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音乐、舞蹈、舞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面活生生 、 立体化地呈现在舞台上 , 以史为鉴 , 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 的深刻思考。
[ 关键词 ] 音乐剧 ; 巴黎圣母 院 ; 人物塑造
[ 中图分类号 ] J 8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7 6 0 2 ( 2 0 1 6 ) 0 8— 0 1 7 0一 O 5
和 内心 善 良却 样貌 天生丑 陋 的敲钟 人加西 莫多 这些鲜 活人 物形象 , 让万 千观众 沉溺 其 中嗟叹不 已。其 主 演卡
胡( G a r o u , 原名 P i e r r e G a r a n d ) 因饰演卡西莫多而成为法国巨星 , 艾丝美拉达的扮演者伊莲娜 ・ 西嘉贺( H 6 1  ̄ n e S r g a r a ) 因此剧 跻身 最受欢 迎法 国女歌 手行 列 , 被 誉为法 国温 婉天 后 。本文 以人物 塑 造为 切人 点 , 以期 管 窥法 语音乐剧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 ( 以下将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 简称《 巴》 ) 。
音乐剧《 巴黎圣母 院》 ( N o t r e D a m e d e P a r i s , 又译 为《 钟楼怪人 》 ) , 改编 自 法 国文学家雨果 的同名长篇浪 漫派小说 , 吕克 ・ 普拉蒙登作词 , 理查德 ・ 科奇安特作 曲, 1 9 9 8 年 6月首演于巴黎 国会大厅。剧 中成功塑造 的阳光下跳舞的率真少女艾丝美拉达 、 饱受爱欲煎熬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 、 英俊多情的卫队长腓 比斯
1 音 乐对剧 中人 物形 象的 塑造
音乐 是音乐 剧 的重要 表达手段 。音 乐有 助于推 进戏 剧动 作 展开 、 揭 示矛 盾 冲突 , 是 塑造 鲜 明的人 物 形象 所不 可或 缺 的。音乐 剧《 巴》 没有 一句对 白 , 由5 2首 音乐 组 成 , 主要 涉 及 摇滚 、 吉普赛 ( 西班 牙 弗 拉 明戈 ) 、 法 国香 颂和 中世 纪宗教 圣 咏四种风 格 。这些音 乐风格 的使 用并 非 随 意为 之 , 而是 与剧 中人 物 的身 份 、 性 格 特 征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doc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浅析二、演唱形式(一)歌舞分离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
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
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
《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
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
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
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二)重独唱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
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
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
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三)通俗为主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乐器,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管弦乐器。
这些都表明《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风格。
而在这之前的大多数音乐剧的演唱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用流行的乐器。
三、音乐素材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一)城市歌谣曲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
课题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艺术解析 精品
课题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艺术解析教材高中《艺术》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课时第2课时执教沈建教学目标1.感知原著《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人性的思考,深化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从而学会宽容、理解、尊重和珍惜。
感受与领悟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综合艺术的价值,激发学生开展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的热情。
2.在视听欣赏、信息点击、认识交流、多版本赏析比照对比等教学过程中,获得对音乐剧多元视听各种表现形式的认知与理解。
在包括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承担与本课相关的课题研究能力。
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消化处理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赏析,认知和理解音乐剧多元视听的各种表现形式。
初步掌握欣赏音乐剧的方法;学会从视听的角度判断一部音乐剧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对音乐剧独特的视听形式的感受与理解,从视觉的角度把握音乐剧现代风格和美学原则。
教学难点在充满悲剧因素的演绎中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以及在外国音乐剧的教学题材中涉及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准备与方法安排同学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自由选择课后拓展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用问答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和积极思维。
课堂教授主要借助电子课件与传统的黑板板书。
教学过程一、引入与铺垫1、标题及海报2、原著、以及建筑知识的链接,一方面交代原著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为同学铺设对于写意风格的舞台美术中巴黎圣母院建筑的象征意象的表达。
3、**链接**音乐剧厚重而恢弘的序曲(01. Ouverture ),随字幕与图片的放映了解音乐剧的各方策划、设计以及演艺阵容。
4、定义音乐剧提问:音乐剧的概念p.19,引发课后拓展的问题:法语音乐剧与美国歌舞剧相比有哪些特点?并在课堂中逐步点到,成为同学自主研究的课堂记录的资料依据。
二、欣赏与感受(一)角度:听:演员-(演唱)、音乐、歌词等视:布景、灯光、服装、演员-(舞蹈)等借助视频1、1.02.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大教堂时代(唱:葛林果)2、1.20. Belle美人(唱:卡西莫多,弗侯洛,腓比斯)3、2.23. Danse mon Esmeralda舞吧! 艾丝梅拉达吾爱(唱:卡西莫多)达成目标通过1、1.02.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感受演唱,音乐及歌词,流行演绎的风格。
(完整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与美、英系的传统音乐剧相比,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员嘴边挂着的麦克风,如此大型的制作,难道连几个“小蜜蜂”(藏在服装或头饰中的无线话筒)都舍不得买?还有就是不用现场乐队而用“卡拉OK”(原意为“空的乐队”),有些段落的音响中还用了很大的混响,虽还不致于刺耳,但总让人想起KTV包房中的那种声音。
再听听音乐,多为短小的歌谣体,演员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观众的掌声。
不象刚看过的《悲惨世界》,贯穿性的主题非常清晰、结构上也有些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意思。
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大制作,笔者对欧洲文化素有好感(看了不少这些地区的艺术影片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歌剧、清唱剧和舞剧制作后所形成的迷信)。
尽管与美、英相比,法国音乐剧还仅仅是新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这种属于大众文化层面的艺术形式中也必然会有所体现。
笔者对《巴黎圣母院》所进行的音乐解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
一、结构整部作品的结构由两个因素来整合,一是以节奏强烈、情绪激烈、舞台画面较为喧闹的群舞合唱场面来作为结构上的支撑点。
如第一幕中吉普赛人的《异乡人》、《愚人节》、吉普赛人营地《我们都是兄弟》、卡西莫多的游街示众、以及“爱之谷”等。
第二幕中有吉普赛人在教堂前的申诉、进入教堂解救艾斯美拉达、以及最后被镇压的场面等。
另一个因素是作为叙述者的诗人甘果瓦,他在第一、二幕开场时的两段序歌和第一幕结束时的《命运》,象是为整个作品所镶嵌的“边框”(关于这种边框的表现意义,容后再叙)。
他的唱段有时还会与上述的第一种结构因素相交织,共同担负起“转场”的作用。
如第一幕中《愚人节》和“爱之谷”场面等。
另外两段独唱(第一幕中的《巴黎的城门》、第二幕中的《天上的月亮》)也分别出现在非常重要的结构部位。
这些框架性因素不仅提供了戏剧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也有效地控制了戏剧的发展节奏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相对较为舒缓的歌谣曲形成对比。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分析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
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小说。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巴黎圣母院》剧团成员包括24位艺术家、7位音乐剧主角演员、30位舞美、15位技术人员及若干行政人员1993年,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继他响誉世界的音乐剧Starmania 之后又开始着手改编法国19世纪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
之后的1994-95-96三年他同著名作曲家李查德、勾强特(Richard Cocciante)合作创作了包括12首主打歌曲3个小时音乐的大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从1977年他们开始选择导演和制作人,最后他们决定聘请著名加拿大导演吉勒、马于(Gilles Msheu)担任导演,由法国最著名的制作公司"Charles Talar演艺制作公司"全权出资制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并于1977年成立《巴黎圣母院》剧团有限公司。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
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唱片奖"、"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年度奖"。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浅析作为一部现代歌剧,钟楼怪人无疑在艺术史上画下了重重的一笔,无论从歌曲的编写还是舞蹈的编排还有舞台的设计来看,这部传奇般的歌剧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 选材《巴黎圣母院》的剧本改编自法国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
小说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众所周知,要在经典之上创造新的经典着实不易。
然而音乐剧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它延续了原作定下的悲凉基调,借用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或自由,或压抑,或痛苦,或释然。
而小说与歌剧主要表现了在强权压榨欺凌的社会中仍有不屈自由的灵魂与之抗争,赞美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歌剧则以不同的方式再现了雨果先生对自由的赞颂。
二) 舞台设计《巴黎圣母院》的舞台设计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设计,移动的方柱,抽象化的布景,绝对堪称舞台设计的经典。
设计是抛弃了沿用百年的歌剧布景规则,运用了与京剧布景技巧如出一辙的简化布景,用少量象征性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如用怪兽雕像表示巨大的巴黎圣母院,不仅充满了现代感,又渲染了整部歌剧的基调:强权下的压制,黑夜中的抗争。
三) 作词谱曲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
词作家忠实于原作,以诗一样的语言来演绎古老的故事,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作家的作品更加令人拍案叫绝。
电声乐器的运用更是令人震撼,交响与电吉他,看似很不搭调的组合却为整部歌剧锦上添花。
电吉他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表现力,摇滚与古典的结合创造了歌剧的又一神话~流行化的曲调重新演绎了《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之作。
此剧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盛况空前,同时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歌剧《巴黎圣母院》浅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浅析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音乐鉴赏》课程论文学生姓名:——教师姓名:——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网络工程1班学号:********中国·重庆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二〇14年6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浅析———(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1班20135075)摘要这学期有幸选了《音乐鉴赏》这门有艺术人文气息的通识课,遇到了孙丽娟老师这样一位和蔼可亲、有艺术修养和人生哲理智慧的老师。
在课上,我欣赏了很多以前不敢尝试的经典高雅的小众音乐,其中《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是我的最爱。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该音乐剧的音乐和人物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赏析,由于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和生活阅历有限,赏析定会有不当之处和一定的思维局限性。
不过一切都是为了艺术和音乐,有一颗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心才是最重要的,相信这也是孙老师所希望看到的。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一、《巴黎圣母院》音乐赏析当音乐剧的第一首歌伴随着缓缓旋转的巨石出现时,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知道这不会是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音乐剧。
结果证明,它没有让我失望,其中有不少优秀歌曲,让人拍案叫绝。
这出剧由加拿大词曲家Luc Palmondon和法裔混血儿、欧洲原创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
其中歌曲旋律优美,有浓厚的异域风情,让人过耳不忘;歌词或大气磅礴或真实深刻,直击人心。
下面我将就几首我最喜欢的歌曲做详细的赏析。
1.Le Temps Des Cathedrales (大教堂时代)作为开场曲,这首《大教堂时代》成功完成了吸引观众,奠定全剧基调的作用。
开场曲除了旋律极具欣赏性之外,镇得住全场的气势不能少。
与其说第一曲,不如说是第零曲,低吟的漠不关心,高亢的大气恢弘就像是故事的药引子。
缓缓转动的巨石,配合诗人嘹亮的嗓音,气势磅礴让人几乎窒息。
而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其具有时代性的歌词。
“信仰的时代已经过去,野蛮人群在城门聚集,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世界临近末日,预言了西元两千年的今日。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
浅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舞美与音乐的运用张恂超辽宁芭蕾舞团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传世著作,同名音乐剧自1998年上市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舞美,舞蹈与音乐三个角度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内涵。
关键词:舞美;创新;故事情景;人物塑造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或称为《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
这部音乐剧由吕克•普拉蒙登作词,理查德•科奇安特作曲,在充分继承了这部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衣钵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自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以来,创下了累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的记录,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考虑到音乐剧的时长限制与舞台效果,如何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再创作与媒介转换成为了主创团队需要顾及的首要之事,既要使经典符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又要使音乐剧的改编不能与原著相背离。
令人惊喜的是,主创团队没有在剧中插入一句对白,而选择使用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形式完成了文本到音乐剧的形式转换,并创新性地将传统歌舞杂糅的表演形式进行突破,通过选用专门的舞蹈、杂技演员配合歌唱演员的演唱,使歌唱和舞蹈表演分离。
并配合上绚烂震撼的舞美灯光、汹涌澎湃的电声音乐,再现了原作中动荡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与恨。
一、舞蹈与音乐创新,再造故事情景《巴黎圣母院》的编舞由著名的编舞大师马尔提诺•缪勒(Martino Muller)担任,他立足于文本创作的时代,却又采取了诸多超多时代的舞蹈形式对经典进行创新。
缪勒巧妙地将摩登、街头与杂技等舞蹈风格嵌入剧中,并使之进行令人惊叹的融合,产生的效果让观众叹为观止。
配乐部分则由52首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风格迥异而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摇滚、西班牙弗拉明戈、法国香颂和中世纪宗教圣咏这四种题材,他们相辅相成,增加了戏剧张力,塑造了舞台场景。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在剧中许多关键的场景都以其震撼的表现形式,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给予观众深刻印象。
从《巴黎圣母院》看法语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
从《巴黎圣母院》看法语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作者姚琳摘要:音乐剧(Comédie Musical)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现代音乐剧则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而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法语音乐剧的异军突起,则带来与百老汇、伦敦西区的英语音乐剧不一样的风格,不仅使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上更广泛的流行,也为法语和法国文学、法语文化做了一次很好的推广。
本文将以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为例,从语言要素方面,分析法语音乐剧的魅力所在,并探讨在法语教学和语言文化推广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
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简介: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文学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剧率先于1998年1月的法国嘎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同年9月16号正式在巴黎国会大厅推出首演,撼动人心佳评如潮。
首演未及两年,其魅力风潮迅速袭卷欧陆,此剧在法语国家连演130场,盛况空前,同时荣获加拿大FELIX艺术奖项“年度剧作”、“年度最佳歌曲”与“年度最畅销专辑”多项殊荣。
关键词:音乐剧;法语;语言要素;法语教学;文化推广引言:从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上来看,法语音乐剧多数带有法国人的浪漫、主观的思维特点,比如偏好是用抽象的布景而不是写实仿真的布景、歌舞的编排侧重自由发挥、服装道具更简单等等。
多数法语音乐剧以法国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无论是是古典名著还是现代文学,都不仅起到宣传法国文学的作用,也用流行音乐作为载体,增加了文学作品的亲和力,给予观众更直观的印象。
一、语音因素。
法语音乐剧唱段的旋律更符合法语的发音特点,笔者总结了一下,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在以下几方面都有体现:1、法语的元音较多,一共有15个,特别注重发音时的嘴型和发声部位。
《巴黎圣母院》赏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赏析学号:姓名:王欣院系:经管系年级专业:15级物流一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正如音乐剧序曲所唱的“这个故事发生于美丽的巴黎,时值一四八二年,是叙述欲望与真爱的故事……”。
那是一个人们期望通过建造教堂从而触摸到天堂的时代,而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人,由爱生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梅拉达。
但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心爱的女郎而舍身。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音乐剧激情澎湃的舞蹈与演唱中淋漓精致的体现了出来。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将各种因素融入其中。
《巴黎圣母院》作为音乐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具备了与其他音乐剧一样的因素包括歌曲,对白,舞蹈等,但比起其他的音乐剧,它则有更多的不同之处。
而这些不同之处,也造就了这个独特的作品。
首先说说它与众不同的出处,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
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因此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其次,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歌词艺术特色分析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歌词艺术特色分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取材于世界名著,强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现代音乐,尽情投入的表演,歌词中表达出了原著中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挞、对教会人士邪恶行径和贵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击、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剧中角色的唱词充满对立及;中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利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建构成一部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悲剧史诗,跨越时代潮流与文化藩篱,开刨当代音乐剧的新纪兀。
吕克·普拉蒙东撰写的歌词极其精彩,而且毫不留情地直指种种时至今日仍然尖锐的社会弊端。
普拉蒙东确实是整出音乐剧的灵魂,而且只有当剧作家和原著作者的意图完全内在地融合在一起时,原著的精神才能成为剧作家创作一部新的协调完整的作品时引导一切的“导演思想”,作品才能达到令观众折服的那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剧中的一句歌词印象极深“你若下地狱,我也愿意跟上,因为那里就是我的天堂”面对这样的歌词,我无法不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那些深情款款却率真耿直的歌词使每~个角色都显得多维丰满,绝不标榜。
普拉蒙东在几位传统意义的“反面角色”身上绞尽脑汁地营造“善之中心”,使观众即使在道德伦理角度无法非常认可角色,但情感上却无法不倾向于他们。
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歌词中,即使最不能令人同情的唱词也被揭示了深层的人物性格而使观众无法不被这些鲜活的灵魂所牵引。
而这些深层的人物展示恰恰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做到的,至少无法做得如此自如。
而其他形象中如:卡西莫多的形象和克罗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
他也爱慕爱斯梅拉达,但这是一种混合着的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费比斯的逢场作戏。
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弃儿,从小就受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克罗德收养了他,向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条狗一样盲目服从主人的意志。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赏析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赏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最早于1998年9月在巴黎上演。
此剧曾在巴黎、加拿大等各地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它将气势宏大的作品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精彩的演唱和舞蹈表演,音乐歌词优美流畅,布景精美壮观,是对原著相当完美的舞台诠释。
雨果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他的早期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浪漫气息尤为浓厚:宿命的面前无人可以逃脱。
其悲剧性的色彩任性、激烈,恰如年轻的心中不时翻腾的大海,一面以极致的方式诅咒命运的不公,发泄火似的热情;一方面又暗暗被命运的强大和神秘所吸引——可有谁知道,对于未来和永恒是不是仍然怀了一点点的憧憬呢?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人物加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将宿命的悲剧提炼为一曲爱的悲歌.全剧开始,是一段序曲.歌词如下:这个故事发生与美丽的巴黎时值一八四二年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运用意象和诗韵试着赋予它生命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诗人和吟游诗人唱着爱曲情歌许诺要带给全人类一个更好的明天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一群群野蛮人菌集在各个城门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世界临近末日预言了西元两千年的今日这首序曲开门见山地布下了浓重的悲剧氛围,暗示在命运面前,一如美丽短暂的爱情,人类终将无能为力—甚至于直到今日亦是如此。
这正如原著前言中写到: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 - ANARKH,宿命。
主要人物纷纷亮相之后,根据书中选举愚人之王的情节,在一片狂欢的歌舞中,全剧的灵魂 - 加西莫多登场了。
如果你不知道苦难是什么意思,那么不用翻辞典,只要看一眼加西莫多就行,他就是苦难的化身。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艺术美
探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美摘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
法国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比较忠实于雨果的原著。
它以其音乐的旋律美、演员的演唱美、剧作的风格美强烈地吸引着观众,堪称艺术界的瑰宝。
关键词:音乐剧旋律美演唱美风格美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由欧美乐界顶尖才子luc plamondon谱词,richard cocciante作曲,并在1998年1月的法国戛纳唱片大展中绽放异彩。
随后,该剧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受到各国观众的好评。
本文用文艺理论来对这部音乐剧的艺术美进行分析。
一音乐的旋律美音乐是音乐剧之体、之形,之外貌,音乐剧需要把旋律美完全展现出来,才能使剧作内涵得以充分的诠释。
《巴黎圣母院》的旋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二是音乐音调高低的不同。
传统音乐剧重视美声唱法,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却把流行音乐植入其中,这使其音乐风格多样化。
剧中的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是吉普赛人,吉普赛音乐也就成为本剧的应有之义。
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
他们天生聪明,以较低的姿态生存,却常常赢得更多的收入和发展机会,也因此被西方社会所排斥。
在西方文化上视他们为野人,恶人。
吉普赛女性大多能歌善舞,本剧中也展现了吉普赛的音乐文化。
第一幕《吉普赛人》中,以吉普赛音乐的方式诉说着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此段吉普赛音乐,既有西班牙的风格,又有西亚的色彩。
这些音乐元素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展现,如加西莫多的一些唱段。
这种音乐展现了此剧的异域风采。
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如第一幕中《爱斯梅拉达,你明了》其中较为尖锐的音乐。
这种尖锐的声音配合快速的节奏,为音乐剧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第二,香颂歌谣的使用平添了法国文化细腻精致的情调。
香颂是法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它把唯美的曲调、浪漫的抒情与大胆的叙事相结合。
论《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与人性折射
论《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与人性折射作者:王紫滢来源:《人间》2016年第01期摘要:《巴黎圣母院》与《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并称为“世界四大传奇音乐剧”,也是法国歌坛上享誉最久的音乐剧,它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方面有自己的别样之处,并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使得这部音乐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关键字: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元素;创新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6-02《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原著维克多.雨果,经过吕克.普拉蒙顿和李查得.科西安蒂的共同努力把它改编后搬上了音乐舞台。
它与《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传奇音乐剧”,也是法国歌坛上享誉最久的音乐剧,于1998年9月16日首映于法国巴黎,得到了高度认可,后来又巡演于多国。
它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方面有自己的别样之处,并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使得这部音乐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对于其他音乐剧,跳唱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
以往的音乐剧中,并没有明确对歌者和舞者的分工,通常是采用一人担当好几个角色,然后舞蹈演员参与合唱的形式。
但我认为这样不利于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达到水平的高度发挥。
而《巴黎圣母院》则进行了创新,全剧的歌曲主要由七位演员演唱,将歌者和舞者分离,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歌者演唱工作而降低舞蹈标准或迁就舞者令歌声失掉水准的情况。
这种表现形式使每人都能各司其职,完全投入其中。
因此才能营造出声音和内心的完美融合,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20世纪末的音乐发展,中国开始慢慢注重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剧也不例外。
《巴黎圣母院》采取了流行化的演绎,全程没有使用一点美声元素。
而在伴奏乐器上,也全部采用了现代摇滚乐器。
在同时期其他音乐剧中,大多数仍会或多或少地引用美声唱法或采取管弦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或者少量地引入摇滚乐伴奏。
论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性别构建与音乐修辞
论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性别构建与音乐修辞作者:程巨凯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摘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
自1998年9月16号首演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法语音乐剧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剧目。
本文试从性别与音乐修辞的角度对此剧中的重要唱段进行分析,并在它的社会背景下延伸探讨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性别构建;音乐修辞[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70-0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主要围绕三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展开描写:一个副教主,一个卫队长,一个敲钟人,三个人同时热烈地追求一个吉卜赛女郎,而结局是以美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的不幸遭遇而告终。
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是处于封建专制的黑暗时代,男权在当时为操控着这个社会的形象代表,而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只能是受压迫以及被操控的对象。
这可以说是原著中对于性别建构的描述。
当这样一部著作通过音乐剧形式表现出来时,自然就会有赋予每个角色的专属音乐,每个角色的音乐又代表着一种符号(音乐修辞),男性的音乐可以看成是阳刚的,是整部剧中的发言主题,尤其是副教主弗罗洛的音乐形象,可以说他是导致悲惨结局的始作俑者,因得不到爱斯美拉达而不断地压制她,直到判处女主角以死刑;女性的音乐可以看成是阴柔的,代表着软弱与无助。
这样,我们就可以探讨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出悲剧,而导致悲惨的结局的社会原因是封建专制以及宗教势力,体现在人物身上则缘于剧中人物对性欲的渴望。
这在音乐剧中体现的不仅是男人通过音乐占有女主角爱斯美拉达的欲望,同时,爱斯美拉达也有着引诱的音乐修辞,表现在她对菲比斯的爱。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唱段分析来解读这部剧中性别建构以及音乐修辞。
由于这部剧主要是围绕三男一女的爱情纠葛展开的,因此我在分析的时候只考虑这几个角色的重要唱段,而分析的顺序是按照剧情的发展以及歌曲的先后顺序进行的。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解读《巴黎圣母院》
与众不同的音乐剧:解读《巴黎圣母院》
费元洪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法国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将于1月22日至26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这是继《悲惨世界》之后又一部登上上海大剧院舞台的音乐剧。
有趣的是,同《悲惨世界》一样,《巴黎圣母院》也是诞生于法国,而且也是由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
在上海演出之前,《巴黎圣母院》先在北京上演,地点在人民大会堂,能在这个举行最高规格的政治会议场所演出,足以见北京对《巴黎圣母院》的重视,也体现出了《巴黎圣母院》的高规格。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费元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5
【相关文献】
1.与众不同的音乐的创作——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J], 蒋瑜
2.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因素探析--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时代》唱腔为例 [J], 刘涛
3.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因素探析——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时代》唱[J], 王蓓
4.用音乐唱出人性的丑与美
——浅析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歌曲 [J], 秦莉萍
5.浅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时代》演唱风格 [J], 王雨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
《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
与美、英系的传统音乐剧相比,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员嘴边挂着的麦克风,如此大型的制作,难道连几个“小蜜蜂”(藏在服装或头饰中的无线话筒)都舍不得买?还有就是不用现场乐队而用“卡拉OK”(原意为“空的乐队”),有些段落的音响中还用了很大的混响,虽还不致于刺耳,但总让人想起KTV包房中的那种声音。
再听听音乐,多为短小的歌谣体,演员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观众的掌声。
不象刚看过的《悲惨世界》,贯穿性的主题非常清晰、结构上也有些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意思。
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大制作,笔者对欧洲文化素有好感(看了不少这些地区的艺术影片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歌剧、清唱剧和舞剧制作后所形成的迷信)。
尽管与美、英相比,法国音乐剧还仅仅是新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这种属于大众文化层面的艺术形式中也必然会有所体现。
笔者对《巴黎圣母院》所进行的音乐解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
一、结构
整部作品的结构由两个因素来整合,一是以节奏强烈、情绪激烈、舞台画面较为喧闹的群舞合唱场面来作为结构上的支撑点。
如第一幕中吉普赛人的《异乡人》、《愚人节》、吉普赛人营地《我们都是兄弟》、卡西莫多的游街示众、以及“爱之谷”等。
第二幕中有吉普赛人在教堂前的申诉、进入教堂解救艾斯美拉达、以及最后被镇压的场面等。
另一个因素是作为叙述者的诗人甘果瓦,他在第一、二幕开场时的两段序歌和第一幕结束时的《命运》,象是为整个作品所镶嵌的“边框”(关于这种边框的表现意义,容后再叙)。
他的唱段有时还会与上述的第一种结构因素相交织,共同担负起“转场”的作用。
如第一幕中《愚人节》和“爱之谷”场面等。
另外两段独唱(第一幕中的《巴黎的城门》、第二幕中的《天上的月亮》)也分别出现在非常重要的结构部位。
这些框架性因素不仅提供了戏剧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也有效地控制了戏剧的发展节奏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相对较为舒缓的歌谣曲形成对比。
二、音乐基调
法国流行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是一种被成为“香颂”(chanson)的城市歌谣曲,其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法国文化和法兰西语言中的那种特有的细腻和精致。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的主体风格即来源于此。
除了剧中的名曲《美人》(曾登上法国流行曲排行榜榜首)外,艾斯美拉达在监狱中唱的《菲比斯》、百合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第一幕中上述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也都是风格纯正的香颂曲。
作为剧中人物身份的音乐体现,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浪迹天涯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
而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与当地的民间音乐产生交融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吉普赛音乐。
西方音乐中有许多以此为素材的名曲,如李斯特的《匈牙利舞曲》、萨拉赛蒂的《流浪者之歌》、蒙蒂的《查尔达斯舞曲》等。
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斯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科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
值得注意的是,《吉普赛人》中的这些音乐元素在卡西莫多的一些重要唱段中也有所体现,如第二幕的“钟声”场景中,弹拨乐的音响远远超过了自然主义的钟声。
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知道吗》是吉普赛首领克罗庞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
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
这种旋律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划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父对唱的《那人是谁》。
作为戏剧环境的音乐体现,教堂风格的音乐元素在剧中的使用并不多,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
如艾斯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父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
除了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剧中也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多分配给神父以及一些对话场面(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与神父在“爱之谷”)
三、间离与移情
歌唱演员使用悬挂式话筒、加入串场的叙述者(诗人甘果瓦)、歌唱演员与舞蹈演员(有时还要加上运动着的舞台装置)等舞台元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希望建立起某种戏剧“间离”效果——使生活在21世纪的观众不至仅沉浸于剧情的悲欢中,而是能够意识和感受到作者虚构的这个发生在五百多年以前的那个西方文明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时期的故事的深刻寓意:“旧世界必将分崩离析,新的必将战胜旧的”——甘果瓦在他的两段“序歌”中唱得明明白白。
从另一方面看,剧中的许多场面还是非常“移情”化的,如爱之谷艾斯美拉达与菲比斯的幽会,还有剧终前卡西莫多的抚尸痛哭,所使用的音乐都是极具煽情力的。
在吉普赛人解救艾斯美拉达一场中、众多吉普赛人和巴黎的穷苦市民涌到前台,对着观众大声高唱“自由、解放”——此情此景,对深受种族、移民和劳工问题困扰的西方当代社会的观众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特殊的剧场效果正是得自于那种在“间离”与“移情”之间所形成的张力。
四、人物形象刻划
剧中的中心人物无疑是卡西莫多。
若将他的各个唱段单独串联起来,能非常清晰地展现这一形象的性格本质、心理发展过程和外部戏剧动作的线索。
在剧终的那首《舞吧、我的艾斯美拉达》中,音域狭窄(仅有8度)而直上直下的4个乐句,通过连续三次大2度上行转调(从D大调到降A大调),所产生的舞台感染力远远超过了《美人》。
此外,音乐剧作者所设计的怪兽(这部作品的Logo——视觉标记)、大钟(唱片封套)和“命运”等最为重要的意象和概念都与这一人物相联系。
这部音乐剧的音响常常遭到评论家们的垢病,认为是过于浑浊,似摇滚乐演唱会。
笔者想要为之辩护的是,这种钟声般的混响是卡西莫多的内心感受的外化,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更何况,伴奏中的细心处理过的混响效果并没有对演员歌唱声部的清晰造成任何妨碍。
对原作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神父的处理上,音乐剧作者明显是有所控制的。
如在第二幕中神父的那段有幕后教会唱诗班合唱伴随的《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原是可以通过几种不同性质的音乐的对置来将人物的内心冲突进一步外化的。
也许是顾及到整部作品的风格以及人物“戏份”上的比例,作者没有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大肆渲染。
尽管与卡西莫多相比,神父这一形象的心理发展显得比较单一,但雨果的原意并不是仅仅将神父作为“恶”的化身,而是将其视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特殊产物。
音乐剧的作者对神父形象并没有刻意“恶化”,还在第二幕的序歌中让他与甘果瓦一起高唱“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基本上把握住了原作的精神。
从戏剧表层上看,艾斯美拉达的音乐形象是比较单薄的,基本上是一个痴迷于爱情的纯真少女,作者安排她与百合重唱《他灿烂如太阳》,显然也是强调了这一点。
除了色彩性的《吉普赛人》外,幸亏还有第一幕中的《圣母颂》以及第二幕中的两首凄美的短歌《菲比斯》和《为爱人而生》,使这一形象的丰满度上稍有提升。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一形象与神父形象一样,也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对艾斯美拉达的美(不单局限于女性美)的发现对新时代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由此,《美人》一曲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单单是一首曲调优美的法国香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