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评析
如何对教案或教学片段进行评价、补充、建议
![如何对教案或教学片段进行评价、补充、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969a80c81c758f5f71f67a7.png)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课,要求教师既能发现问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又能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前目标设计、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跟踪反馈等内容进行评价。
如何写教学案例点评: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教案中间做点评,一种是在终了做点评。
中间点评: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将会达到怎样的效果?总评如何写:1、教材简单评析,引用课标要求(一两句)2、总体概括教学案例突出的特点3、分点阐述其特点(一两句理论阐述,两三句亮点分析,结合教学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谈,注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评价客观,不说过激词语,最好能体现归纳能力)4、如有可能,提几点建议,一两点即可。
教案或教学片段评价内容方法: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全面、具体、适宜,有针对性、导向性。
2、评教材处理。
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
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例如:评析:读了黄爱华老师生活中的百分数课堂教学实录,很受启发,认为有以下三个突出的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通过本节课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我们看到黄老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已经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还特别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如出席人数及写百分号过程中新产生的百分数)。
《金属》课堂教学片段与评析
![《金属》课堂教学片段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ce8c56804d2b160b4ec0ea.png)
色 差不 多 , 铝棒 。 是 评 析 : 师 一 开始 发 给 学 生 5 教
种 材 料 做 的 小 棒 , 孩 子 们 认 一 让
师 : 样 “ 一 掂 ” ( 师 演 这 掂 吧 教 示 ) 想法 很 好 !用 掂 一掂 的 方法 。 比不 同材 料 的 轻重 , 定要 保 证这 一 些 材 料 大小 一 样 , 就 是 同体 积 ! 也
一
没 有 什 么 把 握 — — “ 金 子 的 ”, 是
根 小 铁 棒 比 轻 重 就 不 科 学 了 。 大
“ 子 的 ? 金 予 很 贵 的 , 师 可舍 金 老
不 得 ” 老 师 没 有 批 评 孩 子 , 子 们 , 孩
家 手 里 的这 些小 棒 体 积差 不 多 , 可
以用 掂 一 掂 的方 法 感 受 一 下 大 概
单 、 便 观察 的方 法 。还 有其 他 方 方
法 吗?
能 让 别 人信 服 。 P T出示 ) 个 是 (P 这
砂 纸 。谁 知道砂 纸有 什 么用 ? 生: 物体。 磨 师 :P T出 示 ) 个 是 热 水 瓶 (P 这
和 烧 杯 。 烧 杯 和 普 通 的 玻 璃 杯 最
盛
《 属 》 堂 教 学 片 段 与 评 析 金 课
执 教 : 成 名 评 析 : 建 文 朱 余
片 段 一 : 步 认 识 5种 材 料 做 初 的小棒 师 : 师 这 有 5种 小 棒 ( 影 老 投 出示 )分 别是 1 小 棒 、 号 小棒 、 , 号 2 3 小 棒 、 号 小 棒 、 小 棒 , 个 号 4 5号 每 小 组 的盒 子 里 面 就 有这 5 小棒 , 种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片段及评析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8c53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1.png)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片段及评析1. 引言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解决问题,做出决策。
推理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诸多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以教学片段的形式,介绍生活中的推理,并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评析。
2. 教学片段片段1:小明迟到的原因老师问小明为什么迟到了,小明回答说他走到学校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狗,于是他就停下来摸狗。
老师不太相信小明的解释,于是追问起来。
老师:你有多久没有见到那只狗了?小明:大约有一个月了。
老师:那天早上你听到了狗的叫声吗?小明:没有听到。
老师:那为什么你要停下来摸狗呢?小明:因为我喜欢狗,见到狗就会想去摸摸。
片段2:丢失的钱包小华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他急忙回忆起自己的行动。
小华:我昨天上午在咖啡馆里拿出钱包付账的。
小华:然后我回家的路上没有停下来。
小华:钱包里有一百元现金和一张信用卡。
小华:我一直把钱包放在后裤袋里。
片段3:午饭时间的犯罪警察:请你们逐个描述一下午饭时间发生的事情。
小明:我在食堂吃饭,用餐时间大约是12点到12点半。
小红:我是在教室里做功课的,从来没有离开过。
小刚:我出去买午饭了,我去的是附近的汉堡店。
警察:汉堡店离教室有多远?小刚:大约需要十分钟的步行时间吧。
3. 评析片段1:小明迟到的原因通过这个片段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用推理分析一个人的解释和行为是否合理。
老师通过提问,逐渐揭示小明的谎言。
首先,小明称他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见到那只狗了,这与他之前所说的在路上摸狗的解释不符。
其次,小明也没有听到狗的叫声,但他仍然停下来摸狗。
通过这些矛盾的地方,学生可以从中推理出小明迟到的真正原因,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片段2:丢失的钱包这个片段可以用来教学生如何通过回忆和逻辑推理寻找物品。
小华回忆了自己昨天的行动,他发现在咖啡馆付账时拿出了钱包,往后没有停下来,钱包一直放在后裤袋里。
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推理出小华丢失钱包的可能原因,例如在咖啡馆付账时或是回家的路上被偷走。
一堂数学研究课几个片段的教学与评析
![一堂数学研究课几个片段的教学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b4a547c850ad02de804127.png)
问题 中 的运 用 。
教师 : 通过今天 的学习过程的感 悟 , 我们可 以写 篇 以图形为主题的小论文 。 点评 : 再次暴露 了学生新建立的不同认知结构 , 也体现 了不 同的人学数学有不 同的收获 。把学习的 权利交还给学生 , 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同时 , 把探究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 生的潜能 。
教师 : 真 了不起 , 然后教师用实物投影演示 了学 生 的作品 , 并演示 了多媒体动画课件 , 让学生观察体
验。
析
一
1 .这节课我 的收获是— — 。 2 .我最感兴趣 的地方是— — 。 3 .我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 。 学生 1 :我的收获是知道了旋转运动 中的 三要素。 学生2 : 我 的收获是 用动手操作法来加深 对解旋转运动 中的三要素的理解 。 学生3 : 我 的收获是 我初步体会到 了分类 讨论 与类 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4 : 我最感兴趣 的是几何 问题 的形 象 性。 学 生5 :我最感 兴趣 的是 遇到难 题不 心 慌, 要善于转化 。 学生6 : 我体会 到实际生活 中处处有 数学 知识 。 学生7 : 我想进一步研究 的问题旋转运动在几何
总体 评析 :
点评 : 成功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演示 , 让 学生 从具体 的动手体验上 升到理论上的认识 ,并且通过 学生 的动手 、 动脑及主动探索 , 让学生较好地体会了 数学 中的分类思想 , 使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e53072e518964bcf847c43.png)
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集锦)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要落实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
要根据学生情感需求,或大胆取舍,或精选段落……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的学习。
启迪学生读书时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入情入境。
2、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吸引和感染学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品读物。
教师更是紧扣文章最精彩之处——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这一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师生共同倾注感情,品味关键词句。
通过动作演示,观察画面,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心感受,细心体会,大胆想象,学生深深地被老天鹅的壮举所感动,一字、一词、一句,品读文字,读中生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染了心灵,陶冶了情操,突显了个性。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我们的生命》课堂教学片段及评析
![《我们的生命》课堂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ab71603d8ce2f0066234d.png)
《我们的生命》课堂教学片段及评析.[教学片断1]师:现在,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上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听音乐拍拍节奏!师:同学们,刚才那段音乐曾经在哪儿听过?生:我们在电视上听过。
师: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再问问你,最早能记起几岁发生的事?生:(想了想)三岁。
师:你们呢?请大家用手势告诉我。
师:看来多数人记得三、四岁时发生的事,那么再早一点,做婴儿时,出生那天,在妈妈肚子里发生的事,你们脑海里有记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摇头)这节课刘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寻找这段记忆,填补记忆的空白,好吗?【点评:课的开始非常自然、流畅。
一曲音乐打开孩子们记忆的闸门,让他们自然而然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境的创设,起到了以情激情的作用,此时此刻,孩子们都沉浸在对“家”的遐想之中,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看课件《小生命的孕育》师:我们的生命就是从这个受精卵开始的,(板书:我们的生命)受精卵怎样长成小宝宝的,想知道吗?我们来看看。
播放课件:小生命的孕育【点评:利用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解说,将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未知的世界,开始了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探究。
】[教学片断2]说说“我想知道的事”师:孩子们,这就是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情景。
尽管这时,我们的身体不断在发生变化,可这些,还有周围发生的事,我们却一点也不知道呀!要找到这段记忆,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生:……师:你们想知道的事可能还有很多,带着这些疑问,你们访问过家长吗?今天特意请来了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大家一起活动,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现在我们召开一个“小生命”的交流会。
【点评:把家长请到课堂中来参与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会更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并愿意表现自己;另一方面,这种活动方式,拓宽了品德教育的空间,把课堂与家庭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喇叭花》教学片段及评析
![《喇叭花》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49320f192e45361066f599.png)
《喇叭花》教学片段及评析【教学片段一】师:瞧,(指课件)多美的一朵花呀,它长得就像一只――小喇叭。
所以人们叫它――生:(齐)喇叭花。
师:“喇叭”是生字宝宝,先看老师来写,“喇叭”两个字都是口字旁(板书),“喇”――注意,中间是一束花的“束”。
不过,最后一笔“捺”要改成――“点”。
“叭”这个字的撇起笔要低,捺的起笔要高。
谁再来叫叫它的名字呀?你来。
生:喇叭花。
师:你读得真棒!这个“叭”字读成轻声可好听啦。
谁学会了?你也来试试?生:喇叭花。
【点评】“喇叭”对于学生来说是生词,沈老师的指导细致入微,每一笔的指导都落实在生字书写的关键处,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握汉字结构的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片段二】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喇叭花》,作者在这篇课文里面写了自己种喇叭花的事情。
我们打开书一起学习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还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那位同学教老师的,就是还要标上小节号,行吗?生:行。
【点评】阅读是获得文本意义的一种心智技能,它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大量的随性阅读实践形成的,而是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引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
沈老师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如初读课文时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学会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小节号。
虽然这些方法习以为常,但教者重视阅读方法指导的意识在过度追求阅读结果的今天尤应珍视。
师:我要考考大家,这些词儿你们是不是都会读了?生:新芽。
师:嗯。
这个词儿,谁会?生:花子。
师:花子,这个词儿啊,教你个小窍门,把第三声读准――这个词儿就动听啦。
谁再来读?(生读)师:这个词儿很难读。
仔细听,“花骨朵”这个词里,“骨”读第一声,“朵”读轻声。
谁会了?生:花骨朵。
师:了不起,一学就会。
师:这个词当中,有个生字宝宝,看着拼音,读一读,先试试?究竟读什么呢?我已经发现有人拼错啦。
你来。
生:花蔓。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啊,都是和喇叭花有关的。
刚才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够按照喇叭花生长的过程来摆一摆这些词?老师给小朋友画上“泥土”(画画),先应该放哪个词呢?(生摆词语)师:她放好了,有意见吗?生:“花蔓”应该在“花骨朵”下面。
_惊弓之鸟_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_惊弓之鸟_教学片段及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368a50804d2b160b4ec028.png)
!""!年第!#期!"江西教育《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教学伊始教者就直奔文章的中心段———更羸说的那段话,即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其教学片段为:#出示多媒体课件:蓝蓝的天空,飞着一只孤独的大雁,边飞边鸣$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
生:用枪打。
生:用弹弓弹。
……师:你们很聪明,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请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师: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读懂的%生:#略$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生:更羸为什么能根据看到和听到的情况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生:更羸怎么知道那只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生:为什么那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生:为什么它很快就掉了下来%……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待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解决,好吗%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小组讨论完成板书。
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介绍你的板书%#&’辅之“因为”“所以”的活动卡片;!’去掉卡片学生独立说$生:大雁因为受过箭伤,所以飞得慢;因为孤单失群,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心里很害怕;因为心里很害怕,所以拼命往高处飞;因为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伤口裂开;因为伤口裂开,所以就掉了下来。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能反过来说吗%#辅之“那是因为”的活动卡片,按板书依次退移;!’去掉卡片学生独立说$生:大雁掉下来,那是因为它伤口裂开;大雁伤口裂开,那是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大雁拼命往高处飞,那是因为它听到“嘣”的一声,心里很害怕;大雁听到“嘣”的一声,心里很害怕,那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更羸知道大雁受过箭伤,那是因为他看见大雁飞得慢;更羸知道大雁孤单失群,那是因为他听见大雁叫声悲惨。
“解决问题”教学片段及评析
![“解决问题”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eb4b969dc5022aaea0058.png)
“解决问题”教学片段及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2。
片段一:木偶戏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木偶戏场景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文字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
)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还剩多少人看戏?生2:一共有多少人看戏?生3: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师:前两个问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就不能用一步计算解决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师:要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答题卡:①原来有22人在看戏,②走了6人,③又来了13人,④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师:按照各组喜欢的方法在答题卡上分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分析方法。
师:请各小组分析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1:我们组的方法是由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根据①和②两条信息提出中间问题⑤:还剩多少人看戏?再由③和⑤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④: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2-6=16(人) 13+16=29(人)口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组2:我们组的方法也是由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根据①和③两条信息提出中间问题⑤:一共多少人看戏?再由②和⑤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④: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2+13=35(人) 35-6=29(人)口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组3:我们组是直接从题目找中间问题分析。
22+13-6=29(人)口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评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密切联系。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4aeff59ec3d5bbfd0a7487.png)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教学片段】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了,能不能找出来?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说得真好,这个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师:(屏显这句话)大家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关键的词大声地读出来。
(生齐读)师: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你能说出来吗?生:“独特”和“迷人”。
师: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生:“独特”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迷人”就是很漂亮、美丽的意思。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生:我认为“独特”就是独一无二,“迷人”就是让人流连忘返。
师:“迷人”就是迷到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步。
乡下的风景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请你再回到课文看一看,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美丽的面面,让我们觉得那么迷人,那么流连忘返。
【点评】学生初读课文后,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结尾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为教学切入点,由点到面,主线清晰、简洁明了。
接着,教者顺势而下,引领学生在中心句中找到文眼,即“独特”和“迷人”,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进而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做好铺垫,真可谓独具匠心、一石多鸟。
师:这一幅幅画面分别呈现出来,还有一些画面,比如说雨后春笋的画面,大家找到了没有?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个画面。
(生朗读第2自然段最后两句)师: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说说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体验“探”字的精妙,在角色体验中感悟笋子的顽皮、可爱,深切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意象。
有了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去读句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建立了图文相配的画面,读得有滋有味了。
魏老师引导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师:还有哪个同学再来说一说在朗读中感悟到的?生:(读第自然段)我体会到了这里非常可爱。
引领交流走向真实、有效—《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片段评析
![引领交流走向真实、有效—《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片段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2da3fcf61fb7360b4c65f1.png)
小 格 那 么 长 。 么 0到 这 个 点 ( 着 0后 那 指
是错误 的,刚才老师说 了一小格表示 1 米, 现在 是 4小格 , 我认 为应该是 米 。 ( 得到部分学生的认可 )
生 7 我 觉 得 应 该 是 米 , 为 这 里 : 因 已 经 平 均 分 成 了 4份 ,表 示 这 样 的 4份
盾 , 而说明假设 是错误的 。瞧 , 从 多好的
解决 问题 的策略 !来 ,给点 掌声 鼓励一 下。( 学生热烈鼓掌 )
} 米 米 ) 米 } (
0 1米
【 教学片段 】
出示 下 图 :
生 9 通过 刚才大家 的发言 , : 我发 现 生7 把单 位… ’ 1弄错 了, T 4米是把 0到 1
送 给 了他 。 这是 多 么 巧 妙 的 处 理 啊 !在 平 时 的
生们都 眼睁睁地看 着虞老师 ,等着看 他
怎样处理 。当时是上公 开课 , 千多 位老 一
教学 工作 中,我们 也经常遇 到类似 的事 情, 扪心 自问 , 到宽容 了吗?巧妙地处 做 理 了吗?大多数教 师会 当众批评 、 责 , 指
3
其 的份 是 米( 显 } ) 中两 就 。 件 示 米 课
师: 到这个 点 ( 指着 1 的对应 点 ) 米
呢?
应 是 米 该}。
师 :好像真有点儿 道理 ,你们觉 得
师 :现在老师仍将这 条 1 米长的线
段看作“”把它再延长 1 1, 小格, 你还能
用分数表示 这个点 ( 指着 1 米后 的第 2
0
米 手 } 米 米
1 米
米。
师: 有谁 听幢他的想法?张明同学的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84431f31126edb6f1a10bc.png)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及评析【教学片段一】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
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
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板书:率)生:读“率”。
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去两个词语,谁会读?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点评】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
徐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
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
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
【教学片段二】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真美呀!还有吗?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到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名师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名师课堂教学片段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c20d0090c69ec3d5bb7580.png)
名师课堂教学片段评析——城西小学青年教师研修班(提高班)作业英语班江月英11月16日至18日东浦镇中心校第二届“热诚之秋”教科节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
借此机会,18日上午我认真倾听了本镇英语教师张丹红老师和鲁迅小学许瑾老师的课。
她们两个人是同课异构,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两个人的教学特色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片段:片段一:东浦热诚小学张丹红老师在教授完数字1—10后,用“For Hope School”作为拓展环节,请同学们为希望小学捐爱心,运用“I have 10 pencils. ”说说你能捐多少文具用品。
片段二:鲁迅小学许瑾老师在执教完数字1—3后采用了猜数字游戏(用颜色球遮住数字,请学生说说球后面是什么数字),既巩固了数字,又复习了颜色的单词。
Red is ___2____ . Yellow is ____3____ . Red is ___1____.评析:18日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展示课,觉得自己又收获了一把。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安排合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和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1.张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用“夺红旗”的竞赛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课堂中师生融为一体,气氛相当活跃。
而许老师温柔的举动和甜甜的微笑引领学生进入了英语学习乐园。
两位老师用自己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动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两位老师都用一个情境贯穿整堂课。
张老师用“一个小丑带领同学们去数字乐园游玩”为主线,每到一个站就学习数字,每学完一个数字就让学生短语扩展操练:7 bags , 3 rulers……即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而许老师用“一个父亲拍摄孩子从一岁到七岁的成长过程,从而学习1-7的英语单词,然后又从七岁开始上学,猜猜书包中不同个数的文具、书本,自然地引出8-10的单词。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评析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bdd8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b.png)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评析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氛围沉闷,缺乏趣味性。
(2)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对知识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而忽略了推导过程。
(2)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过多关注答案的正确性,而非解题思路的启发。
(3)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3)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够牢固。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 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各年级段的核心素养要求。
-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 通过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自身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
(2)从认知规律出发,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体系。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 分析教材内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片段与评析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片段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1923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3.png)
《认识常见岩石》教学片段与评析近年来,探索科学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地质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对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进行详细的评析,以此分析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的有效性。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通常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即岩石有关信息的介绍、发现和分析、熔融和熔化、岩石的特征、岩石的分类和类型、岩石的成因和演变、以及岩石的地质历史。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岩石的一些基本信息,以让学生对岩石有更清楚的认识;其次,教师应当利用实验技术帮助学生发现和分析岩石;之后,教师应使用实验技术帮助学生观察岩石熔融和熔化的过程;再次,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岩石的特征,如岩石的硬度、孔隙率和组成等;然后,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和分类岩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的结构;最后,教师与学生应一起探究岩石的成因和演变,以及岩石的地质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及其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认识岩石》教科书、岩石样本以及3D岩石模型,以及岩石地质实验等,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岩石以及岩石的结构和性质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岩石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岩石征集比赛以及岩石制作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增加学生对岩石的认识。
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除了可以提高学生对岩石的认知和理解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岩石的类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去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同时,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认识常见岩石的教学片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科普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学习效果上,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50a50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8.png)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广西桂林的山水风光,是小学课文中的一篇经典范文。
下面是一篇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桂林的山水吗?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桂林山水很漂亮,山峰尖锐,水体清澈。
”有的说:“桂林山水的风景很迷人,景色秀丽。
”
教师小结:“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山峰尖锐,水体清澈,景色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水之一。
”
评析:
这篇教学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积极思考,深刻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主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同时,这个片段也突出了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拓展:
除了桂林山水,中国还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风景区,如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等。
这些风景区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著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这些地方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魅力。
《桥》教学片段及评析
![《桥》教学片段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9ce1c2102de2bd960588dd.png)
《桥》教学片段及评析【片段1】生4:我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死亡”一词说明这场雨很危险。
师:非常好,啊。
继续――来!生5:我从“村庄惊醒了”这地方“惊醒了”发现,显示处雨非常凶猛,不仅是人们被惊醒了,连整个村庄都被惊醒了。
师:这位女同学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洪水之大,我们来看那些直接描写洪水的语句,谁还有感触?生6:我从这句话看出的: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我从这个“跳舞了”看出来,这个洪水仿佛已经变得轻松――轻松猖狂了,它已经打扰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并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师:我建议给这位女同学热烈地鼓掌――生:(鼓掌)师:这篇课文我读了很多遍,我真的是没有从“跳舞”中读出洪水的那种兴高采烈和张狂。
来,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
声音洪亮!生6: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非常好。
啊――我们接着交流。
生7:“水已经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嗯,从这个词我看出来,洪水无情地拍打着人们,就如同拍打一片叶子一样轻松。
师:你用到了“拍打”这样一个词语,但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舔”,你觉得哪个好?生7:我认为用“舔”字好。
师:为什么呢?生7:因为“舔”字更把洪水――那个拟人化了,它舔着就像我们用舌头舔东西那样轻松。
师:我们用舌头舔东西是要品品味道,尝一尝,而洪水来舔着人们的腰,它想干什么呢?生7:它想把人们吞没。
师:是啊,它想把人们吞没。
孩子们,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句子中,有舔着,有舞蹈,有狞笑,你们感觉到了吗,作者把洪水,把山洪当作什么来写?你说!生8:作者把山洪当成了一个人来写。
师:一个什么样的人?它仿佛是一个什么?生9:它仿佛是一个野心很大而且很疯狂的人。
师:非常好!它仿佛是一个什么?生10:嗯,是一个嗯容易发脾气很暴躁的人。
师:我们把这些内容啊总结起来,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啊,在作者的笔下,山洪就如同一只(板书“恶魔”),大家读这个词――什么?生:恶魔师:是啊,山洪像一只恶魔,它咆哮着,它狞笑着,它跳着舞向人们逼来,这将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呢?(播放洪水视频)【片段2】生11:霎时间山洪从山上咆哮而来,一下子就把村庄、家畜给淹没了。
《声音的强弱》教学片段与评析
![《声音的强弱》教学片段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2432fedd36a32d7275817e.png)
《声音的强弱》教学片段与评析《声音的强弱》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在第1课中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第2课中知道了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液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本课我们主要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我们将从实际情境感受出发,通过感受上课老师声音强弱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性的探究过程,重点组织学生通过自助活动、小组讨论得到答案。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探索求知欲望旺盛,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抛砖引玉,会让课堂氛围更为浓烈。
本课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制定实验计划,根据实验过程现象进行填空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作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2、根据实验表格,控制变量,填写表格。
3、对比实验表格,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4、确定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
片段一:作出猜想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并观察这段视频里主要展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下说话声音的变化情况。
学生认真观看。
)生:从视频里,我看到有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说话声音的大小有变化。
师:观看得很仔细,总结得很到位。
老师现在来模仿一下,大家来说一说老师的声音是大还是小?(老师模仿,学生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刚刚回答得很积极,我们也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强弱,音量大的表示声音强,音量小的表示声音弱。
那现在同学们再用声音的强弱来对声音进行描述吧!(自主描述。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的声音为什么有强有弱吗?那么它的强弱是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我刚刚说话时摸了喉咙,感觉它在振动,那是不是与喉咙振动的快慢有关呢?师:我们第一节课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把右手放在喉咙上感受下,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喉咙振动的区别吧!(学生自己感受其中的差别,并提出合理的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下面两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古诗教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一:有教师上柳宗元的《江雪》这篇课文,将整首诗翻译了一遍:“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
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在钓着鱼。
”然后问学生“懂了吗”。
案例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董大是唐玄宗时候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董庭兰。
他要离开朋友们到别的地方去了,诗人高适写了这首诗送他。
曛,是傍晚和昏黑的意思。
太阳下山了,天空布满黄云,北风吹着,大雁飞着,白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庭兰啊,别发愁,别担心在前面的旅途上找不到自己的朋友。
你的琴弹得这样好,你的名气这样大,天底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答案:两位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时,只是着眼于古诗语言:含义“的把握,而未能将着眼点放在诗歌”意蕴“的品味上,这样的诗歌作品教学在内容上与语言教学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文学欣赏“根本无从说起。
(言之有理即可)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
(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问】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题要点:
该教师没有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2)教师采用先欣赏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课堂看似热闹,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没有引发情感共鸣。
(3)画面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
(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案例】下面是周益民老师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
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
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
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
小燕子是音符。
《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
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
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
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
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
(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
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
山川田野,鸟
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
童话书。
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
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问题】试对上面的教学片断进行评析。
答案
周老师的课是家常味很浓的课。
看了这个片段,我仿佛感到老师不是站在台
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
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创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
“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
“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周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找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也打开了孩子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
)
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你遇到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答: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少感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
教师应给以高度一点的表扬,这样可能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老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读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为位学生在之前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老师更应鼓励他培养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
《妈妈的爱》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小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小节。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该生试读后,其他同学评议,小组内练读。
)
师:(再指一名同学读)你读得太感人了,介绍一下经验吧。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有一回我高烧不退,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
医生说很危险,妈妈紧紧搂着我哭了,边哭边说:“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
师:我听出来了,原来,他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角色,才读得这么好的。
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答::《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展,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课文内容及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