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汇编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支撑概论(共 40张PPT)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支撑概论(共 40张PPT)
6
经济手段的作用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核心作用是把各种经济 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生产成本中。

经济手段的优势

技术和管理上的灵活性 持续的刺激作用

经济手段的特征

利益性 有偿性 间接性
7
科学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是国家建立合理的制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 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和技术水平。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


内容: 内部管理监督:对管理组织的自身监督 外部管理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 标准以及行政执法规范对一切经济行为主体以及行政主管部门 开展的环境监督。
13
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的定义:

指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协调各种横向和纵向关系 及联系的职能。

内容:


宏观上,环境管理就是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微观上,环境管理就是要协调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 不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和经济利益关系,以适应环境 准则。
9

环境管理的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的特征:

环境管理的职能
环境管理的职能是指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能。
1.
2.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3.
4.
监督职能
协调职能
5.
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
10
计划职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计划职能的定义: 指对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策和措施进行规划和安排。 主要内容: 一、是分析和预测环境管理对象未来的情况变化; 二、是制定环境管理目标,包括确定任务、对策、措施等; 三、是拟定实现计划目标的方案,作出决策,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 性、研究,选出可靠的满意方案; 四、是编制环境保护的综合规划、环境保护的年度计划和各专项活 动的具体计划; 五、是检查总结计划的执行情况。 环境保护计划分类: 按计划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大小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无干扰分析方法的特点
1、研究者无法操纵和控制所研究的变量和对象 2、研究之前无须假设,不存在先人之见 3、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
缺点:
• 资料收集困难 • 所得资料可信度难以评判 • 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对结果影响很大 • 结果难以比较
文本分析方法
1、提出假设 2、变量抽取和属性分类 3、资料分析 4、结果分析
现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现有数据来源:
1、研究报告 2、官方统计资料 3、信息数据库
案例研究方法
定义:P. 126
该方法能否单独成为一类管理研 究方法,有待商榷。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 环境模拟模型 • 环境预测模型 • 环境评价模型 • 环境规划模型
环境模拟模型
P.127 定义
• 人类社会环境行为的模拟 • 环境要素的模拟
环境统计的特点
• 社会性 • 广泛性 • 数量性 • 广泛性 & 综合性 • 技术性 • 发展性
环境统计范围
• 土地环境统计 • 自然资源统计 • 能源环境统计 • 环境污染统计 • 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 • 环境保护机构自身建设统计
我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P.109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 实验方法 • 问卷调查方法 • 实地研究方法 • 无干扰研究方法
环境预测模型
P.128 定义
• 预测方法的分类
1、统计分析法 2、因果分析法 3、类比分析法 4、专家系统分析法 5、物理模拟预测法
主要的环境预测模型
• 趋势外推预测 • 因果关系预测模型(信息量要求大) 高斯模型 • 灰色预测模型(信息量要求少) • 专家系统预测模型
专家预测法
特尔斐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 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

第四章_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汇编

第四章_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汇编

传统的研究方法
定性、思辨性、 定量、科学实 总结性的方法 验的实证方法
研究成果显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在一些行政干预较强的情况下还 会出现用长官意志代替了科学决 策的情况。这是当前环境管理学 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
…… ……
一、实验方法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案 查例 问研
实 地 研
无本 干分 扰析
卷究 究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案 查例 问研
实 地 研
无本 干分 扰析
卷究究
(一)(实三验)方环的法境重对要统于性计管的理科应学用
科学




管理也是一门科 学。管理科学也 要进行科学实验, 其重要性相对于 自然科学而言是 一样的。
经验
“实验-假设-实验-再假设”的发展轨迹
阅读材料1:
管理科学的3个经典实验
土地环
能源环
环境污
境统计
境统计
染统计
(三)环境统计在环境管理 工作中的应用
调 查
揭 示
环境统计分析报告


境 统
境 统
环境统计分析的结 果,一般是用环境


统计分析报告(包


括数字、曲线和图


表)的形式,向政
府、企业和公众及
研究人员提供的丰
富的环境信息。
数据资料中包含的环境变化与 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阅读材料3:
• 讨论1:超市塑料袋真的是“不环保”吗?
– 一般认为,超市使用塑料袋是“不环保”的典型。而从环境行为研 究的角度,则不一定,有待于研究。
– 问题A:超市使用塑料袋的好处:加快超市结算速度、提高顾客流量、 提高购物卫生程度、方便顾客购物、满足顾客贪小便宜心理、为顾 客提供免费垃圾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我国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PPT(46张)

我国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PPT(46张)

第六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环境统计
对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加 工、处理,用数据反映并计量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 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第六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环境统计
•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 加强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组织和 管理,保证信息能力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 义。 – 《办法》共十三章五十九条,对建设项目的组织 保障、招标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运行管 理、法纪保障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 要体现前瞻性、综合性和兼容性,为实现“数字 环保”目标奠定基础。有关方面要深入调查研究、 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以信息化推动“数字环 保”,真正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不断提高 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环境规划
• 环境规划的类型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按照环境组成要素划分 水质污染防治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 按照区域类型划分 区域环境规划 流域环境规划 长远环境规划
按照规划时段划分
中期环境规划
短期环境规划
第六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环境规划
• 基本原则 – 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 指导 – 环境目标要有可行性 – 综合分析,整体优化
第六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 – – – 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完整性:测量数据与预期的或计划要求的符合程度; 可比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得的测量数据与处 理结果要能够进行比较研究; – 代表性:要求所监测的结果能表示所测的要素在一 定时期中的情况。
第六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课件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课件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环境 质量 监测
污染 源监 督监 测
标准
污染 事故 监测
纠纷考核 仲裁验证 监测监测
咨询 服务 监测
方法 标准 样品 研制
污染 规律 研究 监测
背景 调查 监测
综合 评价 研究 监测
监测
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介质分类 环境监测
大 气 污 染 监 测
水 质 污 染 监 测
土 壤 和 固 废 监 测
5.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分析法:可测定残渣、降尘、硫酸盐、油类等。 容量分析法:用于水中酸度、碱度、 COD、BOD、DO、硫化物、氰化物等的测定。
光谱法


电化学

分析法


色谱分
析法
主要包括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 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 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光分 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
采样点位确定
100~1000m
有 明 显 水 流
中 泓 线
有 明 显




采样点位确定
等间距设置
>1500m
采样点位确定
<5m 5~10m 10~50m
水面下 0.3~0.5m 处
½水深处
河底以上 0.5m处
采样点位确定

照 断
思考:当河道有支流汇入时

应如何设置断面呢?
控 制
削 减



1.环境监测的目的
测定 环境 质量
评价 环境 质量
追寻 污染源
收集、积累数据 研究环境容量 实施总量控制
保护 人类健康 保护环境 合理 使用资源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环境统计资料是环境统计工作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统计数字资料,反映了经济社会现象、人对自然环境的利
用、改造和污染的规模、水平、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 二是统计分析报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
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A、环境统计概述
2、环境统计的特点
(1) 环境统计的对象介于社会与自然之间,技术性强。环境 统计的许多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多 个学科领域,许多基础资料来源于 环境监测数据,必须借助 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测试手段才能获得。
D、环境统计分析的任务
环境分析具体任务应该有一下六个方面: 1、分析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 2、分析和研究“三废”污染排放的水平及
影响 3、分析和研究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 4、分析和研究环境执法和排污收费情况 5、分析和研究环境生态保护的状况 6、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二、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分类 一般说来,环境标准在我国分为四类、两级。 四类环境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控
制标准(或称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和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两级是指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淮。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保护方法标准只有 国家级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
重要的数据基础和保证。
2
3
在环境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运用恰当的统 计分析方法和指标,将丰 富的环境统计资料和具体 的案例结合起来,揭示出 这些数据资料中包含的环 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 联系和规律,是环境统计 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环境统计分析,可以知 道工业生产过程中三废污染 排放水平及其影响,可以知 道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 可以掌握排污费征收及使用 情况、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 变化趋势等。环境统计分析 的结果,一般是用环境统计 分析报告(包括数字、曲线 和图表)的形式向政府、企 业和公众及研究人员提供丰 富的环境信息。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长期性 环境污染物的含量和其它环境条件改变的强度大小,是
间而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因污染物的排放量不稳定而造成
(二) 生物技术
➢ 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 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是一 种最直接的方法。
➢ 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观察生物 在环境中受伤害状况、生物的生理生化反 应、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变化等。
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环境监测站有 一大发展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监 测工作日趋成熟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 发展很快,已具备了组织机构网络化和监测技 术体系化的雏形。
二、环境监测内容提要
1.目的 2.分类 3.工作程序 4.特点 5.技术进展 6.基本原则 7.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8.环境监测实例
一是要素型,即按 不同环境要素来建立监 测网络。
3.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境信息
布点 采 样品前期 技术 样 处理和准备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数据 综合分 处理 析评价
环境质 量信息
环境监测过程示意图
例:河流水质监测过程
基础资料的收集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1.环境监测的目的
测定 环境 质量
追寻 污染源
收集、积累数据 研究环境容量 实施总量控制
保护 人类健康 保护环境
合理 使用资源
评价 环境 质量
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
目标管理
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
制订环境法规、 标准、规划
2.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目的分类
环境监测
监视性监测 特定目的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1.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 1)要充分体现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符合我 国的国情,既要技术上先进,又要经济上合理可行。做到环境效 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2)要建立在科学实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 分利用大自然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以保证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严 肃性。
a.对各级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及分析人员进行质量控制考核; b.校准、检验分析仪器; c.配置标准溶液; d.分析方法验证以及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3. 五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a.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 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 c.环境基础标准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 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 制性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强制性环保行业标准代号 为:HJ);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 (推荐性国家环境标准的代号为:GB/T,推荐性环保行业性标准的 代号为:HJ/T)。
2)标准化 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办
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包括:制定、发布和实施 标准的过程。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2.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
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和 批准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3)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了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 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所作出的规定。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理职能的业务协作组织。
第二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
1.标准和标准化
1)标准:对经济、技术、科学及其管理中需要协调统一 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的技术规定,这种规定是为获得最佳 秩序和社会效益,根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经 有关方面协商同意,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颁布,作为 共同遵守的准则。
2.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 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和 批准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二、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的依据 2.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保科技进步的动力 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监测数据应达到下列五个方面的要求: 准确性 精确性 完整性 可比性 代表性
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队伍
环保部门建立的各级环境监测站达2223个,职工3.6万余人 ,开展了大气、地表水、噪声今岸海域、植物中的有机农药、重 金属残留量监测,另外有的还开展了典型海洋、草原、荒漠、陆 地和森林生态的监测,各级监测站每年约上报有效监测数据3000 万个。
3.了解监视环境现状、评价环境质量、为科研和法律提供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对环境质量作出定量的科学评价。 具体来说包括: 1)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2)查清污染源; 3)预测环境发展趋势;
四、环境监测的内容和形式
1.内容:
1)常规监测:按一定的要求和计划,定时、定点测定污染 源排放情况及其排放负荷变化情况,分析污染物超标程度和频率 ,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变化趋势,是一项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ICS ×××.×××A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4004—1996 idt ISO 14004: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General guidelines on principles,systems and supportingtechniques引言综述随着对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对保护人类健康的日益关注,各种规模的组织都日益重视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组织的环境表现(行为)对于其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都越来越重要。

要实现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就要求组织对采用系统的方法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EMS)做出承诺。

本标准旨在为组织实施或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帮助。

它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并适用于各种文化、社会和组织结构。

应当注意,只有GB/T24001包含那些以认证/注册或自我声明为目的,可予以客观审核的要求。

而GB/T24004则包括一些实例、说明和可选方案,以便为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它与组织全面管理的关系提供帮助。

环境管理体系使组织通过资源配置、职责分工以及对惯例、程序和过程的不断评价,来有序、一致地处理环境事务。

本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进行了阐述,对实施或加强这样一个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还向组织提供了关于如何有效地建立、改进或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议。

这个体系对于一个组织确定和实现环境目标,并确保始终满足国家和(或)国际要求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环境管理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体系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具有交互作用的过程。

实施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所需的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应与其他领域(如运行、财政、质量、职业安全卫生)中的现行工作相协调。

环境管理制度汇编

环境管理制度汇编

环境管理制度汇编环境管理制度汇编1一、目的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贯彻执行总公司下达的6S管理目标,树立工厂的良好形象,制定本制度。

二、车间卫生工作的管理由生产文员负责,生产文员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每周不定期进行卫生考核,此项考核为绩效考核的一局部。

三、定义1、仓库:1号生产车间,由仓储人员进行清扫;2、公共走廊:1号车间和2号车间间的走廊,从中间分开,靠配料组由配料员负责,靠设备间由机修负责;3、更衣间:由管理人员负责4、设备间:开水供给处后面房间,由机修工负责;5、1号车间公共区域A处:在2号车间门口面向涂布组左手边第一个烘箱为起点向左一直到墙壁,由充电组负责;6、1号车间公共区域B处:在2号车间门口面向涂布组左手边第一个烘箱为起点向右一直到叠片组门口,由叠片组负责;7、1号车间公共区域C处:面向叠片组门口左手边所以公共区域,由制片组负责;8、车间卫生间:由保洁员负责;9、各小组负责小组区域卫生。

四、具体要求1、门窗〔玻璃、窗台、窗棂〕上无浮尘;2、地面无污物、污水、浮土;3、四周墙壁、天花板及其附属物、装饰品无蜘蛛网、浮尘;4、照明灯、电风扇、空调上无浮尘;5、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摆放规那么、排列整齐无乱堆乱放现象;6、工作台面、办公桌椅上无浮尘、生产垃圾等,物品、工具摆放整齐,座椅摆放端正,水具无茶锈、水垢;7、工作区域划分清楚、条理性强;8、电脑、打印机、电话、检测设备等设备保养良好,无灰尘、浮土;9、仓库物品、货架摆放整齐规那么、原料摆放一目了然、区域划分清晰条理;10、厕所墙面、地面、便池清洁干净,无杂物、无异味、无水垢便垢、废纸筒一天一清;11、开水间水杯统一摆放在指定区域,并保持地面、水杯放置区域无积水、无异物;12、清洁用具放在固定位置。

五、个人卫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烟头〔特别注意的是公共区域、绿化带及男生厕所〕2、下班后要整理办公桌上的用品,放罢整齐。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
规范制定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相关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有助于确保 环境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和推广,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标准化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环境管理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 修订,可以提升我国在环境管理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技术推广与普及的挑战
特点
环境管理技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 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
环境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 2
3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环境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法 规,技术手段相对较少。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 管理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如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等。
生物膜法
利用生物膜过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通过在膜上培养微生物实现净化。
氧化塘法
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净化能力,通过建立人工池塘模拟自然水体净化过程,实现污水净化。
废气处理技术
01
02
03
吸收法
利用吸收剂吸收废气中的 有害物质,通过化学反应 或物理吸附实现净化。
吸附法
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气中的 有害物质,通过物理吸附 实现净化。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环境管理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体系,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 治理技术、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等。
环境管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空气污染控制
利用各种空气净化技术和设备, 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和控
制。
水污染治理
利用各种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对 废水进行治理和净化,达到排放

绿色生态规章制度汇编

绿色生态规章制度汇编

绿色生态规章制度汇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第三条绿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全面覆盖、科学管理和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四条绿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注重科学技术支撑和全社会参与。

第五条绿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共同参与绿色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第七条本规程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八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定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第九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严格执行环境监测制度,及时发布环境监测和评估结果。

第十一条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保障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章生态建设第十三条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四条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十五条重点保护生态价值突出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第十六条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坚决遏制生态破坏行为。

第四章绿色生态消费第十七条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广低碳环保消费模式。

第十八条支持绿色消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鼓励环保节能产品的使用。

第十九条加强对绿色消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第二十条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第五章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十一条制定并实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二十二条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和参与相关环保计划和活动。

第二十三条加强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素质。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四条对于违反本规程规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2023年环境管理制度汇编

2023年环境管理制度汇编

2023年环境管理制度汇编2023年环境管理制度汇编1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进而确保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顺利完成,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人身设备安全的管理一、各部门要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职业安全劳动卫生、法律、法规,落实公司有关规定,对员工进行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开展检查和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管理,教育员工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积极寻求降低事故发生、减少损失的办法和措施。

二、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服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积极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和防止事故人身伤害。

三、各部门的安全责任人应将本部门的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安排、有检查、有奖惩、有记录。

落实设备管理的岗位责任制,认真填写各台(处、座)设备的技术档案,建立设备台帐,制定各类设备的使用、保管、养护、校正、检定、维修等制度,并切实执行,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组织员工学习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岗位培训,逐步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设备操作维修人员,一定要达到“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四会”(会使用、会检测、会维修养护、会排除故障)、“三熟悉”(熟悉操作规程、熟悉维修技术标准和指标要求、熟悉测试检修调正方法)的基本要求。

设备检修工作应当严格遵守检修规程,坚持检修技术标准,保证检修质量,缩短检修时间,降低检修成本;坚持“预防为主,养修并重”及“维修和计划检修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随保养、随检修、发现异常随报告,确保设备整洁、运转正常、性能可靠。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各岗位人员要恪守岗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安全职责,从而有效预防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人员事故伤害。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保证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保证

特点
系统性
完成环境监测工作,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就必须系统地把握监测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的基 本环节。
综合性
是指监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
时序性
监测就必须具有连续性,才有可能消除各种可能出现的
误差,获得较准确的信息,才有可能揭示环境污染的真
实情况。
4
环境监测的分类
常规监测 特殊目的监测
38
⑵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可排入环境的某种物 质的数量或含量。
排放标准的制定一般是以经济上适用的污染 物综合治理技术为依据。
同时,排放标准可以随控制时期的国家经济 技术条件而变化。
39
4.我国的环境标准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三类二级,即环境质量 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基础标 准与环境方法标准三类;等级上分为国家 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级。
32
一般认为,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 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 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 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是一种法规性的技术指标和准则。
33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 行使环境监督管理和进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是推 动环境科技进步的动力。
环境标准是随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随科技进步和 环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在种类和数量上也越来 越多。
43
2.“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了新的环境问题,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如何?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三同步、三统一” 的方针。迄今为止一直指导着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基本方针。
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前提, 预防为主)、同步实施(关键)、同步发展(目的);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4.1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一、环境监测(environment monitoring)
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④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 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⑤ 发现新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 律,为科学研究提供启示和可靠的数据。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三)采样点位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 5 m 时,只在水面下 0.5m处设1 个采样点; <1m时, 在1/2水深处设 采样点; 5 - 10 m 时,水面下 0.5m 处和河底上 0.5m 各设 1 个;水深 >10 m 时,水面下 0.5m 处、 河底上0.5m和1/2水深处各设1个采样点。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4.1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废水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样是水质监测的关键环节。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尽可能完备的收集欲监测
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1. 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 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 城市给 排水情况等。 3. 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 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 期使用计划等。 4. 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环境标准的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特点
环 境 状 态 随 时间变化
系统性
综合性
时序性
监测对象的综合 监测手段的综合
分类
常规监测 特殊目的监测
环境要素监测
污染源的监测 研究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现资 场料 调收 查集
确 定 监 测 项 目
样 时 监间 测和 点方 布法 设的 确 定

据 处 理 和 分
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等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和保证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 环境统计等
• 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的现场监测数据 • 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提供环境管理的基本参照体系和标准 • 是环境管理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的检查办法
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和保证
一、环境监测
目 的 和 任 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二级
国家级标准 地方级标准
两种执行规定
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制定
制定原则
保证人体健康
社会/经济/环境 效益
国际/国家 相关标准和协定
卷究 究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案 查例 问研
实 地 研
无本 干分 扰析
卷究究
(一)(实三验)方环的法境重对要统于性计管的理科应学用
(三)环境标准的应用
环境标准是表述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 的重要标志之一
比如在进行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时,都需要有一个衡量好坏、 大小的尺度,从而作为能否允许,是否接受的判断。环境标准就承担 了这个尺度的任务。
又如在制定环境规划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功能分区,并用环境标 准来明确各功能区的环境目标,然后才能作下一步的各种规划安排。
传统的研究方法
定性、思辨性、 定量、科学实 总结性的方法 验的实证方法
研究成果显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在一些行政干预较强的情况下还 会出现用长官意志代替了科学决 策的情况。这是当前环境管理学 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
…… ……
一、实验方法
实证研究

实 验
调案 查例 问研
实 地 研
无本 干分 扰析
综合资源管理、 区域经济环境规划
制定环境标准需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数据
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种科学基准值

环境质量的目前状况、污染物的背景值和长期的环境规划目标



当前国内外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
国家的财力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 污染物处理成本和污染造成的资源经济损失等
国际上有关环境的协定和规定,其他国家的基准/标准值; 国内其他部门的环境标准(如卫生标准、劳保规定)
环境标准是表述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 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样,在制定排污量或排放浓度的分配方案时,也必须在明确了环境目 标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还有,在制定各种环境保护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时,也必须以环境标准为 准则,才能分清环境事故的责任人与责任大小,做出正确的裁判或评判。
三、环境统计




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 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技术规 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 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 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 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
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政府 企业 公众 研究人员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案例研究等 无干扰文本分析
实验方法 调查问卷
实地调查
环境管理学所有的基础知识、理论和 方法都需要而且只能由第一手的观察、
实验、案例及研究者的经验来提供
环境管理学获取知识和可靠资料, 保持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和保证。
环境管理的目标之一: 调整人类社会的环境行 为,这就首先需要了解 和认识这些环境行为的 规律,以及如何调整这 些环境行为的规律。
特 点 和 分 类
程 序 与 方 法
质 量 保 证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 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 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环境监测
污染源的监测
环境质量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
由 一 系 列 不 可 或缺的环节构成: 如布点采样、分 析测试、数据整 理和处理等。
土地环
能源环
环境污
境统计
境统计
染统计
(三)环境统计在环境管理 工作中的应用
调 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示
环境统计分析报告


境 统
境 统
环境统计分析的结 果,一般是用环境


统计分析报告(包


括数字、曲线和图


表)的形式,向政
府、企业和公众及
研究人员提供的丰
富的环境信息。
数据资料中包含的环境变化与 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介于社会/自然 技术性强
创建阶段
(二)环境统计的内容
联合国统计司1977年提出,环境统 计的范围包括土地、自然资源、能源、 人类居住区和环境污染五个方面。
但对各国的环境统计没有提出统一 的指导意见。
② 自然资 源统计

④ 人类居 住区环 境统计 ③
⑥ 环境保 护机构 自身建 ⑤ 设统计








(一)环境统计的概念和特点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 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和环境统计资料 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
等各项工作。
环境统计
结果
环境统计资料
统计数字资料
统计数字报告
环境统计特点
经济社会统计: 社会性、广泛性、
数量性等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管理技术支持方法的基础保证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环境管理的对象
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 境的行为
作为这些行为物质载体 和实质内容的物质流
不涉及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内部管理活动不同
环境管理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特 别是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工程科学的研究成果作 为其知识和技术基础
结 果 报 告

环境监测的程序
(三)环境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化学 物理
遥感技术
生物
信息技术 数学技技术
发展 更新
人工 自动化
……
环境监测的方法
(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
质量保证内容
准确性
采样 运送和贮存
保证
精确性 完整性
数据处理方面
可比性
代表性
二、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