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三煤矿井田地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 矿区地理位置
潘三矿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距洞山约34公里,地处淮南凤台县城北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45″~116°48′45′,北纬32°47′30″~32°52′30″,本井田交通方便,合阜铁路在矿区南缘通过,南行10km可接淮河水运,每天定点班车凤台、合肥、蚌埠、南京、六安等地,市内有11、12、13、112路公交车出租车与各井田及市区相连。(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
1.1.2 地形、地貌
本区为淮河流域的泥、黑河支流域,属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标高+19.50~+23.50左右。淮河在淮南段,一般水位标高十15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十25.63m。堤面标高+27.07m。泥河系淮河左岸的支流,发源于凤台县朱集,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丁集、潘三、潘一、潘二四个井田,由淮南市尹家沟入淮,全长60km,流域面积原为710 km2,茨淮新河开挖以后减为606km2。流域内一般地面高程为+19~+24m,下游为开阔洼地,高程为16m。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易成内涝。黑河位于井田北缘,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河床宽2-10m,系人工挖掘浇灌农田季节性水渠。
1.1.3 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为过渡型气候,以东南风为多,年降雨量最大为1423.3mm,最小为649.9mm,年均910.6mm,多集中在7、8月份;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1.7℃,平均气温+15℃;最大冻土深度0.30m,最大降雪量0.39m。
1.1.4 地震
据有关资料记载,淮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不大,以轻度破坏和有感地震为主,1917、1931、1937、1954、1976年均有地震波及,震级在3~6级之间;据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2001),本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1.1.5 矿区的水文情况
本区为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19.5~+23.5m,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l:10000。淮河为流经本区的主要河流,在淮南段一般水位标高为+15m,最高水位可达+25.93m(1954年7月21日鲁台洪水水位),堤面标高27.07m,可以防洪患。淮河平均流量正阳关以下2000m3/s。矿区内有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近平行地层走向横贯本矿区,河床形态上游窄,下游宽,枯水期水位为+18m,最高水位可达+22.40m。
本矿区新生界沉积物厚度大,矿区地表水系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只与新生界松散层上部含水层组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当雨季汛期时,淮河水位高于泥河水位时,尹家沟闸关闭,泥、黑河流域内洪水无法排出,形成关门淹,可能威胁矿井安全(如1991年的大汛期)。一般丰水年内涝时间30~45天,较大洪水年漫滩时间长达140天左右。
1.2井田地质特征
本矿井东起九线与潘一矿毗邻,西至十五线与丁集勘探区相接,西段为潘四井田南边界,南部以13-1煤-900m等高线地面投影为界,东西走向长10.3km,南北倾向宽6.1km,面积61.3km2。
井田内发育一组向西倾伏的次一级褶曲,即董岗郢次级向斜及叶集次级背斜,两者轴向大致平行,近东西向,贯穿全井田与潘集背斜轴呈15~20°夹角相交。向西倾伏,倾伏角3~5°。
a. 董岗郢向斜
董岗郢次级向斜为一不对称向斜,十一线以东轴面倾向北,该线以西两翼地层逐渐对称,轴面大致垂直,北翼地层走向NWW-NW,南翼地层走向NE-SW,地层倾角一般为10~20°北翼东段受构造影响,地层倾角达30~50°,甚至直立。
b. 叶集背斜
叶集次级背斜位于董岗郢向斜南侧,向斜的南翼过度为背斜的北翼,两翼地层基本对称,轴面大致垂直,北翼地层走向NE~SW,南翼地层走向NW~NWW,两翼地层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0°。井田内岩浆岩侵入层位C3~8煤(主要为1、
3煤层层位),集中在井田北部靠近背斜轴附近,从东向西侵入层位逐渐升高,表现为冲开或吞蚀煤层,使煤变质程度增高,直至变为天然焦。
1.2.1 煤系地层
本井田为新生界松散层覆盖的全隐蔽区,井田内发育一组向西倾伏的次一级褶曲,即董岗郢次级向斜及叶集次级背斜,两者轴向大致平行,近东西向,贯穿全井田与潘集背斜轴呈15~20°夹角相交。向西倾伏,倾伏角3~5°。
经钻探揭露井田内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四系地层,现分述如下:
)
(1)奥陶系中下统(0
1+2
钻探揭露厚度108.88m,仅见顶部岩层,岩性为灰色、致密厚层状硅质灰岩、局部夹泥质条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
厚度123m,假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由灰~深灰色灰岩,泥岩及细~中砂岩组成,其中含12~13层灰岩,夹5~10层不稳定薄煤层及炭质泥岩,该组地层化石丰富,产腕足类、珊瑚、海百合茎及蜓蝌化石。
(3)二叠系(P)
厚度1074.37m,整合于石炭系太原组之上。自下而上分为山西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现叙述如下:
a. 山西组
厚度约79m。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组成,下部含煤1~3层。井田内局部煤层受岩浆岩影响变为天然焦。产植物化石,如科达、芦木、斜羽叶、丽羊齿、蕉羊齿等。
b. 下石盒+子组
厚度131.5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岩及细砂岩为主,夹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含煤10~11层,其中8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4-1煤下的铝土质泥岩发育良好,分布较稳定,为主要标志层之一,该煤层组局部受岩浆岩侵入使部分煤层变成了天然焦,含丰富植物化石。
c. 上石盒子组:
厚度544.5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浅灰~灰白、灰绿色砂岩。含煤17~27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5层,富含植物化石。
d. 石千峰组:
井田内已揭露的最大厚度为319.37m。主要由紫红、褐红、褐黄、浅灰~深灰、灰绿等杂色砂质泥岩,花斑状砂质泥岩、含砾中粗砂岩、泥质砂岩等组成,分选及磨圆度均较差,中上部有较单一的石英砂岩薄层,层理不清,该组不含煤,下部偶见炭质泥岩。
(4)新生界(KZ)
该区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古生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为186.54~483.55m,平均厚度为378.93m可分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两部分。