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书(注释)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
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译文:下葬就是掩藏,这是一种驾驭生气的方法。
世间存在着一种阴阳之气,它们相互吞吐就会成为风,这种风上升就会成为云,下降就会成为雨,并且穿行在大地之中,这样的风就叫做生气。
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繁育并滋生天地万物。
二、气感篇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译文:人的形体来自于父母,本体形骸继承了父母的生气,父母馈赠的身体就会得到父母生气的荫庇。
所以说世间生存着的人或物就是各种生气的聚集,凝结的生气就会成为骨骸,万物死后血肉化去,但骨骸会被单独保留下来。
所以说下葬就是回返死者的生气并汇聚到死者的骨骸之中,然后让这种生气荫庇子孙后代。
经书上说:死者与生者的生气相互感应就会让生者的命理发生改变,死者鬼魂的福运就会惠及到活着的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译文:所以说铜山在西边崩溃,灵钟就会在东边响应(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
树木在春天开始繁华,米粟在温室中就会发芽,这就证明生气穿行在大地之中。
在大地中穿行的生气,会受到地脉的影响而形成气势,这就是生气的聚集。
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又会受到其它处于聚集状态中的生气的影响并发生停止。
古人就用这条原理聚集死者的生气并让它不至于飘散,然后运行死者的生气并让它在合适的情况下达到稳定,这就是所说的风水。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晋郭璞《葬书》白话注解
晋郭璞《葬书》白话注解晋郭璞《葬书》白话注解-01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注解:埋葬,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收纳生气,也就是阴阳之气。
噫,本来指噫[ài],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噫,即吐气的意思。
噫、升、降、行,都指气的变化形势。
风、云、雨则指气存在的不同形态。
风、云、雨泛指外气。
行乎地中,则指内气。
二、气感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阴。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纲骨,以阴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注解:生气在大地中行走,发出来就会长生万物。
人由父母所生,与父母骨脉相连,二者气体相同。
葬得生气,则先人骨骸得气,遗体受荫。
人体的生命,是生气聚集,凝结结于骨。
人死后,血肉很快腐烂,而骨独留。
葬是使父母先人之骨,纳生气。
而先人得安,则反来荫护其所生的后人。
所以《狐首经》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注解:西面的铜山崩裂,东面未央宫的铜钟突然自鸣。
春天一到,木感其气,自然枝繁叶茂。
粟虽藏于室内,但季节一到,自然发芽。
以铜钟、植物得气则相感而应,来说明葬乘生气,则子孙得福之理。
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
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
三天后,南郡(荆州)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
生气在地中行走,人们难以直观地看到,但可以通过龙脉的形势来判断其行止。
龙脉自祖宗山发脉,一路跌宕起伏,如万马之奔腾,则知其气之行。
龙停止不走,则得水之界,水聚则势止,则生气开始聚集。
龙穴之气,要其聚。
散荡无收,则必不结穴。
龙之行,气未止,亦不结穴。
古人寻找生气聚集不飘散,龙脉停止结穴的地方,所以这门学问也叫为风水。
郭璞[葬
郭璞《葬書》原著2007-11-27 19:31:54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夫陽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
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
木華於春,粟芽於室,氣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勢。
其聚也,因勢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氣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
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行,蓋言此也。
經雲: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
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故藏於涸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
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勢與形順者吉,勢與形逆者兇。
勢兇形吉,百福希一。
勢吉形兇,禍不旋日。
千尺之勢,宛委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散於地中。
經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屍。
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齋。
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鸞,若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侯也,若攬而有也。
若進而卻,若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工。
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
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
支之所起,氣隨而始。
支之所終,氣隨以鐘。
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
支有止氣,水隨而比。
勢順形動,回復終始,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夫重岡疊阜,當擇其特。
大則特小,小則特大。
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於地中,壟欲峙於地上。
支壟之止,平夷如掌。
故經曰:支葬其巔,壟葬其麓。
蔔支如首,蔔壟如腳。
形勢不經,氣脫如逐。
《葬书》拾遗全文
《葬书》拾遗全文2018-08-09 18:04:13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葬书晋·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土有止气,水随而比。
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
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
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
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
常混淆于野师之手。
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
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
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
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
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
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
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
(详前)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风水经典典籍——《葬经》注解(风水迷)
风⽔经典典籍——《葬经》注解(风⽔迷)《葬经》注解《葬经》⼀书相传为晋代风⽔⿐祖郭璞所著。
在古代的风⽔书中,就阴宅来说,《葬经》堪称代表之作。
此书对后世风⽔术的影响很⼤,故尊称为“经”。
明代缪希雍⾼度评价《葬经》,说:“……其⽂全,其义备,虽圣⼈复起,不可改矣。
”与他同时代的地学⼤师徐试可,也说《葬经》“语简⽽精,辞古⽽劲,地理包括殆尽,⼤⾮泛滥成⽂者⽐,览者须细玩,⽅知其味。
”⽓感篇葬者,藏也,乘⽣⽓也。
开篇第⼀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最隐秘的问题。
各家葬法,任说千⾔万语,都莫如“乘⽣⽓”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就是⼤⾃然孕育万物之⽓,包括阳光、空⽓、⽔份和电磁场等。
相对于物质⽽⾔,⽓是⼀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
“⽣⽓”表现出来,就是⽣命⼒,活⼒。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球上草⽊不⽣,死寂⼀⽚,可谓了⽆⽣⽓;少年⼉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病弱⽼⼈卧床不起,可谓缺乏⽣⽓。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
曾求⼰《青囊序》云:“先看⾦龙动不动,次察⾎脉认来龙。
”这“⾦龙”即为⾄动之⽓,也即旺盛之⽣⽓也。
龙要“飞鸾舞凤”,⽅有⽣⽓;⽔要“⽣蛇出洞”,⽅有活⼒;⽳要“⼭环⽔抱”,才聚⽣⽓;砂要“清秀丰满”,才显⽣⽓;⼟要“坚实⾊润”,才蕴⽣⽓;向要“当运乘时”,才纳⽣⽓。
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看风⽔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的第⼀标志就是能动⼒、有活⼒。
五⽓⽣乎地中,发⽽⽣乎万物。
所谓“五⽓”,系指⾦、⽔、⽊、⽕、⼟这五种流⾏之⽓。
注意:⾦、⽔、⽊、⽕、⼟,谓之“五⾏”,“⾏”者,流⾏也,类型也,并⾮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五种类型的流⾏、变化之⽓,⽤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
这五⽓遍布宇宙,交杂作⽤⽽产⽣万物。
⾏于天,则⽣⽇⽉星⾠,风霜⾬雪;⾏于地,则⽣⼭⽯草⽊,溪河湖海;⾏于天地之间,则⽣⼈马⽜⽺,鸟兽⾍鱼。
⼈受体于⽗母,本骸得⽓,遗体受荫。
《经》⽈:⽓感⽽应,⿁福及⼈。
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
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
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圭测其方位。
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
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
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
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
左空右缺。
前广后折。
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
败郭之藏也。
夫以支为龙虎者。
来止足迹乎。
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怀抱。
以水为朱雀者。
衰旺系乎形应。
忌夫湍激。
谓之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
派于未盛。
朝于大旺。
泽于将衰、流于囚谢。
陈益峰:郭璞之《葬书》的白话注解(下)
陈益峰:郭璞之《葬书》的白话注解(下)文/陈益峰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
故砂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fǔ,同俯)。
注解:《狐首经》说:地有前后左右四势,生气从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方汇聚,所以穴场周围的砂峰,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玄武之山应该低头俯伏,山势渐向穴场下垂,朝山应拜伏,端正秀丽,耸拨活动,如凤之翔舞。
龙虎须抱穴有情,不能反窜,高低相当,不能欺主。
形势反此,法当破死。
故虎蹲谓之衔(xián)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注解:形势相反,走窜、尖射、欺主等,则应当家破人亡。
白虎方起高山,势蹲昂头视穴,如衔尸之状为凶。
青龙方高大雄踞,为嫉主亦凶。
衔指用嘴叼,踞、蹲一个意思,都指蹲坐,龙蹲虎踞,形容地势的险要。
这里指欺穴、无情。
青龙方起星峰,向穴有情,则为大吉。
而白虎则不宜起峰。
龙主男,虎主女。
凡龙穴,应龙稍高,虎稍低则吉,应龙抱虎,而不宜虎包龙。
主山高昂,山势不下垂,不肯受人之葬,为拒尸。
朝案反背无情,顺水而窜,倚斜不正,为腾去。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注解:因为生气吐出而外溢是扩散生气的,所以需要龙虎来保卫区穴。
来龙虽叠叠起伏,但是结穴之岗阜,左空右缺,前面空旷,后龙受风。
龙虎不护,界水不明,则生气被风所吹散,是为腾陋之穴。
《狐首经》说:腾漏之穴,是腐烂棺木的藏地。
土圭(gu)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
注解:用土圭测定其方位,用玉尺度量其远近。
土圭,先秦时期的计时、定方位的仪器,其原理是: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以表为圆心画出一个圆圈,并将日出和日落时表影与四周相交的两点记录下来,便可以通过连接两点的直线得到正东西的方向;线的中点,作垂线,就是正南和正北。
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葬书全文(晋郭璞著)及白话解释(李定信注解)
葬书全文(晋郭璞著)及白话解释(李定信注解)葬书晋郭璞著文中含葬书全文及白话解释(李定信注解)《葬书》(晋)郭璞著旧本题晋郭璞撰。
璞有《雅注》,已著录。
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
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
《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
《后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
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后。
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
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
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唐志》有《葬书地。
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
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
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
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
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
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
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
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
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后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巳深为通儒所辟。
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
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
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
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后人增以谬妄之说。
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
后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
始於闽中,其源甚远。
至宋王伋乃大行。
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
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
一曰江西之法。
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
其为说主於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
葬书
《葬书》[晋]郭璞原著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阳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
经云: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
势凶形吉,百福希一。
势吉形凶,祸不旋日。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
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若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若进而却,若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
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
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夫重冈叠阜,当择其特。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垅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曰: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卜支如首,卜垅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
《葬书》拾遗全文
《葬书》拾遗全文2018-08-09 18:04:13第一节《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葬书晋·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
土有止气,水随而比。
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葬其巅,垅葬其麓。
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
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
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
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龙虎抱卫,主客相迎。
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
常混淆于野师之手。
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
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
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
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
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
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
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
(详前)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完整word版)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葬经》郭璞葬者,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
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
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
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怀抱。
以水为朱雀者。
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
谓之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
泽于将衰、流于囚谢。
郭璞《葬书》范绍永浅释
《葬书》晋·郭璞著 范绍永浅释一、生气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藏者,收殓安放之义,此处可指阴阳宅生亡二界安身驻藏之处所也。
生气,即元始生发万物之气。
《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者,天地之太极也,二者阴阳之对立也,三者,冲和之气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故葬藏之所,须乘生气而资发后禄也。
夫阴阳之气,噫y 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此阴阳之气,上升而为风云,下降以为雨露,含藏于厚土,可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故称之为生发万物之气也。
二、气感篇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五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乃生气之泛称。
五行之生气藏于地中,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犹如树之干支,一气相应,由本达枝,根繁叶茂,情气相通。
遗体,遗后生人之群体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人以父母精血凝聚成骨肉,死后血肉消融,惟骨独存,藏于吉地之中,内乘地气滋养,外假子孙思慕,则可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生亡相应,鬼福及人也。
文中引用之经,乃《青乌先生葬经》,先生汉时人,精地理阴阳之术,而史失其名。
三、风水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s ù芽于室。
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借钟鸣山崩,室内粟芽春日木华而知万物气感而应一脉相通之理。
生气藏于地中,因势而行,因势而止,古人察之,聚止使其藏而不散,是为风水之法。
四、方法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生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故而若欲藏风聚气,必以得水为上。
气盛而流走,犹如水盈则溢出。
虽如是,盈余者仍有所止。
(完整word版)郭璞-葬经-考及白话详解
晋.6�1郭璞《葬书》考及白话解赣州李定信刘诗芸著葬经葬经4 / 106 内容提要本书收集了全国包括港澳台各书坊及民间收藏的诸种版本的郭璞《葬书》逐段逐句字的加以比较分析考证澄清了历史文献中的是非特别是清代《四库全书》对郭璞《葬书》的讹误。
从各个方面证实了《葬书》确系郭璞所撰纠正了历代文豪尤其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和元代的吴澄对郭璞《葬书》的误删误释是部中国地理风水领域的古文化和古文化史考证的重要资料对中国古文化认识的拨乱反正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还附列了诸家注释作者对考证的郭璞《葬书》原著在点评《四库全书释》的基础上作出了较为正确的新的白话解重点的论述了其科学性给倡导科学文明破除玄学迷信风水术提供了科学理论根据开辟了具体可行的途径。
葬经5 / 106 序言1998年春我在赣州市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因要探求赣州市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得识李老定信先生。
先生告我他以40余年的全部精力从事风水研究。
最近已完成了《晋·郭璞〈葬书〉考》和《中国风水研究》二部专著力图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将风水学说中的科学部分和玄学迷信部分分析清楚。
揭穿其中迷信部分的欺诈实质将其科学部分还诸社会。
使这一在中国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学术在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使其认识功能、道德和美学意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半天的交谈中李老先生洋洋洒洒、宏谈阔论深受震动。
当即表示希望能早日拜读大作. 二个多月后李老在电话中邀我为其大作《晋·郭璞〈葬书>考》作序虽没见著作全文还无法对该著作做全面评价。
但从前的交谈我确信李老这一宏愿在该著作中一定能得到充分体现。
风水作为中国术数的一种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黄帝时的青乌一作鸟子就通堪舆之学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迁都依卜都殷见《尚书·盘庚下》武王克商欲迁九鼎于洛邑于是“太保朝至于洛卜宅见《尚书·召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
古传葬书
葬书 ·8·
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
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从生哉
?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
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
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
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气行地中,人不可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
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观势,乘其止以扦穴,凡言止者,乃山
尾花中香味总居心,其止之谓与。或谓粘穴乘其脉之尽处为止,
然则盖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古人正恐后世不识止处,故立为
四法以乘之,夫盖者止于盖,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
唯观义之所在,高低正侧,何往而非止乎。
△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平夷多土,□斗泻多石,支之行必认土脊以为脉,垅之行
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
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
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
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
天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
郭璞《葬书》
郭璞《葬书》(总5页) --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葬书(一)晋郭璞景纯着云庵蒋国城氏注注:黑字为原文红字为注释葬者。
乘生气也。
五行行乎地中。
发而生乎万物。
木华于春。
粟芽于室。
经曰。
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
人禀天地元阳之气以生。
形以载其气。
气以充其形。
一形一气。
即一阴一阳之为也。
及其死也。
魂则上升。
魄则下降。
圣人通神明之德。
达阴阳之理。
知山川中有生气所在。
而裁成辅相。
仍以死者。
托诸天地生气之中。
故有葬义。
夫所谓生气者。
即阴阳五行之气。
气原于天。
而囿之者地。
五气周流地中。
发于土肤之际。
为阴阳媾精之所。
所以生万物也。
然土有形可见。
而气似无端倪。
抑知实有端倪。
不观四时之行乎。
时行始于春。
春者。
气之生。
物之候也。
春气一至而草木百谷。
莫不欣欣向荣。
生气之致验也。
有如此。
是故土者气之体。
欲知气。
可观形。
土有形。
即有气。
气行其间。
而为万物生生之橐钥也。
夫地理之学。
不过求以明乎天地之气窍。
故葬书通章。
以气字穿贯。
而开首葬者乘生气也一语。
又以尽全篇之旨矣。
书凡引经皆是青乌语。
书义述尽青乌。
故书行而青乌隐。
盖生气者气之聚。
凝结成骨。
死而独留。
故葬者。
反纳气骨。
以荫所生之法也。
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
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
鬼福及人。
是以铜山西崩。
洛钟东应。
此承上文乘生气而言。
推原人之成始而成终也。
人得天地之气。
包与胚胎。
撰构成形。
五官四体。
无一不具。
而其刚健者莫于骨。
此乃天地一点真阳之气。
凝结而成。
起居运动。
赖以支撑。
故人之死也。
血肉消磨。
而骨独不灭。
犹有生意存乎其中。
是故葬法。
为死者复其气。
以养其骨。
正所以荫其本来之初也。
父母子孙本是一脉。
流通感召父母乘得生气。
子孙自然发达。
福应之机。
捷于影响。
书故以汉宫故事喻之。
夫阴阳之气。
噫而为风。
升而为云。
奋而为雷。
降而为雨。
行乎地中。
而为生气。
此又顶接首节生气而言。
申明天地造化。
周流六虚。
变动不拘。
皆本一气之所为。
盖太始之初。
本是一阳之气。
一升一降。
分而为二。
【郭璞葬书全文翻译】葬书杂篇
【郭璞葬书全文翻译】葬书杂篇杂篇占山之法,以势为难,而形次之,方又次之。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言阔远,形言浅近。
然有大山大势,大寺大形,则当大作规模,高抬望眼,而后可以求之也。
势有隐显,或去山势,从东趋形,从西结势,由左来穴,自右出势。
又有佯诈穴,亦有花假,此所以为最难也。
其次莫如形。
有一二里为一形,此形之大者;也有只就局内结为蜂喋蛙蛤之类,此形之小者也。
鹅凤相肖,狮虎相类,形若不真,穴仍由似?故形亦为难也。
又其次莫如方。
方者方位之说,谓某山来合坐作某方向之类是也。
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此下言宾龙降势大略,可总括天下山成之行度,若欲逐一分类,则反包括不尽矣。
其葬王者,言其贵也,不得拘之。
势如巨浪花,重岭叠障,千乘之葬。
峰峦层踏,如洪波巨浪,奔涌而来,当出千乘之贵。
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
星岚撑汉,踏衔而下,如龙之降也。
及至歇处,山如云拥,水似带播,乌得不贵!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
真龙隆势,层层踏踏,如人家之重屋叠架,所以为贵也。
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亡家国。
横窜直播,行度畏缩而不条畅,死硬不委蛇,故葬者家亡国来灭。
势如矛戈,兵死形因。
尖利如矛叶,直硬如枪杆,故子孙多死于凶横非命。
势如流水,生人皆鬼。
顺泻直流,会无禁止之情,此游温之龙也,葬之者主少亡客死。
形如负峙,有城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崛起。
几结穴之处,负阴抱阳,前亲后倚,此总相立穴之大情也。
负峙形如御屏,壁立崎急,不可扦穴,法当于平地,须龙贵朝真,而后可不谓负峙,便能如是之贵也。
形如燕察,法葬其曲,胙土分茅。
燕窠多于山腰,龙虎包裹,自成形局,入穴不见孤露,所以为贵。
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
穴形偃诈,如垒之侧,玄武来上,前朝后应,委曲周回,法当就垒口扦之,主三公九卿之贵。
形如覆釜,其岭可富。
覆釜如五星中所谓釜金也,唯挨金下水空。
今言形如覆金,则合葬麓,阴龙而阳穴也。
若葬于巅,乃是以阴挨阴,不几于独阴不成之义乎!近来世俗正坐此病,无不葬垄于巅也,固有照天蜡烛及贯顶法多葬山岭,亦须有天然成穴方可下。
沂水易士注译葬书
沂水易士注译葬书沂水易士注译葬书<葬书>是晋郭璞所著,是风水书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堪称风水之鼻祖.以下对此书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内篇葬者乘生气也。
沂水易士注译:所谓生气,就是生旺之气、吉气。
这句话显示开宗明义就把《葬书》的写作原理讲了出来。
所谓,葬,就是乘生气而葬。
生气就是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一种特殊物质而形成的能量场,而且是一种吉利的能量场,人们把自己的亲人葬在这个场内就能够得到吉利的效应,产生良好的结果。
具体如何葬就能产生好的、吉利的结果呢?这就是本书所说的内容。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沂水易士注译:五气,就是五行之气,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气。
它在地中流行不息,但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它具有生发作用,能够使地中的土壤生长出植物来(万物)。
我所说的生气行乎地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有的朋友可能会发生凝问?古人不是有很多关于望气的论述吗?是的,但是,古人所说望气说是指望有形的气。
不是这里所说的生气,那是通过望有形之气来判断地中之生气是否有没有,吉凶如何?“发而生乎万物。
”这就是说明了只有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才有生气聚存,否则在一毛不长的地方是不会有生气存在的。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从自己的母体内出生出来是得体与父母,而父母去世后葬在了好的地方,他们的尸骨就会得到吉利之气,那么,父母遗留下来的活人(他们的儿女们)也会得到荫佑包庇。
也就会得到吉祥。
福祉!“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所以说,气行乎地中,对于已下葬的先人的尸骨进行感应,好的地气对尸骨就会有吉利的感应,反过来凶的地气对尸骨就会有凶的感应,人们把自己的先人葬于吉利得吉地里,通过先人对吉利地气的感应而使我们这些后人得倒福祉,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相传汉朝武帝时代,胡闻朝中的铜钟嗡嗡直响,武帝就问当时的大臣东方朔是什么原因?朔答曰:西方的铜山崩裂了。
葬书
△葬者乘生气也。
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
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陶侃曰: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固有。
盖亦指此云耳。
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
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也。
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
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连枝也。
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
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蒌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
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
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
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由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书》东晋·郭璞原著李定信白话简评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到外在的伤害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
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而产生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父母和人子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生气遗传给人子身体的遗体。
即本身尸体的遗体和遗留人子活体的遗体。
所谓本骸得气,是说父母为生气所生,死后的骸骨亦为父母生气所生,如果得到了本骸即同类的生气感应,尸体或尸体的骸骨将受到庇荫。
即尸体保留得长久,或骸骨能长期存在。
同样,如果这种同类生气,感应到活的遗体,即人子身体,也将得到福利。
就称之为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盛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
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
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皮肉腐烂了,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
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
《青囊经》说,反气纳骨即乘生气旺盛与否,都能感应及人。
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
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
树木到了春天发叶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生气发生作用的。
因为生气是土(即地)生的,生气的阴阳气斗争变化行走,就是因为地变化运动的势,也就是说观地运动的势就知道阴阳气正在斗争、变化。
观地运动的势静止了,就知道阴阳气斗争统一了而静止聚积。
所以古人葬乘生气,就是要使生气不扩散,即不噫而为风,而能聚积反气纳骨,就称之为风水。
明代徐善继《人子须知》说:“水为气之母,气之来有水以导之。
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
皆言风与水,故谓之风水。
”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葬书》说:“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不是说“水为气之母”。
既然云气生水,就不是水导气了。
风是生气噫而成风,所以风也不会散生气。
地理术称为风水术是不太适合,应该称为乘生气术,因为土生生气,生气生水,或称为土水术或龙水术,比称风水术要适宜。
原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详解】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
得水为第一紧要,其次是藏风。
因为水是生气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有生气,水源长,流量大,则生气旺盛,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历代地理术者说的把外来的风藏起来,这种风是藏不住的。
也不是完全避外来的风。
因为风是生气噫而成风。
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使生气不噫,即是说扦坟墓或扦住宅应该注意生气的扩散,例如坟墓的密封,或埋在较深的地层。
住宅的保温和通风设备,使保持中和适合人体温的温度,就称之为藏风。
但是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流行,其余没有流行的还是有止。
没有流行余下的生气,虽然是零散在地层深处也是有聚积的。
《青囊经》说:流动的外气到处流动,而其余气没有流动的即停蓄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
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经书》还说:乘生气要乘得深厚的地方,风水自然就是好的。
(考古学家发掘的古尸尚未腐化,就是埋在较深的地层。
)原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枯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详解】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
是《周易》的坤。
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地球的表面。
以地理术术语来说,就是指除水以外的龙脉。
土,是生气之母。
有土,才有生气。
生气,是水之母。
有生气才会有水。
就是说,土生气,气生水。
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
所以葬于枯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缺少生气,适宜葬深。
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较多,生气也比较旺盛,就适宜浅葬。
所以《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就生气旺盛,生气旺盛就水多。
世界万物就是因为生气旺盛即土多水多而产生的。
(多,是适宜的多。
)原文:地势原脉,山势以原骨。
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
经曰:行止气蓄,化生万物。
【详解】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运动趋势。
山势,是指山地龙即陇龙的运动趋势。
平地龙的趋势是指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
山地龙的趋势是看龙的石骨的走向。
好像蛇行走一样爬想东西或趋向南北,曲屈的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复回环。
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又好似要环抱什么的样子。
又好似欲进而欲退,欲止却是深来,行龙象这样的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即是即斗争又统一的变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一定贵如千乘,其富一定是万金。
所以《经书》说:像这样的形势,形止气蓄以后,就可以生万物。
原文:为土地也,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终。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行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详解】本节所说土地,土,是指陇龙即山龙。
地,是指支龙即平原龙。
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陇龙以分支多为贵,开始分支的地方,生气也随之而起,分支到头的处所,生气也随之而终。
观陇龙或支龙开嶂分支的方法,它的形势要隐隐隆隆,来气时微小看不见。
展气时,隆隆庞大,即蜂腰鹤膝。
而要之玄曲屈,微妙玄通,这样的龙脉必定是吉龙脉。
《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平原随土而起脉,陇龙的分支有止气,是水随龙比肩而来,交会而止。
来龙的势一起一伏顺势而来,到诸水交会之处,选址点穴就永吉无凶了。
原文:夫重冈叠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背情,所不葬也。
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云: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详解】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龙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舍择其特殊的龙脉为众龙众支很肥胖而其特别瘦小,群龙众支都是细小的而其特别肥大,像这种参差不齐的形和险恶的杂势,无论是主峰是客峰都是一样,这种场穴,就决不可以下葬。
若是陇龙高耸,而支龙在地中伏行,支龙或陇龙气钟之处,而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下葬。
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得高处,而山地龙要葬在山麓。
因此平地龙穴要点在头顶上,而山地龙点穴要点在山脚下。
假若来龙形势不合,生气就会逐散。
原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详解】山,指来龙。
来龙的势险要,必定有吉穴。
选址点穴的方法,是葬其所会。
即是在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之处。
所以葬法必定要原其所始,即是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祖的祖山起,到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为止,逐节审明其废相,即吉凶。
吉者而取之。
凶者而废之,或避之。
生气因地行气行而来,有浅来有深来,当浅来葬浅,深来取深,必须浅深恰当,对闭塞的生气要沟通,为人首龙属金而水口属木,不共一卦,当移穴于入首属木,以沟通玄窍,或穴场周围是土而井底是当培土以沟通生气。
聚积的生气要稳固防其扩散。
乘金相水,即金水日月四吉相会(指分金而言),穴土印木五行俱全。
对外要藏八风,即防止生气向八方噫而成风。
对内要秘合五行,这样土应天星,下合地德,使之阴阳冲和、不干不湿、不高不低、不冷不热,而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土,即白紫碧赤黄五色,在春夏秋冬四季具备。
因此,君子夺神功改造自然,全依审龙点穴的目力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即立向、坐穴、分金、坐度、消砂纳水不出卦位,全吉的要趋,凶缺的要避,增高或益下,这种微妙,全在智力的运用,触类而长,使能玄通阴阳而功夺造化。
原文: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详解】土地之山,即陇龙和支龙,又潜伏又连接,起祖是很高很高的,其来势一起一伏好象波浪一样,行龙好象马驰的奔腾。
在静止的时候就如同死尸一样不会动。
其过峡束气展气像怀有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
其元玄灵活如同具有万膳,而秀丽得像洁齐一样。
其蓄气像橐皮的鼓挺起来,装东西的器皿而不散漏。
其形状如同龙莺,或飞腾或盘踞,禽伏兽蹲像帝王一样尊严。
原文: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侵,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详解】天光发新是天星说,言天上诸星喜悦有情的发光,一起拱向北斗,指明堂内的朝山都拱向墓穴。
海指朝水,喻明堂的朝水都流向墓库囚休之位。
辰,指北斗和墓库。
穴前有左右二龙虎砂抱卫以护生气,穴与朝应砂水是主客相迎,前后左右四势又端正明朗,穴内没有虫、鼠、蛇、蚁、蝎五害的侵犯,而且坐穴十一不具,一不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湿,七不寒,八不暑,九不过大,十不过小,十一不噫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