LOREM IPSUM DOLOR
2.二战以后,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D.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
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
主要事件: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殖民体系的瓦解 (3)跨国公司的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主要特点:
1、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美国设计和生产座舱
意大利生产机首和机翼
加拿大 生产机尾
日本生产机身和高技术部件
29个国家参与了 波音747飞机的制造
☆产品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政府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国际分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参与国家 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数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分类法,将所有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南欧(非欧盟)和独联体国家。(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2005)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LOREM IPSUM DOLOR
2.二战以后,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D.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
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
主要事件: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殖民体系的瓦解 (3)跨国公司的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主要特点:
1、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美国设计和生产座舱
意大利生产机首和机翼
加拿大 生产机尾
日本生产机身和高技术部件
29个国家参与了 波音747飞机的制造
☆产品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政府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国际分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参与国家 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数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分类法,将所有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南欧(非欧盟)和独联体国家。(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2005)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虑,中国是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按劳动力的因素来考虑,中国是 处于绝对优势。
·
根据H-O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
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
·
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一些 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我国的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还可以发挥我国的某些优势, 也可以利用外国的优势,对参与分工的国家都有好处,所以,我 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1.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亦称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 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 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
·
2.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 (2)参加世界市场的国家类型日益广泛。 (3)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 化。 (4)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加剧 (5)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力发展的作用下得到不断深化与完善。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同
时,也使国际分工成为对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影响最为活跃与有 效的因素。
【课堂讨论】1.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二者的联系?2.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2.1.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
应商。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务之急是推动整机厂尽快增加新供
· ·
但整机厂庞大的机构和拖拉的作风,新供应商的认证工作
迟迟不见有实质的进展。
T公司再次建议,根据整机厂工艺手册上的材料规格对应
一个同等的或更高的行业标准,将这个标准写入工艺手册。
· ·
由此一来,只要符合这个行业标准并取得该认证的众多厂
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29张)
其中Q1、Q2分别为原有技术与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数量 ; L1、L2分别新旧技术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Q3、 Q4分别为本商品的总产量与替代商品的总产量;L3、 L4分别为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商品价值与替代商品的价 值。
VI = · · ·L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先把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然后把各国 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而以世界 各国的“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尺度,来计量 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 新产品替代 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其中 i=1,2,3,···,n;n+1,n+2,···,n+n;mn+1,···, mn+n)
不过,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较 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较高国民价值的产 品会回到国内市场,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各国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各异,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 的所有商品,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 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1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加入世界市 场的生产者就有n(m+1)
令 i = 1,2,3,···,n(m+1)
国际价值VI 就是:
VI = QiLi / Qi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 劳动时间(L)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D/S),再乘以新 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Q1L1+Q2L2)/(Q1+Q2)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Q4L4)/(Q3+Q4)L1)。
VI = · · ·L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先把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然后把各国 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而以世界 各国的“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尺度,来计量 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 新产品替代 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其中 i=1,2,3,···,n;n+1,n+2,···,n+n;mn+1,···, mn+n)
不过,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较 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较高国民价值的产 品会回到国内市场,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各国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各异,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 的所有商品,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 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1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加入世界市 场的生产者就有n(m+1)
令 i = 1,2,3,···,n(m+1)
国际价值VI 就是:
VI = QiLi / Qi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 劳动时间(L)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D/S),再乘以新 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Q1L1+Q2L2)/(Q1+Q2)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Q4L4)/(Q3+Q4)L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利益
1,使各国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水平和 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
2,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3,使竞争更激烈,它是企业发展的外在
动力。 4,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配
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时期:16—18世纪中叶,欧洲城市的 发展和殖民统治,有了初步的分工;
案例思考题: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业调整中从意大利人那里应学到些什么?
【案例三】 德国经济对其他国 家的依赖
罗萨·卢森堡曾就德国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有如下的描述:“德 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要,其数额 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仅销售到欧洲临近诸国,而且远达南美与 澳洲;皮革及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所有欧洲国家;玻璃制品、砂糖、手套 输往英国……药品、县委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织品和毛制品以 及衣服、铁轨等,几乎行销全世界所有经商的国家。”
他对赫——俄学说确信无疑,于是为验证 该理论对战后的美国经济进行研究,结果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 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学说不 符。
案例分析
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是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州 初选2月20号的前一周。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 克 •布坎在苗圃为妻子买了一打玫瑰,并且即 兴发表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使 美国鲜花种植者收入减少,利益受损,他承诺 如果当上州长,将采取限制进口的一系列措施---
亚、非、拉美国家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对 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五、二战后国际分工的背景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发达国家的“工厂外迁”;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合作; 5,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6,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加强。
国比以前还有了0.2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 也有了剩余0.125酒; 这种分工的缺点有哪些?
练习:根据表格内容选项
每吨小麦的成本 中国 2人/年 美国 1人/年
每万米布的成本 2人/年 3人/年
美国小麦的绝对成本低于中国; 美国小麦的相对成本低于中国;
赫——俄学说(模型)
代表作《域际与国际贸易》,曾获得1977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观点: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原因,不同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原材料的 价格差异,进而造成产品的价格区别,才产生 国际贸易,国家就是按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进 行分工的。
继承者把产业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等。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的经济学家,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英国的科技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 作坊;特点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特点
四、产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的特 点
1,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 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交易种类从奢侈品
他还指出: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和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免 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吃匈牙利、丹麦等国家畜的肉类,消费的 米,是从北美等地运来的;烟草是从巴西等地运来的;还从西非获得可 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 西班牙、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买到咖啡……
以上两家公司的生产中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采取了生 产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生产国际化形式。
案例思考题: 两家飞行公司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内部独立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而进行
了这种生产安排呢?由此进行的国际间生产分工有什么意义,它又是如何 出现的呢?
【案例二】 波洛尼亚之神
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有700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该地区开始瓷砖生产的重建。开始,瓷砖制造商必须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机器。 该地区没有白黏土资源,因此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由于没有制砖设备制造业, 因此要从德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烧砖窑。压制和抛光瓷砖的压砖机也必须从 海外进口。进口机器的外汇自然是出口手工瓷砖换来。然后,意大利人很快 就掌握了进口设备的调整和使用。到了1970年,该地区自己开始生产供出口 的砖窑和压砖机。此时当地的制砖设备制造商们为销售自己的设备又开展了 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模具商、包装材料和 运输服务、专咨询公司向工厂提供设计、物流、商务广告及财务顾问。当地 成立的制陶产业协会提供了大批量采购、国际市场调查的服务。当地大学提 供了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其他因素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八、国际分工的理论
1,绝对成本说 2,比较成本说 3,赫——俄学说 4,“里昂表人物:亚当•斯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决定》。亚当•斯密首先分析了分 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 二,由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 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主张各国应 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进口生产成 本高的产品,前提是自由贸易政策。
变成大宗产品。如:小麦、棉花、羊毛等。
大机器工业的物质基础作用
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
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 3,大机器工业改进了运输方式; 4,大机器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消灭了古老的民族手工业。
二战前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的逐步增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4,区域性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按照国际分工理论解释他的说法正确否?是否 对该州有利?
复习题
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案例一】 商用客机的产生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 的“波音”,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互竞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空中客 车”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或者说 是独立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分别由6 个国家,1100家大企业,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西雅图只是 其最后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MBB公司与其它欧洲国 家联合生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提 供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这些零件则须全部运 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 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例1
两个人都能做鞋和帽子,一个人都比另一 个人强,不过制帽只强1/5或20%,而制鞋 则强1/3或33%,那么这两个人该怎么分工 呢?
分工的原则;先求成本比,哪个有优势, 就生产哪个?
强的人做鞋,另一个人做帽。
国别 英国 葡萄牙
例2
毛呢
酒
100
120
90
80
分析过程
1,求成本比;90/100=0.9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分工的概念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3,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4,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5,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 工。
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
容; 5,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六、国际分工的类型
1,垂直型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例:殖民地
2,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3,混合型分工:把二者混合起来的分工。
七、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生产力 3,人口与生产规模 4,资本国际化 5,生产关系 6,经济贸易政策
一种快速单火制砖工艺被开发出来,可节省人工60%,缩短工期95%。设备 比原来更轻更小,大大地降低了制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现在意 大利的波洛尼亚地区砖生产业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领先者,占全球生产30% 的份额和全球出口量60%的份额。意大利每年仅从这一产业出口中就可以得 到贸易顺差10亿美元。
比较成本说的背景
英国《土地法》的颁发,使地租猛增,粮 价上涨,对地主贵族有利,而对产业资产 阶级不利:生产成本,工人的工资等。
李嘉图的理论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比较成本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李嘉图 观点: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 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 较大或风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总量增加,这样 对各国都有利。他的观点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 轻”。
二、国际分工的利益
1,使各国优势互补,促进了生产水平和 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
2,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3,使竞争更激烈,它是企业发展的外在
动力。 4,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配
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时期:16—18世纪中叶,欧洲城市的 发展和殖民统治,有了初步的分工;
案例思考题: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业调整中从意大利人那里应学到些什么?
【案例三】 德国经济对其他国 家的依赖
罗萨·卢森堡曾就德国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有如下的描述:“德 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要,其数额 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仅销售到欧洲临近诸国,而且远达南美与 澳洲;皮革及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所有欧洲国家;玻璃制品、砂糖、手套 输往英国……药品、县委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织品和毛制品以 及衣服、铁轨等,几乎行销全世界所有经商的国家。”
他对赫——俄学说确信无疑,于是为验证 该理论对战后的美国经济进行研究,结果 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 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学说不 符。
案例分析
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是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州 初选2月20号的前一周。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 克 •布坎在苗圃为妻子买了一打玫瑰,并且即 兴发表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使 美国鲜花种植者收入减少,利益受损,他承诺 如果当上州长,将采取限制进口的一系列措施---
亚、非、拉美国家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对 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
分工的中心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五、二战后国际分工的背景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2,发达国家的“工厂外迁”; 3,殖民体系的瓦解; 4,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进行合作; 5,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6,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加强。
国比以前还有了0.2个单位的毛呢;葡萄牙 也有了剩余0.125酒; 这种分工的缺点有哪些?
练习:根据表格内容选项
每吨小麦的成本 中国 2人/年 美国 1人/年
每万米布的成本 2人/年 3人/年
美国小麦的绝对成本低于中国; 美国小麦的相对成本低于中国;
赫——俄学说(模型)
代表作《域际与国际贸易》,曾获得1977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
观点: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原因,不同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原材料的 价格差异,进而造成产品的价格区别,才产生 国际贸易,国家就是按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进 行分工的。
继承者把产业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等。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的经济学家,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经 济学奖,代表作《投入——产出经济学》。
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英国的科技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 作坊;特点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战;特点
四、产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的特 点
1,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 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交易种类从奢侈品
他还指出: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和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免 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吃匈牙利、丹麦等国家畜的肉类,消费的 米,是从北美等地运来的;烟草是从巴西等地运来的;还从西非获得可 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 西班牙、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买到咖啡……
以上两家公司的生产中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采取了生 产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生产国际化形式。
案例思考题: 两家飞行公司为何不在一个国家内部独立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而进行
了这种生产安排呢?由此进行的国际间生产分工有什么意义,它又是如何 出现的呢?
【案例二】 波洛尼亚之神
意大利北部的波洛尼亚有700余年手工业生产瓷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该地区开始瓷砖生产的重建。开始,瓷砖制造商必须进口原材料和加工机器。 该地区没有白黏土资源,因此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由于没有制砖设备制造业, 因此要从德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烧砖窑。压制和抛光瓷砖的压砖机也必须从 海外进口。进口机器的外汇自然是出口手工瓷砖换来。然后,意大利人很快 就掌握了进口设备的调整和使用。到了1970年,该地区自己开始生产供出口 的砖窑和压砖机。此时当地的制砖设备制造商们为销售自己的设备又开展了 激烈的竞争,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一些服务性行业如模具商、包装材料和 运输服务、专咨询公司向工厂提供设计、物流、商务广告及财务顾问。当地 成立的制陶产业协会提供了大批量采购、国际市场调查的服务。当地大学提 供了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
其他因素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八、国际分工的理论
1,绝对成本说 2,比较成本说 3,赫——俄学说 4,“里昂表人物:亚当•斯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决定》。亚当•斯密首先分析了分 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 二,由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 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主张各国应 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进口生产成 本高的产品,前提是自由贸易政策。
变成大宗产品。如:小麦、棉花、羊毛等。
大机器工业的物质基础作用
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
为英国资产阶级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 3,大机器工业改进了运输方式; 4,大机器工业成为开拓市场的“重炮”,
消灭了古老的民族手工业。
二战前国际分工的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的逐步增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4,区域性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按照国际分工理论解释他的说法正确否?是否 对该州有利?
复习题
1,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案例一】 商用客机的产生
目前,在世界商用客机的产生上有势均力敌的两大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 的“波音”,另一个则是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相互竞 争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抛开其竞争、销售、市场争夺手段, 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音”虽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空中客 车”来自法国的图卢兹,但并不意味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法国生产,或者说 是独立生产的。就美国“波音”飞机而言中有450多万个零部件,分别由6 个国家,1100家大企业,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协作生产的,西雅图只是 其最后的总装厂。而法国“空中客车”是由德国MBB公司与其它欧洲国 家联合生产的。其中,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机尾,荷兰和比利时提 供生产机翼的一部分部件和仪表,法国生产驾驶舱。这些零件则须全部运 到法国的图卢兹总装,总装完成后,飞机试飞到汉堡安装座位,进行机内 装饰,最后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例1
两个人都能做鞋和帽子,一个人都比另一 个人强,不过制帽只强1/5或20%,而制鞋 则强1/3或33%,那么这两个人该怎么分工 呢?
分工的原则;先求成本比,哪个有优势, 就生产哪个?
强的人做鞋,另一个人做帽。
国别 英国 葡萄牙
例2
毛呢
酒
100
120
90
80
分析过程
1,求成本比;90/100=0.9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分工的概念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3,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4,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5,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 工。
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
容; 5,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六、国际分工的类型
1,垂直型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例:殖民地
2,水平型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3,混合型分工:把二者混合起来的分工。
七、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生产力 3,人口与生产规模 4,资本国际化 5,生产关系 6,经济贸易政策
一种快速单火制砖工艺被开发出来,可节省人工60%,缩短工期95%。设备 比原来更轻更小,大大地降低了制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现在意 大利的波洛尼亚地区砖生产业已成为该行业的世界领先者,占全球生产30% 的份额和全球出口量60%的份额。意大利每年仅从这一产业出口中就可以得 到贸易顺差10亿美元。
比较成本说的背景
英国《土地法》的颁发,使地租猛增,粮 价上涨,对地主贵族有利,而对产业资产 阶级不利:生产成本,工人的工资等。
李嘉图的理论代表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比较成本说的内容
代表人物:李嘉图 观点:比较成本说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 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 较大或风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生产总量增加,这样 对各国都有利。他的观点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 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