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摘要: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是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因焦虑导致心情忧郁,因依赖限制能力发展,因妒忌引发行为失范等。
学校应采取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和优化校园环境等措施,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个人发展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才氛围。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贫困;心理解困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较为完整的助学体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问题,由经济贫困引发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因此,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工作,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各高校都把贫困生工作作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上看,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扶困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该资助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
这些弊端集中体现为资助过程中只重视物质上的帮助,却忽略了心理上的关怀。
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上的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重负,由此产生对环境、学业、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并产生焦虑、抑郁、紧张、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总的来看,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自卑影响人际交往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经济拮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
进入大学后,由于物质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当贫困生发觉自己在穿着打扮、饮食、行为举止等方面显得“寒酸、小气”,且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弱以及基本技能欠缺时,容易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
大学生贫困青少年的心理贫困
大学生贫困青少年的心理贫困一、特点:1、自卑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低人一等,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在这种因素影响下最终导致其心理扭曲变形。
2、脆弱敏感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 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 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甚至视帮助为施舍, 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抑郁封闭,不合群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 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 如互赠生日礼物, 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
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在此影响下会把自我封闭起来,更加不利于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4、爱慕虚荣、逆反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 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 爱慕虚荣。
二、问题: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2)学习中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加上同学间的攀比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的自卑。
(3)个别同学的言行: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2、心理抑郁因为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导致心理负担,导致抑郁,浮躁的心理,特别是那些突然出现在他的家庭中的变故或父母离异,其中一些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不是能很好的调整心而是怨天尤人,憎恨命运的不公平,一些过于敏感,丝毫的争端将引起愤怒,破坏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整天沉默寡言,心里自我封闭,避免社会活动,不能陷入自我疏导,逐渐形成了抑郁的心理,情绪低落,对事消极,缺乏活力的青春和活力。
3、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经济局限,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面临更多生活和学习压力,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自卑、焦虑、孤僻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比例占15%—30%,特困生占8%—15%。
尽管高校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部分贫困生在除了经济穷迫之外,常常在心理压力、学习困难、学习时间不充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与那些家庭经济较好的的学生相比,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贫困,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常常情绪低落,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总感觉到不自在,甚至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第二,学习压力大。
贫困学子常常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拔萃,但很多人学习方法不得力,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又不愿意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效果不佳,以致学习排名和素质综合测评在班级始排名终处于最后,从而更使得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三,和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
贫困生大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又不愿意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人交往,内向、恐惧、多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上采取逃避方式。
第三,依赖心强,现在有些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他们不是勇于去战胜贫困,自强自立,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凡事等靠要,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面临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应对心理问题,这成为了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大的挑战。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孤独与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好,他们往往无法和同学们一样享受课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交资源,导致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这种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压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自卑和自我怀疑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自我怀疑,觉得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如他人。
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自闭和消极抵触情绪。
如何应对: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济条件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也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多元性,增强自信心。
三、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往往需要兼职赚取生活费用,导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他们需要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还要应对经济困难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调整课程安排,为他们预留更多的自我学习和实习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四、家庭关系问题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关系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
如何应对: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些困难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心理问题1. 焦虑和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
这种经济压力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自卑和自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自卑和自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福。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3. 适应问题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特殊的困境时,往往会出现适应问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对策建议1. 寻求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 建立自信心贫困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克服自卑和自怜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寻求经济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经济援助,如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学会适应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积极融入集体,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6. 增强社交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大学生活中的难关。
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1 文化适应的差异性相对而言,文化的适应性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兼容,但无论如何这种兼容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其间必然存在着他者的关系因素。
由于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交通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于外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
从偏远地区到繁华城市,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赋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除本民族文化语境范围,其余被当作他者看待。
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相碰撞,文化心理发生了矛盾性冲突,他们心里难以承受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的转折,造成他们对新的文化语境的不适应。
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多种文化矛盾的冲突之中,甚至是劣势状态,对他者文化缺乏实质意义的认同感,心里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或排异行为。
1.1 语言环境的差异母语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差异性。
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
例如,a和b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发生信息交流时,假如使用的交流工具是a民族的语言,对于a而言,其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表达结果是直接式的:a →a,因为a使用的是母语,在叙述过程中不存在心理和思维上的障碍,其表达结果很直接;对于b而言,则是间接式的:a→b→a,因为b使用的是a民族的语言而非母语,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当其接受到a民族的语言(a)发出的信息后心理的反映是该信息在自己的母语(b)中如何表达,这种叙述过程包括了语音和意义的完成,b要在母语的语音和意义中找到与a民族的语言所叙述的相同内涵后,才能与a形成平等的话语权和产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1 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自于经济压力。
由于家庭贫困或自身条件不充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来解决日常开销。
经济压力会导致他们感到无望和无意义,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1.2 孤独与孤立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和孤立,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无法拥有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法获得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孤独和孤立可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困扰,并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生活。
1.3 压力和焦虑与其他大学生一样,贫困大学生也会面临学习、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和焦虑。
而经济问题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可能会使他们更加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以下几个教育对策:2.1 支持和帮助大学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助学组织和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政府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政策,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心理援助。
2.2 同伴支持大学和社会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或慈善基金会,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这种帮助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孤立和孤独的困扰,使他们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2.3 职业规划和实践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较差的现状,可为他们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和实践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同时,大学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提高专业素质。
结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大学教育应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对策,从而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的未来赢得更好的机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学习材料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1、自卑。
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他们总是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
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对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的反应倾向。
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总会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或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持续、长时间的过高焦虑是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加以调适,则会导致一定的身心疾病,这一点必须受到重视。
3、抑郁。
抑郁是一种精神受到压抑而产生的教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郁郁寡欢、兴趣缺乏、食欲减退、失眠等。
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
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无助,因而会对生活丧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愧疚无奈。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贫困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良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5、敏感多疑。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
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
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
6、麻木冷漠。
面对生活困难带给他们的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
当对战胜挫折失去信心时,相应地也会表现出失去兴趣、漠不关心的态度,活动意向减退,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维停滞,将自己同他人和周围环境隔绝开来,而其内心则对挫折耿耿于怀,把挫折心理压抑很深。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之我见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之我见摘要:高校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
这一特殊群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务必在完善助学制度、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健康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为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总结,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征要紧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贫困生认为自己家境贫寒,低人一等,存在自卑心理。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害怕别人看不起,不愿轻易与老师或者者同学谈起家庭情况,而是把困难与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在寻求与同意资助时也会感到人格受到伤害,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1.2. 焦虑心理明显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贫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
贫困生常常为衣食学费发愁,不能用心学习。
他们渴望减轻家庭的负担,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缓解经济压力,但勤工俭学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费,相反由于打工而影响了学习让他们焦虑不安,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自然会引发心理障碍。
1.3.孤独封闭,爱慕虚荣有的贫困生心理素养差,不敢面对困难与压力,表现为排斥心理、躲避现实、敏感多疑、沉默寡言、痛苦孤独、自我封闭,或者者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有的贫困生依靠心强,寻找帮助的主动性不够,对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则表现冷淡,喜欢不切实际的幻想、爱慕虚荣、有的甚至存在着攀比、从众心理,在自己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品牌”、“时尚”与“流行”。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专家指出,假如自闭、虚荣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自卑敏感迷茫——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自卑敏感迷茫——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
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
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有的青春 活力, 偏激 、 悲观 和仇视感也有 所体现。一般 来讲 , 他们 个人评 价较低 , 自尊 与 自卑 并存、 郁、 抑 焦虑、 际关 人
系敏 感 、 弱 。 脆
【 关键 词 】 贫 困 大学生 :
心理 问题
以及 社 会 交 往 能力 较 差 , 致 他 们 接 触 异 性 的 机 会 较 少 。但 随 导 着性心理 的发展 , 青春期 的他们 渴望 与异性交 往 , 以发展 自己 、
囝等 育 究 教 研
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 问题 分 析
长春 师 范学院 ( 吉林长春 ) 关 莹 宋美英
【 摘
10 3 302
要 】贫 困大学生除 了经济 贫困之 外 , : 他们有更严 重的精 神和心理压 力。一些贫 困大学 生表现 出缺乏 自信 、 气馁和无 奈 , 自
我防御意识 不断增强 , 愿让他人 感 觉到 自己的贫寒 , 不 于是 自我 封 闭, 和其他 同学渐渐疏远 , 者 闷头学 习, 或 失去 了应
当别人与他们走得很 近 、 表示关 心的时候 , 他们会把别人 的关心 当成是对 自己的同情 和怜悯 ; 当别 人与他们保持距离时 , 而 他们 又会感到无人关怀 、 态炎 凉 、 世 内心孤独 、 望友谊 。这 种 敏感 渴
二 、 郁、 抑 焦虑
( ) 一 他们为 学费、 生活 费焦虑。家庭 经济 困难导 致贫 困学 生学 费 、 活费长期 没有保 障 , 生 常常使贫 困生处 于 困境 中 , 觉 感 自己没 有 安 全 感 。尤 其 是 每 年 开 学 的 时 候 , 是 贫 困生 抑 郁 和 更 难过 的时段 。沉重 的压 力使得他们经 常陷入紧张焦虑 的情绪 之 中。 ( 贫 困学 生为 家庭 焦虑 。可 以说 每 一个 贫 困生 家里 都 二) 有一段不为人知 的叫人 心酸 的故事 , 由于家境贫 困 , 了他们 学 为 习, 家里 已是 负债累累 。少数贫 困生家徒 四壁 , 辛苦劳作 的父母 不得不让其他子女 辍学 以保证其 读 书。作为 贫 困生 , 们很 体 他 量父母的艰辛 , 因此 比其他 同学更懂 事 。 ( ) 困 大 学 生 要 为 学 业 焦 虑 。 贫 困 生 为 了 证 明 自 己 的 三 贫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贫困问题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大学阶段,依然有很多家庭不能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因此,这些大学生会面临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给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焦虑和压力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和焦虑。
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负担更重,他们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协调好平衡,让自己不至于崩溃。
针对这个问题,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可以在学校寻找辅导,寻求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减轻压力。
二、自我否定问题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自我否定的情绪,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大学的学业。
这时候,他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和问题,并且寻找支持和鼓励,这可以是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也可以是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同时,贫困大学生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学业的。
三、社交障碍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社交障碍,可能因为贫穷的原因使他们感到自卑,或者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于其他同学而与其他人的交流不畅。
这时候,贫困大学生应该尝试打破障碍,去认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且尽量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四、心理疾病问题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应该尽早寻求帮助,可以在学校找到专业的辅导员,或者去医院寻求心理治疗。
同时,贫困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不适,例如适度的运动、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保持自信和积极心态,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研究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1. 自卑感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在学校中常常面临着来自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加之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影响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 学业压力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导致学习条件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又会影响到学业的发展。
与此贫困生为了应对学习的压力,常常需要进行兼职打工,导致他们在时间规划和精力投入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增加了学业压力。
3. 情感困扰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会面临家庭不和、亲情缺失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情感困扰,影响其情感健康和稳定性。
4. 就业压力贫困生在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时,由于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的不利因素,常常会感到困惑和无助,导致就业观念的消极,增加了就业压力。
1. 加大资助力度高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减轻其经济负担,解决经济问题,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
2. 设置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该加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制度,提供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服务,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
3. 培养自信心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
4. 开展就业指导学校和社会应该联合开展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减轻其就业压力。
5.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减轻其学习压力。
三、结语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充分了解和关心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共同努力,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及对策探赜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但仍能凭借努力和奋斗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群体。
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心理贫困”的问题。
心理贫困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种贫困状态,表现为自卑、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过大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通常需要同时兼顾家庭经济负担和学业紧张,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产生焦虑和压力。
2.自卑感贫困大学生在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相比较时,常常感到自卑。
他们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这种自卑感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就业压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来改变家庭状况。
现实中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可能面临就业困难。
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4.社会认同感缺失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可能会遭受排斥和歧视。
这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产生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二、对策探讨1.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学校应当建立心理疏导中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
心理疏导中心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心理困难。
2.加强家庭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通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学校可与社区合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和亲子关系,提供积极的家庭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毕业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4.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贫困大学生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强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
5.提供经济支持除了提供经济补助,学校还可以设立助学金等奖励机制,激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进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其中贫困大学生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面临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有必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生活费用不足、家庭经济拮据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心理上加重他们的焦虑感。
长期的经济压力和无法获得及时支持的感觉会使他们感到无助和不安,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除了经济上的焦虑,还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会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学习资源,或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而不得不兼职工作,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二是自卑。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受到质疑,产生自卑感。
在大学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物质条件而无法融入到富裕同学的圈子中,或者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利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情绪。
长期的自卑情绪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就业。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三是孤独感。
在大学中,贫困大学生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交活动当中,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孤立。
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时,缺乏可以倾诉和交流的朋友和同学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甚至引发抑郁情绪。
面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力度,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焦虑和自卑情绪的产生。
也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经济困难、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常常面临自卑、焦虑、挫折感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抑郁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业辅导机制、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来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态,应对困境。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可忽视,社会应积极关注并提供支持。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压力、社会认同感、心理咨询、经济援助、自我调节、学习动力。
1. 引言1.1 概述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在校园中生活的学生群体。
他们面临诸多压力和困扰,其中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自卑,缺乏自信和动力去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
他们还可能面临来自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的压力和歧视,这些心理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了解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影响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经济困难:贫困导致的经济拮据是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
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书籍等而感到焦虑和无助,甚至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2. 就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王宜娜【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给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本文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作者简介】王宜娜(1984.3 ),女,陕西西安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
这一群体不但要面对学费、生活费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都会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
这对他们的学业能否顺利完成以及个人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关系到学生的个人的成长,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从整体上讲,贫困大学生具有一些优于其他大学生的优良品质,如学习刻苦,生活朴素等,但是从个体上讲,他们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一)强烈的自卑。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2010年对高校贫困生的研究结果表明,35.1%的贫困生自己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62%的则“偶尔自卑”。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生更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中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从而感到自卑。
有些贫困生会埋怨社会,埋怨父母,同时丧失自信,情绪消沉,易怒、胆小、依赖、孤僻等等,而当这些情绪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他们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这样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敏感且多疑。
强烈的自卑使这些贫困生的内心极度的敏感且多疑。
他们更加关注和在意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别人的看法评价成为其开心与否的缘由。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压力、自卑、焦虑和自我怀疑等方面。
首先,面对来自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如支付学费、生活费等。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享受与同学相同的待遇,比如购买名牌服饰或参加社交活动,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他们觉得自己与身份和家庭背景不相匹配,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他们常常与富裕家庭的同学进行比较,感受到自己的差距,这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和交往中缺乏自信心,甚至有时会内向、孤僻。
此外,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还包括焦虑和自我怀疑。
由于缺乏经济保障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贫困大学生常常担心自己的前途和人生发展。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担心自己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
因此,他们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产生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恐惧。
那么,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家庭的经济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需要通过打工和申请助学贷款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他们发现与富裕家庭的同学相比存在差距时,他们很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
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高要求和不确定性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压力、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学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四大类。
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是主观使然,也是一些客观因素促成。
厘清并正确认识这些心理问题,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现代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社会要求下,他们产生了其他大学生不曾有的压力和紧张,如能力弱、同学关系紧张,这些都能使他们感到烦躁、焦虑甚至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厘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为正在成长、成熟的他们提供帮助。
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联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感联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其周围的人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
间的关系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和谐,则表明大学生心理相对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以下状态。
林崇德研究认为,大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其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嫉妒。
嫉妒是社会尊重的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
包括焦虑、忧惧、悲哀、失望、愤怒、敌意等不愉快情绪。
通常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在一定情况下有点嫉妒心是正常的,但虚荣心自尊心过强的贫困大学生,则嫉妒心更强,则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二)自卑。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评价,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处于孤立状态,自信心和荣誉感等均受到抑制,当贫困大学生遭到周围人轻视时,自卑意识则会增强,甚至以嫉妒的方式表现出来。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自尊心受到挫挫的结果。
(三)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的一种情绪状态
害羞的贫困大学生常常表现为胆小被动,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谨小慎微,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说话感到紧张,过份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等。
二、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男女之间的恋爱必须由“恋”来支撑“爱”,有“恋”才有“爱”。
“恋”是与生俱来的依附本能,是发自人性的内在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4年或5年毕业时,谈过恋爱同学约占总人数的80%,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81.5%。
贫困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增强,有了性冲动和性需求,渴望爱情,但是贫困大学生的恋爱与成年人和中学生不同,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中学生是早恋,贫困大学生的恋爱介于两者之间,不仅有早恋的朦胧感,还有婚恋的责任感,所以,贫困大学生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表现为失恋、单相思、恋爱中行为出轨、恋爱动机不纯正等。
随着贫困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成长的变化,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的贫困大学生对性充满了幻想,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性心理困扰,如性焦虑、性冲动、性自慰等。
三、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
深化,择业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具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心理问题:
(一)期望值过高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和
家庭未来的生活状况,择业时有自己理想的职业期望,因而在择业过程中易忽视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谋求职位,造成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丧失自信心。
(二)利己心过重
部分贫困大学生在职业的追求上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个人的发展”,更看重自身利益,关注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缺乏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
(三)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群体中易出现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易受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忽视自身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忽视市场对所学专业的需求,一味追求实惠,盲目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追求所谓的热门地方、热门职业。
(四)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面,看不到自己的正性力量,忽视自身的潜能优势,缺乏自信,从而不敢大胆的参与就业竞争,过度自卑还会产生自我封闭、心理扭曲等心理现象。
四、情绪心理问题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积极情绪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
贫困大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情感体验复杂,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弱等,这些均会对他们学习生活的
产生负面影响。
(一)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而产生的一种高度不安的状态,同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二)抑郁。
抑郁是因为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伴有痛苦、自责、自卑等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从轻度情绪不佳甚至到悲观失望,自我评价低,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失败感;感觉疲惫不堪,在任务较轻的状态下,工作尚能勉强完成,较重时则完全失去完成的力量和信心;深感所处环境的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佳,联想迟缓;入睡困难或早醒;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对生活提不起精神,严重者还会有自杀倾向。
上述总结的四大心理问题是部分贫困大学生现实存在的缺憾。
这些缺憾既有主观使然,更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制约。
譬如时代变化导致自我中心,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带来的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高产生厌学情绪等。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是自我中心主义。
凡事要以自我为中心,私心较重,喜欢公开批评他人,不利于人际交往;二是独立
生活能力差。
生活没规律,学习没计划,工作不能独挡一面,依赖性较大,不利于生涯发展;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
应激水平低,在压力面前无所适从,耐挫折能力差,不利于生命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兵,蔡闽,衡艳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2):30-32.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工作坊效果研究》,课题编号:xjk012cxl001
作者简介:
段元梅,(1976-),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