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合集下载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一首流传已久的词曲,讲述了一个在千里之外思念爱人的故事。

下面将以2000字阐述这首词曲的背景故事、主题以及韵律特点。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背景故事发生在古代,正是书信交通不便、旅途遥远的年代。

词曲的作者身处异地,与爱人相隔千里。

明月作为象征爱情的绝佳意象,通过它来传达思念之情。

词曲以明月为媒介,表达出作者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曲的主题是相思。

虽然“相思”这个词在古代词曲中频繁出现,但每一首相思的词曲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明月千里寄相思》通过将明月与思念相联系,创造出浪漫唯美的意境。

作者以故乡的明月代表自己,寄托对爱人的思念。

明月千里,象征作者与爱人相隔千里;寄相思,表示通过明月传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种象征手法,作者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曲的韵律特点在于婉转柔情。

整首词曲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句型简洁有力。

在格律上,每句四个平仄音的变化形式丰富多样,给读者一种音韵上的享受。

“明月何皎皎”、“情人怨遥夜”等,这些平仄音变的交替给词曲增加了一种动感和抑扬顿挫的效果。

加之词曲描绘了明月、思念和相思的细腻之情,使整首词曲显得流畅婉转、委婉动人。

除了韵律特点之外,词曲还融入了一些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四句是词曲的开头,通过与明月与酒的对比,在表达思念之情的暗示着作者与爱人的别离和思念之苦。

还有,“望仙镜中明月,听语琴中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些描写明月、自然景物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词曲更富有情感和意境。

《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一首流传已久的词曲,以其深情表达了一个在千里之外思念爱人的故事。

通过明月作为媒介,作者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递给爱人。

词曲以其婉转柔情的韵律特点和富有意象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受感动,产生共鸣。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和唯美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杰作之一。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

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五个思乡的意象有:月亮、笛(芦管)、梧桐、杜鹃、猿啼、天涯、高楼、乌鸦、浮萍、舟等。

1、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因而常对月引发思乡之愁。

例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翻译: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此句写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2、笛(芦管):笛声是一种清远悠扬的音乐,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借助笛声,传达出他们漂泊天涯、思念故园的离愁别绪。

例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这句诗是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梧桐: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会让人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翻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写词人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以明月为媒介,将深情寄托于远方。

诗中的“明月”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纯洁、明亮、高贵和遥远。

诗人通过望月寄思之意,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千里”表示远方,强调了思念的距离之遥远。

诗中的“相思”是指思念的情感。

诗人通过明月寄托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并将思念之情与明月相连接,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深。

整首诗以描绘明月的形象为主线,通过描写月亮在夜空中的神奇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人触景生情,借助明月寄托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流露出对彼此的相思之情绵绵不绝。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又通过明月的形象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纯洁和高尚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唤起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之情,以及对远方恋人的留恋和期待。

唐诗中思乡念亲的意象——“月亮”

唐诗中思乡念亲的意象——“月亮”

唐诗中思乡念亲的意象——“月亮”摘要: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思,勾起他们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意象月亮思乡念亲情感表达一、诗歌意象群中的一道绚丽的光芒——“月亮”诗歌讲究含蓄凝练,把解读意象作为鉴赏诗歌的突破口就能迅速和诗歌融为一体,与诗者心神交流,进而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那么何为意象?西方现代美学家克罗齐从美学的角度阐释:“意象是在瞬间表现智慧和情感的复合体。

”通俗地说,意象就是诗人主观情态中的客观物象融合转化生成的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诗歌形象。

诗人所吟咏的物象往往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而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由此可见,诗人将深深的情感蕴含于意象之中,借助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意象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月亮作为意象里常用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月亮这个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和旧梦重温的情思。

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常寄托于明月传递。

月亮给了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和丰富的意蕴,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深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二、唐诗中饱含思乡念亲深情的“月亮”月亮在古典诗词中作为思乡的代名词,往往寄寓着人们团聚的心愿与期待,这当中就包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以及怀念友人。

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上下两句同是写景,却又略有差别,“月是故乡明”中明显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一句古老而又动人的诗句。

多少文人墨客在迢迢长夜中,凭着那皎洁的明月,寄托自己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相思,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思念之情的集中表达,更是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举。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明月的热爱与怀念是众人皆知的。

明月孤寂高悬,其寓意洒脱自由,让寂寞的人感到心灵上的慰藉与宽慰。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远方传递来心灵的召唤与思念,使我们在异国他乡或者世事繁忙的都市中,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安宁。

无数的文人在月夜之中,遥寄各种情感,以明月为媒介,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在无边的夜空之中得到传递。

正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登楼远眺的情景,那微亮的明月,古朴的建筑,颇有眺望远方、思念亲人的意境。

明月的光芒,穿过千里之遥,落在亲人的心间,相思之情随之升腾。

相思的力量是巨大而又复杂的。

它可能是父母在子女远行时的思念,是子女在外求学时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也是恋人在相隔万里的情感沟通。

一个人的心灵,总是因为相思而得以升华。

相思,是在远方相思,是在亲情思念,是在情人互怀思念的波澜相通之中,炽烈而又绵长。

我们或许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明月在云海之中默默流淌的光辉却能代表一切。

这是一种或激进或稳重,或炙热或温顺,却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明月千里,寄给亲人的相思,仿佛在远方心灵中沐浴。

思念之意,怀抱之情,在时光的流转中被揉捏、被扩展成一种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升华,使我们能够感到人与人之间,在无论异国他乡或是身边亲人的陪伴之下,都能够感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温暖。

同样,明月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气质,被誉为“月老”。

月老能够寄托人们的祈愿,也能够令人们畅想美好的未来与爱情。

在明月的照耀下,内心柔情与祝福显露无遗。

明月千里寄相思,不仅表达了人们思念亲人的情感,更是展示了人们在宇宙中微小而又渺茫的存在感。

明月的千里之程,是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旅。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发表时间:2014-05-29T14:10:29.6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2月第145期供稿作者:贾兰[导读] 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贾兰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50001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这中间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

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

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

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一首古典诗歌,据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

它描绘了一个思念深深的人,追寻着明亮的月光,寄托着对远方人的相思之情。

下面是一篇关于《明月千里寄相思》的2000字文章:《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却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以明亮的月光为象征,表达出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希望。

这首诗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经典之作。

诗中的“明月”承载着深深的思念。

明月的高悬,如同深情在心头悠悠。

月光是诗人忘却不了的,也是他心中思念的具象化表现。

明月的明亮和纯净,使得思念不被隔绝,而是显得更加明晰。

明月的存在,似乎成为了诗人心中寄托深深思念的枢纽。

“千里”的遥远更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远方之人的身影在明月的照耀下变得更加若隐若现。

千里之距,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困难,但也使两人之间的心与心更加接近。

不管是远方的摩多或是遥远的外国,都是由千里相隔的。

这使得爱情的牵绊更加强烈,也让人觉得愈发深邃。

这首诗还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希望。

诗中的“相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尽管远隔千里,但诗人仍然希望通过明月传递自己的思念之情。

“中”字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和希冀,它使诗人的思念之心沉淀在那无尽的长夜中。

诗人通过这首诗将自己对远方人的深爱和思念之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表明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放弃。

这首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也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思念的共鸣。

诗中的深情和执着,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明月和远方的意象,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和浓烈。

人们通过这首诗体味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思念的苦楚,也让他们对远方的思念和爱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明月千里寄相思全诗及译文

明月千里寄相思全诗及译文

明月千里寄相思全诗及译文哎,说起这“明月千里寄相思”,简直就是咱心里头那首最温柔的歌儿。

你想啊,月亮挂在天边,圆得跟啥似的,亮堂堂的,照亮了咱这方土地,也照进了咱的心房。

这时候,你心里头要是装着个人儿,那份儿思念啊,就跟潮水似的,一浪接一浪,挡都挡不住。

咱们先说说这诗吧,虽然我不是诗人,但我能感受到那股子情感。

这诗啊,就像一幅画,画里有个姑娘,或者是个小伙子,站在月光下,眼巴巴地望着远方,心里头默念着那个人的名字。

那月亮啊,就像是他们之间的信使,把这份思念,千里迢迢地送过去。

你说这月亮神不神奇?再来说说这译文吧,其实啊,我觉得这诗根本不需要啥译文,因为那份感情,是相通的。

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抬头看看那轮明月,心里头那份儿思念,就都是一样的。

但既然要说,那我就试着用咱大白话给你说说。

就像是这样:“哎,你看那月亮,又大又圆,照得我心里头亮堂堂的。

我这心里头啊,装着个人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似的。

我这份儿思念啊,就像那月亮的光芒,不管多远,都能照到他身上。

我想跟他说的话啊,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但到了嘴边儿,就只剩下那句‘你还好吗?’了。

”这诗啊,写得真好,把咱心里头那份儿说不出口的情感,都给写出来了。

咱平时啊,都习惯了把感情藏在心里头,不轻易说出来。

但有时候啊,真的就是需要这么一首诗,来帮咱把那份儿情感给表达出来。

就像是咱平时跟家人朋友聊天儿似的,虽然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那份儿情谊啊,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它虽然写的是明月和相思,但那份儿情感啊,却是能触动咱每个人心底的柔软之处的。

所以啊,每当看到月亮的时候啊,我都会想起这首诗来。

它就像是个老朋友似的啊,陪在我身边儿好多年了。

每次一读起它来啊,心里头就暖洋洋的、酸酸甜甜的。

那种感觉啊,真的是说不出的好。

就像是那句话说的:“月是故乡明”。

不管咱走到哪里去、干啥去、遇到啥事儿了、心里头有啥不痛快了……只要抬头看看那轮明月啊,就啥都能放下了、啥都能想开了。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作为自然界最光辉的星体之一,早在古代中国就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亮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描绘情感、表达哲理和形容自然景观。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并解读其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1. 爱情与月亮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在古代诗词中,将月亮比作美丽的女子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直接的描写手法,把明亮的月光与清冷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不仅刻画出诗人心中的孤寂,同时隐喻了他与爱人的相思之情。

2. 孤独与月亮月亮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寂寞之情。

在许多古诗中,诗人常以月亮为朋友,并借以抒发内心的孤独之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将月亮比作久远而稳定的朋友,用以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的渴望。

3. 忧愁与月亮月亮也可以成为表达忧愁和愁绪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月亮的冷漠和孤独性质,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互呼应。

同时,在许多其他古诗中,月亮常被用来引申出人们内心的忧愁和烦恼。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独登前月,满怀忧愤天伤。

”其中的“前月”指的就是照亮他内心忧伤的那个月亮。

4. 自然与月亮月亮也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往往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相结合,共同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秋光”就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通过月亮的映衬,诗人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辽阔。

5. 哲理与月亮除了情感和自然意象外,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承载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故乡遥,何日去!”诗人的故乡遥远,看着月亮的圆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月亮的圆缺与远离故乡的痛苦,诗人表达出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多种多样,包括爱情、孤独、忧愁、自然和哲理等等。

又是明月时——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

又是明月时——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

又是明月时——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唐代的浪漫诗人李白,还是宋代的豪放词人苏轼,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明月的美丽明月的美丽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以各种绚丽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明月的光辉和晶莹。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明月光辉和夜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许多唐诗宋词中还通过对月亮的比喻来描绘女性的美丽。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明月的光辉来比喻女性的美貌,表达了对思乡之情的思念之情。

二、月亮的神秘除了美丽,月亮在唐诗宋词中还被赋予了神秘的意象。

在一些作品中,诗人们将月亮与仙境、神话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以月亮为引子,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此外,一些唐诗宋词中还将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月亮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无奈。

三、月亮的象征意义在唐诗宋词中,月亮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诗人们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是一句出自唐代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诗句。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深深思念远方的心情。

明月代表着美好、纯洁和高洁的意象。

它高悬于天空,照亮了黑暗的夜晚,象征着希望和温暖。

诗人通过明月这个意象,表达了他对远方所思念的人或事物的无尽思恋之情。

千里表示远方的距离。

明月的照耀下,诗人感受到了远方的思念之情。

千里寄相思意味着诗人将他的思念和感情化作了明月的光芒,通过那遥远的月光,将他的思绪传送给远方的人。

这句诗还可以有更深层的解读。

明月千里寄相思也可以理解为思念之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明月是一种永恒的象征,它在每个夜晚都会出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它都会永远存在。

因此,明月的寄托相思之情可以超越千里之遥,超越时间的限制,将诗人的思念永远传递。

明月千里寄相思表达了诗人深深思念远方的情感,并通过明月的光芒将这份思念传递给远方的人。

这句诗充满了浪漫、诗意和对远方的眷恋之情,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明月千里寄相思描写月亮的诗句

明月千里寄相思描写月亮的诗句

《明月千里寄相思》——寄托思念的月亮之诗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赋予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文人,都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描写也是数不胜数。

其中,“明月千里寄相思”可谓是其中最为经典的诗句之一,它把月亮与思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寄托。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明月在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旨在带领读者感受古人对月亮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

二、月亮的意境在我国古诗词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着婉约、忧伤、孤寂的意境。

明代诗人唐寅的《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楼渔火对愁眠。

”这典型的场景描写中,月亮无疑扮演了与孤寂、愁绪相呼应的角色,让人不由得产生对逝去时光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而“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意境,将明月与思念相融合,将思念之情载入月亮之中,形成了别样的动人意境。

三、月亮的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明月往往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思念的载体。

在《静夜思》中,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抹洁白的月光,不仅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更是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明月的普照如同亲人的关怀,让诗人在异乡也能感受到温暖与思念。

类似的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数不胜数,无不承载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是其中最为经典的表达之一,将月亮与思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古诗词中最为动人的情感表达之一。

四、对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个人理解对我而言,“明月千里寄相思”不仅是一句经典的诗句,更是一种对思念情感的深刻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因工作、学业或其他原因,常常会与亲人、朋友分隔两地,而这句诗句正是象征着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

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明月,便不由得对远方亲人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

月亮在这一刻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纽带,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我想,这正是“明月千里寄相思”所带给我们的情感共鸣,也是古诗词中最为动人的情感表达之一。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分析宋词如何以月寄托思念之情

分析宋词如何以月寄托思念之情

分析宋词如何以月寄托思念之情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月这一意象常常被词人用以寄托深沉的思念之情。

月的阴晴圆缺,宛如人生的悲欢离合,它那柔和的清辉,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勾起无尽的思绪。

月的永恒与无常,成为了宋词中寄托思念的绝佳载体。

月的存在跨越了时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始终在那里。

这种永恒的特质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词人面对离别、相思之苦时,抬头望向那轮明月,心中的思念便如同月光一般,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月既象征着人生的不完美,又传递着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尽管人们相隔千里,但共赏一轮明月,仿佛彼此的心灵也能相通。

宋词中的月,常常与孤独相伴。

在寂静的夜晚,当词人独处一隅,那清冷的月光洒在身上,更增添了一份孤寂之感。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

词人在酒醒之后,面对残月下的杨柳岸,心中的离愁别绪愈发浓烈。

那轮残月不仅映衬出他此刻的孤独,更象征着他与心爱之人的分离,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月的朦胧与含蓄,也为宋词中的思念增添了几分韵味。

月光不像阳光那般明亮炽热,它总是带着一种朦胧的美。

这种朦胧恰似词人心中那难以言表的思念,欲说还休。

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词人盼望着远方的书信,而那轮明月则默默地见证着她的思念与等待。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思念之情更加细腻动人。

此外,月的变化也能反映出词人心情的起伏。

月圆之时,往往给人以团圆、美满的联想;而月缺则容易引发离别、伤感之情。

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寄远》中“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表现出对明月被浮云遮蔽的担忧,实则是害怕自己的思念无法传达。

明月千里寄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千里寄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千里寄相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晚风吹散了天边最后一缕薄云。

晴朗的夜幕中,群星熠熠。

一轮明月从湖面慢慢升起来,飞到半空。

冰镇熊和火松鼠坐在树下,面前放着葡萄、苹果和酒葫芦。

“今天就是中秋节吗?”火松鼠问。

“明天才是呢。

不过,今天的月亮已经很圆很圆了。

”冰镇熊拿起酒葫芦,咕嘟喝了一口。

“那明天晚上,会有多少眼睛看着明月啊。

”火松鼠托着下巴,眼中映出两轮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有很多眼睛,会在月亮上看到自己思念的笑容呢。

对啦,那个洒脱豪迈的苏轼,曾经在中秋夜写下一首《水调歌头》,我读给你听听。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天空的?我举起酒杯向青天发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天是什么年份?我想乘着晚风回到天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冷。

在那里起舞,独自欣赏月下清冷的影子,怎么能比的上这温暖的人间。

月亮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垂在雕花的窗上,照着难眠的人。

月亮啊,你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我们离别的时候这么圆?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希望人们能长长久久在一起吧,哪怕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轮明月。

”“没想到,这么洒脱的苏轼,在赏月的时候也会伤怀。

”火松鼠说,“他想念的人是谁啊?”“是他弟弟子由,就是苏辙。

他们兄弟感情非常好。

当时苏轼看着明月,想起了多年未见的弟弟,心有所感,就写下了这首词。

婵娟就是指月亮。

现在人们说到相思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冰镇熊捧着酒葫芦说。

“明天晚上我们还来等月亮升起吧。

”火松鼠的眼睛里闪着光。

杜甫的月诗赏析

杜甫的月诗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苏埠中学林承鸿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杜甫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一句在中国流传已久的诗句。

它寄托了人们在远方思念亲人、朋友和爱人的情感。

明月,象征着美好、纯洁和祥和的意象,千里则表示着遥远的距离。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诗歌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思念之情的深度和强烈。

明月千里寄相思,不仅仅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对故乡、对人生中的某个重要时刻的思念。

当一个人远离家乡,踏上了异地求学、工作或旅行,常常会有一种对自己原生态生活的怀念和思念。

特别是在冬夜的时候,皎洁的明月会让人想起故乡的那片苍茫大地,勾起无限的思念。

诗中的明月千里,正是在寄托着这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它如一位忠实的快递员,把我们最真挚的情感、最深沉的思念,用最纯粹的方式送达给思念的对象。

除了对故乡的思念,明月千里寄相思还可以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明月常相伴,祝福常相随。

”当我们在外面,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时,我们总会对家人产生无尽的思念。

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或者自己生日的时候,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明月千里寄相思就成了我们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虽然我们和亲人之间有着千里之遥,但是明月却成了我们对亲人思念的抱负,通过明月,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分隔千里,对彼此的爱却依然牢不可破。

明月千里寄相思也可以是对爱人的表达。

爱情,有时候是遥不可及的,有时候却是那么亲近。

当两个人不得不分隔两地时,对彼此的思念之情就像摆在心头的一柄封尘已久的琴,时刻在召唤着对方。

明月成了我们彼此心灵的纽带,它通过千里传递着对彼此的思念,让爱情持续燃烧。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一句充满着美好向往的诗句。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对故乡、亲人和爱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明月,就不会感到孤独和迷茫。

因为明月是我们思念的纽带,它可以把我们与远方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浓浓情意和关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一句表达了人们对远方亲朋好友和爱人思念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

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

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

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

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

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

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

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
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例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深挚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四、有“寓意”相思。

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像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

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

月亮,融会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情感,带着浓浓的印记与我们常相随。

特别是月亮圆缺不定,在离人眼中、心中,“缺月”割人愁肠,“圆月”更惹人心伤。

无论月相如何,离别之苦,相思之泪,在流泻的月华下,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作为中国人,能读懂“月亮”背后的相思情,也算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许亚琦浅析唐宋诗词中“月”的含义.2009。

[2]虞武琴论古诗词中月的意象.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