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非常好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1.1.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1.1.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
1.2.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1.2.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3.2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1.2 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1.3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2.2 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及作者的观点阐述。
2.2.3 学生如何将文本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通过展示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3.3.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3.3.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3.3.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全国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归去来兮辞》实用精品课件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并 列出来。
•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3、“程氏妹丧于武昌。” •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
朗读节奏 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 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 /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 //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光/之熹微。
题解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回去
语气助词
关于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 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 句为一小节,二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多用“兮”。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而辞 仍是诗,四句一节,大多每句三拍。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 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 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 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 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 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 职,赋《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序文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之)为酒,故便 求之。
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 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 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
《归去来兮辞》序文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教学难点】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举例法3.小组讨论法【预习准备】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篇二: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
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1、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一、诵读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解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课堂教学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

一词多义
悟以往之不谏 取独 取独 助词,的
恨晨光之熹微
之
悦亲戚之情话 善万物之得时
取独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动词:去、到
一词多义
而 觉今是而昨非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介词,使,让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农人告余以春及 引壶觞以自酌 聊乘化以归尽 园日涉以成趣 木欣欣以向荣 问征夫以前路 乐琴书以消忧
古今异义
①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古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 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 统关系的人。(今义,除父母兄弟姐妹以 外的亲 属。词义所指范围缩小了。)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田园将芜胡不归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 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 (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欲何之 (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 到哪里去呢?)
2.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悟已往之不谏 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善万物之得时 ⑤审容膝之易安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古今异义
③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耕种之事;今义,发生某事。 ④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⑤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园,在园中;日,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奖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第四段: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不求富贵,
反
不求成仙
良舒啸辰、、临执杖清耕赋耘诗、正
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辞
叙事线索
辞官归田
(第1节)
居室之乐 庭院之乐 田园生活 (第2,3节)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乐天安命
(第4节)
感情线索
自责自慰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 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 裂旳政治宣言。文章体现作者 对黑暗官场旳厌恶和鄙视,以 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旳无 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旳无限 乐趣,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 隐居生活旳向往和热爱,卒章 显志: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家去吧!田园将近荒凉了,为何不回去呢?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被动句
自己让心灵被形体役使之后,为何如此失意 而独自伤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我)悔过过去旳错误无法挽回,但在 将来旳岁月中还能够补救。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实际误旳。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旳情意,写了篇 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序文小结:
论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 弃官归田旳经过,交代了写 作旳缘由。
思索: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旳原因 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旳?
•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4、 “程氏妹丧于武昌”。 •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
行(xíng)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3、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行为)
2《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修下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骈偶押韵的独特语言美感教学过程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宋代李格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宋代陈知柔:盖其词高甚,晋宋以下,欲追蹑之不能。
清代刘熙载:屈子辞,雷填、风飒之首;陶公辞,木荣、泉流之趣。
虽有一激一平之别,其为独往独来则一也。
二、走进作家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深情朗读,纠正字音眷然归欤之情一稔(rěn)敛裳骏奔轻飏(yáng)熹微衡宇载欣载奔〔载(zài)盈樽壶觞自酌,眄(miàn)庭柯容膝扶老流憩矫首遐(xi á)观出岫(xiù)景(yǐng)翳翳(yì)盘桓西畴(chóu)或棹窈窕yǎo tiǎo)壑崎岖曷(hé)遑(huáng)遑耘(yún)耔(zǐ)东皋(gāo)赋诗四、自读攻读,理解文意余家贫,耕植(耕田种植)不足以(足够用来)自给(供给)。
幼稚(古今异义,古义:小孩)盈(满)室,瓶无储粟,生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两个词维持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方法,指营生的本领)。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简案)(一)导入新课我们初中的时候曾经背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知道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节。
(二)检查预习: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三)文题解释:(略)(播放第三张PPT)(四)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
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播放第五张PPT)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播放第六张PPT)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播放第七张PPT)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熟读背诵这首诗,并结合课下注解,把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梳理一下。
二、课堂实录(节选)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致课堂上的一系列讨论。
《归去来兮辞》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全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耻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追求、返朴归真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想像丰富。
3.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1.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陶潜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为谋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入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余年。
或说,本篇写在作者辞官归隐之前,是想象之作,不是写实。
2.词语积累词语①(实)惆怅chóuchàng:失意状。
谏:劝止使改正。
飏yáng:舟慢行状。
熹xī微:天微明。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经典、精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 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 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 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 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 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 记》最有名,辞赋《归去 来兮辞》著称文史。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 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 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陶潜 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 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 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 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 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 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 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通读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 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程氏妹丧于武昌
性本爱丘山,做官“深 愧平生之志”。
四、疏通全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 弃官归家——自责自慰
对比
已往
来者
出 仕
昨非
归 隐
今是
第二段:抵家之后——自安自得
归途之乐
抵家之乐 室内之乐
园中之乐
归
欣
舒
留
总结
归思
归 去 来 归田 兮
归心
自责自慰 (缘由)
归途之乐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出游之乐
直 接 抒 情
自安自得 间
接 抒 情
+
厌恶官场 (主旨) 乐天安命
五、探究拓展
1、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 的道路?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 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 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 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 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 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
《归去来兮辞》教案(公开课)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朗诵节奏
已矣乎!寓形/宇内/ 复几时, 曷不 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 遑 遑/ 欲何之/ ?富贵 非 吾/愿,/ 帝 乡 不可 期/ 。怀/ 良辰 以/ 孤往/ , 或 植杖 而/ 耘籽/ 。登 东皋 /以 舒啸/ ,临 清流 /而赋诗/ 。聊 乘 化/ 以归/尽,乐夫 天命/ 复奚/疑!
学习第一段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迈进,和 风渐渐吹拂着我旳衣裳。
问征夫此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向行人探询前面旳路,只遗憾晨
光朦胧天不亮。
状语后置句
研读课文内容
(一)读悟第1段。
1.陶潜辞官归田旳原因是什么?(用自己旳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领悟到出仕做官是违反本心旳,所以 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②懂得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旳不是,不 乐意今后再错下去。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家中孩子诸多,米缸里没有储存旳粮食,维持生 活所需要旳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旳方法。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高官,我自己也产生了 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归去来兮辞》序文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旳事情,各地 州郡长官都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心 为 形
将 芜 , 胡
来 兮 !
?役不
,归
?
第一段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谏:规劝;挽回。 邹忌讽(规劝)齐王纳
谏(规劝)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补救。 迷途:指出来做官。 是:对的。 非:错的。
觉今是而昨非:觉,觉悟;一个
“觉”字,有一种_迷___途__知__返____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 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 清高。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 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 一篇而已。”
敬服之情,无以复加。
“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
著名的隐士: 潘安、林逋。
文学成就: 潘安在文学上往往与陆机并称“潘江陆
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5天, 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 不再出仕。
后代批评家常称 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 篇数不多,影响却很 大。在艺术上平淡、 朴素,全无半点斧凿 痕迹。
主要作品:《归 园田居》《饮酒》 《五柳先生传》
写作背景
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劝说下,再次出任彭 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邮检查公务, 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索 要贿赂,每次都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 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 备好礼品、恭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 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 一面躬耕陇亩。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 宋时期文学家。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人。名潜,一名渊 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先生,他出生于没落 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 “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 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 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 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遥遥:漂荡。 飏: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
小舟飘荡,和风拂衣, __愉_快___之情,尽显其中。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恨:遗憾。
“恨”字点明归_家__心_切____,
熹微:天色微明。
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 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 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田园将芜 根本原因: 心为形役
思考:陶渊明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田园将芜”
自责
“已往不谏”
自悔
“来者可追”
自觉、自醒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思考: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
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第二段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瞻:看见。 高瞻远瞩
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 官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 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做 到呢?
张翰因看到西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 ( 茭
白 ) 、莼羹、鲈鱼,辞官回家,诗笔一挥,写下了 著名的《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于是中国的诗学中就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 典故。
入仕途的__悔___意___;松菊象
征着诗人的___品__格___。只是 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 使诗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慰于自己本性的犹 存。
第二段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盈:满。 热泪盈眶 恶贯满盈 樽:酒杯。
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
第二段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引:拿来。 觞:酒杯。 眄:斜视。 柯:树枝。 怡:使……愉快。
左思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 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 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林逋
隐居杭州西湖。终身不娶。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 放飞。现在杭州西湖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恬 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名士,墓中必有
题解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回去
语气助词
正音:
惆怅 chóuchàng 飏 yáng 熹微 xī 樽 zūn 觞 shāng 眄 miǎn 庭柯 kē 矫 jiǎo 岫 xiù 翳 yì 盘桓 huán 棹 zhào 窈窕 yǎotiǎo 遑遑 huáng 皋gāo
第一段
芜:荒芜。
胡:为什么。
《诗经》:既见君子,云胡
海”,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杨之好
其对妻子杨氏专一深情,他和妻子杨氏 12岁订婚,相爱终身。杨氏逝世后,他为她 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并未再娶。 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
“中国第一美男子” ——掷果盈车
少年潘安喜欢挟牛皮弹弓到洛阳城(河 南人)外游玩,妇人们见着,竟手拉手围将 起来,争相丢水果,这便是成语“掷果盈车” 的由来。
衡,通“横”,横木。 又恐琼楼玉宇。
宇:屋檐,指房屋。 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 房屋简陋。 载:“且”、“又”。 载歌载舞
乃 瞻 衡 宇 , 载 欣 载 奔
僮 仆 欢 迎 稚 子 候 门
第二段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院子里的小路。 就:接近。
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 荒凉,诗人心头涌上了对误
第 二 段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
不喜。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已经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
,胡不归?既自以心为 不欢喜。
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以心为形役:以,让,介词; 为,被,心为形役。
心:志趣人格。
让心志被形体所役使。 奚:为什么。
形:指出仕为官这种行为。 惆怅:失意。
已经自己让心被形体役使,
为什么失意,独自悲伤呢?
奚既田归
惆自园去
怅 而 独 悲
珍宝,于是去挖。可陪葬的竟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生 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
相思令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
小词一阕,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我们为林逋 叹息,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