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3]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4]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
[5]城市的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当的分工。
[6]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7]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8]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9]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社会区:是指,也是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1]城市感应空间: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来解决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
[12]城市经济区: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3]城市引力模式:两个城市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
[14]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既既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的人口聚居点。
[15]城市社会空间:指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简答题一、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1、1920年以前,城市学属于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课程试题选编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答题要点: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答题要点:1)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2)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3,空间分析学派答题要点: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再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答题要点: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5,卫星城答题要点: 1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答题要点: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标准版).doc
一.名词解释: 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一一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彖,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镇体系:一个和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试论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条件。
答:①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城市化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城市化含义包括: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3.乡村城镇化: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一、1920年以前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二、1920-1950年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
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大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重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屮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木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doc
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定义城镇的标准:(1)单纯用某及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夏县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结构两个指标作为标准5.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6.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7.影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其实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不外乎这两个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a.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b.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c.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
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d.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条件:a.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
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b.地形与城市的形成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①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②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③注重城市化研究;④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P15第一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⑶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P20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4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⑴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⑵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⑶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⑷规模特别庞大。
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P254、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理学的三级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研究内容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欧美国家:城市地理学完完全全划归为社会科学。
一、中国古代城、市和镇“城”:城池、城郭,防御设施;防御野兽和敌人“市”:商品交易场所;市井建制市--------一级行政建制单元二、现代意义的城市和城镇1.景观意义上--------相对于乡村广义:乡村以外的城市型聚落;城市=城镇狭义:行政建制差别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市的建成区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镇的建成区2.行政意义上---------建制市、建制镇聚落( settlement) :就是居民点,居民点有大小、等级和功能差异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态(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物质构成、职能、生活方式、人口素质…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是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功能地域我国行政建制----3+1级行政建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自治县、旗、…)乡(镇、街道办、苏木、…)地级市:市管县行政地域: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设置市、镇和乡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城市的行政地域:建制市的行政地域,即建制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的实体地域1.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城市建成区2.城市实体地域:具有城市景观的地域3.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的功能地域1.城市功能:行政、经济、文化等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商业、就业、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3.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都市区(1)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2)源于美国(3 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城市地理学复习总结.doc
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2•研究的任务:揭示合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5)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木文来源;(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冇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点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IW•物馆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屮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索质等的不同。
2、城市地或:行政地威、实体地或、功育她或城H功能地1 或:都山区大都市带、都由酬区、都市群、都山圈、躺密集区。
3、M SA即都市统计区,是•个定量表示都市区的方法,一个MSA由屮尤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细克4、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6.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2 )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人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占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人U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呆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lli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锁。
农2 — 1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人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一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一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中纬度一一降水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1.集中在气温适中,乂冇适度降水的屮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
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爲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
四、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索制约。
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界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冇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究、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廈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般枢纽、次耍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端点位置:城市只冇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为满足广人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训、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2.城M化的基本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3.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A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转变)B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变)C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地域转变)D城帀化是城帀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生活方式转变)E城由化是生产要素在城M集聚的过程。
F城市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张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美]弟里徳曼城市化过程划分:城市化I: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的集中,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训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是物化了的实体过程。
城市化II: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威扩展过程。
是精神的抽象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a.按照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关系划分。
同步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趋于一致,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的同步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产品基本相适应,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城市化道路。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农村人口大虽涌入城市,并且进入大都市, 城市就业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形成大量的失业人口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口,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V工业化水平:滞后城市化b.按照城市化物质耍索转变与非物质耍素转变的组合关系划分。
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乂有城帀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物质性转变与菲物质性转变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有城市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的地域扩散。
即只冇表面物质性转变而没冇实质的非物质性转变。
逆城M化(郊区城市化):指城区人口向郊外迁移,因同传统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方向正好和反,因此叫逆城市化§ 2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
第-•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一农产品的剩余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一农业人口的剩余二经济増长与城市化(大题)1.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相互促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现代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工业化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 使小城市变为大城市(城市化)。
同时,城市人口的集屮(城市化)又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品与劳动力市场。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现彖在城市化第二阶段非常明显。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同步城市化城市化水平V工业化水平:滞后城市化[美]诺瑟姆于1979年提出城市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人,市场交换频率在加快,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的耍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跨国公司增多,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进一步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城市科教文卫服务的要求不断捉高。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Z间而对面的交流,使第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人规模的迁郊,而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人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帀的主要就业部门。
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越咼。
3.经济増长与城市化(p63图4-1)(1)经济増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別:区别: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増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
实现持续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全而的増长。
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没冇经济増长是不对能冇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卜•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Z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币化水平提高无疑会加速经济增长。
三乡村一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人口移动:包括移民和人口流动,都会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的增减变化,以及它们的劳动力的结构。
人口流动:包括人口在地区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人口迁移:指人口山一个行政区单位迁至另一个行政区单位K期定居。
伯格提出“推一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移民的推力主要來H与那些促成人口外迁的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
原因:战争、宗教与种族歧视、政治迫害,其处境一般是非常悲惨的。
移民的拉力则主耍来源与某些地区所拥有的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因素。
拉力因素也是由多种政治、经济、社会与自然因素造成的。
关于负面选择和正面选择负面选择是指某些闲难地区为了促使区域经济起飞所作出的一种移尺选择,鼓励人才迁入,减少人才外流,同时帮助那些老弱或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壮工外迁。
正面选择则正好相反,在那些欣欣向荣的兴旺区域,政府会指定政策鼓励人才迁入,限制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无一技Z长的壮工迁入,这种移民选择被称为正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