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语文版语文必修3学案:第11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版语文必修3学案:第11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11课游褒禅山记◎第12课阿房宫赋◎第13课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14课滕王阁序第11课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质疑一、从课本中积累“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深思慎取”是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的是一种勇于质疑的精神。

“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

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

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他的治学,善于质疑;他的人生,奋斗执着;他的为政,无畏无悔。

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审慎质疑”与“治国齐家”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

二、从历史中积累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

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来,青年学生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

这些响当当的质疑者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三、从名言中积累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孔子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3.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方以智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5.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亚里士多德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7.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一、作者简介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三学案4.11 游褒禅山记 2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三学案4.11 游褒禅山记 2 Word版含解析

第11课游褒禅山记学习重点1.记:夯实基础,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读:从游山中悟出人生哲理,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写:为材料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使之叙议结合。

4.练:学习概括文言文中心意思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石名句1.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4.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年书。

5.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

他创立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词作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辞官还乡,途中游览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的。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文学知识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①褒禅..山(Bāo chán) ②舍.于其址(shè) ③庐冢.(zhǒnɡ) ④音谬.(miù) ⑤窈.然(yǎo) ⑥悔.其随之(huǐ) ⑦咎.其欲出者(jiù) ⑧瑰.怪(ɡuī) ⑨无物以相.之(xiàn ɡ) ⑩仆.碑(pū) ⑪何可胜.道也哉(shēnɡ) ⑫王回深父.(fǔ) (2)辨形组词 ①⎩⎪⎨⎪⎧褒(褒禅山)葆(永葆青春)保(保护)堡(堡垒)②⎩⎪⎨⎪⎧谬(谬论)戳(戳穿)缪(未雨绸缪)戮(戮力同心)③⎩⎪⎨⎪⎧漫(弥漫)谩(谩骂)慢(快慢)蔓(瓜蔓)④⎩⎪⎨⎪⎧冢(庐冢)豕(狼奔豕突) ⑤⎩⎪⎨⎪⎧ 拥(蜂拥)涌(涌现)蛹(蚕蛹)⑥⎩⎪⎨⎪⎧悔(后悔)诲(教诲)晦(阴晦)⑦⎩⎪⎨⎪⎧ 萧(萧瑟)箫(箫声)潇(潇洒)⑧⎩⎪⎨⎪⎧瑰(瑰丽)鬼(魔鬼) ⑨⎩⎪⎨⎪⎧慎(慎重)缜(缜密)嗔(嗔怒)⑩⎩⎪⎨⎪⎧孰(孰胜孰负)熟(熟悉)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

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①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②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③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高考考点: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

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

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三、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第10课游褒禅山记【预习面对面Aii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庐冢() 瑰怪( )褒禅山() 有碑仆道( )舍于其址() 有穴窈然()咎其欲出者()无物以相.之( )答案:zh m g g u i b a o p u sh ey ao ji u xi a n g2 •辨形组词。

.. -脾气 晦暗掂量 答案:<裨将侮辱惦记I 睥睨3 •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 今义:「谬误 未雨绸缪•寥廓(2)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答案:(1)古义:不平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2)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 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4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王安石,______________ 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字___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 ,谥号______________ 。

抚州临川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北宋介甫半山文5.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其见愈奇。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明亮)也⑵夫夷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至者少。

1 •选出词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 ( )①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A •舍②屋舍俨然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B •文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 .盖、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 .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答案:C解析:A 项,舍①动词,放弃,不要,②名词,房屋; B 项,文①碑文,②碑文上残存的文字;C 项,盖,大概;D 项,故①缘故,②所以。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版 2.doc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版 2.doc

2.始舎于其址4、有泉侧岀。

5、则或线其欲出者 __________ 7.好游者亦不能爭也。

____________9、火耳尽 6、窦以近 &火尚足以明也。

二、古今异义词解1. 比妊游者尚不能I 一。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这就是……的缘1.长乐王回深* _______________ 3.牟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 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预习案一、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 认准了 “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 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 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 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乙才能于己无悔, 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 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高高一一语审审核核人语文人文教教学学案授授课课时案((一时间间一))备备课课人人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游游褒褒禅禅山山记记学学目目习习标标 1 1. . 认教教学教教学认识学重重点学难难点识作作者点::理点::1 1. . 认者尽尽吾理解解文认识吾志文章识作志的章中中的作者者的思的重重点尽尽吾思想想。

2 2. . 了了解点词词语语和吾志志的解借借游和句句子的思思想游记的意记抒意思 2 2. . 了了解抒发思。

解借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子的想。

借游游记记抒抒发发议议论论的的写写法法。

1 / 11自自学学导导读读 1、作者简介 2、给褒褒禅禅相相( ( 给下(())胜下列列字胜((字注注音音。

))庐庐冢冢(())圭圭(())谬))父谬((父(())窈))窈然然(())怠怠(())惑惑(())合合作作探探究究(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2 2、、之之庐庐冢研研读冢也读第也有第一有碑一段碑仆段仆道解解释道释词词语语始始舍舍于于此此其其文文漫漫灭灭特特殊殊句句式式今今所所谓谓慧慧空空禅禅院院者者,,褒褒学学生生齐齐读读第第一一段段,,同同时时思思考考::这这一一段段依依次次记记述述((每每个个空空格格只只填填一一个个字字))::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山山之之。

什么么要特别介介绍绍褒褒禅禅山山的的语语句句有有哪哪些些??为为什要特别提提到到仆仆碑碑和和仆仆碑碑上上的的文文字字??22、、研研读读第第二二段段---------------------------------------------------------------最新资料推荐------------------------------------------------------ 33、、解解释释词词语语有有泉泉侧侧出出窈窈然然不不能能穷穷也也火火尚尚足足以以明明思思考考::⑴⑴ 作作者者用用对对比比的的方方法法写写游游洞洞,,请请分分析析::①① 。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舍定居,名作动)于其址(地基,这里指山脚),而卒(最终)葬之;以故(因此)其后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屋舍)冢也。

距(距离)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 ū,倒下)道,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碑上的文字)犹(还)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平坦)旷(空旷),有泉侧(在一侧,名作状)出,而记游(题诗文留念)者甚(很,非常)众(众多),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向上走,名作动)五六里,有穴(xu é)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探询)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好(喜欢)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动作名)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于是)与之俱出。

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并且)记之者已少。

盖(大概)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少矣。

方(当,正在)是(这)时,余之力尚(还)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

既(已经)其出,则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尽)夫(这,那)游之乐也。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表递进)无不在也。

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并且)近,则(那么,就)游者众;险(险峻)以远,则至者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doc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建舍定居,名作动)于其址(地基,这里指山脚),而卒(最终)葬之;以故(因此)其后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屋舍)冢也。

距(距离)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名(称呼,命名,名作动)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 ū,倒下)道,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碑上的文字)犹(还)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解释原因,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其下平(平坦)旷(空旷),有泉侧(在一侧,名作状)出,而记游(题诗文留念)者甚(很,非常)众(众多),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向上走,名作动)五六里,有穴(xu é)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探询)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其好(喜欢)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见到的景象,动作名)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于是)与之俱出。

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并且)记之者已少。

盖(大概)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到达的人,动作名)又加(更)少矣。

方(当,正在)是(这)时,余之力尚(还)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形作动)也。

既(已经)其出,则或(有的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尽)夫(这,那)游之乐也。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余有叹焉:古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表递进)无不在也。

夫(句首发语词)夷(平坦)以(并且)近,则(那么,就)游者众;险(险峻)以远,则至者少。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学案(含答案)

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熙宁变法的领导者。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

两年后知常州。

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

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

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新法,次年拜相。

这次变法试图改革财政政策.官僚机构.科举制度等,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

改革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相位,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元祐元年1086,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废除新法的大部分措施,王安石在抑郁中逝世。

王安石一生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领导的熙宁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是宋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改革。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视文章为“治教政令”与祖择之书,但将文辞喻为“刻镂绘画”,认为文章当“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上人书,可见他并不排斥文章具有文学性。

其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议论文上,文章思想深刻,常含有与众不同的见解,逻辑性很强。

风格简劲拗折,不枝不蔓。

其诗多用典故,晚年作品尤臻佳境,世称“荆公体”。

有临川先生文集。

1古人称呼1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以上几项谦称时,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地名,后称姓名.字号。

若先称字,再姓名,往往表敬。

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是按地名.姓名.字排列称呼的。

2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前冠姓,以后誊写时才将姓名写出。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学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ft,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ft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 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ft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ft,同年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ft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ft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 禅chán ft 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 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 之胜shēng 道慎shèn 取深父fǔ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 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褒禅ft亦谓之华ft。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自研自悟】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_、山之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自练自提】背诵前两段第二课时【自学自测】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自练自提】翻译下列句子(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情景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读王安石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

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

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

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场的?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

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

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

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

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作者连线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三、背景探寻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语文必修五学案:第4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必修五学案:第4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文⎩⎪⎨⎪⎧ 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过饰非: ③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④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②其⎩⎪⎨⎪⎧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相之: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 —1089)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 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 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 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⑨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⑩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3、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指出下列句子属何文言特殊句式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这就是⋯⋯的缘故。

)②.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省略句,随(之)以怠)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二、整体感知1、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2、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 2 节)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三、探究:文中作者将自己的所得进行了阐述,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尽吾志是什么意思?讨论归纳:从四方面阐述: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⑶说明"物"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⑷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只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四、品味: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鉴赏: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六、合作交流: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七、课堂检测:整理“其”和“观”的意义和用法其:1、其下平旷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择其一二扣之6、其皆出于此乎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1 代词山2 代他们3代那个4 代自己5 代其中的 6 句首副词表揣测大概7 副词,难道8 副词一定9 假设连词,如果观:1、古之人观于天地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大王见臣列观5、坐井观天1、观察2、景象3、景象4、一般的台观即章台5、观看附教师指点与答疑: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③士兵。

“疲敝之卒”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5.“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之战》)古今异义:“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篇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志无悔”的思想;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 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