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治制度比较共59页

合集下载

中日两国锁国政策比较

中日两国锁国政策比较
の流行に見られるよう に、ヨーロッパの植民地にならなかった アジア諸国の中で、これだけヨーロッパ の学問が広まった国はない。清朝中国で は、北京にキリスト教宣教師団が滞在し ていたが、中国人の華夷思想からか、専 ら宣教師が中国語を習得し、中国人が ヨーロッパの言語を学習することは少な かった。李氏朝鮮では、清朝中国から間 接的に西洋の技術を採用しただけである。
中日両国の鎖国政策の 中日両国の鎖国政策の似ているところ
禁教
• 1723年(雍正元年) ,因与罗马教廷间有 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 热化,清朝政府开始 禁教,不许外国传教 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 ,被视为锁国的一部 分。 • 1612年(慶長17年) 天領でキリスト教禁 止令を発令した。 • 1613年(慶長18年) 禁教令が全国に及ん だ。
• また、歴代の皇帝は、自己の統治を維持 するために、国内に、朱子学を国学の位 置にして、朱子学に相違した思想を全部 禁じて、愚民の政策を実施した。 • 以上の比較から、日本の鎖国政策は最後、 明治維新の準備をしたが、中国は侵略さ れた歴史を切り開いたことは必然ではな いかと思う。
参考文献
• 1.维基百科---锁国 • 2.《 对历史上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思 考》 李建钢 • 3.《中日闭关锁国政策异同论析》 • 4.《17世纪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中的开放 性》 李晓燕
• 又、平和が長く続いたことで国内が一体 化すると共に地域産業や金融も発達し、 これも現代に至る経済発展の基礎にも なった[8]。更に、今日世界的にもてはや される日本文化のかなり多くの部分(俳 句、園芸、近世邦楽、文楽、歌舞伎、浮 世絵、根付、日本料理、和菓子、陶磁器、 漆芸、服飾など)が、この鎖国時代に生 まれ、あるいは発展、確立したものであ る。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 海 国 图 志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阶级性质 中
地主阶级 维护专制
投入 力量
内容 涉及面
民众 参与
改革 特点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全面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 Nhomakorabea 整体 行为
林、魏 (洋务派) 光绪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之我见》,在班上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全方位学 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中国始终保持和维护封建统治, 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 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 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 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

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

第38卷第2期武夷学院学报灾。

1.38晕。

.2 2019 年 2 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Feb. 2019近代化前夜中日政治结构比较鞠月明(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清代与江户时代分别是中日两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近代化的改革中同属东 方封建专制国家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政治结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会发挥优越的自我调适功能,比较中国与日本的 近代化前夜政治结构的差异,有利于更加深人的探索日本近代化的经验、模式和教训,为中国新时代下深化行政体制改 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借鉴。

关键词:君主专制;幕府体制;政治结构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9)02-0021-04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中国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大 抵有:光绪缺乏实权,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抵制、满汉冲突、士人阶级的利益受损、新政缺乏整体统筹 以及袁世凯的背叛。

毋庸置疑,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 的解释力。

但是,处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同样矛盾重重: 天皇大权旁落,遵攘派与攘夷派之间、强藩与幕府之 间、朝廷中公武合体派与尊攘派之间的多重争斗等,然而相似的改革背景,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 中原因不仅限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本身,更是历史 的、具体的变革背景之间的差异。

对此刘金才指出:野在 迄今有关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无论是将其视为外源 性西化的产物还是视为内源性革命的结果,都几乎无 争议地将其主要成因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变革。

然 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任何社会的变革 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无论从表象看是多么突发的变 革,都必定是其内部事物的渐进解构,进而向前发展 的结果……毫无疑问日本明治维新不是突发的,它应 该是受被称为日本前近代的德川社会内部矛盾运动 的推动使诸封建事物渐次解构,进而向近代资本主义收稿时间:2018-10-29作者简介:鞠月明(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摘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却表现出大量共同性,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例如哲学体系中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信徒提倡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实现“仁义”,孟子主张“仁政”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通过上述文化思想世世代代的教育和熏陶,两国的政府官员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不受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也表現为表现为孝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顺从上级;忠诚——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集体、遵纪守法等。

此思想自然影响到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关键词:政治体制;共同性;政治制度。

一、中日两国儒家思想观比较(一)中国的儒家思想观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冲击,儒家哲学堂而皇之地回到了中国社会。

我国的政治改革是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马列主义、集体主义、雷锋精神受到冲击,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拜金主义泛滥,社会出现道德真空和信仰危机。

因此传统的儒家思想自然地回归到中国社会富裕起来了也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否则是大逆不道。

富裕起来了也要忠于家庭、遵纪守法。

富裕起来了也要忠于国家、集体。

部分儒家思想的回归是社会的必然是时代的需要。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文化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意指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平衡。

要达到“和”,就要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

孔子提出“以和为贵”、“仁者爱人”,和谐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理想。

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和衷共济”等,主张在社会的各种向量间取得均衡。

在一定程度上讲,构筑和谐社会是儒家文化的回归,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

(二)日本的儒家思想观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类似。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比较
中国 日本
五星红旗
• 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 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 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 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 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 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 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 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 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 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 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 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 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 结。
主席的选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 任主席的职位。
国家的象征————天皇
• 现在的日本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是为了保留日本文 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能够增加旅 游的收入日本这个国家有点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 的,可以说是臣民的精神领袖。而实际掌握实权的就是和 天皇家有姻亲关系的那几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 北条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亲属,都 是赐的姓氏。平安时代末期,经过源平合战,源赖朝建立 镰仓幕府。镰仓就在相模小田园附近。北条时政——源赖 朝的老丈人,当时是源赖朝手下的大将,他利用女儿北条 政子和源氏结成了姻亲,后来源灭平,在赖朝死后北条时 政便以执政形式控制了将军家的权利,最后干脆杀了赖朝 的儿子源实朝,根本上废掉了将军这个职位,但是以后的 镰仓将军仍称执权不称将军,因为有规定只有源氏才能当 将军。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

中日改革之比较分析3101103057 仲霜霜一、政治中日两国的近代都是充满激烈政治斗争并发生政治大变革的时代,但两国的政治领域因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色,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近代化历程。

因而,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中,政治问题自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关于近代前的政治制度。

这是重视历史连续性的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注: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有学者分析了近代以前两国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差异。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注: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比较》,东京,六兴出版株式会社1988年版,第48-50页。

)有学者对中日有无政治权力制衡关系以及是否促发竞争方面做了探索。

在日本幕藩体制内部,存在着多种制衡的机制,且促发竞争,各藩因竞争而重视教育,任用人才,兴办实业,采用新式武器,到幕末进而争相吸收西方文化,提高了人的素质,当外部危机到来时,就能很快出现转机。

但前近代中国的专制集权几乎没有现实的异向的制衡力量,结果只能造就对立的两极,内部缺少竞争,也就没有足够的体制上、人才上、心理上的准备,虽然在近代危机一再出现,却难以造成巨大的转机。

中国跟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

中国跟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行政制度的比较中国行政制度:特点:1、集中式管理2、行政与政治高度一体国家行政制度的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我国行政制度属于社会主义类型。

我国人民政府,遵循"议行合一制"原则。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规定,我国行政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强调我国的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都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对各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

(2)我国的行政机关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任的根本宗旨。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政府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我国行政机关担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组织和发展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任务,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重任,落在各级政府的肩上。

(4)我国政府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采取强制手段与说服教育手段相结合,以行政的强制手段为主,辅以宣传教育。

日本行政制度日本行政制度属于资本主义类型。

日本人民政府按照“三权分立制”原则,规定政府独立行使行政权。

日本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府制度。

内阁即中央政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整个行政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执政党与行政机关的接合部。

特点1、强调议会至上。

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

内阁首脑和部长(大臣)需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议会的监督。

2、内阁组成独特。

内阁由议会(下院)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者构成多数席位的数党联盟政策组成。

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数党联盟即为执政党,其领袖受国家元首委托而组阁。

3、国家元首“虚位”。

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

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

三、中 日 比 较
中日公务员制度的比较
(一)管理机制比较 (二)选拔任用机制比较 (三)考核机制比较 (四)监督机制比较
(一)中日公务管理机制相同点:
都遵循的原则: 1.平等公开原则。 1.平等公开原则。 2.依法管理原则。 2.依法管理原则。 3.服务与全体的原 3.服务与全体的原 则。 4.公务员的工资水 4.公务员的工资水 平与形势适应原则。 5.与企业分离原则 5.与企业分离原则。
都履行的义务: 1.履行职责,敬业、提 1.履行职责,敬业、提 高工作效率 2.公务员都服务于全体 2.公务员都服务于全体 或人民 3.公务员必须严守工作 3.公务员必须严守工作 上的秘密是中日两 国公务员义务中所 共同强调的 4.遵守职业道德 4.遵守职业道德
中日公务管理机制不同点: 1.公务员管理方式的差异:中国使用的是“部内 1.公务员管理方式的差异:中国使用的是“部内 制”,而日本是“部外制” 2.公务员分层管理的差异 2.公务员分层管理的差异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差异:中国公务员的管理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差异:中国公务员的管理 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日本则是地 方自治的基本原则 4.职位分类管理的差异:日本属于职位分类,而中 4.职位分类管理的差异:日本属于职位分类,而中 国在1993年之前是品位分类,在2005年之后才是 国在1993年之前是品位分类,在2005年之后才是 职位分类。
“世袭政治家” • 日本政坛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所谓的 “世袭政治家”, 在过去20年里,总共有8位首 在过去20年里,总共有8 相的祖辈或父辈曾担任自民党高官甚至首相。 • 这其中包括熟悉的安倍晋三,其外祖父岸信介两 次出任首相; • 麻生太郎的政治世家背景更显赫:他的曾祖父麻 生太吉是贵族院议员,父亲麻生太贺吉是自民党 众议员,外祖父是自民党创始人之一吉田茂。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

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

"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原稿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原稿

中日行政监督体制比较前言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系统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和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那么,依据行政机关的行为方式,可以把对其的监督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其二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实质是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的监督,看其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同时,行政监督依据行政执行和行政立法行为,也有对其行为是否合法,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做对应的监督。

日本已经颁布了行政程序法。

正在进行中的行政程序立法除了中国的《立法法》中涉及行政立法程序的部分以外,韩国正在着手起草中的《行政程序法》也令人瞩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胡锦涛同志还说:“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二、中日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比较(一)中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各种途径,对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通过立足于“中国特色”形成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监督理论体系。

1.我国监督理论强调监督的体系是全面、系统、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毛泽东同志所构建的人民监督体系,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监督,又包括自下而上的监督;既包括立法监督,又包括司法监督;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既有权力部门的监督,又有非权力部门的监督,是一个全面、系统、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太阳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 白色象征正直和纯洁,红色象 征真诚和热忱。日本国一词意 即“日出之国”,传说日本是 太阳神所创造,天皇是太阳神 的儿子,太阳旗来源于此。
中日比较
中国国徽 日本国徽
中国国徽
日本国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 标志,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 稻穗。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 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 方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 形状,环拱一颗大五角星。 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 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 为 圆形齿轮;齿轮中心交结 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 麦秆下垂,并把齿轮分成上 下两部分,威武庄严。
日本国歌
• 君之代 • (日本语)君が代は 千代に八千代に 细石の 巌となりて 苔の生すまで • (翻译)君王(你)的朝代, 一千代、 八千代无尽期, 直到小石变成巨岩, 岩石上长满藓苔衣。
中日政治制度 比较
国家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图
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D.
日本行政机关——政 府
即内阁。 内阁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 各省、厅(部)的18名大臣组成。内阁总理大 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 ,其他内阁成员由 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为精简机构, 实现高效运作,日本政府于2001年1月6日开始 实施行政改革,将由原有的1府22省厅缩减为1 府17省厅。
行政机关
内阁的组成及权限:
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决议在国会议员中提
名,由天皇任命。被确定之后,由其挑选 阁僚组成内阁。 权限:诚实执行法律,总理国务;处理外 交关系;掌管有关官吏的事务;编造并向 国会提出预算;制定政令;决定大赦,特 赦,减刑,刑罚执行的免除及恢复权利。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

中、日、英三国行政体系的比较三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析对比摘要:中国、日本、英国做为当代世界迅速崛起的三大国家,无论在国家性质、行政体系,还是社会制度、行政法规范等方面,都通过结合本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国情,摸索实践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国策略和自上而下的具有完整制度约束的管理体系。

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议会内阁制国家的日本,以及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英国,都属于这三种国家制度的典型代表。

故而其行政体系也一定有经典之处。

下面,针对这三个国家三种不同的行政体系,本文会对其加以论述分析与对比。

关键词:中国英国日本制度行政体系中国、日本、英国作为三种典型的不同制度国家的代表,均在各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在国家性质、行政体系、社会制度、行政法规范等方面,摸索实践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国策略和自上而下的具有完整制度约束的管理体系。

这种管理体系,放大来看正是一个国家得以正常维持日常运转的根基所在。

中国做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典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中坚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与开拓,在经历风雨之后终于向着自己大国复兴之目标一步步稳固前行。

日本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国家经济,军事都受到重创的战败国,在几十年内走出战争失败的阴影并迅速崛起使自己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

而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鼎盛多年的政治经济强国,其经典的君主立宪制性质在今日也有其新的发展表现。

三个不同的国家,三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三种有异有同的行政体系,将会在下文中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必须靠自己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本国真实国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方针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拥有一套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组织,它是整个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门研究和推进;作为体制保障,它又贯穿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和其他各项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比较研究

从全球化视野来看,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其时,以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系列行政改革为先导,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热潮。

在行政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被研究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英国模式和被称为“重塑政府”的美国模式。

依仗英美两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强大地位,“新公共管理”模式和“重塑政府”模式的行政改革取向,对20世纪后期以来的全球公共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世界范围内的行政改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色彩,从而国际学术界对此也有大量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国际上对于作为东亚重要国家的中国和日本的行政改革,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质量有待提升。

这种状况,与东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与日俱增的态势并不相符,也不利于从国家案例的角度为比较公共行政学或比较公共政策学提供实证案例。

为此,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自20世纪末以来近20年的行政改革进行比较探讨,以期有助于相关人士和部门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视野下,更好地观察中日两国20世纪末以来的行政改革的理念、轨迹以及效果。

一、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从世界范围看,政府机构改革从来就是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课题。

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行政改革,基本上都围绕政府机构改革展开。

但是,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学界仍然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1](P321)这个论断,不仅是学术界的共识,更是我们进一步改革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日益暴露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诸多弊端。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柯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 地方自治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地方自治取得长足发展。

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本文试对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共性及差异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指出日本地方自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日地方自治;共性;差异性;启示所谓地方自治制度,是指中央政府依法将一部分涉及地方利益的权力及行使这些权力所必要的物质手段转交给直接普选产生的地方自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本地区自治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的一种制度。

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通过了《日本国宪法》、《地方自治法》,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体制。

我国早在清末就有了地方自治的萌芽,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自治的发展才步入正轨,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同,地方自治制度呈现各自特点,如何以对方之长补已之短,吸取经验及教训,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地方自治是国家对于地方行政单位所采取的一种管理形式,实行自治的地方行政单位,可以通过由地方居民组成的“地方自治体”选举自己的代议、行政机关,对该地方的行政事务实行“自主”管理,但其权限要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制约。

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清末时期、民初及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

中国地方自治的介入者包括了历届政府、各政治派别、众多学者,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地方自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9页)【课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59页)【课件】

(2)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血缘 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 的基本特征。 概念阐释 —— 宗法制与礼乐制
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 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3)评价 分封制是较 内外服制 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 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 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思维点拨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 “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 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 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
(2)唐朝的三级制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 ;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 行政实体 。 ②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 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藩镇割据 势力。
知识点拨——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 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这些藩镇在政治上 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这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01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02 重点探究 素养提升

03 达标检测 随堂巩固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日改革比较

中日改革比较

4、保留自己特色(适合自己国情) 经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国营企业;由重工业军 事工业为主到民用工业为主等。 政治:保留了天皇制度(专制制度) 文化:保留了对天皇的崇拜以及武士道精神。
5、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学习的规模大,范围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 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全 盘西化,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度,专制 主义,军国主义)
戊戌变法的特点
A、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B、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把传播西方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 D、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 会,行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
关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启示 1、所处的背景:社会发展落后;内忧外患,统治危机 严重;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民族危机加深。 2、近代化道路的启示:向西方学习,推行近代化。 3、措施: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推动工业化)。 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资产阶级文化改造 日本传统文化。
影响
1、性质: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根本上是一次实现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有利于中国的近 代化。 2、促进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3、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学校、近代报刊) 4、倡导了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断发、不缠足运动) 5、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主要功绩)
6、启示: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学习,不能盲目照搬; 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殖产兴业(核心内容) (1)、含义(目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促进工业化,实现日 本经济的近代化。 (2)、措施 A、重点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B、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C、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D、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E、扶持私人企业,鼓励民用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 F、主意培养人才。

中央政府体制-日本篇

中央政府体制-日本篇

中央政府體制-日本篇何輝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專任教授一.日本的文化與政治二.政黨變遷與立憲過程1.政黨發展的階段變化2.現行憲法與明治憲法的比較三.國家元首〜天皇角色1.獨特天皇制的形成2.天皇地位與角色變化四.行政與立法的運作1.內閣機構與行政系統2.國會的組成及權限3.國會與內閣的互動五.司法制度與法院系統1.裁判所的種類與審判2.司法獨立的建構及發展六.兩票制綜論〜日德中韓俄比較參考資料附錄一.日本的文化與政治.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却體成員在一定的政治體系中形成關於政治及政治活動的思想、態度、心理習慣、以及價值判斷等主觀意識的總和.日本的政治文化,早年傳諸於中國唐代以來的思想價值,近代則受西方影響較大,尤其是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極力模仿西方文化,甚至可說複製西方文化,但因社會背景不却,有些不見得成功.日本潛存的文化規範中含有濃厚的專一主義和整體主義,這兩種價值取向,有時可以相融,但有時卻相互抗衡.所謂的專一主義,強調面對面的交往,却時注重相互照顧和彼此遷就,來強化交往的持久及密切,這種交往模式主要是希望人際關係即使在環境惡化時,個人也可得到善意的保護和對待.另方面的整體主義,強調集體的團結與和諧,並以團體的共識規範來保證這種結果.在小的集體環境中,這兩種文化規範並不衝突,有時甚至彼此加強,為日本社會組織增添強大力量.但在公共政治領域的大環境中,專一主義的排他傾向就與整體主義的合併傾向產生對立衝突.整體主義要求所有人都應該互相得利,而當一個全國性政治環境開始明顯存在專一主義傾向時,就會給人這樣印象:政治正貫穿於特殊利益的秘密交易之中.尤其當從事專一主義的政治運作過份時,就會受到激烈的批評,但這些批評者當中,也有許多會趕緊攀附於有勢力的施惠者,或是有管道通往政治核心的政治家.如此運轉,往往形成一個結果:政治對我們有益時就是道德的,對他人有利或者別人利益比我多時就是不道德的.因此,日本人通過公帄分享的原則,解決專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矛盾.在專一主義裡,競爭本來就是不公帄的,因其有強弱之別,頇加照顧;無限制的自由競爭只會保證少數人以多數人為代價而得到利益,於是日本人覺得重要的不是遊戲規則,而是遊戲結果,這點和美國人強調的公帄競賽原則形成強烈對比,對美國人來說,要的不是結果的公帄,而是競爭規則的公帄(如美國總統選舉,勝負可能只有一分,但勝者全得,輸者全失),人人均有公帄競爭的機會,但戰利品屬於勝利者的;只要規則仍然公帄,今天的失敗者可能就是明天的勝利者.過去多年來,美國人投標爭取日本的建設工作,所發生的重大爭執中,往往就是這種文化差異的結果;美國政府反對日本既定的指定投標作法,因為此種做法只允許日本政府認可的公司投標公共工程.這種做法使指定投標者可以在投標之前聯合貣來分擔工程;在日本人看來,這種做法保證了一個公帄的結果,各方都得到其應得的一份,但美國人認為它違背了公帄競爭的基本原則.日本式的民主中,認為多數原則本來就是不公帄的,因為它往往無視少數人的利益,因此根據簡單多數作出的決定就被視為是獨裁及追逐私利的;為了取得共識,其過程之參與者必頇加以限制,磋商必頇秘密的進行,即使有衝突,也是「衝突個人化」(個人對抗),而非如美國式的「衝突社會化」(群體對抗).但因決策是私下的、隱蔽的,如何使結果公帄?遭到質疑,政界往往爆發腐敗醜聞,或個人及集團收受過多賄賂的弊端被揭露.但另一方面這種日本式民主,使得政界和商界團結貣來,合作推動經濟的發展而造成社會繁榮,也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帄均的國家之一,依五分位法的計算(以全國家庭所得分成五等份.最高的20%除以最低的20%之結果),日本在4.18左右,我國則已到7倍.有人將日本的這種文化模式稱為「有定型的多元主義」(pluralism),這是一種有組織的競爭,所有利益都未被排除在外,只是有些人比其他人得利較多;亦即日本運用公帄分享原則,成功的調和了專一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規範.當然,日本的文化特質中,表現於守法與執著的精神,對於二次戰後的日本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二.政黨變遷與立憲過程近代日本的政黨組織,源自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以後才有雛型,在帝國政體下,政黨不可能有完全的現代民主政黨功能,但其組織運作及在皇權下的對抗競爭,多少也凝聚了二次大戰結束後, 現代民主政黨的一些經驗規範;二次大戰結束,日本依新憲法走向民主化之初,一九四六年四月十日,首次的眾議員選舉,竟然有363個政黨推出候選人參加競選;但政黨的存廢乃繫於其理念運作及選民之能否支持,於是雨後春筍般的政黨逐漸在民主浪潮下淘汰或倂整,走向較成熟與政綱鮮明的政黨競爭時期;但不論戰前或戰後,日本的政黨都以保守色彩者影響力較大,激進的政黨似乎空間極為有限.1.政黨發展的階段變化戰前的日本政黨,較重要的變化如下:(1).愛國公黨:1874年1月12日成立,以板桓退助、片岡健卲理念為依歸.後經自由黨、立憲自由黨、憲政黨、立憲政友會等變化.(2).自由黨:1880年10月,由愛國公黨分出來,以板桓退助為首.(3).立憲改進黨:1882年3月創立,大隈重信為首,主張君主立憲制,後改成進步黨.(4).立憲帝政黨:1882年成立,以福地源一郎為首,幕後由伊藤博文操控,協擬欽定憲法.是宮廷御用政黨(5).憲政黨:1898年由前述<2>自由黨和<3>進步黨,合組而成.之後分成二部份,原自由黨仍叫憲政黨(邀伊藤博文加入);原進步黨叫憲政本黨(大隈重信為首)(6).社會民主黨:1901年5月20日成立,後經日本社會黨、農民勞動黨、勞動農民黨;1926年分裂成社會大眾黨、勞動農民黨和日本勞農黨.其中日本勞農黨和日治時期之台灣地區農民組合的領導人物簡卲、趙港等人有所接觸.(7).日本社會黨:1906年成立(8).日本共產黨:1922年成立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被盟軍佔領,美國為使日本不再走上軍國主義,對日本施行解體財閥,農地、教育改革,成立民間組織...等措施.隨著經濟的復甦、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潮流,日本政黨有了較大規模的整合和變化,這期間,較重要的政黨如下:(1).日本社會黨:1945年11月2日成立,以片山哲為書記長,主張民主主義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實現永久和帄.這些主張在戰後殘破的日本,頗能滿足人民心靈的依託,在1947年選舉時得到143席成為第一大黨,超越自由黨的131席,及民主黨的124席,片山哲出面與民主黨組成聯合內閣.1996年社會黨分裂,主力改名為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黨魁前任是女強人土井多賀子,現為福島瑞穗.(2).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1955年11月15日,為了對抗社會黨,自由黨和民主黨兩黨合併,自此自民黨開啟「一九五五年體制」(簡稱五五體制),這個體制延續了三十八年,一直到一九九三年.目前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組成「自公聯盟」,自民黨的黨魁也是總理大臣是小泉純一郎.(3).公明黨:1964年11月17日成立,其前身為1930年6月創立之「創價學會」,創價學會是佛教日連宗團體, 由小學教師長牧口常三郎及戶田域聖所發貣,主張執行佛法教意及社會主義政策,其核心目標是「快樂」,認為生命的最終目的是快樂,而快樂來自產生價值的各種活動,獻身於宣揚創價學會,可以產生「利、善、美」三種高尚價值.目前有信徒400多萬人,由創價學會支持的公明黨目前黨魁是神崎武法.(4).共產黨:1946年成立,在戰前因受<治安維持法>約束而不能公開活動.戰後初期很受年輕人喜歡,但1960年代「和帄革命」思潮興貣後,其他政黨亦有社會改革理想可吸收年輕人,因之共產黨勢力一直不振,黨魁長年由不破哲三擔任,近年來換成志位和夫.(5).民主黨:1996年9月由自民、社民及先驅新黨等出走之精英組成,為目前最大的反對黨,主要由原內閣厚生大臣菅直人及先驅新黨幹事長鳩山由紀夫聯合領導,2003年9月24日,為擴大勢力對抗「自公聯盟」,民主黨的黨魁菅直人和自由黨的黨魁小澤一郎,決定兩黨合併,黨名仍叫民主黨,菅直人因未繳國民年金問題而辭黨魁一職,目前新黨魁是岡田克也.日本政黨經過合併分裂,尤其1993年以後更是變化多端,其情況請看「戰後日本政黨系統的演變」圖.而執政的自民黨,因是由自由和民主兩黨合組而成,形成其變化也十分複雜,例如現在掌權的小泉純一郎源於前任首相森喜朗的森派,森派往前推乃源於岸信介派.歷史上的派閥較有名的根源是: (1) 鳩山派,(2)岸派,(3)卲田派,(4)河野派,(5)三木派,但因歷史變化,有些派閥已不存在了,其詳情請看「戰後自民黨派閥的演變」圖.自民黨內部派閥政治的演變就等於是日本政局演變的一個縮影,必頇付予關注.2.現行憲法與明治憲法的比較.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才有憲法,一八八九年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一般稱其為明治憲法,是欽定憲法,實施於第一屆帝國議會首次開會之一八九0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明治憲法的指導原則可以說是以十九世紀德國憲法之「立憲君制」為基本,加上高度的神權主義(the divine)而成的.它的特質是:(1)天皇主義,也就是神意主義和神敕主義;(2)國家與宗教(神道)的結合,即政教合一;(3)以天皇為中心的君主主義:;(4)大臣建議制;(5)統帥權的獨立;(6)強勢的政府和弱勢的國會;(7)國會除眾議院外有貴族院,是兩院制.由於明治憲法是欽定憲法,天皇是「統治權的總攬者」,所以國家政治的運作,完全以天皇為馬首是瞻,尤其是統帥權的獨立,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軍部的獨裁和蠻橫跋扈,終於導致日本的戰敗和投降。

中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

中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

目录摘要 (2)一、日本选举制度概要 (3)1.参政权 (3)2.选举的要件 (3)3. 选举方式 (4)4. 国会议员选举的程序与规则 (4)二、中国选举制度概要 (5)1.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5)2.选举制度的民主程序 (5)三、中日选举制度不同点 (6)1. 直接选举制度的范围 (6)2.竞选活动方法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摘要】中国选举制度与日本选举制度的不同点有很多,其中特别明显的地方是直接选举的范围,竞选活动方式等。

这些不同点是由两个国家的宪法对民主选举的看法不同产生的。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两国选举制度的特点,讨论不同点。

通过对比不同点考虑选举制度的优缺点。

【关键词】参政权选举竞选活动一、日本选举制度概要(一)参政权日本宪法规定参政权。

参政权是日本国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利益不能跟国家对立, 一定要跟国民全体, 即国家的利益本身。

日本宪法明文宣言,选定及罢免公务员是国民固有的权利 (宪法第15条第1项)。

这条文里说的“选定”指着任命和选举, “公务员”指着承担有关立法、行政、司法的国家以及地方公共团体之事务职员。

这条文的旨趣并不是规定所有这些公务员都必须由国民直接选定及罢免,而是指必须确定相应的程序,使公务员的选定及罢免,能直接或间接由于国民的意志。

国会的议员被选民直接选举, 其他公务员不用通过直接选举,是因为国会议员的任期比较短。

另外,宪法要求选举制度的法制; 日本国宪法第47条(中央政府选举)和第93条第2项(地方政府)。

除了选举权以外,宪法还规定一些国民参加政治的制度。

比如;审查最高法院法官权、关于地方特别法的居民投票权、关于承认修改宪法的国民投票权。

日本国宪法第15条(1):选定及罢免公务员是国民固有的权利。

(3):关于公务员的选举,保障由成年人的普通选举。

(4):不可侵犯投票的秘密。

选举人关于其选择不负任何责任。

第44条:关于两议院的议员及选举人的资格由法律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