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它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基本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其在食品中的传播和增殖方式;3.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4. 了解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理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和曲线2.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和控制-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杀菌和灭菌方法3.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指标- 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方法4.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传染病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

2. 实验:开展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等。

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主教材:1.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周志武,李红生,农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周志武,徐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资料:1. 《食品微生物学》王小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概论》张月霞,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六、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堂练习成绩。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代谢、 遗传变异以及与食品成分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食品安全、食品发酵、食品保藏等 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保障人类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了解食品中常见微
生物的种类、特性和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 生产、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的实际问 题,具备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相关领 域工作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创新精 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理论授课、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三个 部分。理论授课主要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和原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 能和动手能力;课程实习则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或 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04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
Chapter
食品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途径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设备、工具、 容器和操作人员等都可能成为微 生物污染源。
不适当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可能导 致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
原料污染 加工过程污染 包装材料污染 储存运输污染
食品原料在生长、加工、运输和 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 。
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若未经严 格消毒,可能携带并传播微生物 。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导致 食品成分分解,产生异味 、异色和毒素等,使食品 失去食用价值。
传播疾病
某些微生物如致病菌和病 毒等,可通过食品传播疾 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食品微生物学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之一,为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

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概况、食品微生物的形态、营养和生长特性、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技术等。

通过学习食品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检验技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生产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课程,为很多专业主要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 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 授课手段:板书、多媒体、视频、网络等。

六、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2)理解微生物的分类。

(3)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微生物的命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与食品(包括食品生产与安全)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与展望第三节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四节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伯杰氏手册》简介;《系统手册》提要。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背景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包括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食品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2. 熟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3.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影响;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规。

三、教学大纲1.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1.1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1.2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1.3 食品微生物管理2.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2.1 微生物生长曲线2.2 营养与生长条件2.3 微生物繁殖方式3. 食品微生物生态学3.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3.2 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变化3.3 微生物生态系统与食品安全4. 食品微生物分类与特征4.1 嗜氧与厌氧菌4.2 革兰氏染色与形态学特征4.3 食品相关微生物的生理特征5.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5.1 微生物致变质因素5.2 微生物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5.3 食源性病菌与食品安全6. 微生物检测方法6.1 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6.3 快速检测方法与新技术7. 食品微生物安全管理7.1 认证体系与质量标准7.2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与管理7.3 食品微生物法规与标准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取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教学策略,通过授课、案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未来的工作和学术环境。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同时对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规则;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安排作业1次。

复习与作业要求: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

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其常用的量度单位是什么?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试从这些特点的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在实践中的意义。

3.简述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4.简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5.什么是种?什么是种群?6.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命名。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总学分值:总学分:2学分,其中理论2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先修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根据课程特点,理论课部分主要讲授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生态,各类食品上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和各种食物中毒,食品保藏的原理及方法等。

微生物实验技术部分主要开设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学分析基本方法等。

该课程是粮食、食品加工、储藏、食品安全检验,饲料加工、储运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微生物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

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⑴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⑵细菌的细胞结构(详讲)①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与功能、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机理。

《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微生物检验常规试验预备(4个学时)[目的与要求]1.熟悉菌落总数测定和大肠菌群检验所需的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熟悉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

2.熟悉玻璃器皿的包装与干热灭菌方法。

[主要内容]:1 研钵、剪刀、镊子、吸管、平皿的包扎与干热灭菌。

2 实验所需培养基(营养琼脂、EMB 琼脂、乳糖胆盐发酵管)和生理盐水的配制、分装、包扎和高压蒸汽灭菌。

1)配制700 mL 生理盐水(0.9%NaCl ),分别分装与5 个盐水瓶,每瓶90 mL;分装18 支试管,每管9 mL 。

2)配制乳糖胆盐培养基(发酵管)200 mL,并分装于小试管各3 mL ,每管中加入一个充满培养基的小倒管,注意一定不能有气泡。

(配方:2%蛋白胨,0.5%猪胆盐,1%乳糖,调pH7.4,然后加入0.4%溴甲酚紫 2.5ml/100ml )3)配制普通琼脂培养基400ML ,分装于2 个三角瓶。

(0.5%NaCl ,1%蛋白胨,0.3%牛肉粉(膏),pH7.4,琼脂粉 1.5%)4)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300 mL。

(配方:蛋白胨1%,NaCl 0.5%,牛肉膏0.3%,pH7.4,琼脂粉1.5%,加热溶化后加入乳糖1%、2%伊红水溶液2 mL/1000 mL 、0.65%美蓝1 mL/1000mL)5)TTC 培养基(1)2%乳糖发酵管40 支,每管 2.5ml(2%乳糖,2%蛋白胨)。

(2)TTC 培养液100ml(2%蛋白胨,1%Nacl,1%Na2HPO4.12H2O,0.4% 十二烷基硫酸钠,PH7.4)(3)灭菌后加10%TTC8ml 后分装于(1),每管加 2.5ml。

6)DC 培养基(0.5%蛋白胨,0.5%Nacl ,1%乳糖,0.3%K2HPO4.3H2O ,0.2%柠檬酸铁铵,琼脂粉0.7%)溶于水后调PH7.2,加入10%去氧胆酸钠1ml 及0.4%溴麝香草酚兰 1.6ml。

[思考题]1 配制培养基时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2 使用高压灭菌器和恒温干燥箱的注意事项?实验二菌落总数测定(4个学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试验要求掌握食品的菌落总数测定的方法,菌落计数和报告方式,以及经常食用的各类动物性食品的菌落总数标准。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Food
课程编码: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 2.0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制订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根据《食品微生物》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食品专业的特点制定该实验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在微生物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门具有独立操作和技能的必修课,主要起到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是微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概括性的学习。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所开实验课中的基本操作技术及相关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
1)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
2)无菌操作技术
3)消毒灭菌技术
4)合成培养基技术
5)细菌培养操作技术
6)食品采样及微生物学主要指标检测技术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80学时,实验课学时32学时
教学形式:在实验前学生要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

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做针对性的指导,由学生自行完成具体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实验课报告情况及最终考核成绩综合评分。

其中实验报告占50%(其中技能操作考核占50%)。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
七、教材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李平兰、贺稚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