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养生学起源 • 中医养生学发展历程 • 中医养生学主要理论 • 中医养生学实践方法 •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的应用与影响
01
中医养生学起源
古代中医养生思想
顺应自然
古代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与天 地相应,与四时相序。
总结词:基础奠定
详细描述:秦汉时期,中医养生学开始形成,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等,奠定 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唐宋时期
总结词:发展完善
详细描述:唐宋时期,中医养生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养生家和著作,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苏轼的《东坡养 生集》等,养生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明清时期
鉴,共同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未来发展
科技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将与现代科技进一步融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有助 于深入挖掘中医养生学的潜力,提高其应用效果。
国际化传播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词:深入实践
详细描述: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出现了大量养生类书籍和文献,如《养生四 要》、《遵生八笺》等,同时民间养生方法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近现代时期
总结词
现代化转型
详细描述
近现代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 养生学开始向现代化转型,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出现了许 多新的养生方法和理念,如气功、太极拳、营养饮食等,同 时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和挑战。
体质学说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完善 • 现代转型与弘扬 • 挑战与展望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古代中国人民
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和养生的认识与探索 。
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道家、儒家、佛家 等思想。
早期发展
《黄帝内经》
标准化发展
现代中医养生学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 养生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现代化手段应用
现代中医养生学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 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传播交流
中医养生学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 的健康养生方式之一。
完善技术
中西医结合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针灸 、推拿、拔罐等,增强了中医养生学的适应性和治疗效 果。
推广普及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成果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使得中医养生学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学的现代转型
观念转变
中医养生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系统医学转型,更加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性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融合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和融合发展,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交流
中医养生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促 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04
挑战与展望
中医养生学面临的挑战
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简化
❖
创名牌、夺优质,全厂员工齐努力。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4时55分19秒16:55:199 October 2020
❖
质量放松,劳Leabharlann 无功.安全发展,国泰民 安。下 午4时55分19秒下午4时55分 16:55:1920.10.9
❖
读安全书,做安全人。体系有效运行 ,销售 蒸蒸日 上。20.10.920.10.916:5516:55:1916:55:19Oc t-20
❖ 春秋时代: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
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
引起重视 。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
❖ 《皇帝内经》与养生: ❖ 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很精妙的观察与概括;对衰
老、变老的机理,有很确实的认识; ❖ 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预防病变、保健延
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0
谢谢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1
❖
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保障稳定,促 进发展 。20.10.920.10.9Friday, October 09, 2020
❖
人民消防人民办,办好消防为人民。16:55:1916:55:1916:5510/9/2020 4:55:19 PM
❖ 三、确立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 ❖ 《内经》提出了著名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8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
❖ 四、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 了基础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3.各论载药365种 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
生药学教研室
导致酸性环境的原因?
1、外源性垃圾:营养过剩(血液中堆积过多的脂肪、 糖、蛋白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形成过氧化 反应,产生过量过氧化物质。 2、中源性垃圾:细胞老化、坏死产生后残留的碎片。 3、内源性垃圾:细胞排泄的酸性物质:尿酸、肌酐、 尿素等。
4、自在基:自由基。
生药学教研室
如何维护体内碱性环境?
1.合理膳食 2.适量运动 3.戒烟限酒 4.心理平衡 (1)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 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 (2)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生药学教研室
第三节பைடு நூலகம்汉唐时期 二、主要养生理论和方法
(三)王充的先天禀赋说 1.禀气(元气)厚薄决定寿命长短
“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
生药学教研室
忌烟限酒
吸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人类 “第五种威胁”(前四种是战争、饥荒、瘟 疫、污染)。 全国每天有2000余人死于吸烟,预计 到2050年将增至8000人。
与吸烟有关的死亡病例: 慢性肺部疾患占 45% , 肺癌占 15% , 胃癌、肝癌
、心脏病等占 40% 。
生药学教研室
附1.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概况
1 21世纪,恶性肿瘤死亡率将逐年上升(WHO 《世界卫生统计2008年》报告) 2.癌症死亡率将居第二位》。 预计到2030年,全球癌症死亡率将由2004 年的74/10万,上升至118/10万,仅次于心 血管疾病。 3.多种癌症死亡率排序前移。预计到2030年, 肺 癌死亡率上升至第6位,胃癌升至第9位,结直 肠癌升至第14位,肝癌将上升为第13位,食管 癌为第15位,乳腺癌为第19位。 4.恶性肿瘤占全死因的比例上升 6.6%( 2004年) 10.5%( 2030年)。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食医
疡医(扬)
疾医
兽医
其中食医,从该书《天官》篇的记载看,是专管王室饮食 调配的医生,即营养医,而饮食调养,正是养生学的重要
内容之一。说明当时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总结。
二、养生理论的奠定——初具规模于春秋战国 依据有二: (一)养生概念的确立 养生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春秋战国。这从《吕 氏春秋》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 《吕氏春秋· 节丧》有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三、中医养生体系形成——秦汉→晋唐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提出了生命的本源。 2.阐述了生命的规律及衰老机理。 3.明确了人类的寿限——度百岁乃去。
4.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了解 生命规律
损害生命
意思是了解生命规律,不去损害它,就叫养生。
(二)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涌现
这从当时诸子百家的论说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1.老子:静心、节欲 2.孔子:强调修身养性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3.子华子:动以养生 4.吕不韦:其养生思想集中起来有三 (1)强调节欲养心。“谨养之道,养心为贵”。
(2)男女之间差异: ①女性发育早,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 ②女性在形态方面的衰老比男性出现得早;
③女性衰老以阳明脉衰老明显,男性衰老以肾气衰明显,女
性衰老进程比男性较为缓慢。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如: Nhomakorabea
东晋· 葛洪,著《抱朴子· 内篇》专论炼丹及养生诸法。
中医养生发展史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 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 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 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的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 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 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 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 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的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 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 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 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 ”;“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 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 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 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 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 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 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 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各 种气候食用各种适应当季的食物以及做一些运动, 能让机体更好的适应外界的改变,从而减少疾病的 发生。
三、形成(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的成书——中医养生学的确立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实践和实验经验。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养生方法和经验。
这些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到了战国时期,养生学开始体系化地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系统地论述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了防病和强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下田,不饮盖断,不射怒火,不从大夫脱”等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唐代,道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强身健体”被广泛提倡,形成了以长寿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养生观念。
宋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草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草药和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医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如《养生范》、《神农本草经》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针灸养生、气功养生、中药养生等。
同时,中医养生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观念。
总体而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从实践经验到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完整版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古代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 倡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方式 预防疾病。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是保持健 康的关键,要避免阴阳失调,通过调 理饮食、运动等方式维持平衡。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 重要因素,提倡根据季节、体质 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
或营养不良。
元明清时期
总结词
实践应用丰富
详细描述
元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在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太极拳、气功、食疗等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同 时出现了大量养生著作和医家。
近现代发展
总结词
国际化与现代化
详细描述
近现代以来,中医养生学逐渐走向国际化,受到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 医养生学也逐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 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 大影响,提倡保持心情愉悦、心态 平衡,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融合各家思想
中医养生学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 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协调,才能保持健康。
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 理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方法的应用
饮食养生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 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
目的。
运动养生
通过适当的运动,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促 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
精神养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 好心态,以达到心理平 衡、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养生学将在老年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老年保健
慢性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医养生学通过调理身体、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
面临的挑战
如科学验证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冲击、人才短缺等问题,中医养生学需要不断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药材使用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中药材使用和配伍的著作,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功与导引
饮食养生
中医药学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养生学
现当代养生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逐渐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长寿到现在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养生学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达到养生效果。
阴阳五行与养生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体各个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系统
针灸和按摩是利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疼痛、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养生效果。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思想
02
01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问世
秦汉时期,道教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道家养生思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道教修行方法和养生秘术。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第2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基本倾向:主张形神依存、身心一体。
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念:
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体系:着眼于人体内部生理和 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 西方养生体系:着重于人体肌肉、骨骼、 韧带等体能的强化提高
两种不同的养生健身系统。
大卫雕塑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 础.故 主张存精以养生。
针灸铜人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一)强调精神摄养 (二)主张饮食调养 (三)提倡顺时奉养
(四)重视起居护养 (五)注意药物扶持
三、”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 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 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同姓不结亲、必成年而婚配。
《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 《周礼· 地官司徒》:“男三十而取,女 二十而嫁”
(五)环境卫生 公元前四五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懂得了处理污水。 “陶窦”:当时的下水沟。 粪便管理:《周礼》:“宫人为其井匽 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汉代的“陶窦”
第三节 汉唐时期 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1 、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
《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 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 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 合的方法。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 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
子午流注针法(针法流派) : 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 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其机理可能与机体的“生物钟”现象有关
(三)导引健身
导引: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 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是活动 四肢以防病健身的医疗体操。 1、吐纳、气功:吸纳新鲜空气,吐出 废浊之气,以维持生命,保健延年。 2、导引、按摩:提倡运动,加强新陈 代谢,促进机体各方面的机能。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03
传承与创新
近代中医养生学的传承
传承方式
传承内容
通过师承制、家传制、学校教育等多 种方式,近代中医养生学得以传承。 其中,师承制是最为普遍的传承方式 ,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经验相传 。家传制则是在家庭中世代相传,形 成了一些中医养生学世家。学校教育 则是近代开始兴起的,通过系统的教 学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中医养 生学人才。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023-11-05
目 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繁荣 • 传承与创新 • 挑战与前景 • 应用与实践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与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开始 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节、休息、运动等。
先秦时期
05
应用与实践
中医养生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预防与辅助治疗
中医养生学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来预防疾 病,同时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方式、心理调适等方面。
先秦时期是中国养生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许 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黄帝内经》、《道德经》 、《论语》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家,如张仲景、华佗等。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阶段,但也是中医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 期,出现了许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肘后备急方》、《养性延命 录》等。
养生1
• 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你每日看到太阳 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阳 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 喝酒。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 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就是“跟着太阳 走”。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太阳是 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 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太阳就是 万物的阳气。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 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也就自然健康长寿 了
• 1自然和谐的生态体育养生观 • 1.1 “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在老子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 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 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的生理 活动与一天中的昼夜晨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白天 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所以养生者必须采取 相应的调护措施。
• 4.2“崇尚自然”养生思想对预防亚健康的启示 人们过于崇尚物质、崇尚功利。休闲体育也充满了 许多过于追求刺激化与工具化现象.更应走出健身 房、健身会馆,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特别是 野外柔和的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 然神气与超然的魅力,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真谛;也可以在户外做一些养生操, 如道家的太极,只要坚持长期锻炼,效果就能显 现。
•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没有病就是健康。可 许多人从医学上看确实没有疾病,但他们 却活得很不愉快,恶劣的心境常常使他们 无法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 WHO:“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正常的 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 最高的状态。”从这个定义看完整的健康 概念包括了三个部分:没有疾病的身体、 以愉快为主的心理状态和能够承担自己的 角色责任的行为能力。
• 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 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 向衰老的时候,就应该养生了 • 现代人亚健康状态已经呈现低龄化了,尤 其是办公室一族、程序员、媒体人等。现 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 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 古代人长寿: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过 度操劳,保持形体和精神健康。 • 现代人 “亚健康”:违背了自然规律、醉 酒纵欲,生活无规律造成的。所以现代人 应该在老子“天人合一”养生思想的指导 下,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
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
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
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
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
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
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
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
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
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
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
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
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
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
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
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
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
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
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
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
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
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
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最根本的方法,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
首先,政府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
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
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
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
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
达消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