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符号学概述
从“符号学”谈影视剧中“抽象人物”塑造的路径
从“符号学”谈影视剧中“抽象人物”塑造的路径作者:赵才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摘要:西方学界普遍认可的观念中,“符号学”可以被归纳为“研究符号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由索绪尔提出,而“符号”则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这一系列的概念与学说,在上世纪逐渐被引入到电影学以及戏剧影视学范畴,近年来又被引用到广播电视学以及新媒体应用之中。
“符号学”为影视剧“抽象人物”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为人物塑造以及人物意义的赋予,提供了积极地推动力,也同样为更加优秀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关键词:符号学;抽象人物;《归来》;《甄嬛传》西方学界普遍认可的观念中,“符号学”可以被归纳为“研究符号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由索绪尔提出,而“符号”则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这一系列的概念与学说,在上世纪逐渐被引入到电影学以及戏剧影视学范畴,近年来又被引用到广播电视学以及新媒体应用之中。
而在影视剧中,人物的塑造与符号学产生了相当意义上的挂钩。
一个人物的塑造,实际上是被赋予了意义的符号,就像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代表的是一个族群。
除了形象化的人物(即由演员扮演的人物)之外,“抽象人物”更加颇具符号意义。
“抽象人物”指的是并无演员扮演,甚至说并未在画面中“抛头露面”的人物角色。
这类角色在我国近年来的电影、电视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电视连续剧,《归来》中的方师傅以及《甄嬛传》中的纯元皇后,虽然没有真正的出现在荧幕上,却为影视剧的故事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故事、一个时代的符号。
一、人物的建构:“抽象化”的塑造方式《归来》中“方师傅”以及《甄嬛传》中的“纯元皇后”的人物建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并未真正出现在荧屏之上,是以“无形”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而他(她)们的形象是由其他角色之间的对白以及其他角色的独白的方式进行展现的。
《归来》中的方师傅在影片中被提到了三次,其一是陆焉识(陈道明饰)结束改造回到家中的时候,冯婉瑜(巩俐饰)不断地在重复着“你不是焉识,你是方师傅,我不愿意你在我的家中,请你出去”,其二是居委会主任对陆焉识说“这些年婉瑜为你的事没少找他(方师傅)”,而其三就是陆焉识提着饭勺去找“方师傅”的时候,在“方师傅”的家门口,“方师傅”的妻子说“什么时候给我们把人放回来,谁不知道我们家老方是好人哪?”这三次“出场”基本交代了方师傅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性格等属性,但是留给人们猜测的元素还是很多的,这边是影片中采用的“抽象人物”建构的一大特点。
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翻译研究——以译本《家》和《上帝的宠儿》为例中期报告
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翻译研究——以译本《家》和《上帝的宠儿》为例中期报告前言本文是对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以译本《家》和《上帝的宠儿》为例,介绍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
该研究旨在通过符号学的理论框架,探讨戏剧翻译中涉及的符号现象,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符号现象进行翻译。
一、研究背景戏剧翻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在戏剧翻译研究中,符号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符号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符号,包括语言、形象、动作等等。
戏剧翻译中也涉及到各种符号现象,比如角色关系、表演技巧、舞台符号等等。
而符号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符号现象,为戏剧翻译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翻译研究,并以译本《家》和《上帝的宠儿》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研究,本研究旨在:1. 了解符号学在戏剧翻译中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方法;2. 探讨符号学视域下的戏剧翻译中的符号现象,包括角色关系、表演技巧、舞台符号等的翻译;3. 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翻译结果的效果和可行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拓展戏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推进戏剧翻译研究在符号学领域的发展;2. 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译者解决戏剧翻译中的难点问题;3. 促进中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献,研究符号学和戏剧翻译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如何将符号学应用于戏剧翻译。
2. 调查问卷法:设计问卷,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符号现象和解决方法,以及翻译结果的效果和可行性。
3. 专家访谈法:采访一些戏剧专家,了解他们对戏剧翻译的看法和对符号学视域下戏剧翻译的看法,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进展目前,本研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
《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摘要:戏剧演出中蕴含着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系统特征,作为戏剧文本以及演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调、音乐、音响效果当属听觉符号。
在高行健的多声部史诗剧《野人》中,处处克斥着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旋律,本文简要解析了其中的一个主人公老歌师曾伯的唱词,试以解读戏剧语言的符号化特征。
关键词:戏剧探索听觉符号唱词在戏剧符号学研究视野中,戏剧文学特别是舞台演剧无疑是符号的王国。
即如符号学家维尔特鲁斯基所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记号”。
在中国当代戏剧中,能以戏剧的语言文本层面和舞台的非语言文本层面同时营造出这一“符号王国”的,当首推高行健的《野人》。
此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剧坛造成影响并引起争议乃至非议,与其说是因为包含了“混乱”的多主题,不如说是丰富的舞台语汇和戏剧符号强烈地激荡着处在危机探索中的当代戏剧人。
这部承载着高行健戏剧追求的“完全的戏剧”,无疑是符号学解读戏剧的范本。
一、听觉符号高行健一直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中国戏剧发展的新时期。
他一直都在做着自觉的探索追求,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在力图挣脱传统戏剧意识的束缚,试图建立一种更为开放和广阔的戏剧体系,为我们在新时期对戏剧的探索起到了表率性的作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高行健的话剧《野人》创作于1985年,这部戏剧他酝酿了很久,为此还特意来到长江流域做调查研究,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到过八个省、七个自然保护区,走过了三万里,在剧作中高行健采取了多种探索手法,对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有益形式加以吸收,对西方的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加以利用,对过去的戏剧理论加以突破。
高行健一再谈论和探索戏剧的多声部、多层次、多主题和复调性。
高行健以主题复调的艺术形式。
用跨时间、跨空间、整体而史诗般的艺术手法,把戏剧展现给现代的人们。
这种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声音、不同元素、不同媒介的重叠、错位、交织、对立……造成总体形象、总体效果的内在复杂性。
矛盾中的平衡--奥古斯特·威尔逊《钢琴课》的戏剧符号学研究
矛盾中的平衡--奥古斯特威尔逊《钢琴课》的戏剧符号学研究马喜文;吕春媚【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奥古斯特·威尔逊被众多评论家誉为美国最享有盛名的非裔美国剧作家。
在《钢琴课》一剧中,他通过运用丰富的戏剧符号生动地呈现出非裔美国人面临的双重矛盾。
戏剧符号学中的人物行动素模式、戏剧物体和戏剧话语,是探讨剧作家在剧中为非裔美国人提供平衡矛盾和自我赋权方式的有效工具。
两种人物行动素模式表明种族间矛盾和种族内部矛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
钢琴、食物等具有隐喻的戏剧物体是剧中非裔美国文化的具体表征;“高谈阔论”的戏剧话语将戏剧舞台延伸到舞台之外,生动再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
戏剧符号是威尔逊戏剧创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戏剧符号,他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而且指出历史和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和重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总页数】6页(P558-563)【作者】马喜文;吕春媚【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相关文献】1.音乐与戏剧的平衡——关于歌剧《弄臣》中吉尔达角色的塑造之研究 [J], 郭茜2.成长小说视域下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研究r——以《篱笆》为例 [J], 万红芳;冯春园;张静3.弥散的白人幽灵:奥古斯特·威尔逊《钢琴课》中脆弱的空间交界 [J], 吕春媚;周萌;4.奏响身份的乐章: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钢琴的启示》中的布鲁斯 [J], 程宇;罗虹5.奥古斯特·威尔逊《匹兹堡系列剧》中多元戏剧空间阐析 [J], 吕春媚;刘风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节 电影符号学
象征符号是指标志者与被标志者并无类似性,也无经验上的因果联系,
而是符号与所代表的对象按照社会习惯所形成的关系。
COMMUNICATION
13
86500990@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三)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
电影语言包括影像、对白、音乐、音响、文字五各方面内容,是一个 符号结构系统,而不是某一个单一元素。 1970年后,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开始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转向 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随后,出现两种分化趋势:现代结 构主义电影叙事学;另一种是电影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这种研究方法对电影符号学研究有启迪。
COMMUNICATION
4
86500990@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二)能指与所指 能指:物质方面,即构成语言表达方面可被感知的方面。
所指:观念方面,即符号中以能指为中介所表达的构成语言
内容方面。 电影符号中的影像和声音既是能指,又是所指,即镜头 所表达的物像和含义就包括在镜头之中。
COMMUNICATION
6
86500990@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例: “闪白”,经常在电视硬性转场或镜头组接时,为了掐去被访人物的某 句话而使用“闪白”。这是一种具有内涵意义的符号:能指是闪白,所指 是时空的强制终止。 “定格”,《生活空间》的最后一个镜头必然是一个定格,定格的外延意
义可以表述为画面静止,而其内涵意义是叙述时间为零的时空情境。
COMMUNICATION
7
86500990@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四)聚类关系与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话语中的成分总是根据一定的造句规则而组 成的相互连接的整体,按照时间先后呈线性顺序排列。 聚类关系:是由于某种类似性,可以在组合关系内某一相同 位置上互相替代的同类意义单位。 麦茨提出电影的八大组合段类型理论,是沿组合关系轴进行
浅论戏曲道具的符号性
题。如《 琼林宴》 中范仲 禹被灌醉 , 关在书房里 , 桌上 只一 支蜡烛 , 而这 支蜡 烛同样也具有了符号 注。范 伸 禹拿着它满房巡视了一下 , 此时蜡烛是演 员手 里 的道具 , 但 当演 员唱 “ 叹飘 零… …” 倾诉 冤情 时 , 这
的概念 。 我认为 中国的传 统戏曲程式化特 点具 有符 号学 的特征 ,我仅从 中国传统戏 曲的道 具使用上 , 谈谈戏 曲道具所具有的符号学上的意义 。
样, 其实 , 我们 同样 可以从 人物使用的扇子 中 , 知
道人物的身份 。用折扇 的一 定的大家闺秀 , 比如杜 丽娘 、 杨玉环。如果用的是团扇 , 那一定是 丫环 , 比
是用实物的某一部份来代替 实物 整体 。
等于 花大 钱 , 有 时候 , 不是说道具花钱越多 , 效果就
越好 。在 传统 戏曲舞台上过多的运用过实 的道 具 ,
可以说 , 在 戏曲舞台上 , 很 多时候 , 所使用的道 具与真 实生活 中的很不相 同 , 有 时候 , 这些 道具也 比真 实生 活中的物体 简单 了不少 。 有些物体被全部
一
舞台上 时 , 配合着演 员的程 式化 动作 , 观众 们便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些新 问题 。 很多时候 , 舞台上的道具用得太实。 亭 台楼 阁桥船 车都能出现在舞台上 。然 而 , 大制作不
心领神会 , 无需多解 。比如说 , 用马鞭代替骑 马 , 用 船桨代替船 , 用车旗代替车 , 用帐子代替床等 等 , 都
提 炼的一种 表达 方式就是程式性 。 戏 曲的程式性表 现 于其各个 方面 , 而戏 曲表演 中的道 具使 用 , 就是 戏 曲程 式性 的一个重要表现 。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 点 , 总让我会想 到西方的 符 号学的概 念 。符号学是上个 世纪 6 0 年 代以后 由 法 国和 意大利为 中心重新兴盛至欧 洲各国 , 它的源
《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
《野人》的戏剧符号学解读作者:李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2期摘要:戏剧演出中蕴含着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系统特征,作为戏剧文本以及演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语调、音乐、音响效果当属听觉符号。
在高行健的多声部史诗剧《野人》中,处处克斥着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旋律,本文简要解析了其中的一个主人公老歌师曾伯的唱词,试以解读戏剧语言的符号化特征。
关键词:戏剧探索听觉符号唱词[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12-02在戏剧符号学研究视野中,戏剧文学特别是舞台演剧无疑是符号的王国。
即如符号学家维尔特鲁斯基所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记号”。
在中国当代戏剧中,能以戏剧的语言文本层面和舞台的非语言文本层面同时营造出这一“符号王国”的,当首推高行健的《野人》。
此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剧坛造成影响并引起争议乃至非议,与其说是因为包含了“混乱”的多主题,不如说是丰富的舞台语汇和戏剧符号强烈地激荡着处在危机探索中的当代戏剧人。
这部承载着高行健戏剧追求的“完全的戏剧”,无疑是符号学解读戏剧的范本。
法国著名戏剧符号学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在他的《戏剧符号学》一书中指出,“戏剧符号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有着双重交流体系的交流,即以剧本为基础的语言符号交流系统和由舞台上其它视听符号构成的交流系统。
因此,戏剧符号学事实上又可细分为语言文本符号学和演出文本符号学。
”波兰的符号学家柯赞在《文学和斯白克达克勒》中,他将戏剧演出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符号分为了十三个系统:“语言、语调、面部表情、动作、演员的舞台调度、化妆、发型、服装、小道具、装置、照明、音乐、音响效果。
然而这十三个系统各有不同的表现意义,随即构成了五大符号群:语言、身体、外形、舞台环境、非语言的声音效果”。
而布拉格学派的卡莱尔·布鲁萨克则提示性地将这些信号分为两组:“一是视觉的,即那些与戏剧空间发生联系的因素;一是听觉的,即那些与对话、音乐、音响效果相联系的因素。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京剧
从符号学的⾓度看京剧2019-06-29摘要:京剧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号在京剧中得到⼴泛的应⽤,如脸谱、程式化的动作、⾳乐、道具等等。
缠⾜作为古代中国的⼀种独特的陋习,也在传统的京剧舞台上有所表现。
扮演某些⼥性⾓⾊的演员将跷缚于⾜上,以模仿中国⼥性的缠⾜。
作为道具,跷有其技术功能。
但演员使⽤跷的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它为其他道具所⽆法取代的符号功能,即表现⾓⾊的性别,表现⼥性的“美丽”和“柔弱”,以及表现⼥性是男性的性⽬标。
1949年以后,跷被认定为性别歧视的象征并遭到官⽅禁⽌。
然⽽,1980年以后,跷在舞台上再度出现。
它的兴衰说明它的符号功能随着时问的流逝⽽发⽣了变化。
关键词:符号学;京剧;跷;⽂化中图分类号:TU2⽂献标识码: A引⾔符号学与结构主义语⾔学创始⼈瑞⼠语⾔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概念和⾳响形象的结合”.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响形象”。
索绪尔的观点被后⼈不断发展,较有影响的是法国罗兰·巴特尔的解释:能指是表达⾯,所指是内容⾯,⼆者构成意指关系,与客观事物⼀起构成⼀个语义三⾓。
符号是⼀个约定俗成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程式系统。
⽽传统戏曲的程式严谨.正是典型的符号系统。
焦菊隐先⽣说:“程式既然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问的⼀种共同默契.⼀种共同的表现符号,那么,观众只要见到某种程式.便能⽴刻懂得了它所要表现的内容。
作为京剧重要表现形式之⼀的脸谱⾃然也不例外。
⼀、京剧是符号的戏剧京剧是符号的戏剧,是⼀种在表演中⼴泛运⽤象征⼿法的艺术。
戏剧中的语⾔是最重要的符号,不过本⽂中将不予详细叙述,⽽仅就京剧中⼏种⾮语⾔符号来说明符号对于京剧的重要性:l、化装:京剧的化装是夸张的,其中最能体现符号特征的是⼴为⼈知的京剧脸谱,通过不同的⾊彩和图案表现⼈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般来说,红⾊脸象征忠义、勇敢、有⾎性,如关⽻、黄盖。
⿊⾊脸既象征严肃、不苟⾔笑,如包拯;⼜象征威武有⼒、粗鲁莽撞,如李逵、张飞、⽜皋。
红色经典作品《延安保育院》的戏剧符号学解读
张瑾,郭学文:红色经典作品《延安保育院》的戏剧符号学解读红色经典作品《延安保育院》的戏剧符号学解读张瑾,郭学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本文以主旋律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为对象,从演员艺术的符号化、戏剧景观的隐喻性表达 和结构模式的去冗化三方面着手,对其在戏剧演出范围内出现的若干方面作出初步的戏剧符号学解析。
【关键词】红色经典;戏剧符号学;戏剧空间;结构模式;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18-02众所周知,每一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符号学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它的分支可谓是俯拾皆是,融合了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 门类。
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戏剧符号学便是利用符 号学的方法研究戏剧进行深人交流的一门学问。
戏剧符 号学的萌芽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息 息相关,193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塔卡•齐奇和让•莫 卡洛夫斯基各自发表了他们的论文:《戏剧艺术美学》和《试析演员现象的结构》,由此兴起了用符号学研究 戏剧的一场革命。
现如今,戏剧符号学已成为多学科交 错的科学,它不仅涉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而且也涉 及逻辑学、修辞学、传播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 论等多个知识领域。
②《延安保育院》是一部由革命历史题材打造的集音、舞、歌、画为一身的室内舞台剧。
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一支红军部队在陕北遭遇到敌军的袭击,战火中一位女 战士不幸遇难。
她的儿子宏远被幸存的战士们送至延安 保育院。
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保育院的安危受到 了曰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威胁。
面对残酷的现实 条件,保育院院长忍痛将自己的女儿红霞托付给了村民 收养,将更多生的希望留给了其他孩子。
在敌人的炮火 和围追阻截中,院长和众多保育员为此壮烈牺牲。
任何记号都是以一种东西表示另一种东西。
因此,用一定的音位表示一个概念,用一个图形表示某个现实 对象,用一种手势表示某种态度,就像用红绿灯表示停 止和通行,都是记号带给生活的意义。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身世还是语境?——对话剧《雷雨》部分台词的戏剧符号学分析
什 么 才 是 最 重 要 的 .身 世 还 是 语 境
— —
对话剧 《 雷雨 》部分 台词 的戏剧符号学分析
■ 王 彩 君
毋庸 讳言,戏剧呈现给我们的是 8 0 %的 听觉加上 2 0 %的视觉 ,我们的注意力,大多 集 中在耳朵,对舞 台只是半看 的状态 。正因 如此 ,具有精湛 台词艺术 的戏剧作品始终是
都 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
的脸 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
我 可真见 了鬼 了!
四 凤 什 么样 ?
鲁 四
贵 风
哼。鬼? 一点也不错 ,我可看
见过。
您看见来着?
造化 。
『 鲁 贵停 一下, 四面望 一望
谁?
鲁
四
贵 ( 自负地) 嗯,这是你爸 爸 的 鲁 贵
四 凤
我这 才看见那 个女 鬼呀, ( 回
灭的洋蜡 烛,我恍恍惚惚地看 见 两个穿着 黑衣裳 的鬼。并排
地 坐着,像是一 男一女, 背朝
着我。这个女鬼像是 靠着 男的
身边 哭,那 个男鬼低着 头直叹
气。
幕 中另 一个 重要 的剧 中人 物 鲁贵 面对 女 儿
四凤 发现 周 萍与 后母 周 蘩漪 乱伦 的一 段 追
述——
拿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雷雨来说他们给周繁漪编织了完整得近乎完美的身世她是一个深受五四影响的新女性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却在周朴园的专制家庭中身受两代男性的欺压与欺骗她的疯狂仅仅是因为将怯懦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的大少爷周萍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剧作 家 i 戏 剧 研 究 l D r a m a R e s e a r c h
四 凤
真 的?
鲁
责 你知 道这屋 子为什 么晚上没有
戏剧符号学视域下的当代戏曲舞台视觉设计——以湖南近十年新创戏曲剧目为例
戏剧符号学视域下的当代戏曲舞台视觉设计——以湖南近十
年新创戏曲剧目为例
陈嘉琪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国当代戏曲舞台视觉设计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特征的现代舞台视觉设计。
在当代戏曲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烙印和独特的中国式美学特征得以体现。
本文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对舞台布景、人物造型、灯光色彩等符号进行解析,阐述湖南近十年戏曲舞台美术设计者们以承前启后、融会贯通的姿态,积极吸纳各种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独创性,共同塑造与传统文化相承的美学精神,以整体发展态势合力铸就“中国风格”。
【总页数】7页(P23-29)
【作者】陈嘉琪
【作者单位】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13
【相关文献】
1.弘扬戏曲音乐是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观“2012年山东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有感
2.戏曲人才培养的困局和破局--“非遗剧目传承的启示与拓展: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现象为例”
3.传统戏曲现代化转换的有益尝试--第七届湖南艺术
节复排传统经典戏曲剧目展演絮语4.当代戏曲的传承路径及教学实践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为例5.当代戏曲保护与传播的困境及其对策建议——以历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剧目为考察对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导言: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电影符号学作为对电影构成要素的研究,探索了电影语言背后的意义,并揭示了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及其隐含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探讨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及其在电影解读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概述麦茨是法国文化学者罗兰·巴特的学生,他在电影研究领域提出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包括两个关键概念:符号和象征。
1. 符号:符号是指电影中经过建构的具体形象或象征物,它们通过各种视觉、声音等手段呈现给观众,传递不同的意义。
符号可以是具体的物体、行为,也可以是电影中使用的特定色调、音效等。
2. 象征:象征则是指符号之间的潜在联系和隐藏的意义。
通过符号的组合和运用,电影可以传递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麦茨认为,电影是一个交际过程,通过象征的运用,导演可以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
二、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解读方法1. 符号的解读麦茨认为,符号是电影中的基本单位,对符号的解读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他主张观众应该关注“内在推理”的过程,即从一个符号推导出更多的符号,并对它们进行联想和理解。
通过对符号的解读,观众可以把握导演的意图及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
2. 象征的分析麦茨强调象征的重要性。
他认为电影通过象征的运用,可以超越直观的表面意义,传递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观众需要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联中,发现隐藏的象征意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象征的理解,观众可以探究电影背后的深层意义,深入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意义1. 丰富电影解读方法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为电影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的解读方法更多关注剧情和角色,而忽略了电影背后的象征意义。
麦茨的符号学方法则能够帮助观众深入解读电影中的象征,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受电影。
2. 探索电影文化符号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故事的呈现,更是文化的传播。
作为元戏剧的史诗剧——从符号学回顾布莱希特
潘鹏程(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布莱希特研究在国内已然不是一个新鲜课题,但在关于“间离效果”技巧运用国人仍不成熟,这说明研究成果中尚缺失能有效地帮助实践布莱希特戏剧学的参考文献。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解剖“史诗剧”的表意机制,以期通过对意义流动的阐释为实践布莱希特的戏剧学提供路径。
[关键词]元戏剧;史诗剧;符号学;布莱希特[中图分类号]kI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16-06一、“回顾”之有用性对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戏剧创作的译介在上世纪50年代已在国内零星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后,布莱希特相关研究蔚然成风。
1〇也就是说,布莱希特在我国已有约70年研究历史,可以说它早已不是学界的新鲜课题。
20年前,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所著的《布莱希特与方法》一书便以探讨布莱希特或者说研究布莱希特在当下的有用性开篇。
2〇20年过去了,本文认为在相关文献更为充足的当下,对布莱希特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研究的有用性做一个说明。
说明的意义并不在于为研究自说自话地辩护,而是想将已有的研究传统拉进文本背景,在对读中明晰研究的角度并激活阐释的力量。
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毫无疑问是现代性压力下的产物,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从“辩证”的角度重构戏剧的乐趣,极富创造性地宣称“科学时代的戏剧能够将辩证法变为一种乐事。
事物合乎逻辑的迅猛或者跳跃式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惊喜……”3〇面对饱受现代性压力的科学时代,布莱希特是戏剧领域对其最有力的回应者,他的创作之所以值得一再回味,正是因为人们需要借助他的思考去对话当下。
换句话说,布莱希特的有用性正在于他能够启迪面对现代性的姿态与路径。
具体到对布莱希特本身的研究上,有用性主要埋藏在两个重要的思索维度上。
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其戏剧创作的理论背景进行溯源,考察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应用与发展;其二是从戏剧实践出发,考察布莱希特戏剧创作的内核,通过学习与总结,为当下的戏剧理论发展与戏剧创作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戏剧符号化的回顾与审视
戏剧符号化的回顾与审视作者:谷容林来源:《艺苑》2018年第02期【摘要】符号化是戏剧符号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点。
符号化的研究主要分为系统和符号化两个过程。
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就是系统,布拉格学派关于结构的概念和理解奠定了戏剧符号理论的系统观念,其中包含两种对系统的理解。
其一是整体论的结构观点(holistic structure),其二是从实证论观点(positivist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e)对结构的理解。
布拉格学派对结构和系统的研究理清了戏剧符号理论的系统范畴,对象的符号化(semiotization of the object)是布拉格结构主义剧场理论的首要原则。
布拉格学派认为,舞台上所有对象的符号化是戏剧符号学研究的基础。
所有的剧场符号都参与了戏剧表意的生成。
【关键词】戏剧符号学;系统;结构;符号化[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戏剧符号学理论研究剧本文本系统和表演文本系统,而组成系统的是各种各样的符号。
对戏剧中各要素的符号化是戏剧符号理论研究的基点。
因此,对戏剧符号化历程的回顾和审视是有必要且重要的。
戏剧符号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皮尔斯的符号分类、俄国形式主义研究以及布拉格学派的戏剧符号研究。
戏剧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联系是无庸置疑的,结构主义中的很多重要概念都被符号学借用,戏剧符号理论中采用了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尤其是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语言和言语以及共时和历时等范畴。
出版于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语言的共时和历时两个范畴,“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143。
戏剧符号理论采用了这一对范畴的概念,认为剧场表演同时具有历时和共时的因素。
剧场表演是在几个小时内由舞台、演员、灯光、布景、道具、服装等等因素共同完成的一个系统,戏剧符号理论称之为剧场交流系统。
论戏剧符号学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论戏剧符号学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作者:董迅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期戏剧符号学要研究的就是在戏剧交流中符号的意义,以及舞台设计,包括舞台人物服装符号的概念、能指、所指和意指作用与戏剧符号的特性问题,从而运用记号与记号的关系以及记号与使用者的关系,对戏剧演出所运用的主要的符号系统的形态、功能等进行了多层次的分类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实用与审美、现实与非现实的双重特质为目的的舞台演出样式。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戏剧研究新学科,它综合了现代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分析学等多门新型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其崭新的理论与观点来重新审视与解读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更有一整套可操作的分析手段来把握剧本、舞台、服装与演出,摒弃了经验感悟式的传统戏剧批评方法,堪称戏剧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近代甚至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研究。
一、符号学的意义简单来说,符号学(SEMIOTICS)就是研究符号、指示会意和指示会意系统的一门学科。
符号的功能是传达意义。
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的物体,符号与意义有直接的联系,意义与现实也有直接的关系,而符号与现实是要靠在观众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才能联系在一起,所以戏剧符号的意义在于它在观众头脑中产生的对人物、情景及情感、认知等的心理内容。
戏剧符号的意义都由表面和内涵组成。
符号不仅指某事某物、某种情境,还能在信息接受者的头脑里产生某事某物、某种情境的表象或概念。
符号的内涵是多值和多义的,一个戏剧符号不仅有一个,而是由几个附加意义。
二、戏剧符号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功能性1.符号学在戏剧舞台中的运用。
以国家大剧院版的《蝴蝶夫人》为例,从布景符号看,舞台以“盒子”作为舞台的符号,精心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盒子,为全剧奠定了悲剧色彩的基调,所有剧中角色的悲喜都在这个半封闭的盒子中呈现,也预示着女主人公被禁锢一生却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而从人物舞台服装的色彩符号看,服装中明暗变幻、层次变化的色彩成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隐喻。
从符号学角度阐释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
从符号学角度阐释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发表时间:2018-04-11T14:41:35.8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作者:袁叶[导读] 本文将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做出一些探析。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省邮编225000标注“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x20170183摘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至今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昆曲可被称为一种具有结构-符号学特征的表演艺术,其构造不同于西方歌剧。
本文将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艺术的现代表达做出一些探析。
关键词:昆曲符号学现代表达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昆曲至今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中国浩繁多复的艺术样式中,昆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在艺术史上散发着灿烂的光辉。
经过了六百余年的发展、演变、流转,昆曲至今在我们心头仍然会激起一种美的冲动。
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它曾是举国上下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上到宫廷,再到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对昆曲追捧。
在它跌倒了最谷底的时候,它仍然不失优雅,用微弱的气息传唱着哀婉动听的歌谣。
可以说,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与之比肩。
它有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的倾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核。
昆曲可被称为一种具有结构-符号学特征的表演艺术,其构造不同于西方歌剧。
虽然在国际文艺场合,我们可以将其勉强归并入“歌剧类”。
西洋歌剧主要由戏剧部分和音乐部分合成,而昆曲的构成则是源自音乐、舞蹈、诗歌的有机综合,其中戏剧部分则主要作为该综合性表演的“背景”或“框架”而发挥配合的作用。
因此从美学上来说,将昆曲归为戏剧类是欠准确的。
如果我们重新从符号学角度对昆曲做一次审视的话,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观潮戏剧符号学概述●宫宝荣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萌芽于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诞生与确立对戏剧研究领域可谓一场革命,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戏剧批评理念与方法,在戏剧界和学术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要了解戏剧符号学,自然首先得了解符号学。
符号学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它融合了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其源头则可分别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费尔南・索绪尔(FernandSaussure,1857-1913)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也因此拥有英语semiotics和法语lasémiologie两个不同的学名。
顾名思义,符号学乃是一门研究符号的学科。
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便是人能够自觉地创造并运用种种符号来相互交流思想与沟通情感。
可以说,只要是有交流有沟通的地方,就有符号的存在。
换言之,凡是涉及交流的符号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二、表演尽管以往昆剧也不全使用吴中当地的方言唱念,而是采用全国的“官音”,但由于它形成于吴中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到吴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念风格,如保留入声韵等。
新编昆剧《孟姜女》采用普通话发音,在一音三转、字正腔圆的唱念中,南腔明显地掺杂了北调。
究其原因,是台湾戏曲学院京昆剧团原本只演出京剧,后来才学演昆剧,他们没能学好吴语发音。
在新编昆剧《孟姜女》的舞台表演中,也明显沾染了京剧的影子,而没能更多保持昆剧的特色,例如武场表演的台步架势都类似京剧而不像昆剧。
在昆剧舞台上,演员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时有着丰富的表演程式,但我们看到“滴血惊艳”一出戏中孟姜女带着丫环梅香千里寻夫———这段戏本来是观众非常期待的,用以表现孟姜女千里寻夫的艰难和盼见丈夫的焦急心情,尽管导演精心设计了一套二人“走边”的动作,然而除了丫环跌倒那一个“劈叉”的特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从观众的心理期待角度讲,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舞台设计剧中设计了《边苦闺寂》一场戏,用两个舞台空间来表现千里之外的思念牵挂之情,场景很感人。
舞台的一边是万喜良正在承受病重的痛苦,一边是孟姜女在闺房承受思念爱人的痛苦,两人一递一唱,声情并茂,导演还把两个舞台空间打开,让两人在舞台中间来回找寻,可是却无法相拥,体现了对于舞台效果的精心设计。
然而看后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是因为,上述设计尽管效果很好,使用却有些浪费--万喜良一露面就已经病入膏肓。
如果能够在剧本中增添万喜良在边关做苦役受尽折磨的场景,以之与孟姜女的思念场景相对照,效果会增强。
而在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最后关头,再让万喜良最终忍受不了苦役的煎熬带着对孟姜女的思念而亡,就不仅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一高潮结尾埋下伏笔,也更能调动起全场的悲剧气氛和观众的情绪。
因为孟姜女这一民间故事所承载的民俗性,与昆曲这一精严雅致的艺术形式相排斥,所以改编存在着一些问题,昆曲不像地方剧种活泼自由能轻松地化解这些问题。
当然,新编昆剧《孟姜女》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如在改编上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喜剧化处理,应当保留。
在《边苦闺寂》这场戏中,万喜良死去时“硬僵尸”这个特技动作的处理,不但展现了演员的基本功,更揭示了这个人物内心的愤怒与绝望。
另外还有幕后独唱的创新性运用,都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责任编辑黎继德Array62戏剧观潮符号学乃是一种方法的方法。
因此,它的分支五花八门,几乎包罗万象。
譬如语言符号学、文字符号学、服装符号学,甚至还有法律符号学等,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表达与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符号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如音乐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美术符号学等。
而在所有艺术门类当中,戏剧艺术乃是一门历史悠久、综合性强、几乎集中了人类所有交流手段的艺术,因此作为艺术符号学的一门分支,戏剧符号学的出现乃是题中之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结构主义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时,捷克布拉格学者穆卡罗夫斯基(JanMukarovsky,1891-1975)。
就发表了《演员现象的结构分析》一文,被视为戏剧符号学的第一次尝试。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法国学者艾坚・苏里欧、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罗朗・巴特、A.J.格雷马斯等人的影响下,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著名戏剧学教授安娜・于贝斯菲尔德、米歇尔・科尔万、乔治・巴努和帕特里斯・巴维斯等人共同努力,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将戏剧符号学从无到有地创建成一门颇成体系的学科,出版了大量学术专著,从而将巴黎三大变成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戏剧研究的一个学术重镇。
在了解了符号学的由来与发展之后,再来看看符号学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在人类相互之间的交流中,信息无所不在,而“每一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因此,称之为符号学的符号科学研究那些作为一切符号结构的基础的一般原则,研究它们在信息中的运用,研究各种各样符号系统的特殊性,以及使用那些不同种类符号的特殊性”。
简言之,“符号学将表明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符号受什么规律支配”。
事实上,符号学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符号的构成及其意义本身,它更加重视的是其意义产生的过程。
因此,它与只关心意义本身的阐释学不同,更多是研究符号的产生、符号的运用及其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并为此设计出一系列模式。
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戏剧符号学便是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戏剧交流的一门学问,研究戏剧符号的构成原则及其交流规律。
于贝斯菲尔德指出,与其它艺术交流相比,戏剧符号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有着双重交流体系的交流,即以剧本为基础的语言符号交流系统和由舞台上其它视听符号构成的交流系统。
因此,戏剧符号学事实上又可细分为语言文本符号学和演出文本符号学。
由于符号学源自于语言学,因而其它门类的符号学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来自于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概念与工具,戏剧符号学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会遇到一些难题。
譬如,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为语言和文字符号,它们都有着最小的符号单位,如音素、词素等,且语言文字符号均为交流双方接受与理解。
然而,具体到戏剧符号,除却纯粹的文学文本,舞台上的演出却几乎不可能划分出为艺术家和观众共同接受的最小单位,不仅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演出符码,就是同一位导演在其不同的作品中所采用的符码也会不尽相同。
如此情形之下,又何谈建立像语言文字那样标准统一、能为各方所认可的“字典”或“词典”?也正因为如此,为戏剧符号制定统一标准的符码并非学者们的首要任务,更非戏剧符号研究的突破口。
在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之后,戏剧符号学家们渐渐从语言学中摆脱出来,不再纠缠于戏剧符号单位的定义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戏剧演出体系,聚焦于戏剧意义的产生过程,换言之集中于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创作人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及其产生的意义。
而在这方面,法国学者所作的贡献尤为突出。
在众多的法国戏剧符号学家中,于贝斯菲尔德教授无疑是成果最为卓著、影响最大的一位。
早在1980年代初,她便出版了《阅读戏剧》(中译本名为《戏剧符号学》),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两本续集,即《观众学堂》(再版后改名为《阅读戏剧II》)和《阅读戏剧III》,第一部重点以符号学方法解读戏剧文学剧本,后两部则分别涉及到戏剧表演和导演等方面的研究,三者构建成一套完整的戏剧符号学研究体系,确立了其在法国乃至整个欧美学术界的领袖地位。
《阅读戏剧》早在80年代就成为法国戏剧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因而一版再版,在法国戏剧理论界和世界其他各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于布斯菲尔德的戏剧符号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A.J.格雷马斯、罗朗・巴特、贝尔纳・道特等人的叙事学、结构主义和戏剧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要掌握于氏戏剧符号学,了解结构主义符号学大师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将会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便是叙事“意义”及其产生的过程。
受语言学有关语言的音位结构是由对立的“语音”和从“音位”所决定的观点启发,格雷马斯认为“意义”是由二元对立的“语义素”来体现,正如“光明”因“黑暗”而获义、“上”因“下”而存在一样。
在格氏那里,二元对立乃是符号的基本结构方式,任何信息实体都可以透过正反两种要素加以确认与区分,并构成意义。
“我们感觉到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感觉,世界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
”格雷马斯将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元素称之为“行动素”,并在香农与韦弗交流模式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组对立的行动素,即主体与客体、发送体与接受体、辅助体与反对体。
行动素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人物,由人物活动构成的事件组成了文本的表层结构,而在表层结构下面还存在着深层结构,即生成和界定行动素的东西,格氏称之为“语法”或“叙述语法”。
这些二元对立的行动素之间的分离和结合、独立和统一、斗争和协调,从一个行动素到另外一个行动素的运动,便构成了叙述的本质。
而为了使Chinesetheatre63戏剧观潮“语法”获得完善,则还需要在“句法”层次进行分析,即这些因素如何组织起来形成各种叙述的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行动素表层与深层的双重分析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符号规律及其意义之所在,从中不难看出行动素研究是何等地举足轻重。
同样,这种行动素及其“语法”结构的研究也构成了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的出发点,当然不无在技术层面上加以改造。
对她来说,传统戏剧批评建立在现实主义意义上的人物批评之上,而人物本身却是一个十分不可靠的东西,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已经到了体无完肤、人无完形的地步。
在格雷马斯的启发下,于布斯菲尔德以“行动素”取而代之,并对其“行动素模式”进行了一番改造,用以分析戏剧文本。
和格氏模式一样,该模式也由三个对立的行动素模式组构成,即“发送体和接受体”、“主体与宾体”、“辅助体和反对体”三组。
第一组揭示了戏剧行动的起源及其意义,指出人物的行动与其性格无关,更多是代表了特定社会人群的发送体驱使的结果,而接受体则一方面揭示出行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暗示了剧本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在否定人物行动自主性的同时,于氏还断然否定了传统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戏剧批评,认为这种批评并无事实做依据,更多是批评者的主观臆测,其结论不仅是随心所欲的,而且是有害无益的。
第二组行动素的确定涉及到对人物本身的认识,当行动的源泉并非在于所谓的性格而是发送体的时候,又该怎样来理解主体与宾体之间的关系呢?于氏的观点是,这些行动素的范畴实际上很狭窄,仅仅限于几种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冲动而已。
至于最后一组行动素,它是剧作家用来丰富戏剧的重要手段,其中主体在追求宾体过程中受到反对体的阻挠,与其说是性格之间的冲突,不如说是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理念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