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赤壁》鉴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鉴赏教学设计
(潮州市湘桥区凤新中学许瑜)
【教材分析】
《赤壁》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之一。它是杜牧咏史诗的代表作,教学本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杜牧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的诗歌风格。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教学设想】
诗歌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之一。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首诗。基本上是按照“读——赏——背——默——比”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赏。诵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即抑郁不平之气。而鉴赏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诗歌的思想内容、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加深印象,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竞赛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简案】
一、激趣导入
二、作者及赤壁简介
三、关于“咏史诗”
四、诗歌感知
五、诗歌鉴赏
六、背诵比赛
七、默写过关
八、比较阅读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吗?(生: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师: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周瑜大败了曹操,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自然成了英雄。但是,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牧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吗?答案将在诗歌《赤壁》之中揭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82。(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京兆万年)诗人,太和进士。杜牧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爽,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晚唐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然而时处晚唐,再也没有盛唐时代的“大唐雄风”,晚唐诗人也再无中兴的锐气。他们虽也才华横溢,却再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就拿杜牧与李商隐来说,李商隐以写《无题》诗闻名,借男女之情来表现他内心的抑郁,消沉,悲哀,凄恻。而杜牧,则以写咏史诗闻名,他的咏史诗,可以说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本诗就是他咏史诗中的一个代表(也是七言绝句),写于其任黄州刺史时,在这之前杜牧在朝廷受到宰相李裕德的排挤,仕途上很不得意。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三、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名家诵读(媒体出示已画好朗读节奏的诗歌内容)
2、全体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二、二、三”式或“四、三”
式、韵律。)
3、小组朗读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教师强调重要词义)
明确:一把折断了的戟深埋在泥沙之中还没有完全被销蚀掉,我把它捡起来磨洗一番,认清它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的兵器。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给周瑜方便(相助),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着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了。
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适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于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因楼顶饰以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享乐之处,其美姬皆在其中。
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皆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3、指名朗读诗歌
4、思考:哪些诗句表明诗人对这场战争的评价?
明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教师补充《三国演义》中关于铜雀台的典故(媒体出示)
(曹操)顾与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诚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托二女欲令侍吾。吾视之,皆有国色,不料被孙策、周瑜之所娶。吾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今得江南,定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足吾愿也。”言讫大笑。
6、齐读这两句诗。
五、诗歌鉴赏:
(一)合作探究
1、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明确:
这二句是借历史事件“赤壁之战”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赤壁一战中,孙刘联盟,周瑜用火攻之计,大败曹操。历代以来,人们把这个功劳归了周瑜,并大加赞赏。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也常常是同情吴蜀,而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不以成败论英雄。在他看来,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即“机遇(时势)造英雄”。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没有机遇,又怎能成名?因此诗中还有包含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这是诗中最精彩的,也是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句。
诗人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2、男生齐读这两句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正是形象思维的直接体现。改后诗句在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是却非常直白,一点诗味也没有了。诗人并不像史学家那样,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通过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点明国破家亡的后果——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读者可以想象得出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感情表达更含蓄,这也正是诗人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
4、女生齐读这两句
5、诗人由何而引发议论感慨?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由一把埋在沙里的折戟引发感慨。折戟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物,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他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即借一件古物(戟)来兴起对前朝(三国)人物(周瑜)和事件(赤壁之战)的慨叹。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是借物起兴的写法。这两句是为下文的议论感慨作铺垫。
(补充:这两句诗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6、全班齐读这两句
(二)男、女生比赛美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三)教师举例“借物起兴”,巩固认识(媒体出示)
例①: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例②:《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开头用沙洲上的雎鸠和鸣起兴,由此而说到君子追求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