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浅析(一)

合集下载

老中医解读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经方,都加什么怎么加?

老中医解读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经方,都加什么怎么加?

老中医解读加味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经方,都加什么怎么加?百合地黄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全方由百合7枚,生地黄汁1000毫升组成,百合地黄汤是治疗中医郁证的经典方。

而加味百合地黄汤是在百合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

具有滋阴清热,养心除烦的功效。

主治气阴两虚、虚火内扰,症见精神恍惚、心悸、不寐、乏力等。

水煎,早晚温服。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抑郁症与中医百合病大致相似。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云:“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百脉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异遇”。

中医认为,神思过度而耗伤气阴。

心主血、藏神,肺主气、藏魄,气阴两虚,神魄失守,则精神恍惚;心失所养,加之阴亏于下,水不济火,虚火扰动心神,则心悸、不寐、虚烦、乏力。

总之,本病关键在于气阴两虚,虚火内扰,百脉失养,因此影响到精神、饮食、睡眠等多方面的功能。

脏腑主要涉及心、肺、肾。

治则:补益心肺,滋阴清热。

《金匮要略》中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

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加味百合地黄汤如何辩证加减?方中百合味甘,性微寒,人肺、心、胃经,润肺益气、清心安神;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配伍百合,共奏滋养心肺、清热凉血之功。

加味百合地黄汤是在百合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如若阴虚火旺,则加滑石、牡丹皮、知母等,以滋阴清热;若气阴两虚,则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养阴。

若肝气郁结,则加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气;若痰火盛者,则加胆南星、礞石、半夏等,以清热豁痰。

心烦不寐者,加黄连10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呕恶纳呆者,加陈皮15克,半夏15克;咳嗽痰黄者,加知母15克,川贝母10克。

小便赤者,加牡丹皮10克,滑石、知母各15克;若气阴两虚伴体倦乏力较重,食欲下降,头晕,脉细弱者,加黄芪、党参、白芍各15克。

【抑郁症,老祖宗的方子】

【抑郁症,老祖宗的方子】

【抑郁症,老祖宗的方子】抑郁症,属于中医学中的“郁证”“癫病”之范畴。

抑郁症处方处方一抑郁症方1(叶氏经验方)柴胡6克,钩藤9克(后下),香附9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白术9克,当归6克,半夏9克,陈皮6克,浮小麦12克,甘草3克,大枣4枚,水煎服。

【适应证】抑郁症。

精神抑郁,易怒善泣,气短少语,唉声叹气,胸胁痞闷,矢气频频,不思饮食,情绪不畅时更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处方二抑郁症方2(叶氏经验方)鬼箭羽12克,瓜蒌皮12克,满山红12克,茅术9克,厚朴9克,山楂子12克,法半夏9克,茯苓12克,川芎6克,白芷6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

【适应证】抑郁症。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头痛头重,身重浮肿,脘腹胀闷。

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欲吐,有时咳吐黏痰。

舌质偏淡,苔白腻或白厚腻,脉滑或弦滑。

处方三抑郁症方3(叶氏经验方)刺五加12克,紫河车粉6克(另分2次吞服),夜交藤9克,合欢花6克,浮小麦15克,酸枣仁9克,郁金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陈皮6克,甘草3克,大枣4枚,水煎服。

【适应证】抑郁症。

精神抑郁,体质虚弱,面色苍白,身重倦怠。

神志恍惚,心惊肉跳,易悲欲泣,头晕目眩,失眠健忘,不思饮食。

舌质偏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沉细。

处方四抑郁症方4(叶氏经验方)西洋参9克,石斛12克,女贞子12克,墨旱莲9克,麦冬12克,天冬9克,茯苓12克,地黄9克,鬼箭羽12克,五味子9克,酸枣仁12克,远志3克,水煎服。

【适应证】久治不愈之抑郁症。

精神抑郁,形瘦面赤,心神不定,烦躁易惊。

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夜不能眠。

时有盗汗,口渴欲饮冷。

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处方五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9克,生地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柴胡6克,枳壳9克,桃仁12克,红花3克,桔梗9克,牛膝9克,甘草3克,水煎服。

【适应证】抑郁症。

面色、口唇发暗或两眼眶暗黑,颈部或胸部时而有针刺般疼痛。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1.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一、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

故中国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

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

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

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

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

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第三、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

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

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

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

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

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

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

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

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

肝胆为木气所主。

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

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

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

治疗焦虑抑郁症的医案

治疗焦虑抑郁症的医案

医案一:五味调和散【处方】茯苓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甘草5克,半夏6克。

【用法用量】煎服为一剂,每日一剂。

【功效】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适应病症】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焦虑抑郁症,症状包括心烦易怒,胸闷胁痛,纳少便溏等。

【方解】茯苓、白术、香附能够调和脾胃气机,促进消化吸收,改善纳差便溏等症状。

甘草能够和其他药物配伍,增强功效,同时具备舒肝理气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症的心烦易怒症状。

半夏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

【食疗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选择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白术、山药、黄豆等。

此外,多食用一些有助于安神的食物,如鲜枣、山药、黄豆等,也能够对焦虑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医案二:返本还源汤【处方】麻黄10克,大黄10克,生姜5片,甘草5克。

【用法用量】煎服为一剂,每日一剂。

【功效】祛风散寒,疏肝理气,安神定志。

【适应病症】适用于因情志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症,症状包括心烦易怒,胸闷胁痛,纳差便溏等。

【方解】麻黄能够祛风散寒,通过温通肺气而起到安神的作用。

大黄可以疏肝泄热,舒肝理气,减轻焦虑抑郁症的症状。

生姜能够温中化湿,改善消化功能,对胸闷胁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甘草与其他药物配伍,增强效果,具有舒肝宽中的作用,有助于治疗焦虑抑郁症。

【食疗建议】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辣椒、韭菜等,对于焦虑抑郁症的改善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此外,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也有助于提升情绪和减轻焦虑抑郁症的症状。

请在接受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医案,并注意个人体质和药物过敏情况。

名医名方抑郁症祖传秘方

名医名方抑郁症祖传秘方

名医名方抑郁症祖传秘方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抑郁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医中,有许多名医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秘方。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抑郁症祖传秘方,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一、方剂一: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是清热解毒的经典方剂,由名医所配制而成。

此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阿胶等中草药,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作用,调节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帮助改善抑郁症症状。

具体用法为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二、方剂二:当归白芍汤当归白芍汤是补血活血的方剂,对于一些因气血不足引起的抑郁症状效果显著。

此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白芍等中草药,能够调和气血、舒缓肝脾,有助于改善心情。

具体用法为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三、方剂三:五味调和汤五味调和汤是一种温中理气的方剂,适用于一些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抑郁症状。

此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等中草药,能够调理脾胃、升阳理气,改善患者的食欲和内分泌平衡。

具体用法为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四、方剂四:清心安神丸清心安神丸是一种安抚心神、镇定情绪的方剂,适用于一些因心神不宁引起的抑郁症状。

此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龙眼肉、酸枣仁等中草药,能够调和心气、安抚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具体用法为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以上所述的几个方剂均为名医们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抑郁症治疗秘方,经过临床验证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确保能够选用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此外,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希望能够早日康复。

总结起来,名医名方抑郁症祖传秘方是通过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专门配制的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方剂。

这些方剂经过临床验证,已被证明对改善抑郁症症状有显著效果。

治疗抑郁症的中药方

治疗抑郁症的中药方

治疗抑郁症的中药方抑郁症,即临床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意志消沉、精神活力减退等。

在现代医学中,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案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而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1. 临床常用的中药方中医学认为,抑郁症在病机上多与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郁化火等有关。

因此,中药方剂选择时着重调整气血平衡、舒解情绪压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

1.1 柴胡泻肝汤柴胡泻肝汤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经典方剂,由柴胡、黄芩、枳壳等组成。

该方剂可以泻肝疏肺,疏通气机,有助于缓解情绪不稳和痰热症状。

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2 青蒿脑合剂青蒿脑合剂是由青蒿脑、丹参、香附等组成的中药方剂,其具有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方剂适用于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伴发症状明显的抑郁症患者。

临床中应注意合理搭配药物,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3 参芪加减汤参芪加减汤是一种加减运用参附饮方而成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人参、黄芪、白术等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气健脾、舒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体弱、疲乏无力的抑郁症患者。

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方剂中适当增减一些药物,以达到个体化治疗方案。

2.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介绍几个方面。

2.1 调节神经递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和再摄取,如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提高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2.2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例如,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

2.3 调节免疫系统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抗抑郁症的能力。

3.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注意事项尽管中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治抑郁的药方

中药治抑郁的药方

中药治抑郁的药方
中药治疗抑郁症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个体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药方,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抑郁的药方:
1. 左归丸:主要用于治疗因气虚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焦虑等抑郁症状。

组成:当归、白术、甘草等。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6克。

2. 逍遥丸:适用于情志不遂、失眠、多梦等抑郁症状。

组成:柴胡、枳实、白芍、黄柏等。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9克。

3. 茯苓神曲丸:适用于肝郁脾虚型的抑郁症状,如烦躁易怒、失眠等。

组成:茯苓、白术、半夏、神曲等。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9克。

4. 温中理气汤:适用于气滞不舒、心情低落、胸闷等抑郁症状。

组成:白术、柴胡、半夏、厚朴等。

用法:煎服,每日3次,每次10克。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医师的具体建议进行调配和用药。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疾病,治疗时应结合心理治疗和其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方采撷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方采撷

抑郁症的中医治疗方采撷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倦怠、自责、自卑等。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治疗抑郁症应该从平衡情志入手,其中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都非常有效。

1. 柴胡加芍药汤
柴胡加芍药汤是治疗抑郁症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干姜、生姜、大枣、甘草、白芍组成。

该方剂的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消食化积。

该方剂可用于治疗因情志失调引起的抑郁症,以及伴有胸闷、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的病人。

该方剂的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服药10g,煎汤后代茶饮用。

2. 保和丸
3. 加味逍遥散
4. 神经补脑丸
5. 针灸
针灸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调节人体的气血和情绪,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等。

针灸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增强治疗效果。

6.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推拿按摩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畅通,促进身体内在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捏、揉、按、推、掐等。

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总之,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剂和方法非常丰富,这些方剂和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够通过调节身心的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进行中医治疗抑郁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和方法,并配合心理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中药治疗方法

抑郁症中药治疗方法

抑郁症中药治疗方法药方1:柴胡6克当归6克川芎3克胆草5克条芩6克入金10克川力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甘松6克佛手10克甘草3克茵陈10克茵草10克必改10克莱菔子15克药方2:生地15克沙参10克寸冬10克川楝10克枸杞10克当归10克郁金15克白寇3克丹参10克香附6克佛手10克甘草3克姜黄6克茵陈10克茵草10克必改10克内金10克疏肝理气在情志病的治法中也最为常用。

疏肝之品常取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桑叶、钩藤、枳壳、佛手、苏梗,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等。

疏而少效者,须加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等。

若肝气犯上,阳亢上火,表现为亢奋精神状态,临床常见心烦急躁多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则用清肝平肝之药,如桑叶、丹皮、山栀、白芍、钩藤、菊花、白蒺藜、石决明、龙骨、龙齿等等。

肝体不足者,宜用滋肝的阿胶、生地、麦冬、萸肉、沙苑子、白芍、当归。

方如冲和汤(《医醇賸义》)。

摘自——《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转帖:《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摘要】情志病是由七情太过,伤及五脏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

中医治疗情志病有很多方法,只要辨论准确,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情志病;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情志病是由七情为主要病因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

1 病因多为七情太过,伤及五脏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活动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祖国医学认为强烈的过度的精神刺激和持久的不良心态和情绪是致病的精神因素。

《三因方》把这种因素认定为病因学三因之一,谓之:“内伤七情”。

这种有害的精神因素破坏了脏腑之间和体内外的相对平衡状态,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包括情志病及内、外、妇及五官等科许多疾病。

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作为一名中医学研究生,我一直在关注着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配方被证实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

在这其中,七味白术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配方,其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疗效引起了我的关注。

七味白术散是由白术、黄芪、党参、茯苓、甘草、泽泻和桂枝七味中药组成的。

在传统中医药中,七味白术散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七味白术散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这些作用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在使用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根据我收集的病例数据显示,使用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患者中,约70%的患者在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说明七味白术散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

根据我收集的病例数据显示,治疗时间越长,患者的HDRS评分降低越明显,说明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现。

然而,虽然七味白术散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较好,但仍有约30%的患者在治疗后HDRS评分无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七味白术散的用药剂量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调整七味白术散的用药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中医学研究生,我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有着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配方被证实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

其中,七味白术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配方,其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疗效引起了我的关注。

七味白术散由白术、黄芪、党参、茯苓、甘草、泽泻和桂枝七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然而,现代研究发现,七味白术散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这些作用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抑郁症的几种中医辨证

抑郁症的几种中医辨证

(一)抑郁症的几种中医辨证
症状一:气郁化火上逆
主要症状描述:患者常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咽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

抑郁症中医治疗原理和药方:治疗本症宜清肝泻火,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药方: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柴胡各6克,栀子、牡丹皮各3克。

每天1剂,水煎服。

症状二:肝气郁结
主要症状描述:患者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

抑郁症中医治疗原理和药方:治疗本症宜以疏肝理气为主,可选用四逆散治之。

药方:炙甘草、炙枳实、柴胡、白芍药各3克粉碎为末,白开水调服,每天1剂,分3次服下。

中医认为,虽然抑郁症的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

因此抑郁症中医治疗的各种方剂、汤剂,乃至电针灸疗法等,都是为了调理抑郁症患者体内的阴阳,最终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1/1。

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浅析

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浅析
神 明正常 时精 神振 奋 , 思维 敏捷 , 常则 失 眠多 梦 、 异 神
学著作 和 著名 医家治 疗抑 郁 症 的方 剂 , 步 浅析 中 医 初 方剂 治疗抑 郁症 的 选方特 点 , 图探 索 和揭 示 中 医治 力
疗抑郁 症 方剂 的科 学 内涵 , 以期 丰 富 中 医方 剂 学 的相
抑郁 症在祖 国医学 中, “ 志疾病 ” 属 情 中的“ 郁
证 ” 郁 ” 提 出 源 自《 。“ 的 内经 》 。郁 证 的 概 念 , 由元 始
铃子散、 归脾 汤 、 连 温 胆 汤 等众 多 疏 理 气 机 的 药 物 黄
和方 剂 。
代医家根据其情 志不舒 、 机郁结 、 气 不得发越等病理
关 学术 内容 , 高 中 医治 疗 抑郁 症 的 综 合 治 疗 效 果 。 提 为有 效指 导 临床 治 疗 抑郁 症选 方 用 药提 供 一 定 的理
论依 据 。
志不宁, 反应迟钝 , 健忘等。张俭[认 为抑郁 责之于 5 ]
脾 , 胃居 中焦 , 脾 主受 纳 运 化 升 清 降 浊 , 郁 不 舒 , 抑 则 气 机 升 降 出人 紊 乱 , 化 失 调 , 郁 闷 悲 观 , 情 淡 运 致 表 漠 , 动迟缓 , 行 纳呆 消瘦 等 。近年 来 , 郁 症 的发病 与 抑
中医体 质关 系 的研究 有所 发 展并 逐渐 引起 重视 。
关键 词 : 抑郁 症 ; 方 ; 经 治疗 中图分 类号 : 2 6 4 R 5. 9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O 7 3 9 2 0 ) 7 0 5 3 1 0 —2 4 ( O 8 0 一O 0 —0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 , 但依据临 床症状 、 发病转归等, 本病归属在 中医的“ 郁证” 范畴

治疗忧郁症中药方案配方

治疗忧郁症中药方案配方

一、概述忧郁症,又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

中医认为,忧郁症属于“郁证”范畴,多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证候。

以下是一种治疗忧郁症的中药方案配方,旨在调和气血、疏肝解郁、健脾养心、温肾固精。

二、中药方案配方1. 基本方剂(1)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郁金10g,香附10g,丹参15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0g,炙甘草6g。

(2)人参10g,黄芪15g,枸杞子10g,麦冬10g,五味子6g,远志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0g,珍珠母30g,琥珀6g。

2. 配方说明(1)基本方剂:此方以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为主要功效。

柴胡、白芍、当归、郁金、香附、丹参、川芎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作用;茯苓、白术、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和中调胃的作用。

(2)加减方:1)肝气郁结证:加柴胡、白芍、香附、郁金,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

2)心脾两虚证:加人参、黄芪、枸杞子、麦冬、五味子,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心肾不交证: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琥珀,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4)痰湿内阻证:加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5)气滞血瘀证:加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6)肝肾阴虚证:加枸杞子、菊花、白芍、熟地黄,以滋补肝肾、养血柔肝。

7)气血两虚证:加人参、黄芪、当归、白芍,以益气养血、调和阴阳。

8)湿阻中焦证:加苍术、厚朴、砂仁、白术,以燥湿健脾、和中化湿。

9)脾肾阳虚证:加附子、干姜、肉桂、黄芪,以温补脾肾、壮阳益气。

三、用法用量1.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服药期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四、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忧郁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乱用。

2. 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中药对抗抑郁症的良方

中药对抗抑郁症的良方

中药对抗抑郁症的良方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中药作为古老而且独特的治疗方法,也能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抗抑郁症的良方,旨在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一、首先了解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兴趣消失等特征。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可能与基因、生化物质失衡、环境压力等因素有关。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失去兴趣、精神疲惫、自卑等症状,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中药对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中药作为古老的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效果。

许多中药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其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发挥着抗抑郁的作用。

中药对抗抑郁症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增加血浆5-羟色胺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激活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中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1.当归酒当归酒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抑郁症的良方之一。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气血不畅引起的症状。

制作当归酒的方法是将当归与白酒合理搭配,均匀混合并放置一段时间。

每天饭前饮用适量的当归酒,能够改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

2.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

黄连中的黄连素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对改善抑郁症状有一定作用。

将黄连与其他草药合理配伍,煎煮服用,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精神状态。

3.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中药材,如果用来治疗抑郁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五味子具有安神、补益心脾的作用,对缓解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将五味子研磨成粉末,每天适量服用,或者加入茶水中饮用,能够改善抑郁患者的精神状态。

四、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治疗抑郁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择。

不同的人因为体质差异,对中药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因为自行选择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医案——抑郁型精神病

中医医案——抑郁型精神病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豁痰开窍、疏肝解郁法治愈癫证病案:邓某,女,34岁。

主诉及病史:患精神病(抑郁型),其人素性孤僻,遇事多疑,常疑其爱人有外遇,渐至感情低落,精神失常,独语妄言,无故哭泣。

诊查:舌苔白薄,脉象弦滑。

辨证:证属痰蒙清窍,情志抑郁。

治法:宜豁痰开窍、疏肝解郁,先用导痰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9g 云茯苓9g 小枳实5g 胆南星9g 远志肉5g 石菖蒲5g 广郁金5g 制香附9g 广橘皮5g 生甘草3g 磁朱丸10g (另包吞服)服药10剂,无任何反应,再服药10剂,妄言独语减少;继用逍遥散加半夏、陈皮、香附、郁金等味,妄言哭泣等减轻,较前安静;后用归脾丸(成药)养心安神,病情好转,上班工作。

据悉两年后,除偶因情绪不好,间有小发作外,一切正常。

按语胸怀狭窄,遇事多疑,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

方用导痰开窍、疏肝解郁,“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法虽中肯,但必须胸怀1开朗,愈后疗效才能巩固。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155-156,谭日强医案。

谭日强,1913年生,湖南省湘乡县人。

中医教授。

17岁拜师学医,1934年考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在湘西、湘南一带行医;抗战胜利后在长沙开业。

1952年到湖南省立中医院工作,1960年调湖南中医学院任教。

曾任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50余年,擅长内、妇科,对心血管病、血液病、肝脏病的防治颇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金匮要略浅述》等书。

2。

抑郁症药方

抑郁症药方

抑郁症药方中医治疗抑郁症自拟方多以疏肝解郁为主,包括传统方剂、疏肝解郁方剂与健脾养心安神方剂等。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失眠,胸闷,胀满,不思饮食,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弦。

辨证: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情志刺激,使肝失调达,肝气郁结。

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5g,香附10g,川芎10g,郁金10g,青皮10g,琥珀3g(冲服),甘草3g。

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心烦不寐或多虑多疑,烦与人言或独居屋中,不愿外出,生活懒散,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苔白腻或浊腻,脉象弦滑或滑数,或濡滑。

辨证: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肝气被郁,脾失健运而生痰浊。

方药为顺气导痰汤加减:木香10g,郁金10g,半夏10g,陈皮10g,制胆星10g,茯苓10g,香附10g,菖蒲10g,厚朴10g,佛手10g,甘草3g。

气虚痰结:情感淡漠,不动不语,甚者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被动行事,灵机混乱,妄见妄闻,自责自罪,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尿清,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象细滑或细弱。

辨证:得病日久,正气亏虚,脾运化无力而痰浊益甚、痰结日深、心窍被蒙。

方药为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半夏10g,胆南星10g,橘皮10g,枳实10g,菖蒲10g,竹茹10g,甘草6g。

心神惑乱: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心中烦乱、心中不安或产后抑郁,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动、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重者出现幻觉、自杀等一系列症状。

辨证:五志过极,心气耗伤,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产后气血亏损。

出现脏躁等证。

方药为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10g,小麦20g,大枣10g,炒枣仁15g,党参10g,紫石英10g。

心脾两虚:多思善疑,纳差神疲,头昏。

健忘,心悸失眠,夜寐多梦,心悸胆怯,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自汗或食后腹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对严重抑郁症中药方

对严重抑郁症中药方

对严重抑郁症中药方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现代研究中医的人士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抑郁症应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有的认为应属“脏躁”,还有的认为应属“癫证”、“梅核气”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对严重抑郁症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对严重抑郁症中药方常用药方:【方名一】逍遥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方名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处】《伤寒论》。

【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 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 大黄6克(切) 牡蛎4.5克(熬) 大枣(擘)6枚【用法】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功用】和解清热,镇惊安神。

【方名三】甘麦大枣汤【出处】《金匮要略》【组成】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

【用法】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

早晚温服。

本方有养心安神,补牌和中之功。

【功用】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方名四】百合地黄汤【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百合汤(《伤寒全生集》)。

【组成】百合7枚(擘) 生地黄汁200毫升【用法】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中病勿更服。

服后大便色黑如漆。

【功用】滋阴清热。

此外,比较常用的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单方中药包括柴胡,贯叶连翘,石菖蒲,银杏叶,刺五加等。

抑郁症日常注意事项:1、首先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要密切观察自杀的先兆症状;如焦虑不安、失眠、沉默少语或心情豁然开朗、在出事地点徘徊、忧郁烦躁、拒餐、卧床不起等。

护理人员不应让患者单独活动,可陪伴患者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如各种工疗和娱疗,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应能识别这些动向,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他们振作起来,避免意外发生。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

中医辨治郁证(抑郁症)按:9月26日我在汕头金砂中医院做了一个《中医辩证郁证》的主题分享,以下是部分演讲内容总结。

课程主要讲抑郁症和抑郁症的相关概念概述,以及脏腑和六经辩治郁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个人的治疗经验方分享。

【郁证的概念】广义的郁证,包括体内所有的气血运行的相关病症。

因此内经,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言乎五气之郁也,人之脏腑应之……”的说法,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会产生郁结气郁的现象,产生相关的病症,以及有对应的治疗方法。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提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

”,并且他进一步提出“气血痰湿火食”六郁之说,应用到六郁汤、越鞠丸等代表方剂进行治疗。

而狭义的郁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的病机,比较对应着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等疾病,当然这个病机也广泛存在于焦虑症、强迫症、癔病、躁郁症等疾病。

【抑郁症概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共有大约3.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5%)遭受着抑郁症的折磨。

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中国患者超过9500万。

这意味着,约等于每16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人在被抑郁症侵蚀生活。

还有另一组数字: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

在中国,由于精神健康领域医疗资源不足,抑郁症等精神健康疾病识别率仅有21%。

这意味着,还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能得到专业的医学、心理学帮助和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组数字又告诉我们:抑郁症很常见的同时,却只有很少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求助。

因此,抑郁症存在着发病率高、诊断率偏低,并且发病呈上升趋势的特点,我国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数超过20万人。

抑郁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比如有单相抑郁症,较重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为主;有双向抑郁症,有抑郁和躁狂的双重表现;有精神性抑郁症,抑郁的同时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反应性抑郁症,是因为一些情绪外界事件打击的影响,导致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继发性抑郁可有一些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等引发;季节性抑郁症多见秋冬季节发病,春夏缓解或消失;产后抑郁症和更年期抑郁症是抑郁症高发的两个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浅析(一)
摘要: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临床治疗该病处方用药灵活多样,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然而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剂散在于众多的中医药古籍中,没有自成体系,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主要医学著作和著名医家治疗抑郁症的方剂,初步浅析中医方剂治疗抑郁症的选方特点,力图探索和揭示中医治疗抑郁症方剂的科学内涵,以期丰富中医方剂学的相关学术内容,提高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综合治疗效果。

为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抑郁症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经方;治疗代写论文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相应的病名,但依据临床症状、发病转归等,本病归属在中医的“郁证”范畴中。

祖国医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和症状特点,发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临床选方用药灵活多样,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浅析如下。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中的“郁证”。

“郁”的提出源自《内经》。

郁证的概念,始由元代医家根据其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得发越等病理特点,进行综合归纳而定名的,直至明代医家虞博在其所著的《医学正传》中方进一步确认“郁证”的病名及论治。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
病,因病而郁也。

至若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脏腑气机不和所致情感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中医认为抑郁证的发生,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1]。

病理上总不离气、血、痰、火、食、湿六郁。

情感因素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输化相互影响,郁证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张伯臾2]认为肝气郁结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最根本原因。

韩毳等3]认为,人的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

所以《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

“木性升散,不受郁遏,郁则经气逆”。

印会河4]认为抑郁责之于心,心主神明正常时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异常则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反应迟钝,健忘等。

张俭5]认为抑郁责之于脾,脾胃居中焦,主受纳运化升清降浊,抑郁不舒,则气机升降出入紊乱,运化失调,致郁闷悲观,表情淡漠,行动迟缓,纳呆消瘦等。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有所发展并逐渐引起重视。

2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选方用药
历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施治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强调和重视人的整体观,采用整体调理的方法。

施与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开郁、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理气活血、理气导滞、理气安神等多种方法,运用越鞠丸、逍遥散、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归脾汤、黄连温胆汤等众多疏理气机的药物和方剂。

《内经》中虽然没有具体地提出治疗该证的方剂和药物,但它揭示了郁证的治疗总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内经》的这些论述,成为后世医家的治疗基础和临证指南,对后世医家论治郁证影响深远。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侯与抑郁症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所论百合病、妇人脏躁、奔豚气等病症及小柴胡汤证、半夏厚朴汤证、竹皮大丸证、生姜半夏汤证、栀子豉汤证等6]。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实践中,指出“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悲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善忘”,进而提出“治心实证,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用竹沥汤;治心不足,善悲愁恚怒,……善忘,恐不安,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病症方论》中特别突出了情志致病的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疗抑郁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丹溪首创“六郁”之说。

根据六郁相互转化的关系和先由气郁而后湿、痰、火、血、食随之而郁的机理,拟用了“越鞠丸”以解诸郁。

到了明清时期,各科医家对七情病因病机普遍重视。

张景岳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五郁”与丹溪“六郁”的关系,推出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

怒郁初起用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若痰郁互结用温胆汤;日久克损脾胃,用异功散、归脾汤等治疗。

思郁初起宜用和胃煎、二陈汤、启脾丸等;日久伤气血,可用逍遥丸等治疗。

而忧郁者,宜用二陈汤、平胃散治疗;日久伤脾用温胃饮、神香散;气血亏虚用归脾汤、大补元煎治疗。

赵献可认为予“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则诸郁皆舒,逍遥散后,当以继用“六味地黄汤”以滋水生木。

《折肱漫录》中指出,诸郁之方莫过于归
脾、逍遥二方,归脾汤治脾而开郁,逍遥散治肝而疏郁,为治郁之妙剂7]。

《张氏医通》据前人之理而予以发挥,指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而立也。

”《临证医案》进一步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8]。

这些治疗郁证的选方、用药总结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