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 节日:风雪节、摸牛节 • 风俗:舞蹈、祭祀、传统服饰
34. 基诺族:
• 节日:努尔苏丹节、火把节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技
36. 革吉族:
• 节日:吉木热节、阿索格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37. 鄂伦春族:
• 节日:渔猎节、打猎节 • 风俗:狩猎、捕鱼、舞蹈
38. 赫哲族:
• 节日:渔猎节、红山节 • 风俗:捕鱼、狩猎、歌舞
• 节日:过大年、刀杆节 • 风俗:祭祖、歌舞、竞技比赛
45. 仫佬族:
• 节日:水龙节、三月三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歌唱、传统乐器
47. 锡伯族:
• 节日:纳日哈节、扎尔达昆节 • 风俗:祭祀、舞蹈、传统游戏
48. 阿尔泰族:
• 节日:库尔班大叔节、那达慕大会 • 风俗:赛马、歌舞、传统竞技
18. 京族:
• 节日:马术节、开饭节 • 风俗:马术、舞蹈、传统音乐
19. 保安族:
• 节日:船拜节、大捕虫节 • 风俗:捕虫、刺绣、唱歌
20. 门巴族:
• 节日:纳帕那节、纳帕蛮节 • 风俗:狩猎、祭祀、跳舞
21. 拉祜族: • 节日:门户节、百家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22. 水族:
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少数 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 蒙古族: • 节日:那达慕大会、白月明节 • 风俗:赛马、摔跤、歌舞、烤全羊
2. 回族: •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 风俗:斋戒、清真寺祷告、亲友聚餐
3. 藏族: • 节日:藏历新年(洒水节)、朗日巴尔节 • 风俗:祭拜、舞蹈、唱歌、烧香
4. 维吾尔族: • 节日:古尔邦节、哈卡节 • 风俗:祷告、吃饭、唱歌、跳舞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4、侗族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我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惯。
各个民族有过年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白族过年的习俗白族人民早上写对联,家家户户的人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
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
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
到了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
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
初一当天,按习俗是不能去别人家,但可以去外面玩。
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
苗族过年的习俗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
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以及习俗禁忌56个民族56支,那么中国的这56个民族各有什么不同的礼仪呢?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礼仪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
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
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
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
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中国56个民族 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打鬃节�D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quot赛拜努quot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quot他赛拜努quot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quot白节quot、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quot白月quot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
少数民族民俗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反映了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知识做一个总结,涵盖节日、婚嫁、饮食、服饰等方面。
一、节日1.苗族的““三月三”节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三月三”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相当于公历的每年的农历二十六三月初一日。
在此时,苗族各地举行各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打花枪”、“芦笙舞”、“上灯台”、“踩堂歌”等。
2. 藏族的“藏历新年”节藏族是中国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囊谦县等地。
藏历新年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洛萨。
据说促著的天使妈底的第一架鼓从以上升起,象征今年的第一天。
到了现在,庆祝洛萨的活动从上升到蔚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当中藏民的生活。
传统庆祝活动包括赛马、赛射箭、唱藏歌、跳藏舞以及宗教活动。
3. 朝鲜族的“端午节”朝鲜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朝鲜族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半夏节”。
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端午节是朝鲜族人民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传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朝鲜族群众正是迎来温暖的春季、田间第一次大作物水揉季节这个神圣的日子中,在每年的“端午节”当天,朝鲜族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各种备品,为祝亲朋好友送上丰寅难丰的防脱病。
二、婚嫁1. 哈萨克族的婚俗哈萨克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的婚俗非常独特,其婚礼通常是在秋季举行,有“拜堂”、“新婚洞房”、“办娶”等环节。
在婚礼的当天,一对新人要相亲相爱地通过设在河桥上的大驱、盖子或树木,最终抵达新郍德,河桥的意思是在善地过一生,得到家人的多年来的祝福。
中国56个少数民族
中国56个少数民族1、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民族融合,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的蚩尤部落。
4、傣族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5、僳僳族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节日: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6、藏族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著名节日有“三月三”歌节,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8、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9、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川西南、滇西北一带。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
1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12、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烧白柴、泼水节等。
13、怒族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14、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
15、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以展示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一、壮族的芦笙舞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壮族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传统乐器,音色高亢激昂,常用来伴奏壮族舞蹈。
壮族的芦笙舞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婀娜,富有热情和豪放的气息。
二、藏族的哈达送礼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因生活在高原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在藏族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人们会互相赠送哈达,以示亲情和友谊。
哈达是一种白色丝绸,在藏族文化中被视为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送哈达的过程非常庄重,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对他人的尊重。
三、朝鲜族的婚俗习惯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婚礼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朝鲜族的婚礼上,新郎必须向新娘家族献上锦衣,以示对新娘家庭的敬重和感激。
新娘家族也会准备丰盛的酒席,以示欢迎和祝福。
整个婚礼过程热烈而庄重,彰显了朝鲜族人民热爱家庭和重视礼仪的精神。
四、维吾尔族的迎娶仪式维吾尔族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婚礼仪式独特而庄重。
在迎娶仪式中,新郎会穿上精美的传统服装,骑着美丽的马匹前往新娘家。
新娘则会戴上华丽的头饰,整个仪式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
在节日和婚礼上,维吾尔族人还会集体跳迪卡舞,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五、彝族的火把节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盛大的火把节。
这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活动。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手持火把,绕着火山口或居民区绕行,载歌载舞,表达对来年丰收和幸福的美好期盼。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而热闹,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勇气。
以上只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都有更多不同的习俗和节日,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为中国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中国各民族的习俗文化
中国各民族的习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习俗文化。
这些习俗文化通过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以下将为你介绍一些中国各民族的习俗文化。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族习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日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度团圆之夜。
庆祝春节的方式有燃放烟花爆竹、贴春联、赏灯笼等。
此外,汉族还有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非常丰富多样。
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度姑节而闻名。
度姑节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主要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在节日期间,苗族人民会盛装出席,进行包括歌舞、竹竿舞、射箭等传统活动。
此外,苗族婚礼也是苗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比如采用担草娶亲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文化: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藏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包括藏历新年、蓝色卡尔达兰节等。
其中,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据传说,每年的农历除夕,财神爷会从天堂来到人间,给每个人带来财富和好运。
此外,藏族还有独特的婚礼习俗,比如举办隆重的婚礼仪式和参加马上婚等。
维吾尔族文化: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习俗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麦儿努尔节等。
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维吾尔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歌舞、群体竞技、摔跤等各种传统活动。
此外,维吾尔族还有独特的婚礼习俗,比如进行补办婚礼、进行群婚等。
彝族文化: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彝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之一,每年传统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举行。
在节日期间,人们手持火把跳龙灯、挑豆灯,传统的火把舞表演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此外,彝族的婚礼习俗也非常有特色,如彝族婚礼采用断头婚的方式,意味着新娘与旧生活的告别。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标题:探寻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56个民族各具特色,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进行简单介绍,以增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二、汉族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特点是勤劳、善于经商。
汉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且崇尚家庭和谐,尊敬长辈。
饮食文化上,汉族人喜欢面食,如面条、馒头等。
三、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骑马、射箭,有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壮丽而华丽,反映出他们的勇敢和豪迈。
四、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他们善于唱歌、跳舞,且擅长工艺制作,尤其以唐卡、藏毯等著称。
藏族的服饰多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绣花为特点。
五、族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以种植水果和手工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族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有烤全羊、馕等特色美食。
族的舞蹈和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对于我来说,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
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和谐作出更多的贡献。
结语: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对我国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民族服饰与生活习惯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
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
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
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服饰青海、甘肃、宁夏回族地区的服饰较富于传统特点。
男子一般头戴黑、白两色号帽(俗称“回民帽”),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土称“尕汗搭”)。
扎腰带,前腰和下穗处绣牡丹花,多结婚时用,平时扎一般粗布。
外着青布黑夹夹(黑坎肩)、黑色或蓝色长裤,穿白土布袜子(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勾的线帮鞋。
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小孩戴白色,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勾成的号帽。
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60岁以上者戴白盖头)。
少女戴绿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以下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1. 傣族: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食用酸辣的食物。
傣族女孩喜欢穿着鲜艳的服装和饰品,而男孩则喜欢戴着红色头巾。
2.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食
用米饭,腌制食品和炖蛋。
壮族男女在结婚时喜欢进行“鸳鸯拜寿”活动,也喜欢跳广西山歌舞。
3. 哈尼族:哈尼族是生活在云南的一个民族,他们依靠
农业生产为生。
哈尼族人喜欢喝酸汤,妇女们喜欢穿着五颜六色、亮丽的服装,男人则喜欢穿着黑色长衫。
4. 藏族: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风俗和宗教信
仰的一个民族。
藏族人喜欢喝茶,喜欢跳藏族舞蹈,喜欢将自己的祖先、历史和宗教信仰融入到生活中。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自治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喜欢食用羊肉和馕(面饼)。
维吾尔族女性婚礼时喜欢涂抹花瓣和香料的胭脂,男性则喜欢穿着长袍和挽长辫子。
6.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居住
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
蒙古族喜欢食用烤羊肉,并喜欢饮酒和唱歌跳舞。
蒙古族男性一般穿着蒙古袍和靴子,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头巾和绸缎裙子。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民
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
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
——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
——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
——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上刀杆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有自己的语言。
——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东巴舞,腊染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摆手堂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甩发舞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盘王节、长鼓舞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虎节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舞,布达拉宫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1]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