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_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f0f9f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f.png)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让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美德观念。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贤才辅佐自己,统一天下。
2.2 故事情节刘备听说隆中诸葛亮才华横溢,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未能见到,第二次同样未果,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辅佐刘备,共图天下。
2.3 人物分析2.3.1 刘备:仁爱宽厚,英勇果断,渴望拯救百姓,寻求贤才。
2.3.2 诸葛亮:才智过人,隐居隆中,忠诚报国,具有高尚品质。
第三章:故事细节分析3.1 第一次顾茅庐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一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未能见到。
三人耐心等待,诸葛亮回来后,刘备诚心请教治国之道。
3.2 第二次顾茅庐刘备第二次前往隆中,依然未能见到诸葛亮。
在草庐中,刘备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诚意。
3.3 第三次顾茅庐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辅佐刘备,共图天下。
第四章:故事意义及启示4.1 故事意义“三顾茅庐”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品质,体现了友谊、忠诚、担当等传统美德。
4.2 启示1. 做人要忠诚,对朋友、对国家要忠诚。
2. 求贤若渴,虚心请教,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3.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克服困难。
第五章:课后作业1. 根据故事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第六章:人物关系分析6.1 刘备、关羽、张飞与诸葛亮分析四人之间的关系,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关羽、张飞的忠诚陪伴,展现了一种团结、信任、互相扶持的友谊。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76258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5.png)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1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__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
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
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
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
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顺序准备刘备的态度(关键词语)关羽、张飞的态度(关键词语)结果一顾二顾三顾总的说明什么(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
![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86b72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6.png)
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生补充:《三国演义》)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
(板书:三顾茅庐)二、检查预习情况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
茅庐,茅草房。
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夏侯、司马、玄武)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65944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b.png)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614d8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a.png)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b982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0.png)
《三顾茅庐》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顾茅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练读词语: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cd31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e.png)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6ce314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9.png)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6c76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0.png)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02e9c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5.png)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篇1目标点击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一、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2、研讨题意:(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
(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2、品析人物特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71235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3.png)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赏析小说运用“烘云托月"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教法设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出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沧桑变化。
今天,我们来看的《三顾茅庐》,这滚滚的东逝水中的最美丽的一朵浪花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3.文体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疏通疑难语句:请同学阅读下面较难句子,梳理语义。
(1)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2)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您,已经在文几上给您写信,信中留有我的名字,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3)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46753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1.png)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4d6f1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7.png)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eed5e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da814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c.png)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3. 学习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一位能辅佐他的贤才。
他听说了南阳人诸葛亮的才智,决定上山拜访。
2.2 故事情节刘备第一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门了。
第二次上山,刘备未能见到诸葛亮,但他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上山,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中长谈,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
2.3 故事启示本故事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诚意和执着,以及诸葛亮的谦虚、智慧。
学生应从中学习到尊重人才、珍惜机遇、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要人物刘备:蜀汉王朝创始人,仁爱宽厚,渴望人才。
诸葛亮:卧龙,南阳人,才智过人,谦虚谨慎。
3.2 人物关系刘备:寻求贤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起初不愿意出山,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辅佐刘备。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2. 从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品质?3.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如何说服诸葛亮出山?4.2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汇报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从故事中学到的品质;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尊重和诚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章:深入学习故事背景6.1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d335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01.png)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三顾茅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2)简介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品质。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2)分享创意表达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 创意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579893a45177232e60a272.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74a71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0.png)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
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e7c9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2.png)
《三顾茅庐》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
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二、初读课文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三、聚焦刘备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
你怕冷,自身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
(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一、教材简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入手,打破平常第一课时简单的学习生字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读文、学习生字词、感悟课文内容为一体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并创造性地设计了编演独幕剧、课文原文对照阅读等教学环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全身心的感受,激起学生对中国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4、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点: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看看咱们班的小书柜里放满了书,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啊。
大家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吗?2、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3、全班齐读。
4、“顾”是什么意思?拜访。
同学们注意,“顾”的最后一笔是竖提而不是竖弯钩,请大家用钢笔在课后田字格里把这笔清晰地描红出来,提醒自己不要写错。
5、“茅”,大家看它的部首是——草字头。
指的就是——茅草。
这个字特别容易把撇丢了,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再写一遍,牢牢地记住它。
6、“茅庐”的意思就是——茅草做的房子。
7、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呢?加上人物。
8、由这个故事演变到现在,“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现在的意思?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全班齐读“三顾茅庐”。
(设计说明:我们班的学生课外阅读面比较广,以他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在教学生字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地进行“顾”与“茅”教学。
)(二)课题质疑,初读解疑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A、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B、为什么会三顾茅庐?C、当时情况怎样?D、事情的结果是什么?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3、交流(设计说明:对题目质疑养成思考习惯,便于阅读时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带着思考察觉读文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让我们再认真读读这个故事。
在读故事之前,为了把故事读好,老师建议大家先把课后生字读读熟,再去读课文。
自由的读课文时把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2、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2)课题叫“三顾茅庐”第一小节就交代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他拜访诸葛亮的目的是——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认真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故事背景?A、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了基业,刘备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刘备急需一位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辅佐。
B、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
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
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
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
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3)齐读第自然段(设计说明:介绍故事背景的目的有二: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3、第二自然段(1)这样的形式下,刘备是多么需要一位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啊!所以,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
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次,我们换一种形式读。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独幕剧《公礼仪休拒收礼物》,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把第二自然段改成独幕剧来读。
(此设计前提:先教授课文《公礼仪休拒收礼物》)(2)准备、表演预设:一个学生负责舞台说明其余三人分别饰演关羽、张飞、刘备。
其中舞台说明中人物神态、动作学生想像配合表演,关羽语言由教师补充《三国演义》中原文:“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谒”读ye,意:进见地位或辈分比较高的人。
)(3)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语言中去找。
尊重人才。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仍是教学重点,但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课时传统的指读、赛读、齐读等教学方式很熟悉,兴趣不再浓厚。
我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以编演独幕剧的方式来读这一自然段,能达到三方面的效果。
一,形式新颖,学生兴致高昂,积极参与。
二,不但能进行课文朗读的训练,而且需要学生在适当部位展开适当想象,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思维。
三,本册教材学生需要掌握一种新文体—即独幕剧,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得更好。
)4、第三自然段(1)诸葛亮住在隆中。
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呢?请一个同学来读“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指导理解:“蜿蜒”都是虫字旁,表示像虫一样弯弯曲曲。
“起伏”有高有低。
(3)《三国演义》里这个山冈叫卧龙冈,一是因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二是因为卧龙冈有一条卧龙就是——诸葛亮。
(4)大家看,这里有疏疏朗朗的松林,有潺潺的清溪,有青翠欲滴的竹林,这些景物都让你感觉怎么样?清新、高雅、舒服……(5)是呀,这就叫秀丽宜人。
请同学们再去美美地读读。
(6)下面这部分就具体写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过程,同学们不知道注意了没有,课文下面有一条注释: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大家想了解小说《三国演义》是怎么记叙描写下面的场景的么?出示: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
”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
玄德徐步而入,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7)请同学们把这段通读一遍,再对照课文读,可以相互讨论,弄明白一点,就站起来交流一点。
预设:A、“扣”敲的意思。
还记得《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么?B、“昼寝”就是睡午觉。
“昼”指白天。
C、“徐步而入”指轻轻地走进去。
(表演)D、“分付”古时候可以不加口字旁。
(8)谁知道一个时辰是多久?两个小时。
(9)“拱立阶下”在课文里改成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
你看“恭”字,在书写时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不要写错?对!下面一边是一点,一边是两点。
其实这是心字的变体。
请大家在课后田字格里描红。
注意撇捺在字的中部如同鸟翅,要舒展。
(结合练习3中写好钢笔字撇捺在字的中部的内容教学。
)(设计说明: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上,我一分为二。
先带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关注内容来学习景色描写部分。
再引入《三国演义》原文,指导学生对照原文阅读、合作探究学习后半部分刘备等候到见着诸葛亮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拓宽视野、接触文言,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激发其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5、第四自然段(1)请一个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2)我们来看这一自然段中的成语。
“群雄纷争”还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有同学介绍的故事背景吗?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据有江东,你还知道哪些吗?对!这就叫“群雄纷争”。
再读。
(3)“茅塞顿开”,“塞”是一个多音字,读se,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组个词。
刚刚我们说“茅”就是指茅草,我们看看字面,想想是什么意思?是呀,茅草堵住了思想,一拿掉,就——开阔了,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一起读——茅塞顿开。
你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时候?造个句。
(4)这一自然段中还藏着一个成语,“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就是拨云见天(日)。
意思和茅塞顿开差不多。
(5)请女同学一起读这一段。
(设计说明:这一自然段内容比较简单,我指导学生从音形意三个角度理解重点字词,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6、第五自然段(1)请一个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2)哎呀!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换成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3)请男同学一起读这一段。
(设计说明:我带领学生通过简单地读课文和理解重点语句学习这一自然段,给下节课的教学留下充分的空间。
)(三)总结课文,延伸拓展1、今天,我们读了《三顾茅庐》这个精彩的故事,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得也很棒。
我们知道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读这个故事。
请同学们课后做三件事。
一,围绕问题“刘备三顾茅庐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
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去进行第二课时的预习。
二,比较阅读课文和原著,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把你的理解和困惑进行注释、标记。
三、利用课余时间读《三国演义》,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故事。
(设计说明:因为在今天这第一课时中就涉及了许多课文内容,所以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一放在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二放在以《三顾茅庐》为引,引一方“活水”——“读三国,读经典”进入课堂,拓展孩子阅读视野。
所以在总结课文的同时,别出心裁地给学生布置了这三条第二课时预习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