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期末复习最新重点
宪法学期末复习题

宪法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民定宪法是指由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方式通过的宪法2、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4、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利属于人民,国家的代表机关即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规定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只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集中同意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6、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选举为人民代表机关代表或某些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的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某些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利。
7、特别行政区是指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8、私营经济是指私营企业,它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9、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10、国家机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二、填空题。
1、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每一选区可以选出数名议员的选举制度称为大选区制。
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宪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宪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宪法知识点总结:第一,宪法的起源和意义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国王或国家元首制定了一些法律和规则,用来约束和规范国家行为。
宪法的意义在于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帮助建立了一个稳定和有秩序的社会。
第二,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宪法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所有的法律和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宪法规定了政府组织和权力的分立,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第三,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制定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一般由宪法制定机构制定,并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或公民投票通过。
宪法的修改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一般由宪法制定机构提出,并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或公民投票通过。
第四,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包括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的修改和解释等内容。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实现了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五,宪法的作用和意义宪法起着国家的基本法律作用,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依据,规范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宪法的作用在于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第六,宪法的发展和改革宪法的发展和改革是宪法领域的重要问题,宪法的发展是适应国家发展和变革的需要,更新宪法的内容和原则,完善宪法的制度和机制。
宪法的改革是为了保持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解决宪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完善和发展宪法的内容和原则。
总之,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帮助建立了一个稳定和有秩序的社会。
宪法的性质和地位、制定和修改、内容和作用、发展和改革等问题都是宪法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宪法》知识点总结

《宪法》知识点总结一、宪法的起源和含义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是国家根本法律,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行使的依据,是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法律规范。
2. 宪法的起源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最早的现代宪法是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
在世界各国,宪法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并成为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
二、宪法的主要内容1. 宪法的性质宪法的性质是基本法律文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和行使的依据,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政府机关和公民都具有约束力。
2.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通常包括宪法的序言、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的机构和职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三、宪法的制定与修改1. 宪法的制定宪法的制定通常是由宪法制定机关组织起草,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通过公民投票或者国家机构审议,正式颁布实施。
2. 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需要严格的程序和条件,通常需要通过立法机关提出修改方案,经过公民投票或者国家机构审议通过后才能进行。
四、宪法的基本原则1. 宪法的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宪法的核心原则,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
2. 宪法的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政权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利参与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关的活动。
3. 宪法的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行政机关和执法机关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
4. 宪法的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或者侵犯。
五、宪法的主要内容1. 宪法的序言宪法的序言通常包括国家的基本立场、宪法的目的和原则等内容。
2. 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的基本制度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的领土、国家的主权等内容。
3. 国家的机构和职权国家的机构和职权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国务院、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等内容。
4.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公民的社会权利及公民的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宪法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法规,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
以下是宪法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如人民主权、依法治国、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等原则。
2. 国家组织和权力制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权力的分立等。
在权力分立方面,宪法通常规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主要权力机关,以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财产权等。
同时,宪法也规定了公民应承担的义务,如守法、纳税、保卫国家等。
4. 国家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包括国家的性质、政体、国体等。
例如,宪法可以规定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国等。
5. 地方自治和分权:宪法通常规定了地方自治的原则和方式,保障地方的行政管理权和立法权。
这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分权和地方自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6. 宪法修正和宪法解释:宪法一般规定了修宪和宪法解释的程序和条件。
修宪通常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和程序,以保证宪法
修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宪法解释则是指对宪法具体含义的解释和解释权的行使。
总之,宪法是指导和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对于公民来说,了解和遵守宪法是维护自身权益、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
宪法必考知识点归纳

宪法必考知识点归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以下是宪法必考知识点的归纳: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
- 宪法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总纲,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体现了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 宪法的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法治原则: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 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
- 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参加国防建设等。
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 各国家机构按照宪法规定行使各自的职权,相互制衡,共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宪法的实施和监督- 宪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都有责任保障宪法的实施。
- 宪法监督是通过法律程序对宪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宪法得到正确实施。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和解释其他法律的基础。
宪法的国际意义- 宪法不仅是国内法律体系的核心,也是国家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宪法的学习对于理解国家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宪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国家的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宪法 名词解释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实际上是指国家机关的组织体系,或者说是指国家机构的内部构成形式。
P1202.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P2303.检举权:就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
P2604.宪法关系:也称为宪政法律关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立宪社会最为基本的政治秩序在法律上、尤其是在宪法上的表现。
P1345.政党制度:是有关政党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和活动,特别是有关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各种制度的统称,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P323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P1027.宪政:“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是在“立宪政体下,统治阶级的成员都平等的参政,即实行民主政治。
”P1728.宪法的实施: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进而将宪法规范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
P3389.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它是宪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秩序。
P38610.国家机构:国家借助国家权力为实现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职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宪法的界定(一)西方学者界定1. 实质意义的宪法2. 形式意义宪法(二)我国学者的界定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 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其他介绍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这里“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宪法的本质,“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主要特征(一)宪法是“公法”(二)宪法具有授权性(三)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四)宪法是“基本法”(五)宪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六)宪法无所不在宪法产生和发展:外国宪法(一)英国宪法产生和发展(二)美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美国立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各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2、《联邦条例》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三)法国宪法产生和发展(四)苏俄宪法历史条件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最后,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宪法(一)、近代中国宪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发展1.清朝立宪运动(1895—1911)1、从戊戌变法到五大臣出洋考察2.《钦定宪法大纲》3. 《19信条》4.总结(二)尝试立宪(1912——1926)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 天坛宪草3. 中华民国约法4. 中华民国宪法5.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运动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2.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3. 《中华民国宪法》(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五)人民共和国时期立宪运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六)对现行宪法的修改(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共2条。
宪法知识点汇总-法律类

宪法知识点汇总-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宪法的概念和特征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制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人权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权力制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国家的基本制度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义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务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111 宪法的特征111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宪法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等等。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普通法律要求更加严格。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
◆2。
宪法规范同普通法律规范相比较,具有哪些特点宪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宪法规范的特点:⑴原则性: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所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因此,宪法规范通常只确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
由宪法规范的原则性所决定,还引申出它的较强适应性和无具体惩罚性的特点。
①较强适应性:宪法规范能够在较长的历史阶段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需要经常的修改。
②无具体惩罚性: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其大部分条款缺乏强制执行的制裁程序和具体的惩罚内容。
)★宪法司法化: 即宪法在司法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它指社会主体在穷尽了宪法以外的一切法律救济手段之后,仍不能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该主体可以依据宪法有关条文提起诉讼,法院亦可直接以宪法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
宪法期末复习最新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宪法概念: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果实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特征:一、法律特征:1、在内容上,规定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其效力是最高的。
②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二、实质特征: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本质特征:1、从产生来看,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内容来看,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来确认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确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各项基本制度。
3、从发展来看,宪法随着各时期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宪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一、原则性: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由原则性所决定,引申出它的较强适应性和无具体惩罚性。
①较强适应性:指宪法规范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不至于经常出现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形。
②无具体惩罚性:指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看,宪法规范中的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似乎并不完整。
宪法规范往往不具有司法上的直接适用性,即在具体办案中一般并不直接将宪法规范引以为据。
二、最高性:指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由最高性的特点,引申出广泛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①广泛性:指宪法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领域中被认为是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都由宪法作出明确的规定。
②纲领性:指宪法规范中还包括诸如尚未实现目标的那种并非现实存在的纲领性内容。
宪法重点(完整版)

宪法重点(完整版)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第一节宪法的概念1宪法的定义: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宪法的形式特征: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有最高法律效力3宪法的实质特征(理解它的限制和保障):1)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核心)2)对国家权力的限制4宪法的渊源:成文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第二节宪法的分类(*)1宪法的传统分类(强调分类标准)1)成文宪法、不成为宪法:据宪法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2)刚性宪法、柔性宪法:据宪法的法律效力和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民定宪法:据制定宪法的主体为标准。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1法律原则与宪法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掌握什么是主权):主权,指一国对内外事物的最高以及终局的决定权与处理权。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国民主权原则,解决国家权力即主权的归属问题。
3基本人权原则(掌握定义):人权=公民权利=基本权利,指每个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包括生存权、发展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经济社会文化权。
4法治原则(确立时间)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修宪,在第五挑中增加1款,作为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第四节宪法效力1概念:指宪法的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对整个国家生活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第五节宪法与宪政(*)1宪政的概念:宪政的本质是限政,即有限政府,它指向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
2)宪政主义者承认主权在民的必要性,但怀疑民主政府保护少数人和异己分子的权利的能力,也不相信民主政府有自我节制的能力。
必须通过宪政来保护少数派的利益。
宪政主义者不否认民主程序的合法性,但拒绝程序至上。
当然,宪政主义有其局限性和风险性,过多的限制会致政府瘫痪。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第一章宪法基本原则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原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国家的根本精神等。
在宪法的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国家的根本制度保障。
国家的根本原则还包括国家的根本任务。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统一、民主、发展。
这三个任务是国家在治理中需要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统一是指国家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国家的稳定。
民主是指国家要依法办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发展是指国家要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此外,国家的根本原则还包括国家的根本精神。
在中国宪法中,国家的根本精神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坚持这些精神,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宪法权力机构在中国宪法中,宪法权力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这些机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国家主席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外交事务。
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和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的日常事务。
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负责审判最高法院的一审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最高检察机关,负责检察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案件。
这些宪法权力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国家治理的各项事务。
他们的合作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宪法基本权利宪法基本权利是宪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和组织在国家的治理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包括人权、公民权利、民族权利、地方权利等。
人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宪法的十大知识点总结

宪法的十大知识点总结宪法通常包括宪法的性质、宪法的内容、宪法的形式、宪法的起草、宪法的修改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宪法做一个详细的总结。
一、宪法的性质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文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最高法律地位。
宪法是最高的法律文件,所有其他法律及法律行为都必须符合宪法规定。
2.基本法律原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及其职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国家的根本制度等,是国家政治、法律、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
3.长期稳定性。
宪法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会随着政府的更替或其他临时因素而发生大的变化。
4.权威性和约束力。
宪法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任何组织、团体、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5.宪政原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机构的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了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运行。
二、宪法的内容宪法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基本制度。
如国家的政权机构、国家的领土、国家的宗教、国家的语言、国家的国旗国徽等。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如公民的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知情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私人通讯自由、财产权等。
3.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如国家的政府机构、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监督制约机制等。
4.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如国家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国家的社会安全制度、国家的教育制度、国家的文化体制等。
5.国家的法律根据。
如国家的法律主体、法律的制定程序、法律的宣布、法律的实施等。
6.国家的对外关系。
如国家的对外政策、国际条约、国际法等。
三、宪法的形式宪法的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的起草。
宪法的起草一般由专门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或宪法起草小组负责,其成员一般由法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等组成。
2.宪法的拟定。
宪法的拟定一般分为初稿、修改稿、定稿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宪法的考点50个

宪法的考点50个1、宪法的本质:2、宪法的基本特征(法律特征):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法:4、宪法规范是否具有制裁性?5、宪法的重要分类:6、协定宪法:7、宪法与宪政8、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体现:9、宪法渊源的发展趋势:10、最早系统地提出制宪权概念的学者是:11、我国的制宪主体和制宪机关12、现行宪法重要修改点(31条修正案):13、我国宪法发展趋势:14、宪法的基本原则:15、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16、人权在本质上属于什么17、宪法的作用:18、我国只有宪法典具有最高法律效力?19、宪法的渊源:20、宪法的结构:21、宪法规范:特征、分类等22、宪法的效力:23、国家的基本制度包括:24、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25、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7、社会主义公有制:28、非公有制经济:29、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30、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1919《魏玛宪法》及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31、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特征:包括哪些3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3、国家结构形式:34、选举制度:35、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法律制度:涉外事务:武装力量:人事任命:立法方面:司法权:基本法解释:基本法修改:财政:就职宣誓制度:居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政治体制36、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行政长官:行政会议:立法会:立法会职权: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香港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关系3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任职规定:自治权:自治州和自治县总结:自治区总结:对外交流38、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自治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权机关。
《宪法》第30条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但不干预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委会决策机制和工作原则: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居民委员会:39、我国的国家机构:40、我国国家机构的五大原则: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和地位: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全国人大的五大职权:全国人大投票【选举】的: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地方人大与全国人大关系42、全国人大常委会性质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43、全国人大各委员会——9个专门委员会类型:工作全国人大临时调查委员会:44、全国人大代表人身权受特别保护45、国家主席地位;职权:46、国务院地位:领导体制:会议制度:职权说明:国务院部委设撤并:审计机关:47、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4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员任命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个别任命政府副职领导人派出机关49、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基本权利的主体:基本权利的限制:基本权利与人权: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50、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宪法实施的特点:我国宪法的修改程序:宪法的解释:解释的原则: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和保障:。
最新电大【宪法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宪法学》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是什么?(1)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规定的内容不同;(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不同;(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不同。
宪法规范的特点是什么?(1)宪法规范是最高的法律规范;(2)宪法规范的包容性和概括性;(3)宪法规范的制裁性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宪法的作用有哪些内容?(1)宪法对于组织和规范国家权力的作用;(2)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3)宪法对实行法治的作用;(4)宪法对经济的作用;(5)宪法维护国家的统一。
宪法实施的监督包括几方面的内容?(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与行为的合宪性;(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
宪法实施监督的方式有几种?(1)事先审查;(2)事后审查;(3)附带性审查;(4)宪法控诉。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实现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
它确认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家性质,这比《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有所发展;它规定了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四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肯定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建国以来政权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规定了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宪法期末复习提纲

宪法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宪法概论1.宪政含义:是指经将宪法条文具体实施在国家的生活之中,也就是通过实施宪法,使得宪法条文的拘束力能够有效形成国家的组织、拘束国家权力的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指导与确定国家发展的方向。
(以宪法为依据,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宗旨,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进行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形式。
)2.实现宪政的条件:⑴经济方面: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产阶级;稳定的社会,差距不大;纳税和宪政⑵社会意识,文化传统、习惯;公民教育和人权教育⑶在政治上有一些基本共识(民主自由体制),分歧不大⑷相互的妥协,而不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协商政治。
共和,利益和诉求不同的人们共存。
3.国家机构权力分立、制衡的含义:分立与制衡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各自相互牵制的协调。
权利分化的功能主要在于分散权力的决策中心,消极的限制权力的范围,而制衡的功能则在于在权力之间“对权力行使一套积极限制”。
所谓分权制衡,是指将权力按一定标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由相应的机关分别依法掌握和运用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使权力不致因过分集中而危害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一种制度化措施。
4.宪法的基本原则(价值):①分权,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②民主,从简单的多数决到审议式的民主③权力与自由5.我国历次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1982年宪法通过之后经过了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根本政策的转型相联系。
⑴1988年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⑵1993年:明确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⑶1999年:建设法治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反革命”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⑷2004年:确立了土地征用或征收的补偿制度;鼓励、引导私营经济发展;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宪法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提要总体要求:应当通读宪法学教材和宪法学讲义,领会教材和讲义所提示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读1982年宪法文本,把握1982年宪法、四次宪法修正案的基本规范和制度内容。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3、不成文宪法;4、柔性宪法;5、钦定宪法。
第二章宪法渊源和结构1、我国的宪法性法律;2、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渊源和不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渊源。
第三章宪法的历史发展1、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2、近代宪法的发源地;3、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4、美国宪法;5、清末的宪法性文件;6、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8、现行宪法、四次宪法修正案。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第五章宪法关系——1、宪法关系的范围。
第六章宪法与宪政1、宪政的概念;2、宪政的本质规定性;3、判断宪政的基本标准;4、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路径选择。
第七章宪法的制定1、我国的制宪机关;2、我国制宪权的行使。
第八章宪法的修改1、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关系;2、修宪权的性质;3、我国的宪法修改机关和修改程序。
第九章宪法解释——1、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关。
第十章宪法变迁1、宪法变迁的概念;2、宪法变迁的途径。
第十一章宪法监督理论1、世界各国宪法监督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国家;2、美国违宪审查权的确立方式;3、宪法监督的主要方式;4、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5、我国的宪法监督模式、宪法监督机关;6、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第十二章国家性质1、我国的根本制度;2、我国的国家性质;3、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4、爱国统一战线;5、宪法关于教育制度的规定。
第十三章国家形式(上)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简要特点及其代表国家;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笔记

一、宪法概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自1954年颁布以来,我国宪法历经四次修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正。
2023年,我国宪法迎来了新的修订,以下是关于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一些笔记。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1. 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 社会主义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3.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4.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1. 国家制度(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机构: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
(2)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宪法概念: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果实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特征:一、法律特征:1、在内容上,规定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其效力是最高的。
②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二、实质特征: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本质特征:1、从产生来看,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内容来看,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来确认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确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各项基本制度。
3、从发展来看,宪法随着各时期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宪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一、原则性: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由原则性所决定,引申出它的较强适应性和无具体惩罚性。
①较强适应性:指宪法规范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不至于经常出现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形。
②无具体惩罚性:指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看,宪法规范中的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似乎并不完整。
宪法规范往往不具有司法上的直接适用性,即在具体办案中一般并不直接将宪法规范引以为据。
二、最高性:指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
由最高性的特点,引申出广泛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①广泛性:指宪法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领域中被认为是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都由宪法作出明确的规定。
②纲领性:指宪法规范中还包括诸如尚未实现目标的那种并非现实存在的纲领性内容。
③相对稳定性:指就宪法规范与普通法律规范相比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为了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修宪规定了特别严格的程序。
由于宪法内容上比较原则概括,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经常发生脱节或过时的现象。
因此,宪法规范便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节宪法原则:亦称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指宪法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维护公民权利时所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与准则。
1、人民主权原则: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我国宪法也同样接受人民主权的思想,并且体现在制度和组织上:①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③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基本人权原则:所谓人权就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法治原则:实行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法律是国家和公民的最高活动准则,任何国家机关、政党和团体、公民包括国家领导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任何权力都必须有法律的依据,而对公民权利的任何限制也都必须源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权力制约原则:权利制约原则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关于分权和制衡的理论。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当归属于三种不同的机关来掌握和行使,以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在人民内部虽然存在利益上的差别,但却不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与劳动的对抗,以及各个资本家利益集团的矛盾和争斗。
因此,社会主义不能采取“三权分立”作为权利制约原则的具体形式。
第四节宪法的功能:1、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巩固国家政权。
(政治角度)2、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角度)3、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思想文化角度)4、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
(法治角度)5、保障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保障人权的角度)宪法的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1、宪法自身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个前提条件。
2、政治是否稳定,社会是否安定,是宪法能否切实实施并发挥实际作用的重要因素。
3、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增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普通立法是否完备,则是宪法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宪法实际作用的重要因素。
5、人们的法律意识是否普遍得到增强,是实行法治的重要因素,也是宪法能否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上的因素。
第五节宪法保障措施:1、宪法解释2、违宪审查3、宪法修改宪法修改: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和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修改的提案主体: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宪法解释:指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依据立宪精神对宪法规定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用意所作但并不详尽具体,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差异,需要作出解释。
2、宪法规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当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又不便对宪法作出修改时,就需要对宪法作出解释,以避免产生不同的看法。
3、宪法的条款本身不够明确,需要作出解释,以便统一贯彻实施。
违宪审查: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法权利和自由。
宪法惯例:指国家的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涉及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根本问题,且由公众普遍认可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
是不成文宪法的主要结构之一,构成宪法的重要渊源。
第二章宪法产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②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
④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
第三章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
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两个方面的内容。
4、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
政党概念:政党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为了共同利益,以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利的运动而由其先进分子建立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政治组织。
第四章政权组织形式:是政体的下位概念,是指国家权利在国家机关间的配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机关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同一级国家机关间的关系和上下级国家机关间的关系。
高中老师说,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指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由人民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再由各级权利机关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这些国家机关要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人大制度的特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人民同国家的关系,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突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机关地位。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代表机关采取一院制的组织形式。
人大制度的优越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管理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力,有效地进行国家管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科少数民族能够参与管理国家,有助于民族平等的实现。
选举制度的含义(我国):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制度。
我国选举制度的特点(我国):①实行民主集中原则②采取低于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相结合的制度③重视对选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我国):①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②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③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④无记名投票的原则⑤重视选举权的保障选举程序(我国):划分选区、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公布选举结果和对代表的罢免以及补选等程序。
第五章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国家结构形式则是国家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政治制度或政治形势,即国家的政治阶级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间关系的制度。
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必要性:1、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历史的必然。
2、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选择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3、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4、我国所处的外部条件,要求采取单一的国家结构形式。
地方制度的含义:地方制度是与中央政治制度相对的一种国家制度,他指的是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或自治团体的国家组织、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程序的法律、政策、惯例等的总和。
我国地方制度的种类:按行政区域(地方)实行地方制度的不同,可将我国地方制度分为普通地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制度和特别地方(行政区)制度三种不同形体的地方制度。
在为我国普通地方,包括省、市、县、乡、镇等地方,特别地方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我国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基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解决民族问题,它是指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地方国家事务和民族地方事务,以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一项制度。
特别行政区的含义:它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在我国领土范围内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地方。
第六章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即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制度是指宪法确定的调整国家基本经济活动的一系列原则、规则与政策的总和。
我国宪法所确认的经济制度的特点:1、宪法通过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的。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国有经济的概念: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并实行按劳分配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