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参考资料)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可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水肿等严重疾病,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季和秋季常见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如下:一、诊断1. 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等。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
3.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见脑部异常,如脑水肿、脑炎等。
4.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可确诊。
二、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可给予抗病毒中药制剂,如清开灵、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
2.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措施。
3.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处理:给予脱水治疗,如快速静滴甘露醇,必要时可进行头部减压术。
4. 呼吸衰竭的处理: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5. 并发症的处理:如出现脑积水、脑膜炎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6. 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7. 康复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康复、心理疏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在防治措施方面,应注意防蚊、灭蚊,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对于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07.6.1
12 (一)传染病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 病,幼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以三 蚊虫叮咬 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 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 呈隐性感染 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大多为10岁 以下儿童,尤以 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儿童 (四)流行特征 温带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本病集中暴发少, 呈高度散发性。
33
®
34
3)下脑干部位 病变相当于脑桥与延脑 水平,伴第9至第12对脑神经受影响, 有深昏迷,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及 瞳孔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无反 应,瞳孔不扩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 物积聚,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与乙脑损害之对应关系35
部位 颞叶 枕叶 丘脑 丘脑下部 功 能 听觉中枢主管听觉 视觉中枢主管视觉 上行传导束的总中继站 植物神经的较高级中枢
®
一.病原学
7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呈球形,直径20-40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其表面具有含血凝素刺突(由糖 蛋白组成),能凝集雏鸡、鸽、鹅红细胞。病毒的抵 抗力不强,不耐热,56分钟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毒 剂如乙醚和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乙脑病 毒能在乳鼠脑组织中传代,亦能在鸡胚、猴肾细胞及 H等细胞内生长增殖,在细胞的核内和胞浆内都有病 毒核酸。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 后,不论发病或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 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 ® 行病学调查之用。
1
®
病例介绍
2
女,17岁,中学学生, 因发热、头痛2 天、神志不清半天于8月20日入院;来 院前一日上午感发热与头痛,单位医 务室诊治,T 39.6℃,一般情况尚 好,诊断“上感”并按之治疗,症状持 续存在,次日发现神态恍惚逐渐加 重,于傍晚来诊。居住地蚊子较多, 周围有否类似病人不清楚。
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中毒性痢疾: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 抽搐、昏迷、感染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 激征。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
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发热、 昏迷、惊厥
月(80%~90%) ,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 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 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 致。发病特点: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性; 隐性 病例﹥显性病例。
The distribution of J.E in Asia
发病机制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 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不同点 乙型脑炎 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 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 +);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采用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 镜检可见WBC、RBC、脓细胞。
鉴别诊断
流行病史 临床表现 压力 外观 WBC 蛋白质 糖 氯化物 细菌
流脑 冬春季 皮肤瘀点
脓样 >数千
E蛋白(抗原决定簇)多种生物学活性。 病毒抵抗力弱(消毒剂)不耐热。但耐低温和干
燥。 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增值。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人或动物感染 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 制抗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
(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 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根据病情分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儿科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嗜神经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炎夏酷暑,属中医温病范围,与“暑温”、“暑痉”、“暑厥”相类似。
病因系感受暑温邪毒,由表及里,燔灼气营。
发病急骤,传变迅速。
若受邪深重或治不及时,容易出现内闭外脱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诊断】1.流行季节为酷暑炎夏(一般在7、8月份之间)。
2 .发病急骤,以高热、昏迷、抽搐为三大主症。
3 .检查颈部有抵抗,屈颈、抬腿和足跖反射均阳性。
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增多。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色清,蛋白试验阳性,细胞数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
4 .观察抽搐、昏迷的程度,瞳孔等大与否,呼吸的快慢、深浅、节律等情况,注意是否并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5.注意和脑型疟疾、中毒性痢疾、暑邪感冒夹惊相鉴别。
脑型疟疾:热前有寒战,血液涂片可找到恶性疟原虫,脑脊液检查正常。
中毒性痢疾:大便稀薄,有红白黏液。
大便常规检查,有大量脓细胞,并可找到吞噬细胞,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暑邪感冒夹惊:热高时出现抽搐,但热退痉止(称为一过性惊厥),一般精神良好,无中毒症状,多见于周岁前后。
脑脊液检查正常。
【治疗】一、辨证论治主要按卫、气、营、血各期传变过程辨证论治。
针对暑必夹湿、暑易化火的特点,以大剂清热解毒药为基础,并区别偏湿、偏热的不同,酌情处理。
重证患者应予中西结合治疗。
关键在于及时观察证情的变化,及早抢救。
1.卫气证初起发热,或微恶寒,有汗或少汗,头痛、嗜睡,或有烦躁,颈项稍强,神志清楚,可有抽搐,舌苔薄白或淡黄。
治法:清暑、透表、解热。
方药举例:新加香需饮、白虎汤加减。
邪在卫表偏于阴暑者,香需、葛根、连翘、金银花、豆卷各IOg,薄荷6g。
邪在气分偏于阳暑者,石膏、板蓝根各30g,桅子、连翘、金银花、知母各10g,薄荷6g,甘草4g。
加减:胸闷、舌苔白腻夹湿邪者,加蕾香10g,佩兰6g,厚朴5g。
大便不通,加玄明粉、大黄各IOg。
腹满加厚朴6g。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后遗症期
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 5% ~ 20% 的重
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
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
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乙脑恢复期患儿智力障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
(二)临床类型
分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脑膜刺激征 呼衰 病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 IgM 抗体测定: IgM 抗体一般在病
后3~4d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 天测到,两周达高峰,可早期诊断。轻、中
型乙脑病人检出率高( 95.4% ),重型和极
重型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发生率约 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
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后
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
死率可高达 20% ~ 50% 。死亡病例多发生在
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 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昏迷病人要注意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
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
要注意进行
功能训练 (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
锻炼),可用理疗、针灸、按摩、体疗、
高压氧治疗等对恢复有较好疗效。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
(一)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 诊断依据
⒈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
⒉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
锥体束征:正常生理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五、临床表现
⒍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如延髓受累可发生球 有眼球震颤、瞳孔变化。锥体束及 基底核受损后,巴氏征阳性,有不自主运动、面瘫、 肌颤与木僵等。植物神经受累有面红、多汗、偏侧 出汗、皮肤过敏及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亦可有肢 体瘫痪,其特点为同时必有意识障碍,全瘫、偏瘫 较单瘫多见,肌张力大都增高,非对称性。腹壁反 射和提睾反射通常减弱或消失,膝、跟腱反射则先 亢进后消失。一般浅反射消失先于深反射消失。乙 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病程第1周内达高峰,第2周后 极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
六、实验室检查
㈠ 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20)109/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增至80%以上,嗜酸 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儿血象始终正常。约60% 患儿血沉增快。
㈡ CSF 压力↑,外观透明或微浊,白细胞数多 在(50~500) 106/L,但少数可达1109/L以上。 白细胞的多少与病情轻重无关。病初2~3日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 轻度增多,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在病程 1~2周内脑脊液GOT活性增高,提示脑组织有 较严重损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有1%~5%的 患儿CSF正常。
乙脑病毒最早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称日本乙 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脑组织中分 离出乙脑病毒而证实本病存在,但到解放后才正 式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病原学
乙脑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个型,属黄病毒属的披 盖病毒(togavirus),呈球形,20~30nm,核心 为单股RNA,外层有脂蛋白套膜,其表面有含血凝 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乙脑病毒的抗原 性比较稳定,人和动物受感染后均可产生血凝抑制 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1 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史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切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 内在蚊虫孳生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1.2 临床表现1.2.1 潜伏期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1 的。
1.2.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d~3d 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1.2.3 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性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1.2.4 临床分型1.2.4.1 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1.2.4.2 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 周。
1.2.4.3 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 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1.2.4.4 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在1d~2d 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1.3 实验室检查1.3.1 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1.3.2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01.3.3 血清学检查操作方法按附录B 进行,附录C 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1.3.3.1 1 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 抗体阳性;1.3.3.2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 抗体阳转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1.3.3.3 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G 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全科)课件
参与社区防控
全科医生应积极参与社区 防控工作,指导居民做好 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平均12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查阅专业医 学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 确的信息。
后遗症期:部分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 遗症,如智力减退、瘫痪等。
前驱期:起病急,常有发热、头痛、恶 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 障碍、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 衰竭、休克等。
告知患者家属
全科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家 属病情,并指导家属如何照 顾患者。
抗病毒治疗
对于确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者,全科医生应及时启动 抗病毒治疗,以减轻症状和 缩短病程。
研究展望
疫苗接种
抗病毒药物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针对流行 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提高接
种覆盖率。
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 ,以更有效地治疗流行性乙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等。
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患 者近期与蚊虫叮咬史。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以 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 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血 清学检测显示特异性IgM抗体阳
性。
鉴别诊断
疫苗接种后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降低感染和发病风险。
0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例
发病前1周有发热、头痛、恶心等 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抽搐 等表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表现(3)
(四)呼吸衰竭 重症病人多见,为乙脑主要死因。 分中枢性呼衰(多数),周围性呼 衰或混合型。
1.中枢性呼衰 原因: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 颅内压 、脑疝和低钠性脑病
2.周围性呼衰 原因: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阻塞。
传染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极期 (4~10天) ➢ 高热 体温高达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 意识障碍 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
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重点把三关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一)高热 室温 300C以下
体温(肛温380C±)物理降温为主
药物降温为辅
(二)惊厥或抽搐
1.镇静剂
2.去除病因
(1)治疗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降温
(4)治疗脑实质炎症用镇静剂
治 疗 (2)
(三)呼吸衰竭 针对病因治疗
天出现。 ➢ 抽搐 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 ➢ 呼吸衰竭 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等。 外周性呼衰竭—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
齐。
临床表现(4)
(五)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病理反射 脑膜刺激征 颅内压增高 瘫
痪 颅神经损伤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内容
• 概 述 •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
• 并发症
• 流行病学 • 诊 断
• 临床表现 • 鉴别诊断
• 临床类型 • 治疗、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
并发症
COMPLICATION
支气管肺炎 其他
褥疮、败血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LAB STUDIES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均明显增高;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微混、白细胞数、
蛋白质、糖和氯 化物、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
四、病毒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概述
OUTLINE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 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 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经蚊虫叮咬传播,好发于夏秋季,其临床 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 征,重者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本病的病 死率高,部分存活者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自实施乙脑疫苗接种及医疗条件的 改善,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性;
隐性病例﹥显性病例。
发病机理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 定因素:
病猪
叮咬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血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病理
PATHOLOGY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以大脑皮质、间脑、 中脑最严重。
1. 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坏死, 核溶解+尼氏小体消失→形成脑软化灶;
市级医院。病中患儿有轻微咳嗽,间歇性头痛,
无腹泻、呕吐,食欲下降。患儿家居农村,环境
卫生差,蚊子多,1月前当地流行“猪瘟”。无 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史。否认高热惊厥史。家里无
类似病人。入院体检:T 39.5℃神清、神萎,呈 嗜睡状,呼之能应,心肺(-)颈直(+),克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
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
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英文名称:epidemic encephalitis B其它名称:乙脑、日本脑炎相关中医疾病:暑温、温病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头部,颅脑常见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主要病因: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检查项目: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病毒分离、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本病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日常应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为感染乙脑病毒所致,其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病毒进入人体后,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基本病因: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后,病毒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感染病毒后是否发病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病毒数量及毒力,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当被感染者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力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脑寄生虫病、癫痫、高血压、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可使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降低,使病毒更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危险因素:居住环境蚊虫较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
肺部感染者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颅高压、脑水肿者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 遵医嘱应用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 及早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等改善微循 环。 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自主呼吸消失者应用人工 呼吸机维持呼吸。
4.皮肤的护理
对昏迷、瘫痪,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时协助 翻身,防褥疮。
蚊 肠 道
蚊 唾 液 腺
蚊 叮 咬 人
三、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 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感染后可获 得持续的免疫力。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空间分布: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 2.时间分布 我国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节,约90%病例 发生在7、8、9月份 3.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1岁以下 儿童少见 4.发病特点: 农村>城市 高度的分散性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九、预 防
原则: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人畜居地分开,流行 季节前给幼猪接种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Photo credit: Susan Hills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灭活疫苗
主动免疫:接种乙脑疫苗
疫苗来源:鼠脑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地鼠肾细 胞减毒活疫苗 接种对象:6-12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1ml),间隔1~2周;2岁 时加强免疫1针(0.5ml);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 保护率:85-98% 注意事项: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 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1围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3.2.1潜伏期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3.2.4.1轻型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4.2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4.3重型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标准
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疾病流行地区的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疼、
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
二﹑确诊病例:
1.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
2.高热昏迷、肢体痉挛性瘫痪、脑膜刺激症状、及大脑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
3.高热、昏迷、抽搐、狂躁进而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
4.从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乙型脑炎病毒;
5.脑脊液或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6.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和2或1+2+3并除外细菌性脑膜脑炎。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或5或6。
【传播途径】
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消毒】
对乙醚、甲醛、酒精等一般消毒剂敏感,加热56℃半小时可灭活。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鉴别诊断?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鉴别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1.邪犯卫气发热较高或微有恶寒,头痛、呕吐、口渴、倦怠及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如夹湿邪,则有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气营两燔高热持续,汗多烦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谵语或有抽搐,惊厥,舌质绦红,脉滑数。
3.热陷营血高热稽留,神昏谵语,舌蹇肢凉,反复惊厥或抽搐不止,气急痰呜,舌绛红,脉细数。
4.痰阻脉络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失语,舌质淡或紫,苔白,脉细涩。
5.正虚邪恋低热不退,午后尤甚,口干咽燥,心烦寐差,舌红少津,脉虚数。
(二)西医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JE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cn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
脑膜刺激征 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
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
4.2普通型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
4.3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3.2.
4.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在ld~2d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3.3实验室检查
3. 3.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3.3.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 ×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3.3血清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B进行,附录C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3.3.3.1 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3.3.3.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转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以上升高;
3.3.3.3急性期抗乙脑墒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3.4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A执行,病原学参见附录D。
3.3.
4.1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3.3.
4.2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4诊断原则
4.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碗定诊断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3.1、3.2.2、3.2.3和3.3.1项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台3.3.2项者。
5.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中任一项者;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4中任一项者。
5.4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基础上,根据3.2.4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等鉴别。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乙脑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D.1病原学
D.1.1分类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D.1.2形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