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97cfd324e45c3b3566ec8b0b.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2297b8eefdc8d376ee3290.png)
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篇一:城市规划资料集内容详述(第1分册总论概论)目录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述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第三部分城市规划重要文件、法规资料索引附件《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43号发布)各章引据的文件、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后记(第2分册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 概述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3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简介5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3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4 城市总体布局 5 城市用地规划第三部分城市分区规划 1 概述 2 常用表格 3 实例第四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实例共计60个实例附录城市空间发展战备规划研究(或称“概念规划”)1 概述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例后记(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目录1 小城镇界定、类型和发展 1.1 小城镇界定 1.2 小城镇的类型1.3 小城镇的作用、发展理论和现状1.4 国外小城镇建设2 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2.1 小城镇规划特点2.2 小城镇规划依据 2.3 小城镇规划原则 2.4 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3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审批 3.1 小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3.2 小城镇规划编制程序3.4 小城镇镇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3.5 镇区总体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3.6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3.7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3.8 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审批主体4 小城镇规范的基础资料 4.1 基本要求4.2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基础资料4.3 其他相关资料 4.4 详细规划基础资料 5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5.1 镇域村镇体系5.2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的评价 5.3 镇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5.4 镇域职能结构5.5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5.6 镇域村镇空间分布结构5.7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 6 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6.1 小城镇的性质 6.2 小城镇规模 6.3 小城镇总体布局7 小城镇总体布局 8 小城镇专项规划9 小城镇详细规范(建设规划) 10 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附录一:《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附录二:《村镇用地分类》参考文献(第4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录第一部分论述1 控制性详细规划生产的背景及其发展1.1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 1.2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 2 国外、港台地区类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1 德国的区划法 2.2 美国的区划法 2.3 英国2.4 日本城市规划法和建筑基本法 2.5 香港的“契约”控制2.6 国外及港台地区类似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立法3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内容3.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和作用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3.3 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的因素 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4.1 规划文件 4.2 规划图纸第二部分附件1 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技术规定实例——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 建筑容量确定的参考资料2.1 南京市建筑容量控制确定的办法2.2 南京市场建筑容量一览表 2.3 有关土地使用强度的资料 3 深圳市法定图则3.1 前言3.2 法定图则的定义、内容及编制的基础条件3.3 深圳法定图则在控制详细规划阶段立法的进展3.4 深圳法定图则的实施评价4 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实例4.1 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实例4.2 温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经济分析实例4.3 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济分析实例5 国外及香港地区类似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例5.1 德国的地区详细规划基本规划 5.2 英国的地方规划(地区规划)基本规划5.3 香港西九龙填海区分区计划大纲第三部分实例1 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整成果实例——嘉兴市南湖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 控制性详细规划分类实例(第5分册城市设计(上、下))目录上册 1 总论1.1 编写立意1.2 城市设计简史与范畴、理论和原则1.3 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与渊源 1.4 我国当代城市设计进展 1.5 城市设计基本要素2 区域发展战略及总体城市设计:区域、城市、中心城、分区 2.1 概述2.2 秦皇岛西部滨海地带 2.3 深圳总体城市结构 2.4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概念 2.5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结构 2.6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结构2.7 澳大利亚堪培拉总体城市设计 2.8 美国旧金山城市设计研究 2.9 上海中心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2.10 浙江金华总体城市设计2.11 上海中心城分区城市设计结构2.12 唐山市中心城区 2.13 宜昌中心城区2.14 昆明主城核心区概念规划 2.15 山东蓬莱中心城区3 城市局部范围的城市设计(一):中心、商业街、大道 3.1 概述3.2 上海虹桥新区 3.3 上海陆家嘴中心区 3.4 深圳中心区3.5 北京商务中心(CBD) 3.6 北京中关村西区 3.7 上海人民广场地区3.8 上海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 3.9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3.10 大连城市中轴——人民路、中山路3.11 大连星海湾商务中心 3.12 江阴新中心 3.13 嘉兴中心区3.14 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 3.15 厦门市府大道地区3.16 厦门旧城保护民中山路商业步行街3.17 中山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3.18 澳大利亚布进而斯班步行街 3.19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尼可莱特步行街3.20 香港中环、湾仔步行系统 3.21 北京长安街 3.22 青岛东海路3.23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3.24 法国巴黎德方斯副中心区 3.25 美国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 3.26 美国华盛顿中心区 3.27 德国柏林新行政中心下册4 城市局部范围城市设计(二):旧城保护、居住区4.1 旧城保护城市设计概述 4.2 北京中轴线4.3 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5 城市局部范围的城市设计(三):滨水区6 节点的城市设计:中外城市节点实例本分册有关项目组稿撰稿者名单提供城市设计项目实例的机构参考文献后记(第6分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目录 1 总论1.1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概念 1.2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类 1.3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级结构 1.4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分布和基本区位模式1.5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选址 1.6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 1.7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交通组织 1.8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范设计的发展趋势1.9 中国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布局比较2 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2.1 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概述及空间布局 2.2 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的结构形态2.3 城市综合性公共中心的交通组织2.4 实例3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3.1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概念、内容构成和功能3.2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选址和分级3.3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规划布局3.4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的景观和环境设计3.5 城市行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实例4 城市商业中心4.1 城市商业中心概述4.2 城市商业中心的内容和功能 4.3 城市商业中心的分级和规模 4.4 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 4.5 步行商业街的规划设计 4.6 城市商业中心的交通组织4.7 城市商业中心的环境和景观设计4.8 城市商业中心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4.9 实例5 城市商务中心5.1 城市商务中心的概念 5.2 城市商务中心的基本特征 5.3 城市商务中心的规模 5.4 城市商务中心的功能5.5 城市商务中心的空间结构 5.6 城市商务中心的交通5.7 城市商务中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5.8 实例6 城市体育中心6.1 城市体育中心概述6.2 城市体育中心的选址原则 6.3 城市体育中心的分类和构成 6.4 城市体育中心的交通组织 6.5 城市体育中心的功能分区规划 6.6 社会化、产业化的体育及体育设施6.7 实例7 城市博览、会展中心7.1 城市博览、会展中心的概述 7.2 城市博览、会展中心的功能构成及类型7.3 城市博览、会展中心的选址 7.4 城市博览、会展中心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7.5 部分博览、会展中心的技术指标7.6 实例参考文献后记(第7分册城市居住区规划)内容提要本书包括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总论、住宅与住宅组群、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与停车设施、绿地、户外场地与环境设施、住区更新、市政公用设施、竖向设计、实例。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a00dd1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b.png)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4•【字号】哈政办综[2006]57号•【施行日期】2006.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哈政办综〔2006〕5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52号)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黑土规组〔2005〕1号)要求,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修编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修编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节约和集约用地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期限、范围和目标(一)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本市市域范围,土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包含8个行政区和11个县(市)。
行政区包括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平房、呼兰和松北8个区,县(市)包括阿城、双城、尚志、五常4个市和依兰、木兰、延寿、方正、通河、巴彦、宾县7个县。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修改文字
![哈尔滨市群力新区总体城市设计可修改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be8811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0.png)
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发展驱动力分析
中心城区产业 与人口的外溢
2
1
位于哈大齐工业
走廊和城市对外
发展
交通的重要节点
驱动力
城市深厚的科研
教育资源基础
3
4
迎宾路开发区的
快速发展以及对Βιβλιοθήκη 服务业的需求群力新区的发展定位
➢目标
•群力新区将成为哈尔滨最具国际意向的
现代化城市副中心,塑造: 哈尔滨的城市新名片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创新示范区 充满现代活力的远东最佳商务区 世界一流的寒地生态居住区 东北亚国际文化交流区。
区的过渡地带
•良好的通达性 •城市对外的联系节点
综合区位分析
➢时间的区位-发展阶段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3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342
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6.4∶35.3∶48.3,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重超过城市第三 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8.1亿元,新兴的商务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等增长 迅速;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公共交通结构分析图
➢道路交通系统 •坚持公交优先策略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道路系统结构分析图
•保证车行顺畅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建筑密度控制分析图
➢建筑密度控制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土地开发强度分析图
➢开发强度
总体概念创意与规划-开放空间系统分析图
➢开放空间系统 •全区性开放空间系统 •社区性开放空间 •邻里性开放空间 •庭院半开放空间
群力新区位于城市西南侧,松花江南沿岸,高低漫滩衔接地带。 滨水,位于城市上风向、上游,地下水丰富,水质好。
发展机遇
•城市滨水区设计开发
•松滨水地区是城市一个非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197482c8762caaedd33d4cf.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图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城区产业空间发展:构建“一主五副”城市公共中心;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八大工业区。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图规划目标: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分阶段实施,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e72ca7289eb172dec63b708.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79e325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d.png)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
![最新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460580058fb770bf78a5556.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历史+规划
![哈尔滨历史+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4283a6dddccda38376baf1d.png)
尔
滨
“东方莫斯科” “东方小 巴黎”
目录
地理位置
历史背景
沿革 重点时期 规划开端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 近代城市特征
发展形态 建筑及建筑分布
规划空间
结语
地理位置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 省省会,东北北部 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交通中心,东 北四大中心城市之 一,是中国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 城和旅游城市。
历史背景
规划开端
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以大直街和红军街十字架为中心点,仿 佛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四通八达,而又以新阳广场、教化广场、 文昌广场等各为中心点,形成了许多个小的蜘蛛网,有机地融入 了大蛛网中。以南岗区为例,1898年最初的城市规划者,运 用了哈尔滨本身所具有的起伏丘陵地势和北靠松花江,南濒马家 沟这一天然地理环境,进行了沿江依岗的街道布置,首先以博物 馆广场为轴心,大蛛网向东南西北放射出车站大街(红军街北部 )、哈尔滨大街(今红军街南部)、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四条主 要干道,并以松花江和满洲里街形成一个小蛛网放射出民益、公 司、上方等街道,同时连接以教化广场为中心点的另一个小蜘蛛 网,放射出砖瓦铁工、木工、教化、利群等街道。在这个放射性 的街道的中端以铁路街穿插环绕,使南岗区整个街道安排得井然 有序,有条不紊。
城市特征 结构布局
1.轴线结构
近代东北的城市 规划中,无论是沙俄 或是日本殖民者,其 规划设计的结构布局 大都采用巴洛克的手 法,强化形式构图, 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 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 治意志和政治理想。
斯曼改造的巴黎规划
899年大连规划三支道
巴洛克规划设计的 重要手法是布置放 射形道路系统,连 接城市的广场及其 它重要节点,这一 系统在手法上分为 “三支道系统和多 支道系统”(科斯 托夫,2005)。三 支道系统产生于文 艺复兴初期,形似 “鹅爪”,以某处 空间节点为核心, 以三条道路组成放 射状道路系统,将 不同特征的相关城 市区域加以凝聚; 而多支道系统则是 以多条道路组成周 边式、半周边式放 射形道路系统,这 种格局多以完整的 圆形广场为核心, 有时也采用半圆形 广场的形式。
哈尔滨城市建设史
![哈尔滨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f76dee6b27d3240c8447ef22.png)
新中国建立后,“哈一百”,“秋林公司”在当时的全国 十大百货商店中具有相当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形成了道里哈一 百、道外同记商场、南岗秋林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90年代中期以后,大型百货商店数量迅速增加(新建了松 雷、大世界、中央商城、远大等一批大型百货商店),国 有百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商业主体趋向多元化,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国际连锁企业入驻(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标志 哈尔滨商业开始进入国际化竞争
独有的 俄罗斯风格
成熟的 新艺术运动风格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古典式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中世纪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巴洛克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仿文艺复兴
大量的 折衷主义风格
中华巴洛克
现代哈尔滨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前城市建设状况 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期限为1953年—1977年,近期城区 人口为110万,城区用地为96平方公里,远期城区人口为 121万,城区用地为134平方公里。城市初步(总体)规划 以中山路为纵轴线,以文昌街为横轴线,中心部位规划省 、市行政中心,相对集中形成香坊工业区、动力工业区、 近郊平房工业区和学府路文教区,并为地方工业发展预留 了哈西机械工业区和三棵树化工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我国处于“大跃进”的特殊时期,后两年经济调整,城市 建设大部分停建,规划工作基本停顿,此后又经历“三年 经济继续调整”,紧接着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城市规划废弛,城市建设陷于无序状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 爆发。1932年2月,日寇侵占哈尔滨。从此,哈尔滨又处 于日伪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中。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巩固 对哈尔滨的殖民统治于1932年7月即拟定《大哈尔滨都市 计画》。规划以顾乡火车站为中心,以9公里为半径,约 25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规划城区用地,预测30年后城区人 口为100万(注:1932年哈尔滨城区人口约37万,建成区 面积约38.5平方公里)。规划着重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 地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 宽度在百米以上。此后,又曾对规划进行过论正,拟定实 施计划。日伪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飞机场, 1938年在平房建起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细菌试验基地 。在城区建设了一批“新潮流”的公共建筑和部分市政工 程设施
哈尔滨滩涂
![哈尔滨滩涂](https://img.taocdn.com/s3/m/a5b364275901020207409c70.png)
湿地特色观赏区
岛内形成的湖面构成代表性湿地景观区,恢复 湿地生态环境,在地势较高区域种植乔木拓宽 植被栽培种类及结构;同时根据不同湿地动物 对栖息生境的不同要求,生态规律配置植物群 落,在近人尺度上营造丰富的植被景观;在水 深1.5米以上设垂钓区,丰富亲水活动,该区是 人们亲临大自然的最佳地方,结合环岛栈桥设 置特定路线供游人游览、观光湿地景色。
露天戏水区
在临近东北虎林园、休闲风景区东区金水 河水域设露天戏水区。供游客进行露天野 浴。适当通过浮筏与其它水域加以隔离。 对往来游船加以限制。
淡水养殖区
在东区与东北虎林园间划分为淡水养殖区。散 养水禽,开展相关水上渔业项目,组织市民游 客进行垂钓活动。
三、天鹅湖-水上观赏区
·水上公园 ·林果采摘园 林果采摘园
七、苟岛生态公园—湿地保护区
·环岛栈桥 环岛栈桥 ·生态氧吧 生态氧吧 ·湿地特色观赏区 湿地特色观赏区
环岛栈桥
沿岛规划环岛栈桥,游人可以在栈桥 上进行环岛徒步旅行,观赏岛上的动 植物、江上风光及与其相邻的太阳岛 风景。
生态氧吧
位于苟岛东端,两面环水,设置移动式别 墅、体育锻炼区、移动式氧吧休闲区、曲 艺小广场等,在夏季游人可以在移动式别 墅中做短暂停留,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等; 也可以经常性的早上或晚上到这以区域进 行曲艺等艺术交流。
1、以漫滩洲岛、江湾湖沼和湿地生态作 为主要的景观特征,在全国中罕见,也是 国际科技热点。全国有许多江河在短暂洪 水过后均留下荒芜杂乱的漫滩,如何利用 这类洪泛河漫滩,有一定试验示范价值。 2、冬夏气候与民俗风物独具特色。冬季 寒冷漫长,夏季暖爽短暂,春秋花鸟草甸、 丛林天地尽染;适宜开展“三野”习俗活 动,都是松花江滩地引以为荣的特点。 3、冰雪艺术与冰雪游乐活动享誉海内 外。冬闲变冬游的反季节活动与效应 激活了北方城市生活,推动着社会经 济全面发展。 4、植被覆盖率虽达70%,乔灌木覆盖 稀少,绿量与生态功能的局限性都很 大,滩地生态敏感性强、稳定性差, 需加以保护培育。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https://img.taocdn.com/s3/m/99e81c833186bceb19e8bb86.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86f6e1dbf8c75fbfc67db225.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2021年整理)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20
![(2021年整理)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20](https://img.taocdn.com/s3/m/f500e877d1f34693dbef3ece.png)
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2005-2020的全部内容。
哈尔滨都市圈是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100公里左右)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肇东市等6个县、市,总面积34284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842万。
都市圈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
“一主”指哈尔滨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市。
“三副”指目前哈尔滨都市圈中实力较强的三个县市:阿城、双城、肇东。
“三核”指位于哈尔滨都市圈东部和南部、经济发展缓慢的三个县市:宾县、尚志、五常。
“六轴”指贯通都市圈东南西北的“城镇—产业”共生轴线,包括:“哈大齐牡"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京哈—哈绥"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哈五”公路、铁路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同三" 、“哈萝”公路及松花江沿线“城镇―产业”共生轴.“三圈层”指都市圈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差异而形成的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扩展圈层。
产业集聚区布局:传统产业集聚区.包括:位于三大动力工业区、平房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阿城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业集聚区;以双城食品加工集聚区和江北食品工业集聚区为主的食品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利民工业区、肇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牛家工业区、对青山工业区内的医药化工集聚区;位于宾西工业区和护栏铁东工业区的建材产业集聚区。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a7c2744b73f242326c5f32.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政府关于大哈东地区的规划
![哈尔滨政府关于大哈东地区的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97843631eb91a37f1115c4c.png)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3.6发展目标-生态建设
结合大哈东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建立“城市组团+绿色廊道+特色小 镇+生态控制区+农民新居”圈层式的生态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城乡生态复合区。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3.7目标指标体系分解
指标 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
二级指标
R&D占GDP比重 科技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率 现代服务业比重
北国水城
?
哈南工业新城
如 何 规 划
如 何 组 织
如 何 实 施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3 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
•指导思想
3.1指导思想及规划思路
以山水为脉、以田园为基、以产业发展及城市化推进为动力、以城乡现有产业基 础为框架,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构筑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区,利用三次产业 优势突显,发展板块式的城市综合功能聚集区。
单位
% % %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3 55 35 5 65 40 6 75 45
新型工业增加值
单位GDP碳排放 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用水 公共交通出行比重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人口迁移率比 城乡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消费支出比
亿元
吨/万元 吨/万元 吨/万元 ----
1400
1.4 1.05 20 20 2.5 1.7 1.5
1、国家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 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 2、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带的核心城市 3、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发展的中心城市 4、大哈东地区是多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区的承载地
1 区位分析与规划背景 |
哈尔滨市层面
1、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 推进城市好发展、快发展的需要。 2、是实施新战略,补充深化新战略,更加关 注城乡统筹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 3、是实施新战略,推进“东优”,加快东部 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 。 4、是大规模治理松花江、阿什河等生态水系 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江河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的需要。 5、是整合推进道外新城和香东新城加速发展 的需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https://img.taocdn.com/s3/m/99e81c833186bceb19e8bb86.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c6b8bd06bed5b9f3f90f1cad.png)
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逐步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哈市要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0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4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8平方公里以内。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哈市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对太阳岛等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哈市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重点保护好中央大街、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索菲亚教堂、石公祠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加强对松花江沿岸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控制和引导,保护好自然水体、生态岸线和景观风貌。
冰城新布局:一江两城九组团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布局示意图日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哈尔滨未来如何规划?成为冰城人关注的热点。
对此,近日,哈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做客本报与哈尔滨政府网站联办栏目“政府访谈在线”,与市民在线交流,详细解读哈市总体规划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增强区域与集约发展、中心区调整优化与新区联动发展的协调性;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落实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功能达到支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水平。
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创建“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现代大都市的构想,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形象优美、交通顺畅、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能够举办各类国际性冬季运动会的城市和独具魅力的国际名城。
三、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第三章城市空间布局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北跃、南拓、中兴”。
“北跃”:江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城为先导,以北国水城为带动,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行政、金融、奥体、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7平方公里。
“南拓”:把哈南地区建设成为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聚集,城市功能完备,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工业新城,成为拉动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
“中兴”:加快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旧区改造及哈西、群力等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再现浓郁的欧陆风情特色,彰显哈尔滨中西合璧的独特城市风貌格局。
二、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以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一个中心”,即哈尔滨市主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
十字型重点发展轴带指由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型城镇集合地带。
三大圈层结构由20公里、100公里和300公里为半径划定出核心圈、强辐射圈和拓展圈。
三个经济亚区分别为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
三、主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一江”以松花江及其两侧湿地系统为主形成的主要生态廊道;“两河”以呼兰河、阿什河水系及其两侧绿地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三沟”以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水系及其两侧绿化系统形成的生态廊道;“四湖”以天恒湖、天鹅湖、长岭湖、太平湖及其风景区形成的生态区。
2、构建“一主六副”城市公共中心。
在道里中心区、爱建新城、道外“三马”地区、南岗中心区形成以行政、商贸、金融、信息、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主中心;在长江路一带形成以会展、行政、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学府路哈西地区形成以交通枢纽、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群力地区形成以金融、贸易、办公、商住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前进地区形成以行政、科研、教育、文化、休闲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松北松浦地区形成以科教、商贸、奥体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在哈南新区形成以商贸、科技研发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副中心。
3、建设“五大产业基地”。
以哈南新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三大动力工业区、哈东工业区等现有工业基础,形成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松浦工业区、呼兰铁东工业区等形成绿色食品基地;以江北科技创新城建设为重点,并依托现有科技园区,向高开区、三大动力工业园、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等空间拓展,形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哈南新区、利民开发区形成医药工业基地;在高开区、哈东工业区、松浦工业区形成对俄科技合作和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章主城区调整优化实施“四增四减”策略:“四增”即增加停车场和停车楼,增加绿地,增加现代服务设施等开放空间,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四减”即减少开发强度,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1、优化整合城市建设用地。
加大对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重点完善主城区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降低不必要的长距离生活出行;严格按照规划完善旧城路网格局,打通断头路、卡脖路,提高道路网络整体服务水平;完善公交线网布局和静态交通配套设施,提高旧城区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加速旧城区有污染占地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搬迁工作;加强环境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充实和完善文、教、体、卫以及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保护,保持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的一致性、延续性。
2、确保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
按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房不同的布局原则,主要在哈西、机场路、三大动力、道外中部、松浦、平房老城区等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区进行廉租房建设;在群力新区、保健路地区、南岗开发区、道外东部地区、哈南新区、前进片区、平房北厂地区进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南新区、松北科技新城地区、新香坊地区及旧城局部地区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在群力新区、哈西地区、保健路地区、新香坊地区、前进片区、哈南新区等地区进行限价房建设。
3、以“疏解主城、提升环境”为目标,科学确定各分区开发强度对主城区用地按照高强度控制区、中等强度控制区、中低强度控制区和低密度区四类区域进行分类控制。
高强度控制区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50%,容积率3.0—5.0,绿地率25%以上。
中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
建筑密度35%以下,容积率1.7—3.5,绿地率25%以上。
中等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中高层为主,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0%—30%,容积率1.5—3.5,绿地率30%以上。
中低强度控制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根据需要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5%—30%,容积率0.5—1.5,绿地率40%以上。
以工业、物流仓储为主要功能的中低强度控制区,建筑密度大于30%,容积率不小于0.5,绿地率不大于20%。
低密度区中城市生态廊道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10%以下,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建筑用地控制在3%以下,严格保护和控制核心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容积率不得大于0.5。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保护重点以保护近代历史文化遗存及保持和发展20世纪初形成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主,重点保护城市形态、城市格局、传统风貌、历史建筑等,继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老城整体格局与风貌,严格控制老城建筑形态与色彩及老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护好城市传统轴线、建城初期的传统道路格局。
历史保护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三是城市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
重点保护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即13个历史文化街区、5个历史风貌区、77处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历史建筑与174处拟定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红军街-博物馆、花园街、文庙、极乐寺、亚麻厂、太阳岛、萧红故居、石公祠、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斯大林街等1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