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二节 六腑-胃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二)泌别清浊
1、生理功能: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 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 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分别清浊 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故称“小肠主液”。
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 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 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二、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生理表现: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 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 下移大肠,燥化形成粪便,并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 3、病理表现: 1)胃失和降: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便秘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一、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水谷 (二)主腐熟水谷
(一)胃受纳水谷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2、病理表现由于肝胆关系密,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 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 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
1)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
厌食、腹胀、腹泻。
2)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 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⑤调节生殖机能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六腑

六腑的传化过程
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变成糟粕排出体外,要通过的七 道关隘 唇为飞门:飞通扉 齿为户门:户把守 会厌为吸门:食管与气管会接处 胃为贲门:贲通奔,胃脘上口,连食管 太仓下口为幽门:幽为屈曲幽隐之意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有栅栏之意 下极为魄门:魄通“粕”,又称“谷通” 唐·孙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四、女子胞与心



主司生理、心理活动→排经、排卵

血脉
与脏腑经脉的联系
五、女子胞与经脉
冲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养胎儿
若冲任失调——月经错乱,甚至不孕 冲任二脉的功能受肾中精气化生的“天癸”的调节, 故有“肾为冲任之本”之说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
二、部位之三焦
涵义::将人之躯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 体,超出六腑的概念。又称之为“孤腑” “孤腑” ——因其为脏腑中最大,与五脏 没有匹配关系,也没有经脉络属
上焦——膈之上,包括心、肺 部位三焦 中焦——膈下脐上,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包括肾、膀胱、女子胞、大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1. 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气疏泄,注入肠
中,以促消化
2.贮藏疏泄失常:厌食、腹胀、腹泻
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肝疏泄正常——胆汁分泌贮藏排泄正常——脾胃功能正常
病理方面
胁下胀痛饱满,脾胃消化功能 胆汁分泌排泄异常—— 异常,食欲不振,腹胀 肝失疏泄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黄疸
胆的生理功能
•形似腑,功似脏 •无五行配属,无表里配合(胆除外) •储藏精气,不贮藏浊物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PPT课件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上通于肾,下连 尿道与外界相通。
《医宗必读》:“膀胱当十九椎,居 肾之下,大肠之前”。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与 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经过肺、脾、 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敷布全身,濡养人 体,其浊者则经气化下输膀胱而成尿液,并 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维持着 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 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 方面:
①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的盛器。
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 肠内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 食物,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脑“满”,则人的视觉、听觉和精神
活动正常。脑“不满”,则可导致耳鸣, 目眩以及精神萎顿。
(二)脑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统归于心
《类经·藏象类》称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 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诸气,指全身所有的气;气机,指气 的运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三焦是气的通道,是升降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由于《内经》对三焦的具体部位描述不够 明确,而《难经》又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 因而引起了后世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三焦的有形和无形,但对三 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却比较一致,认为三焦的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和通行水液。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中医基础理论之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之六腑

2.喜润恶燥
与脾喜燥恶湿相地而言
胃的功能依赖胃津濡润
三、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 食糜 化物——食糜在小肠内必 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 2. 泌别清浊 指小肠对食糜作进一 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 两部分的生理机能 谷精和津液
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
之化为精微和糟粕
有关
二、胃
二、胃
㈠生理机能
1.受纳水谷
熟水谷
指胃气将食物初步消化并 形成食糜的机能
受纳是腐熟的基础 “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㈡生理特性
1.胃气下降
表现 食物入胃,胃不拒之 胃腐熟的食糜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 残渣下传大肠,燥化成粪便 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 粪便有节度的排出体外
一、胆
六腑之首 又为奇恒之腑
㈠生理机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控 制和调节,是肝疏泄功 能的具体体现之一。
2.主决断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 ,作出决定的机能
㈡胆为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中空性器官
功能似脏---内存胆汁(精汁)
,不直接传化物
“主决断”---与精神情志活动
清 浊
食物残渣 部分津液
3. 小肠主液
脾升清散精 输送到全身 吸收
泌别清浊
大量水液

水谷 精微

小便短少 小肠泌别清浊 功能失常
水液由此渗于前 (膀胱) ——形成尿液 糟粕由此归于后 (大肠) ——形成粪便
小肠 主液
肠鸣泄泻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四、大肠
四、大 肠 1.传化糟粕
肺气肃降 胃气降浊 食物 残渣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ppt课件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 互为用关系。 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 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 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壅塞, 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 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 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2、 三 焦 部 位 划 分 及 其 功 能 特 点
部 位 划 分
生 理 特 点
生 理功能
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宣发卫 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 营养滋润全身。包括心 肺 输 布气 血的功能。 消化并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 消化饮食物的功能。
上 焦
中 焦
膈以上的胸部,包 括心、肺两脏,以 及头面部、上肢
脾肾先、后天之本关系图
肾阴 肾阳
滋养 资助
脾阴 脾阳
协调
脾气
化生
水谷之精
化 生
融合
充养
先天之精
肾精
二、 腑 与 腑 之 间 的 关 系
饮食物
食糜

受纳腐熟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胆 汁

食物 残渣
小肠
水液
水道出焉
大肠 三焦
水液
膀胱
传化糟粕
贮尿 排尿
粪便
尿液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 阴阳表里 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 主要有三: ① 经 脉 络 属。 ② 生 理 配 合。 ③ 病 理 相 关。
心肝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奇恒之府脏腑关系ppt课件

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中医理论基础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 心,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分泌功能
六腑能够分泌各种消化酶、激素等 物质,参与身体的代谢和调节。
六腑与脏腑的关系
相表里关系
物质交换
六腑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表里的关系, 如胃与脾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等。
六腑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和气血进行 物质交换,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相互影响
六腑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一方出现 问题会影响另一方的功能。
04 六腑与奇恒之府的相互影 响
六腑对奇恒之府的影响
六腑功能正常,有助于奇恒之府 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能影响奇恒之 府的正常功能,如胆腑功能失调
可能导致失眠、多梦等症状。
六腑的饮食摄入和排泄状况可能 影响奇恒之府的营养供给和废物
排出。
奇恒之府对六腑的影响
奇恒之府具有调节六腑功能的 作用,如脑髓充盈有助于调节 情志活动,维持消化系统正常 功能。
六腑的病理变化
01
02
03
04
实证
六腑功能亢进,出现口渴、腹 胀、便秘等症状。
虚证
六腑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乏力等症状。
实证与虚证的转化
六腑的病理变化可以由实证转 化为虚证,也可以由虚证转化
为实证。
六腑疾病的传变
六腑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如胃 病可以影响到脾,膀胱病可以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分别清浊 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故称“小肠主液”。
2021/2/22
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 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 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2021/2/22
水液糟粕各行其道入肠
小肠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的同时也吸 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 胱而为尿。
4)胆汁滞留,郁而化热: 日久易形成砂石。
2021/2/22
(二)胆主决断
1、含义: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 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 3、病 理
胆热痰扰——惊悸而烦、急躁易怒
于肠道,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2021/2/22
肝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胆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 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
2021/2/22
胆汁促进消化吸收
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 作用。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 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
2021/2/22
3、功能亢进: 消谷善饥、胃中嘈杂
2021/2/22
二、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生理表现: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 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 下移大肠,燥化形成粪便,并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
3、病理表现: 1)胃失和降: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便秘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05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05六腑
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功能
• 贮尿和排尿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肾气化—膀胱功能正常 尿液的生成

尿液的排泄
• 肾中精气充足——膀胱的开合有度
• 病理: • 肾的气化失常——膀胱的气化不利——排
尿不畅,甚或癃闭
• 肾气虚——膀胱失于约束——小便频数、 量多,遗尿,甚或失禁
•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下注到肾) (浊中之清回收,浊中之 浊排泄)
气 肺吸入清气 肾纳气——呼吸有深度
阴液 肺阴充足,下养肾阴(金生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阴充盈,上滋于肺(蒸腾气化,上归于肺)
病理: 肾阳虚——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肺失宣肃——累及到肾及膀胱
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尿少水肿等 肺阴虚——肺肾阴虚
(八)肝与脾(气机、血、运化)
六、三焦
• 孤腑 • 上焦 • 中焦 • 下焦 • 有名而无形 • 一腔之大腑
(一) 部位之三焦的生理功能
1. 通行元气
•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由肾 脏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

三焦
• 元气
布达全身
• 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
• 气机
气化(使物质发生变化)
2. 运行水液 决渎之官
•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生理功能,是水 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三焦
• 津液(气血)
肺、脾、肾、膀胱等脏腑
• 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道不畅——尿少、痰饮、 水肿等病理变化。
(二)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 特点
1. 上焦:舌下至胃上口,包括心肺两脏及头 面部。 主气的升发和宣散,输布气血
• “上焦如雾”——肺卫
涩不畅等

第三章 六腑及奇恒之腑

第三章 六腑及奇恒之腑

全国330位名中医学术情况调查报告 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56岁,平均年龄 69.57岁, 从事中医的医龄最大78年,最小30 年,平均45.86年。 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病,肝胆病,妇科 病,泌尿系统疾病。 六味地黄丸,四逆散,逍遥散,补中益 气汤,温胆汤,血腑逐瘀汤,小柴胡汤,补 阳还五汤,六君子汤
藏血
滋 养 肝 血

主运化
生血统血
9.肝与肾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肾同源和疏泄 与封藏联系两个方面。 肝
肾 精 养 肝
藏 血
肝 肾 同 源 肝 血 化 精
主疏泄
相 互 调 节 制 约

藏 精
主 封 藏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先天和后天的互相 滋养。

后天之本 相 互 滋 生 化生精微 脾 精 滋 肾 精 藏精 运化水湿
病理: 传导功能失常
大肠湿热:腹痛、下痢、 里
急后重。 大肠实热:便秘。 大肠虚寒:腹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走下牙,胃经走上牙。
(五)膀 胱
贮尿和排尿, 州都之官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 病理:开合失调 尿多、遗尿、失禁。 尿少,尿潴留等。
腰酸、背痛、腿抽筋。
(六)三焦
脏腑之外、躯体之内 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 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 称三焦。 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 三焦为脏腑的外卫,心包 络为心的外卫。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君相安位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象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它们都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方面重要的器官。

首先是胆腑,胆腑是胆汁的储存和分泌器官。

中医认为,胆腑存储胆汁,是帮助消化脂肪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促进肝脏分泌胆汁、调节胆固醇代谢、帮助消化和吸收脂类等。

同时,胆腑还具有排泄作用,可以排泄体内过多的胆汁和废物。

其次是胃腑,胃是人体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储存食物和分解食物。

胃腑在人体中处于胃肠道的首位,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的消化,通过分泌胃酸和胃液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颗粒,使其易于被吸收。

同时,胃腑还能分泌并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

小肠腑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六腑之长”、“体壳之府”,它是人体吸收和传导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腑负责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它主要分泌肠液,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吸收。

同时,小肠腑还能分泌肠道激素,调节肠道蠕动和吸收过程。

大肠腑在排泄废物方面有重要作用。

大肠腑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将食物中未被消化的物质和废物排出体外。

大肠腑还能分泌粘液,保护肠粘膜不受刺激,并且对体内有害物质具有排泄作用。

膀胱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认为,膀胱对尿液的质量和排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除此之外,膀胱还能参与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调节。

最后是三焦,三焦在中医理论中是负责运化水谷精微的腑器。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体的温度调节等方面。

三焦在人体内起到了沟通各个腑器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六腑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

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6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6六腑
“中清之腑”、 “清净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
1、储藏排泄胆汁
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是 肝疏泄功能的具体体现之一。
肝的疏泄功能障碍, 若导致胆汁化生和排 泄障碍,不能正常地 注入小肠则影响饮食 水谷的消化,可表现 为胁下胀满疼痛,厌 食油腻,腹胀,泄泻 等。
湿热浊邪,滞留胆系,久经煎熬, 形成砂石,阻闭气机, 也可出现右胁腹胀痛,或痛引肩背 不适,甚或局部剧烈绞痛等病症。
膀胱
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则能出矣。”
贮尿——关系着肾气的固摄 排尿——关系到肾阳的气化以及推动。 若肾气不固,则膀胱不约,开多合少,可 见遗尿、尿频、或尿失禁、或小便余沥不禁; 若气化失司,推动无力,则膀胱不利,合 少开多,可见尿少水肿,或尿闭等病症。 因此多从肾治疗膀胱的病变。
小肠的受盛和化物功能失常,消化吸收障碍,可见 腹胀,腹痛,泄泻等症。
(三) 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2. 泌别清浊 ——小肠具有将胃下降的食糜经进一步消
化的同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脾升清散精 输送到全身
吸收
泌别清浊
水液由此渗于前 (膀胱)
——形成尿液

水谷 精微
大量水液
小肠 主液
2. 中焦 部 位:横膈至脐之间,主要包括脾胃。 功能特点: “中焦如沤” ——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化生转输水谷精微的作用 治 疗:“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
三焦
3. 下焦: 部位:脐以下至耻骨之间,主要包括小肠、大肠、 (肝)肾和膀胱等 功能特点: “下焦如渎”——肾、膀胱、小肠和大 肠排泄糟粕和尿液 治疗: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病证,要用质地沉重下行的药物起到治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第二节六腑-胃
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
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

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
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

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

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

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

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

临床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

其三,泛指人体的精气。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

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

临证处方用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
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1.胃主
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

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

饮食物人胃,
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

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

)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2.喜润恶燥:喜润恶燥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烈的特性。

中医运气学说认为:风寒热火湿燥六气分主三阴三阳,.即风主厥阴,热主
少阴,湿主太阴,火主少阳,燥主阳明,寒主太阳。

三阴三阳之气又分属五运,即厥阴风气属木,少阴热气属君火,少阳火气属相火,太阴湿气属土,阳明燥气属金,太阳寒气属水。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此为六气
分阴阳,即燥主阳明,指运气而言。

人与天地相应,在人体,阳明为六经之阳明经,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胃与大肠皆禀燥气,“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府,惟其禀燥气,是以水人则消之使出,不得停胃”(《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

火就燥,水就湿,阳明燥土必赖太阴湿土以济之,则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胃能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

故曰:“胃与大肠,在天属申酉二辰,申当坤方属土,酉当兑方属金,在四时当七八月,为燥金用事之候。

盖天地只是水火二气化生万物,水火相交,则蒸而为湿,湿与燥交,乃水火不变之气也。

火不蒸水,则云雨不来,水不济火,则露降不降”(《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

概言之,胃喜润恶燥的特性,源于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即“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素问·天元纪大论》)。

胃禀燥之气化,方能受纳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赖水润湿济为常。

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

“喜润”,意为喜水之润。

胃禀燥而恶燥,赖水以济燥。

故曰:“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阳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

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

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总之,
胃喜润恶燥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精则降”(《四圣心源》)。

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