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aae7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a.png)
《“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篇一跨国跨文化传播: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这个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之间如何进行有效传播,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理解。
二、跨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跨国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文化交流: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
2. 拓展市场:跨国企业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来拓展市场,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3. 提高国际影响力:通过跨国跨文化传播,可以提升国家、企业、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增强软实力。
三、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挑战然而,跨国跨文化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传播内容的误解和歧义。
2. 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同语言的障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
3. 价值观冲突: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以避免引发矛盾。
四、应对策略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增强文化敏感性:在传播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避免文化冲突。
2. 多语言支持:提供多语言服务,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给目标受众。
3. 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对目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消费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
4. 利用现代科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五、实践案例以某跨国企业为例,该企业在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时,充分考虑到跨文化传播的需求。
他们聘请了当地的文化顾问,对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观、消费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
在传播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多语言支持,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给当地消费者。
同时,他们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高品牌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
浅析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浅析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4ae46f713b3567ec102d8ad9.png)
浅析地方性知识:试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论文摘要: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是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通过对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式的阐述,认为借助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能够弥补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的不足,还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内容和特征。
与此同时,还指出地方性知识视角的研究局限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视角考察跨文化传播应具有世界眼光。
无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存在多少种理论和分歧与辩论,但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即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构成了一种复杂、重叠和离散的秩序,这种秩序使得研究者不能简单地套用以往“中心——边缘”模式认识世界各种文化现象,而应该用综合与发展的眼光去探讨,平等地看待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跨文化传播的这种变化也促使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适合这一变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
近几年来社会科学中地方性知识研究。
顺应世界这种变化,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知识、文化的传统看法,打开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下面将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地方性知识视角及其分析功能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与21世纪跨文化传播有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到底表现在哪里?要解开这个问题,让我们回归到地方性知识提出的背景与含义当中。
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学术和文化背景。
根据学者叶舒宪的概括,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所谓“普遍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之间的方法之争”。
…普遍主义者相信能在研究中发现或者寻找人类文化的共同结构或者普遍规律:而历史特殊主义者则强调各种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主张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揭示和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
他们不再追求普遍性的解释和说明,而只进行特殊性解释、经验性解释。
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领域兴起了更为尊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以回应随结构主义兴起的不见人、不见特殊文化的独有精神品性的普遍主义。
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分析
![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8c0f0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5.png)
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分析媒体行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也是跨越地理、文化和语言界限的桥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媒体行业的全球化趋势来探讨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媒体行业的影响全球化对媒体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和内容形式。
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变得更为普遍,传统媒体公司也开始扩张国际市场。
大型传媒集团通过并购、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全球业务。
此外,全球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媒体行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大大提高,推动了全球化的加速。
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媒体行业的跨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媒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传播方式:1. 电视和广播电视和广播是最传统、最常见的跨文化传播工具之一。
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可以传播不同文化背景的节目、电影、音乐和新闻,将不同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中。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且电视台可以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的方式把不同国家的节目引入其他国家的家庭。
2. 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
通过新闻报道,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和文化差异。
国际新闻机构如CNN、BBC等在全球范围内播报新闻,并且经常会进行跨文化报道,以便让观众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动态。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跨文化传播变得更为容易。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文化和观点。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推特、Insatgram或抖音来展示自己的旅行经历,分享各国文化差异以及与不同国际友人的互动。
4. 在线视频平台在线视频平台如YouTube和Netflix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选择,可以跨越文化界限。
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e61a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9.png)
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信息、思想、文化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挑战跨文化传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不同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语言、符号、信仰、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这些差异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偏差。
例如,某些手势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表示友好,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
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显著挑战。
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词汇和语句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非语言交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有些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有些文化追求竞争和成就,而有些文化更看重和谐与稳定。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解读和反应。
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一)文化适应策略文化适应是指传播者主动了解和适应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
这包括学习目标文化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等,以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跨国企业在进入新的市场时,会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调整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二)文化融合策略文化融合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在音乐领域,许多艺术家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受到全球听众的喜爱。
(三)跨文化沟通技巧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这包括倾听、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文化观点,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增强沟通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便捷的渠道。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新发现和趋势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新发现和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cd4a9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8.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新发现和趋势分析文化与传媒领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与传媒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发现和趋势。
本文将对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化与传媒领域的新发现和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新发现1.数字化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化媒体在文化与传媒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兴的数字化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数字化媒体对传统传媒的影响,以及数字化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2.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如何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还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3.新媒体时代下的用户参与在新媒体时代,用户参与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用户参与对传媒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影响,以及用户参与如何改变传媒生态。
二、趋势分析1.文化与传媒融合发展文化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与传媒的融合发展。
传媒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播和表达,而文化也将更多地借助传媒平台进行传播和展示。
文化与传媒的融合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对传媒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传媒机构实现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传媒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未来,人工智能还将在新闻报道、内容推荐、舆情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传媒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与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文化、创意和科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市场潜力。
新媒体业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趋势
![新媒体业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fb310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a.png)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媒体业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趋势,包括语言多样性、文化融合、消除障碍等。
一、语言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未来,新媒体业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将面临语言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松地使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流。
新媒体平台需要更好地支持多语言功能,并提供翻译和字幕等工具,以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新媒体业也需要拥抱语言多样性,通过推广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等,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二、文化融合与多元共享未来,新媒体将成为促进文化融合与多元共享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技术将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通过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和分享不同文化的艺术、音乐、电影等内容,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同时,新媒体也将成为跨国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
三、社交媒体的影响与挑战未来,社交媒体将继续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信息过载、谣言扩散等问题。
新媒体业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促进健康、积极的跨文化交流。
四、消除数字鸿沟与信息不平等未来,新媒体业需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平等问题。
数字鸿沟指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差距。
新媒体业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更加平等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机会。
同时,新媒体平台也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减少信息不平等问题。
五、合作与共享的重要性未来,新媒体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进行合作,推广本国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同时,新媒体业也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例如教育、旅游等,共同推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发展。
结论:新媒体业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播研究的未来趋势
![传播研究的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45001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0.png)
传播研究的未来趋势
研究传播的未来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和网络化: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习惯,传播研究也将更加关注数字化和网络化。
这包括研究社交媒体对信息流动的影响、在线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数字化媒体对传播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等。
2. 跨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将关注文化差异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传播和跨文化交流。
3. 用户参与和互动: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用户参与和互动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将关注用户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分享、用户生成内容的产生和传播、以及用户参与媒体生产和决策的方式等。
4. 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播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包括利用网络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和趋势预测、以及利用定量和定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5. 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随着信息爆炸和虚假信息的流行,传播伦理和社会责
任成为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研究者将探索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护个人隐私、遵循伦理规范、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服务等。
这些未来趋势将推动传播研究不断发展,使其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传播挑战。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af969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8.png)
《“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篇一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跨国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到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再到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跨国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跨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跨国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对于促进国家间友好交往、推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通过传播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信息,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友谊。
其次,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国际间的商业合作、贸易往来等都需要依靠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来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
最后,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本国文化。
在传播他国文化的同时,本国文化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而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跨国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尽管跨国跨文化传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影响跨国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误解、错位等现象。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一大挑战。
各国间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文化冲突。
此外,政策法规、传播技术等也是影响跨国跨文化传播的因素。
三、应对策略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 加强语言学习与翻译工作。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掌握多门语言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国跨文化传播。
同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是关键。
2. 增强跨文化意识与敏感性。
在传播过程中,要尊重各国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社交规则等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3.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跨国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更高效地传播信息,扩大传播范围。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7c3930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6.png)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技术、理念和社会现象不断涌现,推动着传播学的前沿探索和创新。
那么,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动态究竟是什么呢?一、社交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各种文化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用户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见解和创作,使得小众文化和地方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机会。
比如,一些原本只在特定地区流行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兴趣。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形成了多向的交流和共创。
用户可以对传播的文化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二次创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用户对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演变。
然而,社交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信息的过载和碎片化可能导致优质文化内容被淹没,虚假和误导性的文化信息也可能迅速传播,影响公众对文化的正确认知。
因此,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有效地筛选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以及如何规范文化传播的秩序,成为了当前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可能性。
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和在现实场景中叠加虚拟元素,这些技术能够让用户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
例如,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利用 VR 技术可以重现古代的城市风貌、战争场景等,让用户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AR 技术则可以在博物馆、古迹等场所,为游客提供额外的信息和互动体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此外,这些技术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作者可以利用 VR 和 AR 技术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如虚拟艺术展览、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文化体验中来。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f3e6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f.png)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作用摘要:一、引言1.跨文化传播的定义2.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二、跨文化传播的意义1.丰富个体认知2.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3.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三、跨文化传播的作用1.商业领域2.政治领域3.文化领域4.社会领域四、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对策1.语言障碍2.文化差异3.传播策略与手段五、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展望1.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2.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成就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六、结论1.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应对挑战,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还包括了网络、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
在这个世界中,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对我们个体认知、社会交往、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跨文化传播的意义1.丰富个体认知:跨文化传播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认知。
通过跨文化传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种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实现文化互补。
同时,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3.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跨文化传播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跨文化传播的作用1.商业领域:跨国公司的崛起离不开跨文化传播的支持。
通过跨文化传播,企业可以更好地推广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全球化发展。
2.政治领域: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和政治合作。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国际事务。
3.文化领域:跨文化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
![《2024年“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94a2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9.png)
《“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篇一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与挑战:一篇笔谈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涵盖了诸多方面,从媒体传播、广告、市场营销到国际商务和公共关系。
本篇笔谈旨在探讨跨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分析其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跨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跨国跨文化传播指的是跨越国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活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传播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国际友谊和合作。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跨国跨文化传播是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它还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三、跨国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然而,跨国跨文化传播并非易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跨国跨文化传播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等因素,以确保传播活动的合规性。
四、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跨国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语言障碍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不同国家的语言各异,如何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目标受众是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需要借助翻译和本地化服务,将信息转化为目标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
其次,文化差异也会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文化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以便制定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传播策略。
此外,我们还需关注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跨国跨文化传播时,要充分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结论总之,跨国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7c9abbe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4.png)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活跃和紧迫的议题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正是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的学科,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揭示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及演变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研究不同文化间互动与交往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于交流和互动的影响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交际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其研究方法可以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段有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
跨文化传播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欧美社会快速发展,移民潮波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日益增多。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具体的文化差异和交往模式上,例如美国人和日本人交往的差异、非洲部落的传统习俗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闻传媒的迅速发展,跨国媒体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领域,人们开始关注跨国传媒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商业、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现状跨文化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发展跨文化传播学,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尚处于文化转型期,社会文化环境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当注意到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合作、文化产业、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17a8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4.png)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章: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传播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展开。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观众和生产者转变为生产、分享、传播、反馈和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通过新媒体,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和观点,并形成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而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极大的。
1.1 新媒体的特点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可定制性和社交性,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并且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互动性方面,传统的文化传播只能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沟通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分享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加深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即时性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在可定制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也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社交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各种欣赏、分享、评价和评论的形式,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1.2 新媒体的平台探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分支。
面向群众领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提供了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在线社交服务。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创建个人的专业社交网络,在其中进行信息传播、交流甚至创作,以此实现文化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受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主要平台,而移动客户端也成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的途径。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现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传播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很多新问题。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趋势是什么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趋势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91e2a8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4.png)
传播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前沿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在文化传播领域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而显著的变革。
了解这些前沿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迅速崛起,并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平台具有强大的用户互动性和内容分享功能,使得文化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和广泛的范围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吸引他人的关注和参与。
例如,一些传统文化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精彩展示,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兴趣。
其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全新体验。
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往往局限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二维形式,而 VR 和 AR 技术则打破了这种限制,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比如,在博物馆中,观众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或者通过 AR 技术,让古老的文物在手机屏幕上“活”起来,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加了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使得文化信息能够更加深刻地印刻在受众的心中。
其三,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宠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短视频以其简短、精炼、生动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一段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短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美食文化到民俗风情,从艺术创作到科技创新,短视频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的文化内容。
而且,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门槛相对较低,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
其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更加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学需要更加关注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交流。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4593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2.png)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章首先界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揭示了当前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文化自信、优化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能力等。
本文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推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跨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实现有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与理解。
为此,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框架对于指导跨文化传播实践至关重要。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等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维度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重要视角。
传播适应理论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灵活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理论鼓励传播者保持文化敏感性,尊重并适应不同文化的传播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文化冲突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在交流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和误解。
而文化融合则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理解这两种现象对于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沟通策略理论关注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理解。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现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ac7fe5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8.png)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现一、引言跨文化传播是当今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跨文化传播并不是简单地把某种文化植入另一个文化中,而是一种涉及到语言、习俗、价值观和信仰等多个层面的交流。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意义、难点和发展现状出发,分为三个部分详细探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现。
二、跨文化传播的意义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中,更体现在世界和平与人性交流的层面。
人们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能够获取到其他文化、其他民族的知识、技能和资讯,并将其应用于社会中实现多元化和相互融合。
跨文化传播可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缩小距离和加强交流,从而达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跨文化传播的难点1. 语言难题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不同的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会对译者的智力和翻译技巧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不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会因地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影响,因此译者在实际工作时需要不断地掌握和更新不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满足跨文化翻译和传播的需求。
2. 文化差异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还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观念等各方面。
不同、复杂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最耗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之一。
译者必须尽可能熟悉不同文化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尝试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和规律,才能进行跨文化传播工作。
3. 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译者在从事跨文化传播工作时,需要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沿革,这对译者的专业性和深度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传播手段和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四、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1. 认知思维领域的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众多分支中,认知思维领域的探索可能是最具有前景和开发潜力的。
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
![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997d30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8.png)
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也愈发重要。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驱动下,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首先,新媒体的兴起对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以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大大提高了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的机会,也为研究者们带来了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例如,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播特点,也可以通过跨国网络调查问卷来研究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于特定话题的态度和看法。
同时,新媒体也加剧了信息过载和语义多样性的问题,这为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多元文化的崛起使得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变得更加复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由于移民、留学和旅游等原因,越来越多地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
这使得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国际传播研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需要借助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采用多模态、多层次的研究手段来探索多元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再次,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
国际传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国际传播研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视角,而成为一门开放、包容、多元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工具,来探索国际传播的多个维度,如信息传播过程、文化认同、互动行为等。
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也使得国际传播研究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产生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和交流。
最后,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正朝着更加应用导向的方向发展。
国际传播研究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和学术的探索,更注重实践和应用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2a76e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f.png)
新媒体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越来越重要,而新媒体的出现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本文将讨论在新媒体时代下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首先,了解目标受众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可以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
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文化更加注重直接表达,而有些文化更偏向于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传播失误和文化冲突,更好地吸引和影响目标受众。
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是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一环。
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博客、视频网站等。
在选择媒体平台时,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使用习惯和偏好。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而年长者可能更喜欢使用传统媒体。
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能够提高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此外,文化适应与融合也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跨文化传播中,适应和融合目标受众的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还要尊重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
通过融入目标受众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使传播内容更加接近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进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点强加于他人,以免引起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言和翻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语言是传达信息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而翻译则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确保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避免使用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词汇和术语。
如果需要进行翻译,要找到翻译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或机构,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避免误解或信息失真。
最后,文化交流和合作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精神。
通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不同文化的合作伙伴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研究
![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7b115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1.png)
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传播也越来越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并且分析全球化趋势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差异。
否则,可能会出现传播失误、文化冲突或者误解的情况。
例如,有些国家对于宗教信仰十分重视,而有些国家则对于个人自由和选择权更加看重。
如果在进行宗教宣传时忽略了这些差异,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和反感。
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跨文化传播需要进行文化适应。
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了解本地文化,学习本地语言和习惯,并且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二、语言障碍除了文化差异之外,跨文化传播还面临着语言障碍。
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
因此,跨文化传播需要解决这些语言差异。
例如,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流利地使用英语。
如果在进行英语传播时忽略了不同地方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结构,可能会导致理解不清、误解或者不适当的表达。
为了解决语言障碍,跨文化传播需要进行语言适应。
这涉及到了解本地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参与者进行语言调整。
例如,在与非英语系国家的合作中,可以选择使用简明清晰的英语来传达信息。
三、传播方式除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之外,跨文化传播还需要考虑传播方式的问题。
不同地区和文化中,人们的传播习惯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加喜欢通过面对面交流来传达信息,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更加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渠道进行传播。
为了确保跨文化传播的效果,需要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
在选择传播方式时,需要考虑本地的文化和传播习惯,以及用途和受众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作者:单波孙宇心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跨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语境化,发展出更加成熟的研究范式。
以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为线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新进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发现穆斯林宗教身份在跨文化生存中的中介效应;多元文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再挖掘;扩展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构建语境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混合;文化适应;多元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5-0108-09近几年备受瞩目的全球景观无疑是一种逆全球化潮流,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流动,特别是欧洲的难民危机,大量非基督教信徒进入,宗教信仰复杂交织,主流群体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导致欧洲国家的集体右转,加剧了种族间偏见和文化冲突,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一种幻象。
在这一语境下,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何新的回应?如何为跨文化传播寻找新的路径?本文依据问题与方法、反思与探索的线索,发现以下六大进展。
一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对“文化混合”的理解作为多元文化主义(polyculturalism)的新范式,“文化混合”是指在同一时空内,不同文化象征的共存[1]。
感知文化混合,通常会产生两种直接反应机制,即排斥性反应(exclusionary reaction)与整合性反应(integrative reaction)。
在跨文化心理学家看来,排斥性反应是一种基于感知文化威胁语境下,保卫原有文化完整性的情感式、自反性反应。
整合性反应则是个体努力发挥认知以调和文化差异的反射性心理过程。
处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动态的文化语境中,关于文化混合的研究不再像现有的多元文化经验研究一样,集中审视个体的文化适应过程(例如移民文化适应研究),而是去关注多样文化在世界大环境中的相互碰撞,这就将未前往异国但已通过多渠道传播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个体纳入研究范畴之内。
文化混合作为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果,其研究范畴包含多种文化形式,不仅探索本地文化与全球文化的混合,而且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等文化类型的结合[2]。
过去的文化混合研究主要停留在个体层面,研究围绕文化污染焦虑展开,揭示个体特征及环境因素,这种研究以文化接触为先决条件。
然而,如今的文化接触不再限于人际间的直接接触,已扩展到与外来价值观、语言、食物、组织逻辑等间接接触层面。
例如哈什(Raveh Harush)等人的观察发现,文化混合通常以“全球本土化”(glocalized)的混合产品的形态出现,这种产品代表的是一种本地文化与全球组织文化边界模糊的混合。
借助全球化进程的驱动力,文化混合象征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本地与全球文化混合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哈什团队集中关注本地—全球文化适应模型(the global acculturation model)。
该模型将本地与全球文化作为观察因素,解释个体对全球环境的适应,其根据个人对本地全球认同与本地认同的相对强度,把认同分为四大类型:全球本土化类型(高全球性—高本地性)、边缘类型(低全球性—低本地性)、全球类型(高全球性—低本地性)、本地类型(低全球性—高本地性)[3]。
研究者们发现了影响个体反应的机制、情境因素及个人差异,但对文化认同的相对强度研究较少,故在此模型基础上,他们增添了又一考察因素——认同强度的平衡性,扩展对两种文化认同力量的考察。
在他们看来,个体对文化混合产生排斥性反应即因其具有不平衡的认同强度,反之,对两种文化具有相同的认同强度,则会变现出整合性/包容性反应,例如全球本土化类型及边缘类型。
平衡认同维度的引入,开启了对边缘身份类型的重新认识,其在传统意义上的消极适应性得到扭转,在文化混合带来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意义。
为了适应愈加复杂的现实语境,将全球文化适应模型的四个维度与二元文化认同(BII)进行同构后发现,在具有高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二元文化认同程度的高低将会对个体反应产生调节作用,二元文化认同程度越高,反应越积极,反之,则个体反应越消极。
文化混合产品(CMPs)成为测量对文化混合抱持态度的具象客体。
相关研究发现了引发排斥性反应的多种因素,例如本地认同威胁感知、个体认知思维、个人的开放与封闭特质、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因素同避免文化污染的保护机制存在内在一致性。
来自香港的研究者通过在广州进行的田野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在中国高档商场消费后,会对文化混合产品产生更加负面的反应[4]。
这种异常效果的出现,与对中国地位上升的高度感知存在关联。
正是对中国身份认同度的提升,强化了民族自豪感,进而提示主体拒绝外国文化的影响。
国家地位的提升成为影响文化混合态度的又一新进因素,这也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混合现象提供了又一变动性因素。
文化混合引发的排斥性反应,在一定语境下,从结果转化为中介因素,对群际间态度及个人表现产生影响,侵入式文化混合(intrusive cultural mixing)对群际间偏见具有隐性影响正是其表现之一。
侵入式文化混合是指外国文化图标侵入了当地社区的神圣空间,这种文化混合驱动的排斥性反应可以超越特定的侵入者,上升到广泛的文化层面上,引发对外来文化团队行为意图的抵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隐性影响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因素,例如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导向。
通过实验检验发现,只有具备高文化认同感的个体或具有弱多元文化导向的个体才会在侵入式文化混合的语境下,增强群际间的隐性偏见[5]。
不可否认,文化混合在引发对文化污染与文化侵蚀的忧虑之外,同时也带来有益作用,例如促进创造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在文化混合的语境中找到创造力的激发动因,开放的思维成为探寻创造力的关键要素。
思维开放程度较低的个体通常对于文化威胁更加敏感脆弱,进而阻碍了创造力的表现。
而开放程度较高的个体即使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感受到威胁,也会在创造力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控制力。
因此,通过建立感知文化威胁与开放特质间的联系,显示出开放特质可能减弱排他性反应,在文化混合中保持创造力的有益性[6]。
此外,文化象征与空间分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混合引发的排他性反应。
即使在同一事件呈现两种文化符号,距离的保持可以緩解对于文化污染的关注,或是切断具体文化对象与抽象文化象征主义归因间的勾连,都可降低对文化混合的负面影响感知[7]。
二走向多元主体视角的文化适应文化适应作为在一定语境下,个体或群体与异文化接触后,可能发生态度及行为变化的文化变迁过程,是跨文化研究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是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视角出发,观察跨文化适应中最普遍的两个问题——面对异文化时保持原有文化身份的意愿,以及与社会主流成员的交往倾向性。
近年来,关于主流文化群体(即东道国文化)适应态度与形态的研究开始增多,这也为间接理解文化旅居者的适应过程提供了多维度参照。
东道国社会与移民在文化适应预期与选择上的互动关系,是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它在间接调整着移民的文化适应预期与两者之间的刻板印象及相互接纳程度。
在东道国主流群体和移民少数群体间展开的关系过程中,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均在调整、选择接受策略。
在这方面,安东尼·罗班(Antoine Roblain)等人从主流群体感知认同(perceived identification)出发,发现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偏好接受了主流文化的移民,这强烈影响了其对移民的态度[8]。
实验结果表明,感知认同不仅可以消解内群体威胁感,也可以提升对于移民个人特质(热情、能力)的评价。
移民对东道国语言的熟练度成为具体验证东道国国民对文化适应策略的偏好的一种策略。
具体来说,这种策略实际上取决于适应者的文化根源,以及历史上的群体间关系。
今村真纪子(Makiko Imamura)等人将东道国语言(英语)的熟练程度与沟通焦虑视为东道国国民对文化适应者在群体间态度及刻板印象感知中的预测因子,建立了一个本土美国人对中国旅居者的文化适应偏好模型。
他们发现,本土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的英语熟练度能够预测更高的美国文化认同,对沟通焦虑、情感与行为态度发挥间接效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熟练程度仅与正面刻板印象存在正相关,而在消除负面刻板印象方面的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显示[9]。
根据民族语言活力论(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Theory),高活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在多元语境中保持自己的语言与独特的文化属性[10]。
由此,东道国社会不仅关注文化旅居者的文化适应预期,同时,他们自身在旅居者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如何自处也成为研究聚焦点。
拉弗雷豪森(Katharina Lefringhausen)等人在此框架下,关注东道国社会成员在本国的文化多样性适应,及其是否能够保持对本民族的文化维系,探究多元文化适应与民族文化共存性的可能,使东道国文化适应研究更具立体性。
为了检验突出的兼容性问题,研究者引入修改后的“温哥华文化适应指数”用以评估在当地保持民族文化的程度,以及在本国适应多元文化的程度。
研究结果支持了“温哥华文化适应指数”的二元性,提出“本地人二元文化适应模型”(Local Bidimensional Acculturation Model)来阐释本地人的文化适应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文化适应并不一定导致文化同质性或一个全球文化。
具体来说,本地人二元文化适应模型具有理论普适性,但在不同地区仍会表现出细微差异。
例如,对亚洲人来说,民族文化维持与多元文化适应是正相关,而对于美洲人和欧洲人则是倾斜相关,这与当地人的生活满意度、文化适应压力程度、跨文化敏感程度的积极层面存在相互影响关系[11]。
塞尔(W.Searle)和沃德(C.Ward)在1990年提出文化适应的另一可能性:将文化适应区分为社会文化和心理这两个层面[12]。
在这一可能性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生活幸福指数。
尼图(Felix Neto)等人致力于发现心理适应类型的测量。
他们在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上,开发出移民生活满意度量表,用以辨识移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除开发新的测量工具,移民的心理安全问题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那赞(Nazan Ulusoy)等人认为心理安全感可以减缓人们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的疏离、不安全和受排斥的感觉。
他们调查了土耳其移民在德国的情感认同及其后续的工作参与度、精神健康状况和离职意向。
结果显示,移民在工作场所感知到的心理安全水平,通过影响情感认同,对其精神健康、工作参与度与离职发挥着关键性效用[13]。
研究结果确认,心理安全可提升移民员工的工作参与度与生活满意度,这为认知移民幸福感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为组织的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方向,即释放开放、接纳、尊敬的信号,让移民员工体验到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