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PPT (2)概要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全球气候变暖PPT优秀课件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意大利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北极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事实告诉我们---
变暖是真的 而且确实是全球性的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全球变暖正遭受的质疑பைடு நூலகம்
“世纪大骗局”?--

0

温( ℃-0.5 度) 距 -1.0 平 0.6 (
0.4
温 度 0.2
)距 平0 ( ℃ ) -0.2
-0.4
中国与世界气温变化
Baseline:1970~200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Base line:1961-1990,IPCC,2001)
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3、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 土退化
长江源最大冰川近40年退缩4000米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4、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5、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 之变化,粮食安全受到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锐减。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 态关系。瑞士南部每年出现地面霜冻现象的天数骤降,而同时,入侵的外 来物种数量则急剧上升,它们迅速占据了新创造出来的生态位置。世界上 许多物种如今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灭绝。
一、全球变暖是真的吗?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1~2mm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非极地冰川大范围缩小,雪盖面积下降,永久性 冻土退化 厄尔尼诺事件更频繁和强烈 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之变化,

气候变迁ppt课件

气候变迁ppt课件

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一)概念
气候: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 计状态。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 天气:指短期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短期内的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在一定 地域内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况。 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 历史时期的气候。
《齐民要术》:枣树生叶在四月上旬,晚今半个月左右。 石榴树过冬,“十月中旬以莆藁裹而缠之,不裏则冻死。”
[六]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
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南兖砀郡(安徽砀山)发 现大象,捕送邺城。
唐玄宗时期,皇宫及曲江池有梅树。
武宗时期,长安城中种有柑桔树,并结果。柑桔树吸能抵 抗-8ºC的最低气温,现在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气温都在- 8ºC以下,甚至有时降到-14ºC以下,柑桔树和梅树都不能 生存。
具体表现: 气候温暖:
黑龙江、吉林等处当进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C以上,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6°C以上。
黄河下游和长江各在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 °C-3 °C, 正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 °C-5 °C。
天山北麓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 °C左右。
珠穆朗玛峰北坡河曲谷地里亚村的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 在高3 °C左右。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温暖气候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有梅。
陈国在今山东西部。 曹国在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 《荀子•富国篇》: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吕氏春秋• 任地篇》:“冬至(12月23日)后五旬七 日(约为二月中旬)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 耕”。现在陕西三月上旬才生菖莆,季节晚于当时约10天。
宋初的气温仍较温暖,宋太祖建隆三年(962),黄陂的 象南来食稼。乾德二年(964),有象入南阳,虞人杀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6.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6.A 7.C 8.B
C. 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7.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
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1.C 2.C 3.D
2.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
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2) 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地__域__差__异______, 其中,中纬度地区_明__显__变__暖___,低纬度地区变___暖__不__明__显___。
(3) 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 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这一切都起源于……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 了解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 3. 掌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阅读课本46~47页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 1982年
B. 1990年
C. 2006年

世界的气温变化规律(共61张PPT)

世界的气温变化规律(共61张PPT)
(1)图1表示________雨,图2表示________雨,图3表示________ 雨。
(2)在上面的三种降雨形式中,多发生在赤道附近的是________, 多发生在山地的是________。(填图的序号)
(3)在图2中,A处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年内,有的地方(如E图)各月降水都很少,属于全年少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 小于250mm.
③一年内,有的地方(如B图)夏季降水多,属于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气候 ---- 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大于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于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④一年内,有的地方(如D图)冬季降水多,属于冬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 300-----1000mm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风
动力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成因 热力成因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冷却收缩下沉 冷暖气流辐合上升
聚积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极地地高东压北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 极地地高压东带 风
南北纬 10°至 南、北回 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 洲巴西、澳大利 亚大陆北部和南 部
赤道低气压带 和信风带交替 控制
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干 季、湿季变 化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 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 至南、北纬 30°之间的大 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半岛、 澳大利亚中西 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37张PPT)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37张PPT)

面对如此局面,我们不禁思索:人类何以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些什 么?能做些什么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1、 不
(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
时 间
候变化。


的 气
(2)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过去30年间,北极冰盖已经收缩15%至 20%。冰盖“缩水”的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 融化的冰汇入海洋将在本世纪末使海平面上 升10厘米 。如果气温按目前趋势继续上升, 北极熊在21世纪末前将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南极企鹅幼仔横尸遍地
企鹅集体俯首哀悼死亡幼仔
气候变暖影响人体健康
(1)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 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温室气体的排放 增加温 室气体 植树造林;减少森林的破坏 的吸收
适应气候的变化
建防护堤坝;调整农业结构; 培育新品种
政策手段 直接控制、经济手段、公众参与
加强国际合作
思考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可以 采取哪些措施呢?
“对症下药”
原因
措施
三、全球气候 变暖的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 均气温升高趋势比较吻合,二者 存在正相关关系。
近百年来 全球年平 均气温的 变化
CO2等温室气体如何使全球气温升高?
增加吸收地面辐射



反射

削弱作用 太 阳
(2)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 病传播。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4、雪线上升 5、自然带(植被)往更高纬度延伸

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解析

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影响 海平面上升
具体表现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 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影响农业生产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_积温_增加,生长期延长, 提高作物产量;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_干旱_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 物减产
影响水循环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_ 降水极端事件_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 六氟化硫(SF6)。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 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 同特征? 2、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 碳浓度不断增加?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二个概念的区别:地质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历 史近现代时期 现在


一两百年
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平均升高0.4~0.80C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排放温 室气体
CO2浓 度增加
CO2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全球气 候变暖
温室气体: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
第一个因全球变暖 而将要消失的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知识汇总
全球气候在 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 气候 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 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的适 应对策
地质历史时期
近代时期 海平面上升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水循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品课件(共54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品课件(共54张PPT)

2.5
读图思考:
1.图中出现 几次大冰期? 出现在哪个 时间? 2.恐龙繁盛 的时期大约 在哪个具体 时间?当时 的气候有什 么特点? 3.总结归纳 地质时期气 候变化的特 点。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表解读
(二) 历 史 时 期 的 气 候 变 化
读图思考:
温暖期
寒冷期
1.近5000年来, 两条曲线 的 变化趋势是否 一致?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的影响
不同时期中国野象最北界分布图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古人类文化和经济活动
2、影响生态环境,使动植物带分布变迁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在这一段时期, 全球气候出现了 几次较大的波动?
读课本,比较分析:
时间
温暖期
气温
表现
北半球极地冰盖曾经消失, 公元前5000年到 比现在 海平面比现在高出75厘米, 公元前1500年 高 3- 4℃ 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 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
寒冷期
15世纪以来,其中 比现在 出现在14-17世纪的欧洲 1550-1850年属十 低1-2℃ 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 分寒冷的阶段 频歉收甚至绝收
2、人为原因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的影响
-----危害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探究:气候变暖可能对农业的影响
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有利 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 病虫害迅速爆发

全球气候变化共18张PPT

全球气候变化共18张PPT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全球气候变化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陈于
气候变化是什么?
最近几天降温了, 是气候变化吗?
今年降水比去年多, 是气候变化吗?
气候变化是什么?
气候 变化
长期 大气状态 变化的反映
结合教材46-47页相关知识,完成下列2个问题。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如何变化?人类出现 以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如何变化?原因? (提示:结合前面所学知识)
B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各地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
C.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
A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气候变化是什么?

暖干
湿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如何变
化?人类出现以前,地质时 期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地 质

变化:冷暖、干湿交替, 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原因:火山爆发、太阳活动 等
气候变化是什么?
2.近百年来,全球 气候如何变化? 原因是什么?
变化:气温波动上升
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
结论一: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状态在 不同时间尺度 冷暖 和 干湿 的变化。

2.撒哈拉沙漠的降水增多。

3.流感爆发传播速度 更快。
探究活动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角色扮演 合作探究
写出科学家你的预测。
气Hale Waihona Puke 对 水资源 的影响。改变区域降水量 与蒸发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清代可分为短暂气候寒冷期、前中期气候相对温暖期和中后期 气候寒冷期三个阶段。 清代温度变化在空间上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全国各区域温度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二是西部、华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温度变化 位相相反。 明清时期处于一种灾荒、动荡、迁移的情况,农民为生存 挣扎,农业技术的革新环境受到影响;人口膨胀问题使依靠土 地资源以拓荒为主的投入成为满足生存的主要手段,减少投入 而提高效益的技术创新诱发性因素受到抑制,技术投入就更加 不足,这些都成为明清以来综合国力在世界日益下降的重要原 因。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3.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是距今约200万年前 开始的,是地球历史史上最 近一次大冰川期,大冰期由 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亚冰期 和亚间冰期组成。
世界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 川覆盖,在高山地区都出现 了大量冰川,气候寒冷,平 均气候比现在低8℃~12℃; 在间冰期中,气候温暖,北 极气温比现在高10℃以上, 低纬度地区气温也比现在高 5.5℃。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三)《禹贡》九州土壤考证表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四)长江流域文明萌芽的表现
1.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已有大型建筑和文字。
2.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表明,在公园前12世纪已有城 墙、青铜器、陶器。
3. 成都十二桥商代陶轮上有早期巴蜀右文字。
(五)长江流域文明产生的条件
1. 造成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种植北界北移,产品出现多样化。
3. 使可供农牧生长时间长,生长周期缩短,熟制和复种指数 提高。 4. 农作物单产提高,粮食总量增加。 5. 水利建设发展迅速。 6. 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提供保证。
以上资料为文敏整理 参考资料:《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程明道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⑧1400年到1900年的明清宇宙期。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2.引起地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① 大陆漂移:造成陆地和海洋位置和面积的变化,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从 而产生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 ② 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最主要的外来能源,太阳活动不论长期或短期的变 化,都能影响地球的气候。 ③ 地球轨道变化:运行轨道的椭圆度、地轴倾角和地轴的进动三种变化。三 种变化结合形成米兰科维奇循环,是地球产生冰河时期和间冰时期的主要 原因。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三)明清小冰期(1500-1850)与社会变动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有“明清小冰期”之称。 有的专家认为,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因为整个银河系、 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使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 间物质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故又称为“明清宇宙期”。
两图为《清明上河图》 表现出的汴京繁荣。运 河漕运是汴京繁荣的主 要原因之一,而漕运的 发达时以在中国西北在 气候条件恶化条件下的 经济衰落为背景的。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在近2000年间,以1230年为界,前期相对温暖,后 期相对寒冷。这就是说,880年至1230年这300多年间是 一个气候转折的过渡时期。不过,以今天的气候标准来看, 这仍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即我们指的中世纪温暖 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个时期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 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其中8世纪中叶和12世纪是这300 多年间两个比较明显的突变时期,而12世纪的突变在尺度 上应比8世纪更大。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1.距今万年中国的气温波动
①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 ②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第一个寒冷期。
③春秋开始到西汉末年的温暖期。
④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 ⑤唐北宋温暖期。 ⑥1000年到1200年左右的南宋温暖期。 ⑦1200年至1300年的元代温暖期。
④ 火山活动:火山在历史上每个世纪平均都会发生几次喷发,都会影响几年 的气候变化,火山尘会阻断太阳辐射,造成气温下降。
⑤ 洋流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的温度涨落。 ⑥ 人为因素:燃烧化石燃料,制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飘尘,此外还 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 有不同范围的影响。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一)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迁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往往是以这些地区的寒 冷气候为潜在动力,故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南 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必须指出的是,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对中国北方 汉族人口东移南迁的作用不仅仅是在于战乱对北方地区经济的 极大破坏,极大地分散了统治者的治国精力,而更重要的是历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七)气候对先唐时期文明影响的表现
1.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促使农业的 发展,社会稳定。
2. 西周时期,在西周末年出现寒冷期,气候干燥寒 冷,农业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3. 春秋战国,秦、西汉温暖时期,政局稳定,存在 时间长。 4. 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存在时间短。
史时期我国北方汉族地区的农业形态也受到极大的破坏,使中
国北方从经济上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的力量,穷于应付 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经济越来越困难,也加重了内乱,戎马
蹂躏,更使北方汉族地区经济衰落。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中国历史上南下中原农业区的核心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变化表
朝代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隋 唐 五代 北宋 民族 匈奴 匈奴 鲜卑 鲜卑 多民族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契丹 辽(契丹) 北移西迁 南移东迁 南移东迁 南迁 西迁北移 北移 南移东迁 南移东迁 变迁
•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
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
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
冷为主。 • 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气候变化对清农业的影响
占城稻的推广: 占城稻生长期短,早春播种可在时间上避开 旱涝灾害多发的夏秋之交时段,使得收成有所保 障;同事,占城稻收割之后较长时间内光热条件 仍极优渥,使得收割其稻茬复生再结实或种植其 他作物成为可能;此外,占城稻较粳稻出米多, 质优价廉,迎合了中产以下家庭的需求。
以上资料为辛召整理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文明的产生
1. 距今5000年,从地中海到 印度地区由湿润 → 干燥的 转变,出现荒漠化,大河则 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2. 距今4000年,气候干燥寒 冷,疾风气候变迁,大陆性
加强。
3. 公元前2100--前1800年中 国北方出现了由洪水 → 干 旱的过程。
原因: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迫使猿从树 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 影响:使部分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变化,便于而后的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一.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6.关于人类产生的学说
①劳动创造说
②冰川外因说
③气候变化说
7.冰后期的环境变化和影响
环境变化:气温转暖,降水量增加 影响: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的生长,有 利于人类原始发展,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 创造了条件
明代中国东北部地区气候总体偏冷
1. 华北地区气候1400年前相对现在来说较暖,1400年至1500年 偏冷,1500年后大约存在近70年的相对温暖期,1570年后则 变寒冷。 2. 华中、华东地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5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 上半叶有暖—冷—暖—冷的四个阶段,在洪武至永乐中叶,该地 区气候在总体上较为温暖,到了15世纪,该地区的寒冷事件记 载增多,说明气候相对寒冷。 3. 华南地区气候总体呈现略冷的特点,冷暖时间出现时间大多之后 于华北、华中、华东地区。
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核心地区也越来越靠近东 部,威胁中国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东退役。与之相应的 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东亚民族的战争舞 台整体东移,这里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历史人地轨迹。 历史气候研究表明,近2000年中国历史气候,前1000年 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五代以后,在这样的环 境背景下,北方民族辽、金、蒙古、满人入主中原建立政权。
三.宋元明清气候变化与社会变动
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兴衰的影响
在蒙古帝国西征之前以及西征过程中,当时 欧亚草原气候暖湿,既没有出现显著的干旱也没 有突然降温的证据,因此,前人关于蒙古西征源 于当时草原气候恶化的认识可能与事实相悖。但 可以知道:暖湿气候为蒙古帝国的兴起与西迁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征战带来了便利。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2.地形平坦,地势低平。 3.河流流量比较稳定,利于灌溉。 4.植被覆盖率高。 5.土壤肥沃。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六)先唐时期气候变化
1.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温暖湿润。
2. 西周时期出现寒冷期。
3. 春秋、战国、秦、西周又是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 4. 东汉时期又出现一个寒冷期。 5. 魏晋南北朝继续处于一个寒冷期
(八)气候对北部农牧界限的影响
1.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发展,使黄河流域以农 耕为主。 2. 东汉时期,北方民族南下,使农牧区界线被打 乱,形成一个农牧业杂处的交错过渡带。 3. 唐农耕区与半农半牧业的界线有所北移,使唐 代农耕面积扩大。
二.寒暖交替对先唐时期文化的影响
(九)温暖湿润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的 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