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宏道书院【图文】
三原县概况
![三原县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3c7805577232f60ddcca1b7.png)
三原县,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
东界闫良,南接高陵,西邻泾阳,北靠耀州。
全县按自然地貌分为西北山地、北部台原、南部平原三个区域.境内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三条水系,土肥水美,物产丰富,《汉书》即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美誉。
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
全县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辖10镇4乡20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8万。
县城中心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
区位优势明显。
三原是省会西安的北大门和“西咸经济圈”的北副中心,地处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黄金区段。
距西安、咸阳、铜川均约30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2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铜高速公路纵穿南北,210国道、208省道、107关中环线纵横交错,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工业基础雄厚。
三原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咸阳市工业生产先进县,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内产值均居咸阳市前列。
农业资源丰富。
三原是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及陕西果品、蔬菜、秦川牛等八大商品生产基地县。
全县耕地面积53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蔬菜22.2万亩,年产量76万吨,产值7.3亿元。
文化教育发达。
三原历史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理学大家马理,清代“天下第一长联”作者孙髯,清末著名教育家贺瑞麟、朱佛光,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彰显着三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原教育事业历史久远。
明清以来,学古、宏道、嵯峨、正谊四大书院驰誉关中,硕儒名士,英才济济。
三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达,是陕西省教育强县。
旅游景观琳琅。
三原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现存文物古迹旅游景点36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历史名人于右任的故事
![历史名人于右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1e77e3ce009581b6ad9eb73.png)
历史名人于右任的故事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着名的书画家,他为人耿直、品格高尚,又不失风趣幽默。
他在四川的一次车祸中大难不死,被引为笑谈。
1941年冬,时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部长的于右任赴西北视察后回到了四川,从成都乘汽车返回重庆。
当年成渝公路路面很窄,道路崎岖,于右任乘坐的汽车在经过一座山头时,下坡速度太快,汽车不小心冲出了公路,跌入了路旁的悬崖。
只见汽车在空中打了几个滚,最后才掉进了崖旁的一块田里,竟然还是四轮着地。
周围的人闻讯,急忙赶去相救。
他们起初都以为从这么高的悬崖上掉下来,车中的人必死无疑。
待他们打开车门一看,才发现车上的乘客不仅一个没死,而且全都安然无恙。
车上的人只不过受了一场惊吓,有几位带了点轻伤而已。
这次事故有惊无险,于右任身上只有几处小小的擦伤,真可谓“大难不死”。
于右任被送到重庆后,当局考虑到他年纪太大,为防万一,特送他到医院去居住一段时间,以便治疗、观察。
于却颇不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无事,而当时正值抗战,等着他处理的公事太多,再说,他也实在受不了医院的这般寂寞。
一天,蒋介石派秘书来医院慰问于右任。
他正躺在床上看书,见进来的人是蒋介石的秘书,没好气地将书一扔,双眼一闭,假装睡着了。
这位秘书微微一笑,蹑足来到于右任病床前,轻声问道:“院长,您的身体好些了吗?委座特地派我前来看看院长,您老受惊了。
”于右任的双眼睁开了,看了下秘书,没有说话,随即又把眼睛闭上了。
秘书继续微笑着问:“院长,听说您的汽车从山上掉下来时,在空中翻了好几个跟斗,当时您的感觉如何?车子一翻时您老的感觉怎样?”于右任仍然闭着眼,没有说话。
“二翻的时候又如何?”秘书仍笑着问。
于右任仍旧闭目,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三翻呢,又如何?”秘书似乎尚无止境。
只见于右任突然睁开双眼,瞪得溜圆,一把掀开被子,猛地坐了起来,大声嚷道:“三番翻我就和活了!”由此看来,于右任先生还颇善打麻将呢!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
三原于右任英勇故事30字
![三原于右任英勇故事3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8de3c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b.png)
三原于右任英勇故事30字
于右任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也是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报刊家和教育家。
XX年X月X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又有半哭半笑楼主、神州旧主、关西学子、太平老人等笔名,民主革命时期,和李仪祉、张季鸾并称"陕西三杰"。
于右任出身贫苦,一生爱国恤民,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后人因他布衣粗食、两袖清风,而赞誉他"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不满2岁即丧母,加上父亲外出谋生,生母赵太姐临终前便把他托付给弟妹房氏抚养,房氏也不负所望,一力承担起于右任的生活和教育。
于右任自幼聪明早慧,勤奋好学,7岁入私塾,17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三原县学,成了秀才,23岁中举人,当时的学政叶尔恺十分赏识他,称他是"西北奇才",还送他一本《出使四国日记》。
于右任又相继就学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先后受教于朱佛光、刘古愚等明师。
于右任
![于右任](https://img.taocdn.com/s3/m/6c491baa0029bd64783e2ca6.png)
人,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他的侄外孙刘遵义教授乃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中文名:于右任别名:伯循、骚心、太平老人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三原出生日期:187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964年11月10日职业:家,书法家、教育家信仰:主要成就:国民党元老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近代书圣代表作品:《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简介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1],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读书应试,因此就著籍为三原人了。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意为留学于)、原春雨,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
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谐音而来,中原地区的人往往以“左衽”为受异族统治的代词,而于右任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
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称,民间亦称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着违抗清廷留长发辫的危险,请伙伴给自己照一幅散发照,于右任即兴吟出一副对联写出贴在身后做背景:“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
”生平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他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书法家、著名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筹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
横渠书院简介
![横渠书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82c2967561252d380eb6ed6.png)
横渠书院简介横渠书院是了为纪念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而建立的。
张载字子厚,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眉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在历史上,陕西境内的横渠书院有四处:眉县横渠书院(两处)、临潼横渠书院及凤翔横渠书院。
眉县横渠书院眉县横渠书院有东西两处。
东横渠书院位于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眉县崇寿院。
与张载同时期的苏轼(1037-1101,字子瞻)曾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签署凤翔府判官时因大旱至眉求祷于太白山,过崇寿院时作《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其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亦和有《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
据民间传说,崇寿院为青年张载求学之地。
熙宁三年(1070),张载辞官返回横渠镇,以讲学为务,其讲学的地方就是崇寿院。
当时该院已经衰败,张载在院内一所房子的东西窗户上分别张贴了所撰的《砭愚》和《订顽》(后易名为《东铭》和《西铭》),并将崇寿院命名为横渠学堂。
横渠学堂即后来所建横渠书院的前身。
据明代眉县学者刘九经万历年间所纂的《眉县志》记载,元贞元元年(1295)朝廷下诏在眉县横渠镇张载故居建立张子特祠。
泰定四年(1327)又诏在祠内创建横渠书院,文礼恺有记。
此时,严格意义上的横渠书院才算是创建了。
后历经明清两代,横渠书院屡圮屡修,诸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眉县县令林思正修书院,万历三年(1575) 眉县县令姚继先重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眉县县令陈石麟重修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与光绪十一年(1885)也曾两次重修书院。
值得注意的是,清康熙二十三年陈石麟重修书院时,康熙皇帝为张载赐“学达性天”匾。
清末,在清廷“各省书院一律改设学堂”的诏命下,张子祠内横渠书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时任眉县县令的程壎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又改名为“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
历代陕西教育家简介
![历代陕西教育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a77a1f3aef8941ea76e057e.png)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历代陕西省教育家简介
杨发记搜集制作 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
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教科研室 杨发记搜集整理 邮政编码724207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教科研室 杨发记搜集整理 邮政编码724207
陕西历代地方教育家名录(不完全统计)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在这个名录中,没有列举我省一些百 年名校的创办人。这些人不论在学识 还是在办学实践方面,对当时本地乃 至陕西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可 以作为乡土教育家申报为课题立项研 究对象。
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教科研室 杨发记搜集整理 邮政编码724207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陕西历代地方教育家是指我省历史上在兴办
书院、乡学、百年名校方面和在教育思想上 有较大成就的教育人物。从对陕西教育做出 的贡献看,可以分为教育思想家与教育实践 家;从教育活动范围和知名度看,可以分为 著名教育家(教育学者)与乡土教育家。根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提供71位陕西历代地方 教育家名录,供课题申报人参考。
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教科研室 杨发记搜集整理 邮政编码724207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16、李孟 李孟(?~1321年),元代学者,字道复,祖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其父在陕西做官时迁居汉中(今 陕西汉中市)。他通晓经史,尤爱好研究历代治国策略。曾在家乡设书馆讲学,临近州县有许多人前来 拜他为师。仁宗为皇太子时,李孟辅导其学习有方。仁宗在位后,他提出对官员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教 育和激励。曾主持贡举,开科取士,并担任廷试进士的监试官。 17、萧惟斗 萧惟斗(1231~1308年),元代名儒,祖籍北海郡(故治在今山东益县),其父在秦地做官时,将家迁居京 兆(今陕西西安市),遂为奉元路(故治在今西安市西北)人。他长期隐居于终南山中读书,于天文、地理、 律历、数学等各门学科均有研究。他不愿为官,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教授学生, 被誉为一代宗师醇儒,当时儒林流传“元有天下百年,唯萧惟斗为识字人”的说法。 18、许衡 许衡(1209~1281年),元代学者、教育家,字仲平,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忽必烈受封京兆(即今西安 市)后,为了发展教育,召许衡来到关中,任用他为京兆提学,兴办学校。许衡到任后,关中各郡县普 遍设立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习俗大为改观。许衡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使人人 有所收获。凡受过他教导的人,对他的教海莫不视为金科玉律,终身牢记。 19、赵世延 赵世延(1261~1336年),元朝人,字子敬,其祖辈为雍古族,住在云中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以北)。 元武宗朝,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仁宗即皇帝位,他奏请在京兆设立“鲁斋书院”,促进了关中地区教育 文化的发展,对推动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大融合起了很大作用。 20、马理 马理(1475~1556年),明代著名学者,字伯循,号谿田,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马理是关中“三原学 派”的重要人物,曾在嵯峨精舍教授生徒,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告老还乡后,隐于商山书院讲学。
三原县文物志
![三原县文物志](https://img.taocdn.com/s3/m/4275ff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e.png)
三原县文物志本县历史悠久,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以及金石碑刻、陶器陶俑、名字古画和化石,构成品类丰富的文化宝库。
本县又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境内留有革命遗址、烈士陵墓多处。
建国后,先后设立分管、专管机构,配备人员,加强管理,使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得到保护。
40年来,普查、发掘出古墓、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其中不少稀世珍品被陕西省、咸阳市调出展览;有的还远涉重洋,运往国外展出。
大部分文物景观已在本县博物馆展出,几处古建景观已成为旅游胜地。
现有陕西省、三原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32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古陵墓4,古建2),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古遗址8、书院3、古建4、古陵墓1 1)。
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3件,其他文物1000余件。
第一章 古遗址经文物工作者勘查和试掘,县境发现古遗址50余处。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洪水遗址位于洪水乡洪水村南崖畔处,距洪水乡人民政府驻地约50米。
址在清河上游河谷台地,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00米,呈西高东低走势,文化层厚约1至3米。
出土的16件陶片,质地有夹砂红陶,细泥灰陶、彩陶。
陶器形状属陶鬲、陶罐、陶瓶等。
表面有细纹饰,并有附加堆文。
经省级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先民居住遗址,约与西安半坡遗址同期。
二、杨杜遗址位于嵯峨乡杨杜村西约100米处,面积约10亩左右。
处于清河岸东张家坳原畔下的河谷台地,文化层距地表1米左右,灰坑深2米。
出土陶器有陶鬲、陶罐残戽6块,有夹砂灰陶,细泥灰陶等,多有绳纹纹饰。
经省级鉴定为新石器时代后期先民居住遗址。
第二节 早周遗址一、岳村遗址位于洪水乡岳村南100米处。
处于清峪河西岸、嵯峨山下河谷台地。
面积50亩,地势西高东低,其中一小沟断面上有一灰坑,距地表2米,深1米。
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瓮(瓮内装有白色颗粒状物质,初步鉴定为谷类),残陶片数块。
硬汉张奚若
![硬汉张奚若](https://img.taocdn.com/s3/m/3aa878ab76a20029bd642da7.png)
◎各界丨世纪回眸硬汉解聚若雲/李满星/张奚若,他矗立教坛半个世纪,心寄黎民,目极八荒,不仅能讲人话,讲真话,且敢讲硬话。
他凭着知识分子炙热的爱国忧民之心,将秦人刚直之风,发扬到了极致,可谓近现代合志士与学者于一身的硬汉。
倔牛处处“硬”棱角张奚若,1889年出生于陕西省朝邑(今大荔县东部)一个中医世家。
张家当年在朝邑县城开了间中药铺,其祖父还当过朝邑县商会的会长。
他18岁时考入位于三原县的陕甘最高学府宏道书院,与一代国学大师吴宓是同学。
在清末,三原县为陕甘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早在明代就有王恕、王乘裕父子创办了宏道书院。
清末,刘古愚担任宏道书院主讲和院长,将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并入,发展成西北学界、思想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以至于陕西乡试定期在三原举办,陕西学政亦驻扎于此。
戊(上接第67页)解放军包围北平,汤用彤选择留在北大,校长胡适选择离开北大。
1948年12月15日,接胡适南下的专机停在南苑机场。
胡适离开北平前,匆匆留下了一张便条,给北大同事汤用彤和郑天挺,便条上写道,今早及今午,接连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绝不忘掉北大。
胡适走了,北京大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但是,北大教授们与胡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与胡适关系亲密的杨振声被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郑天挺调往南开大学。
此时,汤用彤担任北京大学唯一的副校长。
1954年,在《人民日报》组织批判胡适的会上,领导要他发言。
众所周知,汤用彤与胡适的关系非同一般。
领导让他发言,就是让他批判胡适,与胡适彻底划清界限。
他心理压力很大,当晚,回到家里,他就表情木然,嘴角也有些歪了。
汤用彤的儿媳乐黛云写道:“如果有些经验,我们应该当时就送他上医院,但我们都以为他是累了,休息一夜就会好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他竟昏睡不醒,医生说这是大面积脑溢血,立即送到协和医院。
马寅初校长对他十分关照,请苏联专家会诊,又从学校派了特别护士。
我的家乡 陕西三原
![我的家乡 陕西三原](https://img.taocdn.com/s3/m/819bfdd976a20029bd642d23.png)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自然气候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
三原县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县。位于富平以西,泾阳以东,西安以北,铜川以南。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县,已有1560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面积576.9平方公里,人口40.2万。邮政邮编:713800;辖10镇4乡205村;县政府驻城关镇。
三原弘道学堂书香往事
![三原弘道学堂书香往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06e972f242336c1eb95e2a.png)
宏道学堂的书香往事学界曾有观点认为,“三原学派”仅为明时关学一大重要流脉,其实不然,学问自有其承传之理,清代或者说清末,“三原学派”可以说又达到了一次高潮,陕西近代许多名人皆出于此。
这个载体就是三原宏道书院。
它是陕西省关中明、清四大书院之一。
为明代三原县北城人王承裕(字天宇、嘉靖时户部尚书)创办。
弘治癸丑年(1493)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字宗贯,孝宗时曾任吏部尚书)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
弘治乙卯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的兵部尚书,因病回里。
这时向他求教者更众,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书院落成,南北40丈,东西12丈,座北向南。
大门题名“仰高”,二门曰“恭敬”,三门曰:“中立”,仰高门内植有梓树,象征着培育英才;中立门内栽有松柏,有期待栋梁之意。
整个书院花木葱郁,建筑坚固,雕刻细致,绘画朴素,取名“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的儒教当作学习的核心内容,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办学的宗旨,并依据宋朱熹所办白鹿洞书院《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对“明德、游艺以及会食、归宁(指回家省亲)”等都有严格规定,考经堂内存有上千卷书籍资料,王承裕每日向学生讲四书五经,告老归乡的王恕有时也到书院给学生以指教。
书院学生分20岁左右和10岁左右两种,有堂上学生与堂外学生的区别,都按勤奋与懒惰、成绩优劣作为升、降级的标准。
当时书院学生中出名者颇多,如马理、吕、康海、秦伟、雒昂等。
至清代,从书院中肄业而任职朝廷者如高陵白遇道、礼泉宋伯鲁等,均一时之名士。
道光十年(1830),陕西省督学周之桢重修书院,使宏道成为陕(西)、甘(肃)两省学士深造的地方。
道光二十三年(1843),督学沈兆霖,倡导各界捐资扩建书院。
清末,外侮日亟,国势日危。
“废科举、兴学堂”,维新变法呼声日高。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颁布新学制,令全国废除科举制度,改旧儒学书院为学堂,废读四书五经,停习八股文体,中学西学并重。
葬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
![葬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e6c752f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6a.png)
葬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陕西日报》(2020-06-18 第11版文化)于右任展陈在于右任纪念馆里的于右任踏勘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老照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每每读之令人心潮澎湃的诗句,是于右任先生晚年思念故乡所作的著名诗篇——《望大陆》,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满满的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和家国情怀。
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荣民总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6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这首《望大陆》当作他的遗愿。
于右任先生,祖籍泾阳,出生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辛亥元老、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中国标准草书创始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右任”行世,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先生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兴教育、修水利、办农场,护持民族文化遗产,深受人们崇敬和怀念。
少年求学发奋图强6月3日,记者来到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5号,这里是少年于右任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于右任在诗文中提及的那个有着“三间老屋一株槐”的院落。
说起于右任小时候的故事,讲解员熬淑伟侃侃而谈:“于右任两岁时,母亲赵氏病逝,临终前将小右任托付给了嫂嫂房氏。
于右任的伯母房氏只好将小右任带回了泾阳杨府村娘家生活,视如己出。
为了让于右任能够与小伙伴们一起牧羊玩耍,伯母用自己纺线挣的钱,为小右任买了一只跛羊,让他能够与孩子们一起牧羊。
有一日,放羊途中险遇狼害,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伯母遂让哥哥房宗海联络了村人,一起请了先生,成立私塾,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读书学习,于右任得到了良好的早期启蒙教育。
”于右任11岁时,教书先生发现他聪慧过人,自己已经教不了了,遂建议将于右任送到更高级别的学堂。
伯母为了让于右任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把他又带回了三原,在于右任三叔祖于重臣的帮助下进入当时非常有名的毛班香私塾学习。
在此,少年于右任的学业大有长进。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b9ba03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c.png)
【长安万年】之三百六拾:关中四大书院,培养出于佑任等一大批革命人才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
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长安(西安)及周边地区,清代建有四大著名的书院:关中书院、宏道书院、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
关中书院,在明清时期均是著名学府,位于今天西安南门内的书院门。
明万历年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立。
冯从吾继承了张载遗风,使书院以讲求性理之学为宗旨,反对空淡提倡实践,建立不久,即获得“讲坛之盛,旷绝古今”的美誉。
在明朝,书院除了教育职能外,还兼具政治职能。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天下书院首当其冲。
大宦官魏忠贤当权后,大肆镇压东林党人,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关中书院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被废弃。
进入清代,满族坚持“汉化”方略,教育便成为其实现“汉化”的关键,因此,西安地方政府对关中书院进行了多次修葺和扩建,使其逐渐恢复了当年的风貌。
到清末时,关中书院已经颇具规模,不仅是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清朝,在关中书院讲学的陕西名儒主要有李颙(yú,与顾炎武同时代)、刘光蕡(fén)、柏景伟、牛梦周等人。
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对关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关中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光绪时期,清朝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规定全国各地书院改名学堂,关中书院更名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
辛亥革命后,又改称陕西省立师范学校。
以后学院数次更名,直到1982年定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可谓是凤凰落架!宏道书院,位于今咸阳市三原县城北,清代三原属西安府管辖。
明孝宗弘治九年,由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详见“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之子承裕创立。
书院最初由一僧舍改建而成,用来授徒讲学,称为宏道书屋。
由于王承裕乃关学大儒,所以,慕名而来的学子非常众多,小小僧舍已经无法容纳济济学子,于是,学生们捐资对书屋进行了扩建,然后名字也升级为宏道书院。
三原
![三原](https://img.taocdn.com/s3/m/b8ed35df26fff705cc170ad8.png)
三原县城隍庙
城隍庙
由此可知,三原县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的
雄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 原 城 隍 庙
于 右 任 故 居
三原县是陕西省的教育强县
三原南郊中学
三原南郊中学创建于1919年, 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倡建, 始名“渭北中学”,后改称“陕 西省立第三中学”,抗日战争时 期更名为“陕甘宁边区三原中 学”,1959年改为现名,是陕西 省创办较早的中学之一。1963年 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首 批办好的十所重点中学之一。是 咸阳市省级“示范高中”学校之 一。
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发展 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文化是根。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根源,就没办法使自 己的国家,民族立足。
文化是魂。它可以使人们意识到文化对每一个人都 是非常重要的。
三原县的历史文化
三原区位优势明显,是省会西安的北大门、西南距咸阳、北距白 鹿原铜川均约30余公里。交通比较发达,西铜一级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 名人辈出,唐卫国公李靖,明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 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当 代书法名家刘自椟、谢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 2 三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境内有文物景点114处,其中 城隍庙、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属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个以城 隍庙为龙头,以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 峰木塔为支撑的旅游景点体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韩公路纵贯南北,咸 宋公路、咸铜铁路横穿东西。县干公路18条总长220公里。 3 三原县历史悠久,自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至今, 已有1556年历史,古时称池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陵寝所在地,因境 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 1
陕西祠庙古建保护
![陕西祠庙古建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7374073c31126edb6f1a108f.png)
三、古建筑(138-25=113处)242.大学习巷清真寺明、清西安市1956年8月 6日243.大兴善寺清西安市1956年8月 6日244.东岳庙明西安市1956年8月 6日245.八仙庵明、清西安市1956年8月 6日246.宝庆寺塔明西安市195 7年5月31日247.小皮院清真寺明西安市1992年4月20日248.关中书院明、清西安市1992年4月20日249.杜公祠清长安1956年8月 6日250.香积寺唐长安1956年8月 6日251.圣寿寺塔唐长安1992年4月20日252.草堂寺明户县1956年8月 6日253.户县文庙明户县1992年4月20日254.太史桥明户县1992年4月20日255.户县钟楼明户县1992年4月20日256.敬德塔宋户县1957年5月31日257.仙游寺隋唐至明清周至1956年8月 6日259.钓鱼台清宝鸡1992年4月20日260.龙门洞明、清陇县1992年4月20日261.张载祠清眉县1992年4月20日262.五丈原诸葛亮庙清岐山1992年4月20日263.凤凰台明咸阳1957年5月31日264.千佛铁塔明咸阳市渭城区1956年8月 6日265.兴平北塔唐兴平1957年5月31日266.文庙大成殿明兴平1992年4月20日267.中王堡木塔明三原1957年5月31日268.古龙桥明三原1992年4月20日269.孟店民宅清三原1992年4月20日270.东里花园明、清三原1992年4月20日271.唐家民宅明、清旬邑1992年4月20日272.香积寺塔宋礼泉1992年4月20日273.金龟寺普通塔清礼泉1992年4月20日274.报本寺塔宋武功1992年4月20日276.泾阳文庙清泾阳1992年4月20日277.铜川塔宋铜川市1956年8月 6日278.孙思邈故里明耀县1992年4月20日279.星明楼明榆林市1992年4月20日280.定边鼓楼明定边1992年4月20日281.响铃塔元横山1992年4月20日282.波罗堡古建群明横山1992年4月20日283.七星庙明府谷1992年4月20日284.琉璃塔明延安市1992年4月20日285.万凤塔宋洛川1992年4月20日286.普同塔明子长1992年4月20日287.盘龙寺石塔明志丹1992年4月20日288.砖塔群宋至明志丹1992年4月20日289.开元寺塔唐富县1992年4月20日290.柏山寺塔宋富县1992年4月20日291.福严院塔292.岱祠岑楼,金龙寺塔明大荔1992年4月20日293.北寺塔北宋蒲城1957年5月31日294.蒲城南寺塔唐蒲城1957年5月31日295.考院清蒲城1992年4月20日296.蒲城文庙明蒲城1992年4月20日297.罗山寺塔唐合阳1992年4月20日298.合阳县文庙明合阳1992年4月20日299.法源寺塔宋富平1992年4月20日300.玉泉院清至民国华阴1992年4月20日301.桥上桥清华县1992年4月20日302.禅修寺大殿元华县1992年4月20日303.关帝庙正殿元韩城1957年5月31日304.三清殿元韩城1957年5月31日305.汉中东塔宋汉中市1957年5月31日306.圣水寺明南郑1992年4月20日307.江神庙明、清略阳1992年4月20日1992年4月20日309.良马寺觉皇殿元洋县1992年4月20日310.武侯祠清勉县1956年8月 6日311.白云寺明、清安康市1992年4月20日312.旬阳县文庙明、清旬阳1992年4月20日313.洛南文庙明洛南1992年4月20日314.骡帮会馆清山阳1992年4月20日315.二郎庙金、清丹凤1992年4月20日316.船帮会馆清丹凤1992年4月20日317.大云寺明、清商州1992年4月20日318.雷神庙万阁楼明、清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19.二龙塔唐代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20.遇仙桥及石造像元、明户县2003年9月24日321.玄帝祠玉皇楼明代周至县2003年9月24日322.铜川文庙大成殿清代铜川市2003年9月24日323.金台观明~清宝鸡市2003年9月24日324.净光寺塔北宋眉县2003年9月24日326.太壸寺大殿明代泾阳县2003年9月24日327.渭南文庙大成殿明~清渭南市2003年9月24日328.东营庙明代韩城市2003年9月24日329.韩城九郎庙元~清韩城市2003年9月24日330.庆善寺大佛殿清代韩城市2003年9月24日331.毓秀桥清代韩城市2003年9月24日332.弥陀寺元~清韩城市2003年9月24日333.大象寺塔宋代合阳县2003年9月24日334.福山寺清代合阳县2003年9月24日335.万斛寺塔唐代富平县2003年9月24日336.二郎山庙明~清神木县2003年9月24日337.凯歌楼清代神木县2003年9月24日368.香炉寺明~清佳县2003年9月24日339.八卦寺塔林金~明富县2003年9月24日340.龙泉寺塔林明代志丹县2003年9月24日341.午子观明~清西乡县2003年9月24日343.紫云宫清代略阳县2003年9月24日344.安康文庙大成殿元~清安康市2003年9月24日345.黄州会馆清代旬阳县2003年9月24日346.周氏武学清代岚皋县2003年9月24日347.高桥镇廊桥清代紫阳县2003年9月24日348.北五省会馆清代紫阳县2003年9月24日349.菩萨泉观音殿清代汉阴县2003年9月24日350.汉阴城墙明代汉阴县2003年9月24日351.石泉城门及禹王宫明~清石泉县2003年9月24日352.宁陕城隍庙清代宁陕县2003年9月24日353.商州城隍庙明~清商洛市2003年9月24日354.山阳禹王宫清代山阳县2003年9月24日355.塔云山寺清代镇安县2003年9月24日四、石窟寺(23-2=21处) 356.马家河石窟寺五代旬邑1992年4月20日357.红石峡明榆林市1992年4月20日1957年5月31日359.佛堂寺石窟宋佳县1992年4月20日360.阁子头石窟宋富县1992年4月20日361.小寺庄石窟宋黄龙1992年4月20日362.清凉山万佛寺宋延安市1956年8月 6日363.旬阳县千佛洞石窟宋、元旬阳1992年4月20日364.清华山石窟唐代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65.太子寺石窟宋~明铜川市2003年9月24日366.花石崖石窟北魏宜君县2003年9月24日367.秦家河摩崖造像北魏、唐宜君县2003年9月24日368.麟溪桥石窟唐、明麟游县2003年9月24日369.千佛院摩崖造像唐、宋麟游县2003年9月24日370.蔡家河摩崖造像宋、明麟游县2003年9月24日371.金川湾石窟唐、宋淳化县2003年9月24日372.玉泉寺石窟隋代佳县2003年9月24日373.石寺洼石窟北朝~唐横山县2003年9月24日374.安塞大佛寺石窟唐代安塞县北宋、明甘泉县2003年9月24日五、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3-6=27处) 377.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泾阳1992年4月20日378.照金革命旧址耀县1992年4月20日379.红25军司令部旧址洋县1992年4月20日380.红三军军部旧址丹凤1992年4月20日381.高培支旧居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82.中山图书馆旧址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83.革命公园西安市2003年9月24日384.马栏革命旧址旬邑县2003年9月24日385.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旧址泾阳县2003年9月24日386.宏道书院旧址三原县2003年9月24日387.杨虎城旧居蒲城县2003年9月24日388.龙首坝澄城县2003年9月24日389.哈镇抗日活动旧址府谷县2003年9月24日390.神泉堡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佳县2003年9月24日391.李鼎铭陵园与故居靖边县2003年9月24日394.南丰寨会议旧址子洲县2003年9月24日395.太相寺会议旧址延川县2003年9月24日396.二战区长官部旧址宜川县2003年9月24日397.东村会议旧址富县2003年9月24日398.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城固县2003年9月24日399.长安郭氏民宅清-民国2003年9月24日400.万佛楼民国2003年9月24日401. 卡子黄氏民宅清代2003年9月24日402.界岭张氏民宅清代2003年9月24日403.凤凰街民居清-民国2003年9月24日六、石刻(10-1=9处) 404.卧龙寺石刻和铁钟宋、元西安市1957年5月31日405.牛郎织女石刻汉长安1956年8月 6日406.李晟碑唐高陵1956年8月 6日407.磻溪宫碑刻元宝鸡1992年4月20日408.九成宫醴泉铭碑409.陀罗尼经幢唐铜川市1957年5月31日410.云麾将军碑唐蒲城1956年8月 6日411.蒙汉合文碑元合阳1957年5月31日412.李元谅碑唐华县1957年5月31日七、其他(3处) 413.富平铁佛金富平1992年4月20日41 4.卢舍那铁佛金麟游1992年4月20日415.西塬化石出土地更新世旬邑县2003年9月24日。
馆藏民国时期于右任藏书浅析
![馆藏民国时期于右任藏书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d7c26b48d7c1c708a145c5.png)
侯蔼奇.馆 藏民国时期于右任藏书浅析 [ J ] .陕西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 2 0 1 3 ,( 2 )
我们欣喜地发现 了于右任藏书,其藏书内容涉及经 、史 、子、集、类 、丛各个 门类 ,共计 2 5 部 。其 中经 部3 部 、史部 3部、子部 1 部 、集部 1 2部 、类书 1 部 、丛书 5部。现逐一录列如下 :
仁 刻 本
集音 清别集 《 复初 斋文集三十五卷》( 清)翁方 纲撰 清道光 十六 年 ( 1 8 3 6 )李彦 章刻光绪三年
( 1 8 7 7 )重修本
集部/ 清别集 《 桐城吴先生文集 四卷》 ( 清)吴汝纶撰
集部/ 总集 《 惜抱轩今体诗选十八卷》 ( 清 )姚鼐选辑 ( 1 7 0 8 )崇玉堂刻本
1 、经部 :
经部/ 四书类 《 四书解义四种七卷》 ( 清 )李光地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 ( 1 7 2 2 )居业堂刻本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经部/ d , 学类 《 汉隶字源五卷碑 目 一卷附字一卷》 ( 宋 )娄机撰
( 1 7 8 8 )余姚邵氏面水层轩刻本
2 、史 部 :
经部/ d , 学类 《 尔雅正义二十卷》 ( 清 )邵晋涵撰 《 释文三卷》 ( 唐 )陆德 明撰 清乾隆五十三年
史部/ 纪传类 《 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 宋 )欧 阳修撰 ( 宋 )徐无党注 ( 清)彭元瑞补注 清道光八
年 ( 1 8 2 8 ) 刻本
史部/ 载记类 《 吴越春秋
十卷补注一卷逸文一卷札记一卷》
( 东汉 )赵晔撰 ( 宋 )徐天棺音
注 ( 民国)徐乃昌撰补注逸文札记 清光绪三十二年 ( 1 9 0 6 )南陵徐 氏刻本
于文化事业 ,筹办民立图书公司 ,准备刊印一批善本丛书。为此 ,他潜心研究古籍版本学知识 ,并 向著名 藏书家 、版本学家 、目录学家缪荃孙等专家请教 。他 曾跑遍上海棋盘街一带 的古 旧书店 ,购买到大量古籍 图书。于右任爱好广泛 ,藏书种类繁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字书、史学 、文集 、诗词、戏剧 、类书 、丛 书等无所不包。虽然之后 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出版善本丛书的计划被迫停止 ,但于右任收藏书籍的爱
张奚若:棱角分明是“硬”人
![张奚若:棱角分明是“硬”人](https://img.taocdn.com/s3/m/370f1961cc17552706220851.png)
42【“中国的拉斯基”】张奚若生肖属牛,一生性格倔强,如他故乡的秦川牛,谁想用绳索穿他的“牛鼻子”可不容易。
张奚若,原名耘,字亦农,号熙若,后改为奚若,于清末己丑年(1889年)出生于陕西省朝邑(今大荔县东部)黄河岸边一个中医世家。
张家当年在朝邑县城开了间中药铺,其祖父还当过朝邑县商会的会长。
18岁时,他考入位于三原县的陕甘最高学府宏道书院求学,与一代国学大师吴宓是同学。
在清末,三原县为陕、甘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
早在明代,就有盐商世家王恕、王乘裕父子创办了宏道书院;到清末的戊戌变法时期,有“南康北刘”之称的北方领袖刘古愚,担任宏道书院主讲暨院长,将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并入,陕西学政亦驻扎于此。
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习仲勋等近现代陕甘各界名人,都出自这所学堂。
张奚若19岁时,带头在一次学潮中赶走了两名日籍教师,被迫出走上海,就读中国新公学,曾受教于胡适。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说,1908年中国公学发生学潮,他曾以学生身份兼任英文教员。
当时,他不仅在学校里教过饶毓泰、杨杏佛、严敬斋等著名人物,“还在校外收了几个英文生,其中有一个就是张奚若”。
在十里洋场,张奚若追随师爷刘古愚的亲炙学子、陕西大儒于右任、井勿幕、杨西堂等,从事反清活动。
辛亥志士杨西堂见他是校友,自然有亲近感,再看这青年不到20岁,年轻有为,相貌堂堂,就托人介绍,将长女杨景任许配给他。
后来,张奚若跟同盟会的宋教仁、黄兴、谭人凤、陈其美等熟悉,还曾亲聆孙中山的演说,张奚若曾回忆见到孙中山的情景:“孙中山的演说,你听着听着就跟了他走下去了。
”而后,此公终身崇尚民主政治,心甘情愿被这根“牛绹”穿了鼻子随着走。
辛亥革命前夕,西北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派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准备举义。
不料,武器还没运回来,武昌起义爆发了。
不久,张奚若再去日本,将军械运回陕西,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功臣。
辛亥革命期间,此公饱尝风露,足迹所及,遍布陕、豫、沪、宁等地,为实现民主共和鼓与呼,甚至被清军逮进监狱两月,几乎遇难,可谓历尽艰辛。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https://img.taocdn.com/s3/m/0f8585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8.png)
【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陕西宏道书院】明清时期教育史上的明星--------------------------------------------------------------------------------发布时间: 2011-12-20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城。
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
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
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
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宏道书院建成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学术,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使其成为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且影响深远。
宏道书院是我国明清时期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
其历史地位之高、教育覆盖面之广、连续办学时间之长、学术成果之大、培养人才之多品位之高、社会贡献之大,独居西北,闻名全国,实为陕西之骄傲。
宏道书院缘起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三原县城北城。
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
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
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
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书院占地20多亩,座北向南,临街是巍然壮观的门楼,大门题“仰高”,二门曰“恭敬”,取意为学在于居敬穷理,仰高登峰。
“仰高”门与“恭敬”门之间植有梓树,象征着培育英才。
“恭敬”门内分中、东、西三个院落:中院之门名“中立”,正面为宏道堂,堂东为庖厨,堂西为库房;接下来为考经堂;之后再为春光亭;亭子两侧,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
宏道、考经二堂系教学与研讨经典的主体建筑,堂前植松柏与竹,期勉学生进德修业有如经冬不凋的松、柏,刚直不屈的青竹。
华州四大古匾之“功在地方”匾
![华州四大古匾之“功在地方”匾](https://img.taocdn.com/s3/m/710df4b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0.png)
华州四大古匾之“功在地方”匾邮箱:*****************“功在地方” 匾作者刘合心“功在地方”匾,是1934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为华县爱国民主人士顾熠山先生题赠的匾,原存华县政协文史资料室。
顾熠山(1872--1962),名耀离,字熠山,华县城关镇马家斜村人。
晚清时从三原县宏道大学堂毕业后即投身于新教育开创事业,是华县教育会小学、咸林中学、单级师范创始人之一。
曾任华县教育会会长、县高校长、县救济院院长,并先后执教于西安省立一中、三中和第二师范学校。
自1931年任县志局主任至1948年,蘸汗笔耕十七载,终撰写成百万字的《重修华县县志稿》。
他为人正派,乗性刚直,品德高尚,办事有远见卓识。
1949年后,连任三届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副主席,是陕西省人民代表和省文史馆馆员,是华县现代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
顾熠山遗像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大饥荒,二十一年(1932)瘟疫“虎列拉”(即“霍乱”病)流行,华县境内哀鸿遍野、死尸枕藉,不少孤儿无依无靠,流落街头。
顾熠山先生和史伯康、李子栋等人商量,筹款创办慈善机构。
民国二十一年秋,经华县政府批准,华县救济院终于在清华山铎之马王庙创办起来,德高望重的顾熠山先生任院长。
救济院又名孤儿教养院,收养了游荡在华县各地的四十多名孤儿。
教济院实际上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
华县县政府为了表彰顾熠山先生艰苦创办救济院的敬业精神,1934年3月县长罗传铭专文呈请陕西省政府,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题写了“功在地方”金字匾进行褒奖。
“功在地方”木匾“功在地方”木匾,残长180厘米,宽90厘米,楷书,黑地金字,上款是:“熠山顾老先生雅鉴”,下款是:“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题,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ー日,华县县长罗传铭呈请褒嘉”。
匾的四角有涂金窃曲纹图案,“文革”时期,该木匾被改作床板使用,而将匾的两端锯残,该木匾于2002年5月,由顾熠山的孙子顾育训先生,自愿捐赠华县文管会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宏道书院【图文】陕西一域的学术体系,以张载所创的关学最受后世称道,到了明代中期,王恕对关学又有进一步的拓展,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关学概宗薛氏(文清),三原又其别派也。
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以学问者。
故瑞毅、康僖、谿田为三原之学。
”因此王恕被后世称之为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
王恕在明正统十三年成为进士,而后为官,至弘治六年,时间长达46年之久,他经历了四朝,历官19任,最终做到了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因此王恕也是明中前期在朝中享有声誉的人物。
明弘治六年,王恕辞职返回家乡三原,命他的儿子王承裕创办了宏道书院,以此来弘扬张载所创的关学,直到93岁,他才卒于故里。
王恕著《石渠意见》四卷卷首清光绪十四年惜阴轩丛书本王承裕是成化二十二年举人,在成化三十三年,王恕升为吏部尚书,王承裕随父入京,在京城结识了许多名流,使得他眼界大开。
弘治六年,王承裕中举,恰好这一年父亲因故受到了朝臣的排挤,转而辞职回家,王承裕也就请假陪父回到了三原。
在这个阶段,王承裕在家乡借了一处寺院作为讲学之所,命名为弘道书屋。
两年之后,王承裕返回京城做官,几个月后,他又辞职返回了故里。
当地人为了能够将讲学之事进行下去,经过商议,在城北普照寺旧址上建起了弘道书院。
这个书院延续到乾隆时期,因为避皇帝之讳,而将“弘”改为“宏”。
王恕著《玩易意见》二卷卷首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从以上的简历可以看出,宏道书院的建设起源其实是来自于王恕,虽然建书院者为其子,但王恕已经有了通过开办书院来宣传学术思想的想法,比如他曾写过一篇《复学古书院记》,第一段为:“三原故有学古书院,在城西北隅。
元延佑间,义民李子敬暨其弟子懋创为之,延师儒以教乡人之子弟。
其事见于集贤学士国子祭酒萧奭+斗>所为记。
至正十八年废,移其内所奉宣圣及颜、曾、思、孟像于大成殿,学古书院碑于儒学。
本朝永乐中,居民张秉等即其地建三官庙,然李子敬义行碑尚在其中。
”王恕著《玩易意见》二卷王恕序言一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王恕说三原县内原本有一座元代建筑的学古书院,元末被废,成为了孔庙,到了明初,这里又变成了三官庙。
而后王恕感叹这种变化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
到了明弘治年间,当地的官员想将这三官庙再恢复为学古书院,王恕闻此很是高兴:“娄君擢宪长复下其事于西安府,太守广平徐君政慨然以兴复为己任,乃遣使至县,撤去三官神像,即其殿宇奉安圣宣贤及四配像如故。
复移学古书院碑于内,仍以旧额榜其戟。
百十年已废之书院一旦复之,非娄君、徐君见道分明,知所当务畴克尔哉!”学古书院已被废一百余年,而今得以恢复,这让王恕大感高兴,即此推论,他跟儿子回到三原县后,有可能正是他的建议,才又重新修起一所弘道书院。
王恕著《玩易意见》王恕序言二清光绪十四年长沙惜阴书局刻本关于宏道书院建立的来由和细节,明陕西督学王云凤写了篇《宏道书院记》:“宏道书院者,三原王君天宇之所建也。
始君举进士,即侍父太宰公归,诸生秦伟、马理、雒昂辈从之学。
假僧舍以居,题曰:‘学道书堂’。
于堂后自构一室,曰:‘宏道书屋’。
弘治乙卯,以太宰公命如京受职,拜兵垣。
数月复以疾归,从走益众。
秦伟谋于众,欲作书院,锓疏遍告邑之富而好礼者,商贾之游于其地者,鸠缗若干,择地爽圪,得永清访之普照废院。
其地以丈计,袤四十,广十二,遂白于官,而肇工焉。
”王云凤在这里点明宏道书院的创建者就是王承裕,参与者则为三原县的一些乡绅。
本书院建造的很有规模,王云凤在此记中有着如下的详细描写:“外为缭垣门,曰:‘仰高’,以对南山仰止也。
重门曰:‘恭敬’。
内为小垣三,其门曰:‘中立’。
中立门内,为‘宏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后为‘春光亭’。
宏道堂之东荣为庖,西为库堂。
前东西建学舍各十楹。
考经堂前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菴’,门曰:‘忠孝堂’。
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
草堂之门曰:‘卧云’,山房之门曰:‘立雪’。
其学舍东曰:‘逊志’,西曰:‘省身’。
草堂前甃石池涤砚,久之,墨凝池面,若乌云,曰:‘云沼’。
”这个书院建造了如此多的房屋,并且每个房屋都有着特别的命名,而这些名称不是随意所起,对此王云凤解释到:“仰高门之内,树以梓育美材也。
中立门内,以桧期栋梁也。
考经堂前,松柏与竹观节操也。
春光亭前,牡丹莲菊与梅觇四时之造化也。
考经堂后,独植杏,思孔堂也。
”当然,我最关心者还是书院的藏书,以此王云凤有着如下记载:“复出书数千卷,厨之考经堂。
君日处其中,群弟子辰至酉归,执经受业。
太宰公亦时过焉,辨疑摘疵,或终日不倦。
”看来书院中的考经堂就是本院的藏书楼,王恕也经常光临这里,跟众弟子们在此探讨学问。
可惜王云凤没有说出这里藏书的具体数量,他仅笼统地用了一句“复出书数千卷”,而张征.主编的《三原书院人物》一书中则称:“王恕将其从政50年来所搜购的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弘道考、经二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研读。
”看来给书院提供藏书者,是王恕而非王承裕,具体数量是五千多卷。
藏书之所是考经堂,但不知为何张征.认为“考”和“经”是两堂。
藏书之所除了这两堂外,在耳房内也有保存。
书院建成之后,王恕很是高兴,他为此写了篇《宏道书院箴》:“维兹书院、实萃群英。
隆师亲友,讲道穷理。
工夫既到,义理自明。
匪徒知之,尤贵力行。
乡举里选,荐其贤能。
进于宗伯,达于大庭。
牧民守宰,辅政公卿。
皆由此出,千载垂名。
”而王承裕也写了篇《宏道书院示从游》,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来重考经,兀兀坐书院。
疑难塞膺胸,反袂漫试面。
岂能开来学,不过同几案。
万物人为贵,年光掷流电。
功欲成千倍,行期经百炼。
古来惟德馨,行潦亦可荐。
即此可知,父子二人对于书院的建成特别地高兴。
在教学方法上,本书院也是因材施教,将生徒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不同的班级。
这种做法应是本自孔夫子所言的因材施教,而这种教学方式果真使得关学在三原一地大为盛行,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三原王康僖(承裕)在宏道讲学,其父瑞毅(王恕)公督之。
志在恢弘‘关学要旨’。
当其时家庭之间蔼若洙泗;师弟之际,不愧伊洛。
”因此,宏道书院的建成是三原关学形成的标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王恕、王承裕、马理为三原之学,其门下多以气节著。
”远远看到了这座石牌坊宏道书院到了清中期,更加受到当权者的关注。
雍正初年,年羹尧任陕甘总督,他为了提升三原一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他向皇帝提出申请,将陕西省的最高教育机构——学台,由西安迁到三原县来办公。
这无疑将三原县视为陕西省的教育中心,这种做法正是体现出了宏道书院在陕西一地的文化教育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年羹尧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好,因为他的傲慢,在雍正三年被皇帝赐死。
年羹尧本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他的父亲做过湖南巡抚,哥哥年希尧曾任工部侍郎,更为重要者,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被封为贵妃。
这其中的故事在《甄嬛传》中描绘的颇为详尽,但那部连续剧里却是将年羹尧描绘为反面人物。
其实这位年羹尧对文化颇为亲近,比如他的妻子就是纳兰性德的女儿,而他在陕甘总督任上,能够将省学台移到三原,这也对文化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石牌坊的斜对面有座城门楼其实更为重要者,宏道书院跟辛亥革命有较多的关联。
清朝末年,朱佛光任宏道书院主讲,朱打听到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于是鼓动宏道书院的弟子们去参加。
那时社会上盛行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立宪”说,朱为了驳斥这种理论,他在宏道书院期间写了篇《康氏纠谬》。
到了1905年,宏道书院的学生中已经有了同盟会员30多人,后来这些人继续扩大,成为了陕西一地重要的反清势力。
上面写着“永清门”按照资料记录,宏道书院也有自己的刻书,此书名为《惜阴轩丛书》,该丛书总计36种,另有续编6种。
按照版本著录,则将该书标名为:清道光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宏道书院刻本,124册,10行22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单边单鱼尾。
以上的《苏斋选目》的著录方式,但此《选目》中提及该书版本时又称:“封面左栏下题‘宏道书院藏板’,卷端下题‘邑后学李锡龄孟熙校刊’。
辑者李锡龄(1794-1844),字孟熙,陕西三原人,室名惜阴轩,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道光八年官内阁中书。
平生博览群书,藏书逾九万卷,择不恒见者,辑成此丛书,剞劂未竞而逝,后由其表弟张树续为校刊。
”门口站着石狮子由此可知,该书乃是李锡龄所刊,而后书板归了宏道书院而继续刷印者。
《惜阴轩丛书》在李锡龄生前未曾完成,最终由其表弟又接续者,我先节录该丛书子目前十种如下:(1)玩易意见二卷/(明)王恕撰(2)石渠意见四卷拾遗二卷补缺一卷/(明)王恕撰(3)学易记五卷/(明)金贲亨撰(4)周易本义爻征二卷/(清)吴日慎撰(5)虚字说一卷/(清)袁仁林撰(6)战国策校注十卷/(宋)鲍彪校注,(元)吴师道重校(7)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编(8)东西洋考十二卷/(明)张燮撰(9)会稽三赋注四卷/(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注,(明)尹坛补注(10)授经图二十卷/(明)朱睦楔撰《惜阴轩丛书》最先刊刻的两种,就是王恕的著作。
由此可知,在三原当地的文人中,王恕有着特别高的声誉,而这也正预示着这套丛书跟宏道书院之间的关系。
李锡龄就是三原本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通过捐款当上了内阁中书,而后在方略馆做校对。
父母去世后,李锡龄丁忧在家,因为他在方略馆做过校对,故而对古籍整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开始广泛地收集藏书。
因为其家是三原当地的巨富,所以资金对他不是问题。
没过多少年,他的藏书数量就达到了九万多卷,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大规模的藏书成果。
接下来,他从自己的藏书中挑选了一些流传较少且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书开始刊刻。
这就是《惜阴轩丛书》的来由。
《惜阴轩丛书》书牌清道光二十至二十六年宏道书院刻咸丰八年续刻本《惜阴轩丛书》的书版何以归了宏道书院,我未查到相应的史料,《三原文史资料》第7辑刊有王桂娥所作《李锡龄与惜阴轩丛书>》一文,此文谈到了李锡龄编辑《惜阴轩丛书》的动机和过程,该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仿《四库全书》例,分经、史、子、集,内容广泛。
当时周至县著名学者路德先生对此丛书十分赞赏,他对李锡龄说:吾读子之丛书,包河统洛之文,吉金乐石之记,通幽洞微之旨,摘艳薰香之辞、东洋西洋之考,虎韬豹韬之说……(路德著《远眺园记》)。
遗憾的是《惜阴轩丛书》辑成后未及付梓李锡龄已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丛书的刻印工作,并嘱其表弟张百获、广文树总司校刊事宜。
锡龄死后逾二年,道光二十六年由三原、宏道书院刻印《惜阴轩丛书》并向外销售,此举引起全国各地学者重视,竞相求购。
”王桂娥的这段话讲到了时人对《惜阴轩丛书》的赞誉,也讲到该书在李锡龄生前未曾完成,而后是由其表弟完满了李锡龄的心愿。
在李锡龄去世两年后的道光二十六年,三原宏道书院开始刻印这部丛书并对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