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8e641240912a21614792999.png)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宝川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需要语言来进行传递。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奥斯汀认为语言说话在三种意义上做事,即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这种语言行为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网中重语法轻语境和所指的倾向。
在翻译教学中,通过导入这种言语行为理论在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取舍译文,如何进行降格处理译文,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翻译教学一、引言翻译就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是在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的精髓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述的过程。
翻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流交流活动之一。
为了情感的需要,为了经济的发展,翻译成为世界上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活动。
长期以来,国人都尊崇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奈达也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这些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在翻译时所遇到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等基本技能都已经掌握,需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巩固和加深。
经过5年的准备,作者在学校开设了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通过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作者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篇章性的实战训练,在进行英汉互译,特别是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时候,往往遇到中文的四字成语,比如“招兵买马”,“首屈一指”,“打入冷宫”等等译文的时候,常常要进行降格处理,笔者在进行导入的时候,就采取了言语行为理论让学生来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方法。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提出并创立,塞尔(John Searle)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奥斯汀认为,语言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第二,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第三,言后行为(the perlocutionaryact),也就是摘要里面提到的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9b248e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0.p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peech Act on Translation 作者: 周漓云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梧州学院学报
页码: 30-32页
主题词: 言语行为理论 言外之力 语境 意义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在具体交际环境下话语的意义,其中,说话者如何通过言语达到它交际的目的是它研究的重点.它提出的"言外之力"为具体情景下意义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对以意义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错译、误译的原因,强调要结合言外之力、具体的情景因素全面地理解和阐释意义,尽可能把双语转换中意义的丢失减少到最低.。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129cd9dd36a32d727581a0.png)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作者:买力克扎提•尔西丁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27期摘要: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学好英语是一门艺术,需要用语言来传递,而言语行为理论是当前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英语翻译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重语法轻语境的观念。
因而本文围绕言语行为理论展开了论述,并探究了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实践;作用分析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16-02引言随着规定语言学向描述语言学的转变,人们对语言行为的关注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的关注点已倾向于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不受语法限制的语言,这就使传统的规定语言地位受到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描述挖掘人们说出这句话的动机,并让接收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概述言语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提出并且创立的理论,之后赛尔对其理论进行了展开和发展,他们认为语言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言内行为;第二类,言外行为;第三类,言后行为[1]。
就具体的各个层次而言,所谓“言内行为”,就是直接从字面表现出的意义,即直接发出的声音和组成的词语;而“言外行为”就是指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所谓的“话外之音”,其往往会以语境为转移,理解起来要费力一些;而至于“言后行为”,就是说话后通过分析所产生的结果或者后果,即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话外之音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例如,英语短句“It is not here”,从具体的翻译实践来讲,从言内行为的角度出发,说话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其中的字面含义,没有涉及其他任何实际的交际意图;从言外行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可能是对某一些现状不满而发出抱怨,为了不想直接表达出来,采用了一种委婉的说话语气;从言后行为的角度来讲,有可能是说话者希望听话者能够听懂其中的弦外之音,从而希望周围的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动作措施等。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af98db7375a417876f8f8a.png)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说话人在完成语谓行为时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图,对于人物风格迥异、修辞手段繁多以及文化信息量大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以作家钱钟书的《围城》的俄译本为例,选取其中生动、鲜明的言语行为语言例句,尝试探讨和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观点在文学翻译中起到的作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表层和深层意图;《围城》;文学翻译一、引言文学作品的言语语体与其它体裁的言语表达方式不同,其特点是行文风格主观性强,结构表达形式多样,涵盖内容广泛、文化信息负载内容多等。
因此,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现象。
近些年,越来越呈现出多角度化、跨学科化的趋势,也因其高度的开放性色彩,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知识都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借鉴。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学翻译可以辅助译者更加完整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最大保存和转译。
由于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语义描写过渡到语用意义描写最具有原则性的步骤之一,所以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建构的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开放性。
二、关于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提出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学派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1962年他将1955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著名语言学讲座以《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俄译为《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为题发表。
他在这部被视为言语行为理论奠基之作中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 акт)。
传统语法中的陈述句被划分为单纯陈述事实的述谓句和说话人在说出一个句子即完成一个“行为”的施为句(перформативн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一般情况下,施为句具备三个语法特征: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时态必须是一般现在时,语态必须是主动式。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5be142551e79b8969022681.png)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摘要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中除了传达言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表明源语作者意图的言外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言后行为。
本文旨在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言外行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Speech Act Theory and TranslationLEI Hua(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Abstract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ech act. In this sense, except for conveying locutionary, the more important for translators is to convey and express illocutionary act of author, so as to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perlocutionary act in the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speech act, and on this basis, describe the guiding role of illocutionary act to translation.Key wordsSpeech act theory, illocutionary act, translation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在其着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提出的。
翻译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翻译中的言语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9ef9313169a4517723a3d9.png)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8. [2] 胡壮麟 .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 [3] 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绍忠 . 语境与语用能力 [J]. 外国语 ,1997. [5] 刘润清 . 英语教育研究 [M]. 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从言语行为理论来提高翻译的要求,就要求 我们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真正领会作者 的主观意图和作者的表达期望,力求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仅刻画故事细节,还要着色情感,使译文与原 文对于读者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以语用等效为指导 原则,尽最大可能对原著进行还原。
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口头的表达,它 也可以解释书面的言语能力,所以,理论本身对翻 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双方达 成的命题来完成的,它非常需要言外之力的配合。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是停留在命题层面显然
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得到充分 的展示与表现。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作品所要表 达的内涵,由于认知环境等的不同,读者很难对作 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诉求等进行细致的把握。这样 的翻译难以将原文的文化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不 能如实反映作者的意图。
言语行为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它反映的是句 子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递信息,而且可以完成特定的 行为。在这个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
语言交பைடு நூலகம்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所有话语 除了含有说话者想表达的意义外,还带有浓厚的交 际成分,奥斯丁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在什么意义上来 讲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它们的三种基本意义。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公示语汉英翻译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公示语汉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865687d25c52cc58bd6be28.png)
顾客止步 S t a f f O n l y 残障人士专用 D i s a b l e d O n l y C .“ 请勿”v s“ D o n o t + V e r b ”/“ N o + N o u n / G e m n d s ”s l r d c  ̄e 请 勿疲劳驾驶 D o N o t D r i v e Wh e n T i r e d 请 勿卧躺 P l e a s e D o N o t L i e D o w n ( 3)省略翻译 。 比如 中英在宣传 类和公益类 公示语 的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就有着差异 。汉语公示语经常利用修辞 手法或 比较有感染力 的话语来 表达言外之意 ,以期收到更好 的言后 之果 ,而 英语 公示语 往往 言简 意赅 ,少 了些修 辞手 法 ,使 人 能够准 确而 快速 地理解 公示 语 的言外之 意 ,达到
。
同样 的育后 之果 。比如, “ 一 花一草 皆生命 ,一 叶一枝总关 情”,“ 小草 微微 笑 ,请你 旁边绕 ” , “ 绿草 如茵 ,足下 留 情”, 这些汉 语公示 语 ,就是利用 修辞 手法来感 染人们 使人 们 爱 护花草 ,而其 对应 的英语 翻译则 言简 意赅 ,为 “ K e e p
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许多旅游景点中的公示语翻译就需要考虑中西方人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利用归化和异化翻译使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正确地传递给西方游客使国外游客做出和中国游客一样的反应
2 0 1 5 年 第 O 2 期
青 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高等 教 育 ・பைடு நூலகம்
策略 ,以期 更好 地提 高我 国的公示语翻译水平和质 量。 关键词 :言语行 为理论 ;公示语 ;公示语翻译原 则及 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6d21c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0.png)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4c65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8.png)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引言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的。
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价值。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语言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主要研究言语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奥斯汀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行为,它能够引起人们的行为和反应。
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表示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和指导性言语行为。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如陈述、描述等;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做出承诺和承诺约束,如承诺、命令等;指导性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言指导或影响他人的行为,如建议、命令等。
这三种言语行为在翻译实践中都会对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产生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1. 帮助理解原文的言语行为意图在翻译实践中,理解原文的言语行为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理解了原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原文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2. 帮助选择合适的译文策略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翻译者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译文策略。
比如对表示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可以选择对等或近似的译文;对承诺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则需要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承诺意图;对指导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需要更加关注译文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帮助翻译者在选择译文策略时更加科学和准确。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案例一原文:Please close the door when you leav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这句话属于指导性言语行为,即对听话者的行为进行指导。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79355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5.png)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由奥斯特因和斯托夫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它主张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言语行为能够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对于翻译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提醒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
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言语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能够引起目标文化的预期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言语行为具有指示性和表现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的指示性和表现性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有些言语行为是直接传达信息的,翻译者需要保持准确性和客观性;而有些言语行为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翻译者需要注重保持情感色彩和文化氛围,以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和地道性。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需要理解言语行为的表面含义,还需要理解其中的暗示和言外之意,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源语言的全部语言信息。
言外之意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可能会有所差异,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思路,以及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来解读并传达源语言的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丰富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
翻译者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和原则,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源语言的言语行为,以及更准确地传达目标语言的言语行为,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地道性,满足不同言语行为的交际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和翻译者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拓展其理论价值,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e89fc2b3169a4517723a3d2.png)
[摘要 ]英汉双关的翻译一直是译界的难点。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 ,提出英汉双关最理想的翻译就是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言内、言外、言后行为意义层面的完全对等 ,而最可行的翻译在于追求两者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最大限度的接近。
为此 ,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英汉双关翻译的上策、中策或下策。
1 英汉双关的比较与分类双关是中外学者乐于研究的一种积极修辞。
美国学者 Archibald A. Hill提出双关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双重语境、铰链 ( hinge) 和触机 (范家材 , 1992: 182)。
所谓铰链指促成双关产生的、具有多义或同音异义特点的语言表现形式。
根据各种英语词典对双关的定义可以推断 ,英语双关的范畴不仅包括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两层或多层不同意义的双关 ,而且包括借助两个或多个显性铰链传递两层或多层不同意义的双关。
国内学者认为 ,汉语双关的范畴主要包括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两层不同意义的双关 ,但也有少数汉语双关是借助一个显性铰链激活多层不同意义或者借助两个显性铰链传递两层不同意义。
虽然英语双关和汉语双关并不完全对应 ,前者的范围大于后者 ,但是 ,根据铰链的数量和双关多重意义的透明度 ,可将英汉双关统一划分为透明型、半透明型和不透明型三类。
所谓透明双关指它的双重或多重意义是借助两个或多个语音和 (或 )语符相似的显性铰链共同传递的。
所谓半透明双关指它的双重或多重意义是借助同一个显性铰链激活的。
所谓不透明双关指它的双重意义是借助一个显性铰链和另一个与其语音和 (或 )语符相似的隐性铰链共同传递的。
如:透明双关:( 1) Bassani o: Why dost thou whet thy knife s oearnestly?Shyl ock: To cut the forfeiture fr om that bankrup tthere .Gratiano: Not on thy sole, but on thy sou l, harshJew,Thou mak’st thy knife keen; but nometal can,No, not the hangman’ s axe, bear halfthe keennessOf thy sharp envy . Can no p rayersp ierce thee?(W. Shakes peare, TheM erchant of Venice)(2) 姓陶不见桃结果 ,姓李不见李开花 ,姓罗不见锣鼓响 ,三个蠢材哪里来? ( 《刘三姐》 )半透明双关:(3) Sart orius : …What L ickcheese did for me, Ido for you . He and I are alike inter mediaries : you arethe p rincipa l . It is because of the risks I run thr oughthe poverty of my tenants that you exact interest fromme at the monstrous and exorbitant rate of seven per2cent, forcing me t o exact the uttermost farthing in myturn fr om the tenants …(B. Shaw, Widowers’Hou2ses)(4) 此刻太平湖饭店之宴已近阑珊大家都已经吃到冰淇淋在那里冷一冷了吧……(鲁迅《“碰壁”之后》 )不透明双关:(5) Marullus : But what trade art thou? Ans werme directly .2 Citizen: A trade, sir, that I hope I may usewith a safe conscience, which is indeed, sir, a menderof bad soles(W. Shakes peare, Julius Caesar) )(6)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8ecf4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e.png)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研究;语言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构成性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道路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学基础。
同时,表达的可理解性、命题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布龙菲尔德、华生等人早在一年代也曾提及言语行为。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孤立起来考察,古希腊到世纪的西方哲学从中心论题可以宏观概括为主个阶段模式: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柏拉图的本体论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从本体论变成了认识论;本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学的。
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摩尔、罗素及维特根斯坦等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的分析,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者到蒯因和美国哲学家戴维森。
主要是讨论意义和真理的关系,讨论一个话语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他们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可能为真或假的东西。
另一个方向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更多的是讨论语言的使用问题,把语言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们所探讨的不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而是意义和使用的关系或意义和说话人说出话语意图的关系问题。
塞尔认为:“把语言哲学中许多问题的讨论都加以改造而铸进关于一般人类行为的讨论这个更广大的背景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行为语言学派开始考察说话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受话人的信念等语用因素。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年,约翰·奥斯汀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swithact)的讲座,他认为所有的语句分为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和隐性施为句(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
英语谚语翻译中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分析资料
![英语谚语翻译中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分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12097bde80d4d8d15a4fbe.png)
英语谚语翻译中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分析【摘要】谚语的独特性使得谚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研宄课题。
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对谚语的翻译进行探索性思考,结果表明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言外之意”能对谚语的翻译实有积极影响,它能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意,并在恰当地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谚语翻译;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一、引言谚语语言简洁,寓意丰富,哲理深刻,其中蕴涵的真理具有普遍。
谚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也是民间语用艺术开出的花朵,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国家的宝贵钥匙。
鉴于此,很多学者都对谚语及谚语翻译做出了研究。
但目前,国内有关英语谚语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英语谚语的句式和语义特征、英语谚语与文化的关系、英语谚语的翻译及课堂教学等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进行谚语翻译活动不无借鉴,但大多忽视了谚语言说者和言说语境,因此不能保证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最佳等效性。
而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分析说话人话语的工具。
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谚语翻译,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说话人的意图,更深刻地了解源语言中的含义并将其译成恰当的目的语。
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建构的翻译学使翻译研究走向真正的开放,使翻译研究从语义一一句法模式向语义一一语境模式转变(吕俊,2004)。
二、英语谚语翻译现状目前对于谚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一是谚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有学者从分析谚语的形式、语义、功能和文化特征入手,剖析并评述了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在谚语翻译中的独到效果和使用原则,认为两者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移植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合理的使用能让听者领悟说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也有直接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套译、等值译法和加减译法。
王德怀(2000) 以维吾尔族谚语为例,提出了谚语翻译中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语义等值原则,保留文化原则,用语选词原则和美学原则。
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
![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0004f202020740bf1e9b10.png)
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谈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讨论了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发现其对翻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该理论框架运用于外语教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翻译教学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当今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告诉我们人们使用不仅仅是为了指称世界,更重要的是用语言做事情,也就是说,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是在以言行事。
回顾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可谓多视角,多层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国际上,近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在关注言语行为的讨论和研究。
自Austin之后最为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首推J.R.Searle。
70年代的Ross(1970)注意到言语行为句中的简单陈述句和显性施为句有着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讨论。
80年代对言语行为理论中言语行为类型中的施为动词作调查分析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是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Wierzbicka(1987),她调查了约250个言语行为动词并加以分类,进而从语义场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这些言语行为动词语义结构模式。
90年代以来国际语言学家更多地关注语势、实际意图、言语行为目的、言语行为具体类别、间接言语行为等方面的讨论以及交叉学科如与认知、语义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的语言学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地关注并加以讨论和研究言语行为理论。
主要从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进行诠释或评论;从交际意图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讨论;从两种以上的`对比方面进行言语行为具体类别研究;从语篇分析方面讨论;结合认知理论和语义、语用学来讨论言语行为。
同时开辟了多条未来言语行为发展的道路。
如:认知分析的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以动词为研究中心的方向;结构描写转向结构解释;单语研究转向双语或多语综合比较研究。
本文将侧重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因为该理论与外语教学中对外语学习者的翻译技能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4b3145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7.png)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导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的行为方面,包括言语的结构、功能、意义和语用等方面。
现代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翻译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简介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John Austin) 和英国哲学家 J. R. Searle (约翰·罗杰·西尔) 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意图的工具。
而这种意图则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
言语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语用行为,它们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的应用在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理解目的语言的意图和含义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性和意图性,这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当学生理解了目的语言的意图和含义后,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源语言的意思。
例如,“我不想吃肉”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我饿了”,而是表达了说话人对于这种肉的厌恶和拒绝。
只有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个意图后,才能够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源语言中的意思。
2. 分析源语言的语言行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源语言的语言行为。
例如,面对一句包含“Thank you” 的英文句子,学生需要意识到它是一种感谢的语言行为,并在翻译过程中用适当的语言行为来表达其意思。
如果仅仅翻译成“谢谢”,则无法达到表达感谢的真正含义。
3. 分析目的语言的语用行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翻译教学需要注意目的语言的语用行为。
汉英翻译中要注意表达相应的语用行为,如礼貌、感谢和请求等。
例如,在汉语中,“请进”是一种礼貌用语,而在英语中,“Come in” 则是更为常用的用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并同时考虑到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以《红楼梦》两种译本的对白翻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b73004f12d2af90242e651.png)
语信息 的反应应该 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
三 、 语 行 为 理 论 对 小 说对 白翻 译 的 指导 作 用 言
人 物对 白是小说 中刻画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 ,对 白翻 译不好 ,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小说人物性格 甚至小说 主 旨的 理解 。既然翻译 的 目的是使译语 接受 者对 译语信息 的反 应
为。
功能对 等理论 由尤金 ・ 奈达提出 , 目的是在翻译的 A・ 其 过程中使 源语 和 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 其核心概念是 “ 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 翻译是 用最恰 当、 自 然和对等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 的信息 ”就是 说翻 , 译时不求文字表面 的死板对应 ,而是 强调译语接受 者对 译
和 源语 接 受 者 对 原 文 的 反 应 基 本 相 同 ,那 么 准 确 的理 解 原 文对 白 的 “ 外 之 力 ”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言 就
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t scl ee I i o hr. d 从言语行 为理论 的角度来说 , 说话人在说这句话 时 , 实 施的言内行为是发 出语音 ,说出 I i cl hr 这 句话 , t s o ee d 而 他实施的言外行为 , 就要看具体语境 和说话人 的目的了。说 话人实施的言外行 为很 可能是 一种请求——让别人关上窗 户; 也可能是一种邀请——请别人离开这里 , 去一个温暖一 点 的地方 ;也 可能只是 为了搭讪 ,具 体情 况要看当时的语 境 。也就是说 , 在不同的环境 下 , 相同的一句话 , 说话人实施
以《 红楼梦》 两种译本 的对 白翻译为例
蒋 慧
蚌埠 230) 300
( 蚌埠学院 外语 系,安徽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92998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c.png)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20世纪初由语言学家奥斯汀(J.L. Austin)和思想家西尔斯(John Searle)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行为,通过言语行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意图、给予命令、表达祝愿等,从而产生实际影响。
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从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帮助翻译者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是非常关键的,它涉及到原文的文化背景、情境和作者的个人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把语言行为看作一种行为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原文中作者使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翻译者就需要通过言语行为理论来理解这种语气所蕴含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出来。
言语行为理论帮助翻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不同情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而这正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擅长之处。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翻译者可以从中获得启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用效果。
在原文中作者使用了一种命令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翻译者也需要通过言语行为理论来指导自己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语用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处理语言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以及把握原文的语用特征。
通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语用效果,从而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1cb93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1.png)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
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
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52009在语用学发展的50年时间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语用学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
翻译是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翻译研究关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是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本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J.Austin 认为,人们谈话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
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
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二是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三是言后行为(perlocution -ary act )。
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
以言行事的用意(force )即说话人说此话意,也就是语用学上的言外之力(illo -cutionary force )。
塞尔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类,即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 -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人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言外之力的含义,成功的交流才能进行。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西方圣经上说:起初,天下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东迁时,遇见一片平原,就准备在那里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扬名和避免分散各地。
上帝得知此事,极为担忧。
于是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
由于突然之间大家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和理解,工程不得不停止。
这座未完成的塔就叫“巴别塔”。
如同先知先觉的上帝一样,人们也意识到自由沟通的伟大力量。
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彼此了解。
翻译实际上是两次语内交际的行为,即发生在原作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第二次语内交际。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译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注意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另一方面要注意言外之意与话语的命题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因此,一个理想的翻译过程可被描述为:译者充分理解译语文本,领会源语作者的目的和言外之意,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对译语读者产生作用,最终使得译语读者对译作产生的反应同源语读者对源语产生的反应一致。
好的译作必须译出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译者要首先吃透原作的施为性行为。
翻译要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意义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行事”———有时是暗含的,有时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译者必须努力把源语作者的意图以及语用效果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使得译语于源语具有同样的言外之力。
那么,应如何传达言外之意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It is cold here.从逻辑语义方面分析,这个句子表明“如果房间里的确冷,句子是真;如果房间里不冷,句子是假;全句的意义是“这里冷”。
分析至此,我们只解决了这句话的句法含义,如果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翻译,那就是“这里冷”,那这样对不对呢?其实,说话人是为了向听话人发出某种信息,这个信息就是“言语行为”。
既可能是仅仅为了向听话人传递“冷”这样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个“请求”,请求听话人去关上门;也可能是个“邀请”,邀请别人去别的房间。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下,相同的一个句子,会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句子的字面意思,要深入了解语境。
“言外之力”就是一句话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思。
人们只有再听懂“言外之力”的时候才能充分行使相对应的言后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了解“言外之力”呢?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处的语言环境。
例1:(1)鲁大海:……妈,我走了。
鲁侍萍:胡说。
就要下雨了,你上哪儿去?鲁大海:我有事。
……(2)鲁大海:没什么。
周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这家伙(手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解释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5-0143-02作者简介:李明(1983-),女,安徽无为人,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061)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02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李明枪)早晚有点用处的。
鲁侍萍:胡说,交给我。
鲁大海:(不肯)妈!上述例子摘自曹禺的剧本《雷雨》,两组对话也都发生在同一对母子之间,而且对话中都出现了有着丰富感情内涵的词语“胡说”。
但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该词的言外之力是显然不同的。
第一组对话中的“胡说”,母亲是用一种嗔怪的语气在劝止儿子不要外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溢于言表,那是一种表情性的言语行为。
而在第二组对话中,“胡说”变成了一种指令性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母亲在对儿子即将采取的行动感到非常害怕和担忧的情况下说出的带有责备、命令口吻的话语。
很明显,第二个“胡说”比第一个在语气上要严重得多。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再来看看王佐良先生给出的译文:(1)Hai:Mother,I‘m going.Ma:Don’t be silly!It’ll come on to rain any minute. Where would you go,anyway?Hai:I’ve got some business to attend to.(2)Hai:It’s nothing really.If the chou drive me to the wall, this will be one way out.Ma:Nonsense.Give it to me.Hai:(protesting)Oh mother.以上例文抓住了原文场景中表现出来的说话者的言外之力。
同一用词,却是不同的语气,正因为如此,译文用了两种表达来译一个词。
虽然都是采用了祈使句,但显然单词“non-sense”在表现严肃性和强制性上要远超前者。
第二,人们交际是共处的社交环境,即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环境,如交际场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例2:The Flower Girl:Will you pay me for them?The Daughter:Do nothing of the sort,Mother.The idea!这段话摘自肖邦那的《茶花女》,上下文的语境是这样的:母亲和儿女穿着体面地在大雨中等出租车。
旁边站着一个买花女,母亲让儿子去叫出租,儿子在慌忙中踢翻了卖花女的花,没有赔偿就跑了。
卖花女认得眼前的这位妇人就是他的母亲,就让她为她儿子踢翻的花赔钱。
这时女儿说了上面的话,表现出她对卖花女的蔑视和傲慢。
女儿的无礼、冷漠和傲慢全都表现在这句话中,如何将这句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请看译文:卖花女:你肯替他付钱吗?女儿:妈,一个子也别给,她想得倒美。
“她想得倒美”是一句很简单的句子,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包含了冷漠与傲慢,自私与轻蔑,这些隐含的意思正是结合了具体的语境,准确地理解了原著的含义的基础上才准确地翻译出来的。
“她想得倒美”这简单的句子表现出了女儿和卖花女之间深深的社会鸿沟。
第三,交际双方各自身份不同的认知环境,即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知识以及影响交际认知的种种情况。
例3:Mother:Is that your coat on the floor?Son:I’ll pick it up.从对话表面看,母亲似乎在问地上的衣服是不是儿子的。
儿子似乎应该回答是或不是。
但事实上,母亲不可能询问共知的信息。
因而,她的问句只能是包含抱怨或命令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我不高兴你把衣服放地上。
在翻译时,为了把原作者的意图传递出来,应该作如下的变通:母亲:地上是你放衣服的地方吗?或你怎么把衣服放在地上呢?儿子:我马上把它拾起来。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因此,在对言外之意的处理上,必须注意到文化信息的传递。
尽可能地把两种不同文化所造成的言外之意成功地传达。
例如,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送走客人时总会说上两句“饭菜不好,请多包涵,耽误大家时间”之类的话,其言外之意实际上是表示礼貌送客,但如果把这些话直译过去,读者会觉得莫明其妙,很难领会这些言语中的含义,甚至会造成误解。
因而,应该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传统。
比如改译为“I hope you enjoyed my dinner.”,就很能传达出原文的言外之意。
总之,没有言外之意的等同传达,就没有成功的译文。
需要指出的是,言外之意的等同翻译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并对之进行总结。
要翻译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就要弄清其所在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在原文中的意向及其语用含义,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1]白文昌.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2(2).[2]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外语学刊,2007(6).[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王建国.论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J].外语教学,2003(2).[7]周方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8]周漓云.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3(1).[9]周明.谈言外之意的语用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