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设计.doc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设计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动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列举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矛盾原理及方法论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我分析一下本框题。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且本框题也是学习后一框题的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本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业。
此外本框题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以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①教学的基本内容:本框分两目.第一目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包括矛盾的概念、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第二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包括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②本课重、难点;根据高中政治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重点的依据: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而且对立统一的观点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所以把它作为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毛泽东曾经说过“这一个共性和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的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而且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对后一框题起了铺垫的作用,所以把它作为教学的第二个重点。
教学难点:矛盾的概念难点的依据:矛盾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而且容易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矛盾混为一谈。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高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教材高三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从这一框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课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通过课堂问题设置,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讨论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难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高二政治说课稿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矛盾与对立、矛盾与冲突等概念。
2.对矛盾统一规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
3.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缺乏兴趣,可能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矛盾的解决形式: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4.矛盾的普性和特殊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和作用。
2.使学生能够运用矛盾统一规律分析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式导入: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手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矛盾统一规律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3.游戏式导入:设计一个小游戏,如“找出矛盾”,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矛盾的存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重点,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矛盾统一规律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导致学生兴趣不足。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设计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育理念:通过列举现实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哲学问题的距离,通过情景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生成对矛盾问题的认知和深化领悟。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矛盾的相关道理并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第九课围绕“矛盾”概念展开,共分两个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框题,虽然只有两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实质上却包含了四个要点,即: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内容多,难度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
在一堂课内很难有效地完成,所以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列出,是为本课。
本课时是第九课的起始课,内容包括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易理解、掌握。
鉴于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当前形势,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路。
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哲学已经出现了畏难情绪,觉得哲学“学不懂”、“知识点背了不会用”。
因而,在课堂中教师注重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点,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多媒体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一)课标要求【公共参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通过对网购现象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复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及其定位:本课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第一框题。
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矛盾的定义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方法论。
本框题的内容在辩证法体系中极其重要,而且,本框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均有出现,其题目难度较高。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准确把握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概念,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初步掌握本框知识点相关原理的应用,能够用以分析材料。
过程与方法:从基本的原理推出其所要求的方法论,贯彻哲学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与方法论一一对应”的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使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主动运用哲学知识。
3.重难点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材料理解知识点、原理,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原理分析材料。
难点:让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原理讲解过程,会对此详细讲授。
二、说教法1.教学理念: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识记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理解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对原理的运用与认同。
再者,根据教学目标与高考的指导,教学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的知识点、原理运用讲解和材料说明的方法,而在知识运用方面,则通过具有创新性的“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就是以互动为主要方式,在基本原理讲解时运用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再者,在对原理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后,老师引导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概括;最后,在基本掌握原理之后,立即向学生展示与原理相关的材料并让学生分析,从而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训练,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板书、提问互动和材料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说课稿: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可能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内涵的深入思考。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矛盾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定期回顾教学设计,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
1.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
2.讨论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4.练习题:设计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2.认知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哲学概念,但可能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
3.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哲学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和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必修四高二《哲学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知识是进一步理解第八课的联系和发展观点,把握联系、发展、、矛盾三者关系的关键,同时还有助于理解第十课的辩证否定观。
另外,整个第三单元所讲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矛盾的观点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所以本框题无论从全书还是本单元来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材内容本框题分为两个内容。
第一目讲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二目讲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本框题所讲述教学内容相对于前面联系和发展的知识来说理论性较强,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哲学上的矛盾和生活中的矛盾,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打破感性认识的局限,善于从理性认识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1、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
确立依据: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法。
2、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确立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根据以往的经验,是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的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二说学清高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形成的阶段,但对世界的很多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老师归纳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同上
第三层级
课内巩固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
课堂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
2.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成果。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播放动画,动画中有哪些矛盾的事物,老师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比赛中的矛盾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 题
第九课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说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1、政治偏见所致(意识形态)•2、相互缺乏了解造成(人权、社会制度)•3、一直存在的老问题(问题)•4、伴随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贸易摩擦)总结: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和斗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事物部的关系——矛盾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畴。
(矛学生回答盾就是对立统一)如中美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强调这是事物部的一种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1)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中美关系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引导讲解)通过对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区别(1) 同一性是相对的;(2) 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1)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2)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巩固训练:(2011·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C)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C.障碍:跨越的D.天才:勤奋的结晶2、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开始的封锁敌视,到后来的重视合作,这一变化表明( C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教师点评释疑解惑。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二政治冲突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高二政治冲突是事物进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材分析第一目,冲突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冲突的定义冲突的两个基本属性冲突的同一性冲突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世界。
其次目,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
这一目逻辑依次是:事事有冲突,时时有冲突承认冲突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冲突的特别性及其三层涵义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关系的原理是冲突问题的精髓。
最终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冲突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学问,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识记:(1)冲突的含义(2)冲突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冲突普遍性、特别性的含义◇理解(1)冲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冲突普遍性原理(3)冲突特别性是区分不同事物、区分事物进展不同阶段的依据(4)冲突普遍性与特别性辩证关系◇运用⑴联系实例,分析冲突含义和冲突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冲突的世界,没有冲突就没有世界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冲突特别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详细事例,分析说明冲突普遍性与特别性的`辩证关系2、实力目标(1)通过冲突同一性与斗争性、冲突普遍性与特别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实力(2)学会用冲突普遍性与特别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实力(3)培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
不回避冲突,敢于直面冲突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冲突。
(2)坚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说课稿 精品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框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与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针对它的重要地位,以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
教学难点:矛盾的概念。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2、案例分析法3、自主探究法五、教学过程鉴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的内容较多,理解难度较大,我在教学中将把这一框题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1、导入新课(2分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与我们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2、分组讨论与问题探究(6分钟)围绕着网络这一生活主题,把学生分为A、B两组,对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与学习有哪些积极的影响?网络对我们生活与学习有哪些消极的影响?A、B小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教师总结:网络既带来积极影响,也带来消极影响,说明网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在哲学上叫做什么?学生是否知道。
引出(1)矛盾的概念矛盾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相比较而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
2020优质说课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框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矛盾”一词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但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却难以理解,很容易将二者混淆。
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了矛盾含义、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阅读指导法、自主学习法,明确本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落实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重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的辩证关系,难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石秀梅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必修4高二上册第九课第一节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
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
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
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所以,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准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国家教委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根据这个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水平、感悟水平,即“懂”和“信”;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即“会”和“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比方,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来渗透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个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说课稿: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中的第九章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深入阐述。主要知识点包括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等。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我将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讲解。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例如,若发现板书设计不够清晰易懂,我将调整板书的布局和内容,使其更具引导性和直观性。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动机。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Nhomakorabea)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简洁明了为主,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板书将包括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及区别,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易懂,我会使用大号字体,并注意字迹工整。同时,我会尽量简洁明了地表达知识点,避免冗长的解释。在板书设计中,我会运用图示、列表等直观方式,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二)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和课堂纪律管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通过提问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测试成绩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第一节,标题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讲解:首先,我会清晰、简洁地讲解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分析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
3.互动讨论: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矛盾的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矛盾原理分析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
(3)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矛盾、认识矛盾。
(2)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二、【重点、难点】: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贯穿本单元内容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矛盾的概念;依据:尽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但由于哲学内容抽象,所以概念性的知识点一直都是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依据:两个辩证关系,涉及对四个特性的详辨别和实识记解,才不会搞混淆,充分把窝两者的辩证关系。
二、说教法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
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
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四、说学法
教是学的主导,教学相通,教学相辅。
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有效阅读法
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2、知识迁移法
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一)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