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平等对话 走进学生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平等对话走进学生心灵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和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观。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发展服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因此,加强师生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至关重要。
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
一、以尊重为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传统的师道尊严,不自觉地使得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自己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喜欢惟言是听、惟命是从的学生,喜欢让学生站着听。究其原因,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视学生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比如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据有关心理学家指出,教师坐着说话学生站着听话,和教师与学生一起坐着谈话,其心理效应有着明显的不
同。师生有别,但不应有尊卑之分。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得以真正的主动发展。
二、以感情为纽带
“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教育根植于爱时刻把学生当作我们的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就如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这样,学生就会尊重你、亲近你,从而能接受你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对学生必须平等对待,与他们民主相处,即使他们犯有错误,也必须尊重他们,进行教育,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就能收到这个效果。
三、以倾听为基础
倾听是师生间展开平等对话的前提。没有倾听,就没有交流,也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只有用心倾听,才能正确领会对方的意图,才能知道学生在发言中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然后师生间的对话才会产生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因此,教师从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出发,会为有效的师生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和学生“平等对话”,就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自然感受”可能是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
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对这一点,作为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如果教师因为学生回答的错误或偏差或不流畅,简单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阻止学生的发言,甚至责备学生胡说八道,那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正当的话语权,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教师自身良好素质的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境所必备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学会耐心地倾听,仔细地聆听,并乐于倾听,体现出一个教书育人者应有的道德修养。
四、以修正为根本
随着教师走出“一言堂”,我们在看到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说”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进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弊端。在教学中,就由学生说,由学生说了算,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放任自流,教师或成为慈眉善目的忠实长者,或成为不讲任何原则的“好好先生”。不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而一味地赞扬鼓励,那只能表明我们讨论的话题的无聊或思想感情交流的虚伪和互动水平的低下,表明教师的无知、失职。教师不是一个旁听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提升者。
由于学生阅历的限制和认识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表层或者单一的,有很多时候学生的对话甚至是游离了主题、偏离了文本的。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表面的热闹实际上造成的是课堂教
学资源的浪费。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点拨、暗示和修正,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来,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如丝丝细雨,若习习春风,又似涓涓细流。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让我们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襄汾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