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合集下载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目录导语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三、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四、内圣外王:本土领导力的典型案例第一讲重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二、谋定后动,审定而行三、端庄厚重是贵相第二讲耐一、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四、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五、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第三讲浑一、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二、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四、“浑”则无往不宜第四讲明一、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二、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四、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五、事前易暗,事后易明第五讲辣一、殊为眼明手辣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四、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第六讲慎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三、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第七讲勤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二、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第八讲实一、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二、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五、不自欺,不欺人第九讲暇一、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二、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三、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第十讲裕一、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第十一讲恕一、须从“恕”字痛下功夫二、一言可以终生行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五、“恕”则不蔽于私第十二讲强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二、打脱牙,和血吞三、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五、在自修处求“强”结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附录曾文正公嘉言钞后记。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曾国藩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用以理念为核心(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成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即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即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即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即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功夫。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即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读后感咱先说说曾国藩这人,他就像一个“全能选手”在领导力这个大舞台上。

他不是那种有超天才华的人,甚至还有点笨笨的感觉。

但是呢,他的毅力就像超强的胶水,一旦决定做啥事儿,就死死黏住不放。

这一点在领导力里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一个团队领导,如果今天想做这个,明天看到别的又改主意,那下面的人肯定都懵圈了,就像一群小鸭子被赶得晕头转向。

曾国藩他要练兵,那就埋头苦练,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就像在黑暗里挖隧道,一直朝着前面挖。

他的用人之道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一个超级大厨,知道每种食材(人才)的特点,然后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地方。

那些有才华但脾气怪的人,他也能包容,就像把榴莲放在合适的盘子里,虽然气味独特,但能发挥出独特的美味。

他懂得看人看本质,不被表面的东西忽悠。

这让我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只看学历或者只看外表,就像只看水果的颜色就判断好不好吃一样,傻得很。

曾国藩还特别会自我管理。

这就像他给自己装了个超级导航仪,时刻知道自己在哪,要去哪。

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这就像每天给自己做个小体检,看看哪里出问题了。

要是我啊,每天反省可能就变成自我安慰了,“今天虽然犯了错,但也不是啥大错嘛”,但他是真的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

这种自律性让他在团队里就像一座灯塔,大家都能看到他在那稳稳地发光,自然就愿意跟着他走。

在应对危机方面,他也是个高手。

感觉他就像一个老中医,遇到问题先把把脉,看看是啥毛病,然后再开方子。

不会慌慌张张地乱搞一通。

他在战争中的那些决策,虽然有风险,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让我明白,当领导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不能像没头的苍蝇,得冷静分析,哪怕心里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表面也得镇定自若。

不过呢,曾国藩的领导力也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他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有些观念还是比较保守。

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中国式领导力的精华。

就像从一个老古董里找到宝贝一样,虽然周围有些灰尘,但宝贝还是闪闪发亮的。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就像参加了一场特别的领导力培训课,主讲人是曾国藩这个老夫子,从他的经历里我是真学到不少东西,也对中国式领导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国藩领导力

曾国藩领导力
稻盛和夫说:“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部下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本质,把你归为 没出息的家伙,在顷刻之间你就会丧失信任与尊敬。”

“辣”不可不用,也不可多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 如 果一个领导被认为没有人情味的话,那么他的领导一定是失败的。
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 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 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曾国藩总结:“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柳传志曾说过一句话:“做企业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在西方管理学中,愤怒管理已经成为领导者的必修课 程。确实,在很多情况下,为了组织的成功,领导者必 须明白一条,这就是并不完美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控制自己的心态,反映的是领导者 德性的成熟程度,反映的是领导者修养水平和度量的大 小,并最终会决定领导者的事业成败。情绪化的反应是 领导力不成熟的表现。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 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 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 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 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胡官曾林文国翼(荃(1(178192841—-211年889701月)),1王字4日佳沅-氏浦1,86字号1年秀叔9峰纯月,30满又日洲名)正子,白字 贶旗植生人,,湖号道南润光双之初峰,由县晚拜荷清堂叶中阿镇兴补人名蓝,臣翎湘之侍军一卫主,要湘擢将军荆领重州之要将一首军。、 领湖,广汉总族督,。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大道至拙
重耐 辣慎 暇裕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1.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小说: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作者:宫玉振更新时间:2013/4/18 20:18:57什么是“重”?“重”就是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字讲的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素养。

中国有句话叫做“为官当如山”。

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

这就是“重”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核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厚重,因为这最符合下属对于领导者的期望。

所以,成熟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往往就是从容稳重,给人以一种可以倚重、可以依赖的感觉。

一个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在下属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也就很难为下属所敬重、所信赖。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领导者身上“重”的品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导。

《论语·学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

”一位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则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领导者。

曾国藩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成大事、可以承担大的责任、可以负重,就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一个考生是否符合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这个人的稳重程度如何。

从25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到400年前的吕坤,到1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重”字始终是对于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

大道至拙,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大道至拙,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大道至拙,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领军人物,毛主席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两个敌对阵营的人,却对曾国藩的评价,都高度统一的完美。

曾国藩出身贫寒低微,读书治学,修身齐家,于不懈奋斗与忍辱负重中走上权力巅峰,在晚清封建统治集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清王朝执政末期成就显著的政治家之一。

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以修身,历尽艰难却不轻易放弃,百折不挠,值得世人敬重。

曾国藩身为领导者,管理湘军内外部事务时所贯彻的原则是拙诚,他领导力的核心正在于这两个字。

曾国藩认为,“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以诚克伪,以拙破巧,只有至诚至拙方可以战胜至伪至巧。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古今领导者所推崇,其中拙诚贯穿他的治政实践且行之有效。

——选拔人才:驭将之道,最贵精诚曾国藩的选人标准别具一格。

他反复强调,“用兵之道,最贵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精诚,不贵权术”。

就是说,作为兵士,要自立自强;作为将领,要放下权术,以诚待士。

故选取将领时,曾国藩专取朴实之人,脚踏实地、没有官气、不浮夸虚饰的人才才有可能被授以重任。

他曾解释过愿意启用看起来比较笨拙的人才的原因,“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真气荡然”,“湘勇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

军中官气过重的军士往往不能够将心思完全投入,湘军之所以英勇善战,正是因为将心思过于活络的人排除在外,以保证整个军队脚踏实地、万众一心。

在曾国藩的眼中,德与才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德才兼备固然上乘,但往往少有德才俱佳者,在二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该如何取舍呢?曾国藩对此的回答是:“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

”曾国藩的选才标准是拙诚在先,才能在后。

投机取巧的人,纵使有万般本领也不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

从曾国藩的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从曾国藩的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2021年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从信仰、人格、利益、制度、胸怀五维视角,解读曾国藩在打造湘军中展现的领导力,为新成立的国发院湖南校友会的校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用共同价值观凝聚人是什么让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在学习太平军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死党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的曾国藩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

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要素之一。

”宫玉振教授说。

二、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除了共同价值观,宫玉振教授指出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

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

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

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

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

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反观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同时也对今天的领导者们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其领导力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生于18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余庆县一个贫苦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曾国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然的才华,在16岁时就开始独立经商,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商队,他的商队经营得非常成功,因此他也被誉为商海明珠。

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转而投身于政治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务,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例如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之战等,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并且他的领导力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重视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

”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找一些有才华的人来为他效力,他会赏识他们的才华,并且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峰回路转曾国藩的“峰回路转”思想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压制太平军的时候,发现太平军的阵地坚固,攻打很难取胜,他就采取了转移阵地的策略,成功地将太平军引向了荆州和南京,最终打败了太平军。

这种“峰回路转”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领导力的管理中。

当领导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变通,采取不同寻常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达到领导目的的效果。

3. 善于直面问题曾国藩非常善于直面问题,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亲自出马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善于化解纷争。

他曾经说过:“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坏事是放弃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直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识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或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云仙仁弟亲家性近急遽,纂联奉赠。 同治元年八月,曾国藩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筠仙性情笃挚,不患不任事, 患其过于任事,急于求效。 ——曾国藩同治元年致李鸿 章
与僧格林沁、李湘芬、文煜 毛鸿宾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你语言太快,举止太轻。最近能坚持用 “迟、重”二字来补救吗?
你的短处在于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劲。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既然办理军务,就是处于功利之中,应当时
时勤劳,如同农民务农、商人经商、篙工下 滩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求事情有 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三勤:口勤、脚勤、心勤。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 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 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 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鬼谷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的核⼼:拙诚章太炎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鸦⽚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政局陷⼊不断的动荡,这就使得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在不断地反复。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所以同光年间的朝廷官员和地主知识分⼦都把他推崇为“中兴名⾂之⾸”。

到了清末,⾰命党⼈要起来推翻满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时⼤家发现太平天国起义是⼀场以汉⼈为主体的起义,曾国藩是帮助满清政府镇压了汉⼈的起义,所以曾国藩就被打成了“汉奸”。

再往后,共产党要领导农民闹⾰命,所谓的“⼟地⾰命”,所以我们的历史观就很清晰了:历史上凡是农民起义都是好的,凡是镇压农民起义都是坏的。

曾国藩是把历史上最⼤的⼀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了,这个罪⾏显然就是最⼤的了,因此他就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残酷、最凶恶的代表⼈物、刽⼦⼿,被彻底否定。

这也就是我们⼤家熟悉的教科书中曾国藩的形象。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从各⾃的政治⽴场的⾓度来描绘的,必然带有局限性、⽚⾯性。

改⾰开放以后,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些历史⼈物的评价也开始就慢慢的越来越全⾯、客观。

这时候⼈们发现,曾国藩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的⾓⾊是⾮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贴⼀个“某某阶级”的标签就可以把他否定的。

从⽂化的⾓度来说,他⾝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化中最精华的东西,他是中国传统⽂化的最后⼀尊偶像。

从军事的⾓度来说,他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

从经济的⾓度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始作俑者”,从实践上揭开了近代经济变⾰的⼤幕,他提出的“师夷之智以制夷”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进步性。

从家庭教育的⾓度、从为⼈处事的⾓度、从道德修养的⾓度,曾国藩更是可以给浮躁的当代中国⼈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现在离曾国藩的时代已经⽐较远了,我们可以⼼平⽓和的看待曾国藩了。

⽑泽东年轻的时候曾说:“余于近⼈,独服曾⽂正。

”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种是办事之⼈,⼀种是传教之⼈,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

⽑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个是曾国藩,⼀个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docx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docx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出色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的领导力进行解读。

首先,曾国藩具备坚定的目标和远见。

他深刻理解国家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曾国藩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善于制定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使得各级官员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他注重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干的官员,使得整个政府机构充满活力和效率。

他还注重培养下属的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曾国藩体现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他善于与各级官员和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作出决策。

他注重与民众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还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四,曾国藩展现了出色的领导魅力和影响力。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得他的下属和民众愿意跟随他的领导。

他善于激励和鼓舞他人,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动力,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还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第五,曾国藩展现了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善于权衡利弊,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责任。

他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推动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目标远见、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魅力和影响力以及智慧和决策能力上。

他的领导风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明读后感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明读后感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明读后感一、识人之妙,宛如“火眼金睛”这第一讲里提到的识人之术,真让我开了眼。

曾国藩就像是个相面大师,不过人家可不是光看脸,而是从各种细节里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和才能。

就好比在一个团队里,能精准地挑出谁是能踏实干活的老黄牛,谁是有奇思妙想的智多星,这可太重要了。

要是领导没这本事,那可能就是把一个“绣花枕头”当成得力助手,那可就等着团队乱成一锅粥吧。

我就想起我以前参加的一个小组项目,组长就没认清人,选了个光会耍嘴皮子的,结果啥实际活都干不好,整个项目推进得那叫一个艰难。

曾国藩的识人之法就像是给领导们配了一副透视眼镜,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二、用人之长,不做“大材小用”的冤大头。

他的用人之道也很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也各有各的本事。

曾国藩就很擅长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的长处能发挥到极致。

这就好比你不能让一个擅长画画的去搞数学研究,那不是浪费人才嘛。

我觉得这在现代的企业管理里也超级适用。

有次我去一家公司实习,就发现有个员工特别擅长跟客户打交道,人际关系处理得那叫一个溜,可是领导非让他天天坐在办公室做数据分析,结果他做得痛苦,工作效率也低,客户关系也没维护好。

要是领导能像曾国藩那样用人,那肯定是大家都开心,工作也能做得风生水起。

三、躬身入局,不当“甩手掌柜”说到“躬身入局”这一点,我真是特别佩服曾国藩。

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在后面指手画脚的领导,而是亲自下场,深入到事情当中去。

这就好比打游戏的时候,有的队长就在旁边喊口号,自己却不参与战斗,而曾国藩就是那种带头冲锋的队长。

现在有些领导,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还瞎指挥。

曾国藩的这种躬身入局的精神就像是给这些领导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他们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问题所在,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打造团队精神,不做“散沙”式组合。

他在团队建设方面的智慧也很值得玩味。

一个团队要是没有团队精神,那就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方面。

他的领导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的威严引领了他的领导风范。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面貌威严的人物,他的威严让人们对他心生敬畏。

他充满自信的外表传达出他的权威和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相当有分寸,坚定而果断。

这种威严的领导风范激发了他手下人的敬意和忠诚。

其次,忠诚是曾国藩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国家、家庭和他效力的朝廷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

他对清朝朝廷的效忠从未动摇,一直竭尽全力为其效力。

同时,他对他的家族也表现出忠诚,不辜负自己的先祖和家人的期望。

他对家族成员的帮助和关心使得他的家族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曾国藩的实干精神也是他的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他是一个能言善辩、懂经书的知识分子,但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他注重实际行动。

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努力落实计划和完成任务。

他积极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亲自指挥作战和制定政策。

他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不推卸责任。

最后,曾国藩给予人们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爱民精神。

在他执政的地区,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积极投资于教育、农田水利、医疗等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他鼓励人民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人民谋福利。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出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威和自信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之一。

一个领导者应该展现出自身的威严和权威,让人们对其有所敬畏和信任。

其次,忠诚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个领导者应该忠于组织,忠于自己的职责,为组织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再次,实干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领导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更要将理论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亲力亲为,主动作为。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作者:暂无来源:《网印工业》 2015年第10期《家书》与家风对曾国藩,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求去解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曾国藩的形象,这就是读历史的特点,各取所需。

人们之所以对《曾国藩家书》非常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来讲,曾国藩确实是很成功的。

曾家后代基本上都奉曾国藩的一个家训,就是“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以读书做为自己的追求。

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因为承袭了他的爵位,所以是做官的,而且非常有作为。

他的次子曾纪鸿是一个数学家,没有从政。

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不做官了。

曾家从曾国藩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六代,曾氏的后代现在很多在海外,基本上都在教育、医疗、科技这些领域。

在曾氏的后代里,院士、工程师、教授这样级别的人物有240多个,而且直到现在依然奉他的家训而不悖。

这样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一个家庭的兴衰到底靠什么?他讲得很清楚。

不是靠你做多大的官,不是靠你发多少财,而在于家风的建设、家族伦理的建设。

曾国藩曾经说:“大约兴家之道,不外乎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事,败家则恰恰与此相反。

”家庭中内外勤快节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子弟谦虚谨慎,这样的家族一定会兴旺的。

反过来一定会败家。

所以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朴实。

曾国藩也总结出很多很容易记住的东西,比如他的齐家“八本”等。

这些东西确实很值得我们今天去思考。

中国人骨子里是有一种传宗接代、家运绵延的使命感的。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在家庭的血脉延续中得到了超越。

这是中国人的心理特点。

曾国藩的家训是家族最大的精神财富。

我们很多人关注的家族传承,往往是物质层面的财富传承,但真正可大可久的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传承。

物质总会消亡的,但精神的东西是可以传之无限的、影响无限的。

知行合一的典范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讲,曾国藩并没有提出全新的理念,他的家训无非就是儒家的一些经典的理念,要谦虚、谨慎、勤俭,不能奢侈、狂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

那么,曾国藩在战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

他要想做成事,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而官场的关系,向来是极为复杂的。

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

在这方面,曾国藩究竟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智慧?所有这些,显然都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

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立言”,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

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

他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朋友、下属和家人分享。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古人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他所说的话,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拟的。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往往都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等等。

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凡此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

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工夫。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今天来看,曾国藩的领导力中,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

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

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

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此其可为浩叹也”。

没有兵不必要深忧,没有饷不值得痛哭。

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

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啊!要扭转这种局面,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社会的关键,就在于一两个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

这一两个人追求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义;这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它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厉风发”,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自任”、“忠义愤发,虽败犹荣”……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

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

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奸伪之心相互吞并,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

畏难避害,就连捐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

得到忠诚之人起而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共患难,浩然献身如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我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群伦,纵横天下,戡平大乱,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

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清王朝,而且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