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地理山东卷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地理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山东卷)第Ⅰ卷(必做,共100分)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如图回答1~2题。

图1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图2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图3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图4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Ⅱ卷(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第Ⅱ卷共14道题。

其中26~31题为必做部分,32~39题为选做部分。

【必做部分】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山东卷

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知,纵坐标由O到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由山麓R地区向上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O到E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

综合分析可知,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带沿OF 方向体现的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

【答案】1B 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012高考山东卷解析

2012高考山东卷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解析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B.着实/酌量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C.呜咽/奖掖瞋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答案】B【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汉字读音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本题中的加点字都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有的是多音多义字,如“宿”、“臭”“着”“沓”“咽”“畜”“钥”“乐”“屏”;有的是同音字,如“讪”和“赡”,“砾”和“沥”,“诘”和“竭”;有的是形近字,如“犷”和“旷”加点字的具体读音分项为:A.星宿xiù/乳臭xiù搭讪shàn /赡shàn养费粗犷guǎng /旷kuàng日持久B.着zhuó实/酌zhuó量砾lì石/沥lì青路鞭挞tā/纷至沓tā来C.呜咽yè/奖掖yè瞋chēn目/撑chēng门面诘jié难/殚精竭jié虑D.畜xù养/体恤xù锁钥yuè/管弦乐yuè迸bèng发/屏bǐng气凝神A项的“犷”和“旷”读音不同,B项每对读音都相同,C项的“瞋”和“撑”读音不同,D项的“迸”和“屏”读音不同,所以答案应选B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C. 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D. 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考查考生对常用汉字正确写法的掌握程度本题选用的四组词语都是人们常用易错的词语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和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人们准确书写汉字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了,这种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准确书写,尤其对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的准确书写很不以为意本题设置的干扰点均是常见一般词语中的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A项D项使用了看似更符合问语意义的同音字和形似字“萃”“理”和“霄”来迷惑考生。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表·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2012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2012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命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标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学生版)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学生版)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201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E图1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 .风力D .光照 海拔导致的热量差异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 地。

图3为P 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 .①B .②C .③D .④400N图例 等压线 风向与风速 湖泊图30沉积岩Ⅰ 沉积岩Ⅱ花岗岩 侵蚀面图例图2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C.13小时 D.14小时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关于春分日对称。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图4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教师版)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教师版)

2012年山东卷解析文综历史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法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儒家主张施仁政,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尚贤”;法家主张法治,经济上“重农抑商”。

所以本题应选D。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

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C、D三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唐代政治制度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古代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与掌握。

201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F温带荒漠带R地荒漠带草原带高山荒漠带高山灌丛草甸带OE图1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海拔导致的热量差异3.图2 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图例沉积岩Ⅰ沉积岩Ⅱ甲花岗岩侵蚀面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80W40N0P大图例②等压线洋风向与风速湖泊图3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 地昼长为11 小时,返回到P 地时,P 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 小时B.11 小时C.13 小时D.14 小时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关于春分日对称。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图4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B.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 年的低C.1982 的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 年的高D.1982 年的20~24 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 年的多8.与1982 年相比,2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高考真题(山东卷) 有答案 有解析

2012年高考真题(山东卷) 有答案 有解析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英语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脐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105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5B. £9.15C. £9.18答案是B。

1.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bookstore.B. In a classroom.C. In a library.2. At what time will the film begin?A. 7:20B. 7:15C. 7:003.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obut?A. Their friend JaneB. A weekend trip.C. A radio programme.4.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A. Catch a train.B. See the man offC. Go shopping.5. why did the woman apologize?A. She made a late deliveryB. She went to the wrong placeC. She couldn‟t take thecake back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山东卷)含答案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山东卷)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命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标明25~2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选择题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答案:D 。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

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 、C 、D 三项。

答案:B 。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 。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评析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评析

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彰显学科价值—— 2012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评析2012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彰显学科价值,实现了稳定与创新的统一、基础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统一、价值引领与学生实际的统一,符合山东省新课改发展的实际,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和引导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坚持稳定与创新的统一,在试题呈现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试题风格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有利于试题保持良好的信度。

同时,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作答的实际出发,对试题设置进行了适度探索与创新。

试题结构上非选择题必做部分取消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跨学科综合题,改为学科内综合题。

政治学科内综合31题以一段材料、两个设问的方式单独呈现。

材料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主题,文字精炼但内涵丰富,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又引导我们今天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第(1)小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落脚于实际行动。

第(2)小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问,要求学生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挖掘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层价值。

分学科独立设题,使得试题学科特色明显,材料、设问和答案都紧紧围绕“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这一明确的主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融合,从不同侧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设问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集中,学生作答思维跨越小,尊重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有效避免了审题错误,充分保证了学生作答方向的准确性,增强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选修命题思路适度创新,选修题目在保持两个设问数量不变的基础上,考核方式有了新变化。

首先,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把握。

38题第(1)小题列出四个国际组织,将其特征顺序打乱,要求学生找出对应关系。

39题第(1)小题要求学生找出不同的道德与其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采用表格的方式考查选修的基础知识,避免简单地对知识设问与作答,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辨别、分析、比较的能力。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题(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题(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综地理部分解析【试務总评】题型稔宦・选拘S难度较小・综汁曲难度适中’究出主I知识和生活中有川地理的M・试题设计比较规范.地理部分共出现阁我9个.求点考杳考空读图提服地理信总■分析地理信馬的能力.第I卷(必做,共100 分)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 水分C.风力D. 光照【浮案1 I B 2.A【瞬I ]1 •从图中横砸标町以吞出R地位na带.从橫叱标右处「草原帝.所以R所在地的自然带可能是si蒂草飓带,选项B m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r】然带依次为禹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因潸拔辱致的热啟的差异造成的,选顷A 11^.【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徉°3.图2为某区域地址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出61ri f沖」淋【';* *_ J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隸】DEMr 1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繼玻后沉积岩层11出现了侵蚀柞用'部分制8侵述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垠后岩浆疑入沉枳岩层If和沉积岩泾I ,故选1真■符合JS慮。

【雋点定位1地克物质循坏与地质构造•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 ②C.③D. ④2丸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 查询地理数据C.选取考察路线D. 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 小时C. 12小时【答案]4.C 5. A rra}D. 13 小时6.C丄|割屮显不出该区域出瑚『气旋活功.③^于低堆槽竝易脱咸啜擁过境・所以可呢出现连絃性降水夭气.财<7 I咏&遥匾梵通过趣育器这类对电耀波敏磁的仪器、弁远离胃杯和非按触冃标物体条件下摭测If标地物*茯収其应射*辆射戒散射的电磁疲佔总(如电场* 脱、琨險液 < 地蛊披零佔息X并皿行提収、判宦、加工处即*分析与应用的-门科学和技术林巧翻r简单说就屋遥远的感知. 进行获职图橡数据信馬*所沁顷A符合軀鳶-6■历时两个川的考察,4 Hl\ H邀H,即可推知2月2i F1出发* 2月21 I谕4 M 21 F11EW餐于存分H C3月21 H)对称.2月21日秋蜃长利4 21日的檢长相等’为11出甘”所以』月21日犠讎为U 〃咐・【粤点定僮]等卄戲图的、地理信忠技术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总冥中昼夜快矩的计篦*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地理

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卷地理

1.根据剖面线确定 水平比例尺和垂直 比例尺 2 绘制剖面示意图 要注意找准剖面线 起点、终点、转折 点、最高点、最低 点这些关键点的准 确数值。找准剖面 线与等高线 交点的 数值
在备考中仍然关注画图,如昼夜分布图、 风向图,天气系统示意图、选址图等等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个题目涉及的知识和2009年高考题1、2两题相类似,都是地理环境地域分 异规律的知识,图形和2004年高考广东卷类似
启示 审题—文字内容和读图 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的迁移能力—“背与理解” 多研究高考题,特别是在选题时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1982年40岁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要低;1982年 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要比2009年的略大,但1982 年的总人口数要远低于2009年的,故该年龄组人口数 1982年要少于2009年。
1982年65岁及以上 人口所占比重比 2009年要小,14岁 及以下人口所占比 重比2009年要大, 因此平均年龄1982 年比2009年要低;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 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
“丁坝”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 出的垂直河流的直墙,能够减轻 对堤岸冲蚀,减少河床中部泥沙 的沉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 利于河运。
培养学 生的发 散思维 和知识 迁移能 力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 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综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24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1B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

于 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的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② C.③ 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C 5.A 6.C【解析】4.从图中显示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所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5.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很敏感的仪器,在远距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条件下进行探测地物而获取数据信息。

6.历时两个月考察,4月21日返回,即可推知2月21日出发,2月21日和4月21日正好关于春风日(3月21日)对称,2月21日昼长和4月21日的夜长相等,为11小时,所以4月21日得长为13小时【考点定位】等值线(等压线)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中昼夜长度变化。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答案】7.B8.B【解析】7.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围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

8.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表1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7.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惠及民生。

近年来,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成本高、融资难、用工荒等问题。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有①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③降低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④构建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8.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

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

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19.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有①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

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1.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A.中国共产竞坚持依法执政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2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

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日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刨新的根本途径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

这说明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25..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

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第Ⅱ卷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14道题。

其中26—31题为必做部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须从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科中各选择l道试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

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

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