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老山界-赛课课件.docx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2段)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远 景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第18段)在“之”字拐的路
(第21段)只得裹一条毯子
(第22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 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3. 吃饭难 (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第8段)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 (第10段)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 为确是饿了。 (第23段)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 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第28段)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 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 够。 (第31段)在每条溪流旁边,有很 多战士用脸盆、饭盆子、茶缸煮粥 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2月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土名“老山界”,五岭之一)山区,蒋介石判断出 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 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过越城 岭。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 华南之巅”的美誉。可我们勇敢的红军战士却翻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 位亲历者——老红军陆定一——的讲述吧。
第三部分(第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探究学习
1、跳读文章第二部分(第2——32段),结合文 章内容, 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表现呢?
1 . 走 路 难 (路途遥远 山高路险)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知险境·近探
细读课文,仿照已有示例,完成《作业本》P27“任务二”的表格。
翻山困难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具体情况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粮食缺乏、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红军表现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二万五千里长征 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牢记了这段历史……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 山陆 界定
一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 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 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 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 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 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 段,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 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浴 血奋战七昼夜,以折损过半的代价突破了敌人30万 大军的封锁,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 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翻山岭·远眺
1、默读文章,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思考: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统编(部编)版初一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共15张PPT)

陆定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 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 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 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 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胜利到 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 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 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 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本文是陆定一根据当时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写下的 革命回忆录。
你预习了吗?
惊惶(huáng ) 呜咽( yè ) 峭壁
咀嚼( jǔ jué )蜷(quán ) 攀谈
酣( hān )然入梦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 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像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写泉水声时断时续,又暗写山势 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比喻、排比、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幽静的山色 夜景,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半夜 山路上
第 二
黎明 以后
雷公岩
天 下午 山顶
活动
攀谈,喝粥,送米,贴 标语
准备爬山 夜行军 露宿,冻醒
被推醒,吃饭,写标语 演说等,翻越雷公岩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件 (共25张PPT)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 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长征路上, 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 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 一座难走的山。
语言赏析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 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 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主旨情感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记录 了作者在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 的山”的过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克 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老山界
陆定一
知人论世
陆定一(1906—1996),江 苏无锡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 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代表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等。
创作背景
1936 年 ,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 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 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 “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 写成许多片段”,或“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 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越城岭是“五岭”之一,“山峦重叠,树木茂密”。其他 四岭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老山界是越城岭的主 峰,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2141.5米, 是华南第一高峰,被称为“五岭之极,华南之巅”。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 吞河山的壮丽史诗。
第二部分(第2~32段)翻山经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 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3段)翻山之后。总结全文,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 过程中来回顾,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
任务二: 明困难
活动要求:
作者陆定一说:老山界是一座“难 走的山”;这是“难翻的老山界”。
小组合作讨论:红军翻越老山界过 程中,具体 在哪些方面呢?在文 中找出相关句子或字词,并用自己的 话概括一下。
品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将此时的听 觉感受行云流水般挥洒出来,烘托出夜色的静谧,透露出勃勃 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品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 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 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
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 神,隐含着作者在翻越老山界后的自豪之情和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活动三:品 景物美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 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 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本细读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 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 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 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 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 么时候又睡着了。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D、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 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3、从中可以看出红军是怎样的人?
1、红军战士在攀山的过程中把看到的景象称之为“奇观”,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2、14-17段对话互相鼓励,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21段在 “半夜露宿”这一部分,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一会儿 就酣然入睡了”。“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 英雄气概。“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 ,又写出了他们从容乐观。
文本细读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 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 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 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 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 么时候又睡着了。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 “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 征》)中的“五岭”之一,其主峰为广西 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 之誉。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 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 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小组合作,勾画文中对“我们”的描 述内容,思考:“我们”是怎样把“坚强 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心中的?
把“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取得战斗的胜利。
结合文意,说说这些生动的描写在文 中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爬山过程中的
感受,而且真实地传达出红军面对艰难险
阻时的坚强意志、英雄气概和乐观情怀,
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和豪迈
情怀的赞叹之情。 间接抒情
引发共鸣
课后作业
1. 课外选读:《大渡河畔英雄多》(杨 得志)、《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杨成武)。
拟人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 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 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 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 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说明红 军队伍是一支为改变国家命运而革命的队伍。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
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 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你读出了什么?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38张PPT)

睡觉难 只能在山路上睡觉,晚上寒气逼人,却只有一条毯子可以保暖。 吃饭难 红军战士缺乏粮食,吃不饱饭。
红军战士不是轻装行军,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 处境难 且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境况危急:地上有敌人的追兵,天
本文题为《老山界》,末段却说“我们走过了金沙 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 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末段这句话是否多余? 为什么?
不多余。课文最后用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和老 山界进行对比,意在突出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的艰难险阻, 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 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出处 事件 背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 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位 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的老山界。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 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 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 了两篇纪实性的文章,一篇是《榜罗镇》,另一篇就是 《老山界》。
[参考答案] 作者以登山的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
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经过叙述得十分清晰。
依据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 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 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 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 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 老山界 课件(共31张PPT)

2、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走”到底“难”在哪里?从文中找到依据,谈谈你的看法。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走路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睡觉难
难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
酣然入梦观 赏夜景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走路难
精读语句,品味精彩描写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 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 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 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 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22
整体感知这段文字的描写角度,层次特点。
由人的活动---夜景;从视觉---听觉。
这段描写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颤”和“蜷” 生动的表现了寒气 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老山界
陆定一
两万五千里长征,跨越千山万水,历时一年,震惊中 外。那么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哪一座呢?那就是老 山界。这座山高达30里,到处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 我们红军战士勇敢地把它踏在了脚下。今天我们就随着 当年亲自经历这一壮举的老红红军战士陆定一重走长征 路,再登老山界,并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 乐观主义精神。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老山界》
背景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 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 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 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武装的围 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 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 走的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老山界》
答: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老山界》
问:课文记叙这件事是以什么为线索的?通 过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以翻越老山界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中,翻山后)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七年级语文下册
思考交流
第6课《老山界》
与同桌互相交流,通过阅读课文,共同绘制行军路线。
七年级语文下册
行军路线
地点:山沟 时间:下午 活动:上山,在 瑶民家里歇脚
地点:山脚 时间:天黑了 活动:努力登山
第6课《老山界》
地点:半山腰 时间:半夜里 活动:露宿冻醒
七年级语文下册
行军路线
第6课《老山界》
地点:上山路上 时间:黎明 活动:吃饭登山
地点:山顶 时间:下午两点多 活动:休息下山
山路险峻、危险重重、路途遥远、时间紧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老山界》
文章鉴赏
统编(部编)版初一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 老山界 课件(共30张PPT).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下列红色字你能读准吗?
瑶民 歇脚 军阀 缴租 苛捐 欺侮 攀谈 煮粥 盛饭 峭壁 骨碌 咀嚼 点缀 澎湃 疲倦 倾斜 打颤 呜咽 酣畅 落下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 动
第一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老山界
时代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7.“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8.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 老山界 课件(共19张PPT)

三、“与瑶民攀谈交往”和翻山这个主要事件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要详写呢?
为了凸显红军队伍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关爱百姓。 与白军形成鲜明对比。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 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 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 及其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③渲染了轻松愉悦的气氛。
④烘托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
鉴赏品味
写好记叙文中的写景句。
18.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 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 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 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 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 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 习近平同志说过:“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 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 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
• 这样一座难翻的山,就被这样的人,这样的队伍给战胜了。 希望这种勇敢的精神,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 长征永远在路上,祝同学们走好自己的人生长征之路,实现 家国梦!
段落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分析时先找到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从内容(或主题) 与结构两大方面来综合考虑。 1.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吸引读者。从语段 表达上的特点来说明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开头段 的话,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时 间、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人物心情、性 格等方面作用。 2.中间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 前文。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表达情感,点明中心。(考虑是否有环 境描写,是否考察情节的作用,是否考察插叙的作用)。 3.结尾段: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或上文),照应标题、前文;设置悬念, 引发思考。内容上的作用是: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共23张PPT)

9、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处罚 的地方,五、八军团正敌人开火。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分段朗读,仔细品味
1、朗读第12段、18段,交流感悟。 1、环境描写。 2、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红军翻山的艰 难。 3、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老山界
新课导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 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1、根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描写的特点。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论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走进作者
陆定一(1906年6月—1996年5月),男,1906年6月9日出生 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 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 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 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 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 共第七、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三:多角度对比。有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还有大与小 的对比。突出山的寂静。
候课任务:选取最感人的片段有感情朗读。
1.品味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 想感情。 2.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
品质。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 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细腻的描写。你能揣摩 出来吗?
提示:勾画动作、语言、场面、景物等句子, 赏析并做批注。
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
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
。1936年10月,
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
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老山界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 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 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 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 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1.默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点题,总领全文
二、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三、翻越老山界的感受(33段)。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 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探 究
时间变化、地点转换
学
《老山界》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背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1.赏析重点语句
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 哪些语句能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 神?
温故知新,读读写写
惊惶( jīng huáng)酣然入梦 (hān ) 马匹(pǐ )
苛捐杂税( kē) 蜷( quán )
篱笆( lí ba)
闪烁(shuò )
咀嚼( jǔjué ) 呜咽(wū yè )
骨碌( gū lu ) 矗立(chù )
澎湃(péng pài )
悬崖( xuán yá ) 灌输( guàn ) 打颤(zhàn )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 下列表格。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画的词句,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2 - 10节 11-22节
当天下午到傍晚 天黑到黎明前
山沟 山脚到山坡
攀谈 露宿
24-31节
黎明到下午两点多
山坡到山顶
坚强意志
32-33节
休息以后
山顶到山下
下山
(三)理清结构层次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将此时的听觉感受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一)读课文,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行云流水般挥洒出来,烘托出夜色的静谧,透露出勃勃生机,洋 灌输(guàn) 欺侮(wǔ) 军阀(fá) 缴租(jiāo)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统编(部编)版初1语文7年级下册 第2单元《老山界》课件(共47张PPT)

畏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Nhomakorabea险
阻
处境难 敌人追击,多重任务
研读思考
文章3~10自然 段花了大量篇幅写 与瑶民“攀谈”的 事,离题了吗?
真实叙事
为了宣传 取得支持和拥护
爱民
分析下山部分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 清得透底。”
(1)这是下山途中所见,这个环境描写和前面的相比很简略,请分析下原因。 红军此时已经成功翻越老山界,步伐也轻快了起来,自然没有驻足欣赏风景,
字词学习
惊惶( huánɡ )苛捐杂税( kē )缴(jiǎo) 欺侮( wǔ ) 篱笆( lí ) 骨碌( ɡū lu) 酣然( hān ) 蜷(quán)字音易错 缀( zhuì) 矗立( chù ) 咀嚼(jǔ jué) 呜咽( yè ) 峭壁( qiào)
(yè )呜咽
( jué) 咀嚼
研读思考
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为 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勇气毅力
坚强勇敢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 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 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小结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不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研读思考
走路难
怎样理解第12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 之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是我生平 没见过的奇观”?
• 奇观:本来指的是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和景象 • “之”字形——山路曲折迂回。 • “火把与星光接起来”——山势高、险峻 • “连到天上”——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老山界的高峻。 • “许多”——山路曲折陡峭,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初中语文】《老山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如此难走的老山界,都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从而你看到了怎样的 红军?
①看到了有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 ②看到了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 ③看到了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红军; ④看到了努力争取民众支持,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红军。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 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 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 没见过的奇观。
决定翻山:开篇点题,简介老山界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老
翻山经过(以 时间变化、地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山 界
点转移为线索) 粮食短缺 肚子很饿
吃饭难
枪声密集 敌人追击
处境难
坚强意志 乐观精神
翻山之后:困难“小得很” →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拓展延伸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咀嚼( jǔ jué ) 呜咽( yè ) 欺侮( wǔ ) 蜷伏( quán) 苛捐杂税( kē )
多音字:
(yè)呜咽 咽 (yān)咽喉
(yàn)吞咽
(sù)宿营 宿 (xiǔ)一宿
(xiù)星宿
(là)丢三落四
(luò)降落 落
(lào)落枕(luō)大大Fra bibliotek落词语解释
① 满望:十分希望。 ② 惊惶:惊慌。惶,恐惧。 ③ 攀谈:闲谈。 ④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⑤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⑥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⑦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⑧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老山界-赛课课件.docx

二老山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重点)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3.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惊惶.(huánɡ)呜咽.(yè)苛.(kē)捐杂税蜷.曲(quán) 咀嚼..(jǔ jué) 酣.(hān)然入梦3.理解词义。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明确: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2)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的特点,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4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山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重点)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3.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惊惶.(huánɡ)呜咽.(yè)苛.(kē)捐杂税蜷.曲(quán) 咀嚼..(jǔ jué) 酣.(hān)然入梦3.理解词义。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明确: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2)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的特点,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4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仍坚持翻越老山界体现了什么精神?明确:红军战士表现了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深层探究(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举例说明本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明确:本文作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具体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举例来说,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那种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英雄部队。
先后两次描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
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爬山的艰难。
描写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画面壮丽、神奇、美丽,显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
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山路上,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奇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山路的艰险,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令人惊心动魄,红军的壮举也令人惊心动魄,让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
四、板书设计难事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五、课外拓展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是一篇“天籁之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是因为《老山界》的作者经历过艰难困苦和残酷激烈的战争,因此能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过第一雄关、险关的豪气、壮气。
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天籁之音”是对《老山界》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崇高成就的一种赞誉。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重点)2.学习并理解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重点)3.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预习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1.修辞美。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炼字美。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3.景物美。
(1)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3)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写法探究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
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请写出两句以声写静的诗句。
示例: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深深感到:教师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分析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学习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体会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等),感悟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