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宏道书院【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宏道书院【图文】

陕西一域的学术体系,以张载所创的关学最受后世称道,到了明代中期,王恕对关学又有进一步的拓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关学概宗薛氏(文清),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以学问者。故瑞毅、康僖、谿田为三原之学。”因此王恕被后世称之为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

王恕在明正统十三年成为进士,而后为官,至弘治六年,时间长达46年之久,他经历了四朝,历官19任,最终做到了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因此王恕也是明中前期在朝中享有声誉的人物。明弘治六年,王恕辞职返回家乡三原,命他的儿子王承裕创办了宏道书院,以此来弘扬张载所创的关学,直到93岁,他才卒于故里。王恕著《石渠意见》四卷卷首清光绪十四年惜阴轩丛书本

王承裕是成化二十二年举人,在成化三十三年,王恕升为吏部尚书,王承裕随父入京,在京城结识了许多名流,使得他眼界大开。弘治六年,王承裕中举,恰好这一年父亲因故受到了朝臣的排挤,转而辞职回家,王承裕也就请假陪父回到了三原。在这个阶段,王承裕在家乡借了一处寺院作为讲学之所,命名为弘道书屋。两年之后,王承裕返回京城做官,几个月后,他又辞职返回了故里。当地人为了能够将讲学之

事进行下去,经过商议,在城北普照寺旧址上建起了弘道书院。这个书院延续到乾隆时期,因为避皇帝之讳,而将“弘”改为“宏”。王恕著《玩易意见》二卷卷首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

从以上的简历可以看出,宏道书院的建设起源其实是来自于王恕,虽然建书院者为其子,但王恕已经有了通过开办书院来宣传学术思想的想法,比如他曾写过一篇《复学古书院记》,第一段为:“三原故有学古书院,在城西北隅。元延佑间,义民李子敬暨其弟子懋创为之,延师儒以教乡人之子弟。其事见于集贤学士国子祭酒萧奭+斗>所为记。至正十八年废,移其内所奉宣圣及颜、曾、思、孟像于大成殿,学古书院碑于儒学。本朝永乐中,居民张秉等即其地建三官庙,然李子敬义行碑尚在其中。”王恕著《玩易意见》二卷王恕序言一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

王恕说三原县内原本有一座元代建筑的学古书院,元末被废,成为了孔庙,到了明初,这里又变成了三官庙。而后王恕感叹这种变化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到了明弘治年间,当地的官员想将这三官庙再恢复为学古书院,王恕闻此很是高兴:“娄君擢宪长复下其事于西安府,太守广平徐君政慨然以兴复为己任,乃遣使至县,撤去三官神像,即其殿宇奉安圣宣贤及四配像如故。复移学古书院碑于内,仍以旧额榜其戟。百十年已废之书院一旦复之,非娄君、徐君见道分明,

知所当务畴克尔哉!”学古书院已被废一百余年,而今得以恢复,这让王恕大感高兴,即此推论,他跟儿子回到三原县后,有可能正是他的建议,才又重新修起一所弘道书院。王恕著《玩易意见》王恕序言二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

关于宏道书院建立的来由和细节,明陕西督学王云凤写了篇《宏道书院记》:“宏道书院者,三原王君天宇之所建也。始君举进士,即侍父太宰公归,诸生秦伟、马理、雒昂辈从之学。假僧舍以居,题曰:‘学道书堂’。于堂后自构一室,曰:‘宏道书屋’。弘治乙卯,以太宰公命如京受职,拜兵垣。数月复以疾归,从走益众。秦伟谋于众,欲作书院,锓疏遍告邑之富而好礼者,商贾之游于其地者,鸠缗若干,择地爽圪,得永清访之普照废院。其地以丈计,袤四十,广十二,遂白于官,而肇工焉。”王云凤在这里点明宏道书院的创建者就是王承裕,参与者则为三原县的一些乡绅。本书院建造的很有规模,王云凤在此记中有着如下的详细描写:“外为缭垣门,曰:‘仰高’,以对南山仰止也。重门曰:‘恭敬’。内为小垣三,其门曰:‘中立’。中立门内,为‘宏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后为‘春光亭’。宏道堂之东荣为庖,西为库堂。前东西建学舍各十楹。考经堂前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菴’,门曰:‘忠孝堂’。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曰:‘卧云’,山房之

门曰:‘立雪’。其学舍东曰:‘逊志’,西曰:‘省身’。草堂前甃石池涤砚,久之,墨凝池面,若乌云,曰:‘云沼’。”这个书院建造了如此多的房屋,并且每个房屋都有着特别的命名,而这些名称不是随意所起,对此王云凤解释到:“仰高门之内,树以梓育美材也。中立门内,以桧期栋梁也。考经堂前,松柏与竹观节操也。春光亭前,牡丹莲菊与梅觇四时之造化也。考经堂后,独植杏,思孔堂也。”当然,我最关心者还是书院的藏书,以此王云凤有着如下记载:“复出书数千卷,厨之考经堂。君日处其中,群弟子辰至酉归,执经受业。太宰公亦时过焉,辨疑摘疵,或终日不倦。”看来书院中的考经堂就是本院的藏书楼,王恕也经常光临这里,跟众弟子们在此探讨学问。可惜王云凤没有说出这里藏书的具体数量,他仅笼统地用了一句“复出书数千卷”,而张征.主编的《三原书院人物》一书中则称:“王恕将其从政50年来所搜购的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弘道考、经二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研读。”看来给书院提供藏书者,是王恕而非王承裕,具体数量是五千多卷。藏书之所是考经堂,但不知为何张征.认为“考”和“经”是两堂。藏书之所除了这两堂外,在耳房内也有保存。

书院建成之后,王恕很是高兴,他为此写了篇《宏道书院箴》:“维兹书院、实萃群英。隆师亲友,讲道穷理。工夫既到,义理自明。匪徒知之,尤贵力行。乡举里选,荐其贤能。进

于宗伯,达于大庭。牧民守宰,辅政公卿。皆由此出,千载垂名。”而王承裕也写了篇《宏道书院示从游》,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来重考经,兀兀坐书院。疑难塞膺胸,反袂漫试面。岂能开来学,不过同几案。万物人为贵,年光掷流电。功欲成千倍,行期经百炼。古来惟德馨,行潦亦可荐。即此可知,父子二人对于书院的建成特别地高兴。在教学方法上,本书院也是因材施教,将生徒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不同的班级。这种做法应是本自孔夫子所言的因材施教,而这种教学方式果真使得关学在三原一地大为盛行,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三原王康僖(承裕)在宏道讲学,其父瑞毅(王恕)公督之。志在恢弘‘关学要旨’。当其时家庭之间蔼若洙泗;师弟之际,不愧伊洛。”因此,宏道书院的建成是三原关学形成的标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王恕、王承裕、马理为三原之学,其门下多以气节著。”远远看到了这座石牌坊

宏道书院到了清中期,更加受到当权者的关注。雍正初年,年羹尧任陕甘总督,他为了提升三原一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他向皇帝提出申请,将陕西省的最高教育机构——学台,由西安迁到三原县来办公。这无疑将三原县视为陕西省的教育中心,这种做法正是体现出了宏道书院在陕西一地的文化教育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年羹尧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好,因为他的傲慢,在雍正三年被皇帝赐死。年羹尧本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