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做好课堂的引路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寒假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的生命。

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从过去“填鸭式”的课堂中摆脱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从一个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共同活动的参与者。

从新知识的获得到知识的巩固,从问题的探究到解题技巧的形成,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进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然后进行交流,在活动交流中尝试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参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此,在课堂上,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思考、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类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二、创设环境,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对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对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同《把课堂还给学生》中所提出的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知识和信息的分发权,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知识传授。

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无法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来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导者,他们主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组织。

而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更多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教师更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的教师角色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学生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而非仅仅将知识作为终极目标。

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只注重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并用分数评价。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非认知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他所掌握的知识上,还包括他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介绍* 背景介绍:本文主要讨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和影响。

* 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 目标:文章探讨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二、分析* 问题阐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缺乏互动,限制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

* 原因分析:这一模式的限制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议* 实施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 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文(篇1)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倡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理念的意义和实现方法。

首先,问题阐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讲解为主,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原因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氛围过于死板,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低,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无法真正理解知识。

最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葛尔丁·德尔尼(Gordon Doyle)所著,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育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的对象。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

而德尔尼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则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评价和反馈的问题。

德尔尼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我觉得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教学和帮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项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追求个体化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这一年里,我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以下将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课堂氛围的变化。

在过去,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机械地翻开教科书,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们笔记,这样的重复循环,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

但是随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老师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探索和讨论中去。

这种课堂氛围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我不再是无聊地听课,而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我开始主动提问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这让我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

其次,个性化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在过去,班级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不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我有些困扰,因为有些知识点我理解得很快,而有些知识点我则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

但是随着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我不再受到课堂进度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

我可以选择提前学习下一章节的知识,也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花更多的时间。

这样,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个性化学习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选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让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动力,我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课后拓展活动的设置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在过去,我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填满,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发展兴趣爱好。

但是现在,学校为我们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

我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

我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开展科技研究、社会实践等项目。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1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

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

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

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

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

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读后感2一、转变自身的观念,巧妙指导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观念反思。

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也注意到了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一本书。

在本书的第二章很系统的向我们介绍了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这一章的内容很抽象专业。

对于逆向教学设计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细细读来,逆即为反,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然后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最后抵达创造,这是课堂教学的顺向设计思维。

而基于评价的逆向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从创造切入的,是在运用中掌握的,最后的理解与识记是自然而然达成的结果。

徐老师就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活动设计四方面作了一一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让我很受启发。

问题是驱动课堂教学前行的心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即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好的问题引领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学习。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觉得有好多的地方,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很恰当,仅仅是为了问而问,不能引起学生更好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究。

例如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问怎样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呢。

问得太空太宽泛了。

如果把问题改为请同学们观察分数乘法算式,你发现分数乘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你能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表示出这个意义吗。

在你的表示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这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交流,发现分数乘分数中,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与乘积的分子,分母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问是要会问的,老师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

不能很随意的问,更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要学习的目标,要突出课堂的学习重点,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

同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更习惯于听问题,不会提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做的地方。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收获良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评价者和解疑者,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和帮助。

了解学情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提,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学生自学时能看懂的知识,教师不讲。

在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怀疑学生的能力,教材上有些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教师仍然喋喋不休、大讲特讲,从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

对于教材中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不必再作讲解,只需随机检查即可。

二是自学时有一半以上的知识学生看不懂,教师要适当点拨,必要时可组织小组讨论。

有些知识学生在自学时似懂非懂,思维像是隔着一道屏障,此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扶”学生一把,使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妨将其抛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解疑释难,教师只需相机获取讨论信息,并适当归纳概括即可。

三是自学时学生看不懂、讨论也不能弄懂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讲解这类知识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通过问题情境、启发诱导、类比论证、实验操作等方式,为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直至学生豁然开朗为止。

此时如果教师仍然不讲,导致学生该学会的知识没有学会,疑难没有解开,实质1上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在具体课堂操作过程中,要落实这一理念,我还努力去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把“先学后教、为学而教”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节课40分钟,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

有了时间做保证,教师就能准确把握学情,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的策略,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本义。

其次,要把课堂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一问一答,不是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也不是教师利用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其钻入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圈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一书中,徐洁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深刻的阐释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作为一名高三的英语老师如何“把教室还给学生”。

我认为“把教室还给学生”就是要本着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来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人。

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说英语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词汇量不够,于是扔给学生们一本星火英语3500词汇,按字母开始背吧,这样真的有用吗能记住吗倒不如我们告诉他们,第一步把3500词汇捋一遍,看看哪些词是已经很熟悉的,哪些词是不熟悉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去背,这样的话就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们不会谈单词色变。

然后再说说听力复习,“磨耳朵”是众多老师认为提高英语听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于是很多老师都会积极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统一给学生放听力材料,材料在播放,可学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有很多根本听不懂的,怎样达到预期效果更谈何效率但是如果我们把任务分配给学生,指导他们运用一些技巧分类去听,再总结一些常用高频词汇,并对他们施行监督,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再或者隔三差五的让他们听听在线听力,歌曲,经典对白等,这样的课堂会更有实效呢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书面表达,使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复杂句式,写一手漂亮过的字固然可以使阅卷人心旷神怡,可是根据2017年考纲的要求,书面表达要求考生能(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2)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换句话说就是更侧重语言的“运用功能”和交际意图,而不只是看你会多少个从句和短语,因此要做一个学生的正确的领路人还要深刻研究考纲,做到与时俱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点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是教育结论的权威。

在教学中,教师在很大水准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传教式”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良好自学水平的养成。

在新课程中,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

二、大胆放手,适时引导,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一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学生学习愉快的体验和感悟,把教学看作是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一对一教学辅导,也恰恰吻合了这种观点。

三、尊重学生个性,优化个性促动学生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生的个性就像春天里刚吐出新绿的柳芽,敏感、脆弱而又充满朝气,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的呵护。

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个性,呵护个性。

一个问题,我们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标准答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

19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19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这一改革中的角色转变。

这本书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
体地位,倡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
式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虽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教
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重要。

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
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
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除了课堂
教学方式的改变,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
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创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
视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
导作用。

我相信,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之路。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

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

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

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在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教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角度上,即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提到了“认知理论”的概念,即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于新知识或经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记忆。

这一概念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呼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这一概念,即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维截然不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将知识一一输入给学生。

学生主体性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展示学生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学习的过程。

这一思想与传统的竞争导向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个人的竞争和升学率。

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主动性。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4篇)目录(篇1)1.引言: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4.结论:课堂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正文(篇1)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基石,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是,现在的课堂似乎越来越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进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呢?首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

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观点。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习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总的来说,课堂的成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目录(篇2)1.引言: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有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的主要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理解和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5.结论: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把课堂还给学生徐洁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徐洁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徐洁读后感读了徐洁老师的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

而徐洁老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犹如一道光照进了传统教学的迷雾之中。

书中提到,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地方,老师不应该是那个唯一的主导者。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经历过的一堂特别的课。

那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以往,数学课堂总是充满了枯燥的公式推导和习题讲解,让人昏昏欲睡。

但那一天,老师走进教室,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课本开始讲课,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按常规来,咱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题怎么样?”老师笑着说。

大家顿时来了精神,眼睛都盯着黑板上的谜题。

那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玄机的图形谜题。

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我们一起讨论、探索。

我所在的小组里,同学们一开始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哎呀,这可咋整啊?”一个同学挠着头说。

“别急别急,咱们再仔细看看。

”另一个同学安慰道。

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从图形的对称性入手,有的说要计算角度和边长。

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可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在这时,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小李同学突然冒出一句:“我觉得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个图形分解开来看。

”大家听了,都安静下来,思考着他的提议。

然后,我们按照他的思路,一点点地分析,居然真的找到了突破口。

当我们把初步的答案整理出来,准备向老师汇报时,发现其他小组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

在交流环节,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有的小组方法简单直接,有的小组则绕了不少弯路,但最终也得出了正确答案。

这堂课,没有老师的直接灌输,我们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以往,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回答问题出错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

但在这堂课上,大家都抛开了这些顾虑,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著作,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所触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提出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应该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我对书中强调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有所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差异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学习档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再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评价,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评价和考试的思考颇有感触。

传统的考试形式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种形式的考试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作者建议在评价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看重成绩。

此外,作者还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些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过分注重分数,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由蔡元培撰写的教育理论著作,其出版于1922年。

该书主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即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虽然此书曾经发表多年,但它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本人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心得体会,总结成____字。

1. 纵观教育史,教育的核心一直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百年前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见蔡元培的前瞻性和独特性。

他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2.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活动性。

蔡元培主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学习,例如提问、讨论、实践等。

他认为,只有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十分重要,因为现代教育中存在着过度讲授和被动学习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蔡元培主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这一观点同样也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将学生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要求来教育,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4. 蔡元培还提出了要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这一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5.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蔡元培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
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
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
展之路。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
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
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
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

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