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解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C.均输法D.市易法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
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A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②保马法③设军器监④将兵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
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A.改革取士之法B.改变土地所有制
C.重视农业生产D.限制旧贵族权力
解析:商鞅变法没有涉及改革取士之法,故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改变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都涉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限制旧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6.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推行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围绕这一理念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王安石主张任用熟于“理财”的人,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分歧在于要不要“理财”。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的内容。第(2)问,从材料中关键信息“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概括即得。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中“为天下国家之用”,强调注重实用。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王安石变法取士之法的内容。
答案:(1)焦点:要不要“理财”。
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2)原因: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
(3)理念:注重实用。
措施:废除明经科(废除诗赋取士),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
——《魏书·高祖纪》注:“宪章”指效法;“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甫尔”是始初的意思。
材料二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材料三(范仲淹向皇帝建议)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宋史·范仲淹传》材料四(宋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中国思想通史》
注:“阙”为空缺之意;“经义”指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整顿吏治的措施。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政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指出材料三、四涉及的改革领域,归纳范仲淹和王安石二人的相同主张并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始班俸禄”可知其整顿吏制措施为实行俸禄制,根据材料一中“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可知其措施为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可体现出任用外国人为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这句话分析其原因为一技之长和科举制度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及材料四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可知其领域为改革科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进士先策论,后诗赋”及材料四中“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可知其相同主张为重实用,考策论;第三小问,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措施:实行俸禄制;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
(2)现象:唐朝任用外国人为官。
原因:外国人有一技之长;唐科举制提供途径;对外开放的态度;统治者的人才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