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复习提纲
哲学主干知识复习提纲
![哲学主干知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504afe0998fcc22bcd10d35.png)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和第五课)(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违背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三)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略)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的观点:1、含义2、特点:(3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观点,立足实践;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二)真理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真理是客观、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3个分+1个总发展的观点:3个矛盾的观点:6个原理(矛盾分析法强调方法论)(一)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分:(1)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f5de0659eef8c75fbfb3b4.png)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基础知识部分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释、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解释、比较)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特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世界上只存在已被认识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从意识的本质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解释)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l)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②二者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规律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基本特征:客观的物质活动;自觉、能动的活动;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哲学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哲学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9e42cd4a7302768f99392f.png)
哲学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1、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区别:①一般人的世界观是不自觉的、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⑴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⑵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轻视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那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分歧)(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信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
![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0e521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5.png)
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考试范围: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理论依照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
认为,哲学探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因而必须悬置哲学的基本问题,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把哲学变为科学的“副产品”。
人本主义,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主要指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否认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性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要求哲学面向现实世界,要求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要求在揭示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同时,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与行动的真正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技术哲学 复习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 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d3a7ba783e0912a3162add.png)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要点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要点《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要点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及补充内容要点第一章概念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生平着作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着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主要着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科学划界标准两类命题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划界标准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 "宇宙是无限的."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二,波普的证伪主义生平着作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着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主要着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着名的证伪主义.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证伪主义的意义提倡两种重要的科学精神:①不怕犯错误的精神(大胆猜测);②批判和革命的精神(不盲从权威).波普尔的理论对破处迷信,解放思想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章科学的本质和价值:从科学与宗教的比较看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自然科学哲学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哲学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4555223968011ca3009181.png)
自然科学哲学复习提纲注:专题一至专题八必考,专题九会涉及,专题十、十一、十二选一个考。
专题一:科学与哲学1.科学的内涵?首先,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体系;其次,科学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的本质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3.哲学的内涵?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是问题之学,哲学是超越之学。
4.哲学的本质特征?没找到5.哲学思维的特征?抽象性,反思性,批判性6.哲学对科学研究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自然图景;为科学研究提供思维方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价值导向;为科学研究提供路径指引。
专题二: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变1.如何理解“主客二分”?“主客二分”的思想最早产生于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把人类的知识看成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他把主体和客体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这种“主客二分”传统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两个方面:观察和实验是所有科学知识的最终基础;数学是理解自然的唯一语言。
3.近代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给予自然科学哪些支持?人文主义;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注意:还要再用上自己的话适当扩展)专题三:李约瑟难题1.李约瑟难题的含义不确定,见课本2.中国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见课本P21-27及课件专题四:科学问题1.科学问题的内涵一般来说,科学问题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认识主体,依据当时的知识背景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2.科学问题的产生及意义为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给出统一解释而提出科学问题;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科学理论体系自身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不同学派和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科学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提出的科学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e4cea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f.png)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科学技术哲学是关注现代科技的科学哲学,研究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哲学学科。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科技问题成为社会和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科技发展历程、评估科技成果和面对科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为可能参加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的读者,撰写一份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哲学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科学和哲学——所合成的一门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是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方法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
二、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则、规律等内容的学科。
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科学研究的逻辑。
科学研究的逻辑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假设与验证、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并对科学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社会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研究的是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现实问题。
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科技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及人文性,科技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明、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科技的推广往往会引起社会和文化变革,对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科技与社会问题不能割裂开来进行考虑。
四、科技与环境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化等现代生活的特征,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居住区域的健康安全和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
因此,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科学哲学复习提纲
![科学哲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dc09ef76c66137ef061915.png)
科学哲学复习提纲(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科学哲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可检验性科学追求的是经验的知识,科学与非科学最明显的界限之一就是它的经验的可检验性。
所谓经验的可检验性,就是有可能用经验证据来支持或者证伪这些陈述。
如果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用经验的数据来检验,或者说出检验的途径,就不能判别其真假。
这样的一些陈述是不能称作科学的。
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第一,是说的可检验,而不一定是已经检验;第二,这里所说的可检验,不但要求可以用个人的单个的实验、观察的经验来检验它,而且是社会的可检验的,即其他科学家也必须能够复验它。
2.常规科学“常规科学是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常规科学指的是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候,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
常规科学是在范式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的科学,是一种“解谜”活动。
常规科学研究就是实现这种对成功的许诺,扩展范式所展示的知识,增加事实与预言之间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把范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3.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
他强调,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便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科学理论是有助于我们预测观察数据的工具,而不是描述实在之潜在本质的努力。
)4.科学共同体指特定的科学家团体,它由同一个专业领域的工作者组成;这些工作者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学习过同样的技术文献;他们的探索目标大体相同,有相同的主题;团体内部有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专业方面容易形成一致看法;不同的团体之间讨论的主题不同,专业交流十分困难。
哲学复习提纲
![哲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2f3c52d4b73f242336c5f91.png)
一单元(一二三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含义哲学来自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导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指导生活3.四个概念: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4.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有没有同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生活智慧与※基本形态时代精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代表人物及典型观点1.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力量3.哲学与社会变革:表现3个1. 产生条件:①②③马克思主义哲学 2. 基本特征:“三个统一”“毛思”3.中国化的成果“邓论”“三代”科学发展观二单元(四五六课)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1.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五课 4.世界物质性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 1.运动、规律的含义2.运动、规律的特征认识运动、 3.运动与物质关系把握规律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1.意识的起源看2.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内容看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第六课 1.意识活动的特点:四个把握思维的奥妙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ABC意识的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四、五课)辩证唯物论相关原理原理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四: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辩证唯物论原理五: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六: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七:人类社会物质性原理p30原理八:意识的本质p31原理九:运动与物质关系原理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一个重要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哲学常识总复习提纲
![哲学常识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faea0216fc700abb68fcc4.png)
(1)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2) 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 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 反对主观主义
(1)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
(2) 经验主义: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的经验。
(2)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意识就不会产生。
(3) 从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哲学常识总复习提纲
唯物论
一、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什么?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二、 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4)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2、 意识的含义:
(1)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因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https://img.taocdn.com/s3/m/37eb92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3.png)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第一讲哲学的出务一,人在世界中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2.世界的含义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1.神话2.宗教3.常识4.艺术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1.哲学源于惊讶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
(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1.哲学的“刻板”印象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1.何为境界?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3.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铃匹克运动4.哲学需要深刻的功夫二,思维的一般方法1.概论,判断,推理2.推理的基本方法(1)形式逻辑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分析,综合(2)辩证的思维方法(3)直觉是人们在思维中直接对事物三,哲学思维地独特品质1.哲学思维的怀疑品质(1)怀疑是哲学的气质,是哲学的基本态度(2)怀疑起于问题或产生问题,因此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等价的(3)哲学思维地怀疑不同于日常中的怀疑(4)不少哲学家把怀疑看成是哲学的基本存在方式,把普遍怀疑作为最根本的哲学方法(5)怀疑也是一种勇敢的哲学精神2.哲学思维的反思品质(1)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2)哲学的反思最终是人自身的反思(3)哲学反思具有“从后思索”的特性(4)反思的好处一是更为全面,一是更为深刻(5)怀疑与反思开启了人们的觉悟之门,开启了人生享受心灵幸福之源,同时也开启了人生体验精神痛苦之源3.哲学思维地批判品质(1)批判是哲学思维最重要的品质,哲学天生石批判的武器,哲学乃是批判的事业。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4446de76a20029bd642dd4.png)
哲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7.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①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落后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哲学学考复习提纲
![哲学学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ea023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5.png)
谬误
特定的过程
客观
实践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反复性
无限性
(1)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 上升性 。 、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___ _______,在实践中_______________,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
永恒的生命。
人的意识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
客观的物质性
物质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的概念:是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系:运动是_____的运动,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运动的特点: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②静止的特点:静止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③关系:物质世界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和________。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物质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即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本原
唯物主义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分为可知论和___________。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首先是人们在____________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
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2023768e9951e79b892756.png)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科哲》提纲及补充阅读材料(2010.7)
![《科哲》提纲及补充阅读材料(2010.7)](https://img.taocdn.com/s3/m/f9a6b86e561252d380eb6e56.png)
《科哲》(自然辩证法)提纲及补充阅读材料第一部分《科哲》(自然辩证法)提纲1、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科学与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1)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科学是无神论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思想体系。
科学追求的是现世的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
(2)自然领域与道德领域的区别科学涉及事实,宗教关乎价值。
科学的终极实在是自然,宗教的终极实在是道德。
(3)理性活动与心性活动的区别科学是对事实的陈述,宗教是对信念的表达。
科学探讨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宗教关注内在、主观的心灵世界。
科学是理性和物质的活动,宗教是感性和心性的活动。
科学探究物质关系,宗教思索人神关系。
科学满足人们理性的需要,宗教满足人们信仰的需要。
(二)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和补充(1)两种解释方式的相互补充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宗教和科学都有相同的对象。
人类在认识宇宙和人生上,既需要科学的维度,也离不开宗教之参照,二者相辅相成。
(2)追求有限与追求无限的相互补充人的活动是局部的,却又受到一种整体的关联。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却要面对一个无限的宇宙。
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却又感触到时空本身的绝对存在。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却领悟到一种超越生命的永恒意义。
科学认识局部,宗教把握整体科学关注暂时,宗教追求永恒,二者相互补充。
(3)科学与宗教相互取长补短科学和宗教都是双刃剑,两者需要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方法来克服各自的弊端。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2、科学与周易的关系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造福于人类,也有害于人类。
周易虽有不少已经过时了的东西,但也包含了很多至今仍然有用的东西。
周易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周易之利来克服科学之弊,把科学勒入合理的轨道,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就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3、科学话语霸权下人文的困惑与反思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话语霸权时代人们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由理性来支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可检验性科学追求的是经验的知识,科学与非科学最明显的界限之一就是它的经验的可检验性。
所谓经验的可检验性,就是有可能用经验证据来支持或者证伪这些陈述。
如果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用经验的数据来检验,或者说出检验的途径,就不能判别其真假。
这样的一些陈述是不能称作科学的。
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第一,是说的可检验,而不一定是已经检验;第二,这里所说的可检验,不但要求可以用个人的单个的实验、观察的经验来检验它,而且是社会的可检验的,即其他科学家也必须能够复验它。
2.常规科学“常规科学是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体承认这些成就就是一定时期内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基础。
”常规科学指的是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候,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
常规科学是在范式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的科学,是一种“解谜”活动。
常规科学研究就是实现这种对成功的许诺,扩展范式所展示的知识,增加事实与预言之间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把范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3.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的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
他强调,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便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科学理论是有助于我们预测观察数据的工具,而不是描述实在之潜在本质的努力。
)4.科学共同体指特定的科学家团体,它由同一个专业领域的工作者组成;这些工作者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学习过同样的技术文献;他们的探索目标大体相同,有相同的主题;团体内部有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专业方面容易形成一致看法;不同的团体之间讨论的主题不同,专业交流十分困难。
科学共同体是遵循一定的科学规范,在其中进行科学活动,保持相互交流的科学工作者群体叫做科学共同体。
5.其余情况相同句(ceteri s paribus clause)指“其他情况相同”。
它是对“如果P则Q”之概括的一种限定,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除了P外的其他条件也必须成立,才能保证Q成立。
因此,定律只是在“其他情况均同”(ceteris paribus)的条件下才成立。
科学规律或规则的概括的获得是基于正常条件存在这样一种假定,这种概括的应用一般也假定是在正常的环境或条件下。
所有反常和例外的条件都是被排除的。
因此,所有的概括都含有一个未加明确说明的“如果其他情况相同”的条款,这一条款可表述为“其他情况相同”或“如果条件正常,那么……”。
6.说明的演绎-律则(D-N)模型D-N模型:又称为演绎-律则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一般形式为:普适定律、特定事实=》待解释的现象'科学解释包括两类陈述:先行条件和普遍定律。
普遍定律授予先行条件以解释者的资格。
按照这一模型,解释的本质就是表明待解释的现象是被某个自然普适定律所“覆盖”的。
亨普尔通过将科学解释设定为论证过程,将被解释现象置于覆盖律之下。
一方面使现象的解释具有知识基础,使现象的导出具有逻辑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与逻辑则使现象的发生表现为“必然的”、“理所当然的”。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1.解释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2.解释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3.解释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4.解释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亨普尔认为解释的模型既可用于解释,也可用于预测。
解释和预测在结构上是对称的。
解释是事件之后的预测,预测是事件之前的解释。
解释的对象可以是个别现象,也可以是普遍定律。
对定律的解释,就是把它归结到一个更广泛的定律之下。
-7.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的,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假的。
一个陈述、一个假说或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并不一定是它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已经被证伪,而是说在逻辑上或经验上有可能被证伪。
8 .范式范式是包含符号概括、形而上学信念和价值标准在内的范例。
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结合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论述,范式是先于理论的、有结构的、用来探索并解决疑难问题的认识工具;它以形而上学信念为基础,给出值得探讨的难题、解决难题的方法以及决定问题和方法的标准,能够保证常规科学研究的成功进行。
9.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新范式所替代的重大事件。
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从旧的范式转向一种新的范式。
科学革命开始于科学共同体部分成员越来越感觉到现存范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一场科学革命:!(1)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是科学知识积累过程的中断,都是范式的转换。
(2)科学发现并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人身上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复杂过程。
(3)科学发现的革命性只有对其范式受到影响的人才能感觉到。
10.最佳说明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科学中运用的一种论证形式:如果假设它之存在能够最好地说明观察,那么基于这样的理由可推断出不可直接或者不可探测之机制的存在性。
(对已知事实最好的解释方式)最佳说明推论认为:我们应该准备推出一个更好的说明,而不是一个苍白的说明,而且一个显然优于其竞争者的真正的好的说明很可能就是一个正确的说明。
11、理论规律理论定律是关于不可直接观察乃至不可观察的实体和性质的规律。
是含有理论术语的定律。
理论术语即不可观察术语,不涉及任何可观察者,只涉及关于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电磁场等等这种不能以简单直接方式加以测量的存在者。
12.经验规律&经验定律也叫经验概括,是可以直接被经验观察所确证的定律,是关于可观察者的定律。
凡是一个规律所包含的语词所指称的对象是直接用感官可观察的或用相对简单的技术可测量的,这种规律就称为经验规律。
经验定律用来说明已观察事实,并预言将来的可观察事件。
13.归纳概率解释并非所有的科学解释都具有演绎论证的形式并非所有的科学解释,都可以毫无例外地从特定事态和普遍定律中导出被解释的现象,有很多科学解释具有概率的性质。
I-S解释模型,归纳解释模型或归纳概率模型,建立在统计规律或概率性规律的基础上,对被解释的语句给予一定的归纳支持。
14.科学研究纲领科学研究纲领,英文名字: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英国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对科学的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具有相同硬核,可变的保护带和正反启发法(heuristic)的理论系列。
他称这个理论系列为科学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是一些不容放弃和不可改变的哲学信念和基本假定,它形成这个纲领今后发展的基础,如牛顿力学纲领的硬核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硬核周围是有各种辅助假说组成的保护带,当纲领与观察,实验资料有矛盾时,可以通过调整这些辅助假说来保护硬核。
…15.特设性假设在假说检验的过程中,预测的失败即出现了“反常”。
这并不意味着假说的基本理论观点已被证伪。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进辅助理假设继续为理论作出辩解。
但这种辩解本身也必须是可检验的。
为了保护某种理论观点而特意建立的又是无法检验的假设叫做特设性假设。
提出特设性假设是不合理的,应当避免。
特设性修改,被修改过的理论不能以任何不同于原来理论的检验方式接受检验。
由任何人食用任何面包,是对于原来理论的检验,而对于修改后的理论的检验则只限于食用除了在法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那一批以外的面包。
修改后的假说的可证伪性小于原来的。
辨析题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因此科学不能依靠想象。
科学研究工作(1)科学家从研究自然界的某一个具体现象开始。
(2)为了解决这些科学问题,科学家们观察这些现象,注意它们的规则性。
(3)为了控制这些自然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和进行实验,使得他们能够在特定的环境里,在尽可能排除干扰的纯粹条件下观察这些自然现象,并对它们作精确的测量。
(4)记录观察、实验、测量的结果,以获得经验的事实或经验的陈述。
(5)借助于归纳事实整合他们的概括以及直觉和假说的方法,科学家们发现或构造科学规律来解释上述的自然现象或观察事实。
(6)借助于整合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以及心灵的自由创造与想象,构造出理论体系来解释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由此来说明各种经验事实。
(7)从理论与规律中附加种种条件,演绎出可观察的特殊陈述作为科学的预言,然后设计实验,运用逻辑与观察事实进一步检验这些规律与理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科技无禁区人类只管发展自己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的能力,忽视了自己能否适应这个新世界;人类只管制造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忽视了自己能否把握和控制这个利器。
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化本身奠基在人类的特定存在之上,如果没有一种对生命独特地承认,我们科学知识本身的可靠性也就成问题。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史怀哲有一句名言叫做“敬畏生命”。
敬畏感的丧失可能导致你对生命施行任何你认为合理的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合理性,根本上必须建基于对生命的敬畏之上。
任何人为的东西都不如自然的生命那么和谐,原因就在于自然的生命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高度协调的体系。
在自然环境下,每种物种都有天敌,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使得自然界的平衡不至于被打破。
人为制造的东西,由于没有天敌,很可能出现极度的繁殖,进而出现生态失衡,可能给原来的天然物种带来一些危险。
&树立科技有禁区的观念。
根据当时的文化、社会道德体系,本着公平和人道的原则,在所能允许的限度内发展科技。
在这一限度之外,不管好坏,我们都不用它。
禁区到底定在哪里,并没有先验的办法,只能通过科学家群体和公众群体相互沟通、相互探讨来划定科学发展的界限。
对科学家而言,避免科技发展带来恶果的唯一办法就是谨慎,要抵御市场的诱惑,足够长地推迟科技使用的时间,让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不要轻易运用它。
我们今天的技术,遵循的是技术的逻辑,即“技术上可行的,就一定要将它实现”,其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的高精尖。
在我看来,我们应将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用在解除大多数人类的痛苦,精神痛苦、社会性痛苦,而不是用于攻克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特殊技术,以及只是为了炫耀“高精尖”而存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