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四大类。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是主观使然,也是一些客观因素促成。厘清并正确认识这些心理问题,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现代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社会要求下,他们产生了其他大学生不曾有的压力和紧张,如能力弱、同学关系紧张,这些都能使他们感到烦躁、焦虑甚至心理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厘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为正在成长、成熟的他们提供帮助。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心理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联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感联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其周围的人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
间的关系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和谐,则表明大学生心理相对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以下状态。林崇德研究认为,大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其心理健康水平。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嫉妒。嫉妒是社会尊重的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
包括焦虑、忧惧、悲哀、失望、愤怒、敌意等不愉快情绪。通常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在一定情况下有点嫉妒心是正常的,但虚荣心自尊心过强的贫困大学生,则嫉妒心更强,则需要进行心理调适。(二)自卑。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评价,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处于孤立状态,自信心和荣誉感等均受到抑制,当贫困大学生遭到周围人轻视时,自卑意识则会增强,甚至以嫉妒的方式表现出来。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自尊心受到挫挫的结果。
(三)害羞。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渴望交往而缺乏勇气的一种情绪状态
害羞的贫困大学生常常表现为胆小被动,不敢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谨小慎微,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说话感到紧张,过份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等。
二、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男女之间的恋爱必须由“恋”来支撑“爱”,有“恋”才有“爱”。“恋”是与生俱来的依附本能,是发自人性的内在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大学4年或5年毕业时,谈过恋爱同学约占总人数的80%,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81.5%。贫困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增强,有了性冲动和性需求,渴望爱情,但是贫困大学生的恋爱与成年人和中学生不同,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中学生是早恋,贫困大学生的恋爱介于两者之间,不仅有早恋的朦胧感,还有婚恋的责任感,所以,贫困大学生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表现为失恋、单相思、恋爱中行为出轨、恋爱动机不纯正等。随着贫困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成长的变化,处于性发育成熟阶段的贫困大学生对性充满了幻想,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性心理困扰,如性焦虑、性冲动、性自慰等。
三、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
深化,择业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具自主性和选择性,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心理问题:
(一)期望值过高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和
家庭未来的生活状况,择业时有自己理想的职业期望,因而在择业过程中易忽视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谋求职位,造成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丧失自信心。
(二)利己心过重
部分贫困大学生在职业的追求上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个人的发展”,更看重自身利益,关注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缺乏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三)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群体中易出现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由于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易受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心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忽视自身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忽视市场对所学专业的需求,一味追求实惠,盲目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追求所谓的热门地方、热门职业。
(四)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面,看不到自己的正性力量,忽视自身的潜能优势,缺乏自信,从而不敢大胆的参与就业竞争,过度自卑还会产生自我封闭、心理扭曲等心理现象。
四、情绪心理问题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有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成长。贫困大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情感体验复杂,对情绪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弱等,这些均会对他们学习生活的
产生负面影响。
(一)焦虑。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而产生的一种高度不安的状态,同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二)抑郁。抑郁是因为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伴有痛苦、自责、自卑等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从轻度情绪不佳甚至到悲观失望,自我评价低,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失败感;感觉疲惫不堪,在任务较轻的状态下,工作尚能勉强完成,较重时则完全失去完成的力量和信心;深感所处环境的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佳,联想迟缓;入睡困难或早醒;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对生活提不起精神,严重者还会有自杀倾向。
上述总结的四大心理问题是部分贫困大学生现实存在的缺憾。这些缺憾既有主观使然,更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制约。譬如时代变化导致自我中心,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带来的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高产生厌学情绪等。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凡事要以自我为中心,私心较重,喜欢公开批评他人,不利于人际交往;二是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