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数学教学朝着发展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猜测、探索、验证和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而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落后于时代发展。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所教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如何解决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启发引导,较好的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结构的整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依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善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它的作用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正确的获取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且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

在以上例子中,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整合跟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停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定。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联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教学设计也所以与信息技术逐渐实现整合而获取优化。

如何让信息技术由助教为主转向以助学为主的协助讲堂教学设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教学设计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让学生最有效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培育学生的信息修养呢?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讲堂教学设计的整合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便有深刻的实践的意义。

一、应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设计实践表示,抽象观点、规则的学习常常没法灵巧适应详细情境的变化,学生经常难以用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切问题。

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情境性学习获取了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讲堂上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信息技术为我们实现学习内容的情境化、活动化创建了条件。

特别是信息技术供给的网络传达方式能够实现教学设计内容的及时开放,问题情境生动传神,能够获取小学生进入角色快,踊跃性高。

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供给了更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接受、办理信息供给了方便,为学生主体参与教案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展信息资源,改变教案内容的呈现方式经过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增大讲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设计信息的灵巧性,进而提升教学设计成效。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设计,加速了学生理解进度,相当于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缩短了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讲堂容量供给了很好的条件。

合时适合地运用计算机协助教学设计,不单能够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更多的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构造的内部链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间接经验化成直接经验,经过媒体和多种提示性信号,在任何时间能鼓励在学生思想中进行最简短的提取和再现。

(完整)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完整)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案例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理念. 但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不少误区. 笔者认为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其次是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思考、借鉴,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二、教学设计的案例与分析所谓数学命题教学,主要指数学的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教学数学命题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命题本身,而且要在学习和应用这些命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但是教材往往略去了数学的发现过程,掩盖了数学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还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学生学习数学命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为学生参与抽象和概括这些数学命题的过程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可以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与他人的讨论、协作,体验数学命题得出的过程.[案例]指数函数的性质的探究[设计意图]在传统的指数函数性质的教学中,通常只作出两个或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归纳函数的性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能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具体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函数的性质”已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认知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强大的作图功能,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并随意地取底数a值, 充分地体验函数的任意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底数a是如何影响并决定着函数的性质的,学生会自觉地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总结性质,这就是信息技术的优势.算a x,然后选择x二和a二,单击“图表”菜单中“绘制(x,y)”出现点F;同时选择点E和F,再单击“作图”菜单中“轨迹”,从而作出以底数a为参数的指数函数y=a x的图象.(2)设疑引入,产生冲突•当你沿垂直方向拖动点A时,实质上是改变了指数函数y=a x中a的值,那么在拖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探究结果:①当a>l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在R上是增函数,图象的底部与x 轴无限接近,并随a值由小变大图象向上逐渐向Y轴靠拢,但都过点(0,1)点.②当a=1时,指数函数的图象退化成一条平行于x轴且在x轴上方一个单位处的直线.③当0<a<l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在R上是减函数,图象的底部与x轴无限接近,并随a值的由大变小也逐渐向Y轴靠拢,都过(0,1)点.⑶自制课件,验证猜想.学生提出问题:当a>l和0<a<l时,两种情况的图象好象具有对称性,学生会猜想是在底数互为倒数时对称.在同一坐标系中,计算-,改标签为b二,即b与a互为倒数;计算b:先后选择乂=和b,a 单击“图表”菜单中“绘制(x,y) ”,出现点G;同时选择点E和G,再单击“作图”菜单中“轨迹”,作出指数函数y=b x的图象.两函数的图象在同一屏幕呈现,并能随学生的操作而同时动态变化,但两者的对称性却保持不变•当学生发现自已合理的猜想在计算机中得到验证后,立刻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强烈愿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整合,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能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合理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处理教师操作电脑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下面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见解。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会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1.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

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

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关系。

2.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调查身边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总结优点和不足。

第二章: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应用。

2.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其积极影响。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信息技术工具,体验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便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其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案例——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案例——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案例——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个案例选用的是上海教材八年级数学(上)《证明举例(七)》的内容。

学习这节课前,学生已系统学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及添加适当的辅导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知识。

本节课书上的开头语是“下面,我们以直角三角形为例,继续学习几何的证明”,在知识的结构安排上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前六节课的延伸,又是为后面学好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学好本节课,一举两得:一是学会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二是进一步学会几何证明常用的分析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设计理念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加强课程整合等新课标中倡导的内容。

根据这个思想,自定了几个亮点:1.充分发挥好几何画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用与不用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2.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去领悟。

3.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用鼓励性语言。

4.注意细节上的设计,如:画面与音乐的设计;与新闻知识的整合,巧妙渗透德育等。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定理,并能灵活运用;2.继续学习几何证明的分析方法,懂得推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知道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过程能力与方法:1.培养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的能力;2.培养识图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逻辑思维产生兴趣,在积极参与定理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综合意识。

四、教学过程(课前)(画板页面1:蓝天白云,碧草清水的轻松画面,同时播放着轻快的音乐)师:今天认识你们我很高兴。

你们上课的地方变了,老师变了,但你们没有变,还要向原来一样,上课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

好吗?生:好(很响的)(上课) 1. 引出课题和定理1 (1)引出课题(画板页面2:今天我们学什么?)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证明举例,今天还学证明举例,不过是以直角三角形为例哟。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意义下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意义下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意义下的教学案例——《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福建省屏南一中李家有前言整个案例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为学生学习资源(其实是个抛物线专题网站+学习论坛,内容主要有《抛物线》这节课的学生自主学习中要用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用于研究抛物线性质的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4.03,Graphmatica.与抛物线有关(如抛物线应用,生活中的抛物线的相关网址链接,最新新闻,同时为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一个在线检测系统.这一部份文件容量比较大,有20M 多.网址为 或.第二部份为案例教学设计(即本文,其余两部分不在此列.第三部份为局域网中实现虚拟因特网教程(主要讲述win2000server安装,设置,及IIS,DNS,DHCP,wingat 的设置.,一些相关软件,如网络教室软件等.正文章节名称《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计划学时3认知目标(1 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 理解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3了解建系求曲线方程的一些常用思路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教师以网页形式提供的学习材料,自已动手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利用论坛进行协作交流,自已尝试推导抛物线方程,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综合等合情推理的方法;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逐步养成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情感是教学的润滑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2 理解抛物线的形成过程3 应用抛物线定义4 理解抛物线方程的推导5 理解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习目标描述7应用(1 会求抛物线标准方程 (2 会画抛物线图像(3 明确“对称轴要看一次项,符号决定开口方向”的规律.・33・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 抛物线定义及抛物线方程的推导(2 抛物线标准方程概念及其应用(1 定义由师强调(2 方程推导由学生自主完成(3 通过练习对要概念进行辩析(4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巩固深化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 抛物线轨迹的形成过程(2 抛物线标准方程推导中坐标系方案的选择(1 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2 利用已有的求曲线方程知识,通过BBS,netmeeting,生生,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设计建系方案,得出抛物线的最简方程.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分钟1 了解动画复习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引入抛物线的产生背景B E 抛物线的产生背景 22 理解动画探究当1e=(即抛物线时的曲线轨迹E 得到抛物线的轨迹形成方法83 理解文字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 24 理解BBS,网络资源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坐标系方案的比较,选择3、经过推导,比较、得到抛物线的最简方程F H 得到的抛物线的最简(标准方程155 理解网络资源,在线测试系统1、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概念2、通过练习,对标准方程进行辩析3、引伸出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个形式K F 得到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概念56 理解网络资源,思考题抛物线的对称轴,开口方向的规律J C 对称轴要看一次项,符号决定开口方5教学媒体的选择7 应用在线测试系统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J C 巩固,提高,深化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的概念10・34・了解网络资源有关抛物线的相关知识H G 抛物线的课外知识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引入新课主要资源资源效用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动画回顾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产生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定直线距离相等(即离心率1e =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的强烈愿望.二、问题思索,协商会话主要资源辅助资源资源效用(1如何构造出到一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2利用几何画板做出满足上述条件的动点的轨迹1.联机讨论2.课堂BBS3.学生演示4.相关网页5.寻找帮助 (1利用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当离心率1e =时动点的轨迹,明确它的形状为抛线.(2给学生提供在线随时交流的自由环境,利用BBS,netmeeting 等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匿名登录,也有利于清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三、迁移创新,深化知识主要资源资源效用抛物线方程的推导,并得出标准方程,焦点,准线等抛物线的相关概念(1在得出离心率1=e时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然后应用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推导抛物线的方程.让学生注意到,用不同的建系方法,得到的抛物线方程繁简会不一样.通过比较,鉴别,得到形如22y px =的方程.实际上,它即为抛线的标准方程.(2此时的评价标准不再于能否得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分析的思维过程.四、课堂检测,巩固提高主要资源辅助资源资源效用在线检测在线检测释疑解惑(E-mail,BBS通过在线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弥补,同时提供一些思考题,给学生的深入学习留下空间,课后可通过电子邮件,论坛把课堂向课外延伸.・35・五、拓展延伸,体现个性主要资源资源效用参考资料,相关链接,最新新闻结合整合的辅助资源或自由搜索浏览可使感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形成开放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个性化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后记1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就是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很好地结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实现这种整合,当然要以网络为依托,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断、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2 教学设备60台电脑组成的星型局域网,腾图多媒体网络教室5.02(60用户几何画板4.03,netmeeting3.0, Graphmatica,一台高亮度投影仪.3 教学设计的再说明本教学设计的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用到的课程中的详细知识,如具体的提问问题,思考题,练习题,课后作业题等都放在学生的学习资源中,在教学设计中不再具体体现.参考文献[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规划研究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02增刊.福建中学数学编辑:《福建中学数学》编辑部(福建师大数学系 350007 fjzxsx@ (月刊印刷:福建师范大学印刷厂2003 年第2期发行:福州市邮政局(总第134期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所邮发代号34-9 二O O三年二月二十日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5-1084/O1 定价:2.00元。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介绍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课程中的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学科融合教学方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和兴趣。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1. 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教学设计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目标:1.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的现实应用场景来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例如,介绍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的案例,或者介绍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实践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使用编程语言来实现游戏规则,从而巩固他们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3. 项目研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将数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例如,学生可以合作设计一个数字化的数学测验平台,既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4. 跨学科研究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例如,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师可以共同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学生作业和考试,测试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2. 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估,评价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反馈和自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以继续改进教学设计。

结论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有趣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摘要: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在科学知识的蓝天下,展翅高飞;网络便捷、灵活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案例站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态的高度,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QQ聊天软件、网络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数学课上不仅学会了简单图形的设计,还学会了电脑绘图的的简单方法,并通过电脑绘图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运用QQ软件上传图片、网络搜索所需资料、图片、电脑绘图工具设计徽标、,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电脑的学习功能,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学课堂;画图工具;网络共享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在科学知识的蓝天下,展翅高飞;网络便捷、灵活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这样的思想,我在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小小设计师》一课中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设计艺术节标志(徽标),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特征。

由于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少,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所给的图案或徽标中抽象出徽标的特征,并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徽标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图案感知——网络深化——电脑画图——网络共享”等方法对该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二、学习目标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本文介绍了XXXXXX老师在八年级下册《制作图表》课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使用统计图表和管理数据的能力的教学设计。

首先,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研究、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研究的全过程,在完成任务的尝试、探究过程中,逐步提升其信息素养。

其次,本课程的教材是XXX教研室编著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制作图表》第11课,“数据处理”,介绍了“Excel”软件基本工具——数据图表的制作方法。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Excel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利用软件输入数据、计算数据、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并根据要求简单的分析数据。

教学目标设计包括使学生认识图表组工具选项组的组成,学会制作图表的方法,学会修饰图表的方法,学会编辑图表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图表和管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耐心、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是制作图表的方法和修饰编辑图表,教学难点是依据数学实际要求制作图表。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讲解法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教师准备的图表。

教学过程包括案例引入和新课讲授。

在案例引入中,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观摩数学课堂学过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图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以及制作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新课讲授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插入”选项卡的“图表”组的列出的常见图表工具和图表的类型,并布置任务让学生用柱形图显示“八(1)班学生信息表”工作簿“必修成绩”工作表中各门功课的平均分,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做一做步骤完成任务,并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Which subject has the lowest average score。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

2023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0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

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寺征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

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

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数列的极限》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数列的极限》的教学设计
了促 进学 生进行 有效 的合作 交流 .教学 设计要 有利 于学 生主动 参
从 而找 出最佳 解决方 案的一种 理论 和方法 。是将 学和 教 的原理 转 化 成教 学材料 和教学 活动 的方案 的系统化 过程 ,是一 种教 学 问题
求解 , 重与 问题 求解 中方 案的寻 找和决 策的过 程 。 侧
I 法 法 探1. 心 声】 教 学 新 .【
信 息技 术与课程整 合下 的《 列 的极 限》 数 的教 学设计
●吴 璋
摘 要 : 文探 讨 了什 么是 教 学设 计 以及信 息技 术下 的数 学 本
用过 程 中 , 促使 学 生把 所学 的 知识 掌握 得 更熟 练 、 更透 彻 , 学 生 使 的实践 能力得 到培 养和提 高 。 让学 生在 感受成 功 的同时 , 感受 到 也 自身价 值 的存 在 。 因此 应给 学生创 造 条件 , 励他们 把所 学知识 运 鼓 用到 生活 中去 , 为培养学 生的 实践能 力提供 广 阔的空 间 , 学生 真 使 正亲 近数学 , 让数 学真正 走进 学生 生活 , 在实践 与运 用 中实现学 习
数学 的价值 。
3 引导 自主探 索 、 作 交流 . 合
课 程的特 点及 具体 数 学教 学设 计的 策பைடு நூலகம் , 最后 通 过《 列的 极 限》 数
这 堂课 的具体教 学设计 方案 ,展 示 了 当代信 息技 术与课 程 整合 下
的教 学设 计的 突 出优 势的全过 程 。
关键 词 : 学设计 ; 教 基本 策略 ; 息技 术与课 程整合 ; 学设 计 信 教
教学 设计是 为 了实现一定 的教 学 目标 , 据课 程 内容 主题 、 依 学
生特征 和环境 条件 , 用教 与学 的原理 , 运 为学生 策划学 习资源和 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 学 改 革
信 息 技术 与数 学 学 科 教 学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 合
赵 西 荣
( 长安 区大兆街 道中兆学校
陕西 西安
700 ) 11 1
【 摘
要 】 作者认 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是普及信 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文章从信 息技 术与数 学课程 内容 、 数学课 程教 学形式 、 学 数
如在校 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 , 公布研究的课题 “ 在生 活中寻找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 时空界限 的特点 , 信息 技术融合 到数学 数学 ” , 将 等 让全校不同年级、 同班级的学生围绕选题 , 不 或个人或 结合 成 课程教学中来 , 充分利用 各种信息 资源 , 引入时代 活水 , 数学 教学 内 与 学 习小组 , 通过网络资源 , 查找有关 资料 , 师的指导下 , 在老 整理 自己的
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 应增加 新的教学 形式 。基 于这一 思考 , 趣。 有意识地让学生 自己去查阅 资米 或进 行社会调查 , 斗 把学习 数学由 课内 “ 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 ” 信 是我 国面向 2 世纪基 础教育教 学改革的 1 延伸到课外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 野、 丰富课余知识 , 同时还可 新视点 , 是~个长期而 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积极 倡导和 探索信 息技术 以培养学 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 , 力把信 息技术发展 的成果应 用到当代 教育 努 如教学《 简单的统计 》 , 时 一位 教师以网页 的形式设 计了如下 的学 实践 之中 , 逐步促进传统 教学方 式的根 本变革 , 更好地 完成课程 目标。 习计划 :、 1 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 通场景 , 启思 : 你用什 么方法 能概括 出 充分发挥信 息技术 的优势 , 为学生 的学习和发展 提供丰 富多彩 的教育 这个路 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2 页面显 示 : 正 统计或列表 环境和有力 的学习工具。使 学生的个性 得到最 充分的发 展 , 、 划 字 使教育 不 统计 ( 学生自由选择 并完成统计任 务) 、 。3 集体 交流 , 说说 你从这项统 再 是 “ 子印 造 厂 ” 模 。 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4 让学生在 网上收集 各城市人 均收入 、 国森 、 各 林 面积等信息 , 数据 , 整理 自己进行相 应的统 计 , 阐明统计 意图 。学 并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年、月、日》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

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以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为例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以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为例
现 师生 互动、人机 互动、读者 与作 者的互 动等。刺激幼 儿的
进行 幼儿 自由分 组表演 阶段,幼儿 自由结组 ,每 组 6 个人 ,
商量每个 人扮演 的角色。在接下来 的表演 中,大家还可 以互 换角色 ,比一 比看谁表 演得最棒 !在 幼儿表 演的过程 中,教 师巡 回指 导 ,适 时给予鼓励和 引导。通过 幼儿表 演 ,教 师启
程度 上 的 提 高 。
2 0 1 3 年7 月中 第2 0 期 ( 总第 3 1 4 期)
的感 悟,纷纷 跑 向自己的 “ 伞”下躲 避大雨。这种教 学方式 , 既提 高 了幼儿的 阅读感悟能力 ,又提3—
数学学 习活动充满乐趣 ,学 生在玩 中学、学中玩。
4教学重点 、难点
教 学重点 :平移和旋 转这 两种运 动状态 的特 征是本课 的 重点 ,要求学生能进行 区分和辨认。 教 学难 点:正确数 出平 移的距离。
如 斜拉桥 、缆车 、升 降机 、风车 、直 升飞机 等,使 学 生对所 学的知识应 用有 了一定 的 了解 ,也使 学生获得 了丰 富的感 性
球公 公的招聘会 又开始 了,你们 想不想也扮 演一次小 动物去
5巧 用 电子 白板进 行人 机互 动 ,提 高幼儿 的 实践 应聘 呢?师 生先进 行示 范表 演,请保育 员老 师先扮演地球 公 能 力 公 ,选 几名能力较 强的幼儿扮 演各 种小 动物进行表演 。然后
在 幼儿 语 言课 的教学 中,通 过 电子 白板 的交互 功能 ,实
小动物们 去哪里找伞 呢?幼儿根据 电子 白板上 的提 示和 自己
幼儿产生丰 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合提 高幼儿的 阅 读 素养 。 因此 ,在今 后的教 学中,笔者会进 一步探索和挖 掘提高幼儿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设计大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设计大赛

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一、活动背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因此,为拓展数学科学学院同学们的视野,为更好的培养新时代教师人才,数学科学学院学生会特此举办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比赛,旨在发掘同学们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兴趣,深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二、活动时间:2012年2月-2012年6月三、活动主办:数学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四、活动对象: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五、活动目的:提高数学科学学院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熟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软硬件环境。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体现数学对思维能力训练的特点,加强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教学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六、活动方案(暂定):1.比赛规则:参赛选手以个人或团队(每队不超过3人)形式报名参赛,参赛者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题展开课题研究,项目力求创意创新,内容不受限制,符合实际且与主题相关均可(例如可深入研究数学软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与应用,也可利用几何画板、maple、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教学课件的系列设计制作,或可创建数学教学网站、编写程序开发数学应用小软件、开发独立平台(如IOS与Android平台)上的应用程序等等)。

2.评选方式:大赛组委会邀请校内外共八名相关方面专家组成评委团对所有参赛项目进行评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

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

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

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

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交流反馈
③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作图验证
⑤再试一试
(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

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

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

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

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

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说明:这是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指明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推荐作业也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