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绿地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绿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绿地面临的问题1、土壤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排放、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态功能。
2、植被破坏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和破坏,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3、水资源短缺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的灌溉用水受到限制,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4、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生境的破碎化和单一化,许多本土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弱。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1、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通过客土法、换土法等手段,将受污染的土壤替换为清洁的土壤,以改善土壤质量。
(2)化学修复使用化学药剂如螯合剂、氧化剂等,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3)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吸收、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如植物修复中的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等技术。
2、植被恢复技术(1)选择本地适生植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2)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植被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植被抚育与管理定期对植被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
3、水资源管理技术(1)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绿地的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成为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与意义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恢复、重建或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一定的生态功能水平。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目的是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态修复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2. 提高生态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3. 增加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1. 植被恢复: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的方法包括引种、移植、种植等,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
2. 水体修复:城市水体的污染是城市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水体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体修复的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可以根据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土壤修复: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关于碧道规划建设中问题与思考
关于碧道规划建设中问题与思考摘要:随着当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其他自然灾害。
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针对城市进行碧道规划,开展“退耕还林”等工作十分重要。
碧道规划建设旨在改善将园林、水域、环境等问题协调统一,促进生态平衡,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以及景观价值,为和谐发展社会的生态平衡作贡献。
本文将重点研究碧道规划建设的思路和统筹实施机制,探讨如何更有效率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白云碧道。
通过环境资源的改善,建设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碧道规划;三道一带;碧道建设引言在我国, 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等以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为目的的生态工程,推进土地整理、矿山、林地、海岸带等具体工程的点状修复;20世纪末,为应对水土流失开展了“退耕还林”等修复工作,兼顾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绿道网建设;2018年组建自然资源部后,生态修复工作从单要素、工程化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要素系统治理,通过治水、治产和治城的联动,促进流域社会—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从而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但要达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目标,需运用生态学理论、整体性思维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提升多重服务价值。
因此目前为了改善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会进行碧道规划,以水为主线,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要求,通过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通过隔离、过渡、渗透、融合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打造环境优美的碧道,如下图1为碧道建设总体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此范围涉及的河湖水系周边广泛,在修复和建设中,能够整合资源,形成“三道一带”的空间范围。
图1碧道建设总体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1碧道的含义及分类1.1碧道的定义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通过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从而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三道一带”,如下图2示意图。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声 、气味基本上是过程型污染 ,随着交通量大小而 变 化 ;而 汽车 尾气形 成 的物 质 污染是 残 留型 污染 。 这些污染扩散或影响到路侧 ,形成道路环境影响带 ( a— eto e引 r d f c zn) ,其影响少则几十米 ,多则几百 o e [
米 甚 至数 千米 。道路 交通 引起 的生 境损 失 不能 简单
过程的阻滞 与沿程污染和敏感程度不尽相 同,总体 上看 , 自 从 然生境 、半 自 然生境 、人工 自然生境到 人工生境 , 其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例如 ,在城市化 地 区和 高强 度农 业生 产地 区 ,人类 活 动 主导 的人工 或 人 工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基 本 上 取 代 了原 生 态 系统 的 自然过 程与 生态 格局 ,这类 景观 对再 添加 人类 活 动 干扰的敏感性已大大降低 。相反 , 较少受到人类干 扰 的大型 自然斑块 和重要生态廊道却是对人类 活 动干扰十分敏感 的区域。根据道路生态学研究 ,在 自然空间中, 如果规划建设 的道路路网密度大于物 种 所 能 承 受 的 道 路 密 度 阈 值 ( a dni r d esy o t t eh l ) h sod ,这些物种在该区域 中就难以生存 。例 r s 如 ,狼在 道路 密度 大 于 0 5k k . m・ 4 m 的地 区不会 形 成狼群领域 , 大于 0 ・ 的地 区则难以维持生 .k k 6 m m 计【 。当路网密度达到 1  ̄ .k k 时, J . 1 m 2 9 m・ 北美麋 鹿的生境有一半消失【 , 1 综合 以上研究建议将道路 密度 阈值控制在 0 m・ . k k 以下以保持 自然空间 6 m- 的生物 活力 [ ,-】 1 11。因此 ,在道 路交 通规 划 中根据 ,12 7 生态敏感程度的不同安排路线 ,需要保持 自然生境 地区的低路 网密度 、低交通量( 1) 图 a。 22 保 持大 型 自然 空 间的 生态 完整性 . ( 保持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 1 ) 由于大型 自然斑块 与重要 生态 廊 道在 生境 类 型 、地形 、野 生 动植物 方 面的区域独特与珍 贵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 能,例如大型 自然植被斑块能够涵养水源 、稳定局 地气候 、 保护需要大范围生境的动物、维持具有可 持续性的内部种群 ; 重要生态廊道能够促进物种 扩散 、在大型斑块之间的定居 、保持基因流的畅通 等L 。 l 这些斑块与廊道形成了一个地区 自然景观基 本的生态网络或生态基础设施 ,是维持区域生态环 境稳定与健康 的基础 。在区域交通规划中应该从总 体上保持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尽量避免交通干线 或主要公路穿越其中( l) 图 b。 () 2与潜 在 的生态 网络 主 线相平 行 : 区域 中 自 当 然空间条件复杂时,首先需要辨识区域生态网络 , 在 此基 础 上确定 生 态 网络 的空 间形态 。区域 路 网交 通 流 总 的方 向应 与 生态 网络 骨架 主线 相平 行 ,这 样 可 以避 免 自然 空 间受道 路 网过 多 的切 割 ( 1) 图 c。 () 3穿越 道路 的限制 :当穿 越不 可 避免 时 , 方 一 面应尽量 利用现状路面 ,另一方面道路等级宜降 低 ,通过道路线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 以保证较低 的车速与流量 。并且进入的道路仍然需要避开大型 自然斑块 中的重要生态敏感 区,同时应对所有潜在 的生态 瓶 颈进 行辨 识 与提 出缓解 措施 。 23 提倡 非 生态敏 感地 段 的交通 集 中 .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条件下 ,区域中的大型交通 干线数量应尽可能少 , 并且尽可能与其他形式交通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中的有机要素,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纽带,在保持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低估和替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深远的意义,结合马龙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提出了加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局部绿地景观缺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现状马龙中心城区位于通泉街道,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78%,建成区绿地率35%,近年来,马龙区紧紧围绕省住建厅绿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曲靖市绿美城市三年行动安排,聚焦“增绿提质”主线,围绕“绿美、宜居、特色、韧性”要求,大力开展“口袋公园”建设,2022年马龙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8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万人,建成区绿地面积274.07公顷,绿地率达40.01%,绿化覆盖率达41.90%,公园绿地面积70.6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0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8.46%,做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其中城区现有综合公园1个,社区公园4个,专业公园2个,游园1个。
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马龙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较大提高,城区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殊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中心城市绿量依旧严重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城市绿地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方面也有相关原因,笔者就马龙城区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探讨意见。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_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台北夜景(图片来源: http://www.dcview.com.tw/gallery/)生态城市规划近期, 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 国 “生态城市” 的目标, 这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引导 、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然仅有理论 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 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 划、 建设仅停留于 “热炒概念” 的层面, 而难以收到预期成 效。
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 态城市规划、 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 以期为国 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受本刊之邀, 新加坡国 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 特撰写了 “生态城市设计专题” 系列文章, 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 《国外生态城 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 , 章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
此外, 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 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 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 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读者有 所启发。
152005(7) 2005(7)现 代 城 市 研 究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7-0016-10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杨沛儒, 台湾大学工学博士, 硕士, 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MIT)硕士 ,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设 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城市研究组负责人; 王鸿楷,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 城市的规划架构Eco-city Master Planning: A Planning Framework of Taipei Eco- city杨沛儒 王鸿楷Perry Yang Hung-Kai Wang序言: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台北经 验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概念, 并以台北市的规划经验探讨其实施 架构。
寒区城市的生态韧性及规划策略
24 | 安全韧性城市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of Winter Cities寒区城市的生态韧性及规划策略*金 瑛 修春亮 JIN Ying, XIU Chunliang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
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
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
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Winter c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dual challenges of cold climate and urban diseases. With a relatively fragile ecologicalbackground, 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huge population pressure. Improving urba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hancing urban resilience is the appropriate direc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winter cities. By analyzing the special challenges faced by winter cities, comb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planning experience, and combining the research and regulation framework of "scale-density-morphology" of urban ecological resilience, a series of plann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mong them, strategies based on scale resilience include controlling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build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high standard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allocation of evergreen veget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density resilience include controlling urban density, adjusting internal group density, and increasing win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the supplementary basis for density control. Strategies based on morphology resilience include optimizing the urban periphery form,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olycentric clusters, setting up more accessible blue-green spaces, and adopting more detailed planning and layout methods for winter needs.寒区城市;城市韧性;生态韧性;城市规划winter cities; urban resilience; ecological resilience; urban planning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24-08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4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金 瑛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修春亮(通信作者)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流量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主要功能关系研究——以沈阳为例”(编号41871162)资助。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摘要:绿色生态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国土规划行业亦是如此,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以路径规划和规划管控两个角度着手,传统城市绿地系统朝绿色生态空间优化建设进军进行规划探索,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依次确定规划流程、规划层次、规划内容、规划技术的实时规划路径。
谨遵“多规合一”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生态化绿色管理控制体系。
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以及相关体制的完善,维持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色空间城乡统筹工作,借机实现国土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引言为应对全球生态空间退化、资源承载力超载、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等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巨大压力,2015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可持续性大城市与社区。
“绿色基础设施”一词首次出现在199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绿道委员会”给州长提交的“创建全州绿道系统”的报告中。
早期的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利用城市土壤、植物、景观等构筑处理城市雨水和废水排放的设施。
但随着各国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内容与体系不断创新,成为城市、区域、国家等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与方法,也成为欧盟国家、地区和地方规划的决策文件和策略。
绿色基础设施被定义为“一个由自然和半自然区域与其他区域构成的战略规划网络”。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常以生态系统与多样的土地保护为重点,帮助社区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活动,优化土地利用,满足自然和人的需求。
绿色基础设施在碳汇、减缓大气污染、调节温度、雨水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显著,所以非常适合我国当前开展的区域及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1生态文明时代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首先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生物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此概念建立初期生物指的是个体,但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生物的存在并非仅是个体形式,也以种群的形式存在。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刘洋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刘洋发布时间:2021-07-06T10:53:27.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作者:刘洋[导读] 摘要:城市污染日益加剧,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城市污染日益加剧,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度,提升生活生态化水平。
明确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关系,按照实际情况,优化城市系统、生态布局等,可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本文主要基于城市规划设计,讨论生态城市规划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探索当前,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结合实践活动,然而,如何有效结合城市规划理论、现代生态规划理论,已经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中,将生态规划纳入到传统规划中,多数学者的认同度较低,因此存在多种体系。
当城市规划不完善时,就会导致生态规划支撑不足,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地位不同,国家保障不足,因此规划实施的难度较大且效果不明显。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1)建设低碳化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基于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将其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联合城市建设实况,将能源消耗产业逐渐转变为科技指导产业。
(2)基于环境原则,优化生态发展。
城市建设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保持原有地理环境,以此发挥出自然基础功能。
在生态规划期间,避免破坏原有生态,实现保护与延续。
(3)建设与完善生态保障体系。
生态建设保障体系,注重开发推广新节能方式,研发低碳技术、实现减排目标等。
低碳经济运行特点,可以通过相关组织、管理体系实现。
(4)注重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低碳减排效果。
研究分析环境、能源、污染处理相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遵循低耗、低污染、低排放原则,实现循环再生、自我调节效果。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理念,要求各个地区要明确当地的土地情况及功能属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整体空间规划[1]。
绿地生态空间规划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必须要从大区域层面入手,对绿地生态空间周围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从而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绿地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空间规划;绿色1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针对国土空间落实各项开发的基础,指的是根据国土情况以及土地的功能属性,从传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向整体空间规划的转变。
传统的土地规划工作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存在内容繁杂、规划冲突等问题,增加了后期管理的难度。
因此,我国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根据国土空间的土地价值进行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平衡性。
2 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2.1 绿地生态空间和国土规划一致性较弱目前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进行规划时,农业、市政、林业等部门均有一定的控制权,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绿地生态空间的归属,甚至还存在管理部门逐渐增加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混乱性[4]。
实际上,绿地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权责划分是保证绿地生态空间有效规划的基础,必须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将规划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从而保证绿地生态空间与国土规划的一致性,保证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质量。
2.2 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缺乏整体性在绿地生态空间的规划中,完善的规划机制是提高规划质量的基础,但目前的规划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规划管理流程。
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是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重难点之一,但其价值不可忽视,而目前绿地生态空间规划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性、连续性和互补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降低了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效益[5]。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3-01-31T06:50:15.728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16期作者:綦连明周伟[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綦连明周伟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山东东营2575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后,我国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并致力于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尽快完成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利用、开发、保护、整治等各个环节的提质增效。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仍然存在机制不健全、规范性文件较少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优化路径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引言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对国土进行合理开发的重要手段,其风险可以提高我国对国土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国土的科学治理,提升国家对国土的宏观调控效果。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来分析,在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国家发展规划的风向标,以我国国土空间的划分为基础,在构建规划体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地区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将具有地区特色的专项规划作为规划体系的支撑内容。
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清晰边界、精准定位、可以实现功能互补等特点,是我国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南,可以帮助我国构建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保证居民宜居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造和整治措施。
而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活动,能够保证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国土空间规划能够在实施生态改造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对污染现象实施整治。
因此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有利于支撑城市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效保护和利用国土空间资源。
城市生态廊道的设计规范与实施
城市生态廊道的设计规范与实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生态廊道作为连接城市中各个生态斑块的重要纽带,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生态廊道并非简单的绿化地带,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设计与实施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原则。
一、城市生态廊道的定义与功能城市生态廊道是指在城市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具有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的绿色空间。
它可以是河流、道路绿化带、林荫道、公园带等形式。
城市生态廊道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生态连通性它能够将城市中的绿地、湿地、森林等生态斑块连接起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基因交流,维护生物多样性。
2、生态隔离可以有效隔离城市中的污染源,如工厂、交通干线等,减少污染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3、气候调节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和遮荫效果,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休闲游憩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和亲近自然的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5、文化传承许多城市生态廊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城市生态廊道的设计规范1、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为首要目标。
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包括土壤、气候、植被、动物等,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2、多样性原则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同时,在景观设计上,应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效果。
3、连续性原则确保生态廊道在空间上的连续性,避免出现断裂和孤岛化现象。
与城市中的其他绿地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可达性原则要考虑居民的使用需求,设置便捷的出入口和步行道,提高生态廊道的可达性和使用率。
5、安全性原则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安全,避免出现危险的地形和设施。
同时,要保障生态廊道在防洪、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性。
6、文化融合原则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生态廊道的设计中,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系统、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以期提供对政府、规划者和决策者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区划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生态优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理念是生态优先,即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首先,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红线。
通过科学评估和规划,将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等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划定生态红线,限制开发和建设活动,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环境破坏。
其次,国土空间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
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资源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和城镇发展,减少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二)绿色发展,优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追求绿色发展、优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
基于可持续理念下城市绿道规划策略探析
基于可持续理念下城市绿道规划策略探析【摘要】城市绿道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造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绿道的定义与意义,以及城市绿道规划背景,接着详细分析了城市绿道规划的原则、生态考量、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和多功能性规划的重要性。
也探讨了城市绿道的建设与管理,强调了基于可持续理念下城市绿道规划的重要性。
在结论中,总结了本文讨论的关键点,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展望城市绿道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绿道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绿道、可持续性、规划原则、生态考量、设计策略、多功能性、建设与管理、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绿道的定义与意义绿道是指沿河、沿湖、沿湿地、森林、城市内部绿地等地段延伸的一种线性绿色生态廊道。
绿道的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道通常由绿地、步道、自行车道、休闲设施等组成,是城市绿色景观的一部分。
绿道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道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绿道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增加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促进身心健康。
绿道还可以连接城市中的各个绿地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绿道不仅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划和建设绿道,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向着更加绿色、宜居的方向发展。
绿道的建设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1.2 城市绿道规划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
城市绿道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廊道、缀块、基底:平台社会治理的生态学方法思考
廊道、缀块、基底:平台社会治理的生态学方法思考1. 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传统的科层结构逐渐被打破,代之以更加灵活、动态的网络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尝试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平台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部分,如阶级、族群、职业等,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整体。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划分越来越难以涵盖所有的社会现象。
我们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生态学作为一种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态学强调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认为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这一观点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平台社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其治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平台社会具有去中心化、跨时空、自组织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适用。
我们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廊道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连接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的连续体。
在平台社会中,廊道可以看作是连接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的桥梁,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建立有效的廊道,我们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
缀块是生态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生态系统中相互连接的生态片段。
在平台社会中,缀块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社会组织、社群或者个人,它们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
通过维护和发展缀块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基底则是生态学中的基础层次,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环境。
在平台社会中,基底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制度规范和文化传统,它们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通过维护和发展基底,我们可以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廊道、缀块和基底分别是连接不同群体、不同文化和不同基础的桥梁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